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396500000025

第25章 无可替代的故事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他死的时候我四岁。在这以前, 或许确实有过很多次的见面,作为一个婴儿与老人的见面, 但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这方面的记忆。我不知道一个人准确的回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什么时候起,混沌初开,云开雾霁。但我肯定不具有铁皮鼓里那个奥斯卡·马策拉特的非凡能力与智慧,不管愿不愿意,我长大成人,在这事物的运转过程之中,没有任何的奇迹发生,我是在完全长大并且基本符合了这社会给予人的某种规范, 或者说某种准则之后──即成为一个具有知识、脱离无知与野蛮的文明人之后,才知道在一个奇妙的梦幻世界里,还有着一个长不大的, 而且是自愿放弃长大的孩子:奥斯卡·马策拉特的。但在我具有这种感知的时候,却早已远离了孩童的世界,想象、蝴蝶、花仙子,这些单纯透明象玻璃一样的语言,是它们自愿的无可选择的放弃了我,我已经长大成人,想象则成了一个大胆的梦幻。

我突然的想起了我的外公。并且这种念头一旦产生,便一发不收, 占据了我很大的个人空间,这就象一场热病,一次狂乱的恋爱, 完全有着某种无可理喻的意志存在其中。这种情况让我很长时间不得其解。在我上辈的再上一辈中,外公是我最不熟悉的一个,他几乎与我现在的生活,与我家人的生活毫不相干,在我们怀念已逝的亲人,在那些忧伤而怀旧的清明季节里,他也显得如此遥远,不为人提起。在我母亲的家族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他们就象天上的星星,彼此没有关联,没有呼应,淡漠而又冷峻,不象我的爷爷奶奶家, 那些姑姑,大叔叔,二叔叔,小叔叔,虽然性格各异, 却在社会的战场上各自出击,经常打出精彩纷呈的仗来。

据母亲回忆说,外公死的时候,正是冬至。天气很冷,很多年前的冬天确实要比现在冷上许多,我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双手常常是冻僵的, 钥匙捏在手里都无法自如的运用。屋檐上挂满了冰凌,给太阳晒融的那部分, 滴滴答答的落下来,那水滴是脏的,渗着泥土的气息。

我对那一次的举家远行完全没有记忆。情节或许应该是这样的,母亲接到那个外公病亡的电报时,正在家里烧菜, 那时虽然菜价比现在要便宜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工资也是微薄的,因为是冬至,母亲提早回了家,她可能还买了一只鸡。吃鸡在那时常常是最典型的过节的象征,母亲杀那只鸡费了很大的功夫,但终于一切准备就绪,煤球炉上飘来鸡肉的阵阵香味,邻家的开门声, 自行车扛上楼时不小心碰到车铃而传来的瞬间的铃声。因为普遍一致的收入水平,七十年代初期很少有过节时举家上馆子的事,那时的节日,温馨而又简朴,那时的夜色,也没有怪诞喧哗的气息,普遍的贫困带来了一种和平安宁的空气,人们习惯于关上房门轻声的讲话,对政局不发表太多的见解, 人人脸上挂着谦虚与略带漠然的表情,人们好象都要比现在多关心一点别人的隐私,当然,那时的人也恰恰没有太多的隐私可言。母亲的加急电报成了冬至夜的一大新闻,我们住在三楼,邮递员的喊叫传遍了整个大院, 在每一扇窗户后面一定都有几只耳朵,几只眼睛在侧耳谛听、偷偷窥望,窗帘很厚,拉得密密层层,只有邮递员的声音到处回荡。

母亲一定没有悲痛欲绝的大声痛哭。不象外婆死的时候, 那时我已经读小学,性格内向而又孤僻。外婆死的时候母亲痛不欲生,整个脱了一层皮, 并且这样的心境整整持续了一到两年的时间。母亲接到电报的第二天早上, 我们全家去了火车站,登上了开往外公老家的列车。 母亲是在与父亲结婚以后才来到这个城市的,作为一个异乡人,她的心态微妙而又复杂, 这种心态常常导致患得患失的结果,工作调动的不顺,人际关系的复杂,种种因素,令她忧心冲冲。对于外公的死,母亲的反应必定是震惊而又漠然,谈起外公,母亲至今带有某种隐隐的忧愤,就如同外婆晚年的照片, 没有一般老年妇女的那种慈和谐调,她脸上的表情是不协调的,眉头紧蹙,淡漠而严峻。 我想这一定与外公有关。女人的一生都会受到某个男人无可分割的影响, 无论是主观上或是潜意识的,象外婆那样的旧式妇女与母亲这种善良的女人,更是难以脱俗。 她们固执的认为男人自私而又无情,自然, 外公对于她们这一观念的形成具有某种无可推卸的责任,他以一个浪荡子的形象出现在一群古老守旧的女人之中, 他成为她们的希望,继而失望,最后为她们所咬牙切齿。

车站杂乱无章,我们登上了火车。车站的杂乱无章中,因为景物的单调与人们衣着的基本统一,又显出了一种奇特的秩序来。这种秩序令人产生前途渺茫的心态。父亲和母亲在路上都没有讲话,他们沉默无语,各自想着心事。在我小的时候,我是一个沉默的孩子,大人们经常误认为我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或者是缺少自己的看法,但实际上,很多感想我烂熟于心,有时是羞于表现,还有时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袭卷全身,我想自己应该算是个早熟的孩子。那次的奔丧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的记忆,我才四岁,不可能对周围事物有选择的加以整理归纳,并把它们珍藏在头脑之中。奔丧的过程,与过程中的形象完全来自于母亲零星的话语,并且这话语稍瞬即逝,仿佛思考过多就会勾起更为惨痛的回忆似的。母亲不愿意过多的谈论外公, 那会让她产生一种身世沧桑之感,过去种种顿时涌上心头,母亲基本上是个传统意义上的良善女人,只有在与父亲的婚姻上,她表现出惊人的勇气与决断,毅然奔赴他乡,我经常翻看母亲年轻时的黑白照片,秀气纯净, 还带有一种属于上海外滩万国建筑的典雅气息。我总以为,在外公的那些子女中,母亲无疑是最美丽的一个,但家道的败落与时事的动荡,让母亲的一生总是处在劳累奔波之中,她没有过上真正的好日子。母亲对于外公的怨愤或许也有着这样的因素,有个朋友对我说过,你母亲如果能有一个全然无忧、尊贵超然的环境,她的美与高贵,要再上十倍。一个精致的灵魂与躯壳,被某种看不见的事物长年磨沥,无可避免的会显出些许粗糙与暴烈来,母亲或许觉察到了这点,但她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家道败落,因为背井离乡,因为那个浪荡自私的外公。

我出生以后随了母亲离开上海,来到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 后来每次重回上海,我多数就住在大姨妈家。我的头脑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形象, 那就是大姨妈家门前的几级石阶。那是一座老式的公寓房子, 很容易令人回忆起旧上海的那种。无论是出租车还是双层大巴,都能够直接停靠在它的门前。所以, 我一下车,稍走几步,就进入了公寓的大院。而在大院与街市之间, 有个高出地面的平台,奇怪的是,那走上平台的几级石阶总是如此清晰的出现在我的面前,仿佛,我的每次上海之行都以触摸它作为真正的开始。我对它熟视无睹, 既厌倦又确实存在无法摆脱的依赖。一切都具有某种程式。 无论是作为最为熟悉或者最为陌生的过程,程式是一个人无法逃避的命运。终于,有一天, 我自己解释了形象出现的原因,那高出地面的平台让我想起了岛屿。我总是乘了车, 车子就停靠在公寓的对面,我站在斑马线上,等车流走过,就穿越马路, 然后走上那些平台……

没有办法,我发现自己对于某种故事的陈述, 常常必须在某种时刻远离那故事的情节,情节在我的头脑里是枯燥无味的,即使有人告诉我,一个人死了,或是一个人爱上了人们中的另一个。其实情节往往无关紧要。 我感兴趣的倒是其中的一些气息。比如说那个平台,现在我又清晰准确的看到了它。 我已经说过,它让我想起了岛屿。自从我与母亲离开上海后, 我就与这个城市失去了任何的关联。它不过只是我的出生地。出生地这个概念是单薄的, 其实我将永远作为一个异乡人,走入这个城市,然后寻找某个栖息之地, 再小心翼翼的步入这城市的边缘。好了,现在我将用一种直接却仍旧虚幻的语言, 来陈述萦绕在我头脑里的这个形象:那平台,那由平台代表着的大姨妈家, 成了城中之岛,而城市的本身,则演变为海。我的外公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离开故乡, 投奔了这个城市。那次投奔不同于现在流行的移民,在于外公, 投奔完全取决于他的喜恶,几乎类似于某种兴之所致。但投奔的结果却无可更改, 家族的繁衍生息改变了地域,而外公则一辈子再没有离开过这个城市,直到他死。我猜想, 外公其实也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这城市的核心中去,他一辈子只是一只侯鸟,或者说,他永远只存在一种岛屿的性格,漂泊无定。

我在突然想陈述外公的故事时,曾经询问过两个人。一个是母亲, 另一个就是大姨妈,外公的长女。我希望她们能够给我提供某些情节, 那些情节来源于她们的记忆,遥远而绵长,它们将符合我一贯的叙事风格, 并且补充和丰满这故事的本身。但我终于发现这种希望很难实现。大姨妈坐在公寓的大沙发上,外公?她似乎对于我的提问大吃一惊,似乎我说的不是她亲生的父亲, 而是整个世界的局外人。外公?她再次瞪大了眼睛,看着我,眼神迷惑不解, 充满了疑虑。你要写外公?她再次提问。

我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忘记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只是她的回避与厌恶感真正吸引了我。我发现人们在对于往事的回忆之中,充满了某种不确定性, 比如说,我向大姨妈提出要到以前的老房子,外公外婆曾经住过, 后来大姨妈一家又住过很久的老房子去看看。大姨妈那时正在穿外套, 我们准备出门去淮海路或是南京路,我提出去老房子的要求后,大姨妈又愣了一下,她想了想, 犹豫不决的,说,有什么好看的,就是一座普通公房,有什么好看的。 她说这话的时候,我从包里拿出一支唇膏,你涂一点,我对大姨妈说, 脸色会很好看的。大姨妈就对着镜子涂了起来,这微妙精细的生活情节显然让她一下子快活了来,她再没提老房子的事情,而在我的记忆里,那老房子却是那样的生动, 四周是铜色的围杆,还有树,出奇的绿。那时马路上没有什么人, 大家也没什么钱,生活象树一样的清洁。我与父母来到上海, 总是远远的看见大表哥从围栏那儿走出来,大表哥很漂亮,长着一头卷发。

