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188800000023

第23章 大木作的构造特点

沈阳故宫建筑造型形式多样,别具一格。这种形式的多样化,是与其构造方式相适应的。我们研究沈阳故宫建筑,首先应当了解这些不同形式建筑的不同构造,了解每种构造都是由哪些不同构件组成的,它们在整体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以及这些构件又是怎样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相应的建筑形式的。

第一节 平面柱网

一、常规布置

沈阳故宫建筑按常规方法布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平面柱网由前后檐柱与前后各一排金柱组成,典型实例如介祉宫。

2. 平面柱网由前后檐柱与前后各两排金柱组成,典型实例如崇政殿及左右翊门、文溯阁等。

3. 平面柱网由前后檐柱与前后金柱和一排中柱组成,典型实例如翔凤阁。

4. 平面柱网由四周檐柱与金柱组成的各类四角亭,典型实例如文溯阁碑亭、东路的奏乐亭等。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东路的十王亭,单从柱网布局上看,是典型的四角亭,但同常规的四角亭不同的是加了外墙;此外,该建筑的檐柱均是瓜楞柱,角柱却是圆柱。这样的亭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中应该是绝无仅有的。

二、独特布置

独特布置是常规布置之外的柱网布置形式,包括减柱造、移柱造、加柱以及特殊柱距尺寸等。沈阳故宫建筑中独特的柱网布置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纯的减柱造,典型实例如大清门,有的减去全部后金柱,典型实例如日华楼、霞绮楼,有的减去山柱仅留中柱,典型实例如凤凰楼。

2.减柱、移柱造,典型实例如永福宫、清宁宫

3.大政殿的柱网布置

其特点是平面三圈柱,外檐柱24根,外槽金柱8根,内槽金柱8根,同一般的八角亭相比,重檐八角亭一般两围柱,目前笔者还未见到三围柱的八角亭。在现存遗物中,与大政殿的柱网布置有相似之处的是北京天坛的祈年殿。该建筑圆形平面,内外三圈柱,外檐柱12根,外槽金柱12根,内槽金柱4根,分别象征一年的四个季节,十二个月和二十四个节气。大政殿柱的数量是8或8的倍数,可否理解为努尔哈赤念念不忘和引以为荣的八旗劲旅,它们永久地立于象征国家权力的大政殿内,支撑着后金王朝的江山社稷。为了加强角部的承载力,在每个角柱左右各加1根檐柱,而如同大政殿的这种柱网布置方式在历代的八角形建筑中是很少的。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实物遗存,只有应县木塔的平面,明清的木构中几乎没有实例。

第二节 梁架

一、单层建筑的木构架

根据沈阳故宫现存遗物看,正身梁架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常规做法的梁架。(1)沈阳故宫中的永福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介祉宫等建筑的正身梁架做法是:前后金柱之上为七架梁(或五架梁),其上承五架梁(或三架梁),三架梁由瓜柱或柁墩支承,三架梁上居中安装脊瓜柱,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中没有角背,仅后期的建筑施以角背。在檐柱和金柱之间,有穿插枋和抱头梁相联系。在檐柱之间,上端面宽方向有檐枋,抱头梁上安装檐檩,在檐檩和檐枋之间安装垫板,在金柱的柱头位置,沿面宽方向安装金枋,进深方向,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中没有随梁枋,而后期的建筑中均设随梁枋。随梁枋又称随梁,它是清以后为了加强梁柱连接的整体性而出现的构件。清初建筑中没有这一构件是可以理解的。(2)沈阳故宫中的仰熙斋、扮戏房、嘉荫堂等卷棚屋顶的构架,均为前后金柱之上为六架梁,其上承四架梁,四架梁由瓜柱或柁墩支承顶梁(月梁),顶梁上承双脊檩,脊檩下附脊檩枋。而其他部位的处理同上(1)所述。

第二类是灵活处理的梁架。在沈阳故宫中,为了满足使用功能有些建筑的梁架处理得比较灵活,这种现象在早期的建筑中有不同的体现。

如大清门的梁架,前后金柱之上为七架梁,七架梁上放柁墩,柁墩上承五架梁,五架梁上放柁墩,柁墩上承三架梁,三架梁上居中安装脊瓜柱,脊瓜柱两侧及各柁墩两侧均施以角背。其正身梁架前后檐柱和金柱之间是龙形抱头梁,龙尾直达七架梁下,而且没用穿插枋和随梁。穿插枋和随梁一样,都是清以后为了加强梁柱连接的整体性而出现的构件。清初建筑中没有这一构件。抱头梁又称单步梁,位于檐柱和金柱之间,是两者之间的水平向的联系构件。宋时双步梁以上做成月梁形式,清以后则以平直形式居多。大清门的龙形抱头梁的作用,首先将檐柱与金柱联系到了一起,起到了一般抱头梁的作用;其次,龙形的梁尾直达到七架梁下,进一步加强了七架梁和金柱的联系;第三,大清门的龙形抱头梁的龙身向上拱起,同月梁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第四,把一个纯粹的结构构件处理成具有装饰的功能,把结构和装饰合而为一,这是唐以前木建筑的显著特征。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是统一的,在建筑物上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的性能使之屈从于装饰要求的现象。大清门的龙形抱头梁在建筑艺术上的加工是真实和成熟的,未受到宋元明以后装饰与结构分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其做法是具有创造性的。

第三类是特殊的梁架。沈阳故宫东路的主体建筑大政殿,从构架上看大政殿最外圈的檐柱支撑下檐,外槽金柱通达上层檐,内槽的八根金柱承托上部藻井。这种结构部分与装饰部分融在一起的做法,在现存的遗构中实属少见。北京天坛的祈年殿,平面是圆形,也是三层柱网,12根檐柱支撑下层檐,12根金柱支撑中层檐,正中四根巨大的金龙柱支撑上层檐,从构架上看仍属于梁架结构,其结构部分与装饰部分是分开的。

二、楼阁建筑的木构架

沈阳故宫中的众多楼阁,多数是用来贮藏器物和食物的,如肉楼、果楼、财帛库、瓷器库等;也有一些楼阁是藏书、藏画的,如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除此之外,登楼远望也是楼阁的一大功能,如沈阳故宫的凤凰楼就有这样的功能。

1. 木构架的特点

从木构架看,沈阳故宫楼阁建筑均为阁型构架,但与明清官式建筑不同的是,不仅核心部分保持上下层同宽,省去平坐层外,外槽各层柱子除了凤凰楼以外,均上下对位。典型的例子有七间楼、敬典阁、崇谟阁、日华楼、霞绮楼等。而凤凰楼所采用的构架做法同明清楼阁的做法相似,即其内槽部分仍保持上下层同宽,省去平坐层外,但外围副阶部分逐层退入,上层副阶柱立在下层的抱头梁上。

