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84000000009

第9章 真爱——打破以应试为目的的

传统教育理论水至清则无鱼。太过干净的水是没有养分供给鱼生存的,太过苛刻的环境也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身为教育者应该明白孩子身上的一个个小缺点,有如水里的微生物,丰富和滋养着孩子的个性,让他一步步长大。不要苛求孩子完美无缺,那就如苛求鱼生活在纯净水中一样不现实。包容多一点,接纳多一些,不比较,不强求,信任和鼓励他们,孩子给予我们的回报,就将是一份份意外的惊喜。

1.厚此薄彼及家校互动的误区

在学校教育方面,我遗憾地看到,这种没有安全感、压抑个性的教育模式仍在延续。在当代中国,这样的教育缺陷尤其突出,要么是比较式的教育,要么是应试式的教育。“当我们表现出聪明或合群的时候,老师就会给我们微笑和鼓励。当我们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合群时,老师的态度就会截然相反。”成绩优秀的同学总是能获得格外的优待,所谓“优等生”和“差生”的距离人尽皆知。

究其根源,老师面临各项考核指标,不得不将有限的精力倾向优秀学生;学生习惯了优差有别,也不敢提任何要求;家长只求孩子听话,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就是最大目的。在功利的教育体制下,学校、老师、家长每个环节都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孩子与生俱来的闪光点因为无人赏识,缺乏鼓励而日渐黯淡,甚至没有人愿意为不同孩子付出不同却又真实的关爱。这样的教育,无法在孩子生命的成长中起到良好的精神建构作用!作家杨争光就曾为此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的孩子是最辛苦的人》,以下是《南方周末》报道的杨争光父子的真实故事:

杨争光曾经也是一个“施暴者”。他一年到头在外忙自己的事,没有关心孩子的成长。有一天,他被告知他的孩子上课不好好听讲,交头接耳,打游戏机,考试在全班排名中下等。他有点接受不了,有一种“怨”的情绪。他的孩子小学时学习似乎还是可以的,初中以后怎么落后下来了?自己怎么不知道呢?他也想对不争气的儿子放弃不管。“我没法让你热爱学习,但我能努力做好我的工作,你爱学不学。”

杨争光对儿子虽然怒其不争,但还是放弃不了,断定儿子“考不上大学”,也会动手。最厉害的一次,一耳光把儿子扇得原地转了一个圈。

孩子上了高中以后,杨争光觉得孩子高考无望,怎么办呢?考不上普通大学,只要有一技之长,做个合格的劳动者也行。他想起儿子小时候画画好像不错,对色彩的感受力比较好,就动员儿子去考艺术院校。他儿子当时不愿意,杨争光说就强迫你一次,在美院报班学40天。他儿子报了名,一进画画的现场就跑出来了,因为他没有专门学过,连画笔都不会拿。杨争光说服他儿子坚持下来。40天之后,他儿子的水粉画,被老师贴在墙上成了“范画”,孩子第一次受到了表扬,回来以后告诉他妈说,“我现在才知道了受表扬的滋味”,自信心和荣誉感被发掘出来了。杨争光听到后,觉得“就跟被打了一拳一样”,立刻知道他过去全部错了。从那次以后,他再没有呵斥甚至没有批评过他的孩子,给予儿子的都是建议和鼓励。

杨争光的儿子后来考上了西安美院,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做美编。“这个国家太一律了,永远是一种精英式的观念、精英式的教育。望子成龙,龙崇拜,事实是人不可能成为龙,能不能把我们的观念和心态变一下,望子成人行不行?不一定都做精英,做健康的人行不行?不断强化对精英的膜拜,就有可能导致皇权膜拜。一边膜拜塔尖,一边又教人做一砖一瓦,鬼才信。这样的教育是虚伪的,培育不出健康的人性。”杨争光说。杨争光在小说中写到了鲁迅说的对孩子的那种“瞪眼”,还没写他说的“献媚”。因为计划生育,现在6口人守一个孩子。你给我瞪眼,我跳楼你就完了,所以父母开始对孩子献媚,要什么给什么。“献媚跟瞪眼是两极,都在一个根系上。”杨争光认为,中国人的生命品相和肉质是单一的,少有蓬勃的个性。“我们的精神内质真的是跟月亮与太阳一样,没变。没有自在的人,都是被捆绑的人,都是在挣扎的人,都是在困境中的人。”

