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3359700000027

第27章 先后本末之间——《子路》讲读(下)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晏:晚。

有了“正”在,就能校出“偏”;有了“对”在,就能校出“非”。

冉求退朝回来。孔子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看来,要么就是这师徒的生活起居在一起,要么就是下班后要先到老师这里来报到,的确是事师如事父。冉求说“有政”,孔子校正他是“事”。孔子说若是有政,即使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原来“政”与“事”看着相似,但不同。政即国政,事即家事。冉子为季氏的家臣,当是私朝,在孔子眼中分明是处理一些“事”,用“政”便是名不正言不顺。也就是讲,即便在当时,鲁国权力的实际掌控者是季氏,但在孔子眼中“非此”,不是这样的。他所尊崇的是名正言顺的鲁公室,尽管鲁公室不给力,孔子也从没想过要易主。这样看,孔子好像是只知道直行,不知拐弯。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几:期望。

一言就可以兴邦,有这样重要的一言吗?面对鲁定公的问题,孔子认为怎么能对一言寄以如此高的厚望呢?说话不能这么绝对。但一定要说一言,就是人们讲的“为君难,为臣不易”。如果对为君之难进行真切的思考,将是百姓之幸,近于一言可以兴邦。

反过来讲,一言就可以丧邦,有这样重要的一言吗?孔子还是认为,怎么能对一言寄以如此高的厚望呢?说话不能这么绝对。但一定要说一言,就是君主自认为“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言可以丧邦?

这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理应好好体会。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说:通“悦”。

叶公: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因封地在叶(今河南叶县),故称叶公。

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前来归附,实在是政治治理的至高境界。如何能够做到此?孔子曾讲到古代的王道政治。《孔子家语·王言解》篇中,系统表述了关于王道政治的一套“说法”。

其中,内修“七教”是王道政治精神的核心:

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

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那么百姓会更加孝顺父母;在上位的人以年龄排列尊卑先后,百姓对年长于自己的人也会更加恭敬;在上位的人乐善好施,百姓也会更加仁慈、宽厚;在上位的人亲近贤人,百姓也会选择品行端正的人做朋友;在上位的人推崇德行,百姓就不会隐瞒事实;在上位的人憎恶贪婪,百姓就会以争夺为耻;在上位的人清廉礼让,百姓也会以不讲礼节为耻。

这七教的本质是在确立荣辱观,引导百姓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自动校正、归位,成为治民的根本。政教定,则本正。老百姓的行动就看风向标,上行下效。上面正了,就物正、人正。七教顺利施行,就会实现教化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是:

君主立仁于己,片刻不离,身体力行,如此则大夫忠诚而士讲信义,百姓敦厚,风俗淳朴,男子厚道而女子贞顺。教化随着风远播,推广到天下四方,无所不至,亦可以遍及于百姓之家,无所阻塞。以礼制区别它的贯彻实行,以信义作为它的实行基础,以和顺作为它的推行方式,那么百姓摒弃恶行就如同热水浇灌积雪,无不消融。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到处都是正能量,即使是有恶人恶事,百姓亦深以为耻,果断弃之。

王道政治以政治精神为核心,更关注以政治体制来落实。第一步,要考虑的是社会体制问题,解决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如周代实行的是“分封制”。各个诸侯国以一统为大,追求精神信仰上的统一,定期朝拜周天子,同时又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步就是分派官员到各地视察考评,到基层了解情况,保持政策上的一致。通过考评,进用贤良,退贬庸人。这样做,自然是“贤者悦”。这里的“贤者悦”不仅是喜悦,还代表着“心悦诚服”。不贤的人感到的是惶恐和不安,从而不敢为非作歹。由于贤达的人心悦诚服,就又一次形成了贯彻执行王道政治的强大力量,上下形成合力。将政治的重点放在:

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

哀怜无依无靠的鳏寡之人,抚养无子、无父的孤苦之人,救济贫穷无助的人。总之,就是关注弱势群体,实现老、幼、贫、弱各有所养,实现社会和谐。结果就是:

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说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

近悦远来,就由此而来。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莒父:地名,鲁国的一个城邑。

实现“近者悦,远者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盘的考虑,需要足够的耐心,更需要将心比心。欲速、贪求小利,王道政治便不会通达与实现。当然,不仅是为政如此,关于理想的实现,信念的追求都是如此。

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本章的话题,称得上是儒家文化史,甚至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公案,几千年来争论不休。到了近代,有学者专门组织专家从法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来讨论这个话题,可谓众说纷纭。也有人据此否定孔子思想,认为儒家“亲亲相隐”的血亲伦理原则,是现实生活中徇情枉法、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滋生的根源。果真如此吗?

先表述下这个故事的全貌。叶公告诉孔子:“我们这里有一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孔子说:“我们乡里正直的人和你们的不同,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便在其中了。”

父亲偷了一只羊,儿子将其告发,直接送到派出所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吗?有没有另外更好的处理方式呢?比如劝说父亲主动将羊交出来,承认错误,或者其他?文化源于生活,回到生活的场域再来看这个问题,答案就会不讲自明。在单位里,有一名职工平时表现都不错,一念之间犯了错,看到同事的钱包放在一边便起了歹意,顺手偷了100元。这通过工作室的监控看得一清二楚。这时作为领导应该如何处理呢?是找到这名职工谈话,希望他主动坦白,认识错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是直接在单位公之于众,通报批评,按照规章处罚;还是直接就报案,交由公安部门处理?

多数人会选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念之间的错误应该给予改正的机会。即便不是一念之间的错误,也是感化教育、使其改正才是最终目的。惩罚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这个故事不是到了“父子相隐”就结束,而是有下一步的举措,商量更符合“义”的处理方法。比如:主动将羊交出去,自首、认错等,实现真义真孝,大义大孝。在孔子眼中,这是真正的“直”。面对纷争、矛盾,处理的根本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是以“直”的名义,搞得沸沸扬扬、世人皆知、不可收拾。如此,就是本末倒置、名实不分了。

当然,“父子相隐”的问题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理解!

13.19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孔子曾说,能够做到“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将是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本章,借樊迟问仁,孔子认为能够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即使到了夷狄之地,这样的品德也不能丢弃。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本章讨论士的素养要求。

士泛指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在上古时期,士是掌刑狱之官。到了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的工作,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他们游历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促进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简而言之,士为中国古代社会贵族中的最基层,也是最高级的百姓。就像是欧洲有骑士,日本有武士,而中国也有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士。

士应该有怎样的价值素养和职责使命?子贡向孔子请教。孔子讲了三个层面:

最高层面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一是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二是要在才能上能完成国君交付的任务。前者关注士的道德素养,后者的重点是士的实际办事才能。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德才兼备”。做到这两方面的统一,则是一名合格的士。

退而求其次,就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孝敬长辈,尊敬兄长也很不错。

再求其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有何不好?怕的是像坚硬的石头一般,不懂灵活与变通,带来极端的后果。“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就是典型代表。

子贡希望老师能对当时的为政者对号入座,给他们画画圈,看看圈在第几层。孔子的回答往往出人意料。他认为当今的从政者是“斗筲之人”,器量狭小,小到只盯着自己的利益,已经失去了参与这一讨论的资格。由此可见,孔子真的是看不上那时的“领导们”。

13.21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中行:行为合乎中庸之道。

狂:志极高而行不掩。

狷:知未及而守有余。

偏离了中正之道,就必然要走向一端。要么就过,就是狂者,好处是进取,敢闯敢干,短板就是贸然前行,还有几分狂妄,不知自己几斤几两。还有一端,就是狷者,好处是有所不为,短板就怕啥都不为。中道的本质,是在进退之间的有定,在狂、狷之间保持平衡,过与不及都不是孔子的追求。

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南人:南方的人。

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引自《易经·恒卦·爻辞》。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德行,免不了会遭受羞辱。