那天我们在去淮海路的途中,大姨妈忽然在车上叫了起来:快看快看, 老房子,那里,看到了吗?我朝窗外看去,一排房子飞速的向后退去, 灰色的外观,方的形状,没有围栏,也没有树。这些形象,我无法对它们加以选择, 它们各自占领了我记忆的一些空间。不存在失望,也没有任何确定可言。

我终于放弃了寻找情节的努力。这一方面来自于无可奈何的事实, 另一方面,我发现情节与回忆一样,其实也是不确定的。 它在陈述或者证明了事物某个方面的同时,往往甚至是必定回避了它的另一面, 对于情节的陈述最终将成为永久的遗憾。在某一天的瞬间里, 我忽然想清楚了一个道理:当小说开始的时候,其实也正是谎言的悄然登场。没有人能够回避谎言。 即使我寻求到事情真正的缘委,面对那些活着的亲人,我将仍然只能徘徊在事实的周围, 而无法直接破笔其中的底细。所以我将用谎言来开始我的故事, 我将用撒谎的方式来说出某种真理。

我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在我拥有记忆之前, 他就从我的生活里悄然消失,毫无踪影。我只在母亲的旧相册里看到过一个模糊的背影,这是你外公。母亲说。那张照片里外婆面向镜头,旁边站着大姨妈、二姨妈、四舅和我母亲。照片不知道为什么会拍成现在这种样子,外公侧身向后,是他偶然而突变的动作?还是摄影师故意的安排?那是四十年代的上海,风云突变的前夕,那时外公早已离开老家,他离开老家以后就几乎再没回去,唯一的两次例外,一次是为了逃难,另一次则是迎娶他的第三房老婆。外公认识外婆的时候,她在上海开着一个典当行,生意兴旺而又稳定。1936年的上海,充满了优雅、绮丽和懒散,女人穿着开衩很高的旗袍,坐在黄包车上, 线条优美的小腿裹在半透明的丝袜里面,鞋跟很细,曲线充满了暧昧。到处是昏黄的色调,灰白的鸽子落在外滩上。街上走着神秘的女子,慵懒的卷发垂落于肩,行人稀少,街与街、楼与楼之间隔着雕花的泛着铜色的栏杆。那是盛行着爵士乐的时代, 在古典与忧伤中充满了色情,但那色情也是美的,要供回味的, 是女人的旗袍被风撩到高处的那种色情,是迷醉死人的那种靡烂,是不负责任也没有责任可负的大艳情。那种时代专供男女制造故事, 专供一个懒惰的社会在醉眼惺松的眼风中抓住一夜的快乐。外公带着行李一脚跨上码头的那一刻, 就感受到了空气中的那种气息。他深吸了一口气。外公遇到外婆的时候,他在老家已经有了一房太太,并且是三个孩子的父亲,那一年,他40岁,比外婆整整大了15岁。 他们相遇在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年代,但我不能肯定,他们的结合是否具有那个时代的浪漫与艳情,只是据母亲说,外婆在她的晚年,经常在儿女面前唠唠叨叨的讲这样的话:要不是你们那个败家精的父亲,我的钱你们几辈子都花不完。

外公到上海是来做生意的。外公的老家山青水秀,并且盛产一种竹器。 他是家族中最小的幼子。那是一个后来被划分为地主一类的家族, 在当地具有相当高的声名,外公的童年与少年时代,富足而又优裕,他的一些高雅的、后来在穷困潦倒之时则成为穷酸的起居习惯,很可能就是在那个阶段形成的。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说明他在年轻时受过沧桑,但我总是隐隐觉得,早在他踏入上海滩之前,就发生过一些事情。后来我长大以后去过外公的老家,我最小的一个姨妈仍旧住在那里,她的智力有点问题,傻兮兮的,她的丈夫经常要打骂她,他拿了一根棍子之类的东西,她就满屋子的逃,嘴里发出吓人的尖叫。从这个傻姨妈家里的窗户那儿可以看见外面的大山,我是在夏天去那里的, 每天很早我就到山上去散步,因为太阳一出来,满山就象个蒸笼一样,树叶也在向外冒着热气。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为什么外公要背井离乡,来到上海。外公是他们家乡中最早一个出门闯荡的年轻人,在他之后,好多人带着家乡制造竹器的绝技出来了,在外乡,更多的是在上海驻留并且发展着他们的产业,他们中间, 好多人凭借着这门竹器买卖立住了脚,发了财,成了大资本家, 而外公的生意则永远是这么大,渐渐的开始走下坡路,他在做生意上永远是个败家,不精明, 没有手段,喜爱为所欲为,这些生意场上的大忌在他身上样样具备。 我常常在想,其实外公来到上海,可能只是被那种气息所吸引,远远的在那些山青水秀之间,他就闻到了它们,他天生的与它们息息相通,纵然相隔了千山万水, 他也会赶来与之相聚。生意只是一个借口,它是与外公最格格不入的一个词。 一踏入上海滩的码头,外公就知道,他这一辈子将永不会再离开这个城市, 事实也确实如此,几十年后,社会制度变了,上海变了,一切都成为沧海桑田, 外公却仍然住在这城市的某个破旧角落里,又老又穷,直至死去。

外公遇见外婆的时候,他在生意上已经惨败过几次。 不管外公是否意识到他来上海的潜意识般的动机,他终究是在做生意,终究希望能够发一点财。 生意上的失败使他心灰意懒,其实外公在遇上外婆以前, 就开始频频的光顾一些比较高档的妓院,在女人方面,他要求甚高,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品味。 外婆在与外公生儿育女之后,终于发现了他的艳遇,外婆大为震惊, 后来儿女们的种种异样把这种震惊推向了极致。我已经说过, 我最小的一个姨妈是个弱智患者,二姨妈患有先天性的眼部肌肉瘫痪,我母亲从小体弱, 唯一的男孩四舅则脾性怪异,具有某种极端的性格,这性格最终把他推向了毁灭。这就是说, 从大姨妈之后,外婆所生的子女在遗传基因上都出了点问题, 根子来自于外公,他得了梅毒──他那些风流韵事、男欢女爱的后遗症。在晚年,外公与外婆长期分居,在我们这个家族中,很少产生那种美满的婚姻, 就是奇遇艳情也丝毫不解决问题,外公把这个城市中的一夜狂欢、 醉生梦死发展到了我们这些平庸之辈瞪目结吞的地步,首先感受到绝望的是外婆, 然后这种丧失信心的毛病扩展到整个家族的成员,大姨妈、二姨妈、我母亲,还有傻姨妈一见到外公, 就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她们完全不象是外公的后代, 仿佛与他丝毫都不存在着联系,她们只是怕他,被他的浪荡吓怕了。只有四舅是个例外, 他当面顶撞那个不可一视的父亲,指责他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这样的冲突经常会发生在饭桌上。外公在那时已经开始彻夜不归,有时候他突然推门进来, 把他那些孩子吓了一跳,傻姨妈有一次脸孔煞白,象只半死的猫一样钻入桌底, 任凭她的兄姐怎样叫她,都不肯出来。外公坐在了饭桌上,外婆正在厨房里,对于外公的归来,她无动于衷。饭菜终于端了上来, 孩子们战战兢兢的把小一半的屁股挪上凳子,眼睛只看着面前的饭碗。没有人想到四舅会突然讲话, 其实只有傻姨妈注意到了这一点,四舅的眼睛一直象鹰一样的盯着外公, 凶狠而又严厉。很可能四舅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了精神分裂的症兆,据母亲回忆说, 四舅从小就极为孤僻,脸上布满愁云,喜欢在家门前的林荫路上象幽灵般独自游荡, 林阿姨经常为了寻找他花费上整整几个小时的时间,四舅躲在树上, 密密层层的树叶把他藏了起来,他在树叶之间向下窥望, 四舅对于林阿姨呼唤他的声音完全不加理睬。后来有一段时间,外婆把他反锁在家里的一间黑屋子里, 窗是用铁栅栏钉死的,四舅有时候在里面大喊大叫,有时又一连几天的默不作声, 以致于傻姨妈以为他已经死在了里面。但更多的时候, 四舅是个完全正常的孩子,其实外公在他所有的儿女中,最宠爱四舅, 除了他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男孩之外,四舅的身上有着一种非同寻常的高傲与冷漠, 外公从来都不承认他的小儿子是个精神病患者,他觉得唯有四舅继承了他身上的某些斌性, 只有四舅与他一脉相承,所以说当四舅在饭桌上与他顶撞冲突时, 外公虽然象一只愤怒的公牛一样大发脾气,粗暴得令人浑身发抖,但心里却是暗自窃喜, 为自己拥有一个对手般的儿子得意非凡。

母亲很小的时候,外婆为她请了一个奶娘,请奶娘是这个家族的一个习惯,女人们为了保持自己的体形,把喂奶这件天伦之事转借他人。 所以在我出生之后,虽然那时家境贫寒,生活拮据, 母亲也为我请了个干净清秀的女人作我的奶娘,我在照片上看到过她, 她的头上戴着一顶奇怪的四周充满了荷叶边的白帽子,就象是外国电影里某些古堡中的女管家,那顶帽子让我立刻喜欢上了她。母亲的奶娘是杭州人,她在外婆家住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母亲断奶以后她仍然以保姆的身份继续留住,外公与这位奶娘的风流韵事我是从傻姨妈那里听来的,傻姨妈在喝了一点酒以后会具有一种非同寻常的洞察能力, 她生了第一个孩子后变得嗜酒如命,这也是她那丈夫经常要打骂她的原因之一。她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里、瓶瓶罐罐、碗橱甚至于床底下找酒喝,酒后的傻姨妈判若两人。那一年夏天我在她家住了一个礼拜, 每天早上我被他们夫妻两个的打骂声吵醒,他们那个地方房子的窗很有意思,四个方向都有窗,到处都是窗,窗上挡风的好象不是玻璃,因为这个原因那些窗远远的望过去就象是一个个的洞。从洞里可以看见外面的石板街,街上仿佛总是有着淡蓝色的晨烟。 那些烟不是从远处的山上飘过来的,而是长年不散,不论刮风落雨。这就是外公的老家,外公的儿女在他们的父亲远离故乡几十年后,又一一的被送回到这里, 其中傻姨妈永远地留下了,她变得对于外面的世界恐惧异常, 她总是缩在那一个个的洞口后面,心里充满了忧伤。那天傻姨妈一个人在家里,她已经偷喝了一瓶酒,我从山上散步回来,傻姨妈拉住了我,好象很想和我说话。街上有一种奇怪的声音,所有的窗因为没有玻璃,就象是完全洞开。 傻姨妈说话的口音已经全然不象一个在上海出生的人,在每个字的结尾那里都有着一个回旋,仿佛要激昂上去似的,结果却是怪腔怪调,令人忍俊不禁。傻姨妈让我在她面前坐下以后, 就笑兮兮的朝我看,然后她对我说,你长得可真象你外公。