沈阳故宫楼阁建筑的木构架组合特征,可以归为以下三类:1)外观两层单檐,无论主体还是副阶部分的柱均上下对位,从外观上看,从下至上并没有逐层内收的现象。没有平坐、暗层,也没有腰檐,上层的副阶柱立在下层的承重上,上层的核心部分的金柱立在下层上方的承重上,二者均与下层柱头对位,内有一排中柱从地面至达脊檩下。这种构架的楼阁在沈阳故宫中所占的比例最大,早期的中路建筑上的楼阁除凤凰楼外,均属于此类,典型的实例如东西七间楼、翔凤阁、飞龙阁、日华楼、霞绮楼等。这种楼阁的构架形式,在现存的历代楼阁中,还未见到相同的做法,应该是地方性做法。2)外观二层重檐,上下二层,无平坐层、暗层,也没有腰檐,其构架由主体楼身和四周的副阶两部分组成,主体楼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八架椽,上下层柱相接,上层柱立在下层的承重上,并且直达五架梁下。上下两层在四周各加深一间的副阶,副阶柱也上下对位,上层柱同样立于下层的承重上,并与下层柱的柱头对位。由于副阶柱上下对位,也未出现一般楼阁常见的从下到上逐层内收的现象。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有东所的敬典阁和西所的崇谟阁。现在比较一下曲阜孔庙的奎文阁,奎文阁是孔庙同文门前的一座高层建筑,初创于宋代,后经几次修改,今天看到的是明弘治年间扩建而成。其前檐用石柱,是孔庙习惯手法,后内金柱直达三架梁下。分析其构架关系,它实际可分为主体楼身和四周的副阶两部分。主体楼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六架椽,上下柱相接,分为底层、夹层和上层。其中平坐和上层为通柱立在下层柱头斗拱上,下层在四周各加深一间的副阶,形成腰檐。在平坐和副阶一部分也是通柱,中加丁头拱,构成平坐的外观。这种主体柱上下贯通接近于阁的构造而四周加平坐副阶形成楼的外观的构架做法,属于典型的明代手法,与明初所建的西安鼓楼的构架很相似。奎文阁从剖面上看可看到三层三檐。因为平坐有相当的高度,所以上下层之间多出一个暗层,承重梁设在暗层的上方,上铺楼板,楼板四周放在平坐斗拱上,斗拱由童柱额枋承托,在其下方,承椽枋与檐檩之间铺钉檐椽以挑出下檐,更加上部的歇山重檐,共为三檐。这种做法和北京各门城楼比较,大致相同,外观三层檐头,从下到上逐层内收。3)从外观看,上下两层,并有上下两檐。其构架由主体楼身和四周的副阶两部分组成,主体楼身面阔六间,进深三间六架椽,上下层柱对位分为底层、夹层和上层三层,其中内金柱直达五架梁下,下层在前后各加深一间的副阶,形成腰檐,上层的副阶取消。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有文溯阁。

以上三种情形的共同特点:主体柱上下贯通,传承了阁的木构架做法,而且同明清官式楼阁的主体部分也十分相似,如上述的奎文阁,西安鼓楼等,但是,沈阳故宫楼阁建筑的副阶部分,却同明清楼阁的常规做法不同,即在沈阳故宫楼阁建筑的四周(或前后)并没有平坐、副阶而形成楼的外观的构架做法,而是副阶柱上下对位,从地面升至二层。这种做法从外观上似乎缺少了变化,但却使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更好。

2. 细部构造的特点

各层楼板是高层建筑分层的一个单元。沈阳故宫中的楼阁除了凤凰楼以外,其余均在乾隆年间改建和扩建过,因此,其楼板的结构同清式的做法基本相同,即:首先在建筑物前后柱间架设承重(梁),承重是楼板荷载的主梁,长方形断面,其宽与柱径相同,高为柱径加2寸;其次在左右柱间用间枋,也是长方形断面,但比承重稍小些。楞木与间枋平行,放在承重之上,其高度仅为承重的 6/10,厚度在减高2寸,楞木以上铺钉厚度1寸以上的木楼板。每层为了出檐,常在上层檐柱间使用承椽枋,枋高同柱径,托住出檐的檐椽后尾,檐椽前端放在下层柱柱头檩上,在承椽枋和间枋之间用木板加引条封住。但是,东西七间楼的楼板的结构较之清式的做法更为简单,只有承重、间枋和木楼板,没有加楞木。凤凰楼因为测绘图不全,暂时又不允许上楼,仅从底层目测看,其结构仍包括承重、间枋楞木和楼板几部分,但具体厚度留待进一步的研究。

三、排山梁架

在沈阳故宫中的现存建筑中硬山建筑占现存总量的55%,而且主要的建筑,如相当于北京故宫午门的大清门,皇太极的金銮殿及其寝宫乃至诸多的楼阁,都是硬山建筑。硬山建筑在沈阳故宫中不仅数量多,而且构架做法独特,现将其做法归纳为以下三类:

1. 常规做法

排山梁架由山柱、金柱和山面檐柱组成,山柱由地面直通屋脊并支顶脊檩,将梁架从中分为对称的两段,典型实例如大清门、崇政殿以及左右翊门等,这里排山梁架的做法同正身梁架是不同的。在山面增加柱,既可以增加山墙稳定性和抵御风荷载的能力,同时又不影响内部空间的使用。

2. 排山梁架的做法同常规做法相似,但都是二层楼阁式建筑。除了山柱和山面檐柱的上下层柱之间有拼接之外,同第一类的做法完全相同。但特别的是:排山梁架同正身梁架的形式完全相同,即正身梁架由中柱、金柱和檐柱以及其上的梁檩组成,而且中柱同山柱一样,由地面直接屋脊并支顶脊檩,将梁架从中分为对称的两段。典型的实例如中路上的东西七间楼、翔凤阁、飞龙阁。

3. 在沈阳故宫的晚期建筑中,大部分的硬山建筑的排山梁架没有中柱。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硬山卷棚建筑,由于其为双脊檩,一般不再加双山柱,而且由于建筑本身的体量较小,山面檐柱的柱距也比较小,因此,即使没有山柱,也不会给结构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当然,有山柱的稳定性和抗震性能都更好,但却有材料的浪费;另一种,如在沈阳故宫中最晚建成的文溯阁,乾隆皇帝祭祖谒陵时的寝宫保极宫,以及随行太后的寝宫介祉宫,这些建筑的排山梁架均没有山柱,而且同正身梁架的形式相同。

第三节 几个重要部位的营造

屋顶的木构架的搭接方式、翼角部位的营造以及斗拱的独特尺度和做法,是形成沈阳故宫独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在本部分将对它们逐一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木屋架

(一)硬山屋架

1. 沈阳故宫建筑中,硬山建筑的特征和主要形式

沈阳故宫建筑中的硬山建筑既有着硬山建筑普遍的规律,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既有单层硬山建筑,也有二层的硬山建筑;既有正脊硬山建筑,也有卷棚的硬山建筑;既有五檩小式硬山建筑,也有九檩大式的硬山建筑;既有完全无斗拱的大式硬山建筑,也有仅有坐斗的大式硬山建筑。

