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309700000009

第9章 隐忍的姿态是四十不惑的铺路石

人生如棋,一味冲撞的是阵前卒子,动辄倾尽身家性命。唯有将帅之风者才知道何时该冲锋陷阵,何时该韬光养晦。到了四十岁,做人处世需知过刚则易折,骄矜则招祸,应以忍辱柔和为妙方,刚柔并济,进退有度。

三思而后行

俗话说人心难测,社会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陷阱,一着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了。做人处世应该三思而后行,尽量让自己的计划周详,这样才能避免失败。适当的忍耐和柔顺是必要的,这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牺牲,也是为了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朝嘉靖时期,奸臣严嵩受到皇帝的宠信,一时权势熏天,在朝中对不顺从他的大臣横加迫害,很多人都对他敢怒不敢言,许多有志之士更是把推翻严嵩当作目标。

当时严嵩任内阁首辅大学士,而徐阶也是内阁大学士,他在朝中很有名望,严嵩就多次设计陷害他。徐阶装聋作哑,从不与严嵩发生争执,徐阶的家人忍耐不住,对徐阶说:“你也是朝中重臣,严嵩三番五次害你,你只知退让,这未免太胆小了,这样下去,终有一天他会害死你的。你应当揭发他的罪行,向皇上申诉啊。”

徐阶说:“现在皇上正宠信严嵩,对他言听计从,又怎么会听信我的话呢?如果我现在控告严嵩,那么不仅扳不倒他,反而会害了自己,连累家人,所以这事绝不可莽撞!”

严嵩为了整治徐阶,就指使儿子严世蕃对徐阶无礼,想激怒他,自己好趁机寻事。一次,严世蕃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徐阶,徐阶竟是没有一点儿怒色,还不断给严世蕃赔礼道歉。有人为徐阶打抱不平,要弹劾严嵩,徐阶连忙阻止,说:“都是我的错,我惭愧还来不及,与他人何干呢?严世蕃能指出我的过失,这是为我好,你是误会他了。”

徐阶在表面上对严嵩十分恭顺,他甚至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以取信严嵩。后来,直到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邹应龙告发严嵩父子,皇帝逮捕严世蕃,勒令严嵩退休。徐阶还亲自到严嵩家安慰。这一行动使得严嵩深受感动,叩头致谢。严世蕃也同妻子乞求徐阶为他们在皇上面前说情,徐阶满口答应。

徐阶回家后,他的儿子徐番迷惑不解,说:“严嵩父子已经获罪下台,父亲应该站出来指证他们了。父亲受了这么多年委屈,难道都忘了吗?”

徐佯装十分生气,骂徐番说:“没有严家就没有我的今天,现在严家有难,我负心报怨,会被人耻笑的!”严嵩派人探听到这一情况,信以为真。

严嵩已去职,徐阶还不断写信慰问。严世蕃也说:“徐老对我们没有坏心。”殊不知,徐阶只是看皇上对严嵩还存有眷恋,皇上又是个反复无常的人,严嵩的爪牙在四处活动,时机还不成熟。他悄悄告诉儿子:“严嵩受宠多年,皇上做事又喜好反复,万一事情有变,我这样做也能有个退路。我不敢疏忽大意,因为此事关系着许多人的生死,还是再看看情况定夺的好。”

等到严世蕃谋反事发,徐阶密谋起草奏章,抓住严嵩父子要害,告严嵩父子通倭想当皇帝,才使得皇上痛下决心,除掉严嵩父子。

徐阶不逞匹夫之勇,默默忍耐,以柔顺的表面保全自己,终于等到时机扳倒了严嵩父子。

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动手,徐阶的做法可谓谨慎有加。正因为他能忍辱负重,示敌以弱,才能在严嵩的步步紧逼下化险为夷,最后抓住机会一举歼敌。

我们做人处世也应该谨慎小心,不能争一时之气,急躁冒进,否则只会撞得头破血流。

忍辱示柔可求胜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无疑是最广为人知的以忍辱示柔求胜的例子。勾践在战败后,先是示之以柔,取信夫差,尔后苦苦忍耐屈辱折磨,最终才能反败为胜。

周敬王二十四年,吴王阖闾统领大军亲征越国,越王勾践迎战。这次战争,以吴王阖闾大败而告终。阖闾在退兵回吴的途中,由于伤重恶化,而命殒黄泉。

阖闾死后,太子夫差接替了王位,服丧期间,夫差念念不忘杀父之仇,并对天盟誓:“一定要灭掉越国,为父报仇!”为了实现自己的誓言,坚定复仇的决心,夫差派人站在他每天出入的门旁,见到夫差时就高喊:“夫差,你难道忘记了杀父之仇吗?”夫差含泪答道:“杀父之仇,不敢忘记!”

为了早日实现复仇的愿望,夫差日夜操练兵马,储备粮草,铸造武器。经过三年多的充分准备,于周敬王二十七年,决定由大将伍子胥和伯吉率军30万,向越国进攻。

越王勾践不听范蠡和文种的劝告,率兵迎战,结果两军大战之下,越军兵士死伤无数,战败已成定局。勾践见大势已去,只好在众臣的保护下,仓皇逃跑,吴军势如破竹,穷追不舍,将勾践藏身的会稽山围得水泄不通。勾践束手无策,只得向大臣们寻求解困的良策,文种说:“如今之计,唯有求和。”勾践叹气说:“吴军已获全胜,此时又怎么会答应我们讲和呢?”文种说:“吴国的太宰伯嚭,是个贪财好色之徒。只需以重金和美女贿赂于他,求和就大有希望。吴王夫差十分宠信伯嚭,对他言听计从,只要他出面向吴王夫差说几句好话,求和之事,不怕夫差不同意。”

果然,伯嚭收下了美女和珠宝后,便向夫差建议同意越国的求和。夫差终于没有抗拒住伯嚭的花言巧语,同意了越国的求和,但提出要越王勾践夫妻去吴国做人质。勾践无奈,为了生存,更为了日后复国大计,只好遵照夫差的要求,厚起脸皮,放下国君的架子,带着王后和大臣范蠡,来到吴国。

到了吴国以后,勾践将带来的金银宝玉全部送给了夫差和吴国的大臣,自己住的是低矮的石屋,吃的是糠皮和野菜,穿的是连身体都遮不住的粗布衣裳,每天勤勤恳恳地打柴、洗衣、养猪,像奴隶一样,毫无怨言。

每过一段时间,夫差就要亲自巡视一番,看到勾践他们一直是这个样子,也就不再有所顾忌,认为他们所以能这样,是由于困苦和劳作,已经将他们折磨得麻木了,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值得提防的呢?

