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571100000012

第12章 妙赏

对景物细腻微妙的审美感受,对人物准确精微的品藻鉴赏,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妙赏”。除《识鉴》《赏誉》《品藻》等专门写“妙赏”外,《世说新语》许多章节都记述了名士们之间的“妙赏”。

离开了名士们的“妙赏”,“魏晋风度”就残缺不全;而离开了名士们情感的丰富和直觉的敏锐,“妙赏”就完全不可能产生。

这一章前几篇小品是品人:乔玄识曹操于寒微之际,“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已成历史名言;王济赞叔于未显之时,“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已是对王湛的定论;郭奕对羊祜一见倾心,觉得人才是世间最美的“风景”;“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王濛对殷浩的品评意味隽永。后两篇小品是品物,魏晋名士向内发现了自我,才能向外发现自然。王子猷痴情于竹,王子敬畅怀于山川,不只是寄情于审美对象,而且忘情于审美对象。行于山阴道上,啸咏于庭竹之前,自然是精妙的审美鉴赏,又何尝不是诗意的人生?

1.乱世英雄

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世说新语·识鉴》

东汉末年,主荒政谬,国家的命运操纵于阉寺,一般士大夫羞与他们为伍,于是出现了“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局面。“清议”是当时士人干政的主要手段,原先的人物品藻也因此具有新的社会意义,虽然难免士人之间的相互标榜,但对腐败的政治具有激浊扬清的作用:政府对官员的升降不得不顾忌“清议”的压力,多少要听听社会清流的权威意见。人物品藻左右着一个人的政治前途,有名者步青云,无闻者委沟壑。一些未得到社会承认的士子盼望获得品藻名流的正面评价。曹操在得势之前就曾请许劭、乔玄品题。本文就是乔玄品评曹操的记载。

乔玄是汉末著名政治家,史称他“严明有才略”,以“长于知人”著称于世。且看乔玄如何评价曹操——

首先他认为曹操有能力承担拨乱反正这一巨大的历史使命:“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董卓之乱使国家四分五裂,连年战火使生灵涂炭,国家必须统一,百姓渴望和平,民族要求强盛,而这一历史的要求此时只有通过曹操才能实现,曹操是未来整顿乾坤的人物,乔玄这几句话赋予曹操以使命感和历史感。

接下来,乔玄的话又来了一个大转弯:“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然”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转折连词,其意义相当于今天的“然而”“可是”等。称曹操是“治世之奸贼”,是说曹操有才而无德。乱世四海无主,群雄混战,曹操的才能足以力挫群雄统一全国;治世则天下共尊一国之君,曹操的德性又不甘久居人下,最后将成为搅得四海沸腾君无宁日的乱臣贼子。

按儒家的价值观念来衡量,乔玄对曹操似褒而实贬。儒家把“德”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说曹操无德等于完全否定了他。但是,汉魏之际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传统的重德轻才变为重才轻德,荀粲甚至公然说“女子当以色为主,德不足称”。曹操本人在几次求贤令中,也公开求聘“不仁不孝”的才智之士。因为动乱的时局呼唤力挽狂澜的英雄,历史所急需且举世所仰望的,不是仁孝谦恭却百无一能的君子,而是横刀立马平定天下的豪杰。汉末才俊之士蜂起,大家都想问鼎天下,人人都以英雄自居,王粲还专门为此写了一部《汉末英雄传》。此时还出现了讨论英雄特性和识别英雄方法的理论著作,刘劭在《人物志·英雄》篇中说:“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乔玄称曹操是“乱世之英雄”,当时正处于乱世,这不就是说曹操是当世英雄吗?当时根本不是什么治世,说曹操是“治世之奸贼”,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如此说来,乔玄这次对曹操的品题是寓褒于贬。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听到乔玄的品题后大喜,显然他不在乎僵硬空洞的道德批评,而看重能扭转乾坤的超人才智,他坚信自己能挽狂澜于既倒。假如我们不将历史道德化的话,曹操的确是一位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在三国时代无与伦比。另外,曹操不仅有才,而且有趣。

2.家有名士

王汝南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清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隽爽,自视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

