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56000000037

第37章 朱子论“曾点气象”的评价及影响(1)

本章将对朱子之论“曾点气象”做出总体的评价,并对其中牵涉到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说明。

§§§第一节 强调有无、虚实之辨

朱子论“曾点气象”最鲜明的特色是强调有无之辨和虚实之辨。长期以来,对“有无”的讨论似乎只是老学、玄学或是佛学的话题——或视之为本末体用之关系,或视之为指示世界之本真状态、世界之本源的范畴。但是自陈来先生的大作《有无之境》面世以来,作为理学方面的“有无之辨”也开始为人所关注起来。陈先生甚至认为:

理解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有”“无”智慧与境界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

有无之境的融合正是新儒家(Neo——Confucianism)精神性的核心。

可以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看成把握整个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的基本范畴。

有无之辨的引入为我们对理学的认识开启了一个新的视窗,也使我们对理学的认识更为真实,更能把握理学较之先秦与汉唐儒学的独特性。虽然陈先生对此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明代思想家如王阳明的身上,主要集中在理学境界论的层面,但这无疑给我们对朱子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我们说,儒学中的有无之辨绝不限于理学(当然在理学中更为典型罢了),也不仅限于境界论层面。但是与先秦儒学相比,理学中的有无之辨无疑更为突出:无论在内部的争论上,还是在与佛老之争中,它都被推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与佛老玄学中的有无之辨总是围绕有与无这对范畴本身而展开不同,理学中的有无之辨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的问题(类似于家族性概念),这些问题的共性是,它们都围绕着意思相对的一对概念而展开——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这对概念包容或指称一切以有无为前缀的词组,如有心无心、有我无我、有为无为、有情无情……。乃至于指称像敬畏与洒落、名教与自然、从容和乐与戒谨恐慎、何思何虑与必有事焉、株守与放荡……暗含有或无之规定性的词组展开的。显然,这里所谓“有无之辨”是一个所指极为宽泛的、甚至是一个言诠说不尽的命题,缺乏严格上的规定性。在一定意义上,有无之辨甚至和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一样,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因此,如果单单在文字训诂上讨论有无二字的缘起与流变,甚至是其哲学内涵的演变,都不足以揭示出理学中有无之辨的真意所在借用分析哲学的说法,毋宁说,这里所说的有和无,都是描述性(descriptive)的词汇。不过,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理学中的无和佛家所主张的缘起性空的无和佛老以舍离为中心的无完全不同,这一点前贤论述已详,此不赘述。概言之,理学中的有无之辨围绕四个层面而展开:在本体论层面、在价值论层面、在工夫论层面、在境界论层面。我们对此问题的讨论也要说明立言的基础是哪一个层面,其具体所指为何,否则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在本体论或存有论层面上文已经指出,在理学中,本体意即……的本然之体,具有较多的含义。这里可以指对世界之根本看法,其所体现出的是一个理学家的基本价值观。理学家们一致认为天理与自然为实有,甚至认为“莫实于理者”,他们也都一致在批判佛老以世界之本真、之本然为空、为虚无的说法。在这个意义上说,理学的整体精神是有,其有无之辨是在同佛老的互动中展开的——目的就是要辟佛老。这当然不是说理学否认气化层面的气有聚散,物有生死,而是其认为气的聚散,物的生死为天地间之常理,认为此理生生不穷,最为真实。需要指出的是,老庄、王弼文献中的“无”,并不是为理学家们所理解的“不存在”,而是指“象帝之先”,是指“无形”和“无名”者,它仍然尚是一“物”,至少尚是一“在”(being),而真正以为“无”就是“不存在”,恐怕还是自裴开始的佛教说空,是说众物了无自性,并不废假有。僧肇的《不真空论》对此有详细的说明。是出于对老庄玄学的“误解”,而理学家们基本上都继承了这一“误解”。不过此“误解”并不妨碍理学家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再引申一步,儒学与佛老对“最上者”的看法也存在有无之辨。释道两家都视“最上者”为不可言:如《老子》强调“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为对于最上者只能默而体之。佛门也强调“第一义不可说”,认为只有“拈花微笑”、“默然无语”、“截断众流”才是对最上者的最佳体认方式。这可以说是对佛老属于无之学的最好注脚。反观儒学,孔子固然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仁,但是却认为仁离人不远,求则得之,而君子则不可须臾离仁。他明确告诉弟子“为仁之方”,强调为仁由己。而宋儒更是直接以理释天释仁,认为“仁只是一个浑然天理”《朱子语类》,卷六。朱子对第一义更是有着独特的理解:

曹问:如何是第一义?曰: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之类,决定着恁地,不恁地便不得,又如在朝须着进君子退小人,这是第一义……且如为学决定是要做圣贤,这是第一义(叶贺孙录)。同上,卷十五,《大学二·经下》。

至此,儒学的最上者已经完全理性化了,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有之学的特色。

在价值论层面,理学内部在对道德与自由之选择上的张力也构成了有无之辨。这也深刻地反映着理学内部对最高价值和最高境界理解上的不同。如果恰如冯友兰先生所言,理学的理想追求境界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那么,大多数理学家在对这两种境界的分别上是模糊的。他们对于天地境界的理解多限定在一种放大了的“道德境界”中,而对于那种彻底化了的“无我自由之境”始终抱着拒斥的态度,视之为佛老之学的本质。然而,一方面理学以“尊德性”为其本质,这决定了理学不能离开人的“有我之境”而立论;另一方面,像其他所有的哲学思潮一样,理学并不必然排斥对个人自在之境界的追求,也要在最终意义上给出对理想自由的承诺。那么他们就难免会在追求社会性的道德和个体性的自由选择取舍上形成张力(此处可参看杨国荣先生的精彩论述)。并由此形成有无之辨。

在工夫论层面,理学中同样存在有无之辨。不过这只是说在理学中就工夫而论,存在偏于有与偏无的不同入手之争而已——理学中虽然也有“以无工夫为工夫”、“无中生有”等种种说法,但还没有人真正会提出要取消工夫——就是为《明儒学案》所攻击的二王(王艮,字汝止,1483—1540 和王畿,字汝中,1498—1583)及其后学亦不例外他们甚至还会主张非常严厉的道德践履,主张严肃的道德主义。唯一的例外,可能就是被视为异端之尤的李贽,李之叛逆精神和对假道学的反感都使他对所谓理学的诚敬工夫不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宏观地比较(狭义的)理学与心学在工夫论上的差异,就会发现后者在为学之方上更多地采取了“负的方法”冯友兰先生曾对负的方法有所说明。——比如强调无心,强调忘,强调无事,强调不犯手,强调神秘体验等,也更多的在强调简易工夫,强调顿悟,这与狭义的理学所主张的格物穷理,主敬涵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招致了后人对其刊落工夫的指责。在这个意义上,理学在工夫论层面的有无之辨是很激烈的,而为人经常提到的敬畏与洒落之辨,同样可以归结为此一层面的有无之辨。

在境界论层面,理学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有无之辨,而当代学者所关心的理学之有无之辨的重点也正在于此,其代表者即陈来先生和彭国翔先生。上文已经强调,理学的境界论体现着儒学的所应然,也贯彻着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其基本形态应该是以道德境界为核心冯先生对境界的划分,大家想必已经耳熟能详,在此不再引述。但是,基于儒学先哲理想人格的多元性,乃至于孔孟本人之理想状态的丰富性,儒学中本有较为丰富和多元的理想境界论模式——其中就不乏对无之境界的赞美,而其对有之境界的强调和其对无之境界的强调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和紧张。仅举孔子为例,我们既可以看到其强调拯救意识的一面,强调道德境界的一面、凸现忧患意识的一面,这可以称为其有之胸次或境界;也可以看到其强调从容和乐境界的一面(乐而忘忧)、强调孔颜乐处的一面,乃至于强调无滞无碍与自由自在的一面,这可以称为其无之境界。事实上,如果我们对无之境界的界定稍微放松的话,我们能够在大多数儒者的身上发现类似的情况,其中就包括朱子在内。

需要指出,理学对无之境界的强调未必都是吸收佛老思想的结果,更不能一提到无之境界就联想到佛老。不仅无执无滞、无有做善、无有做恶在传统儒学中本已有之,就是这种境界与佛教那种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为前提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心体无滞”根本不同——后者是真正的本无之境(其内在的逻辑又要求本无又不废妙有),而儒学的无之境界是以有为前提的无。

在理学中,上述四个层面的有无之辨并非不相关联:一个儒者的有之境界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平日的有之工夫,而这又会强化他对存有层面和价值层面之有的信念。反之,对于无的一面也是一样。