2. 沈阳故宫硬山建筑屋架的组合方式

沈阳故宫硬山建筑屋架的组合方式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以文溯阁、大清门、清宁宫以及介祉宫为代表的七檩(九檩)前后廊式硬山大式建筑。其特点是在进深方向有四排(或六排)柱子,早期的中路建筑在檐柱与金柱之间没有穿插枋,仅有抱头梁相连,且抱头梁为龙形,龙尾直达到七架梁下。而后期的建筑在抱头梁下,施穿插枋,但与我们常见的清式做法又不同,其穿插枋和抱头梁连在一起,穿插枋紧贴在抱头梁下。穿插枋是清中后期简化结构,增强结构整体性的措施之一。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建于明末清初,穿插枋这种构件的出现,并如同此处的设置方法,可否理解为穿插枋是从无到有,再到定型化的一个过渡阶段?在此不妨总结一下沈阳故宫建筑中,穿插枋的所在位置有以下三种情况:仅用抱头梁,没有用穿插枋;穿插枋紧贴在抱头梁下;抱头梁与穿插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从静力学的角度分析,施穿插枋比未施穿插枋对结构有利,而且,所施穿插枋的位置越靠近柱子下端对结构越有利,但是由于考虑到施穿插枋后,其下部空间需要满足使用的要求以及使用者心理空间的要求。这种现象在清以后的建筑中固定为常用做法。

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的檐枋(额枋)与檐柱的关系有三种形式:以大政殿为代表,额枋位于柱头上,雀替插于柱的两侧;从时间上看,南北朝及以前额枋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说明早期建筑的特点在沈阳故宫建筑中有所体现。以崇政殿为代表,柱头之上置似坐斗,似坐斗之上置大雀替,其上再置额枋。这是藏式建筑的典型做法,沈阳故宫早期建筑传承了藏族传统建筑的做法,从现在藏族的重要遗存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中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做法。以清宁宫为代表,额枋穿过柱上部。从结构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额枋穿过柱上部比额枋位于柱头上对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来说是有利的。

沈阳故宫清后期修建硬山建筑的抱头梁上面安装檐檩、檐枋、檐垫板。但在清早期的建筑在金柱的柱头位置,沿面宽方向相当于金枋的是一根同金檩直径相当的一根圆木,当地人称之为“杦”,在檩和杦之间安装垫板。有些建筑檩和杦之间的距离很小,垫板的高度也很小,甚至有的建筑就是两根圆木直接叠落在一起。沈阳故宫建筑中采用檩杦式的构件组合方式,而没有采用清常规的“檩三件”。原因在于,沈阳故宫中路早期建筑是以满族民居为主要形式建造起来的。檩杦式的屋架组合方式,是满族民居屋架的主要特点,也成为体现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主要方面。在檩杦式组合中,檩的直径比杦的直径大些。

沈阳故宫的硬山建筑金柱之上为五架梁(或七架梁)。文溯阁内槽金柱承托五架梁,介祉宫、永福宫为外槽金柱承托五架梁,大清门则内外槽金柱同时承托五架梁,形成一个超静定结构。五架梁上承三架梁,三架梁由瓜柱或柁墩支承。在沈阳故宫中,大清门、永福宫和清宁宫等建筑的相邻两架的距离大于瓜柱的直径,所以都用了瓜柱,而介祉宫等建筑的三架梁与五架梁之间的距离小于瓜柱的直径,所以用了柁墩。除此之外,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中,七架梁与五架梁之间,五架梁与三架梁之间,还加有瓶形短柱。这些短柱相当于增加了梁的支承点,即减小了梁的弯矩。

沈阳故宫的硬山建筑三架梁上居中安装脊瓜柱,脊瓜柱两侧的角背的处理,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所有的瓜柱两侧全部加角背,角背多呈云卷状,而且尺度比较大,一般是瓜柱直径的四倍以上,看起来十分肥厚,典型实例为大清门;第二种是脊瓜柱很高,但却没有施角背,典型实例为台上五宫和文溯阁;第三种则是清官式建筑很规范的做法,仅在脊瓜柱两侧加角背。这种做法只在沈阳故宫的后期建筑中,如东所的介祉宫,西所的保极宫等建筑中有所采用。

在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中,有些建筑(如崇政殿)采用彻上露明造,整个梁架均以彩画装饰,角背也成为一种装饰元素,它不仅具有增加结构稳定性的作用,而且其云状的形态也同屋顶的彩画有机联系起来;还有些建筑,室内用了吊顶,如台上五宫建筑,尽管金瓜柱和脊瓜柱都很高,但全部未用角背。这说明在沈阳故宫早期的修建过程中,对结构的认识还很有限,存在着不科学的一面。

沈阳故宫的硬山建筑的木构架上面的木基层,从我们现在掌握的资料来看,同常规的做法相同。这部分构件主要由椽子(包括檐椽和飞椽)、望板、大小连檐以及瓦口板组成。屋面荷载通过望板传递给椽子,由椽子传递给檩,再传递给梁,由梁传递给柱,最后传给基础。

第二类是沈阳故宫楼阁式硬山建筑。在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中,特别是皇太极时期兴建的中路楼阁建筑中,除了凤凰楼以外,全部为硬山建筑。其构架的组合方式是这样的:在进深方向有五排柱子,前后两排为檐柱,但由于北方气候寒冷,中路的楼阁用于庋藏物品,所以有的后排底层檐柱间常常加筑外墙和门窗,后排一层和在前排檐柱及金柱之间留有上下两层外廊,前面的装修是金里安装修,后面底层的装修为檐里安装修,也有的后排一、二层檐柱间全部加筑外墙和门窗,仅留前排廊,在檐柱和金柱之间仍有穿插枋和抱头梁相联系,穿插枋的位置,同清官式做法不同,即穿插枋紧贴着抱头梁,而且不穿透檐柱。

在檐柱之间,上端面宽方向有檐枋,檐枋上是檐垫板,抱头梁上安装檐檩,这同清官式的“檩三件”做法相同。在金柱的柱头位置,沿面宽方向安装金枋,进深方向安装随梁。在沈阳故宫楼阁式硬山建筑中,无论是在进深方向列有五排柱子还是四排柱子(因为减去后金柱)其内部有与山柱对应的中柱,中柱由地面直通屋脊并支顶脊檩,这排中柱将屋架从中分为两段,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均被分为左右相等的两段,就结构的稳定性而言,有中柱比没有中柱的稳定性、整体性都好。而且,这些楼阁作为仓储空间使用,也不会带来使用上不够开敞的问题。所以,虽历经多次地震,这些建筑至今都保存完好。其中柱支顶脊檩,其他相邻梁架间的距离较大,用了瓜柱,但在瓜柱的两侧没有用角背。

其屋面木基层做法同第一类相同。

第三类是沈阳故宫硬山式卷棚建筑。一般来说,以悬山式卷棚居多,但在东北地区有很多的硬山式卷棚建筑。在沈阳故宫中的卷棚建筑,除了继思斋为悬山式勾连搭卷棚外,其余都是硬山式卷棚。

这种屋架的组合形式同第一类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金柱之上为六架梁,六架梁之上承四架梁,四架梁上并排安装有两根脊瓜柱,脊瓜柱上置双檩。由于沈阳故宫中此类建筑的体量都不是很大,在瓜柱两侧都未施角背。