母亲的奶娘姓林,大家都叫她林阿姨。林阿姨会做很好的针线活,我的几个姨妈即使在外婆无力为她的子女添置新衣的时候,衣着仍然别致可人,不用担心会让人窥探出家境的败落潦倒,这里面的功劳当之无愧的属于林阿姨。这个家族里有一种打落牙齿往肚子咽的习俗,面子是要的, 必要的排场是要的,即使外公与外婆刚刚有过一次恶吵,走到人前, 他们仍然可以做得滴水不漏。林阿姨是个沉默的女人,外公在用他的方式引诱了她之后, 林阿姨仍然保持了她的那种沉默,她终日陪伴在外婆的身边,后来当外婆无力偿付她的工钱, 婉转提出让她暂时离开的时候,林阿姨还是没有走。 她之所以对我们家有着如此深刻的眷恋,很多人都猜想那是因为外公的缘故, 但其实林阿姨对于外公完全没有感情,每次外公回家,她都躲避得很远,在厨房里悄无声息的吃饭,在姨妈她们的裙子上绣花。她完全不属于外公钟爱的那一类女人,她与我那个高傲的外婆一样可怜,虽然外婆经常对林阿姨高声训斥,在心境极差时,甚至暴跳如雷,但林阿姨似乎对此毫不在乎,她从桌子底下找出吓得缩成一团的傻姨妈,开了门,搀着傻姨妈的手,在林荫道上呼唤我四舅的名字。

我终于知道,我出生在一个陈腐的落日般的家族。这个家族虽然无法逃避时代的变迁,但它的陈腐与旧色却令人不可思议的得到了保存。那是五十年代的某一天,外婆一家已经迁至我前面提起过的老房子里居住。外婆在中年以后开始迅速的发胖,但渐渐发福的体形却给人一种定力十足, 非常平静的感觉,她是个隐藏力很深的女人,别人很难从脸上发现到她内心的起伏跌宕。 每到下午,她总是坐在两楼朝南的窗户那儿晒晒太阳,并且永远穿着深藏青色的衣服。外婆真实的内心几乎无人知晓,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外公, 外公其实是她一生中唯一爱过的男人。 但这个男人把她辛苦积攒的家产败了个精光,让她后来的晚年生活凄惨无比,这实质性的结果, 把曾经肯定存在过的浪漫时光冲刷得干干净净。外婆在那些个凭窗的下午一定回忆过那座小洋房,在外滩附近的一个僻静之处,四周都是白色的栏杆,门前有一小块草坪。 她和外公就是在栏杆与草坪之间相识的,她很精明,一眼看出他是个有钱的世家子弟, 她从来都不是个彻底浪漫的女人,但他身上的某种气息确实也吸引了她, 这个家族中的女人,只要一旦丰裕稳定,骨子里的优雅灵动、浪漫风骚便会脱颖而出。她朝他桀然一笑。外滩的钟声悄然响起, 外婆的旗袍就如同某种暗示性质的记号,外公在漂泊生涯的栖息地──上海,终于有了一个家。 外公住进了外婆的那幢小洋楼,孩子们开始接连不断的出生,外婆总是在怀孕, 挺了个大肚子在房子里走来走去,她的典当行连同她所有的希望, 一股脑的全都交给了外公,等到她终于从产床上下来,得以稍事休息的时候,才忽然发现, 她和她的孩子几乎已经一无所有,典当行已经被外公在赌台上输给了别人, 就连这座小楼也早已作了抵押。她成了个穷光蛋,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情况才只是刚刚开了个头。

有一天,我在大姨妈家,我忽然问了她这样一个问题,我说,外公喜欢你们吗?话问出了口,我就觉得相当尴尬,这问题看似简单, 其实里面包含了相当微妙的成份。我记得大姨妈稍稍愣了一下,然后说,自己生的孩子, 怎么会不喜欢。我暗暗舒了口气,尴尬的场面终于得以回避,但我心中思忖,大姨妈她其实正是在闪烁其词,她用一个普遍的真理躲闪了我正面的提问, 她心里应该知道,我问的不是这个。

母亲和我的那些姨妈们,在少年时代, 都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外公送回了他的老家。外公让他们下乡务农。多学点东西回来!他对他的那些儿女们说。 那是外公一手制造的一起上山下乡运动, 我的那些单纯胆怯的姨妈们莫名其妙的就远离了她们的出生地,来到那个人地生疏的地方。 这是不是就如同外公当年的背井离乡一样,又是他的一次兴之所致呢?不得而之。 这行为有点象李白醉酒后的诗篇,月夜里的醉态,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来推断。 母亲与姨妈在那里呆的时间有长有短,二姨妈住的地方是当地一位知名人士的大老婆家, 二姨妈一次也没有见过那个知名人士,她和那位整日伤心落泪、 独守空房的女人终日相伴,屋子潮湿阴冷,院里长满青苔,时间在那里已经停滞不前, 二姨妈后来回忆说,那女人简朴到了几乎是吝惜的地步,而且怕黑,怕日光的影子,怕细碎的声音,她经常在晚上叫二姨妈陪她一起睡觉,还经常在梦中惊醒,说着梦呓,讲着糊话。弃家远行的男人再也没有回来,作为那个可怜女人的亲眷,外公同样也抛弃了家乡的结发妻子,远走他乡,奇怪的是, 他把他的儿女们一股脑的扔了回来,象几只小狗小猫,她们被那个伟大的父亲弄得完全不知所措, 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也不敢问,她们拿了行李乘上轮渡,就离开了家, 只有林阿姨在岸边不住的挥着手绢,用手背擦着眼泪。

在这期间,外公回过一次老家。因为那时我母亲得了一场重病,病得人事不知,乡里的医生都连连摇头,觉得这个秀气瘦弱的女孩凶多吉少。 外婆那时也生着重病,卧床不起,对远方儿女的思念和对外公的绝望, 折磨着这个可怜而又倔强的女人。不知是谁告知了外公这个消息,他竟然连夜搭乘夜航的班船,赶赴家乡。班船是在第二天早上到岸的,上岸以后, 还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车路崎岖,又刚下过雨,冬天的雨日湿兮兮的,冷风直往衣服的每条夹缝里钻。碰巧车子又脱班了,等车的人都在说这一脱班,起码要再等上二、 三个小时,甚至更长。外公在车站的雨篷下面不断的徘徊,他心急如焚, 就在忽然之间,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步行回去。说走就走,细雨已经变成了雨夹雪, 路上只有他一个人,泥地不断的使他脚下打滑,好几次都差点摔了下去。 当姨妈们看见外公象个泥人似的出现在她们面前时,惊讶得一个个张大了嘴, 仿佛再也合不拢似的,她们瞪大了眼睛望着他,几乎觉得这个父亲可能是个冒牌的货色。 外公去乡下探望重病的女儿,在家族中被公认为一次意外,或者是一次例外, 似乎外公的到来给母亲带来了好运,她奇迹般的日益康复,面色也渐渐红润起来。过了不久,外婆也来了乡下,同来的还有林阿姨。在这件事情上, 外婆好象在外公身上又看到了一点希望,她的眼睛里又闪出光来, 姨妈们有几次亲眼看到他俩在河边紧紧依偎,说着悄悄话。那是一段如同闪电般的甜蜜时光, 和谐与温情又光顾了这个家庭,姨妈们在河边捉鱼,她们还钓来了很多小虾, 林阿姨从上海带来了干净好看的花布,为她们缝制新的衣裳。一切都如同田园诗, 恬静,安逸,外婆幸福得都快要昏过去了, 她觉得可能是这里的风水改变了外公的劣性,很多次她与林阿姨偷偷商量,一再推迟着回去的日程。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在盼望着奇迹发生,有时候好象真的看到它了, 心中惊喜着自己的真诚与愿望终于感动了上苍,而当终于发现这一切, 其实也不过是一次梦幻、一场单相思之后,这时的失望,将比从来不存在希望时更能彻底的打垮一个人。

外公在乡下的那段时间里,一次也没去看望过他的那位结发妻子。 他仿佛再也不能意识到还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但那时他确实表现出了好父亲的一切禀性。他带了姨妈们到田野里去,她们象一群安静的羚羊, 跟随在令人畏惧的父亲身后,她们怕他,他再坏,再没有出息,再胡闹,她们也仍然怕他, 这种畏惧来自于骨髓,象所有的血缘关系一样无法更改。但田野里的那些时光, 如同梦境一般,他是那样的慈祥,浑身充满了活力,他教她们许多游戏, 让她们坐在小树林里,等待着日落时分暮色划过树梢时的神奇景象。 有些营养不良的姨妈们跟在高大的外公后面,山坡上满是枯草,草叶的梢尖是白的。 她们不敢走得太近,她们仍然怕他,她们玩得高兴时会象麻雀一样尖声叫喊起来, 但只要他一走近,她们立刻变得鸦雀无声,低眉顺目。

外公与外婆在我母亲病愈之后终于回到了上海。第一个晚上, 外公就劣性难改,彻夜不归,全然不知去向。屋子里只有外婆、林阿姨和我四舅。外婆脸色铁青,心里的愤怒不知向谁渲泄。过来,外婆对四舅说,过来, 坐在我的身边。林阿姨对四舅使了个脸色,四舅就乖乖的走了过去。 你长大了也象你父亲那样吗?四舅使劲的摇头。你们这些男人,没一个好货。外婆忽然说了句很不得体的话,她的脸因为深深压抑着的愤怒,显得有些变了形状。是的, 外婆的脸到了晚年是变形的,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来形容我对那个形象的感觉, 那是一张比例失调的脸,线条被拉长了延伸了,但其中有某个例外, 一般老年人的嘴形,都有那么一种惊愕的神情,向前突出, 配上眼睛里不满和惊讶的眼光,仿佛对面前这个日益令人费解的世界既提防又好奇。但外婆不是, 她的嘴在形状上虽然失去了年轻时优美的线条, 但那苍老古板的嘴唇却是那样高傲的紧闭着,并且略微向下垂落,就象一个刚刚撕心裂肺大哭一场的人, 凭了顽强的毅力,终于忍住了悲伤,外婆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那副强忍悲伤的脸。

就是我的这位外婆,后来,在外公死了四年之后,也是个冬天, 她在一个独自一人的下午打开了管道煤气的开关。所有的门窗都紧闭着, 外婆安静的躺在床上,肉眼看不见的气体象幽灵般悄然潜入,没有声息,却又无孔不入。 因为是冬天,很少有鸟的啁啾,天气很好,花园里许多老人安详的散着步, 晒着太阳,他们的嘴形是向前突出的。外婆那时与大姨妈住在一起, 中午的时候,倔强的外婆与性急的大姨妈刚吵了一架,大姨妈摔门而出的声音略响了些, 那哐当的响声传出很远。房子很挤,这是上海根子里的一个问题, 已经一无所有的外婆当时是在几个女儿家轮流居住的,为了房子,大姨妈和二姨妈终于反目,而移居他乡的我母亲,也因为房子太小,外婆在住了将近一年之后, 还是提早离去了。善良的母亲至今仍为此事长久的悲哀, 因为她认为如果我们家的房子可以大一点的话,外婆可以住得好的话,她就不会这么快就回上海, 她不会想不通,也就不会去死。