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于是显名。年二十八,始宦。

——《世说新语·赏誉》

自东汉末王泽及其子王昶以下,山西太原王氏久居显贵膏腴之地,整个六朝人物挺秀,冠冕相望,正如古代一副门联所说的那样:“诗书传家久,衣冠继世长。”

这则小品中的王汝南即王湛,魏司空王昶之子,晋司徒王浑之弟,仕晋历官太子洗马、尚书郎、太子中庶子、汝南内史等职。其人身长七尺八寸,龙颡大鼻,器量恢宏,史称“有公辅之望”。由于为人冲淡简素,他年轻时志在隐遁,在人前常沉默寡言,母亲逝世后便结庐墓旁,不愿与世人应酬交往,连他的“兄弟宗族皆以为痴”。

他兄长浑有一个儿子叫王济,风姿俊爽而又勇力过人,既会盘马弯弓,又善谈玄论《易》。有显赫的官二代背景,加上出众的才情,王济自然是“气盖一世”,根本没有把那位“痴叔”王湛放在眼里。他每次来祭扫祖母坟墓时,从不去拜望在墓旁守孝的叔叔,王湛也不等候这位不可一世的侄儿,即便偶尔过去问候一下,也不过随便寒暄敷衍几句。文章开始极意写王济对叔父的无礼轻慢,为后文埋下伏笔。

后来有一次王济试探问了叔叔一些时事,没有想到王湛回答得极有文采,大出王济的意料之外,济一时惊愕不已。于是和他讨论一些抽象深奥的话题,清谈渐渐进入精微玄妙的境地。原先王济也以为王湛很痴,在这位“痴叔”面前没有半点子侄的恭敬,听了王湛这番清言妙论,才对叔叔陡生敬畏之心,不知不觉从内心到仪表都肃然恭敬。于是便留在庐中清谈,叔侄竟日累夜一连谈了几天。王济虽然才识风度高迈不群,面对叔叔却感到自愧不如,由衷地喟然长叹道:“家中藏有一代名流,竟然三十年来没有被发现!”

王济离去,叔叔送至门口,王济的随从有一匹极难驾驭的烈马,很少人敢去骑它。王济随意问王湛说:“叔叔喜欢骑马不?”王湛也随口应说“还喜欢吧”。王济使人牵来烈马让叔叔试骑,只见叔叔纵身上马,“姿形既妙,回策如萦”。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形容王湛骑姿的漂亮潇洒,策马挥鞭的娴熟自如,马鞭在他手中像回环萦绕的带子一样美丽,就是当世骑手名家也很难超过他。王济本人也是骑驭的行家里手,可比起叔叔来真是小巫见大巫。叔叔清谈的才识既让他惊讶,现在叔叔的骑术又让他折服,王湛过人之才绝非一技,王济越来越感到叔叔深不可测。

回到家中王济欣喜地对父亲说:“我刚刚寻得了一位叔叔!”王浑问叔叔比自己如何?王济委婉地对父亲说:“是我王济以上的人物。”父问“何如我”,子答“济以上人”,岂敢当面说叔叔远胜父亲,只能说叔叔远胜自己。言下之意,父不如己,己不如叔。

晋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要拿他叔叔来调侃一番:“你家那个傻叔死了没?”王济次次都被问得羞愧难言,既“得一叔”之后,皇帝又拿他叔叔说事,这次王济很有底气地禀报武帝说:“臣叔不痴。”并向皇帝赞叹叔叔的过人才德,晋武帝因而问他说:“他能和谁相比?”王济自豪地回答说:“山涛以下,魏舒以上。”山涛、魏舒何许人也?山涛是晋朝开国元勋,位至太子少傅、司徒,山涛死后魏舒领司徒,二人在西晋德高望重,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王济在皇帝面前称叔叔才智在“魏舒以上”,可见侄子现在对叔父如何高山仰止!作者为了烘托主角,用笔层层铺垫。

《周易·系辞下》提出过一条识人标准:“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我们常把叽叽喳喳当作思维敏捷,将深藏不露视为反应迟钝,因此,我们不是把野鸡错当凤凰,就是把珠玉误作瓦砾。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开朗外向的人容易脱颖而出,他们的优点容易被人看到,深藏不露的内向性格常常吃亏,人们有时甚至把内向说成精神障碍。其实,性格的外向和内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外向者敏于应对,内向者长于深思;外向者容易流于轻浮,内向者容易失之拘谨。俗话说“金子总要发光”,事实上很多“金子”终生埋没。要不是王济偶然与叔叔交谈,王湛可能一直“痴”到逝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名言对古今都有警醒意义。当然,有才能的人也不能长期“衣锦夜行”,今天这个时代如此浮躁,没有多少人有闲心思来当伯乐,一定要学会推销自我,像王湛那样“不与世交”,你也许一辈子就没有机会。要知道,王湛最后能够冲出来是由于他是官二代,晋武帝不是一直念叨王济这个“傻叔”吗?