上章言对于中道的追求,对于中道的追求需要有恒。在南方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

朱熹认为:“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死生。”无论是鬼神,还是死生,都不离天理正道,人之常情。对于自己认准的事,不能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不合天理正道。如何能交鬼神?又怎么能托生死?真的是不可以做巫医。再说,这人而无恒,说到底是对自己都信不过。自己都不信,骗鬼也难。岂不是要被人笑话!就是会被人笑话,被人羞辱。

所以,孔子认为这南人说得好。对于没有恒心的人,孔子认为既不能做巫医,也没有必要去占卜了。占卜是为了问吉凶成败,结果明摆着呢,去占干吗呢?问老天,老天能怎么说?老子曰:“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上天对谁都不近不远,又一样近一样远,但是常常关照善人、有恒心的人。所以,问题的根本在于自己是不是善人,是不是有恒心。求神不如求己,自助者天助。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玻璃灯责备瓦灯叫他表兄。但月亮出来时,玻璃灯却温柔一笑,叫月亮:“姐姐,我亲爱的姐姐。”这玻璃灯就是一典型的“小人”相。小人之“同”,“同”在以利益为导向,并不和与整体。君子考虑的是整体,和而不流,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从某个角度上讲,不同是幸福的源泉,生命因不同而精彩。

13.24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关于善与不善,好与恶,以何为风向标,以谁作为参照很重要。以善为正,对于善者当是好之,对于恶者当是恶之。若是将不善误会成了正,整个价值体系会出现偏差,甚至天翻地覆、是非颠倒。所以,一个人会面对有人对他竖大拇指的情况,也会被贬得一无是处,这是生活规则的一部分。关键是谁在竖大拇指,被谁贬得一无是处。若是被乡里心地善良的人竖大拇指,被不善之人厌恶,甚至贬得一无是处,在孔子心中,这样的人恰恰是真正的有德之人。所以,被人喜欢还是讨厌,竖大拇指还是指责,只是不同人的立场问题。要正道直行,坚持原则,不随波逐流,还不要为之所累。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易事:容易相处共事。

难说:难于取悦。说,通“悦”。

在《荀子·大略》篇中,有如是说:

知者明于事,达于数,不可以不诚事也。故曰:“君子难说,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君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他们明于事,心中有数,虔诚笃敬。容易的是与之共事;但若是要取得君子的欢心,随意讨好他则不易。因为君子有自己心中的准绳,不会随声附和,不会人云亦云,不会随波逐流。在用人方面,君子心中有数,理性而清晰,方法是“器之”,任之以一器之用,用人之所长,并不求全责备。小人反之。小人所看重的是与自己臭味相投,与自己利益攸关。不在乎是不是符合道义,在意的是自己是不是利益既得者。得之,即悦之。但是,小人使人,是求全责备,宽以待己,严于待人。所有本应是自己奉行的法则,都会变成对他人的苛求。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和小人总是在跷跷板的两端,但凡是君子在上,小人就定是在下。君子处“泰”,平心静气,泰然自在;小人就“骄”,独断专行,骄横跋扈。独断专行,骄横跋扈多是源于不自信,内心没有安全感。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刚,刚强正直;毅,果决有毅力;木,诚实本分;讷本来是指不会说话,但孔子推崇的就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行动胜于言说。

孔子不喜欢那些大滑头,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一副伪君子的样子,花言巧语,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对于这样的人,孔子很讨厌。他还说“乡原,德之贼也”,见了谁都是好好好、是是是,没有原则,同流合污媚于世。这样的人,远不如“刚、毅、木、讷近仁”。

13.28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偲偲:相互切磋,相互监督。

怡怡:和顺,安适自得的样子。

上章言“仁”的特性。真正的“仁”如水,放在什么样的盛器中,就是怎样的形。本章讲到一名有着仁心的“士”,他“切切偲偲,怡怡”。对待朋友,切切偲偲,诚恳地互相勉励;对待兄弟,怡怡,一团和气。