外公当然不知道这些事情,他早已安眠于九泉之下, 我相信外公是能够安眠的,虽然人们都说他做了那么多缺德的事,他不会死得那样安稳。 外公的三个老婆中,有两个是自杀,除了我外婆,另一个就是他老家的结发之妻。 这是家族中避而不谈的事情,是大忌。外公死的时候已经八十高龄, 据说他死得没有多少痛苦,躺在床上,吃着东西,说说话,就死了。 他经常把家里唯一的一点钱拿去换了蜂蜜、奶粉和其它营养品,自然灾害那几年中还瞒了外婆,把她仅有的首饰偷偷带了出去,晚饭的时候,外公笑嘻嘻的拎了几只鸡蛋回来, 说今天有鸡蛋吃了,这日子他妈的过得还真不赖!外婆气得浑身发抖, 家里米也没有了,饭也没有吃,还吃什么蛋!这几句话是我说的,外婆已经只顾哆嗦,说不出话来了。但外公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他究竟错在了哪里, 他生来是要享福的,除了享福,还要自由,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是天塌下来,地陷进去,他也可以视而不见。

现在让我们来讲讲四舅,这个唯一的男孩,这个性格偏激怪戾的男孩。四舅是外公唯一的对手,这首先因为他们彼此相象,对于外公的种种劣行,外婆和姨妈们是从最初的惊愕不已、认为无可理喻, 渐渐的看得多了才变得麻木不仁的。但四舅不是,从一开始, 四舅就以他那种年龄绝对罕见的轻蔑态度直视他的父亲,母亲后来回想说,四舅的眼睛里是有那样一种疯子般的冷峻, 他直愣愣盯着你的时候,眼球向外突出,仿佛要越出眼眶似的。只有林阿姨对此具有不同的见解,林阿姨说,那是因为四舅经常游荡在树荫之中,他躲在里面,看着街上来去的人群,白天是这样,晚上也是如此,时间长了, 他就有了这样一双鹰一样的洞察一切的眼睛。 这个有着鹰一样眼睛的四舅对外婆却是特别的温柔,外婆在心境不好的时候,不论怎样打他,用恶毒的语言咒骂他,他总是默默承受,毫无声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外婆突然的停止了她疯狂的举动,奔回房里独自抽泣,她把四舅猛的一推,就向房里冲去,房门被很重的关上,或者干脆就是洞开着。大家站在外面的客厅里,听不见房里的声音。外婆总是脸朝着窗外,从客厅望过去,只有一个穿着藏青衣服的背影,没有那种情理之中的,压抑到极点时的痛哭声。她从不在人前哭。从不。四舅这时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裤子上的尘土。这个男孩子对他的母亲,具有一种无可理喻的深厚的情感,对于这种情感的表达,四舅具有他自己的方式。他很少与她说话,看上去他似乎浑身都充满了冷漠与骄傲,他有时候甚至故意惹她生气, 他把她气得浑身发抖,连连骂道,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儿子!然后她就打他, 四舅从来不逃,好象挨打能给他带来快感似的。但母亲说,有一次, 她看到外婆打了四舅后,四舅开了门走到街上去了,那天气温很低,又刮着西北风,林阿姨怕四舅着凉,怯生生的叫了他一声,四舅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母亲拿了一件四舅的棉衣追了出去,追了好远,才看到他。他回过头,象不认识似的望着母亲。母亲回忆说,那次,四舅的眼里满是泪水,脸是掣动的, 他由着眼泪滔滔的流下来,止也止不住。

外婆可能从来都不知道,她有个儿子,对她怀着一种病态的爱。她的心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外公。从遇到外公的那一刻起,她的一辈子其实就已经结束了。规范化的成人世界,是很难理解到属于孩子的东西的, 那种执着和疯狂,那种铭心刻骨与不顾一切。 儿童们经常会使用某种方式来引起大人们的注意,调皮,闹事,装病,与人与事的格格不入,甚至于自残。 外婆太沉浸于自己的绝望之中了,她常常忘了她的那个儿子,那个敏感、孤独、 具有某种毁灭性格的四舅,她忘了,这个儿子,不管他长得多大,他都将永远只是个孩子。

有几次,我到上海,住在大姨妈家。好象纯粹的,就是为了来到这城市的某个角落,然后栖身其中。这房子的四周,这窗户的外面,都充满了市声。 电车声,街市的喧哗,海上的风吹过这个城市──这一切都写着两个字,上海。我睡在窗前的大沙发上,刚闭上眼睛,有电车驶过的车灯光, 颤动着在眼前一闪而过。大姨妈的声音也是断断续续,仿佛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她在讲小时候的逃难,逃避战乱、饥荒,一路上是饥饿的人群与漫天的尘土。 我闭着眼睛,有睡意袭来,眼前不时摇动着的电车的光影, 让我心里升起一种奇特的安逸与感动。那些饥饿的瘦骨嶙峋的身影,象鬼影一般浮现出来,还有外公,一个模糊又神秘的影子,背景是霓虹闪烁的上海外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荒凉与繁华,灰烬与靡烂,在我眼前交替出现,就如同街井闹市之中, 忽然闻到了带着海腥的季候风,和某种森林的味道。

我睡在沙发上,听大姨妈讲那些逃难的故事。寒流刚刚开始袭击这个城市,耳边不时传来风声。我盖了一条厚被,我觉得在温暖之中袭来阵阵疲惫, 这疲惫是我的外公带来的,在叙述他的故事时, 我经常遇到几乎无法逾越的阻碍,因为如果照本宣科,按照事情本来的面目与顺序一一写来,他无疑是个浪荡子,一个败家精,弄不好还会成了个无赖。但我又是那样深刻的、在半睡半醒之中,忽然感知了他,那是一种奇异的状态。因此我只好尽可能尝试着某种方式,比如说,在那些糖炒栗子、木炭灰、烧焦的煎鸡蛋味道中,清醒的仔细的辨别着,我已经说过,我知道,我有时候突然的有些悲凉的感知着,这一切的气味里面,其实都有着海与森林的气息。

我的四舅是从楼梯上摔下来摔死的。楼梯并不高, 但是他象一只皮球一样翻滚着摔了下来,后脑勺着了地。大家在慌乱之中把他送到医院时, 四舅已经口吐白沫,医生看了看,摇摇头,说节哀吧。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林阿姨到菜场买了条新鲜的扁鱼, 正在厨房里刮鱼鳞,鱼是活的,身体还在翻动,鱼尾巴象拨浪鼓似的扑腾着。阳光灿烂。 那是好几天春日淫雨后的一个晴天,全家人都起得很早。 阳光总是容易给人带来好心情。外婆到阳台上去翻晒冬天的衣物,她从衣柜里拿出了几件夹的外套, 在身上比试了一下,外婆忽然咯咯的笑了起来,说再这样胖下去,明年恐怕就只能穿麻袋了。外婆的笑声象阳光一样在屋子里弥漫开来,她是难得笑的, 母亲的照相册里有几张外婆的照片,每一张她都不笑。她太忧伤了,她一笑, 反而就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好象那种笑是假的,是装出来的。 但是那天外婆其实真的很开心,就象一条绝望的被抛到岸上来的鱼忽然又闻见了河水的气息。 那天家里有四个人,外婆,林阿姨,大姨妈,还有四舅。外公出门去了, 他在政府实行工私合营后,得到了一个月薪很高的职位,这是他第一天上班。 外婆一直把外公送到楼下,窗是开着的,外婆叽叽咕咕的说话声传得很远。 四舅趴在窗台上,望着楼下,可能林阿姨在这时叫了他一声, 让他去拿只放鱼的盆子,四舅最后又向楼下看了一眼,就走开了。外婆再次上楼时,嘴里哼着一只曲子,是宝玉哭灵时紫绢的一段唱,想当初。这里的女人们都会来几句越剧唱腔, 温婉,又带着点幽怨,充满了后花园的情调。但外公在的时候, 她们是不唱的,他不爱听这个,他整个的生活就是一座后花园, 但他觉得那种唱腔拖泥带水,有一种小家子气十足的暧昧。

上午平静的很快过去了。碗碟已经放好在餐桌上。鱼是清蒸的,搁了葱姜,嘴巴和肚皮里还被塞进了盐巴。大姨妈把它端上了桌,鱼香随着热气跟进屋来,白花花的鱼和盆子,给人一种慵懒的感觉。林阿姨又炒了个菠菜, 沾着水滴的菜叶刚哗的一声倒进油锅,屋里弥漫开一股油烟味时,门开了,外公走了进来。

我不干了。外公往桌前一坐,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鱼肉。去, 给我倒杯酒来。然后他回过头,冲着林阿姨说。

外公的上班史,只延续了一个上午的时间,便宣告正式结束。原因很简单:他们要管他,他不能忍受没有自由的生活。 外公没有和任何人打招呼就逃离了那个地方,并且在饭桌上向全家人宣布,他再也不去那里了。 当外公把这一切交待明白时,那条清蒸扁鱼已经接近于一副骨骸了, 大姨妈和林阿姨默不作声的吃着饭,四舅已经吃好了,正用一根鱼刺剔着牙齿。 那时谁也没有注意到外婆的脸色,因为在这个家庭里,外公经常有着惊人的,无可理喻的举动, 大家觉得这一次无非也就是这样,没有什么大不了。但那天外婆却终于愤怒了, 谁也不曾听到她用那么高的音量说话,她语调尖利,嚷着怎么那时候会瞎了眼睛,千挑万挑,偏偏嫁了这样一个男人,把家产败光了还不算,到了这种地步, 还要摆臭架子当老爷,真不知道自己前世里作了什么孽。 外婆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外公看了她一眼,没有作声。外婆一边哭, 一边说也不看看自己有什么本事,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还以为有多了不起,光知道去赌,去玩女人, 你去赌啊,去玩女人啊,还回什么家,有本事再也不要回来。

往往女人的软弱就在于,把一些看似坚不可摧的语言外壳, 象扔炸弹一样的抛出去,暂时抵挡一下冷漠如冰、她们无力承受的残酷现实,炸弹是爆炸了,烟和火,光与微弱的热都过去后,冰还是冰,现实还是现实, 她们却连盔甲也没有了,赤身裸体,千疮百孔。所以,当外公终于被她激怒,甩掉酒杯, 愤然离去时,外婆就象一只绝望的母兽,大喊大叫着, 疯一样的朝已经走到楼梯口的外公扑去,用她的拳头使劲的捶他,拉住他的衣服, 把她的头往他身上顶,她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她说着一些最难听最不堪的话, 诅咒着这个男人。外公被她拖来拖去,动弹不得,胳膊上猛一用力,外婆惨叫一声, 往后连退几步,跌倒在地上。