这样的学校教育,教给孩子的就是有条件的认同,想获得肯定,必须有“好成绩”、“好表现”,潜移默化中,这样有条件的认同模式在我们的生命里持续发生作用。于是我们明白:当我们给别人想要的,他们就会继续认同我们。所以,我们就得乖乖地按照别人的期望来获得认同。

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发自内心的行为,有条件的认同无法建立起真爱所能建立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结果是,不管我们收到了多少有条件的爱,我们依然会感觉到空虚、孤单和难过。虽然我们不愿意相信这样的结果,但正是因为我们一辈子可能都在接受这种有条件的爱,于是我们也很自然地把它传递给我们周边的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从1997年到2007年却下降了11%。”显然,很多孩子并没有受到良好的家教。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第二次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他推选了曾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艾琳娜·卡根。《纽约时报》评价卡根“具有注重饮食的犹太母亲(Jewish mother)的慈爱一面”。这里在“犹太”和“母亲”两词间还用了连字符,当作专门名词。在美国尤其是纽约地区,犹太母亲是一个相当有名的词汇。她们的特质就是严格的家教,冷静的思维,她们永远清楚什么行为才是对孩子好。每当孩子碰到困难时,甚至在生死关头,犹太母亲不哭不嚷,她们用冷静清晰的语言,要求孩子镇定下来,用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抓住细节一环一环地自己解决问题。

相比犹太母亲的睿智,中国的父母是否意识到,我们的“爱”与“干涉”对孩子而言实在是太多,太沉重了?培养21世纪的人才,生存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给研究生开了一门“生存技能”课。有人质疑,研究生还不懂“生存技能”吗?事实确实如此。

教育专家黄全愈在他的博文中写道:“中国的老师从来是有问必答的。而美国的老师,甚至是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我不懂!’美国的老师或教授说不懂,学生就得自己去找答案;中国教师不能说不懂,教师越能找答案,学生找答案的能力就越弱,依赖性就越强。”

中国的中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中国高校历年无成人获诺贝尔奖,许多人都为这一现象深感困惑?孩子的创造性能不能由老师来教?有了计算器,还要不要背九九表……

从小被父母一路“牵”着前行的孩子,你能指望他拥有独立性吗?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创造。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学生都成了老师的“影子”,孩子都成了父母的“小尾巴”,如此缺乏独立性,哪里会有创造性?不勇于创新的个人、家庭、部落、民族或者国家,其生存的圈子会越来越小。

《教天赋孩子》的作者詹姆斯·嘎拉格尔和希拉·嘎拉格尔认为: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不能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是他们个人的悲剧;但是有天赋的孩子不能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则是社会的悲剧。

对于创新,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创立者、前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应该很有发言权,他在今年召开的天津达沃斯论坛上说:

下一个苹果,下一个Google可能会出现,但大概不会在中国,不会在亚洲出现,更可能会在美国出现。因为美国的那些企业家的教育背景突破背景框框,这方面是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水平的。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都不会出现类似苹果和谷歌这类公司,至少五十年到一百年不会这样,中国想要这样做的话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教育体系。

再来说说家校互动。

日前,重庆市出具了一份《关于小学生心理问题为恐惧感,中学生为自责和冲动》的报告——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多达21%的学生从来不做任何家务,甚至连整理书包都请家长代劳。56%的学生起床不叠被子;70%的学生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菜、做饭的学生比例高达91%。该项调查发现,67%的学生觉得,家务劳动有意义、有兴趣,愿意做家务。而学生不做家务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没教,家长不让”。

(摘自《中国青年报》)“78.9%的家长愿充当‘助教’,一心盯着孩子的学业,表明当下的家庭教育偏离了自身的轨道。”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关颖指出,家庭教育被人为地赋予了大量学校教育的内容。为了孩子的分数,能上一所好学校,很多家长不自觉地卷入了“应试教育”之中,使得家庭成了“第二课堂”。如今,内容丰富的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替补”。“过度关注孩子的学业,是家庭有效教育资源的浪费,往往事倍功半。”关颖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用到的80%的知识来自课外学习,比如生存技能、交往的常识、心理调节的能力,以及各种社会经验等;如今,家长们对孩子学业的过度关注与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忽视,已经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比如,以往人们常常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归因于学业压力,然而,厦门市集美区不久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非主要来自学业压力。报告指出,集美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不高,影响小学生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是恐惧倾向,影响中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小学生的恐惧倾向,与平日缺乏父母照顾和关爱、没有安全感有关;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是因为许多父母对子女抱太大希望,常常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高标准”的枷锁早早套在孩子身上,这种在长期高要求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有“自责倾向”。

