登陆注册
13109600000023

第23章 机缘品第七(4)

注释

①永嘉玄觉(665—713):唐代僧。温州永嘉人。俗姓戴,字明道。八岁出家,博探三藏,尤通天台止观。后于温州龙兴寺侧岩下自构禅庵,独居研学,常修禅观。偶因左溪玄朗之激励,遂起游方之志,与东阳玄策共游方寻道。至韶州时,谒曹溪慧能,与慧能相问答而得其印可,慧能留之一宿,翌日即归龙兴寺,时人称之“一宿觉”。其后,学者辐凑,号真觉大师。玄朗赠书招之山栖,师复书辞退。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一说开元二年或先天元年)趺坐入寂,世寿四十九。敕谥“无相”。著有《证道歌》、《禅宗悟修圆旨》一卷、《永嘉集》十卷(庆州刺史魏靖辑)。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为世所推重。②温州:唐上元二年(675)分括州置州,以在温峤岭(今温岭县西)南得名。治永嘉(今温州市)。辖境相当今温州、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市、县地。③天台止观:天台,即天台宗。六朝时智者大师栖止天台山,倡立一宗之教观,世称天台大师,遂以所立之宗称为天台宗。止观,为佛教重要修行法门之一。其所代表之意义,及诸经论所阐释者亦不同。天台止观,即为天台宗之实践法门。止为梵语奢摩地,观为梵语毗婆舍那之意译;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于特定之对象(止),并生起正智慧以观此一对象(观),称为止观,即指定慧二法。定、慧与戒同为佛教徒之重要实践德目,止与观相辅相成以完成佛道,彼此有不可互离之关系,如一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将天台宗之实践法教义化、组织化、体系化之代表人物为智者大师。其著作《摩诃止观》即以止观之意义构成其体系,而以空、假、中三观之实践法完成其组织,被称为“天台止观”。④《维摩经》:凡三经计十四品,姚秦鸠摩罗什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系基于般若空之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之实践道,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之宗教德目。全经以在家居士维摩诘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之方式,以宣扬大乘佛教真理。本经成立于一世纪顷,为继《般若经》后,初期大乘经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论》等诸论典皆常引用之。于我国更是广被传译、诵持。⑤方等经论:方等即梵语毗佛略之意译,为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亦作方广、大方广等。指大乘经典。方等经论,即指大乘经论。方等不仅意味其量之广大,主要乃指内容上广大平等之理趣者。在大乘经典之名称上冠以“大方等”或“大方广”等语,系为与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的“方等”加以区别。⑥佛心宗:禅宗之别称。系出自《楞严经》之“佛语心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不依经典,直传佛之心印为宗旨,故又称佛心宗。⑦威音王:亦作寂趣音王佛,乃过去庄严劫最初之佛名。据《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可知威音王佛乃多数佛之佛名。《法华经玄赞》卷十本载,诸佛同名为威音王者,即显说《法华》之音声,如王之尊胜,有大威势,能令众生获大利乐。其后禅宗以此佛表示遥远之古代,以“威音王已前”比喻人类本有的纯正之精神境界;更被作为禅林常用语,作为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句,意同“父母未生以前”、“天地未开以前”、“空劫以前”等语。⑧振锡:锡,指僧人用的锡杖,为此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锡杖之因由:“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分律》卷五十二亦载听任老比丘持杖。由此可知,锡杖之设立,非仅为驱遣害虫等,亦为行乞时用以警觉者,或特为年老者扶身之用。《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持锡杖有二十五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乃至不得以杖指人,或划地作字等。可见其用法甚严。⑨沙门:亦作桑门、丧门。意译为净志、勤息等。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修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⑩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为佛弟子持守日常威仪之作法。坐作进退有威德仪则。比丘所应持守二百五十条戒,配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合为一千戒,循转三世(一说三聚净戒),即成三千威仪。再配以身口七支(杀、盗、淫、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贪嗔痴三毒及等分等四种烦恼,共成八万四千。诸经举其大数,但称八万细行;《净心诫观法》以小乘、大乘之不同着眼,而谓菩萨戒有八万威仪,声闻戒有三千威仪。考诸文献,最早采用三千威仪之名目者,或即袭用自我国古代成语,即《中庸》之“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须臾:片刻。《商君书·慎法》:“不可以须臾忘于法。”提示因永嘉说了“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不肯盲拜师尊,六祖导以“体取无生了取无速”。且道无生作么生体?速又作么生了?永嘉以“体即无生,了本无速”颂之,箭锋相拄,自然恰好。六祖见他透得过,便说他“甚得无生意”。此只一句,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永嘉不向死句下坐杀,亦不下合头语,却说“无生岂有意”。而今人才听到“甚得无生意”一句,便将喜谓肯我印证我,此恩难报,第三办香不为别人;这就只是向语句里杀死了。六祖复以“无意则谁复能分别”,永嘉对以“分别亦不是意”,则是“善分别诸法性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的能事毕矣。(略依圆悟克勤禅师说记之如此)

