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84000000008

第8章 真爱——原生家庭生命教育的力量

培养一个孩子,犹如建造一所房子,真爱,就是这座房子的地基。有条件的爱,打下的是充满隐患的地基,而地基不牢固,房子必定问题百出,不是窗子裂了就是门框斜了。只有用真爱夯实孩子的心灵,才能打下最最坚固的地基,给孩子无所畏惧的人生,为他建起最漂亮的房子。

1.原生家庭误区一:有条件的爱及溺爱

在华人的家庭里,许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建立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的,孩子必须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的各种“特长”,达成父母下达的各种“指标”,换言之,孩子成了父母人生理想的“替代者”。在华人的传统理念里,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朝天子,一朝臣”等官本位理念可谓深入骨血。现今时代,不少人读书努力仍是为了发大财,赚大钱,从而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来光宗耀祖。近几年,内地家长们更是信奉一句名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至新生儿和婴儿期的早慧教育与潜能开发,晚到幼、小、中学外随处可见的特长班,连电视报纸上都是满眼的“培训广告”。铺天盖地的宣传中,家长们被一致洗脑,认定针对孩子的“开发”从来宜早不宜迟,宜多不宜少,于是争先恐后地把孩子往培训班里送,生怕一不小心,落在别人后头,让孩子“输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然而,这样的选择完全由不得孩子,他们被迫在不同的课堂间奔波,把天真烂漫的童年耗费在灌输才能与学习各种技巧上。

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枷锁桎锢之下,孩子的个体生命价值受到挤压,愈发显得一文不值。许多家庭的孩子毫无选择地成了家长实现梦想的工具,而这样所谓的爱孩子也往往是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这样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大部分华人的孩子,从小就是在这样有条件之爱的环境下长大的。

以我自己的成长为例。小时候,如果妈妈对我微笑,轻声细语的对我说话,我就会开心得不得了。但我明白,当我的行为让她喜欢的时候,她就会对我好。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这么做的。当我不“乖”——吵闹、惹麻烦的时候,妈妈就会下意识地皱眉头,不满意地叹气,然后用严厉的语气说话,让我意识到她很烦我。再大一点,我发现,如果我很能干,或者又能干好活又能读好书时,那她就对我好一点。但是一旦家里孩子们做错事,比如买东西丢了钱之类的,父母想都不想,就开口骂人。万一我们丢了大人的面子甚至仅仅是违背了大人的意思,那么一通臭骂就更是顺理成章。在我们周围,小孩子在做错事时挨揍或者被诅咒是常事。父母很少去感受孩子的情绪。甚至同一家庭的孩子之间也能感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那些看上去比较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就比较得宠,甚至得到溺爱,而其他的孩子则只能选择习惯父母的“偏心”和“忽视”。

谈到中国人的溺爱,家长溺爱子女,古已有之。皇帝溺爱皇子,以致皇子继位后,面对灾民无米,竟说出:“没米了为什么不吃肉?”富贵出身的孩子,分不清麦苗和青草,从而出现马踏庄稼的事。溺爱不是达官贵人家的专利。有一个让人难以发笑的笑话:母外出,临行前烙饼,饼中开孔,套在孩子脖上。几日后归来,孩子已饿死,脖前饼被啃光,而脖后饼未动。孩子是饿死的,更是懒死的。

中国式溺爱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普遍提倡独生子女的今天,更是变本加厉: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成了心肝宝贝,四五个大人围着孩子转,是全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家长将爱心、精力、资金倾注到孩子身上,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孩子从小衣食无忧,什么都不用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肯德基是家常便饭,游乐场成了主活动区。孩子刚懂点事,就被告知:刀不给拿,火不给打,电不给碰,水不给用,家长生怕孩子有危险。轮到孩子上学了,读天价学校,小车接送,家长陪读,不让孩子吃一点苦,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甚至孩子上大学了,家长还得定期去学校看望,送吃送喝,带换洗衣物等,完成保姆式的“全套服务”。

前文所举的23岁青年杨锁,因长年被父母溺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过世后,自己被活活饿死,警钟言犹在耳,新的溺爱的新闻又层出不穷。