林阿姨吓得面色雪白,连忙上去要把外婆搀起来, 这时四舅却象一头愤怒的小公牛,向他的父亲直扑过去,他的眼睛是血红的,非常怕人。外公愣了愣,就在四舅扑向他的那个瞬间,他本能的向旁边躲闪了一下。 四舅就如同一只腾空跃起的海豚,一点声息也没有的,掉下楼去了。

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空间里, 往往凭借死亡的方式来猜测某些更为微妙的东西。至少,它常常成为一种标准。自杀是不名誉的, 就如同一切脱离于常轨的举动,比如说小偷与强盗,自杀好象就更接近于小偷,接近于离婚, 婚外恋和私生子,它们都具有某种隐秘性,是大众喜好窥望的黑暗角落, 它们引人联想,它们本身就告知人们背后隐藏着珍闻秘事,可供茶余饭后咀嚼再三, 回味无穷。人们不会去谈论一棵树,因为它只能承受,发芽,开花,落叶, 或者凋败。它无法选择,无论是生,还是死。对于一棵树,人们是多么的宽容啊。

非常遗憾,如果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我们家有两个人死得很不名誉, 其中的过程将被一些生活空虚,或者行为极为规范, 绝无半点出轨的良好的社会人拿去再三的品味与渲染。他们将乐于此道,他们将完成对于死者的猜测, 和对于生者的总结。他们将临驾于死难者的悲哀之上,因为他们自信, 他们拥有千古不败的衡量的标准。

我经常会在上海的街头观察这个城市。有时候是在出租车里, 在公车中,在姨妈家充满着市声与海腥味的晒台上,还有那些林荫浓密的公园深处, 摩天楼的下面,天桥,超市,斑斓的霓虹夜色,漠然的而又各自欢喜着的人群之中,我悄然驻立。我的外公,外婆,我的许多亲人都生长在这里。我对它有着一种十分复杂的感情。这个东方的都市,这个在纸醉金迷、 穷奢极欲之中孕育出奇特结晶的东方都市,这种结晶所体现的顶峰:三、 四十年代的上海已经永远逝去,多年以后,人们在几经坎坷迂回之后重又发现了它,人们又看到了暮色中的灰鸽子,穿旗袍的女人,并且把它们叫作怀旧。

无与伦比的奇迹。当一个临海的都市,它的物质追求达到高峰的时候,当自然、人文和醉生梦死奇妙的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在瞬间之中, 物质演变成为一种精神。但这个契机只有一次,因为它是病态的,要么恢复健康,要么走向死亡。今天的上海是健康的,更体现出一个工业化都市的勃勃生机,只有细微之处,那些细节和皱折,那些流光溢彩的街市,那些浓墨重彩的繁华背景,仍然恍如昨日。

在对于事情的叙述渐渐深入之后,我终于发现自己慢慢的走近外公了。开始时那种无可理喻的冲动,被理性的感知悄然替代。这个常人所唾弃,所不能容忍的人,其实他是病态的,他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那个病态社会的结晶,他置身于那个时代,就如同三、 四十年代的上海置身于更为广大的空间一样。他采用的生存的方式,就如同有些人采用自杀作为死亡的方式一样。作为有生存限制的人类,外公死去了,作为具有更长生存期限的地球一角,上海仍然存在着,但那个真正拥有那种唯美气息的病态的上海,其实也象外公一样,早已死去了。

外婆是在一个风雨之夜来到我们家的。父亲和母亲都到车站去接她了。 我一个人留在家里。那时我们住的是一栋老式公房,楼下有个大院, 足足有半个足球场那样大,大院里的生活几乎没有任何隐私可言, 顶楼到底楼的每一家,男女主人叫什么名字,在什么地方工作,晚饭吃了几个荤菜,是大荤还是小荤,咸鸭蛋一分为几,全都无所不知。甚至有一次,两楼的一对夫妻吵架, 胖女人把那个窝囊丈夫的内衣裤全都扔出了门外,然后叉着腰, 站在楼道的交接处破口大骂。一楼二楼各委派了一个调解人员去做工作,谁知人员刚选定, 小夫妻两个已经勾肩搭背下楼去了。大家看得目瞪口呆。但冬天的晚上, 院子里仍然还是寂寞的。特别是雨雪天。因为天冷,七八点钟大家就上床睡觉了。 那种房子是没有阳台的,南面的窗台上放满了大盆小盆的花木, 雨点经过屋檐滴落在叶片上……

现在我好象又看到了那个窗台,我站在玻璃窗的后面。 窗帘在上午总是被拉开,阳光长驱直入。我们家有一只用了很长时间的藤椅, 椅背那儿被我抽掉了几根藤条,可以同时伸进去几只手指。藤椅上放了只垫子, 外婆就坐在那里听收音机,除了听收音机和买菜烧饭,她无事可做。寒假的时候, 只有我和外婆在家里,满屋子都是圆形和棱形的太阳光。我们只有两间屋子, 小间是吃饭的,里间就睡觉,休息,我做功课,父亲母亲看报写字,养花和金鱼。 全家人的活动空间都在那里,放了少得可怜的几件家具,容身之处就更为窘迫。还有,房间里是没有卫生设备的,在里间的一个角落里,隔着只小箱子, 放了一只红漆马桶。

我在读小学一年级以前,都是与父母睡一张床。后来外婆来了, 为了让她舒服一点,那张大床就让给了她。外婆晚年的时候变得很胖,她一睡上去, 那张床就占去了很多,而且她旁边要是再躺了一个人,她就会整个晚上都睡不着。所以我们全家就撤退到阁楼上去了,因为是顶楼,就有一个小隔层,人在上面,不能完全站直身子,但空间还不算太小。 上阁楼的木梯子一直就搁在外屋的墙上,我们每天就象建筑工人一样的在上面爬上爬下,除了有种悬空的恐惧, 我的心里充满了快乐。

房子。

我长大以后,开始有了一种奇怪的习惯, 我总是喜欢把房里的窗帘拉上。并不是我不爱阳光,不是这个道理。 我非常向往那种阳光下的白色大理石熠熠生光的景象。但在我的家里,我的屋子里,我要把窗帘拉上, 并且是那种落地的窗帘,质地厚密,有悬垂感,深色。这样好象就没有了窗, 没有了窗外面的阳台,没有了楼底下的树,人群,车马,还有无尽的喧哗。 因为厚密的窗帘,这一切完全退至到背景之中,它们无法再侵犯我,使我拥有了一种安全感。

外婆经常郁郁不乐。渐渐的开始莫名的发脾气。 我们在星期天的时候陪她到园林里去,园林里人很少,父亲给外婆拍黑白照片。 但这样的日子终究不是经常性的,更多的时间,外婆把窗帘全都拉开,坐在藤椅上发呆, 她可以就这样坐上很长时间,一句话也没有,我在她眼皮底下走来走去, 她也象是丝毫不见。谁都能看出她过得不快活,虽然父亲母亲已经尽了他们的全力, 但毕竟收入微薄,有时窘迫得要给外婆添只热水袋都无法做到。 我们都用那种玻璃做的盐水瓶,外面包了厚的布罩子,用来温脚,温身子。但是它要么热得烫脚, 要么有时半夜里醒来,脚边象是捅到了一块冰。

后来的故事,自从外公死后,后来的故事就基本围绕着房子展开。 房子在这里是物质的代名词。大家庭里再没有那个令人生畏的外公了, 我们活着的芸芸众生,都先要为着生存奔忙劳碌。那个不符合实际的败家精似的外公, 象旧日上海永远逝去,留下的人,先要为着一只热水袋,一床缎被,一台电扇, 黑白电视机──无可尽数。对于童年的回忆, 我总是看见那间窗帘大开的房间,屋内被阳光分割成一块块切面,墙面,家俱,大床,还有那张藤椅, 无论躲到哪个角落,阳光都会紧紧跟随,使你无处藏身。

外婆终于还是走了。母亲大为伤感。我们从阁楼又回到了那张大床上, 外婆用过的被子和床单,似乎还留有她身上的气息。那天晚饭的时候, 我们默默无语,开始认识到自己的无能和现实的残酷。她终于还是不快活, 还是走了。我们心想。外婆刚来时是多么充满了希望啊。那么,终究又是谁令她闷闷不乐,怏然归去的呢,是那只烫脚的盐水瓶吗, 棕棚床的中间已经因为年久而下陷了吗,还是因为没有人陪她说话,孤寂难耐?但是这房子里确实一无所有, 没有外婆喜欢的那种小院子,没有雕花的栏杆,甚至连那种暖融融, 沁心舒畅的空气也没有。这房子就象一个牢笼。只有象我那样小的孩子, 才能无忧无虑的从阁楼爬到大床上,翻一个滚,看着坐在藤椅上发呆的外婆。 阳光直射,我目晕头眩,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外婆象个影子,走得无影无踪。 我们在几天之内都没能适应外婆不在的生活,母亲变得更为沉默了。 不知道是外婆的不快乐影响了她,还是她的忧伤影响了外婆,或者她们本来都忧心冲冲, 又说不上事情到底在哪里出了点差错,既尴尬无奈,又苦涩难懂。外婆走的前一天, 我们一起到饭店去吃了一顿,是个老牌店,在市中心。 那时的饭店里地上全是油渍,滑腻腻的,服务员穿着白色大褂,在大厅里快速而又僵硬的穿棱, 他们尖利的声音穿过闹哄哄的厨房,象几百只小羊羔中的棕色牧羊人, 音调中充满了肯定与酒饱饭足后的满足。我们四个人坐在一只小圆桌前, 饭菜很快的一样样拿了上来,看得出,份量很足,而且是真货色。父亲和母亲不断的为外婆夹菜,外婆面前的盆子里堆满了鱼肉之类的东西,后来又变成了骨头和残骸。 没有雅室,所有的人都在面前走来走去,没有遮蔽处,没有隐私,没有别人看不见的,只想自己承担的快乐与悲哀。

吃完饭,我们陪外婆到处走了走。与饭店离得不远,有个寺院, 但院里那时是没有香火的,大殿改作了卖旅游纪念品的地方。但香炉还在那里, 黑乎乎的,看上去又沉又重。我们四个人慢慢的走呵走呵, 外婆说这个城市还是挺不错的。父亲母亲就嗯嗯的答应着。 外婆又说家里的那个煤球炉大概封口那里不太紧了,加过煤球,一个晚上下来还是要熄,要快点找人来修一修。 父亲母亲又嗯嗯的答应着。他们又对外婆说,已经打过电话通知上海家里了, 明天到站就有人来接。外婆点了点头,也嗯了几声。接下来大家就没有什么话好讲了, 临到分别,彼此都有点客气了起来,这客气却愈发的显出一种凄凉, 就如同热水袋没能买到,却连暖脚用的烫人的盐水瓶也没有了,反过来想想, 那种烫倒也是亲切的,是肉贴着肉的彼此冒犯与融合。