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即戎:参加作战。即,就、从事。戎,兵。

从字面上理解,本章孔子在说“善人教导百姓七年,也就可以叫他们去打仗了”。但是,善人教导百姓是为了让他们去打仗吗?即便是可以打胜仗,恐怕也并非善人教民的目的。

细读本章,孔子在表达“教化本身就是力量”。且是众多力量中最为强大的力量,无往而不胜。

但是,善人教民并不是要他们去打仗,即便是有力量,也不是为了征服。而是百姓怀此教化之惠,自然可以内可守,外可攻,折冲千里之外。但是,万一有一种情况发生,要动用这支由善人教化而成的王者之师,即:

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

必要的时候,当仁不让的时候,需要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王者就要行动,以武力的方式实现仁慈的举措。从而“诛其君而改其政”,对于百姓不但没有惊扰,更多的是抚慰,百姓自然如春苗迎雨,欢心喜悦,这就是“王者之征”。这才是真正的无往而不胜的力量。

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在《论语·颜渊》篇,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对于子贡问政的回答,一是充分表达了为政的三大基本立足点,“足食、足兵、百姓的信任”。在“食、兵、信”之间,孔子的价值排序是:信在首位,其次为食,再次为兵。必不得已而去之,先去兵。为何在本章孔子又强调要教民战事?他说不教民战,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放弃。

这实在是与我们文化的思维模式有关。本与末是一对,先与后是一对,心与身是一对,知与行是一对。在这一对又一对之中,一定要务本,一定要先之,本篇的开篇一直在强调关于先之,关于务本之事,但是不意味着要取此去彼,求本丢末,需要做的是统筹兼顾,一以贯之,兼顾、贯之于先后、本末间。

孔子实在是怕人产生误会,顾先不顾后,求本就忘了末,《论语》的编者也有这样的顾虑,所以在末章就要再次点明,即使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用兵”,如此之“末”,在这件事上也不能放松警惕。

同类推荐
  • 中国禁忌风俗

    中国禁忌风俗

    世象百态,无奇不有,然而禁忌风俗常常习焉不察。这是它的奇怪之处,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学界称之为“隐示文化”。一方之民,由于共同的禁忌,都不做某些事,都不说某些话,没有行为的表现,只在心里犯嘀咕,怎么观察?有什么办法?难,的确是难了些,不过办法还是有的。光用眼看不出来,那就再动动嘴;走马观花不行,那就深入田野。习俗要传承,禁忌有变化;横向比较,纵向考察。梦可勘,心岂不可度乎?于是,民俗学者的兴致来了,三翻七捣,普查钩沉,扑扑拉拉,没几多光景,竟把中国的民间禁忌搜罗了一大箩筐,资料、专著连篇累牍,禁忌的大门再也关不住了,禁忌的研究也渐渐深入,蔚为壮观起来。
  •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

    本书主要围绕中国人的面子和里子问题进行论述,从国人生活的压力、社会的弊端、文化的前身后事、公务员的潜伏、以及国人的自身的劣根性来构架,淋漓剖析了中国人的性情和心理。阅读此书,能够让你全面的了解中国人的根性,洞悉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内心世界。
  • 书法与篆刻艺术(下)

    书法与篆刻艺术(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凯撒大帝密码: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凯撒大帝密码: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在已消失的各古代文明中,古罗马文明是最伟大的一个文明,从来没有哪个文明能像古罗马文明那样,创造出那么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生活。这个强大的帝国给后人留下了壮观的圆形竞技场、众多精美的雕塑以及引人遐想的神话传说。强横一时的罗马帝国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中,只有那历尽沧桑的断壁残垣傲然挺立在风中,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帝国的昔日辉煌。
  •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

    本书收录了《探寻中国文学的“迷楼”——宇文所安访谈录》、《面向西方的中国文学研究——艾朗诺访谈录》、《对优美作品的发现与批评——夏志清访谈录》、《文化转向与人文传统——李欧梵访谈录》等文章。
热门推荐
  • 小花仙四季之花