2010年9月,各大媒体及网络纷纷转载一则新闻,武汉科技大学一名90后新生在5名家人组成的豪华“陪送团”的簇拥下,带了14件行李上学。10名志愿者帮忙才把行李搬完,真是既累人又雷人。因所带的行李五花八门,从衣物、药物、落地扇、到牛奶、水果,甚至还有四年用量的卫生纸,这位男生被戏称“齐全哥”。陪同前来的母亲还表示,“我们多带些,他在这里就不用买,这些纸还不够孩子用4年呢”,更让人跌破眼镜。

更有甚者,2010年10月6日《厦门晚报》有一篇题为《父母为孩子“跑官”令人唏嘘》的文章,作者房梓写到:

江西来的一个家长对我说,准备让孩子大一当班干部,大二当上校级学生干部,大三入党,大四考研,要求我们给予关照……从“齐全哥”到为孩子“跑官”操心的父母又开始为孩子设计就业“路线图”了,似乎有包办一切的趋势,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再好的设计图,在建设过程中也会经常修改。更何况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经历、滋味、感受,都是父母不能代替与设计的。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前进的路上,平坦往往比崎岖更容易出事故,因为未知的因素让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成长也是如此,需要的是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与信心,即使家长把该准备的都准备了,丢失的恰恰是这种能力与信心。

正是因为家长们过于在乎孩子的得失,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往往恨不得把一生的路都给孩子铺平了,所以对孩子一切有理无理的要求都百依百顺,即使在孩子行事为人方面发现了偏差也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事。殊不知,“管教孩童,让他走正道”既是古老的智慧训语,也是父母长辈们当尽的天职。反之则有可能贻误孩子的一生而不自知。事实上,没有管教的爱对孩子的人生也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伤害。“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几十年前的悲愤一问,到现在还振聋发聩——你具备做父母的资格和能力了吗,你要将孩子导向哪一个方向?我觉得,到现在为止,很多国人都经不住这样的拷问,这与他们是贫是富,是精英还是走卒贩夫无关,只关乎“爱的能力”。

另一种极端就是:父母忙碌于工作而忽略了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及成长需求。现代家庭的一个明显特性就是,经济生活的压力使得大多数夫妻要么选择当双职工,要么就自主创业开公司做老板,他们的共同特质就是“忙与盲”,结果往往容易本末倒置。他们以为拼命赚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足够了,却没有想过,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有爱、有安全感,有人陪着成长的童年和不孤单的青春岁月。许多父母当孩子需要爱和呵护的时候,不是不耐烦地予以拒绝,就是简单地以物质来打发孩子。殊不知,这样吝啬于对孩子付出爱,等孩子长大以后,父母也必将失去孩子的爱。

而在成长的岁月里,父母因着各种理由缺席,让孩子在黑暗的空屋里,独自面对饥饿、冰冷和恐惧。对于这种状态,幼小的孩子们完全无力抗拒,于是长大后,生命中爱的缺失感便如影随形,有的人甚至因此而影响了一生的幸福。因为精神方面的孤独感及爱的缺失感是人类最大的恐惧之一……

光明日报社特约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约教授陈忠联经过对教育十几年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使孩子成功,家长就必须担负起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

现在孩子的教育有什么特殊问题呢?我们的孩子是第一代在电视机、电脑前长大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增加了与父母的矛盾,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我们的孩子又是一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是最辛苦的,既要满足应试教育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

我们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特别是我们的家长没有这一代小孩的成长经历,加上家长没有专门研究家庭教育。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你不研究、学习家庭教育,你就跟不上孩子的成长步伐。因此,许多家长和教师都感觉到现在的孩子难教。

陈忠联告诫家长们:“要转变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讲究教育方法。我们的老师、家长也应该有这种观念,你搞不定小孩,你就要从自身找原因,你改变了,小孩就改变了。所以说教育方法和表达的方式非常重要。”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归根结底都只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是以父母长辈的意识为中心的爱。时至今天,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爱,还在中国遍地开花。君不见每年高考期间,有许多家长特地请假,有的甚至不惜辞职,就为陪孩子复习高考。他们认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却根本没有想过孩子的感受。其实,高考前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安静平和的环境,以及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这就够了。他们不希望父母给自己加重负担。有些家长甚至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愿报考院校和选择专业。结果,害怕失败的恐惧,害怕家长失望的责备,就如影随形地影响着孩子身、心、灵的健康。这对渴望自由,渴望自身价值得到发挥的孩子而言,无疑是全世界最痛苦的事情。而这种根据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表现,以服从自己的意愿为条件来决定接受或者拒绝对方就是一种有条件的爱。我们几乎都是在有条件之爱的影响下长大的,今天又在不知不觉中把有条件之爱施予了我们的下一代。长年累月如此言传身教,令孩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揣摩大人的意图,长大后要么自卑,懦弱,不敢犯错,没有在错误中成长的机会;要么没有利他的情感体验,没有也无法学会感受他人的能力。不知不觉当中,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关爱他人的能力。以至于步入社会后,始终无法和别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误人害己。