有那么一些时候,晚上做梦,我就梦见自己跟着父母一起到上海去了。 童年时确有几次,我们全家同去上海。除了外公外婆亡故那两次,余下的那些, 我既记不清准确的时间,更好象是没有目的与缘故。它们清洁如画, 简单得就如同晚饭后到楼下院子里稍作散步似的。我跟在大人们的后面, 看着马路上的野景,我不知道大人们的目的与忧虑, 所以我就以为他们和我一样没有目的与忧虑。我不加入他们的生活,我不加入他们对于外公的仇恨和对于外婆的怜悯,因为我还无法加入。当我走在上海街头的时候,我搀着父母的手,街道是那样的空旷,又长又宽,好象没有尽头。树叶很大,当车子很少的时候,满街都是树叶的声音。我总是经常能听见, 童年时我们一家人走在上海街头发出的脚步声,啪──啪──啪啪啪──我低着头,看着自己移动的脚步, 和父亲母亲移动的脚步,我走了几步,跳一跳,然后再走几步,再跳一跳。我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想。但我也是迫切的想到上海来, 因为这儿的奶油糖有着更浓郁的奶香味,姨妈经常在我的口袋里放上几块巧克力, 而母亲则会在回家时采购一些物品,我们总是满载而归,除了我们那儿确实无法买到这些商品之外, 很可能也是为了解一解母亲的乡愁,因为这样的习惯,她整整保持了二十多年。 她每次去上海,总是大包小包的回来,眉目之间充满喜色, 把大街小巷已经到处可见的东西从上海拎回家来,打扮出一副活脱脱的近似于回家探亲的样子。

忽然的,就在忽然之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 怎么在我对于童年的记忆之中,在那些干净、明朗的空气、树叶之间, 在我蹦蹦跳跳却又略带忧郁的步履里,会一点也没有留下四舅的点滴的气息。甚至,真的,没有人提起过他, 说起过他的名字,房子里也没有任何物品被人告知是曾经属于过他的。 “四舅”“你的四舅”,仿佛我也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称呼。那么, 我究竟有过这样一位四舅吗,我的母亲究竟有没有过这样一个性情怪僻的兄弟,仿佛,没有,是的,从来都不曾有过,这个家庭里清一色的都是女儿,乖巧听话, 对她们的那位父亲既恐惧又憎恨。没有人顶撞过他,从来都不存在过这样一个人, 也从来都没有过那个象海豚般飞跃而下的形象。但是,又是为什么, 在我的头脑里如此清晰深刻的保留了这样一个影子,一个带着病态的叛逆者, 一个敢于直面他的父亲而又与他的姐妹们格格不入的精神病患者,面色永远是苍白的, 眼光迷茫而又疯狂。这个形象就如同是刻在我心里似的, 我在这个家族中找不出任何类似的相同者,他的出现就象是长空中的一道闪电, 我仿佛一下子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义,和那种强光过后残存在气流中的神秘气息。

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我的潜意识中, 总是暗暗盼望着某种打破常规的事物。为什么一定要去写外公呢。我的善良的母亲好几次这样问我, 我的这个奇怪的行为在让她感到奇怪之后,还多多少少的有些刺痛了她。 善良的人们总是认为善就是善,为什么要远离那些看得见的、 并且被所有的人都公认为善的旅途呢。我突然那样强烈的想描述我的外公,这让我的母亲有点失望。 我很理解她,就如同在我的内心深处非常爱她一样。善总是让人感动。 但我又应该如何来解释我的感受呢,那些弥漫着的海潮的气息?那些浅滩下面的暗流? 那些荒凉与颓废, 那些埋藏在腐烂的森林之木深处的地母的体味……那些拥有简单的善的人们有福了, 但我又应该怎样让我的母亲得以看到:在她所认为的虚幻的背后,在她所认为已有定论的某些事物之中, 将有着怎样令人惊叹不已的真相──不是指它的过程或者本身,不是指它表露在外、赤身裸体、 无可奈何只能被公众用标准来衡量、公众也津津乐道于这种衡量的部分, 这真相来源于更广阔的时空,它们无视于一切准则,它们没有形状,也不接受约束, 它们临驾于我们的生活之上,俯视我们,宽爱我们。它们隐藏在万事万物的背后, 隐藏在善的后面,也隐藏在非善的后面,隐藏在是的后面,也隐藏在非是的后面,它们使一切在最终得以融合,汇聚,奔流以及消失, 就象那包容所有的海洋,是狂喜,也是绝望,是挚爱,也是死一样的永远的漠然与孤独。

我知道,在我讲述故事的时候,这故事已经离故事的本身相去很远, 它甚至不再成为一个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仅有的一些枝脉支离破碎, 真假难辨,不会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趣味和某种猎奇的需要。 这所谓的故事越来越奇形怪状,毫无章法,可能还不成体统。但这种支离与奇怪, 却在越来越接近于我的那个外公,我坚信他就是躲在许许多多碎片后面的那个人, 我也坚信,对于他的猜测与完善将使我找到某种生命的渊源,使我真正的落地生根, 变得坚定和强壮。

我忽然又想到了外婆头颈里那道绳子的勒印。是的, 在前面我又说了谎,我的外婆不是开了煤气然后静静的躺在床上的,她关掉所有的门和窗, 打开了煤气开关。然后用一根绳子,挂在梁上,再打了一个结。我一直在想, 为什么外婆会下这么大的决心离开人世,她毫无眷恋,铁了心肠。 她甚至一点也不去考虑可能给儿女们带来的那无法辩驳的残酷现实,那永久的难以磨灭的悲哀。 一切,打上了这样一个句号,再不能弥补,再无法复原。

仿佛也是个黄昏,我正坐在旧沙发上听有线广播里的评弹开篇。 那是每天定时的节目。母亲在厨房里烧菜,我听广播的时候有点提心吊胆, 虽然作业已经做好,但母亲规定的书法还没有练, 我不知道这时候听广播会不会惹母亲生气。我跑到厨房里假装和母亲说几句话,觉得母亲今天心情挺好, 也就放下了一颗心,又跑回房间里去。天色已经暗了,我没有开灯, 只有我一个人的房间奇怪的显得比平日里大了些。广播里的人在说书,母亲在烧菜,而我则独自坐在黑漆漆的窗台下面。我忽然觉得这几件事情几乎毫不相干, 我处在一个彼此毫不相干的空间里,无论这些事情中哪一件发生了变化, 都有点不可思议的意味。比如说母亲进屋拿什么东西,带着一股油烟味从外面走进来, 她身上的气息马上就会与里屋的不相称起来,她象个局外人,冒冒失失的就闯了进来,一切不再协调与微妙。而我也不敢动,不敢开灯,不敢轻易挪动,我就这样蜷缩着身子,躲在阴影深处。我仿佛听见了细微的人声,是父亲的声音,在外屋,母亲的声音则听不大清,但气息里有种交头接耳的神秘。我仍然没有动,仍然觉得有点恍惚。但很快,他们进来了,他们坐在沙发的另一头,窃窃低语。母亲脸色铁青,双手微微颤动。广播仍在继续,我坐在贴近广播的地方,眼光则注视着父母有些反常的神色。广播里说的是一回忠肝义胆的大书,邻家仍在炒菜,哗的一声,青菜下锅了,锅铲上下翻动的声音。母亲的脸板得很紧,父亲站在她的身边,欲言又止。那晚上就去吧。母亲说。父亲看了我一眼,又回过头去与母亲轻声的说着话。那种神秘越来越弥漫了开来,它让我渐渐有种窒息的感觉。听书的快乐再也不存在了,但我还无法走进那神秘的核心里去,手足无措,又象一只听见动静的小兽,竖起耳朵,风声鹤唳。快去把那只包给我拿过来。父亲说。哦,我拿了包交给他。我们马上要到上海去。父亲又说。到上海去?那明天不去上课了?我觉得有点奇怪。嗯,不去上课。父亲顿了一下,然后又说,你外婆死了。

我现在已经不再记得那些纷杂的场面。我们匆忙上路, 母亲一定还背负着良善之人常常会涌上心头的那种自责与内疚。她一定还责怪了父亲, 因为她觉得我们一家对于外婆的走上绝路,多多少少都负有某种责任, 母亲执着于这样的自责,一路上她显得憔悴苍老,悲痛欲绝。哀伤彻底的击倒了她。 我在前面已经说过,母亲具有一种极为可贵的简单、纯粹的良善,她永远无法自解, 她对罪恶深恶痛绝,但结果却往往是,她无能为力于恶,自己却身心俱疲, 痛苦不堪。她不懂得那种迂回的方式,心的迂回,那种淡散的、 骨子里却执着无比的处世方式。她自觉的用一切的准则来要求自己,社会的准则,良心的准则,人群里的眼光,千百年的道德标准,甚至于睡梦中的呓语。 她常常睡不着觉,有些思前顾后,有些患得患失,活得很累很疲惫。母亲带领我们全家重回上海,这次她将经历炼狱般的痛苦,和那种可怕的彻底失败的感受。 外婆竟然以那样残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就如同一场恶梦,让活着的人难以承受。 我们步履沉重,重新走过那些枯叶满枝的街头, 但我好象一直不记得自己曾经有过怎样的悲伤,我对外婆的死仿佛并没有怎样震惊的感觉,我很淡漠, 就在我和小表哥低头看着外婆颈子里的勒印时,我也是淡漠的, 惊讶仅仅是为了某种迎合,这种感觉不知道是因为时日已长,浓情渐逝的缘故, 还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某种默认。我并不害怕死亡。 那个躺着的人与睡在大床上的那一个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更安静更平和罢了。而被外婆残酷的死的方式震惊了的人们,则开始迁怒于大姨妈,他们远远的望着她,把她隔离于人群之外。 我们也不再与大表哥玩耍。

我们等待着去殡仪馆与外婆的遗体告别。小表哥是二姨妈的儿子, 他大我几个月,长得比我矮了好多。他长着很漂亮的象女孩子一样的眼睛,睫毛很长。他用上海话和我讲话,我的上海话讲得有点夹生,所以我就不是太愿意讲, 而是抿着嘴听他说。小表哥挺会吹牛的,他讲着讲着,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小表哥问我等一会见了外婆能哭得出吗。我想了想,摇摇头。 小表哥眨眨眼睛说我有一个办法,他就从抽屉里拿出一盒夏天涂蚊子块用的万金油。喏! 他把那盒东西举在手里,用这个好了,他说。我们在两只手的手背上涂满了万金油, 刺鼻的气味熏得我眼泪直往外冒,我很满意这东西的效用。这下可好了。 我用夹生的上海话对小表哥说。