    小花仙四季之花

    传说,在世界海的尽头,有一个神秘的国度,叫做拉贝儿大陆。一天,黑暗侵袭了这个美丽的花的国度,只有命定的少女才能打败他。在收集精灵王的过程中,少女遇到了一群拥有着爱心,美丽,智慧的伙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黑暗魔神。穿越时空,未来的第二代花仙魔法使者圣洁之光雪城爱来到了这里,于是,大家又一起奋力反抗。在经历了种种困难之后,终于又一次打败了黑暗魔神。生活恢复了平静。但原来的第一代花仙魔法使者们却都失去了记忆。现在,当年那个五年级小学生的夏安安已是初中生,新的阴谋又诞生了,而这次,竟出现了一个四季大陆,到底四季大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 龙掣神州

    龙掣神州

    五千年后,火神重新回到神州大陆。在此期间,神州之上又出现了许多强横至极的炼气者。两千年前的草原天神,被称为天霸豪雄的阿格达木,曾一戟定天下。掷出手中混沌神戟,划破整个神州,万物灵兽皆随之奔腾,随后令天下臣服。一千年前的剑圣,李剑尘,打败当世令一绝世高手,杀神白起,随后无敌天下,突破到至高之界……
  • 大唐1号美容馆

    大唐1号美容馆

    为什么如此歹命?被某个男人祸害,灰头土脸的穿越到大唐,从小女警这个高档职业贬成丫鬟也就罢了,还要遭受陷害,被无能的美少年主子卖出去换大米!要自立自救!要把美容馆开到大唐!轰轰烈烈的唐朝抓金路途上,冒出来好多人,爆发了好多事……混乱莫名的感情,不离不弃的友情,在爆笑中体会真诚与真情。
  • 白痴横行

    白痴横行

    白瓷少年意外获得一个神秘的手环,然后倒霉的事情就像瘟疫一样接二连三地找上了他。这倒霉孩子已经被圈了十三年,也过了十三年惨无人道的无聊生活。终于在十三年之后,他想起来自己该奋起一次了,然后他就成功地把自己搅和进了一系列让人淡疼的事件之中。
  • 全真重阳子

    全真重阳子

    王重阳原名中孚,道号重阳子,自幼身患绝症,上华山求药,偶得邵雍先天图,踏上仙途,立全真教,斗草原人……
  • 咖啡与喜欢

    咖啡与喜欢

    咖啡与喜欢,到底是喜欢咖啡,还是喜欢你。
  • 夜客行

    夜客行

    这是属于一场明朝武林的故事。一代至尊,锦衣玉行。别人都称我是名门正派,说我们是赫赫有名的江湖豪侠。谁又能看见武林的阴暗面。他们最后因为一件衣服把我定位成魔,既然我已成魔,那我就要以魔证道,以青锋剑销去万里河山的耀芒,用七尺之身证天地大道!我就是我,夜天子,花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解语花铺

    解语花铺

    “我们不是在最温暖的季节相遇,可是遇见你却让我的心不再寒冷,如果说命中注定我爱你,那我就顺应它好了……”时宸就那样盯着解语邪魅一笑!“如果说我们没有一见钟情,我愿用花语写下我们所有爱情!”解语拿出一枝蓝色妖姬,爱情就是这带刺的玫瑰,经得住轰轰烈烈,守得住细水长流!这是一个小狐狸跳进大灰狼心中的故事,这是一个大灰狼为了小狐狸奋斗抓羊的故事!ps:南山的文大多以轻松为宗旨,让你轻松看文,甜,爽!
  • 寻仙之痞子神仙

    寻仙之痞子神仙

    他本是一个江湖骗子,从来不信世间有仙,否则又怎敢装神弄鬼,妄言仙佛,然而机缘巧合,却偏偏让他接触到了那个神秘的世界,命运推着他不由自主地一步一步踏上寻仙之路,他却将命运耍弄于手掌之间,将好好的一个仙侠世界搞得乌烟瘴气。他自诩义薄云天,却不知同道中人早已视他为魔王出世,所过之处,纷纷避之不及,他就是仙侠世界中的异类,不按套路出牌的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