2.原生家庭误区二:

父母关系影响子女心灵健康在今天,还有许多中国家庭把婚姻不和谐的战火烧到了孩子身上,甚至把孩子当成夫妻斗争的砝码,给孩子原本纯洁的心灵烙上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记得去年到国内出差时,曾经在《广州日报》的健康心理版看到一篇题为“幸福的孩子不懂事“的文章,深有感触:

从幼儿园回来,女儿给我讲了一个刚刚学会的“品德”故事——爸爸妈妈生气了,爸爸像个大狮子,妈妈像个大刺猬;妈妈要带宝宝回外婆家,宝宝要留住好妈妈。宝宝向左跑,向右跑,就是不让妈妈抓得到,“哎哟”一声宝宝摔倒了,爸爸妈妈赶忙过来抱一抱。好了,好了,爸爸妈妈不吵了,全家一起呵呵笑。

为什么大人吵架不开心,反而要小孩子费心想办法?

如果孩子就像“大人”一样懂事,那还要大人做什么?

想起上周接诊的那个16岁的女孩,焦急万分地追问我,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妈妈面对即将发生的离婚?当时,我一边看着她单薄得如柳树叶一般的身体瑟瑟发抖,一边听着她讲述她那小鸟依人的妈妈是如何每晚给宿舍的她打电话倾诉苦闷,同时又是如何在自己从女儿身上获得能量后反过来叮嘱女儿:“一切别往心里去,也别跟别人说,好好学习为重。”

“所以,你妈妈的痛苦有一个倾听者,而你的却没有。”我轻声打断她。

顿时,这姑娘泪如雨下。其实,就像这看不见自己处境的可怜姑娘一样,孩子为了父母的事情着急上火,根本就不需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教育,完全是出于天性和本能。因为孩子头顶上的那块天空,至多不过巴掌一般大小,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妈妈。要是哪天这天空出现裂痕,简直像世界大战一般可怕,足以吓得他们拼尽全力也要努力修补。以前听一个好友讲过,他小时候最害怕爸爸妈妈吵架,特别害怕妈妈收拾东西回姥姥家。每次爸妈一吵起来,他就使劲哭,竭尽全力,声嘶力竭地哭。脑袋里就一个想法:一定要坚持哭到邻居们被吵得没办法睡觉,那样,他们就会敲开他家的大门,前来劝架。面对爸爸妈妈这片天空即将撕裂,这种记忆深处的恐惧,相信不少人都曾经历过。而那种竭尽心力的努力,恐怕原本我们也都曾做过,还有那些无能为力又椎心入骨的伤和痛,更是被很多人深深体会过。怎么长大成人后,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都得了健忘症?还要借“教育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为名,重新倡导我们的孩子把过去的伤害全部再去经历一遭?都说孩子自恋,没错,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会以为自己是万能的。只有幸福的孩子,才常常不用太懂大人们的事。

父母情绪对孩子成长究竟影响有多大?心理学界认为,“情绪引导”与诱发问题产生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也就是说,父母的不良情绪,会推动孩子诱发不良问题。比如孩子第一次上课不认真听讲被老师批评,父母如果大动干戈,弄得孩子又惊又怕,使得印象过于深刻,那么孩子的注意力就对“不认真听讲”产生了好奇,会不自觉地复制、好奇地实践,之后完全有可能由此形成不良习惯,甚至导致犯罪。

不良情绪,家教缺失、放纵溺爱,这一系列对孩子教育的负面行为导致的恶果令人怵目惊心。

海口市司法局曾作出一份针对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如下:如秀英区法院2008年审理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18人,其中未满16周岁6人,占33.3%;琼山区法院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19件31人,其中未满16周岁25人,占80.6%;龙华区公安机关2008年抓获18周岁以下违法犯罪青少年67人,其中16周岁以下52人,占77.6%;美兰区公安机关2008年刑事拘留未成年人107人,其中未满16周岁32人,占30%。