那次在外婆的葬礼上见了大姨妈一面后, 我们与大姨妈家整整十年没有来往,彼此杳无音信,形同陌路。高考过后的那个暑假,我,小表哥,还有母亲一起去了外公的老家。我们没有到外公的坟上去, 仿佛谁也不曾想到这回事。外公的家乡留给我的印象中,只有带雾的炎热的阳光, 因为中午的酷热而似乎水份已被抽干、显得枯死一般的叶片。山道上热烘烘的,无处藏身,果树香与粪土那接近于发酵的气味夹杂在一起,让人觉得呼吸都有点困难。回上海以前,我们还绕道去了一个海湾。那是我头一次看见真正意义上的海。 我发现它不是想象中的那种深蓝色,倒是接近于灰白,海水泛着泡沫冲到沙滩上, 挟带着一些贝壳,小螺,砂粒,纸屑,还有许许多多的脏东西。海滩上到处都是人,一近黄昏,风就凉了起来,没有人在沙滩上逗留得很晚。海风带着荒凉的意味,人们裹着浴巾,拎着拖鞋,纷纷离去。只有那些热恋中的情人,在月亮升起,或者涛声浓重的深夜,穿过树林,来到已是空无一人的海滩。 与我们同一个旅行团中的一对男女,他们经常彻夜不归,看上去那男的要比女的大十几岁, 人们都说听见过他们晚上穿越树林时,那种树枝响动的哗哗声。 那女的穿着白色连衣裙,丰满健康,她笑起来象秋日的阳光那样灿烂。 小表哥仍然长得比我矮一点,我们晚上呆在旅社里不出去,旅行团里基本上都是活泼的上海人, 他们忙着在昏暗的灯光下打牌,聊天, 第二天一早就闹哄哄的张罗着要去海边看日出。上海人里很少有十分安静的那种,特别是在年轻人里面, 他们总是思维活跃,想法奇特。所以我对那两个夜半不归的同行者充满了好奇, 我觉得他们仿佛浑身都散发着一种优雅,一种淡散。他们经常在我们集体活动的时候, 消失在礁石后面,灌木丛中,他们在集合时间已到时,往往仍旧不见踪影, 然后手拉着手从某个地方飞奔而下。他们对大家既客气友好,又仿佛有些视而不见。那女的红着脸,有点不好意思的向大家致歉,然后,他们又手拉手走在一起, 低着头,叽叽咕咕,完全把同行者抛在一边了。 大家都在暗暗的猜测着他们的身份,都说不象是夫妻,倒更象是情人。 大家对他们超乎寻常的亲昵既感到好奇,又有点妒嫉,一种感慨与黯然在突然之间席卷了人群。在他们的照耀下, 原本欢乐的人群黯然失色,人们低着头,默默无语。只有孩子们, 跑到一边的小摊上,从面色黝黑的小贩手里买下一串串用贝壳串起的项链, 那项链在正午强烈的阳光下熠熠生光,引来孩子们阵阵惊奇的欢呼。

我不再想念外公。我从来都没有想念过他。我突然想起要叙述他的故事, 也只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我只是突然的感到有话要说。我和这个记忆里从来都没有见过面的人所有的联系, 就是因为他生养了我的母亲,从此他就与我血肉相连,无法分离。但就在这些日子里, 他身上的某些气息吸引了我,就在现在,而不是过去或者将来。 他让我想起了许多神秘时光,贯穿我年轻生命的点点滴滴,我站在外公走过的那些土地上,我站在人们对他褒贬荣辱的光圈之外,俯视着那些属于我的岁月。 我发现它们为一些遥远的气息所围绕,那是一些永远无法触及的气息,就象那非洲的原野, 热带的森林,野牛,淡蓝色的马群,还有充满了美感与力度的非洲狮。它们确实存在, 却又遥不可及。有时候我仿佛突然触摸到了它,在我哭泣的时候, 在我和我的情人哭泣的时候,我们哭着哭着,然后说出真心话。 那泪滴与话语让我与这粗糙的世界暂时分离。人们在哭泣的时候总是能说出真心话, 我们在正常的时候只说应该说的话,在很少的那些时间里我们才会忘记生活的法则, 我们从来都不知道,生活,就是要忘记法则。

外公,就象是一头死在原野上的角马,我总是觉得他天生的远离人群。他不为人知,并且将是永远的不为人知,进入他的故事,就如同进入潮热闷湿、珍禽猛兽出没的雨林地带。到处是危险,到处是陷井,腐烂的动物的尸体,与稀有的惊人美丽的毒花同时开放,让人畏惧而又惊奇。 有一天我在纸上写下了外公的名字,我知道自己只是找到了一个替代者,一个聚焦的光点。 这个人也可以被写作是我的叔公,舅舅,伯父,或者某个素昧平生的人, 故事里的人物与情节也可以相应的作出变动。叙述故事并不是太难的事, 虽然人们对于故事本身的要求各各不同,希望它悲伤的,委婉的,催人泪下,给人警示,或者赞美善,鞭斥恶,其实这些都不困难。这些都只是事情的表面, 还远远未曾进入它真正的本身。穿越时空的阻隔,我看到了我的外公,我发现他笼罩在一种恍惚之中,他站在乡野,站在海边,站在摩天楼的下面,他给我提供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在他的故事里面,不存在边缘和禁戒, 他向着无限远的地方伸展开去,无边无际。我没有歌颂我的外公,他也确实不值得歌颂。我只是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理解,这种理解里面已经排除了一些十分具体的方面。我知道自己经常本末倒置,把人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弃之不顾, 我讲述的只是一个很玄虚的外公的故事,就象是讲述一株龟斑竹、一只长颈鹿的经历那样。

在我考上大学以后,一个寒假,我与母亲一起去寻访了大姨妈。 母亲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前就开始想念大姨妈一家, 有几个熟悉他们的朋友告知了一些情况。母亲总是这样,脾气急躁,有时候看待问题爱走极端。 这可能也是善良人们的通病。但时间这个东西总是很了不起的, 它不仅渐渐的使母亲心平气和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时光的冲涮之下,事情多余的、表面的、 可能被激动的情绪大大夸张了的部分,终于得以清除与还原。 我们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走进大姨妈家的,门洞显得幽深昏暗,一只狗汪汪的大叫了起来。 那房子有一种旧上海的气息,这让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终于被告知, 大姨妈因为身体状况不佳住在一个疗养院里,已经几个月了,并且还将要住一段时间。

第二天,阳光明媚。没有风。我们在疗养院的病房里见到了大姨妈,因为大表哥已经事先通知她我们今天要去的事,所以看到我们,大姨妈并没有显出惊讶的样子。没有小说里那种戏剧性的场面,一切都很平淡,几乎有种奇怪的习已为常的感觉。我叫了一声阿姨,母亲叫了姐姐,大姨妈就从桌上拿了苹果削给我们吃。病房里的人都没有太注意我们,谁也不会想到这是阔别十年后的重逢。母亲显得兴高采烈,我们三人到花园里散步时, 她经常用眼光提示我挽住大姨妈的手臂。下午的阳光照在怒放的腊梅上,大姨妈穿着颜色鲜艳的长大衣,手里挎了一只小包。我一看见她,就有点喜欢她了, 她属于那种我喜欢的上了年纪仍然精心打扮的女士,她那种手挎小包的样子,既浪漫,又可爱。 她和我很快就熟了,母亲晚上接她去红房子吃西餐,临出门前, 她用手捅了捅我问道:有口红吗?

好几个朋友都在红房子等我们,大姨妈越来越高兴了,一道道菜上来, 音乐声轻柔悠扬。我现在忽然回想起了一个细节,那天大姨妈坐在我的对面, 她一边吃菜,一边与我们快乐的交谈。她忽然注意到我用刀叉的那两只手, 她盯着我看,然后她笑了,因为她发现我能够十分熟练的运用它们,她笑了, 非常满足的笑了。我知道我们这个家族的人,都有着某种虚荣心, 骨子里对于繁华的喜好,对于美食,对于鲜衣,对于漂亮的房子,对于人世间种种的快乐, 那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衷爱与浸溺,只要时机成熟,它们就会破土而出, 这种喜好在外公的身上发展到了极致,虽然大姨妈不愿意对我提起他, 虽然她对于我想要写外公这件事感到惊讶与不解,实际上她并没有意识到,在她的身上,在我们的身上,已经有太多的渊源,它们恰恰正是来自于她的父亲,我的外公,他将紧紧跟随着我们,直到我们老去,死亡,仍然不会停歇。

前几天我打了一个电话给大姨妈,告诉她我买了一架钢琴,钢琴的上面挂着一张西洋油画。大姨妈马上开心的叫了起来,真的吗?她象个小孩似的在电话里说。

现在我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根据我的喜好,窗帘是落地的, 质地厚密,有悬垂感,深色。地毯上织着波斯花纹。房间很静, 走进去就象是到了另外一个空间。我买了一架钢琴,我还不会弹它,它被放在我的房子里, 也显得很安静。有时我就坐在地毯上,我仿佛总是听见房间里有细微的声音,这让我有些感动。我会在忽然之间想起外婆,我们的老房子,那个需要顺着梯子爬上爬下的阁楼,它们显得那样遥远,象是童话故事里的事情。我想象着外婆忽然走进来了,坐在我现在那张放了软垫的椅子上,她的上海话里带着稍嫌浓重的鼻音,高兴的时候讲话又有点尖声尖气。她就坐在我的那张椅子上,过一会儿又站起来把窗帘拉开一点,看看外面的天气。后来她有点困了,坐在椅子上打磕睡。我相信,在我现在的房子里,她会过得舒心而安详,但这好象又不完全是物质上的问题,还有着其它的什么东西,一定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

有一天,外面忽然起风了。是寒流的缘故。寒流席卷了这个城市,就象那天我在大姨妈家时一样。平时我是很少看电视的, 但那天也许是恐怖的风声带来了某种末日般的感觉,我打开了电视,寻求一点人间的声音。马友友的大提琴,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我被那个曲名与乐声同时吸引了, 我记得在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中,那位朋友忽然说,你就象那种封建的洛可可。 那时我还不知道洛可可是什么意思,但我对这个名称感到了好奇。 提琴声有一种低吟的回旋,屋外风声大作,这乐声传遍空旷的挂着落地窗帘的房间, 象是神带来的旨意。我完全的目瞪口呆。 这音乐似乎诠释了我常常感知到的那种遥远的气息,气息成为了一种形象,一种具有声音和触觉的形象。 它竟然与我心里的空落,忧伤和一些美丽的痛苦完全吻合。那天我翻遍了手头所有的资料, 没有对于洛可可音乐的陈述,但我发现了一段对于洛可可雕塑,绘画的精彩描绘。