3.最“养眼”的风景

羊公还洛,郭弈为野王令。羊至界,遣人要之。郭便自往。既见,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郭太业!”复往羊许,小悉还,又叹曰:“羊叔子去人远矣!”羊既去,郭送之弥日,一举数百里,遂以出境免官。复叹曰:“羊叔子何必减颜子!”

——《世说新语·赏誉》

有些人听起来名声震耳,一交谈就叫人兴味索然;有些人暂时虽默默无闻,一见面就让人彼此倾心。前一种人浪得虚名,一经接触就知道他“不过如此”,后一种人深藏不露,了解越多就越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则小品中令郭奕三见三叹的羊祜,无疑就属于后一种人。

先来交代一下郭奕(字太业)。郭生于太原曲阳(今山西省太原市)的“累世旧族”,三国时大名鼎鼎魏将郭淮之侄。史称奕“少有重名”,仕晋历任雍州刺史、鹰扬将军、尚书等职,当世很多朝臣都出其门下,生前山涛称赞他“高简有雅量”,死后朝廷赐谥曰“简”,诏令中称“奕忠毅清直,立德不渝”。

再来看看羊祜(字叔子)。羊祜是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出身于汉魏时期的名门望族,祖父羊续汉末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则在曹魏时期任上党太守,母亲是汉末名儒蔡邕的女儿,姐姐羊徽瑜是司马师继室,史称“景献皇后”。他小时就为长辈所看重,认为将来“必建大功于天下”,后成为一代著名的战略家、政治家、军事家,曹魏时期历任中书侍郎、秘书监、从事中郎等职,仕晋历任尚书左仆射、车骑将军、镇南将军,死后追赠“太傅”。晚年都督荆州诸军事期间,积极发展当地的经济,注重与民休养生息,一方面与吴国修好,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暗中为攻打吴国做准备,灭吴之日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晋武帝捧杯流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他许多利民措施让百姓受惠,死后襄阳为他修了羊公碑,后来又称为“堕泪碑”,唐代诗人孟浩然有诗赞颂说:“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陆游《水调歌头》更称“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这则小品写郭奕与羊祜三次会面,通过郭奕之口来表现羊祜的才能与人品。作者的手法特别高明,要塑造的主角一直没有“出场”,全由第三者的赞叹来表现他的形象。古人把这种写法叫作“背面傅粉”。

郭奕做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令时,有一次羊祜回到洛阳,正好要途经野王县。等羊一到野王县界,郭奕便派人把他留下,郭本人随后前往迎接。“要”此处是拦截、遮留的意思。两人一见面,郭奕就忍不住脱口赞叹道:“这羊叔子哪里不如我郭太业!”史称羊祜博学多才,又长于论辩,身长七尺三寸,风姿俊朗。郭可能是被羊的风采和谈吐迷住了,刚见面就对羊交口称赞。接着郭又前往羊的住处拜访,对羊祜的才情、气度、志向和眼界有了更深的了解,没过多久回来又赞叹道:“羊叔子可不是一般的常人,比我郭太业强多了!”等羊祜要离开野王县时,郭奕对他已经依依不舍了,送了他一整天还舍不得回来,一下子送到几百里开外,还因为擅自离开自己的辖境而被免官。羊祜一生不愿“委质事人”,立身刚正廉洁,自奉清俭朴素,禄俸所资不是赡给亲族,就是赏给了军士,他死后家无余财。羊祜安贫乐道和笃重朴实的儒者风范,可能给郭太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一回到家就赞叹道:“羊叔子哪里不如颜渊!”汉以后祭孔时一直以颜渊配享孔子,颜后世尊为“复圣”,郭奕把羊祜称为当世的颜渊,他对羊的推崇真可谓无以复加了。