屋面木基层做法同第一、二类相似。但由于卷棚内置双檩而无正脊,前后两坡屋面在脊部形成过陇脊,因此椽子除了有檐椽、脑椽、花架椽外,在脊的部位还施有罗锅椽,而且,在两根脊檩上与罗锅椽相交的部位设有机枋条。

第四类,以上三类硬山建筑的外观同内部结构是一致的,在沈阳故宫中,还有一类硬山建筑的屋顶,其外观与内部结构是不一致的,即外观是卷棚硬山的形式,但其屋架却是正脊硬山的做法,这类建筑的典型实例就是中路的师善斋和协中斋。这两座建筑均为乾隆年间重建。

由于平面减去一排后金柱,在进深方向仅有三排柱子,前排檐柱和金柱之间为廊子,装修仍是金里安装修,后排柱由外墙封住。在前排檐柱和金柱之间,有穿插枋和抱头梁相联系,但在这类建筑中的穿插枋的位置同后期的做法相同,已经离开抱头梁,下降了一段距离。由于取消了后排金柱,抱头梁与七架梁合而为一,即二者同高同宽,且标高相同。在这根梁以上的做法同第一类所叙述的情况相同,只是脊瓜柱和金瓜柱的两侧未施角背。

沈阳故宫硬山建筑屋架的特点:沿用中国传统木建筑广泛采用的抬梁式的构件搭接做法。此种现象的出现,一是源于长期以来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二是采用了满族人自己创造的檩杦式的构件组合方式;三是早期建筑中没有用穿插枋和随梁,而且出现了穿插枋从无到定型过渡期的形态,即穿插枋紧贴抱头梁;四是楼阁建筑均施中柱,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五是角背的施用不规范,出现了脊瓜柱不施角背,而金瓜柱施角背的现象。

木构架上面是屋面木基层,主要由椽子、望板、连檐、瓦口等组成。小式硬山建筑的椽子断面多为方形,大式建筑用圆形断面的较多。

(二)歇山屋架

1. 歇山建筑的特征和主要形式

沈阳故宫与其他历朝历代的宫殿都不同的是,整个宫殿群没有一幢庑殿式建筑。除数量最多的硬山建筑外,歇山式建筑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在数量上位居第二,沈阳故宫中的歇山从形象特征(外部形象)上分为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歇山以及卷棚歇山。

2. 歇山屋架的构造

(1)歇山建筑山面梁架的构造

周围廊歇山建筑的山面梁架的构造

本文分别以沈阳故宫西所的崇谟阁——后期歇山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和东路的左翼王亭——早期周围廊歇山建筑的代表为例,来分析沈阳故宫歇山建筑山面梁架的构造。

崇谟阁的外围有一圈檐柱(后檐柱间砌筑了实墙,安装了木门),里围两圈金柱。如果按照清官式建筑中周围廊歇山的构架一般的构造做法,由于稍间的两根金柱正好处在踩步金所在的平面位置,这样,它就成了支撑踩步金的柱子,由于稍间金柱的存在,使踩步金的安置具备了与对应的正身梁架相同的条件。从图可以看出,明间金柱柱头直接支承五架梁,稍间金柱柱头也可以直接支承五架梁,而且稍间的五架梁同明间的五架梁在标高、尺度、权衡做法上几乎完全相同,仅有的一点不同之处就是稍间的五架梁的外侧要承接山面檐椽的后尾,需要剔凿椽窝。在这种条件下,踩步金变成了一根与正身梁架几乎完全相同的梁架。在踩步金的下面,由于有了金柱支承,就不再需要顺梁或趴梁来作它的承接构件。这就是通常在清官式做法中的“踩步梁做法”,但崇谟阁的屋架并没有按照常规做法处理,外围的檐柱形成了两层的副阶,其上加有腰檐,而屋顶向内收进一间。如果崇谟阁的踩步金落在外金柱上,会使屋顶看起来过于庞大,如果将踩步金落在金柱上,又会使屋顶看起来过小,过大和过小都使建筑体量不匀称、不美观。为了使建筑保持宏伟的体量,踩步金也没有落在内金柱上,因为崇谟阁即使外观上看是周围廊歇山建筑,但其歇山屋架的处理却采用了顺(趴)梁法。具体的做法是:在平行面宽的方向安置一根梁,崇谟阁的这根梁并没有如同常规做法那样,外端作梁头,落在山面檐柱的柱头上,而是直接与山面的上檐檩交接,而内一端仍作榫交在内金柱上。梁的上面安放垫板,垫板上安装交金柱。交金柱支承踩步金。踩步金支承上面的梁架檩木,承接山面檐椽的后尾,两端与前后上檐的下金檩交圈,檩的搭交处与角梁的后尾结合在一起。

左翼王亭是东路十座王亭的典型代表,其他九个亭同它的形制完全一致。十王亭是以亭子式的建筑形式出现,与大政殿的帐幄形式配合得十分和谐,充分体现了满族半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战争时安扎营寨的方式。它以亭子的形式出现,又采用了高于亭子的结构形式,外观是大屋脊歇山的形式,内部梁架却是卷棚式。大屋脊歇山在建筑级别上高于卷棚歇山,卷棚式的梁架结构又高于普通园林内亭子的构架做法。其具体构架做法是:柱网分布是外围一圈檐柱,里围一圈金柱。该建筑歇山屋架的构造做法同常规周围廊歇山做法比较相似,即踩步金落在两侧的金柱上,因为左翼王亭面阔一间,进深一间,而踩步金的这种安置办法,具备了与多开间正身梁架相同的条件,所以,它的踩步金和正身梁架合二为一,金柱柱头直接承七架梁。这里踩步金在标高、尺度上同正身梁架几乎完全相同,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这个特殊的七架梁的外侧因为承接山面檐椽的后尾,剔凿椽窝。

前后廊歇山建筑的山面梁架的构造

以西所的颐和殿为例来分析其屋架的处理。

颐和殿的两个山面无廊,仅前后有廊。它的柱网分布:外围一圈檐柱,里围仅正身部分有金柱,两稍间无金柱。这种柱网的歇山建筑,踩步金下面没有柱子,所以在平行于面宽的方向置顺梁,它的外一端作梁头,落在山面的檐柱的斗拱上,梁头呈耍头状,梁头上承托檐檩,内一端作榫交在金柱上。梁的上面沿踩步金线安装交金瓜柱,支承踩步金。踩步金之上的做法同周围廊建筑做法相同,不再赘述。颐和殿是清乾隆年间的建筑,其屋架的处理方法同清官式做法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以肯定是很规范的清式做法。

前廊后无廊歇山建筑的山面梁架的构造

沈阳故宫的太庙正殿从外观上看为前廊后无廊歇山建筑,但从其平面柱网布置上看,仍属于周围廊式柱网布置,只不过除前面(正面)以外的其他三面,在檐柱间砌筑外墙。分析其山面构造之后发现,该建筑的歇山山面的构造做法同清官式周围廊歇山建筑的山面梁架的做法完全相同。

外观形象同梁架的做法不一致,也可以看成是沈阳故宫建筑的一个特点,原本外观是周围廊的建筑,而实际屋架却与无廊歇山的屋架处理手法相同;而外观是单面廊的建筑,而实际屋架却是典型的周围廊做法。