勾践在吴国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忍辱负重,还不断让人贿赂太宰伯嚭,每次伯嚭收到越国送来的礼物后,都要去夫差面前,为勾践说情。时间长了,夫差也觉得即使放了勾践,也不会对吴国造成威胁。有一次伯嚭为勾践讲情的时候,夫差就透露了想放勾践回国的想法。但这个念头被伍子胥的一番慷慨陈词给打消了。

一天,勾践听说夫差生病了,就向太宰伯嚭请求探望,伯嚭奏请夫差,获得准许后,带着勾践来到了夫差的病榻前。勾践一到夫差面前,就赶紧伏地而跪,说道:“听说大王病了,我心中万分着急,特意奏请前来探望。我略懂一些医术,可以为大王诊断病情,希望能得到大王的允许,也可借此表我效忠之心。”

这时,正赶上夫差要解大便,勾践等人都退到屋外,再次回到屋内时,勾践拿起夫差的粪便,仔细品味,品尝后,勾践伏地称贺:“大王的病就要痊愈了。我刚才尝出大王的粪便是苦味,这预示病情好转。”

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到如此地步,非常感动,当即表示,病好后就送勾践回国。

勾践回国后一方面送出西施等美女迷惑夫差,一方面励精图治重整旗鼓,他为了不忘记在吴国的耻辱,就睡在柴薪上,吃饭的时候还要先尝一下苦胆,他和大臣亲自下田耕作,王后则亲自纺纱织布。在这种激励下,越国迅速恢复了元气,勾践终于重振雄风打败了夫差,一雪在吴国受到的屈辱。

如果勾践没有超人的毅力和忍心,就不可能挺过那屈辱的三年,若是他没有向夫差示以柔顺恭谨,也不会得到夫差的信任,那么不仅越国复国无望,勾践自己的性命也堪忧。

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到困境,能有柔忍之心的人才有可能挺过难关,成就大业。无论是示敌以弱,还是韬光养晦,都是做人的奥妙所在。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世上有许多灾祸、矛盾的起因可能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因彼此针锋相对,谁也不肯吃亏,才会将问题升级,演变得不可收拾。这其中因口角之争而引发无穷祸患的例子不在少数。如果此时可以退让一步,其实是可以将祸患化于无形的。

释迦牟尼佛祖在世的时候,也曾经遭人嫉妒、谩骂。有一次,他遇到一个人,一直堵住他骂个不停。可是不管那个人骂得有多难听,释迦牟尼仍然心平气和地保持沉默,等到对方骂累了,歇下来了,释迦牟尼才问他:“我的朋友,如果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对方却不接受的话,那么那个东西是属于谁的呢?”

“当然是属于那个送东西的人啦。”那个人很不客气地回答。

释迦牟尼说:“刚才你一直在骂我,可是我若是不接受这些赠礼的话,那么刚才那些骂人话是属于谁的呢?”

那个人顿时为之语塞,沉默了下来,从而也了解到自己以往的过错,并发誓以后再也不诽谤他人了。

释迦牟尼把自己的这个经验告诉给弟子,要他们戒之慎之:“一般人遭人辱骂后,总想回嘴报复,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那个人总会自食其果,要想污辱别人,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会回报到自己身上,污辱到自己。因为当人开口辱骂别人的时候,就是在污辱着自己的修养和道德。”

所以说忍辱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愚笨的人是做不到忍辱的。宋朝学者程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由此可见柔忍关系到人的品德操行。

我们要和各种性格、地位的人打交道,所以要能包容各种人、各种看法、各种行为。汉朝的吕蒙正刚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天正在准备上朝时,有一位官吏躲在门帘后头说:“就是这个不学无术的小子当上了参知政事呀?”吕蒙正假装没听见就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大臣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查问。下朝以后,那些大臣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查问。但是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我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了,始终要记着他说过我的坏话。倒不如不知道他是谁为好。这样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当时的人都很佩服吕蒙正的肚量。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类似的情形,可能是别人不怀好意的侮辱,也可能是出于误解,甚至是平白无故的批评。如果我们不肯忍耐,非要计较个一清二白,那或许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流传甚广的话很多人都知道,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晋朝的朱冲家里比较穷,以耕田种地为生,但是他品行端正,为人豁达。有一次,邻居家里丢失了一头小牛,就到处去找,结果看到朱冲家里的小牛和自己丢失的小牛长得很像,就以为是自己的,把牛牵回家里去。朱冲也没有争辩。后来,邻居在一片树林里找到了自己丢失的小牛,这才知道原来牵回的牛是朱冲的,他非常惭愧,就主动把牛还给了朱冲。

村子里还有一户人家,平时爱逞强称霸,蛮横无理。有一次,他家的牛跑出来吃了朱冲田里的庄稼,朱冲发现后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既不生气也不责骂,只是好言劝他把牛关好。但过了几天,那头牛又跑到朱冲的田里吃庄稼,朱冲又像上次一样把牛牵还给那户人家。之后又反反复复发生了好几次类似的情况,朱冲始终和和气气。结果这户人家被朱冲的大度给感化,深深地自责起来,以后再不在村里横行霸道了。

我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如果一味地争吵,往往不但不能辩出个是非黑白来,反而会凭添烦恼,甚至会气大伤身影响健康。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拥挤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仅让当事人心情恶劣,同时也影响周围人的情绪。其实只要彼此都礼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让一些,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让人烦恼了。

柔忍,处世之本

你也许见过这样的人:有了一些权力和地位后,就横行霸道,听不进去别人的劝告,为一点儿蝇头小利而费尽脑筋。

其实越是身处高位的人,越应该柔忍处世,否则升上去容易,跌下来也更容易。

在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有一条全长约180米、宽2米的巷道,当地人称之为“六尺巷”。

据作家姚永朴《旧闻随笔》和《桐城县志略》等史料记载:清朝名臣张英便住在这里,张英历任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名声显赫,桐城人习惯将他称为“老宰相”,其子张廷玉称为“小宰相”,父子二人合称为“父子双宰相”。

当年张英家和一户姓吴的人家比邻而居,房屋之间有块空地被吴家给占用了,张家的人就送信给张英,让他出面干预。张英看罢来信,就写了首诗给家人,诗上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明理,遂撤让三尺,吴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亦退让三尺,这样张吴两家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后人称为“六尺巷”。

张英轻启朱毫,四两拨千斤,简简单单的几句诗,就化解了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矛盾,为时人亦为后人做出了谦逊礼让、与人为善的绝好榜样。

事实上,张英的做法不仅是与人为善,而且他身居官场,处处都是陷阱,步步都得小心,正如古人所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稍不留神,就可能遭遇灭顶之灾,顷刻之间,身毁人亡。所以张英从大局着想,还是忍让为好,免得事情闹大了,虽然不至于当时影响他的前途,但从长远来看,未尝不是个祸患。让他三尺,不仅化解了无形的隐患,又解决了邻里的纷争,实在是一举两得。

欲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忍气吞声”更具妙处的了。古人说:“忍气饶人祸自消。”要想处理好人际关系,减少行事中的障碍,退让忍耐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单位里,如果能够升职,或许就能看到周围一些不赞同的眼光。这种时候光是努力工作是不够的,还应该表现出你的风度和内涵,真正让人服气,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更为顺利,也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柔忍不是软弱

怒气会使人变得冲动,容易做出不妥当的事来。如果能够忍住一时之气,等平静下来再处理问题,相信解决起来要更容易些。而且,一个不能够克制自己的脾气的人,也就很难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试问谁愿意和一个火药桶共事呢?

在海军服役两年后,威拉德·斯科特于1958年回到了华盛顿。正如他所料想的,他以前服务的公司——全国广播公司正在等他回去工作。但是他没有料想到的是,公司换了新的老板,而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位新上司看起来好像不太满意他。

开始的时候斯科特尽量保持冷静,他努力工作,想向上司证明自己的实力。可是后来有一件事让他忍不住了。一个节目是斯科特和他的好友兼助手埃迪·沃克一直在主持的滑稽节目,但是新上司给他们安排的时间却差得不能再差了——将近午夜!