在陈来先生看来,理学自宋到明,经历了一个类似于从理性主义(狭义理学)到存在主义(心学)的转变,在这一大背景下,阳明及其后学更多地注意在坚持儒学之基本价值观的前提下,强调儒学在境界论层面的无的一面。这是其吸收佛老生存智慧的结果,而在理学中,也只有在阳明身上有无境界才得到了真正的融合。反观朱子,我们似乎只能以有之境界来定性他。的确,就朱子主流思想而言,其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理性的精神和有之境界对任何儒者而言,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都会是有之境界。但是朱子往往会把别人视为无之境界者转为有之境界——释之为天理浑然、从容中节的表现。——朱子较之其他理学家有着更为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也对宣扬无之精神的明道、上蔡、延平之属每有微词,朱子的道统意识与忧患意识也更为强烈,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但是,对任何理学家来说,他对理想境界的设想中都不可能绝对的离“有”说“无”,或是离“无”说“有”(尤其是在无指无所窒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是希望使自己的思想能够有无兼赅、从容中道,这是时人在当时激烈论战中的共同追求,这在朱子亦然:他同样也在用如明镜之虚明、之虚灵、之寂然不动来指示心(之本)体如果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无所滞碍”、不把一物执定在胸中的话,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朱子会反对这一境界。他也会推崇动亦定、静亦定之境界,推崇廓然大公之境界,甚至于长期对洒落之境界推崇有加。我们只能说,朱子对有之境界的强调压倒了其对无之境界的偏爱,而不能说朱子完全拒绝无之境界。借用陈来先生的说法,对于有无之辨,朱子持“论高远,以无为高;论轻重,以有为重”的立场。

回到本节的主题,朱子论“曾点气象”最鲜明的特色,是强调有无之辨和虚实之辨——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把有无之辨转化为虚实之辨:这不是说朱子直接把有无之辨等同于虚无之辨,从而主张从根本上取消无之境界,而是说他更加强调辨析境界的真实与否——朱子反对任何不真实的境界(不论其属于有之境界还是无之境界),一律斥之为玩弄光景。反之,若是真境界,则无论是敬畏之境还是洒落之境,只要它没有流于“舍离”、没有和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形成正面的冲突,都会得到朱子的赞许。进而,朱子认为境界的真与不真,是由工夫的真与不真决定的——真实的无之境界同样来自于变化气质,突破小我的真实工夫,同样要由真实的有之工夫来开出。因此,朱子特别强调要多谈工夫、少论境界,多在下学上用力,而不刻意去求境界。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日履实地,有真实受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朱子对于所有境界的推许都始终潜藏在他心灵的更深处,其中也包括其对儒学范围内之无之真境界的推许。当然,朱子又特别注意赋予无之境界以理性的因素,使之建立在儒学价值观的大本上——典型者就是以天理浑然来诠释“曾点气象”,来诠释鸢飞鱼跃和“活泼泼地”之境界,而朱子所说的“洒落”和“不累”,更多是指“对义理玩味至融会贯通、无所滞碍”(当然不尽如此)。显然,与明儒所宣扬的无之境界相比,朱子的无之境界包含更多的有之因素。

我们说,虚实之辨是朱子学的内在要求,它已经贯彻到了朱子思想体系的方方面面。而在虚实之辨与有无之境之间,无疑是前者的辉光遮蔽了后者,使我们很难发现朱子思想的多面性甚至是矛盾性,准确揭示出朱子思想的多面性和矛盾性,更能使我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朱子。

§§§第二节 强调儒学与佛老之辨

朱子之论“曾点气象”,还涉及到了理学中的又一个大题目——儒学与佛老之辨。儒学与佛老都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主流。自其诞生或是传入中国之际起,它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相互排斥,相互启发。而辨析儒学与佛老思想的异同又始终是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难有定论。此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儒学和佛老都不是由一时一人构成的,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学者或偏于强调其同,或偏于强调其异,或强调儒释道各自思想的纯粹性,或强调三者之间的贯通性,难以一概而论。再者,三家思想本身又都具有开放性,处在不断的变化损益之中。现实情况常常是,三家中的后来学者往往会根据来自对方的指责而及时调整自己学派的观点,弥补自己思想的不足,乃至于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观点来压制对方,从而使整个思想史的发展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景象。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若不是建立在对每位学者之个案的充分研究之上,就总给人以立论笼统,勉强的感觉。而从大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个问题又显然与时代有关,与政治有关,不是一个纯学术的问题。

同类推荐
  •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本书以历朝历代成就大业者的故事为蓝本,一一讲述贤者用人的智慧:齐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业;秦始皇重用韩非、李斯,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刘邦掌控张良、韩信而成为西汉的开国之君;刘备以隆中对识得诸葛亮,而成就“三分天下”之势;唐太宗采用“慎择”的用人方式,终有“贞观之治”的盛景;朱元璋凭借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刘伯温,使他终归自己帐下……举不胜举的领导者展示着他们高超的用人艺术。用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讲方法、讲艺术才会有更佳的效果。
  • 伦理学与人生