“一个孩子的失败,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其次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败。”关颖认为,家庭教育的错位,很可能造成孩子在日后生活中偏离社会需求。她指出,对孩子进行道德、人格教育才是家庭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教育学业化还可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关颖说,父母替孩子做了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会减少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特别是许多家长习惯替孩子做选择,这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种人生权利的剥夺。“他们的决定也往往背离孩子的真正需求,让孩子产生反感,甚至是抵触情绪。”去年7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腾讯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6.0%的人认为,当下父母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不了解。问其原因,49.4%的人认为,是因为很多时候父母与自己不能平等交流;37.6%的人表示,是因为自己无法充分表达内心想法;31.4%的人觉得原因是父母太忙,没时间听自己说;选择与父母交流“没有障碍”的,仅占4.1%。”

关颖指出,家庭教育的错位,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的弊端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是家长们不得已而为之。“但家长们要认识到这个弊端,及时做出调整。同时,学校和教师也不应把教学压力转嫁给家长,而要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无疑,这样盲目干涉学习,而忽视孩子心灵健康与生活能力培养的家庭环境是错位的家庭定位,而这样错位的家校互动,使得家庭成为孩子恐惧的来源、坏习惯的始做俑者。

其实,要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并不难。父母善于沟通和了解孩子,善于将孩子的特质反映给学校老师,关注又不过分干涉孩子的学习,鼓励和保护孩子心灵的那片天空,做他们的后盾,给他们尝试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孩子就能在家庭与学校教育间找到平衡点,健康成长。

2.爱里没有惧怕

随着岁月的增长,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人性的软弱,知道了允许犯错的生活、学习及工作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身、心、灵健康成长是何等的必要和实际。智者曰:“爱里没有惧怕,爱即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确实如此,小时候被苛刻要求过,没有安全感,只有恐惧感的孩子,长大后对身边人或者对下一代的苛刻惯性要求足以令他人和自己崩溃。我就是在这样的挣扎里一直支撑至今,个中的滋味难以言喻,却又实实在在。这种凡事苛责自己苛责他人的惯性,如果不是因为有着真实信仰生命的支持,仅仅因此所导致的负疚及自责感就足以毁掉我的人生。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记得曾听朋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一个学生考试写错了一个重要词汇,被扣了分。试卷发回去后,这个学生偷偷改正了,来找老师要分数。虽然她知道,但还是照样给了分数。不过,她在那个词语上重重画了一个红圈。耍小聪明的学生立刻领会到老师的意思,惭愧不已。如今这个学生在国外留学,不久前寄了一张明信片给她,写着:“杨老师,谢谢您对我的包容!那件事以后,我决心认真学习,对自己诚实。”

当她回忆起这件往事,眼眶泛红。我问她:“当时这么做,你不担心误了孩子,使他认为用些小手段是行得通的吗?”她笑着说:“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责备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倒不如留给他反思的空间,多给他一次机会,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我佩服她。她的决定不是毫无原则,而是智慧和爱心的结合。表面上好像是她的疏忽,实际上却暗示学生:她不仅知情而且还作出了警示:仅有一次,下不为例。

就某种层面而言,错误是成长的必修课,而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空间。当然,没有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犯错,可是天底下并没有不出问题就能顺利长大的孩子。我们是把时间放在怎样预防孩子出错上呢;还是让错误成为生命的一份礼物,帮助孩子在每一个错误中学习成长呢?

《圣经》里关于爱与惧怕的阐述或许能让我们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领受: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约翰一书》4章18节)这里所谈及的真爱是给出自我的爱,惧怕是保护自我。真爱使我们接近人群,惧怕使我们远离人群。爱能除去一切的恐惧。惧怕与爱彼此消长,惧怕越多,爱就越少;爱越多,惧怕就越少,爱与惧怕彼此像跷跷板的两端。有真爱的地方就没有惧怕,也没有嫌弃。

我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来自“越战”归来的士兵的故事。

他从旧金山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可是我有个不请之请。我想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当然好啊!”他们回答说:“我们会很高兴见到的。”