卷棚歇山梁架的构造

在外形上,歇山建筑分为大屋脊歇山和卷棚歇山两种。上文所列举均属于大屋脊歇山,即屋面前后两坡交界处有正脊。在构架处理上,常在脊檩上置扶脊木、脊桩等构件,以便安装筒子。而卷棚歇山屋面前后两坡交界处不做正脊,而是以瓦陇连成一体卷过屋面。在木构架上,有单檩卷棚和双檩卷棚两种。双檩卷棚的脊部装有两根并列脊檩,脊檩之间钉罗锅椽子。双檩卷棚歇山山面梁架做法与正脊歇山山面梁架做法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脊檩是两根,草架柱也是偶数。

本文以西路的戏楼为例来分析沈阳故宫卷棚歇山梁架的构造做法。从平面柱网上看,是周围廊歇山的做法;从现存实物看,其山面的构造处理仍同上文所述的清官式做法一致。

(2)歇山建筑的收山问题

关于沈阳故宫歇山建筑的收山问题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按照清枟工程做法枠规定,进行了收山的处理,典型的实例有太庙正殿、颐和殿以及迪光殿;稍间屋面的上部为悬山做法,蹋脚木、草架柱、横穿、博风板的构造做法。

第二种是独特的处理方法,由于沈阳故宫是分期建造的,建造的时间长达300 年,因此,其中的建筑的建造标准不是很统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一点同样反映在歇山的收山问题上。比如东路的左翼王亭,从其山面构造可以看出,檐檩与山花板外皮的净距离远远大于一檩径,且山面的构造同清式做法也不同,从图中看不到蹋脚木、草架柱、横穿这些构件,山花板直接钉在了出挑的檩木上。这应该是刘治平先生所说的较古的做法。再比如崇谟阁,从图中可以看到,其檐檩的中心线与山花板的外皮齐平。换句话说,崇谟阁的山面并没有做收山的处理,但其他的构造做法同常规做法相同。

沈阳故宫歇山屋架的构造特点:

一是外观形象同内部梁架有不一致的情况;

二是山面的构造处理方法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同清工部枟工程做法枠的规定完全一致,典型代表是太庙正殿、颐和殿和迪光殿三座建筑。第二种是类似清工部枟工程做法枠,但山面没有做收山处理,典型代表是敬典阁和崇谟阁两座建筑。第三种是主要梁架承袭踩步梁的典型做法,但未用草架柱等构件,呈现出早期做法的特点;

三是除了太庙正殿、颐和殿和迪光殿三座建筑以外,沈阳故宫其余的歇山顶建筑均未做收山处理;

四是关于山花板和博风板的位置:沈阳故宫中的左翼王亭,歇山山花的地方没有做山花板,只有悬山的博风板。而且博风板正中未安悬鱼,沿边也未安惹草。这是明清以前的做法。明清以后,盛行在博风板里皮施山花板,山花板上又有碗草结带等雕刻。博风板不用悬鱼惹草,而是在檩子分位钉梅花钉。在沈阳故宫的多数歇山建筑呈现出的是明清以后的做法。另外,辽宋时期的山花板是缩在博风板后的,不像明清那样向外扩张,即另外做草架柱等将山花板推出。推出后,雨水便可以渗入屋顶。早期原本合理的做法,在明清时发生了改变。

3. 攒尖建筑屋架的构造

在沈阳故宫中不仅奏乐亭、井亭、碑亭等为攒尖建筑,而且东路的核心建筑大政殿也采用了八角攒尖的形式。这样的情形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

(1)四角攒尖建筑

沈阳故宫中四角攒尖建筑有带斗拱和不带斗拱两种,其中,不带斗拱的有东路的东西奏乐亭、中路的大清门前的东西奏乐亭、碑亭和井亭等,从现存的实物看,以上无斗拱的四角攒尖顶的构造做法完全相同。带斗拱的是西路的碑亭,此亭位于文溯阁东侧,红墙绿琉璃瓦,亭内置清高宗弘历撰写的枟御制文溯阁记枠的石碑。内容记述了建阁的用意和过程。从外观上看,此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四角攒尖顶的一个特例——盔顶;二是体量不大,柱网却是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是用了斗拱。文溯阁碑亭屋架的构造。该建筑平面有12根柱子,在四根角柱的柱头上安装有四根箍头枋,使下架形成框架式围合结构。箍头枋上置平板枋,其上置斗拱。斗拱上承正心桁和挑檐桁,转角处搭交的桁檩作榫交接,形成上架的框架式围合结构。其上还有一圈搭交金檩,由于斗拱的存在,斗拱向内层层出挑,加上一组斜向上的构件,第二层框架式围合结构金檩就放在斗拱的后尾上。而没有施趴梁或施抹角梁。在亭子的四个转角,分别沿 4 5°方向安装有角梁,形成了角部的骨干构架。角梁以上安装续角梁。四根续角梁共同交在雷公柱上。碑亭的雷公柱下没有安装太平梁,所以,四根续角梁(由戗)支撑的是悬空的雷公柱。由于碑亭的体量较小,屋面及宝顶的重量也相应比较小,所以,无需安装太平梁;如果宝顶的体积、重量都较大,仅凭由戗不足以支撑时,就需在金檩上安置太平梁以保太平。

四角亭屋面木基层做法与常规做法相同。

沈阳故宫碑亭屋架的特点:一是盔顶与一般的四角攒尖建筑的不同;二是有斗拱的亭式建筑的屋架做法;三是斗拱后尾的木构件独特做法。

(2)八角攒尖建筑

大政殿是沈阳故宫东路的主体建筑,是沈阳故宫中最早建成的建筑之一,建成于天命十一年(1626),供宫殿内举行大型庆典时使用,也是皇帝和诸王大臣议政审案的地方。

大政殿从总体上看,仍是属于梁架式体系,但与一般方形殿和八角攒尖亭又有所不同,具有殿与亭,大木与小木相结合的特点。大政殿的柱网形式与祈年殿相似,而且最外圈的二十四根檐柱上置额枋、平板枋,二枋均在柱头之上,其上置斗拱,用斗拱挑出第一层檐,八根外槽金柱通过其上的斗拱挑出,承托上层檐。如果按常规做法,应该是在向内出挑的斗拱上置下金檩,檩上施柁墩或瓜柱,柱上再置“檩三件”;或者在金檩上,在进深方向安装长趴梁,沿面宽方向安装短趴梁,长短趴梁的轴线的平面位置同金檩平面位置重合,以保证上金檩、金枋完全落在趴梁上,但是大政殿没有采用以上两种方法。它的做法是:内槽金柱的柱头与上檐正心桁之间,(在进深方向)安置一根梁(此梁与无斗拱建筑的抱头梁十分相似);梁上置垫板,垫板上放檩揪,形成屋顶的下金檩;内槽金柱柱头施箍头枋,枋上立童柱,柱头上置内额枋,内额顶标高同上檐正心桁顶标高相同;内额上置托斗枋,枋上安放斗拱,斗拱向外承托上金桁和挑檐桁,其出挑的方式和作用与处于外檐的斗拱的出挑方式和作用相似;该斗拱向内出挑承托随瓣枋,枋上立斗槽板,在斗槽板高2/3处,收成八角形背板,斗槽板最上端直顶到椽条下,在大政殿的八个转角,分别沿67.5度方向安装角梁,角梁以上安装由戗,八根由戗共同交在雷公柱上。由于大政殿独特的屋架处理方法,无处安放太平梁,所以尽管宝顶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雷公柱下仍未施太平梁。八根由戗支撑的是悬空的雷公柱。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实际需要由戗来支撑的体积不是很大,仅是上金檩之上的体积。而斗槽板的支撑相对是次要的,现在大政殿内的藻井为乾隆年间的遗存。