斯科特怒火中烧,他准备找老板大吵一架,哪怕因此丢掉饭碗也再所不惜。可是,他马上又想起了一句话:“有见识的人不轻易发怒,宽恕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于是他冷静了下来,和埃迪·沃克接受了这一讨厌的时间安排。

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干了三年后,这个节目成了华盛顿地区最受欢迎的滑稽节目。更为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了自己以前和老板打交道的时候也有错误。因为知道老板不喜欢自己,所以作为报复,他要么对老板不客气,要么就是尽量离他远远的,总是把矛盾搞得更为激化。可是有一天,老板邀请他去参加一个电台工作人员的聚会,斯科特没有办法推辞,只好去了。在那里,斯科特见到了老板的未婚妻,那是个漂亮活泼、待人诚恳的好姑娘。斯科特想,这样美丽热情的姑娘又怎么会喜欢一个一无是处的男人呢?通过她,斯科特对老板的为人有了新的认识。

渐渐的,斯科特对老板的态度改变了,而老板对他的态度也逐渐改变了。事实上,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仍然在全国广播公司工作,后来还担任了一个节目的气象预报员。

如果不是那句话让斯科特冷静下来,如果他没能忍住那一时之气,没耐住那三年的辛苦,那么他也就不会成为公司里重要的一员了。

苏武,字子卿,是西汉武帝时的中郎将。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任苏武为汉朝正使,护送匈奴使节回国,到达匈奴后,他已完成皇命,正准备起程回汉时,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匈奴缑王和汉朝叛使卫律手下的虞常正在策划叛乱,准备联络卫律投降匈奴时所带来的原汉朝兵将,劫持匈奴单于的母亲,逃回汉朝。

虞常十分忠心于汉朝,痛恨卫律叛国求荣的可耻行径。他将自己的计划告诉给随苏武一同前来的张胜,张胜同意了他的计划,并给予支持。但是虞常被人告发,单于发兵追捕,缑王等人被杀,而虞常被活捉了。

事情败露后,单于大怒,准备杀死张胜和苏武。匈奴左伊秩訾劝阻说:“处死汉使未免太过分了。他们不过是想谋杀卫律,应该让他们投降。”单于命令卫律召见苏武,说明了他的意思,等苏武的回答。

苏武说:“我出使匈奴,是为了汉匈和好,如今让我投降,是玷污我的使命,纵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国呢?”说完就拔出佩剑向胸膛刺去。卫律大惊失色,急忙上前抱住苏武,但苏武已经身受重伤,后来找来巫医救治了好长时间才苏醒过来。

苏武忠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气节,让单于深感钦佩,这一来他更希望能劝降苏武为匈奴效命了。于是早晚都让人去问候,想以此感化苏武。

苏武恢复健康后,单于命令卫律审问虞常和张胜,并将苏武带去听审,想借机威吓他。在审问中,卫律将虞常当场杀死,苏武镇定自若地说:“只要你有胆量杀汉朝正使,那就杀吧,我并不怕死。”卫律见以死相胁迫并未见效,于是又用功名利禄来引诱苏武。

苏武怒骂道:“你身为汉朝使臣,却忘恩背义,背叛了君主和国家,像你这种无耻之徒,我再也不想见你!你倚仗单于的信任,随意杀人,从中拨弄事非,挑唆汉朝和匈奴相斗,自己却幸灾乐祸,真是无耻之极。”

苏武面对种种威胁利诱,始终恪守为臣之道,忠君爱国,保持自己高尚的气节。所以尽管卫律使尽了各种手段,却一直不能使他有丝毫动摇。单于听说苏武如此坚贞不屈,就命人将苏武关到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饮食,想以肉体的折磨迫使苏武屈服。匈奴所在之地气候寒冷,北风夹着大雪呼啸不止。苏武躺在地窖里,渴了吃把雪,饿了吃毡毛,居然活了下来。匈奴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奇,单于对他无可奈何,就将他流放到北海牧羊。并对苏武说:“等公羊下了小羊,我就放你回汉朝。”

北海是一片原始大地,千里没有人烟,气候异常寒冷,积雪常年覆盖在大地上,鸟兽罕至。苏武来到北海后,没有粮食,没有饮水,饿急了就挖鼠洞,将洞中的草根、野果取出来充饥。苏武昼夜不肯放下象征汉使身份的节杖,时间长了,节杖上的旄毛全都脱落,他还是不肯丢弃。

苏武在北海期间,曾经和苏武在一起做过汉武帝侍中的李陵,投降了匈奴。单于派李陵去劝降苏武,李陵来到北海后,对苏武说:“单于一直在等你回心转意,今生今世你恐怕也不能回到汉朝了,在这万里荒原之中白白受苦,谁又能知道你的忠义呢?近些年来,皇帝年事已高,总是做出反复无常的事来,大臣中没有什么过错就被灭族的有几十人,您还为谁效忠呢?”

苏武说:“我心甘情愿以身报国,如果单于一定要我投降,那我就只能一死以示忠心了。”后来李陵再次来北海探望他的时候,告诉他汉武帝去世了,苏武听后面向南方大声痛哭,一连哭了几个月。

汉昭帝即位后过了几年,匈奴又向汉朝表示希望恢复和亲,汉朝就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又派使者去匈奴,常惠设法买通了看守他的匈奴兵,趁着黑夜去会见了汉朝使者,将苏武的消息告诉他们,并献计如何揭穿匈奴的骗局。

第二天,汉朝使者面见单于,说:“我们皇帝在打猎的时候,射中一只大雁,雁的脚上绑有一条绫绸,是苏武写给皇帝的信,信中说他被囚在北海放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只好放苏武回汉朝。

公元前81年春天,苏武带着剩下的9个人回到了汉朝京城长安。汉昭帝下令,为苏武准备了牛羊等祭品,拜祭了汉武帝的灵位,将节仗交还到汉武帝灵前。至此,苏武19年的磨难才终止了。他忍屈受辱,忠贞不屈,永不失节的感人事迹,震撼了朝野,令人敬佩之至。

苏武的忍耐长达十几年,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坚持和忠诚,才能在长久的忍耐之后,回到自己魂萦梦牵的祖国。而苏武牧羊的故事更是长久地流传下来,作为一个坚强不屈的形象刻印在人们心中。

这样品性高洁的人,上则为日月,下则为河岳,是千百年来令人敬仰和学习的。这样的柔忍不意味着软弱,也不意味着无能。相反,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和高尚的品格作为支持和动力的。

忍,治世之大道

有的人遇事喜欢硬碰硬,喜欢冲动,似乎不如此就不足以表现自己的刚正、愤慨和勇气。但是事实上,有时候忍耐一分委婉一点,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做人处世是要讲究策略的,柔忍之道不可不学。

晏子是春秋时的齐国人,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他才高八斗,机智灵活,举国上下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他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满腹经纶很快就在国中取得了尊贵地位。

齐王非常信任这位能干的国卿,对他委以重任。一次,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国在当时实力雄厚,比齐国要强大。楚王本来就没有把其他国家放在眼里,又听说晏子长得矮小,就对齐国更加轻视。

楚王一心想把晏子奚落一番,以显示自己国家的尊贵和强大。他料定晏子受了嘲笑还得忍气吞声,于是安排了一个计划。当晏子驾驶着马车来到宫殿门口准备晋见楚王时,两旁的侍卫按照楚王的意思,把晏子请下马车,领着他来到狭小的几乎弯腰屈膝才能进去的侧门前,说:“我们楚王恭请你从这里进去,他已恭候多时了!”

晏子一看就明白了楚王的意图。他忍住怨气,转身走向正门。侍卫立即把他挡在门外,说:“你怎么能从这个门进去呢!请从那边走吧!”

晏子义正词严地说:“拜访人国,理所当然走正门。那边的门充其量是个狗门,我不明白你们强烈要求我走狗门到底是什么意思?莫非里边都是狗吗?我要拜访的可不是狗啊!”