不过儿子又继续下去,“可是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在越战里受了重伤,少了一条胳臂和一只脚,他现在走投无路,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我很遗憾,不过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父亲又接着说,“儿子,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像他这样残障的人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们还有自己的生活要过,不能就让他这样破坏了。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他的父母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几天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经坠楼身亡了。警方相信这只是单纯的自杀案件。于是他们伤心欲绝地飞往旧金山,并在警方带领之下到停尸间去辨认儿子的遗体。

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惊讶的是,儿子居然只有一条胳臂和一条腿。

要去喜爱面貌姣好或谈吐风趣的人很容易,但是要喜欢那些造成我们不便和不快的人却太难了。我们总是宁愿和那些不如我们健康、美丽或聪明的人保持距离,可是,如果那个人恰恰是我们最爱最亲的人呢?

然而,值得感恩的是:生命中有些人却不会对我们如此残酷。他们会无怨无悔地爱我们,不论我们多么糟总是不会嫌弃或排斥我们,而是愿意无条件接纳我们。

诚然,我在这儿提出原生家庭及学校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并非全盘否定父母及师长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劳苦及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只是希望和读者朋友们一同思索,如何让更多人在家庭成长与学校教育中受惠于全然接纳式之真爱,使个体生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柏杨先生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尊严、也尊重别人尊严,也是有包容别人能力的人。而这首先可以从家庭和婚姻去努力。”也正因此,柏杨晚年除了写写专栏,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和太太一起在新婚夫妻中间推广其首创的结婚证书,里面有八项婚姻盟誓,包括:夫妻也应该做朋友;不论收入高低,夫妻在经济地位上完全平等;夫妻要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孝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盟誓还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决不使用暴力;父母不应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希望或炫耀的工具……

柏杨先生的这些誓盟条款,看似平常的“老生常谈”,其实正是人生尊严的开始,而现实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小时候,别人常常说我:“小小年纪,就思考生命价值,太累了!”说心里话,我也不想,但“幼稚是要有条件的,如果我不思考,不努力,每分钟都有活不下去的可能”。其实,我并非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家庭或受尽虐待。相反,就如我曾说过:全家七个孩子,除了合力供养我这个所谓的“文化人”之外,其他兄弟姐妹们都自动成为社会大学毕业生。也正因此,一个妹妹对我这一路来为探索人生价值意义而吃尽苦头的行径完全无法理解,在她眼里,我无疑是自找苦吃,活受罪。其实我完全能理解妹妹对我的不解,只是她无法理解我对人生的理解。这句话说起来拗口,但相信能理解的人已经理解了,不理解的人也不必太执着理解。

尽管前面列举了我母亲在个性或教育方式上某些方面的偏差。但就如大多数人一样,我依然很爱我的母亲。虽然因着价值观的差异,至今仍然觉得与她沟通对我是很大的挑战;而我也无须讳言,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在我了解到真爱缺失的真正缘由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恐惧婚姻,漠视人生,活得不快乐,完全是因着父母的不良示范造成的。因此,对父母的感情也相对淡漠。对于他们所渴望的关怀与爱,我也常常无法给予,并因此深感愧疚、无力。

当然,对于家人一路来对我的支持与栽培,对于在人生各个阶段给予我无私支持并陪伴我成长的挚友同伴们,我都感念在心,深怀感激!这也是这些年来,在探索生命价值过程中,虽先后数次因支撑不住来自内心与外界等等诸多因素而处于生死挣扎之际,最终支持我并令我坚持活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写这本书,探讨这个课题,并不是为了声讨或控诉任何人,相反,我深深知道,这世上没有任何人亏欠我,只有我亏欠人;因此我正努力不懈,甚至不眠不休的思索着,书写着……因着感恩!

3.真爱,治疗生命创伤的良药

这些年来,因从事宣扬真爱、分享盼望为核心的心灵教练工作,我在实践中逐渐了解到:真爱原来是可以从下祝福到上,不必执着于是否有从父母长辈身上得到过。只要在任何一个能够真正接纳,无条件爱你的个人或团队里领受了真爱,那么,我们就有能力把这样的爱给予出去。许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到自己的人生好像是迷路了,其实不是迷路了,而是我们找不到自己了。而真爱正如迷途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心灵的方向,真爱更是唯一真正能医治生命创伤,帮助我们找回自我价值的良药。