4. 其他杂式建筑的屋架构造特点

(1)垂花门

沈阳故宫中两处比较重要的垂花门,一座位于东所宫门与太后接受拜谒的颐和殿之间,另一座位于西所宫门和皇上临时办公场所迪光殿之间,两座垂花门的两侧均与墙面连接。这两处垂花门与东西所内的所有建筑均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之间,从构造体系上说,它们是典型的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从平面上看,沈阳故宫中的这两座垂花门同常规做法一样,平面有四根落地柱,前排为前檐柱,后排为后檐柱。前檐柱支顶麻叶抱头梁的后端,前檐柱柱头刻通口,将梁的对应部位刻腰子榫,落在口子内,梁头挑出,其挑出长度为一步架加麻叶梁头尺寸。在麻叶门的梁下,有麻叶穿插枋,它是联系前檐柱和垂柱的构件。麻叶穿插枋前端穿出于垂柱之外,并向外挑出,其挑出长度同麻叶抱头梁相同,有悬挑垂莲柱的作用。在麻叶抱头梁和麻叶穿插枋之间的空隙处,分别装象眼板和透雕花板。麻叶抱头梁上有 6 根檩,分别是前檐檩、后檐檩、天沟檩、双脊檩,在面宽方向,前檐檩之下为随梁枋、荷叶墩。垂莲柱之间由帘笼枋、罩面枋相联系,二枋之间有折柱和花板。罩面枋下为雀替,后檐檐檩下为垫板、檐枋。沈阳故宫的垂花门同常规的一殿一卷式垂花门一样,在前檐柱之间的槛框装了攒边门,在后檐柱之间安装有屏门,雀替同清式做法完全相同。

(2)牌楼

沈阳故宫的文德坊、武功坊(俗称东华门、西华门)是沈阳故宫古建筑中的早期建筑之一,建成于清崇德二年(1637,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康熙二十三年枟盛京通志枠卷四宫殿条记载:“大内宫阙,崇德二年建,在殿之右,……其外曰大清门,门之东西有奏乐亭,左阙门曰文德,右阙门曰武功。”这是二牌坊建筑年代见于枟志书枠的最早记载。在文德、武功二坊明楼的匾额上刻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的款识。文德、武功二坊的建筑风格、工艺水平、雕刻艺术均同皇太极时期建造的各殿相符合,可见文、武二坊的建筑年代没有异议。

文德、武功二坊坐落在沈阳故宫大清门前的东西两侧,与沈阳故宫中轴线左右对称,并对南朝房、奏乐亭等建筑起着南北贯通的作用,使整个古建筑群融为一体,把沈阳故宫烘托得更加富丽堂皇。文德、武功二坊的建造反映了我国汉、满、蒙各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高超的工艺水平,它开创了清朝牌坊建造之先河。

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楼,建筑形式、构造尺寸均相同,属同时建造。屋顶造以悬山式,饰黄琉璃瓦镶绿剪边。中间二柱为中柱,也称明柱,两侧二根称边柱。明间由下至上依次为柱、夹杆石、戗柱、龙门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外拽枋、平板枋、斗拱。斗拱以上为檐楼,明间的檐楼称明楼,又称正楼,是牌楼中最突出最显赫的部分,是整座牌楼的中心。次间的构件均与明间相同,次楼低于明楼,作为明楼的陪衬,使整座牌楼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文德、武功二坊是独立式建筑,能够数百年不倾不圮,关键在于它的特殊结构。

这两座木牌楼从结构形式上说,属于三间四柱三楼柱不出头式木牌楼。一般的木牌楼平面四棵柱,一字排开。斗拱的斗口通常为1.5寸(4.8厘米)。明楼斗拱取偶数,空档居中,次楼不限,明间与次间的面宽比为10∶8.而沈阳故宫中的这两座牌楼的斗口是2.3寸(7.6厘米),明楼的斗拱为5攒,是奇数,这样就不是空档居中,而是斗拱居中。明间与次间的面宽比为1∶32.

常见的木牌楼的正楼多采用庑殿顶,次楼外侧采用庑殿顶,内一侧采用悬山顶。沈阳故宫的木牌楼的正楼和次楼均采用了悬山顶(琉璃门式的歇山顶),这种屋顶形式在木牌楼中是不多见的。从斗拱的出踩来看,这两座牌楼均出九踩,这一点与通常的做法——用七踩、九踩或十一踩相同。

一般组成三间四柱三楼木牌楼的构件从下到上(明间与次间相同),依次为夹杆石、边柱、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斗拱、檐楼。明间与次间的关系是:次间大额枋上皮与明间小额枋的下皮齐平。明间小额枋下面的雀替与次间大额枋是由一根木做成,穿过中柱与明间小额枋叠交在一起,成为明间与次间之间水平联系的构件,明间小额枋上为折柱花板(匾额),再一层为大额枋。

文德坊和武功坊的构造做法与清式的常规做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在地面上立柱子,为了达到横向的稳定,各柱子均采用了断面为62×40厘米、长3.5米的花岗岩夹杆石两块,夹杆石埋深为1.5米,露明为2米。为使夹杆石紧紧地夹住柱子,在贴附柱子一面凿成圆槽,并用直径为13.5厘米圆木二根,采用穿梁的方式使夹杆石与立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抵抗水平力的作用,防止牌楼倾覆,又在每根立柱的两侧增设二根断面为32×38厘米,与地面成70°角的方木斜戗。斜戗贴附于立柱的2/3处,并采用两头雕有三幅云的穿梁,将立柱与斜戗进行固定。这样就使立柱与斜戗形成了完整的三角形,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横向刚度。有些牌坊其横向刚度完全靠夹杆石和立柱深埋地下(埋深通常为柱子在地面上高度的2/3左右),在水平压力作用下维持平衡,而这二座牌楼采用了斜戗这种结构形式,柱子可不必埋于地下,从而使柱脚免遭泥土的侵蚀,不易腐烂,延长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据推断,这种斜戗使用在建筑上,可能是蒙古族固定帐篷所用的缆风绳之变形。