经文

禅者智隍①,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②;庵居长坐③,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隍云:“入定”。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隍云:“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④。”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策云:“我师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隍闻是说,径来谒师。师问云:“仁者何来?”隍具述前缘。师云:“诚如所言,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⑤,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⑥。”隍于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无影响。其夜,河北士庶闻空中有声云:“隍禅师今日得道。”隍后礼辞,复归河北,开化四众⑦。

注释

①智隍:六祖慧能弟子,《景德传灯录》卷五有传。②正受:三摩钵底之意译。亦作等至及正定现前。即远离邪想而领受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或禅定之异名。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百六十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定、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慧远之《观无量寿经疏》卷末及智者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维,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三善之三福业为思维,定散之十六观为正受。③庵:出家者、退隐者远离村落所居之房舍。系以草木覆盖而成之简陋小屋。庵,又称草庵、蓬庵等。僧俗居庵多修行。据《释氏要览》卷上载,陶琰、陶潜、焦光皆曾居庵。后世亦有特称比丘尼之住所为庵、庵寺。然“庵寺”一词,原本通指僧或尼之寺,并不限于比丘尼所住之寺。④大定:对欲界而言小定,色界、无色界之有漏善根本定称为大定。⑤能所:“能”与“所”之并称。某一动作之主体,称为能;其动作之客体(对象),称为所。例如能见物之“眼”,称为能见;为眼所见之“物”,称为所见。被依靠者,称所依;依靠他人者,称能依。修行者,称能行;所行之内容,称所行。而皈依者,称能皈;为其所皈依者,称所皈。教化人者,称能化;被教化者,称所化。认识之主体,称为能缘;其被认识之客体,称为所缘。以语句、文章、教法等表示意义者,称能诠;为其所表示之意义、内容者,称所诠。总之,能与所具有相即不离与体用因果之关系,故称能所一体。⑥汝但心如虚空……无不定时也:他本无此三十五字,而别有“师悯其远来,遂垂开诀”九字。⑦四众:有二义:其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其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大类大众,即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但一般所指四众,当系出家二众和在家二众。提示禅,不许在二分对待上留滞;撇不开,脱不落,即粘着了!须要向自性上紧拶体验。若发现得自己的绝对真心,绝无两边对待分别的心念在,那就有了“见性经验”分,也就是所谓进入“禅境”了。

经文

一僧问师云:“黄梅意旨①,甚么人得?”师云:“会佛法人得。”僧云:“和尚还得否?”师云:“我不会佛法②。”

注释

①黄梅意旨:黄梅,指五祖弘忍。黄梅意旨,指五祖弘忍的教法。②……我不会佛法:这一段问话,是强调禅宗自证自悟的教义,主张学徒不能从师父那里现成获得什么东西。顿门见性法,如日处虚空,要在不依傍前人窠臼,直到毫无气息可栖泊处,方有平地自在分。禅学指导:只破不立,立亦仍须破。破后之立,不立之立,始可有立分。虽然如此,哪个是你的平地?见你有坐地处,更铲却,从头到底铲将去。哪个平地是否应铲却?破了一“会佛法人”,却立了一个“不会佛法人”么?“出没即离两边,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一句作么生道?《禅宗颂古联珠通集》卷七举圆悟克勤云:“斩钉截铁,大巧若拙。一句单提,不会佛法,尽他叶落花开,不问春问秋热。别别,万古寒潭空界月。”提示顿门见性法,如日处虚空,要在不依傍前人窠臼,直到毫无气息可栖泊处,方有平地自在分。禅法指导,只破不立;立亦须破。破后之立——不立之立,始有可立分。虽然如此,哪个是你的平地?见你有坐地处,便刬却,从头只是刬将去。那个平地是否亦应刬却?破了一个“会佛法人”,却立了一个“不会佛法人”么?“出没即离两边——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一句作么生道?

经文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无美泉①,因至寺后五里许,见山林繁茂,瑞气盘旋,师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积以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②。忽有一僧来礼拜,云:“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见达摩大师,嘱方辩:‘速往唐土!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见传六代于韶州曹溪,汝去瞻礼!’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曰:“善塑。”师正色曰:“汝试塑看。”辩罔措③。过数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尽其妙。师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曰:“永为人天福田!”师仍以衣酬之,辩取衣分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瘗地中④。誓曰:“后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于此重建殿宇。”〔宋嘉祐八年,有僧惟先,修殿掘地,得衣如新。像在高泉寺,祈祷辄应。〕