这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内因主要有自控能力差、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等,但归结起来,都基本存在着家庭教育监护不力的共同点。调查结果显示,犯罪的未成年人相当一部分来自有缺陷或监护不力的家庭,有的父母早亡、离异,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或打麻将赌钱等。种种有缺憾或不良嗜好的家庭对孩子要么溺爱有加,要么不管不顾,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从小缺乏引导,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甚至专横霸道的恶习,以至于为了一点小利或受到一点刺激便误入歧途。而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还可能凶恶地报复社会,以弥补心灵的空虚感,可以说危害性极大。

至于父母因为婚姻关系不和睦产生的冲突,在幼小的孩子看来更无异于灭顶之灾,这种毁灭性的痛苦会给孩子一生烙下不良的印记,影响他接纳正常的婚姻生活。

我自己的成长也同样是个深刻的例子。刚懂事时,父母就基本分居了,吵架争执更是常态。有一次父亲犯了严重错误,母亲几乎非置父亲于死地而后快,弄得全家鸡犬不宁,无法安生,当年十七岁的我以超出年龄的冷静,坐下来对母亲说:“妈,你真的一定要把我父亲推进湖里溺死才能解你的心头之恨吗?”母亲不置可否,继续控诉父亲的可恶罪行。我又说:“妈,这个家目前只有两条路,要么我们齐心协力,不要再排斥父亲了,把他挽回来,我们全家好好过日子。要么,你们离婚,放弃我父亲,我们都跟你,咱们好好过日子,行吗?”做了这番让我心如刀割却又无能为力的劝解之后,得到的却是母亲更激烈却毫无方向的回应:“人生就是如此痛苦的,离婚也没有用。”于是,可想而知,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姐弟几个就只能继续胆战心惊地在随时雷鸣电闪的家中数着指头过日子。过一天真的是庆幸一天,个中滋味,今天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可见当年在我尚未成熟的心灵里,无奈的感受和痛苦是难以言喻,更是父母至今也无法想象的,而这也在之后很长的岁月里直接影响了我对婚姻生活的看法。

父母们也许没有意识到,选择婚姻并维系良好的家庭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长期的责任。即便最终因种种原因不得不选择离婚,也要秉持对孩子负责的态度,尽力维护孩子心灵的完整,不能让孩子的内心世界随着家庭的解体而一同破裂,否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年在我的家乡,依习俗女孩子很少有读书的机会,这对于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我无疑是灭顶之灾。这样的家庭氛围,再加上自己家乡当时许多漠视生命的陋习——如订娃娃亲等,导致女孩子们手牵手一起跳海或跳湖等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悲伤使人格外敏锐。”因此,生命的价值课题其实早在7岁时就已经摆在我的面前。我曾经抱怨:我的家庭是畸形的,我的家乡是畸形的。这种畸形感压迫得年仅7岁的我对着大海痛苦地喊出了:“我不是属于这里的人!”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并非不爱自己的家人和家乡,只是开始思考生命价值却无处找寻答案,生命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隐隐约约却又遥不可及。当时的我看着大海的对面,认为外面的世界一定无限美好。这种向往也成了我努力拼搏的动力。于是才有了跟妈妈提出无论如何在我不耽误做家务的同时让我读书的请求;也才有了之后排除万难考上大学并出国留学,直至到现在这个苦苦追寻生命价值的我。当然,现在的我已经明白,原来不只是我的经历是畸形的,这世界到处都有类似的问题每天在发生着。因此,现在我所思索的已不再是:我的父母怎么了?我的家乡怎么了?更多是:

生命的答案在哪里?

人间的幸福何处觅?

3.原生家庭误区三:

比较和渴望获得认同的教育好孩子是“比”出来的吗?不,好孩子是“爱”出来,“夸”出来的。爱孩子,就给他完全的自信。许多时候,只要你相信他是最棒的,他就是最棒的。比较只会让他失去自我,最终湮没在茫茫人海中。

过去的中国家长,总喜欢在孩子间比较:“哥哥比你优秀,妹妹比你听话。”如今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又热衷于拿孩子与别家孩子比较:“刘阿姨家的张三琴弹得比你好;对门的李四考试成绩比你高;你就不能像楼上的王五一样听话吗……”

近期某报通过调查,在读者中票选出了中国父母最令子女头疼的五句话,分别是:

1.这种题你也不会,你平时都在干什么?