而绝大多数的木牌楼平面都是一字形的,无依无靠。根据刘敦桢先生枟牌楼算例枠“木牌楼”一节载:柱子由地平“往下夹杆埋头,系按夹杆明高八扣,又加套顶一份,又加管脚榫一份,按管脚顶厚折半。”按枟牌楼算例枠这个规定,以实测的雍和宫牌楼为例,柱子埋入地下部分的长度应当是1950mm×0.8+480mm +240mm =2280mm,这个长度接近于柱子地坪以上部分的一半(0.44)。在柱顶石以下,有砖砌磉墩若干层,其下有灰土垫层若干层,再下面素土夯实,加打地丁(柏木桩),没有斜撑的牌楼坐落在这样稳固的基础上,并有柱子和夹杆石一并埋置相当的深度,使牌楼具有了很好的竖向稳定性。由于沈阳故宫牌楼斜撑的存在,整座牌楼坐落在一块大石础(地面)上,包括中柱、斜撑和夹杆石,而不同于常规做法将柱子深埋于地下。

灯笼榫是一般木牌楼都有的构件,它可以增强上下架构件的联系和整体性,但沈阳故宫中的这两座牌楼由于没有角科斗拱,而没有用灯笼榫,但却用了素枋,素枋是宋以前常用的构件,宋以后很少用,到明清已经基本不用。文德坊和武功坊正是用了这一构件来增加整个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马炳坚先生在其专著枟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枠一书中说:“凡木牌楼,皆有戗杆支撑。”枟牌楼算例枠规定“戗木俱在中、边柱头安,或一、二斜,或一、四加斜,必须度其地势,每戗木一根,用戗风斗一件。”戗木的作用在于增强牌楼的稳定性,使之避免倾覆。它是纯木牌楼不可缺少的构件。但沈阳故宫中的这两座牌楼却看不到戗木。其原因何在?分析其构造,这两座牌楼有着区别于其他木牌楼的构造做法:高度在次间雀替的下皮位置,有一个两端为麻叶的枋,宋时称为素枋,这根枋将中柱和前后两根斜撑连在了一起,使牌楼的稳定性增加;一般做法次间大额枋位于柱间,断面略小于柱径。但沈阳故宫中的这两座牌楼除了柱间施大额枋,上施平板枋,再上放置斗拱外,在大额枋的前后各加了一根枋,此枋两端与垂直方向出挑的另外两根短枋作榫搭接,面宽方向枋的枋头做成麻叶头,进深方向枋的枋头为龙形。枋上立短柱与斗拱最下一层的昂交接。明间也采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来增加其稳定性。而且使牌楼更美观,空间层次更丰富,也同其下架的布置相呼应。而且历经300余年,仍完好无损,应是结构处理上的成功范例。

二、斗拱

(一)斗拱的种类及用途

按照通常对皇宫建筑的理解和常规做法,作为主要的宫殿建筑应该有斗拱。但在沈阳故宫中情况并非如此,在皇太极和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东路和中路建筑中,只有最早建成的大政殿用了斗拱,其他同时期的建筑,包括皇太极的金銮殿和寝宫都没有用斗拱,这在中国建筑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主要原因在于早期的建筑以硬山顶居多,而硬山顶建筑本身大多不用斗拱。其次,最初建东路时,为了突出努尔哈赤的核心地位,大政殿的等级远远高于其他十亭;中路是由皇太极的王府改建而成的宫殿,其沿用了原来作为王府时建筑形制——满族民居的形制,这是因为当时处于战时,皇太极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统一天下上,而不是如何彰显富贵,突出自己的高贵地位上,过于提高自己的位置和过分地强调自我的分量,对皇太极不是十分有利,众贝勒会多有不服。皇太极改努尔哈赤时的“合署办公”为实质上“一手遮天”,在政治上,本身就将自己和其他诸王对立起来,这对于正处在重在推翻明王朝关键时期的皇太极来说,尽量减少内部矛盾仍是上策。另外,按照满族人的观念,皇太极的宫殿在等级上不应该超过努尔哈赤。再有当时的满族人刚刚从奴隶社会走出来,整个社会的经济都比较落后。在沈阳故宫的后期建筑中,乾隆年间修建的作为皇帝东巡祭祖谒陵时的临时驻跸的东西所以及读书、赏戏的西路,带斗拱的建筑数量明显增加,东所共建有三座主要建筑,有两座用了斗拱,即颐和殿和敬典阁,西所共建有四座主要建筑,有两座用了斗拱,即迪光殿和崇谟阁,西路的戏楼上也用了斗拱。其原因为:进京后,对汉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建筑的等级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斗拱是皇宫建筑的显著标志,它有着区别于民间建筑的独特的作用。作为盛京陪都的沈阳故宫,也可以理解为作为清朝皇帝东巡时驻跸的行宫,其建筑必定要更多地显示出皇家的特点,斗拱在建筑上的使用是其尊贵等级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后期新建的建筑多用斗拱。详细列出了沈阳故宫斗拱在建筑上的使用情况。

(二)斗拱的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

1. 平身科的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

(1)单翘单昂五踩平身科斗拱(以文溯阁碑亭为例)

碑亭平身科斗拱的构件尺寸和搭接做法同清式做法近似,个别构件与清枟工程做法枠不同,比如其斗腰略高,头翘略短,井口枋略小等等。碑亭中出现了一个创造性的斜向的木构件,没有用层层出挑的斗拱来承托内部藻井,而将其简化为一个构件,既简化了施工程序,同时又增强了整个结构的整体性。

(2)重翘五踩平身科斗拱(以大政殿为例)

大政殿斗拱的特点:一是各分件尺寸都大于清枟工程做法枠;二是昂均呈如意头状,昂后尾呈翘;三是在挑檐枋的位置安装有透雕的兽面(一种在藏式建筑中常见的构件);四是散斗(十八斗、曹升、三才升)的平面都是平行四边形(同宋辽金的建筑有相似的地方);四是所有的桁拱前后两个面大小不等,是前大后小的相似形;五是垫拱板槽口大;六是耍头麻叶状;七是斗有内凹的曲线;八是撑头木为龙形;九是昂头和里翘形式一致;十是无盖斗板。

2. 柱头科的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

(1)单翘单昂五踩柱头科斗拱(以颐和殿为例)

沈阳故宫中的迪光殿、敬典阁和崇谟阁的柱头科斗拱与颐和殿的柱头科的做法完全相同。它们的构造做法除个别地方存在施工误差和年代消损、测绘误差外同清枟工程做法枠的规定基本一致,但也有一小的差别,比如昂的尺寸和昂后尾的做法。

(2)重昂五踩柱头科斗拱(以大政殿为例)

大政殿柱头科斗拱的构造做法同平身科完全一致。一方面因为在宋辽金时期有些建筑的柱头铺作同补间铺作的做法差别不大,明清以后的则区别明显,说明沈阳故宫的建筑有辽宋时期的某些特点。

3. 沈阳故宫建筑角科斗拱的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

由于沈阳故宫中转角建筑的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角科斗拱的形式和种类也相应较少。本文仅以文溯阁碑亭和大政殿的角科斗拱为例,来说明沈阳故宫建筑角科斗拱的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

(1)单翘单昂五踩角科斗拱(以文溯阁碑亭为例)

文溯阁碑亭角科斗拱与清式规定的做法非常的相似。在构件细部的处理上又略有不同。

(2)重昂五踩角科斗拱(以大政殿为例)