记得,在我称之为生命师父的沈洪顺先生真实无伪、不轻言放弃之爱的感召下;在真爱之团队家人如影随形,以生命祝福生命的影响下,2009年6月,我终于走出了困扰自己三十余年的心魔,从心底里理解了父母辈们的苦痛和无奈。在那之前,我一直认为,父母在不知如何教养孩子的情况下把我们带来人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并在潜意识里,以自己久久不进入婚姻生活作为对他们的抗议及反叛的手段,既伤害了他们也伤害了自己。然而,就在我明白了真爱缺失的真正原因,并从团队中得着无条件真爱之祝福的一霎那,我从心里被彻底释放了。我完全理解了他们,因为父母同样也是背景环境的受害者之一,尤其是我母亲。

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母亲在六岁时就失去了亲生母亲,成了半个孤儿。与自己同样年幼的姐姐俩,除了要干农活养活自己之外,还得奉养她年迈的祖母。因此,想尽办法生存成了母亲人生的当务之急。而如此背景,我从自己的层面,又能以怎样的理由来要求她以我们所渴望的真爱方式来教养我们?因此,我发自内心地原谅、理解并正在学会同样以自己所领受过的全然接纳之爱,尽量给予母亲目前所需要的关怀与爱。

如今的我,因为了解了真爱而对母亲有了发自肺腑的爱与理解,同时对婚姻也有了全然不同的看法和认识。然而,在与朋友探讨中国母亲的母爱是否伟大时,我仍然毫不妥协地给予了否定的答案。本以为这样的看法,在当今中国应属“大逆不道”。但不久后我便看到了这样一篇文章,令我感同身受。你的母亲伟大吗?

有人问,非墨,你的母亲伟大吗?墨回答说,不伟大,因为她没有标志伟大的成果,她的孩子如我并未优秀到令世人觉得伟大。孟母、岳母和盖茨的母亲才伟大。孔子早就在《孝经》中提出:(伟大母亲的)孩子必须“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再说,看看鲁迅的《现在我们如何当父亲》就不难明白,母亲就只是人类繁衍不息的一个环节而已,没必要毫无节制地无限夸大。

我们中国人似乎一直痴迷于“伟大”,这是错误教育使然。美国人的教育与励志则主要针对大众做实际人生指导与引导,正如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的理念:把人教育成普通“人”,既非人上人,那是神或官,亦非人下人那是鬼和奴才。

这就是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不足。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摆脱对自身文化的迷恋,才能走向世界。无独有偶,易中天先生和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也指出,经济实力的强大,并不能代表当代文化的发达。

在过去两年里,郭初阳和他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几位优秀教师——墨注),如绍兴二中的蔡朝阳和浙江桐乡凤鸣高中的吕栋,做了两个实验,一是分析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母亲形象,二是给小学语文课本“体检”。

分析结果认为,课本里的母亲,仙气过重,离人间烟火太远;因此,墨在昨天上午的公益讲座中给父母们降温,让他们别再自欺欺人,把大家降回到人间恢复他们的本来面目:普通的父母,以便他们给孩子提供脚踏实地最为适切的家教。

冯国强(字非墨)

洋洋洒洒,引用了这么多观点,为的不是要把人拖入一个更复杂、更困惑的境地,而是想说明,无条件的真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也是解决人生痛苦的唯一答案。

无论是原生家庭还是学校教育中所缺失的爱,只要我们不放弃对真爱的追寻,我们有一天终究会得到。真爱确实是可以从下祝福到上,只要自己生命中领受过无条件被接纳的真爱,就有能力给予出去。今天,我之所以能从心底里去理解父母辈的不易,从而发自内心的接纳理解及爱他们,是因为我从自己的生命里领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真爱,同时在生命增值爱的团队里也实实在在经历并实践了这样的爱。

记得在进入生命增值团队之后,有几次在我明知故犯,反复纠结在同样的错误里几乎自我放弃时,曾追问过沈博士:“师父,你为什么不责备我呢,我的生命还有价值么?”师父答:“你需要我责备吗?你自己的自责反省就已足够受得了。再说所有目前的损失和错误都在不断提醒你生命中需要成长及提升的空间,也使得你在帮助他人时更能体恤他人的软弱。我目前所需要给你的是理解和真爱的能量,让你再次站起来,你行的,不是吗?无论什么时候,在怎样的状况下,师父永远在这儿!”听到这样一番话,我第一次切实感觉到原来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在新加坡这个很不容易看到星星的城市国家里,我的眼前却仿佛满眼璀璨的星星在闪烁。在之后的日子里,我们之间有关生命价值的类似探讨数不胜数。因此,我自认为伤痕累累,毫无价值的生命就这样被一步步地修复,一步步地重新建造起来,以致从一个绝不让人跟我谈爱,认为自己没有爱的能力的人,到今天成了一个渴望向世人传递真爱的使者。