守卫士兵一听,无言以对,知道来者不是平平之辈,只好乖乖放行。

楚王知道自己的计划弄巧成拙之后,气急败坏,决心寻机把晏子讽刺一番。看见晏子得意洋洋地走上殿堂,楚王不顾身份,当着各位大臣的面,尖刻地问:“真没有想到你们齐国竟然连一个像样的人都找不出来!你这样矮小的个子是不是齐国身材最魁梧的?你这样丑陋的长相是不是齐国最漂亮的啊?”

晏子没想到楚王会如此不顾礼仪羞辱自己。他镇静地看着楚王,从容地回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王素来注重邦交礼仪,在派遣使者出访别国时有很多讲究,其中有个规定就是:贤能的人拜会贤能的国君,庸俗的人就拜会昏庸无能的国家。大王也觉得我无德无能吧?但是能前来拜访大王,还是我求了好半天,齐王才勉强答应的呢!”

第二天,楚王搜肠刮肚,又想出一个计谋。他安排好一切后,就假意盛情邀请晏子到前厅饮酒说话。正在说话之间,有几个威猛的士兵押着一个五花大绑的罪犯从厅前走过。

楚王故意高声问:“你们押的是何人,犯了什么罪啊?”

士兵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回大王,此人是从齐国来的,在我国偷了别人的财物。”

犯人连忙跪下求饶说:“大王饶命!我下次再也不敢了!”

楚王斜视着晏子说:“没有想到你们齐国还盛产盗贼,竟然偷到我楚国来了!”

晏子明白了楚王的意图,见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为难自己,这次再也不能客气。于是反唇相讥:“橘生淮南为橘,橘移淮北为枳,前者香甜,后者涩苦。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生长的环境不一样。我看不是齐国盛产盗贼,而是你治理的国家盛产适合盗贼生长的土壤吧!否则,这个人在齐国安守本分,怎么到了楚国却知法犯法、铤而走险呢?”

这下楚王无言以对,他领教了晏子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刁难了。

面对别人的恶意攻击,单凭一时之气反击,多半反而会遭受更大的侮辱,倒不如巧妙地用计谋回击,以柔忍机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当然一味地躲避和忍让也是不行的,那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让对方得寸进尺。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的宰相,最初他只是宦官头目缪贤手下的门客,后来因为有胆识而被缪贤举荐给赵惠文王,出使秦国。此行的目的,就是迫于秦王的压力,而无奈拿出赵国的和氏璧去换取秦国的十五座城池。

蔺相如知道秦王是想不花任何代价就白白占有赵国的和氏璧的。于是,他针对秦王的贪婪之心,有的放矢,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在秦廷上据理力争,终于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两年后,在渑池之会上,又是蔺相如的寸步不让,维护了赵国利益。赵王很感激蔺相如,因此,在回国之后,就封蔺相如为上卿。

但老将廉颇对蔺相如仅凭一副好口才就获得超过他的地位十分不满,扬言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以大局为重,处处避让廉颇。蔺相如的门客都觉得他太软弱可欺,十分不满,纷纷要离他而去,蔺相如劝阻门客们说:“诸位看廉将军同秦王比,哪个势力大呢?”众人说:“当然是秦王。”蔺相如说:“请大家想一想,秦王那么厉害,我却敢在朝堂上当众呵斥他,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我认为,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和廉将军在,要是我和廉将军为私人意气争起来,就好比二虎相斗,必有一伤。我所以要这样做,是先顾国家危难,后计个人恩怨啊!”

门客们听完后,感到十分惭愧,因此对蔺相如更加尊敬。后来,蔺相如的这些话辗转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听到后,心里非常愧疚,立即解衣露膊,负荆请罪。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而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他诸侯国都不敢小觑赵国。

由此可以看出,胸怀全局的人才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和个人利益,有时还会为此做出牺牲。正因为如此,最终获益的是国家和社会,而个人自然也会得到益处。这种策略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也是治世之大道。

好汉充不得

有很多人不能忍一时之气,喜欢硬充好汉,结果撞得头破血流,连自己都不能保全,更别提打败对手了,所谓“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虽然听起来可悲,但细思之,正直固然可敬,但曲径通幽地以柔忍之术达到正义的目的,是不是更有作用?

西汉景帝时,窦婴担任大将军之职,是朝廷中的百官之首。做这样的高官,巴结他的人很多,窦婴也十分得意。

朝中大将灌夫为人耿直,是个典型的武夫,他不仅不去讨好自己的顶头上司,反在私下里说:“人们都是势利眼,巴结那些有权势的人,这真是太无耻了,正人君子是不会这样的。”

窦婴后来知道此事,就向灌夫说:“你不喜欢我,不和我结交就是了,为何还要挖苦我呢?”

灌夫也不回避,回答说:“我心直口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只想提醒你不要太骄傲,否则就乐极生悲了。”

窦婴没有责怪他,却好心对他说:“你这个人有勇无谋,虽然刚直,但难当大事。如若碰上奸诈小人,吃亏的一定是你。我不和你计较,难道别人也会原谅你吗?你才应该小心才是。”灌夫对窦婴的话不以为然。

灌夫对上不巴结,对下却是恭敬尊重,不敢有一点儿怠慢。当别人都赞赏他这一点,夸他是个十足的正人君子时,有位朋友却表示了忧虑,对他说:“在朝廷做官,就要符合官场上的规矩。现在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你顶撞上司,反而讨好下属,这哪里是晋升之道呢?你不识时务,反以为荣,早晚必惹大祸。”但灌夫对此仍是充耳不闻。

后来窦婴被免职,孝景皇后的弟弟田蚡当上了丞相。田蚡是个十足的小人,灌夫十分看不起他。

百官见窦婴失势,就开始巴结田蚡,灌夫却和窦婴来往密切。窦婴十分感动,说:“我得势时,你从不和我交往,现在你不去趋炎附势,可见你为人的品德高尚。”

灌夫的朋友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你的言行不合官场之道,实属不智之举。作为下级,你疏远丞相,结交失势的人,这虽是君子行为,却也难为小人所容。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你该有所反省了。”

田蚡骄横,对灌夫的耿直早有不满,他时刻想整治灌夫。

一次,在酒宴上灌夫和田蚡发生了冲突,田蚡借机将他关进大牢。窦婴为了救灌夫而四处奔走,也被田蚡诬陷。结果,灌夫和窦婴一起遇害。

窦婴对灌夫的评价其实是一语中的:“有勇无谋,虽然刚直,却难当大事。”只可惜灌夫以直为荣以曲为耻,最后落得个遭小人陷害的凄惨下场。

唐高祖李渊起兵造反时,当时的晋阳县令刘文静积极响应,立下不少功劳,是开国的功臣之一。裴寂是刘文静的朋友,刘文静和他无话不谈,还多次向李渊夸奖裴寂的才能。

唐朝建立后,论功行赏,不想刘文静的官职远在裴寂之下。刘文静心中十分不满,于是常向别人发牢骚。有人劝刘文静说:“你虽有才干,却缺少处世的谋略。你每次进谏都和皇上力争,自认有理便不谦让,就算你是对的,但谁不喜欢听顺耳的话呢?这样子不懂得委婉,皇上会喜欢你吗?而那裴寂却很会做人,他事事都恭顺皇上,讨皇上欢心,难怪他要位居你之上了。这是官场之道,你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倒不如也学学裴寂的手段,逢迎一下皇上,官也升得快些。”

刘文静不服气,说:“我为国尽忠,为民请命,怎会无故讨好皇上呢?裴寂这样阿谀奉承,是个奸诈小人,我一定要除掉他。”

于是,刘文静在面见李渊时,都要指出裴寂的错失,他还动情地说:“亲贤臣远小人,这样国运才能长久,皇上不可再受小人蒙蔽了。裴寂只会讨取皇上欢心,而不干实事,这哪里是忠臣所为呢?”