2.不准你这样!

3.考那么差,你看别人都比你好。

4.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5.我们这都是为你好。

批评指责,许多时候,可能只是大人的自我及情绪性反应,但它对孩子的成长不仅毫无益处甚至伤害巨大。而感同身受的体恤、换位思考、全然接纳式的爱才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甚至拯救生命的最好途径。读者朋友不妨对照自己,是否跟孩子说过这样的话。凭心而论,我们的出发点确是为孩子好,但方法却未必正确。时常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必定很难发现自家孩子的长处,于是孩子们经常受着家长的打击,总觉得自己这不如人那也不如人,这样的成长教育方式很难培养出孩子的自信。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写的是“美国社会的自信”:“美国的选择给我带来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我不再以他人的价值取向为自己的成功标准,幸福是不分贫富的,自信是不依赖他人的。”中国教育的出发点在“比较”,于是几千年来,人们活在一个“寻找”认同的社会洪流当中。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同,伴侣的认同,公婆的认同,同学的认同,同事的认同,亲戚的认同,甚至所有邻居短短几秒钟相遇时的眼光认同。我们不能接受自己的特质,更不可能知道怎样去过一个丰富的人生。有一部叫“舞动人生(Billy Elliot)”的电影,其主人公是一位11岁的男孩,他让我清楚知道了自己生命的目的,从而更勇于追求丰富人生的感动。父母们,为了你们的孩子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吧!我们的父母辈在无从选择与无知的情形下给了我们一种在比较中成长的教育,但是今天,我们在已经了解并有了新的选择的今天,是否还将“认同”与“比较”的方式传给了下一代?

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果总是一方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对付、应付、敷衍着另一方,缺乏平等的交流和真正的理解,家庭就很难能够良性运转。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在谈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教育信条和理念时,也特别强调要做到真正对孩子的爱,首先要相信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其次是要理解孩子的各种需要,特别是人格尊严的需要,这才是真爱孩子。

或许您认为,如果童年并不完美,我们只需要把它当作一场梦,忘记它。但事实证明,童年的美好将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而童年的不幸也将成为一生的噩梦。

英国有一名21岁的女子弗兰,患有罕见的“香蕉恐惧症”,她对香蕉有着强烈的恐惧感,上街时,不能看水果摊;谈话间,也不能提到与香蕉有关的任何词汇,因为哪怕只是看上一眼香蕉,她都会呼吸加速甚至呕吐。

之所以患上这种怪病,就是因为在她只有七岁时,哥哥为开玩笑,将一只香蕉塞进了她的被窝。“当时我准备上床睡觉,突然觉得有什么可怕的黏黏的东西压在我的身体下面。”从此,这名女子再也没能从对香蕉的恐惧中恢复。

您也许还认为,童年所得到的(或者没有得到的)这些事情都已离我们太遥远而不可能影响到现在。但事实往往却如美国作家格雷格·拜尔所言:

人生大部分的问题,都是由于童年没有得到真爱引起的。真爱是创造快乐最重要的元素,没有它,人们就会在空虚和畏惧的体验中长大。我们知道,松软的地基上难以造出坚固的房子。同样,如果你的童年缺乏无条件的爱,你的爱的基础也不会稳固。无论你如何努力去加固房子的墙、窗子和门都无法解决问题,你必须先把地基给稳固下来才是解决之道。庆幸的是,我们只要活着,就可以继续寻找直至找到真爱。可以为过去的伤口疗伤止痛,修整基础,重新得着丰盛的生命,然后创造我们一直想要的生活。

同类推荐
  • 写作技法大全

    写作技法大全

    《写作技法大全(超值金版)》除了常用文种外,还增加了其他实用写作书中很少出现过而当今又极需要的文种,如加强了经济文体的介绍。未来的世纪是科技与经济主宰人类的时代,经济生活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用写作的经济化趋势已经逐渐成为国际性潮流。鉴于此,本书增加了有关股份制企业文书的介绍和外贸文书的介绍等,以适应当代经济生活的发展。
  •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下社会体育的未来发展研究