洛可可这个词,词典定义它源自法文“罗盖耶”。 它是一种贝壳或卵石的装饰,常用于17世纪意大利及后来的法国的洞室与花园中。可是这个词没有明确的意义,也许是由于这个词的音节复杂,象翻滚成拨水的声音,以及这种样式的展开的叶饰的样子;可是两者都不确切,不论是字音或装饰的复杂都只是随便猜想的。

巴洛克建筑的堡垒的形式,使人产生苦恼的情绪, 精神上与物质上的庞然大物,是洛可可装饰漂亮的贝壳的来源;但是这些形式却以快乐的感官,如一个姑娘躲避她的爱情那样,来排除巴洛克的痛苦的扭动。快乐是原则:就象洛可可样式名称的来源贝壳的花纹一样,洛可可艺术的唯一目的是使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这个社会的唯一罪孽是厌烦。洛可可建筑表现追求享乐的原则,无论是对拯救灵魂的令人愉快的消息的反映,或者是对物质世界的感官的反应狂喜上,都坚持这一原则。

那天晚上我睡得很舒畅。我好象还梦见了我的外公。 他穿着很漂亮的长衣服,风度翩翩。大家都说外公长得很好, 连一向不愿提起他的母亲和姨妈都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一表人才”。那天在梦里我坦然的面对了我的外公,那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以我平凡的,在某个角度看来甚至经常出现空白的经历,将如何来诠释这个复杂的人物。但我终于明白, 我最终将通过对自己的回忆与诠释来完成这个难题。我将以一个冷眼的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这个故事里,我将成为外公走过的那条路上的一棵树,不动声色,悄无声息。我在这个故事里排除了幸福与尘世这两个观念,我坚持一种冷漠的态度,因为它必定有利于接近事情的本质。我想起了一句话,通过神的眼睛鸟看世界。神看到了什么呢, 当然是人,还有树,还有鸟,森林与海洋,沼泽与雪峰。神是不是能看到人的悲哀呢,我觉得如果是鸟看,那很可能是看不到悲哀的。 神只看到了那些人在忙忙碌碌,象候鸟一样不断迁徙着,然后老的死去,少的又不断出生。在这样的高度,怎么可能存在悲哀呢。神站立在世界之巅,他看到的正是他所希望的世界,神自有他的大法则。

叙述完外公的故事,我又要到上海去了。

天气已经很冷,大姨妈从疗养院出来后,身体仍然不是太好。那次我和她去淮海路逛商店,楼上楼下跑了几次后,她就连声的说走不动了,一步也走不动了。大姨妈的菜烧得很好吃,我喜欢吃她烧的小黄鱼,我每次去她就上街买小黄鱼,还有街口一家烤鸭店里的烤鸭。我总是大饱口福,吃得几乎无法动弹,然后就睡在她家的长沙发上,盖了很厚的被子。我有种奇怪的感觉,仿佛在异乡的休息才是真正的休息。在那张长沙发上,我有一种无可比拟的安逸感。 电车的声音象风声一般,呼啸而过,窗缝里漏进来一点凉风。大姨妈开始声音时高时低的给我讲话,我嘴里嗯嗯嗯的,似睡非睡。

冰箱里放着我喜欢吃的酸奶,明天的早餐大姨妈已经告诉我是牛奶,小笼包子和黄油面包。睡觉以前,她穿上那件新买的鲜红色毛衣给我看。气色看上去真好。我对她说。我们讲好明天还要去城遑庙吃点心,然后给大表哥的儿子买一只书包。

邻家的狗已经睡了。有窗外的车影不时晃动着,一两句人声。 我什么也没有再去想,慢慢的睡了。我的故事也就完了。

同类推荐
  • 细香

    细香

    吴文君,女,浙江海宁人,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首届作家研究生班学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作品发表在《北京文学》、《大家》、《收获》、《上海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山花》等多家文学期刊。
  • 经典英文小说:巴纳比·拉奇(套装共6册)

    经典英文小说:巴纳比·拉奇(套装共6册)

    Barnaby Rudge was the fifth of Dickens ' novels to be published. It had originally been planned to appear as his first, but changes of publisher led to many delays, and it first appeared in serial form in the Clock from February to November 1841. Se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he Gordon Riots of 1780, Barnaby Rudge is a story of mystery and suspense which begins with an unsolved double murder and goes on to involve conspiracy, blackmail, abduction and retribution. Through the course of the novel fathers and sons become opposed, apprentices plot against their masters and Protestants clash with Catholics on the streets. And, as London erupts into riot, Barnaby Rudge himself struggles to escape the curse of his own past. With its dramatic descriptions of public violence and private horror, its strange secrets and ghostly doublings, Barnaby Rudge is a powerful, disturbing blend of historical realism and Gothic melodrama.
  • 你有多重要

    你有多重要

    《你有多重要》是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系列中的一本,《你有多重要》精选了作者的87篇小小说精品,同时收录了一些作品评论和作者的1篇创作心得。《你有多重要》广泛取材于社会现实生活,寓意深刻,给人回味无穷的阅读乐趣。
  • 黑脸狗日记

    黑脸狗日记

    本书以日记的形式,通过皮皮、卡卡、灰灰、笨笨、泥巴五条狗的悲欢离合及其命运的描写,演绎出一场场精彩的狗的故事,同时也折射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曲折过程。故事从皮皮被主人买回家开始,它和卡卡结成朋友,朝夕相处。皮皮比较忠厚老实,卡卡比较顽皮而且倔强,两条狗玩着自己发明的“咬尾巴”游戏,还经常和猫、鸡、刺猬、蚂蚁等小动物们打交道。过春节时一阵鞭炮声把它们吓出了一场“风波”。
  • 林则徐大漠履险(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林则徐大漠履险(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以林则徐专门记述这段经历的《已巳日记》为线索,以历史演义的手法表现了林则徐在浩瀚的大漠与神秘的绿洲中的种种奇遇。情节曲折跌宕,人物特异,风情民俗另类,是一部集文学性、知识性与可读性为一体的长篇历史小说。
热门推荐
  • 席二爷家的小妖精

    席二爷家的小妖精

    甜宠,爽文席二爷惦记苏小姐好久了,没想到苏小姐自己送上门来了,既然进了狼窝,怎么可能轻易放你走。苏小姐:我实在不敢肖像二爷席二爷:但我惦记你好久了。.......小白莲炫耀家世:一个平民还敢和天宁在一起。苏小姐:平民?我的身份你高攀不起。当身份曝光,小白莲表示瑟瑟发抖。渣男:冉冉,我错了,我们重新开始好不好席二爷:滚,你也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女教母工作日记

    仙女教母工作日记

    来自地球的靠谱小仙女瑶落穿越成童话故事中不太靠谱的仙女教母。重建仙女镇的过程中发现了与传说中不相符的细节。灰姑娘的诞生是否另有隐情?莫扎特之死究竟是恶魔还是疾病?中世纪的欧洲建筑上形态古怪又恐怖的怪人真的存在?那我……还能回家吗?
  • 最强下凡仙帝

    最强下凡仙帝

    仙界最有前途,天赋,最强的仙帝被为老不尊的鸿钧道祖,派下红尘历劫,这是公报私仇啊,明明是不小心不小心烧了你的毛,有必要斤斤计较吗?于是我们伟大,高尚,善良的仙帝大人就这样被贬下来了。
  • 你醒着吗

    你醒着吗

    怀着探究的心,我看向你,而你却无法注意到我
  • 紫霓

    紫霓

    我曾经有过梦想但绝不是买车买房。我亦曾有许多幻想,小时候的美好幻想。我幻想过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好不潇洒快活,躺在筋斗云上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幻想过我有透视眼,但不是看美女也不是为了赚钱,只是简单的想象着考试可以抄袭。我幻想过我能隐身,但不是为了进女澡堂,而是简单的想象着这样捉迷藏小伙伴们就找不到我。我幻想过我有一座豪华庄园,就在我的老家,我是那里的王,庇护者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有过无数的幻想。这是其一。关于幻想,关于青春。
  • 反派今天又认输了

    反派今天又认输了

    水灵烟,现代临床医生,一朝穿越,成为了水家,爹不疼、娘不爱,上天不垂怜的尼姑庵俗家女弟子。本以为这已经够惨的了,可谁知到头来,还得惨遭横死。可等她再度睁眼后。水灵烟却又意外发现,她并不是爹不疼、娘不爱,上天不垂怜,而是恰巧所有的幸运都给了她。直之真相一步一步的逼近,轰动全城的女状师,也随之在众人面前。反而是那个…莫名缠上身的大妖孽。你到底从何而来?………某一夜,他说:你若没了,我娶谁去?我的心上人,我不来护着,又岂待何人?某一天,她说:若没有你,此生余光孑然,你是我的福气,也是最美的毒针。某一刻,一个小娃:爹,娘刚喝完的药,咋这像安胎药呢?
  • 再见2000

    再见2000

    回到二十年前的王保保,逐渐发现自己别说把握那些滔天红利,就算是安全地生存下去也是步履艰难。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身份的不确定,以至遇到那个二十年前的自己……故事随之展开,亲情,爱情,事业,人性的复杂交织下,一起鉴证重来一次的乐趣和无奈,希望和绝望。
  • 我家那位又吃醋了

    我家那位又吃醋了

    如果说你是阳光,那我就是太阳花。如果说,你是萤火虫,那我就是那一点萤火。你是黑夜里的灯光,而我就是那泡沫,我们之间,经历过大雨,但最后...也会出现彩虹。片段一路萌萌:顾言希,我喜欢你,从小时候到现在,我从未停止过对你的喜欢。但是,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总是不回应我对你的感情。顾言希:你是真的傻,阻挡别的男生靠近你,看到你和别的男生我会吃醋,为了你,我可以放弃我的所有。难道,我回应的太淡了......那。。。这样呢:傻瓜,当我女朋友好吗?路萌萌哭着说:。。。。。。。片段二路萌萌:喂?老公,你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顾言希:你出来,给我开门。路萌萌:(?>ω<*?)
  • 眼泪的秘密上部

    眼泪的秘密上部

    净界是存在于宇宙各个银河系的异域空间,九公主是从净界来到人类的净慧使者,夏羽扇是二十一世纪一个充满传奇的女孩,她美丽善良、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她体内潜伏着三个灵魂,一个是出生二十七年、人类的灵魂,一个是隐藏千万年、外星人的灵魂,一个是净界使者、九公主的灵魂。九公主最后只能选择再保留一寸记忆带回净界,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与和平,在她筛选记忆的过程中,曾经九死一生的经历;曲折离奇的路程;神奇迷惑的探索;激荡灵魂的转变;百转千回的故事;一一再现。在眼泪的秘密、被以真善美的解读剖白之后,长发还有不为人知、关于宽悟的秘密!而秘密中的秘密则是心痛的秘密!也是故事最后的秘密,并诞生净界系列,新一轮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