面对刘文静的攻击,裴寂完全采取了另一种应对方式,他表面上并不记恨刘文静,而且也从不直接说刘文静的坏话,只是装出一副委屈忍让的样子,好像是为了皇上考虑,说:“刘文静功劳实在太大,他瞧不起我是应该的,我并不恨他。我只是担心,他如此居功自傲,恐怕连皇上都不敬畏了,这就是大患了。”

他说的正是李渊最忌讳的事,李渊马上对刘文静厌恶起来。刘文静更加苦恼,有人就劝他改变方法,不正面攻击裴寂,说:“裴寂虽是小人,可他的阴谋手段不能小看。他能让皇上听信他的谗言而不相信你,你还敢轻视他吗?你要多用些智谋,讲究些方法,和他正面冲突是不可取的。”

一次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饮酒时,忍不住又破口大骂裴寂。一时性起,他竟拔出刀子,砍击屋中木柱。刘文静一位失宠的小妾把他的牢骚话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为了邀功领赏,竟向朝廷诬告他谋反。

裴寂受命审理此案,趁机劝说李渊杀了刘文静,以绝后患。于是,李渊也不听刘文静申辩,就下令将他处死了。

刘文静的死虽然冤枉,可是他不会做人,得罪了皇上,也是一大原因。至于他对裴寂的不满,究竟是因为看出了裴寂的卑劣,还是因为官阶的高低引起了不快;是因为他的心胸狭小,还是因为他刚正不阿,那就需要史学家去深入研究了。

总而言之,有许多人尽管在处理工作等事项上很有才干,但在做人处世上却很没有技巧。这就不免会处于劣势,不能翻身了。

不懂策略,壮志难酬

孔子说:“有不仁义的人,你如果恨他恨得过度,便会出乱子。”意思是说讨厌不仁不义的人,如果过度,千夫所指,使他无地自容,他就会酿成大乱。

东汉的陈仲弓,名实,颍川许县人,出身贫寒,小时候就很出类拔萃,为同学所推崇。长大后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倦。他为人性情宽厚,以德报怨。有一次,有人杀人后逃走,同县一位姓杨的官吏怀疑是他干的,就把他抓起来拷问,后来查明实情才放他出来。但是后来陈仲弓当了“督邮”,不仅不记仇报复,反而“密托许令,礼召杨吏”,因此“远近闻者,咸叹服之”。

陈仲弓曾任郡里西门亭长,不久转任功曹,当时宦官中常侍侯览请托颍川太守高伦任用自己推荐的一个官吏,高伦让陈仲弓安排此人任文学椽。陈仲弓知道这个人不能胜任,就对高伦说:“这个人用了会不能胜任,但是不用又会得罪侯常侍。不如让我出面请求任用此人,这样出了问题也不会影响您的声誉了。”后来郡中官员果然都指责他荐人不当,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高伦升任尚书,有一次对众人说出真相,但陈仲弓仍然坚持说是自己的过错。“闻者方叹息,由是天下服其德。”

东汉末年,君庸主懦,宦官集团把持朝政,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民不聊生。灵帝初年,中常侍张让的父亲死了,归葬颍川,名士都讨厌这个宦官,只有陈仲弓一个人前来吊丧。后来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士族出身的中下级官员,和以郭泰、贾彪为首的太学生,加上一批在野的士太夫,抨击宦官政治,寻求变革之路。三股力量此呼彼应,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张让等宦官大杀名士,也因为对当年陈仲弓的行为很感激,放过了许多名士。

陈仲弓去世时,远近登门祭吊者达三万多人,披麻戴孝者数以百计。

尽管陈仲弓知道张让这个人名声不好,名士不愿与之结交,但他也深明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正直之士连有恶名的人都不敢去交往,怎么去改变他?影响他?而世界之大,比张让坏得多的人大有人在,自己今天对张让的尊敬,满足了他的一点虚荣心,也就有可能免去他对很多人的祸事。这样的柔忍才是高妙手段,不仅保全自己,更帮助了别人,比之当面作对可要强得多了。

西汉元帝时,元帝的老师萧望之正直无私,当时朝中权贵石显胡作非为,萧望之十分不满,一有机会就会对汉元帝说石显在外边办了很多坏事,让元帝惩罚他。石显送了很多东西给萧望之想拉拢他,可是都没有成功。萧望之一直和石显及其党羽坚持斗争,从没有妥协的时候。

元帝为了维护石显,就多次对萧望之说:“群臣之中,只有你反对石显,是不是你对他有误解呢?我重用他是看中了他的办事能力,如果有什么小毛病,我也不想深究,毕竟人无完人嘛。你还是不要揪住他不放了。”

萧望之为此每次都和元帝有一番争论。一次,他激动之下,直接指责元帝包庇石显,纵容他违法作恶,他说:“皇上如果不处处袒护他,石显就不会那么猖狂了。现在他大权在握,群臣因为害怕他报复才不敢反对他,这样一来,朝中连一个说真话的人也没有了。难道皇上还要怪我说实话吗?”

元帝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但又拿这位刚正无私的老师没办法,只好说:“别人不那么做,自有他们的道理,你为什么不学学他们呢?虽然你是我的老师,可毕竟我是君你是臣,这样对我说话,实不应该啊。”

萧望之劝汉元帝惩办石显的同时,石显和他的党羽也一心想除掉萧望之,他们多次联名诬告萧望之贪赃枉法。元帝了解萧望之的为人,他对石显说:“萧望之一向清廉如水,这个我最清楚,你就不要陷害他了。你与他不和,就应当设法化解怨恨,而不是互相作对。如果你真有诚意,那么就去拜访他吧。”

石显明白元帝还不忍舍弃萧望之,只好硬着头皮来到萧望之府中,他挤出笑脸说:“你是皇上的老师,皇上都敬你,何况我呢?我无心和你作对,皇上也让我们和好,你就高抬贵手吧。”

萧望之一脸严肃,不为所动,说:“你我不是个人恩怨,而是忠奸之争,绝没有和好的可能。我这个人天不怕地不怕,你就别抱幻想了。要想让我和你在朝廷上和和气气的,除非江河都倒流!”

石显一听,鼻子都气歪了,他见“和好”无望,就恨恨地离开了,从此发誓要把萧望之除掉。石显走后,萧望之的家人对萧望之说:“石显屈尊前来,一定出自皇上的授意,你当面斥责他,就是不给皇上面子,这样皇上也会不高兴的。你以一人之力和群奸对抗,实在太危险了,还是暂且忍耐一下为好。”

萧望之说:“自古忠奸不能相容,不铲除石显我是不会罢手的。我是皇上的老师,皇上即使不支持我,也不会把我怎么样,你们就不要为我的安危担心了。”

后来石显等人诬陷萧望之结党营私,这一次元帝非常愤怒,他下令把萧望之关入狱中。后来经过调查,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完全是石显诬告的。元帝放了萧望之,但还是免除了他的官职。过了不久,元帝觉得自己做得可能有些过份了,有些后悔,就又恢复了萧望之的官职。但是对于诬告的石显等人却没有做出什么责罚,还对萧望之说:“我不忍伤害你,因为你是我的老师。你若能和百官和平相处,免去我的烦忧,那我是最高兴的。”