    体育运动锻炼,既可以帮助人们强健筋骨,又可以帮助人们健美心灵,还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融入社会群体当中。因此,在此种意义上来讲,体育这项运动是可以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的。本文主要研究社会体育方式休闲化发展趋势、体育选择多样化发展趋势、体育区域扩大化发展趋势、体育性别鲜明化发展趋势、体育职业多元化发展趋势、体育健身科学化发展趋势。从这些方面研究体育对和谐社会构建起到的作用。
  • 教学相长文丛-成长在三尺讲台上

    教学相长文丛-成长在三尺讲台上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 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如何当好小学校长

    本书以《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为指导,运用最新的现代教育与领导学原理,全国阐述了校长自身素质修养和治校方略的实施,讲解校长在领导学校人事、创新教育、校本管理、科研、教学、体育卫生、后勤总务等方面的原则和技巧。并结合校长管理的实际情况,汇集大量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管理的实践案例,为校长治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20112

    本书集结2011年学术界在“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方面的优秀论述,话题涉及传播技术研究、传播理论研究、传播艺术研究、传播实务研究等。
热门推荐
  • 戏步台子前世缘

    戏步台子前世缘

    失忆的姜乐汐偶然的出现在大学内,古月精心布置下的局是否能被姜乐汐看破,一次次的霸气上场,看她如何上演女神级收场,不!这不只是完美的一次恋爱故事,靖茉汐带你走遍奇幻和恐怖。欢迎观看《辰吟醉华汐》前传《戏步台子前世缘》我在创世中文等着你!
  • 职工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

    职工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都市之吾为至尊

    都市之吾为至尊

    既然一切可以重来,为何不能风舞九天,踏碎一切!
  • 绝世圣王

    绝世圣王

    被家族放逐的废材少年在小镇上尝尽人间冷暖,机缘巧合下获得了梦境中修炼的神奇能力。从此,他一骑绝尘,征战天下!外出多年的他能否重归荣耀?不同于他人的修炼方式又能让他的实力强横到何种地步?
  • 上仙青峰志

    上仙青峰志

    混沌之初,青峰上仙率领手下弟子大战远古妖物,久战过后,青峰上仙俯看满目苍夷的大地十三洲,深感痛惜,于是割破双手手腕,让鲜血无尽流淌,七天七夜后,形成了贯通十三洲的河流,被世人称为母亲河,普生河!
  • 鸢飞九天焚

    鸢飞九天焚

    大玖256年,拂花居氏惨遭青煌郁氏灭门,却没料活了一个居忆鸢。虽是小妾所出、身无武力,却不甘命运,誓要报仇雪恨。由孑然一身到一呼百应,她由平凡少女步步迈向辉煌殿堂。深陷危机重重的权力漩涡,那又如何?身边有挚友,眼前是爱侣,在火焰中我不会化为灰烬,反将涅槃重生!
  • 我有故事无烈酒

    我有故事无烈酒

    爱恨情仇,每一件都微不足道,每一件都值得细细叙来。
  • 战魂:龙域

    战魂:龙域

    这是一个非常神奇魔幻历程,关于另一个星系的王者之争,在这个世界有八个最强的龙……。
  • 许你良人予你欢城

    许你良人予你欢城

    那年李家小公主出生万俟晟(mòqíchéng)刚刚三岁但是俨然一副小大人模样…李煜涵三岁那年她调皮问道^_^:“你喜欢吃糖吗?”“不喜欢”“那你为什么这么甜?”……涵涵七岁“我喜欢你”“笨蛋你知道喜欢是什么意思吗”……小公主十八岁那年“想送你个超级可爱的礼物,可是快递员不让我钻箱子里。”二十岁涵总被晟哥拖到民政局领证“呜呜呜呜人家才20岁”“我怕你在巴黎跟人跑了”余生很长(章节内容)Lifeisordinary,butmetyou,myheartwillbebillowing????????
  • 没错你就是我今生要的那个人

    没错你就是我今生要的那个人

    这个男人,幽默,风趣却太痞气,但她知道她逐渐爱上了他!无论在哪一个瞬间,她与他都想处在同一个世界,脚踏同一片土地。直到某一天,他对她说:没错,你就是我今生要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