郭奕三次见羊祜的三次赞叹,对羊祜的评价一次比一次高,羊祜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固然越来越高大,郭奕本人给人的印象也越来越好。他们相识的时候,羊祜还没有任何政绩,自然也没有什么政声,郭仅仅三次见面就能识其胸中丘壑,一方面说明羊祜的确胸罗万象,另一方面也表明郭奕有知人之明。郭奕的确是一位智者,只有英雄才能识英雄。

认识别人要智慧,赞美别人要雅量。心胸狭窄的人发现别人超过自己,很快会心生妒忌,甚至可能去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郭奕第一次见到羊祜时,只说“这羊叔子哪里不如我郭太业”,还觉得他们二人可能旗鼓相当,第二次见面后他就承认“羊叔子比我郭太业强多了”。像郭奕这样的名士,公开承认己不如人,这需要一种坦荡的襟怀,需要一种面对真相的勇气,也需要一种对自己的自信。郭奕是一位智者,同时也是一位君子。

人是万物的灵长,是上帝最美的造化,我们常常旅游世界各地去看风景,却对自己身边“人”这道最美的风景视而不见。如果学会了认识人,欣赏人,赞美人,你的同学、同事、同乡、朋友、师长、亲人,可能都是“养眼”的风景,他们不仅能让你身心愉悦,还能让你灵魂净化,让你增才广智。俗话说“小人眼中无圣人”,不要总是盯着别人脸上的黑痣,要像郭奕那样发现别人出群的才华,发现别人高尚的品德,发现别人迷人的个性,你越能发现别人的长处,别人就对你越有“好处”。

4.处长亦胜人

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

——《世说新语·赏誉》

这两句话听起来像是绕口令,可细想后便发现它意味隽永。

王仲祖即东晋名士王濛,殷渊源即东晋名臣殷浩。王濛被士林奉为风雅典范,而殷浩的出处更被视为决定东晋兴亡。

殷浩生前人们对他好评如潮。《世说新语·识鉴》载:“王仲祖、谢仁祖、刘真长俱至丹阳墓所省殷扬州,殊有确然之志。既反,王、谢相谓曰:‘渊源不起,当如苍生何?’深为忧叹。”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天,王濛、谢尚、刘惔三人一起去看望殷浩,殷当时隐居在丹阳他祖先的墓所。他们交谈中发现殷隐居的意志十分坚定。回来后,王与谢相互议论说:“殷渊源要是不肯出仕,天下苍生可怎么办呵!”他们说着说着都深深叹了口气。称“殷扬州”是因殷曾任扬州刺史。把天下兴亡寄于殷浩一身,可见名士们是如何推崇殷浩了。《世说新语》中另一则小品,也让我们看到时人是如何仰慕殷浩:“王司州先为庾公记室参军,后取殷浩为长史。始到,庾公欲遣王使下都。王自启求住曰:‘下官希见盛德,渊源始至,犹贪与少日周旋。’”庾亮先聘王修龄做记室参军,后来又录用殷浩为长史。殷浩刚一到任,庾公就派遣王出使京都。王亲自启禀请求庾亮说:“下官很少见到盛德贤人,很遗憾殷渊源一到我就要离开,自己还贪恋与他亲近几日。”

殷浩死后其故旧顾悦之称道说:“殷浩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史家也说“殷浩清徽雅量,众议攸归”。这类评语在《世说新语》中随处可见,“识理淹长”的清谈家固然很多,有“清徽雅量”的名士也不少,这一切并非殷浩所独擅,何况殷浩的门第在东晋也算不上高贵,是什么原因使殷浩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王濛间接地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殷浩非但以自己的长处胜过别人,他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也胜过别人。

不管殷浩是不是具备这个优点,“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这两句话不仅说得俏皮,而且充满了人生的智慧。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谁没有自己的一点点长处呀?数学不好的人可能会写作文,不会写作文的人可能会讲话,不会写又不会讲的人可能会跑步。

人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但不是人人都会“处长”。别看“长处”与“处长”只是字面颠倒,它们对每个人来说可是大有文章。