可是萧望之仍然坚持与石显势不两立。

石显等人见萧望之官复原职了,不禁又恨又妒,他们担心萧望之会报复自己,就以萧望之的儿子萧仅曾上书申冤为由,诬陷萧望之纵子犯上,犯了大不敬的重罪。

这回元帝又命人把萧望之逮捕入狱了,还特别强调审察此事。萧望之对元帝十分失望,他忍受不了两番入狱的侮辱,自杀而死。

敢为天下先是英雄壮举,但英雄并不好当,正义的行为也不见得就真的可以实现。如果不懂得运用谋略,在小人得志时忍辱负重,储备力量,那就有可能会“出师未捷身先死”,空留壮志难酬了。

装愚守拙,明智保身

大智若愚和愚笨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大智若愚者外愚而内秀,知道什么时候该韬光养晦装糊涂,什么时候该精明做人机巧处世。善于“装愚守拙”的人才会赢得机会,才能明哲保身,才能笑到最后。

三国时魏明帝临终前,太子曹芳只有八岁,为了安排国事,他将太子托付给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明帝死后,曹芳即位,也就是魏少帝。开始的时候,朝政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掌管,两人互相礼让,相安无事。

不久,曹爽提拔了一批亲信到朝廷担任要职。这些人经常给曹爽出谋划策,要他排挤司马懿,独揽朝廷大权。曹爽渐渐大权独揽,飞扬跋扈起来。

为了削弱司马懿处理朝政的权力,曹爽奏请皇帝让司马懿改任太傅。太傅的地位表面上比太尉要高,但却没有多少实权,司马懿不得不接受。司马懿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为了麻痹曹爽,他经常称病不去上朝,对曹爽的胡作非为也不闻不问。但是,暗地里却积蓄力量,做好应变准备。

有一年,曹爽的亲信李胜到外地去做官。临行前,曹爽叫他以辞别的名义,到太傅府里去观察一下司马懿的动静。李胜到太傅府来时,司马懿装作重病卧床的样子,让两个侍女扶起靠着。见到李胜后,他指了指嘴,表示口渴。侍女端来一碗粥,喂他喝了几口,没咽下去的粥全顺着嘴角流了下来。

李胜对司马懿说,他将要到荆州去任职,今天特地来辞别,司马懿听了,有气无力地说:“怎么,你是要到并州去吗?”李胜纠正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这才点点头,抱歉他说:“唉,我年纪大了,不中用了,为国立功靠你们了!你此去并州要好好为朝廷办事……”李胜告辞后,立即向曹爽报告说:“司马公已经像死尸一样躺着,只余下一口气了。看来他的神思和躯壳已经分离,不久于人世,不足为患了。”曹爽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对司马懿有戒心。

公元249年的一天,曹爽等人陪同曹芳去城北祭扫明帝的陵墓。司马懿等他们出城后,立即调兵占领了武器库,同时亲自带领一支军队,截断了曹爽等的归路。接着,他派人去明帝陵墓,迎接曹芳回洛阳,并上奏章控告曹爽违背先帝遗命,犯上作乱,请求曹芳免去曹爽等的官职,听候处置。几天后,司马懿逮捕了曹爽的几名亲信,然后通过追究他们的罪责,把案子牵连到曹爽身上。最后以叛逆罪把曹爽及其亲信全部处死,从此独揽朝政。

司马懿没有选择和曹爽硬碰硬,拼个鱼死网破,而是在实力不如对方时采取隐忍退让,不惜装病装糊涂,最终让曹爽放松警惕,为自己的反击赢得了准备的时间。这就是运用柔忍的大智慧。

荣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传奇人物黄宏生,当年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海南的黎母山区当了知青,黎母山区是黎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丛林密布,气候潮湿,生活环境十分恶劣。

但是在恶劣的生活环境和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黄宏生始终没有失去斗志,一直都坚持学习,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他尽可能地找书来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精神食粮。恢复高考后,从没有放松过自己的黄宏生以高分考入华南理工大学。

毕业后,黄宏生进入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3年后,28岁的黄宏生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副厅级待遇。人生和事业都进入春风得意的阶段,但他并不觉得满足,他还有梦想要实现。于是他决定放弃已有的一切,去香港打天下。

1987年春,在同事的惊讶与叹息声中,黄宏生辞掉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只身“下海”。

1988年,黄宏生创办了一个小公司“创维”,但由于不熟悉香港的环境,贸易环节又太多,进了货卖不出去,造成亏损。眼看着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黄宏生大病一场。

第一次打击刚过,第二个打击又接踵而至。重新振作起来的黄宏生刚积累点儿资金后就办了家遥控器厂,恰逢香港流行丽音广播,黄宏生认为机会来了,就与菲利浦公司的工程师合作开发丽音解码器,做成机顶盒接收丽音信号,当时野心很大,一下子做了2万台,只等石破天惊。没想到最后震惊的是他自己,丽音广播毫无预兆说停就停了,那2万台解码器一下子全砸在了手里,黄宏生又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第三次打击随之而来。黄宏生学的是无线电工程,看到当时东欧彩电供不应求,前景一片大好。经过慎重考虑,他从银行贷款500万港元,聘请了四十多名国内知名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发彩电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开发,产品总算出来了,但由于技术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且不符合国际规格,参加国际展览无人问津,结果又亏损了近500万港元。至此,黄宏生已债台高筑,陷入绝境。

当黄宏生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的老领导到香港去看他,那时的他已经瘦成皮包骨头了。老领导表示还是欢迎他回到原来的单位工作,还劝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但黄宏生并没有当逃兵,而是在忍耐、在坚持、在等待。他研究自己失败的教训,默默积累,只等着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在忍耐与等待中,黄宏生终于抓住了机会。1991年,香港爆发了一场收购大战,香港迅科集团由于高层内讧,决定将公司拍卖,从而引来各路富商大竞标,而迅科集团一批彩电专家则受到排斥。黄宏生根本不具备实力参与收购战,但他却成了这场大战中真正的赢家。事实上,他“收购”的是无形资产——是那些迅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他出让公司15%的股份将他们纳入旗下,使企业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9个月后,创维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彩电,在德国的电子展上获得了第一笔2万台的大订单,创维靠技术征服了欧洲市场,从绝境中走了出来。

若不是能够忍辱负重坚持到底,黄宏生的人生又怎么能这样光芒四射呢?

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贫寒,耐得住讥讽,耐得住折磨,这样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摘取最后的胜利果实。

取大节,宥小过

面对美女时,似乎很多人都容易犯些过错,如果就此揪住不放,认为此人道德败坏无可取之处,那也未必正确。其实如果能够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大节上,或许会更好些。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军队一举平定了斗越椒的反叛,天下太平。楚庄王兴高采烈地设宴招待大臣,庆祝征战胜利,并赏赐功臣。

文武百官都在邀请之列,只见席中觥筹交错,热闹异常。到了日落西山,大家似乎还没有尽兴。楚庄王便下令点上烛火,继续开怀畅饮,并让自己最宠幸的许姬来到酒席上,为在座的宾客斟酒助兴。文武官员都已经喝得差不多了,见到许姬的美貌,便忍不住多看几眼,有些人就动了心。

突然,外面一阵大风吹来,宴席上的烛火熄灭了。黑暗之中有人伸手扯住许姬的衣裙,抚摸她的手。许姬一时受到惊吓,慌乱之中,用力挣扎,不料正抓住那个人的帽缨。她奋力一拉,竟然扯断了。她手握那根帽缨,急急忙忙走到楚王身边,凑到大王耳边委屈地说:“请大王为妾做主!我奉大王的旨意为下面的百官敬酒,可是不想竟有人对我无礼,乘着烛灭之际调戏我。”

楚庄王听后,沉默不语。许姬又急又羞,催促他:“妾在慌乱之中抓断了他的帽缨,现在还在我手上,只要点上烛火,是谁干的自然一目了然!”说罢,便要掌灯者立即点灯。

楚庄王赶紧阻止,高声对下面的大臣说:“今日喜庆之日难得一逢,寡人要与你们喝个痛快。现在大家统统折断帽缨,把官职帽放置一旁,毫无顾忌地畅饮吧。”

众大臣见大王难得有这样的好心情,都投其所好,纷纷照办。等一会儿点烛掌灯,大家都不顾自己做官的形象,拉开架势,尽情狂欢。后来人们都管这场宴会叫“绝缨会”。

许姬对庄王的举措迷惑不解,仍然觉得委屈,便问:“我是您的人,遇到这种事情,您非但不管不问,反而还替侮辱我的人遮丑,您这不是让别人耻笑吗?以后怎么严肃上下之礼呢?妾心中不服!”