大政殿角科斗拱的特点:大斗为四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钝角为1 3 5°;斗、升的平面均为平行四边形;构件多数不连作,而是单作;由昂和平身科的耍头没有处在同一水平位置;龙形撑头木和桁碗合二为一;大政殿角科坐斗的尺寸比柱头科大,比常规做法的大得多;没有用溜金斗拱。

上檐斗拱的数量同下檐不同,下檐平身科仅施一攒,而上檐却施两攒,这主要是两柱间跨度较大,施两攒可以将上檐的重量较均匀地分布在平板枋之上,然后传给柱子。

内檐斗拱处在里围金柱支顶的平板枋上,柱头各施一攒,两个柱子间的平板枋上也施一攒,整个内檐斗拱共计16攒,承托着上金檩,内檐仍为五踩斗拱,它同上檐斗拱不同之处是仅仅出二层翘,而没用昂,翘之上为耍头和撑头木,这两个构件的两端均伸出翘之外并做成麻叶头状。

内檐斗拱虽然在形式上与外檐斗拱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它起着承托的作用。内檐斗拱的平身科的里拽承托抹角梁,而抹角梁支撑着攒尖屋顶及室内藻井的全部重量,这样里拽部分便成了主要的承重构件。为达到斗拱的平衡,设计者在斗拱的外拽之上,又施用了像外檐的挑檐檩的檩条,以达到斗拱的平衡。大政殿的内檐斗拱起着承托和装饰的双重作用,这在明清的建筑中是比较少见的。

4. 牌楼斗拱的构造和构件组合规律

武功坊斗拱的构造特点:它在平板枋上施单翘三下昂九踩斗拱,来增加出檐深度,明楼平身科施三攒,次楼施二攒。柱头科采用穿梁方式,将立柱与望斗平齐处凿卯口,用翘昂穿过柱子形成柱头科。武功坊所用斗拱与其他古建筑的斗拱形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构造方式。它虽为单翘三下昂九踩斗拱,而在坐斗处出翘不出拱,直接承托昂,犹如丁头拱形式,而出的昂又只出瓜拱不用万拱。仅在正心上出有正心瓜拱、正心万拱、正心厢拱。这种独特的斗拱形式在古建筑中极为少见。

武功坊不仅斗拱形式与众不同,而且又采用了外拽枋这种独特的构件。它上承雕刻细腻的荷叶墩,墩上置宝瓶,宝瓶上端承托三下昂的底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屋顶坐落在额枋上的底部宽度,使屋顶不致倾覆。而其他牌楼是靠在檐檩与大额枋之间的挺勾来维持屋顶的平衡,防止屋顶倾覆。

同类推荐
  • 窑变之郎红与祭红的故事

    窑变之郎红与祭红的故事

    人生如瓷,瓷如人生!窑变,它是失败中的奇迹,祭红这种人生信仰绝对要避免!窑变,不要过于追求,就如郎红。顺其自然便好!
  • 混在乱世当枭雄

    混在乱世当枭雄

    都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所出的枭雄更多。而名垂千古的是英雄,得天下的往往却是枭雄,某人一不小心去了乱世,是做流芳千古的英雄呢,还是做褒贬不一的枭雄呢?该怎么选择,这是个问题!!!!!
  • 红墙见证录(三)

    红墙见证录(三)

    本书是一幅共和国历史长卷,共和国历史上每件大事的来龙去脉,每一组人物的对抗或合作的历史细节,都会深深吸引你的目光众多故事展现了共和国领袖超凡脱俗的智慧和人格力量,也透露了他们内心些许难言的苦闷。
  • 第十一任太宰

    第十一任太宰

    狼烟四起,飘摇的大周,落在姬星河肩上,是雪国耻振国威,还是苟且生安乐死,他如何抉择?
  • 寺院映现的中国(九说中国)

    寺院映现的中国(九说中国)

    汉化寺院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关联?它在茫茫禹迹中经历过多少兴废与变迁?寺院僧侣的日常生活有些什么内容,它对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本书运用多学科知识,截取九个侧面对中国寺院进行系统而立体的考察,不仅对上述问题加以详细的论述解说,也在此基础上融入丰富的人文历史典故,为读者呈现出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神圣空间。当然,作者并不囿于探讨寺院本身,而是以寺院为镜,以此洞察在历史流变中的中国社会,以及复杂的风俗世情,对于读者了解汉化佛教颇具引导之功。张伟然,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地理研究》《历史研究》《热带地理》编委,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尤擅长历史文化地理,是国内最早开展佛教地理研究的学者之一。著有《中古文学的地理意象》《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学问的敬意与温情》等。
热门推荐
  • 三国之大汉飞将军

    三国之大汉飞将军

    建安三年,曹军数万大军攻伐徐州,吕布困守下邳!一日喝的大醉,梦到自己兵败下邳城,醒来后,急招高顺、张辽道:“城内有反贼,欲献城池与曹贼,随我速速平叛!”书友群【127197647】!
  • 物理量联盟

    物理量联盟

    由于组织内部人员泄露了情报,世界维和组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现在,失去了往日的维和者,黑幕组织开启坍缩计划,世界的杠杆重新开始晃动,渐渐的,一场史无前例的暴风雨即将袭来,这个星球即将迎来新的浩劫……
  • 我和木子先生的故事

    我和木子先生的故事

    这篇写的是我把木子先生给弄丢了,为了纪念而写。是一片自述,第一次写请多多关照。
  • 华仔VS郭敬明《三月》

    华仔VS郭敬明《三月》

    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那些留在指间的心动,刻下的幸福的时光,和辛酸的爱恋,包着真实的眼泪,无论过了多久,都散发着现实的芳菲。当友谊之花被爱的火焰点燃时,是不是可以嗅到花的醇香。当爱的火焰被熄灭时《拒绝时》,是不是可以嗅到血雨腥风的味道!
  • 安徒生童话全集8

    安徒生童话全集8

    《安徒生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有着独特而又无穷的魅力,其中著名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想穿新衣服而又因此上当受骗的皇帝等,栩栩如生、形象生动。阅读这些故事,小读者们可以感受到真、善、美的巨大魅力,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
  • 神剑创世之嗜血天尊

    神剑创世之嗜血天尊

    这是一个悲哀的世界,强者肆意妄为,弱者无处生存,自私自利,嗜杀无妄,谁来拯救?
  • 薛丁山征西

    薛丁山征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初中生的人生见解

    初中生的人生见解

    一个平凡的初中生步入初中生活所感。如果你有共同经历请来吧!
  • 福尔摩斯探案集(下)英文版

    福尔摩斯探案集(下)英文版

    《福尔摩斯探案集》以神探夏洛克和华生的探案经历为主线,以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上流社会和市井小民的生活为背景。勾勒出一个又一个或匪夷所思或惊心动魄的故事。
  • 绝色名模妻

    绝色名模妻

    绯闻易上身体质一线名模与天生爱吃醋霸道总裁的爱恨情仇某新闻:名模童沅疑似与某某天王热恋中!某总裁:把那家新闻报社给我拆了!某助理:重点难道不应该是某某天王吗?嗯,有道理!次日,某新闻:某某天王疑遭封杀!宠文,男女主身心双洁,男主对女主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