西方哲人说“认识你自己”,东方智者说“自知者明”,可悲的是人好像很难认识自己,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脸黑,却不愿承认自己长得也像乌鸦;我们总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和财富,却很少人不满意自己的才华,所以我们对别人总含讥带讽,对处境总牢骚满腹,老是觉得自己生不逢时,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在我们社会里,能“以长胜人”的比比皆是,能“处长亦胜人”则十分罕见。舞文弄墨的文人讥讽将军是赳赳武夫,驰骋疆场的将军嘲笑文人为胆怯懦夫。有财的瞧不起有才的,有才的又瞧不起有力的——大家喜欢以己之长轻人之短。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一个庄稼把式,种田的十八般手艺无一不精。邻居一个兄弟田里活儿样样都笨,年年都“种豆南山下”,年年都是“草盛豆苗稀”。那个庄稼把式从心里蔑视这位邻居,还常常拿他种的水稻和棉花开涮。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这位不会种田的兄弟就考入名校,接着被哈佛大学录取攻读博士,现在是美国一名牌大学教授,而嘲笑他的那个庄稼把式还在我们村里种庄稼。

如今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家长和老师比较注重培养小孩的“长处”,而相对忽略了教育小孩“处长”的态度。许多人稍有一技之长,或者还仅是一知半解,马上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一个小城市的足球前锋,刚刚小有名气便忘乎所以,看看他那不可一世的神态,好像他不是在踢足球而是在踢地球,在队友面前惯于颐指气使,最后因没有团队精神而被开除出队。

“处长”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自己求学和职业选择,无论求学还是择业,除了要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还要明白“能够”干什么,而且还得了解社会将“需要”什么,然后再在自己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之间找到契合点。这三者之中,“能够干什么”就是自己的长处。不能识其所长就不能用其所长,对人对己都是如此。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现自己的长处,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平时大家常说“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可埋在地下的金子发光谁也看不到,虽然千百年后也许有一天金子被挖掘出来,可是,且不说等千年以后,即使是等几十年以后,人生也很难闪闪发光了。金子过一万年还是金子,志士过几十年就成了老朽,所以杜甫急不可耐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因此,是金子就要摆在显眼的地方,让人们能看到闪闪金光;有长处就要表现出来,让别人能发现你的长处,使你的长处能服务于社会,使你自己能成就壮丽的人生。那么如何表现自己的长处呢?这可是一门奥妙无穷的学问,既要把自己的长处“表现出来”,又不能让人家觉得你喜欢“表现自己”,这真是做人的“高难度动作”。在一个商品充斥物产丰饶的时代,好产品配上好广告,它才能成为畅销商品,同样,在一个教育普及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都要学会如何“推销自我”,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别人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找到理想的职位,才能真正实现自我。要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又不能显得锋芒毕露,怎样拿捏二者之间的度,是我们一生的功课。要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呢?《论语·先进》篇载,孔夫子有一天对他的学生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对身边的几个学生说,你们平日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若人家了解你们,并且准备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干呢?向人家展示自己的长处,让人家了解自己的长处是第一步,当别人给你提供了舞台,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是第二步,这也是小品文中“处长”的应有之义。

《晋阳秋》说“浩善以通和接物”,殷浩待人接物通达而又谦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来不在人们面前“耍大牌”,有“长处”但不以自己的“长处”骄人,所以王濛说他“处长亦胜人”。还没有出仕就已在社会上声名鹊起,“咸谓教义由其兴替,社稷俟以安危”,可以说他善于展示自己的“长处”。可是,史家又说他“及其入处国钧,未有嘉谋善政,出总戎律,唯闻蹙国丧师”,等他身居要津以后,治国拿不出良方,带兵又老吃败仗,这样说来殷浩还不善于扬长避短。

仅会“以长胜人”,还只是成功的一半;懂得“处长亦胜人”,才会有辉煌的人生。

5.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世说新语·任诞》

竹子在先秦人眼中就十分高洁,《庄子·秋水》篇说神鸟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这就好比今天富人只吃橄榄油,而穷人则吃地沟油一样。三国竹林七贤以后,竹子又积淀了某种萧疏超旷的文化内涵。古代文人对树木花草各有所爱,如孔子称道松柏坚贞耐寒,屈原赞颂橘树“独立不迁”,陶渊明喜欢“采菊东篱”,后来有人向往牡丹的富贵,也有人倾心梅花的高洁,这则小品文中的主人公王子猷独爱竹。我国最早最有名的竹痴,无疑非东晋这位大名士莫属,其次才数得上宋代名画家文同,及清代那位名画家郑板桥。