庄王笑着劝慰说:“虽然这个人对你不敬,但那也是酒醉后出现的狂态,并不是恶意而为。再说我请他们来饮酒,邀来百人之欢喜,庆祝天下太平,又怎么能扫别人兴呢?按你说的,也许可以查出那个人是谁。但如果今日揭了他的短,日后他怎么立足呢?这样一来,我不就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吗?现在这样不是很好吗?你依然贞洁,宴会又取得了预期的目的,那人现在说不定也如释重负。”

许姬觉得庄王说得有理,考虑得也很周全,就没有再追究。

两年后,楚国讨伐郑国。主帅襄老手下有一位副将叫唐狡,毛遂自荐,愿意亲自率领百余人在前面开路。他骁勇善战,每战必胜,出师先捷,很快楚军就得以顺利进军。庄王听到这些好消息后,要嘉奖唐狡的战绩。唐狡站在庄王面前,腼腆地说:“大王昔日饶我一命,我唯有以死相报,不敢讨赏!”

楚庄王疑惑地问:“我何曾对你有不杀之恩?”

“您还记得宴会上牵许姬手的人吗?那个人就是我呀!”

以楚庄王的地位都会对臣子的不敬隐忍宽恕,这是因为他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谁都有可能犯错,但只要无伤大雅,只要不是心怀恶意,那么能容则容能忍则忍,扬其优而隐其缺,倘若求全责备,则世上无人才可用了。

汉朝袁盎的事例与楚庄王不辱绝缨者之事相近。袁盎做吴王的相国时,手下有位从史和袁盎的侍妾私通。袁盎知道此事后并没有张扬,但从史还是知道了奸情败露,吓得仓惶逃走。

袁盎亲去追回从史,从史面色如土,以为自己要被重罚,谁知道袁盎把侍妾带到他身边,说:“你既然喜欢她,她就是你的了。”

从此,他待从史还是和过去一样。后来从史离开他去别处为官。

景帝时,袁盎入朝当了太常。他出使吴国时,正好赶上吴王预谋反叛。吴王派了500人包围了袁盎的住处,要杀死袁盎。袁盎对自己的危机却一无所知,幸好围守袁盎的校尉司马买了二百石好酒,把500人灌醉,然后通知了袁盎。

袁盎十分惊异,问:“您是谁?为什么要帮我?”

司马说:“您不记得原来与您的小妾有私情的从史了吗?”

袁盎这才知道现在救了自己性命的,原来就是当年那个从史。

五代时梁朝的葛周、宋代的种世衡,都因为对此类事件的容忍宽大而得以战胜对手,讨伐叛逆。葛周曾和他宠爱的美妾一起喝酒,有个卫兵用眼睛盯着美妾看,连葛周问他话都答错了。过后他意识到自己的失态,怕葛周加罪于他,但葛周表现得若无其事。后来,葛周在和唐交战时失利,幸好这个卫兵奋勇破敌,打败了敌人。事后葛周把那个美妾送给这个卫兵为妻。

北宋初年,西北诸部落中,苏慕恩的势力最大,当时镇守边关的种世衡曾和他彻夜饮酒,还把一个侍妾叫出来陪酒。过了一会儿,种世衡起身到里面去,慕恩就趁机调戏侍妾。这时种世衡从里面出来,正巧撞见,慕恩感到十分惭愧,就向他请罪。种世衡说:“你喜欢她吗?”于是把侍妾送给了苏慕恩。正因为如此,各个部落有叛乱,种世衡就让苏慕恩去平叛,每次都能成功。

所以说:“取大节,宥小过,而士无不肯用命矣。”“宥”是指宽恕,不懂柔忍之术的人是做不到“取大节,宥小过”的,事实上他们更容易对“小过”计较不放,这样自然会失去人心,不利于做人处世。

刚柔并济,做人之至高境界

做人处世,无刚不立,但过刚则易折。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呢?外圆内方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说为人要品性刚正,但又要讲究谋略,柔中有刚,刚中带柔,刚柔并济,如此才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清代的张之洞为官几十载,两袖清风,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他又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在晚清黑暗腐败的官场里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

张之洞的成功,不仅是源自他的学识,还得益于他做人老道,进退有度,刚柔并济。张之洞虽然生性忠直,勇于针砭时事,敢于纠弹朝中要员,赢得人们的赞赏和钦佩。但他即使在声名隆盛之时也没有忘乎所以,他能及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正是张之洞做人的聪明之处。

其实张之洞虽正直,但又善于设防自保;他既有主见和个性,又不失灵活性。也就是既富于刚性,又不失弹性,具有刚柔相济的性格,是一个外圆内方的政治家,外表像柔软的海绵,骨子里却如同钢铁。他崇尚做人要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他的这种性格与他的大胆直谏看似矛盾,其实并不如此。

当时清流党中的张佩纶、邓承修等人受一系列直谏成功的鼓舞,热血奔涌,愈加放肆。他们纷纷上疏,弹劾一系列贪污受贿或昏庸误政的官员。而张之洞并不欣赏他们的这些做法,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一味刚直、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不仅容易惹火烧身、招致祸端,而且常常有性命之忧。那种逞血气之勇、图一时痛快的做法,绝非智者所为。身处你死我活、激烈竞争的官场漩涡之中,谁敢说自己能够永远做官场上的不倒翁?

身处其中的真正聪明人,总是善于想方设法保护自己,躲避陷阱,绕开虎口狼窝。尤其是位高权重者,每每成为众矢之的,树大招风,爬得越高,跌下来就越惨,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所以张之洞遇事总是思前顾后,留有余地,凡事都力争有所回旋。比如他每次上奏进谏,虽然言辞激烈、慷慨激昂,但常常是针对事件有感而发,一般不直接将矛头对准某个人,也就是说他注重就事论事,通过事情论证是非曲直,而不搞人身攻击,即便是因为事件本身不得不触及某人,他也尽量减少对人物的斥贬,而是着重抨击事情的荒谬,这样就给人以光明磊落之感,既避免让局外人误认为是泄私愤,又让对手抓不住任何把柄。因此张之洞在官场上游刃有余,既善于出击,又巧于自保。

张之洞是一个成熟老到的政治家,他老谋深算,进退有术,处处为自己留下退路。他不结宗派、树私党,常常标榜自己“立身立朝之道,无台无阁,无湘无淮,无和无战”,“既和又不能同,既群又不能党”。在从政之中,由于政见趋同,很自然的会有至交好友。众所周知,当初在京纵论时政时,张之洞附着李鸿藻这样的阁臣,成为清流党的“牛角”,而且在1876年底至188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其笔锋所向、触角所至,也无可辩驳地显示他是清流党的重要成员,但他却时时处处竭力否认自己是清流党。