    伦理学与人生

    本书系作者专心致志撰写22年而成的150余万字的《新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修订版)之精粹。它几乎将每个理论问题都化为一个鲜活的人生案例,通过解析各个案例而系统展现伦理学博大精深之原理,因而名之为《伦理学与人生》。
  • 我说参同契(下册)

    我说参同契(下册)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我的第一本哲学书

    哲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在于它能够给人的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每天都面临着许多的选择,是非善恶、得失成败之间的选择经常让我们痛苦不堪,同样,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面临着如何选择生活的态度,生老病死、痛苦欢乐的遭遇时常让我们措手不及。一个人的选择构成了他个人历史的进程,一个选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人所有的努力化为虚无,而让个人的成功与幸福遥遥无期。好在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始终走在一条光明大道而不是羊肠小路上,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的哲思语录

    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的经典作品选编。全书由思考入题,讲述道德、信仰、思维等人生主题。解答了许多哲学回答不了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帕斯卡洞悉了宇宙的真相,窥见了人类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就像芦苇一样脆弱,但因有思想而伟大。翻开本书,直抵人生的终极秘密。
热门推荐
  • 秒杀订单

    秒杀订单

    本书是为在销售工作中停滞不前、渴望有进一步提升的销售人员和初人销售行业、不知如何拓展自己业务的新手们量身打造的。全书包含如何掌握秒杀订单的策略、如何透析客户肢体语言背后的信息、如何利用成交术促使秒杀成功等八章内容,循序渐进地为读者作出分析和详细解答,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方法和建议,教你如何用更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销售额,用更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订单,让你一天一天向销售冠军的目标快速靠近。如果你正奋战在销售第一线,本书会解答你的销售困惑,让你准确把握秒杀订单的秘诀,从一名销售新人成为一名成绩斐然的销售冠军!
  • 梦旧情未了

    梦旧情未了

    《梦旧情未了》是一本诗集,已是花甲之年的南开大学教授李新宇,第一次将年轻时候的诗歌集结成册。图书精选其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诗作,以时间为序,分五辑编订,内容关涉个人情思、日常生活与时代记忆,所思所感,轻灵生动,正面展示了一位年轻人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我在天庭做微商

    我在天庭做微商

    三太子听说你想要一个舒服点的风火轮?给你,这个车轮可是我搞了好久才搞到的。玉帝听说你想要一个舒服的龙椅?给,这个轮椅万年难得一见,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哎哎,二郎神,听说你家哮天犬吃东西太浪费了?给,可是上等狗粮,只能给狗狗吃的,就卖给你了吧。在天庭做微商就是爽,灵丹妙药、仙道法器、上仙宝典,都可以换来。落秋寒唯一书友群:581564501
  • 战北

    战北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北斗风云出我辈,摇光玉衡吾为先。看墨家天才墨凡如何以修为尽废之躯,逆天改命。腰间美酒挂,手提三尺剑,笑战北斗。
  • 探案进度百分百

    探案进度百分百

    都市繁华,车来人往,看似平静的城市下暗波涌动。人性的黑暗被浮华的外象所掩盖,恶人向善,善人为恶。每个人心底都囚困着一直野兽,在暗处积蓄着力量,等待着从牢底苏醒的那一天,将一切吞没,打破那份宁静详和......
  • 英雄联盟之晨光

    英雄联盟之晨光

    之前的简介寥寥几字概括,很多人叫我改,包括封面。封面就算了,十块钱做的,得多挂几天,实在看的不爽,看官们可以做一个发给我,必然感激不尽。至于简介,原谅我功底不深,难以用几字几句博各位老爷的眼球。诸多英雄的神韵,我怕寥寥数字会毁了他们形象。所谓画面画皮不如画骨。骨已在书中。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惨道
  • 洪荒天演记

    洪荒天演记

    鸿钧道:“你有神通,然吾知天数,孰不知神通不如知天数!”祖巫后土:“该死的鸿钧,就是听了你的话十二祖巫死了十一个。”扬眉,五颜,雷神:“......”主角玄凌却偷偷的对身边的待女道:“我只会神通,但此刻却高高在上,你们看,我们脚下都是一群知天数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们在绿茵场上

    我们在绿茵场上

    曾在马德里竞技杯踢球的少年齐飞羽,由于在冠军争夺战中踢飞点球,致使比赛失利,从此整个人不爱说话,不爱交流,其父齐煌为了帮助儿子克服心理障碍,带领儿子回国并让其转学到文科班学习。齐飞羽开始熟悉新的校园环境,和新的伙伴一起拼搏努力,最后克服了心理魔障还有收获了更多的胜利成果!更多精彩,请关注本文《我们在绿茵场上》作者:看我来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