前人对树木花草的赞美,往往是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比德”,就是在这些植物身上发现了类似人类的某些可贵品德。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希望人们具有却又少有的美好品德,恰好在一些植物身上找到了。如孔子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屈原所谓“后皇嘉树”“秉德无私”。人们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也是着眼于它们共有的贞坚品格。直到白居易《养竹记》还是歌颂竹子的“品节操守”:“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只因禀有“君子”的“本”“性”“心”“节”,君子这才会在庭院中栽种竹子。文学史上咏竹诗文多不胜数,如唐代诗人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又如宋代徐庭筠《咏竹》的“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等等,这些咏竹名句多是赞赏竹子的“高节”和“虚心”。

王子猷痴情于竹子,自然也有对竹子气节品格的倾慕,但更有对竹子的一种审美陶醉。讴歌竹子品性节操,对竹子更多的还是“敬”,对竹子本身的审美陶醉,才会对竹子产生由衷的“爱”。只是“敬”可能“敬而远之”,有了“爱”才须臾分离不得。

这不,王子猷暂时借住在别人的空宅院里,马上便命人种上竹子。文中“寄”表明院子非他所有,“暂”表明他不会住很长时间,“便”写出了王子猷种竹的急切心情。这两句话无一字虚设,用现在文学术语来说,就是用词简洁而又传神。王子猷的做法让人大惑不解:“不过在这里短期暂住,何必多此一举呢?”的确,且不说种竹子麻烦费钱,种上竹子又观赏不了几天,这么几天少了竹子,难道还活不下去?再说花那么多精力物力种上竹子,最后还不是留给了房子的主人?

王子猷可并不这么想,你看他在刚种的竹子边“啸咏良久”。这里顺便要解释一下“啸咏”,它又称“长啸”“吟啸”或“啸歌”。啸的方法是气激于舌端,发口而音清,动唇便成曲。啸在六朝人看来是一种放旷、自得、沉醉的神态,六朝名士通常都善啸,他们认为在“华林修竹之下”最宜啸咏。王子猷在竹子旁边啸咏很长时间,说明他完全被新栽的修竹所陶醉。他指着竹子对旁人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哪能一天都见不着这位老兄呢?他指着竹子不说“此竹”而说“此君”,这句话显露了王子猷的幽默,更包含着王子猷的痴情,竹子不只是他的审美对象,更像是他的友人甚至情人,所以与竹子难舍难分。《世说新语》中还有一则王子猷“竹痴”的描写:

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主已失望,犹翼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心说新语·简傲》)

借住人家宅院马上要种竹,外出路过人家门口也进门赏竹,竹子俨然是他最亲密的伴侣,成了他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吴中一家有“好竹”的士大夫听说他要路过此地,便断定“子猷当往”,可见他爱竹早已闻名遐迩。知道王子猷这位贵人要来,主人还特地为他洒扫庭除准备酒食,一直待在客厅里迎接大驾。可王子猷乘坐肩舆径直来到竹林下,又像在借住的客舍一样在竹下“啸咏良久”,赏完了竹林便掉头走人,根本没有想到与主人打招呼——他是特来赏竹,而非专来应酬,只管在竹下啸咏,何须与主人寒暄?

这则小品文通过王子猷对主人的冷漠来突出他对竹子的热情,子猷爱竹摆脱了世俗的客套,也不关乎人际的利害,更不在于功利的占有。他在竹下“啸咏良久”的神态,表明他和竹已经物我两忘,融为一体,达到了“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境界。谁又能分清是子猷如竹,还是竹像子猷?他竹下啸咏是审美鉴赏,又何尝不是诗意人生?