在被人视为“清流党”的头面人物中,张佩纶、陈宝琛等人招怨最多,而张之洞确乎遭人攻诘不多,这正是因为他这个“清流党”重在言事而少言人。张佩纶、陈宝琛,今天弹劾这个,明天弹劾那个,积怨甚多。而张之洞即使对自己的政敌也是虚与委蛇,尽管他纵横捭阖,但尽量不贸然得罪他人。慈禧重用张之洞,本有分李鸿章之势的用心,避免李鸿章集大权于一身。张之洞虽然与李鸿章在很多方面意见不一致,如甲午之战时,李鸿章主和,张之洞主战,李鸿章视张之洞为“书生之见”。但张之洞表面上还是表现出对李鸿章的极大推崇,据说当李鸿章70寿辰时,张之洞为他做寿文,忙活了两天三夜,这期间很少睡觉。琉璃厂书肆将这篇寿文以单行本付刻,一时洛阳纸贵,成为李鸿章所收到的寿文中的压卷之作。张之洞如此处理与李鸿章的关系,显然包含着深刻的外圆意识。

他的外圆谋略还表现在对光绪帝废除与否的问题上。戊戌变法之后,张之洞鉴于西太后的威严,对废除光绪皇帝之事一直不表态,总是含糊其词,既不明说支持,又不明说反对,常常推说这是皇室家事。从他对这件事的态度上,更可看出张之洞的聪明老练、圆滑狡黠。正是因为张之洞做人的成功,他才能在官场上既如鱼得水,又出污泥而不染,既抓住一切机会让朝廷赏识自己,又运筹帷幄为百姓办实事,成为名震中外的“圣相”。

柔与忍的做人哲学在张之洞的身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其运用之精妙令人赞叹。

古往今来,有许多自诩机敏之士于风雨飘摇中遭遇不幸,这往往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左右逢源、圆滑处世,且行为脱俗、锋芒毕露而招惹嫉妒。如果能学会外圆内方,以柔忍之术做人,想必就不会那样不幸,而是可以更好地展现才华,为国为民尽心尽力了。

同类推荐
  • 20几岁决定女人一生的幸福

    20几岁决定女人一生的幸福

    此书是专为20多岁青春女孩打造的实用宝典,全书共分为6个部分,包括女人成功职场的亮点、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20多岁如何在处世中一展聪慧的风采、20多岁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如何完善自己的品质修养以及如何获得感情的幸福。
  • 好故事大全集

    好故事大全集

    《好故事大全集(套装上下册)》精选了一千多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既有让我们拥有力量之源泉和精神驿站的亲情情感故事,也有让*生活弥漫幸福气息的爱情婚姻爱情,还有身边或熟悉或陌生的人们带给*点滴感每则故事后我们都总结出了精辟的人生哲理,让人们明白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健康的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创造幸福美好的人生。请打开这《好故事大全集(套装上下册)》吧,相信你会得到及时的指点、细心的呵护温暖的心走进这个故事的世界,涓涓细流般的感动便会轻轻滑过*心房,帮我们洗涤心灵的尘埃,*人生将从此不同凡响。
  • 靠自己最好

    靠自己最好

    本书共分十章,内容包括:敢想感做、爱我所爱、笑对人生、打破常规、树立目标、以勤补拙、珍惜机遇、善于总结、磨砺悟性、纵横交际。
  • 这样说话,提早成名20年

    这样说话,提早成名20年

    在社交上,会说话就是和睦快乐的调和剂,尽显你的人格魅力。在职场上,会说话就是工作时的终极绝招,实现你的宏伟人生目标。在演讲上,会说话就是你的金字招牌,语惊四座,震撼人心。在商场上,会说话就是通向财富之门的金钥匙,顾客盈门,财通三江。在事业上,会说话就是通向成功阶梯的桥梁,展现你的雄才大略。为人处事必学的说话技巧。人生在世必备的经典珍藏。
  • 高效做事低调做人

    高效做事低调做人

    本书总结了众多成功人士高效做事的方法和低调做人的智慧,并结合大量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为我们如何为人、怎样做事提供了借鉴。每个后面的“经验与反思”强化了所论述的内容,突出实用性,给读者以启迪和指导。
热门推荐
  • 科技城十日游-穿越安培走廊(插图版)

    科技城十日游-穿越安培走廊(插图版)

    我们正优哉游哉的在安培走廊里闲逛的时候,一个不适宜的人物闯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会儿左边一会儿右边的围着一张桌子来回走动,样子怪怪的,“小胡子叔叔,你看那人在做什么?鬼鬼祟祟的。”
  • 我和天猫农场一起穿越了

    我和天猫农场一起穿越了

    带着天猫农场穿越,仓库里有草莓苹果杨梅榴莲,还有鱼有肉有大米,唐皎然表示一点都不慌。
  • 你说的,要幸福

    你说的,要幸福

    鹿梵,古林凡,苗煜。一段爆笑却又失笑的愈恋。古杰森,胡文文,陆珊珊,宋一绪,叙琪。有他们的存在才是一帧青春。
  • 霸道总裁的冷丫头

    霸道总裁的冷丫头

    雨寒,孤儿院里的冷面小萌货。因为生长环境变得表面冷酷的,但却热心;皇铺辰,皇铺家唯一继承人。表面吊儿郎当,却因雨寒小时救他一命,而一直心系雨寒。长大后两人再次相见,熟悉的味道再次出现,他们又会作何反应呢?
  • 她的咖啡不加糖

    她的咖啡不加糖

    关注九零后爱情与婚姻,婚姻里除了爱情,还有责任与担当。
  • 诸神之巅峰刺客

    诸神之巅峰刺客

    隐藏在黑暗边缘,游走于生死之间,他们就是刺客!黑夜是天堂,匕首是生命,杀戮就是刺客的宿命!寒生是?唯一专属的暗夜刺客,在进入职业角色的背后故事后,身体分裂,得到了一个可以穿越真实与虚拟世界的刺客真身,寒生的刺客人生开始走向巅峰!“白天我是普通的一员,黑夜我将化身暗夜之神!我将以暗夜刺客之名,守护城市和平!”“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刺客!”
  • 离开也是一种快乐

    离开也是一种快乐

    “分手吧。”“好吧”木语没有质问原因。深夜、醉酒、不归、背影,究竟是什么原因。……………………全新作品《离开也是一种快乐》首发式开篇。
  • 九曜星神

    九曜星神

    问世间多繁华,只是南柯一梦。萧运一觉苏醒,周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竟然变成了经脉闭塞的废人!但偶然机遇,梦入玄镜,一梦苏醒成为一代天才妖娆!一个个重磅消息刺激着萧云的神经,种种未知的因素,让少年闯向了那精彩绝伦的大世界!璀璨的故事,从一颗陨石,一个梦开始...。妖娆辈出,任你神功盖世,唯我萧云星辰在握,睥睨天下!
  • 重生强妻江少在线扒马甲

    重生强妻江少在线扒马甲

    白晴雪上世误信渣男的花言巧语,为他盗取商业机密,到头来被伤的体无完肤。她重生归来,发誓要虐渣男莲花,成为强者,与巅峰之上的他一同前行。在一次次偶然的机会中,江牧尘发现黑客大佬是自己老婆,播音达人听雪是自己老婆,神医圣手也是自己的老婆……每当人们在谈论黑客大佬,神医等等,江牧尘骄傲的说:“那是我老婆。”在一次次马甲被爆后,江牧尘漠然的问白晴雪:“老婆,你还有多少马甲,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咳咳,神级画家雪宁也是我……”
  • 战斗不熄

    战斗不熄

    为报复幼年时期有人杀害自己父母的仇,他走上复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