同类推荐
  •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尖子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本书介绍了尖子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内容包括给学生一颗仁爱之心、发挥自身魅力使课堂讲解更精彩、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播种一颗希望的种子、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欲、纠正学生的攀比心理、编排座位不以科学性为标准、带领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等。
  • 创新教育育英才

    创新教育育英才

    有关“培养模式”的概念,目前在各高校的研究中颇有争议,下面给出的是培养模式和与培养模式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的几家之说,其中包含了我们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本书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重点探讨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方法与策略,从机会均等、提供选择、和谐互动、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各中小学围绕“教育公平”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教改经验和典型案例。本书理论扎实,例证丰富,对于现今进行的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大变局:经济危机与新技术革命

    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所谓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指望理解任何时代的经济现象。”他还指出,“目前经济分析中所犯的根本性错误,大部分是缺乏历史的经验,而经济学家在其他方面的欠缺倒是次要的。”本书试图通过梳理现有的对经济危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刻画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应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提供一定的借鉴。全书共8章,对学术研究者、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热门推荐
  • 假如我穿越到斗罗大陆

    假如我穿越到斗罗大陆

    很喜欢斗罗,也幻想过自己穿越到斗罗大陆,所以,就写一下吧!
  • 仙罚大帝

    仙罚大帝

    本为废材,难而身生异象,大放光彩。为修真界立下大功,功德圆满。最后方知其前世乃仙罚大帝,仙界仙帝将其复活,重归仙界!!
  • 开挂之王

    开挂之王

    陈浩玩游戏差点被队友坑到黑铁段位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和队友喷了起来。。。然后得到了一个外挂
  • 千堆雪卷万里尘

    千堆雪卷万里尘

    雪儿出生在古时的大户人家,而这位大小姐却一点没有大家闺秀的样子,一直在爹爹的宠爱下放肆成长,直到遇到了这位“落魄”夫君…
  • 天才少年

    天才少年

    落魄大学生突然获得透视眼,奋发图强的心顿时有了用武之地,有点痞气的他用非常手段征服巨商豪门,搞掂纷扰的娱乐圈,恶斗市井刁民……在王者之路上一路狂奔,在收获事业成功的同时也收获了美满的爱情生活,成为人生的大赢家。
  • 世子的游戏:激烈

    世子的游戏:激烈

    她从小作为保姆家的孩子住在一个宛如宫殿房子里,老爷夫人见她灵巧可爱将她留在少爷的身边作为贴身玩伴
  • 虚实之城

    虚实之城

    一个重度颓废青年,无意间接触到高等生命,从此他的生活改变了。
  • 仙焰

    仙焰

    他是个没有名分的私生子,从小就聪明绝顶,却锋芒内敛。凭着对修仙的执着,他历尽重重劫难,最终仙名留千古。这里没有白日飞升,只有步步登仙。且看罗羽如何在弱肉强食、实力为尊的残酷修仙界立足,踏遍千山万水!
  • 无笙无溪

    无笙无溪

    这是一个冰山主播兼骚气调酒师爱上可爱明星兼霸道总裁的故事
  • 从王者怪猎开始

    从王者怪猎开始

    穿越,飞狐是拒绝的,因为他有病,只适合独自隐居。奈何游戏系统已上身,从此穿越一个个游戏世界,强大起来的同时还能治病。……遇到异界卖草鞋的刘关张怎么办?报团取暖,结拜兄弟呀!有人敢欺负大美女蔡文姬怎么办?化身铠爹,千里追砍呀!……再穿越,一来就赤身空拳面对雌火龙怎么办?旁边有坨龙粪,当然是躲进去呀!为了完成任务,要面对凶残的雷狼龙怎么办?只能状态全开,化身修罗战神呀!——(游戏世界:王者、怪猎、魔法黎明、魔兽争霸、龙珠、帝国时代、永恒之柱、流星蝴蝶剑、骑砍、死或生、宝可梦等等)收藏推荐越多,更新越快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