唐代贾岛在咏《竹》(此诗又见《罗隐集》)诗中说:“篱外清阴接药栏,晓风交戛碧琅玕。子猷没后知音少,粉节霜筠漫岁寒。”贾岛说得未免过于绝对,竹子在子猷之后并不缺知音,只是知竹不如子猷那样深,爱竹不如子猷那样痴而已。清代画家郑板桥称“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还写了许多咏竹诗和咏竹联,联如:“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杆新出竹,直似儿孙。”诗如:“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从其诗、联、画来看,郑氏爱竹还稍着痕迹,远比不上子猷与竹那般飘逸清空。真正理解子猷与竹关系的还是苏轼,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以“高”“痴”来形容子猷爱竹,谁说王子猷没有知音呢?

6.发现自我与发现自然

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

——《世说新语·言语》

因王纲解纽而带来人的自觉,魏晋士人向内发现了自我,向外发现了自然——对自然的发现以对人的发现为其前提。《世说新语》中有大量的小品记载人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欣赏,人作为审美对象而被赞美,被羡慕,被钦仰,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云:‘嵇叔夜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只要有英俊的外表,有潇洒的风度,有超群的智慧,就不愁没有成堆的粉丝。外在的容貌和内在的气质,是人们追逐和鉴赏的热点,外在的自然也不仅仅具有实用性,它同时还是人们怡神悦性的对象和安息精神的场所,士人对自然美具有一种细腻精微的感受力。一条小溪,一泓清泉,一竿翠竹,一棵苍松,都会使他们流连忘返,乐而忘归。

一位哲人曾说过,你的对象就是你本质力量的体现,你的对象就是你本身。音乐不可能成为牛的对象,深奥艰涩的哲学不可能成为轻浮浅薄者的对象,所以才有了“对牛弹琴”的成语。你的对象就是你自己人格与力量的对象化,说通俗一点,你能欣赏什么样的艺术,你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你欣赏什么样的美景,你就是什么样的人——对象是测量你自身的尺度。

文中的王子敬名献之,晋代著名书法家,书圣王羲之之子。山阴在会稽山之北,属今浙江省绍兴市。“山川自相映发”的意思是说,山川景物交相辉映。这位书法家和艺术家能为自然美景怦然心动,山川美景能使他陶然心醉,正表明他精神世界的丰富细腻,对无情之物也能一往情深,难怪他的书法是那般潇洒飘逸、形神超越了。

不只王献之如此,魏晋士人大多如此,他们对自然美都非常敏感。王献之父亲王羲之遭谗远离政坛后,在山阴的山水田园中消磨时光,有一次散步归来对身旁的人说,我可能会在山水中乐死!可见,山水之胜给予他多大的审美享受。在山川之美面前,魏晋士人觉得“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连皇帝也觉得山水动物十分可亲,“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已不是因山水明道,而是觉得山水可人,此时此刻人与山水相互内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们今天常说的成语“应接不暇”,就是来于这则小品文。朋友,你在山水中有过“应接不暇”的体验吗?

同类推荐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前世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纪实文学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本书将充分展示编选者视野的宽广、包容、博大,体现当下文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是一部水准较高的集锦之作。
  • 看螃蟹上树

    看螃蟹上树

    作者将文学与美食相互结合而镶嵌在“散文”这个美丽的框子里,是其创作生涯里一项全新的尝试。作者把她在人生道路上拾掇而得的饮食故事娓娓道出,让读者与她共同分享蕴藏在袅袅炊烟里的爱情、家情、亲情、国情和旅游情。
  • 狼殇

    狼殇

    这是一部描绘狼生存图景、呈现狼与人关系的故事集,通过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故事,剖析狼的生存现状,讲述人、狼与自然的关系,透露出作者对狼生存境遇的思考并引发读者由狼到人的反思。这是当前关于草原狼最为系统全面的生命之书,更是一部集美好与残酷的狼的“一千零一夜”。
  • 我的猫咪在天堂

    我的猫咪在天堂

    这是一本用几十张黑白照片和真诚的文字共同记录下来的猫国回忆录。它讲述着一个猫咪家族和一个老北京家庭在不经意间跨越60年的真实故事。历经了运动、地震、拆迁、城市化和市场经济,有太多的时代变革和生死离别变更着人与猫国的生态版图,而守望彼此却成为了一代代猫咪和一代代主人流淌在岁月亲情里温情的习惯。我不得不告诉你,这不是一本以“至猫奴”为名的媚俗宠物书,而是一本因笔触真诚才感人至深的回忆录,是一本以大量实用而非功利的养猫经验和气势磅礴的猫国历史为支撑的猫国百科全书。当你被它打动的时候,一部猫国的史诗长卷便渐渐铺开……
  • 把心放在世界最温暖的角落