注释

①濯:洗涤。《孟子·离娄上》:“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②浣:洗濯。《诗·周南·葛覃》:“簿浣我衣。”黄景仁《山铿》诗:“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③罔措:不知所措的意思。④棕裹瘗地中:棕,是一种常绿乔木,即棕榈。瘗,埋葬。《诗·大雅·云汉》:“上下奠瘗。”孔颖达疏:“奠谓置之于地,瘗谓堙之于土。”棕裹瘗地中,即用棕榈包裹埋葬于地下。提示自性真相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怀让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所以能够塑出来的,只是形似的假相,即决塑不出佛性体。那个无法用言语形容艺术塑造,才可说是有自性真相分。若人只知拜假相求作佛,可知:“此人只会拜佛之行,不会成佛之道。”

经文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①: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师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之而行,是加系缚。”因示一偈曰: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②。

注释

①卧轮禅师:《五灯会元》卷一、《传灯录》卷五,皆云“卧轮”者,非名,即住处。或者真有卧轮禅师其人,惟无所考。②慧能没伎俩……菩提作么长:卧轮的偈落在“有”边,六祖以“无”破之;如果在“有无”边上会,就仍在二方对待计执中。禅学的指导,只破不立,是要使这矛盾统一起来,且又不在这统一境界上建立“一合相”。说两边相因生中道义,只是对治两边情见倾夺而说的,并无所谓“定法”、“定论”。即是:“中道也要不滞著”,勿使“中”、“边”又成对待,所谓“更无去处者”乃是“更所所立”、“更无所计”也。提示卧轮的偈落在“有”边,六祖以“无”破之;如果在“有无”边见上会,就仍在二分对待计执中。禅学的指导,只破不立,是要使这一矛盾统一起来,且又不在这统一境界上建立“一合相”。说两边相因生中道义,只是对治两边情见倾夺而说的,并无所谓“定法”、“定论”。即是“中道”也要不滞着,勿使“中”、“边”又成对待,所谓“更无去处”者乃是“更无所立”、“更无所计”也。

同类推荐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是最好的生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贝德士中国基督教史著述选译(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美国宣教士贝德士在南京沦陷,数十万同胞遭到日寇屠戮时,毅然担负起保护难民的工作,不少中国人在他的救援下保全了生命。本书编选自他的书信集、笔记等,是研究中国教会史、近代史的重要文献。
  • 细说中国佛教

    细说中国佛教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西汉末年,西域与我国内地有所往来,西域派来的外交使节和商人中,有一些是佛教信徒。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虫屋

    虫屋

    微胖的男人,拿着扫帚走到院子里,他扫了扫落叶,转过头,看门上的牌匾——虫屋。“再不现形,就把你们做成花肥。”
  • 错嫁,帝女惊华

    错嫁,帝女惊华

    乱世成就英雄,可知女儿也有巾帼之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人说大楚双名将,晋王顾将。身为晋王麾下的大军师,长乐公主突然被皇帝九叔安排给了与晋王齐名的顾少筠做副帅,转折点不要太吓人。更可怕的是,阴差阳错之下他还成了她正牌驸马。.在内他是小王爷,乃是王府掌权人,在外他握一方兵权,战功累累,谁人不羡,可是……他的公主大人却不买账啊……公主笑眯眯道:“驸马,上了我的贼船,你随我玩儿命吗?”宠妻驸马淡笑:“就算是要命,臣也陪公主玩下去。”ps:这是一个睿智无良君追妻的故事~
  • 迷失的文案

    迷失的文案

    生活的一些随笔感慨,一般都很短。作者内心想说的话都写在这里了,
  • 快穿等你一千世

    快穿等你一千世

    “叮,恭喜宿主被我家主人看上,真是宿主的荣幸。”江玖:“嗯?你家?”面对危险时刻,阿九总能化解。“不,不,不,哪有,明明是江玖家的小媳妇。”江玖嗤笑一声。吓得叮都没了小媳妇,这我爱听。
  • 幻空之语

    幻空之语

    一个女孩的命运,在那一刻.......改变........
  • 盛世医女喜种田

    盛世医女喜种田

    带着空间穿越,惹来了一堆豺狼虎豹。明明身份高贵却受尽欺凌,本来打算忍忍算了,可是……“喂,那个王爷,谁让你帮我出头了?我认识你吗?”
  • 匿隐之迹

    匿隐之迹

    一场变故,使绝迹千年的龙族开始苏醒。在世人还没觉察到大时代降临的时候,世界的些角落,已经出现了一批奇人,他们寻龙、猎龙、训龙、与龙定下契约,最终成为拥有龙族力量的幻龙师!灾祸或契机?毁灭或新生?一道道匿隐之迹降临,新世界的大门即将打开。
  • 几代人几代事几代情

    几代人几代事几代情

    家谱兼传记混合体,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行云如流水,勾画如挥毫,写尽人间万象,看透世间苍生而不看破,看明人间悲欢离合而不看穿。写就民国至二十一世纪百年沧桑变化,内容丰富,篇幅长,结构宏大,关于我们家族有许多新奇的故事,可以娓娓道来,中青老少无论各位阅览都有收获。www.*****.coml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