    把心放在世界最温暖的角落

    属于每个人成长中的瑰丽岁月、迷茫和感动。治愈系暖文,具有疗伤效果的文字,划破冷冬的阴霾,带来灿烂的春日暖阳。
热门推荐
  • 亭长小武

    亭长小武

    汉武帝时期,南昌县的一个叫小武的亭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村长),因为文弱无力,无法管束治下的流氓少年,长期被长官、同僚蔑视。此时县里突发了一件劫掠案,在别人束手无策时,小武凭借他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对律法案例的丰富知识,顺利侦破此案。但这件发生在偏远地区的普通案件,却牵涉到宫中的太子、宰相,地方的诸侯王,以及名扬天下的长安豪侠。小武不得已走上逃亡之路,却意外获得诸侯王公主的爱情。此后小武一路高升,从手持金斧的钦差直到首都的市长——京兆尹,最后参与到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宫廷巫蛊政变中。
  • 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

    圣多罗菩萨一百八名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秩序兵王

    秩序兵王

    不是叶枫自吹自擂,他真的非常强悍。不论是枪法还是近身搏斗,他都十分擅长,仿佛成为了身体的本能。在末日避难所中,他扮演着巡逻队员的角色。
  • 边旅行边恋爱

    边旅行边恋爱

    我们年轻,我们渴望行走!两个人,一次旅行,还是一次情感体验!本书的主人公李祺和梁璐,他们走过了会哭的丽江古镇,看纳西族老太太“负着夕阳,一左一右,一进一退,旁若无人地舞蹈”;他们拜访香格里拉,看当地藏民“连夜等待在松赞林寺门口,等待着活佛的摸顶——神的祝福”;他们在稻城邀请新认识的当地朋友扎尔登到深圳做客,却遭到拒绝,原因居然是“深圳有山吗?没山我不去”;他们在咸阳郊区秦始皇的宫殿里闲逛,思绪却在古老的历史和现代的大片《神话》间穿行……
  • 人在激情岁月

    人在激情岁月

    决心把这段记忆拿出來,让世人分享其中的苦辣酸甜。那几年也是我一生中儲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那样艰苦岁月中,我把初恋留给一位优秀农村青年,从他的朴实生活作风和踏实做人的人生观中,我也得到情感升华,最后离别时以姐弟关系,他送我一程。看到收藏五十年的一束野花山百合花束回忆那段感动!是情人信物引起的,回想起爸爸一代人,老一辈知识分子所走过的路,是那么艰辛!
  • 小鱼不懂

    小鱼不懂

    懵懂妹子张小鱼,大学毕业后,凭着内心的执着、善良、勇敢,试图在大都市证明自己、找到真爱,体验别样的人生。她做到了吗?
  • 百妖异闻录

    百妖异闻录

    灵感来自古代妖怪传说,以女主的身世为主线,贯穿全剧,一章一个妖怪,女主所经历的一系列鬼怪故事。
  • 心有涟漪君不知

    心有涟漪君不知

    她想,再也没有比她穿越的更悲催的了!什么?她未婚夫竟是京都女子的梦中情人?什么?太子爷要她入主东宫?什么?竟然把拖油瓶丢给她?她可以不要吗?她自己养自己还成问题,没看她很缺钱吗?且看她如何步步为营,踏上国师的位置,手刃仇人......
  • 灵苍传奇

    灵苍传奇

    将那三清打破!漫天仙魔待如何?把这佛灯斩灭!觅那奸诈佛陀!说什么,天上仙兵盛,云中仙人多?到头来,谁能奈我何?!则看那,紫徽宫里仙呜咽,三生石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神墓,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灵苍道界生宝树,上结着长生果。
  • 万界之殇

    万界之殇

    天地寂灭,万界殇,待那无尽的碎片凋零之后一声不甘的呐喊荡气回肠!那清冽的剑鸣依然在耳边回荡!时光转生轮转动着命运的力量?断掉的时空被迷雾掩盖?少年与神龙共舞,冲出西元,一个浩大的世界画卷在他眼前徐徐铺开……诸雄争霸,万族林立,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