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868500000105

第105章

次徵意云。十二有支三世行列。前后引生。何以今说皆依一心。谓说主巧示。非唯三世不离一心。今一念心顿具十二。弥显前后不离一心。此则俱舍第九明刹那十二因缘也。是以此门中含多缘起故。今不必依次。意显一心顿具。随事贪欲与心共生者此则总指所行之事。贪事非一。随取一事。于一念中则具十二。谓行此贪事必依心起。复了别前境。心即识支。事是行者。贪事即是意业之行。若形身口。亦是二行。不知贪过。能招于苦。名于行迷惑。即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者。名色是总。为二所依。名与共生。故晋经云识所依处为名色故。俱舍云识俱三蕴总称名色。意明以受蕴自是受支故。名色增长是六处者俱舍云住名色根。说为六趣。谓六根是别。以别依总开成于六。称住名色。贪必对境为触。受必领触。贪即是爱名受无厌。爱摄不舍即是欲取。爱取润前六支成有。故但前诸有支生。即是有义。有所起者即前诸法。起便是生义。生熟为老者物生即异故。老坏为死者刹那灭故。当相坏故。故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故。此若不断则名连缚。十二支位五蕴皆名分位。即此顺后无始来有名为远续。大小理通。或六八识异耳。非圣教量孰信斯旨。此文正辨同时异体十二有支。若同时同体亦具十二。谓迷第一义即是无明。有漏有取便名为行。体即是识。亦即名色。亦是意处。对境名触。领境名受。染境名爱。着境名取。招报为有。体现名生。即异灭为老死。此十二支。若依三世二世一世。并如初门中辨。同时异体同体。即如此文。

上相谛差别观。

二约大悲随顺观中。即当第二余处求解脱。谓是凡夫愚痴颠倒。常应于阿赖耶识及阿陀那识中求解脱。反于余处我所中求解脱。故经明唯是一心。明心外无我法。当于一心中求。三约一切相智观。即当第二依止观。明此缘集依于二种。一依第一义。已如前说。二依心识即是今文。前唯约净。此通染净。依义如前。又前即依真起妄。此即显妄依真。

上第二一心所摄门竟。

下自业助成门。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着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

此下第三自业助成门中。亦三。初约相谛观者。此下二门即当因观。因观有二。一他因观。二自因观。今言他因者全赖前支生后支故。此拣自性故。大悲中拣于冥性破于自性等因。一切相智观名为方便。显因缘相故。唯从无明生于行故。名为自因。此拣余因能生于行。今此一门即他因。经明各有二业。则一是自业。二是助成。而并云他者特由无明迷于所缘。方为行因。若了所缘宁起妄行。又初明自业显是他义。二明生后显是因义。余十一支。仿此思准。然生起之因即增上缘。以缘名因从通义说。为缘既多义不同经约拣要从定有说。谓但有增上。其十二支各初自业。不异前之二门。论主唯解老死二业者以此难故。举一例诸。然无明无因。老死无果。故前十二各与后支为生起因。老死无果。与谁为因。经文意显与无明为因。则无明非无因。老死非无果。故云不觉知故相续不绝。不觉知即无明也。是以十二因缘。犹如寻环如汲井轮。无有断绝。反显若能觉知则无复生死。论主总以二业为后生因。故云坏五蕴身。能作后生因。以不见知故能作后生因。意明前阴但灭则后阴生。故初为因。后意不知即是无明。无明为因则十二支相续不绝。二约大悲随顺观。四观之中。此下四段明第三异道求解脱。论云颠倒因有三种。性因。自在因。苦行因。及无因。此有四因。如次四门破之。前三是邪因。故并云颠倒。后一是无因。四因者初一性即冥性。谓僧佉计此为所知因。谓知此冥性即得解脱故。前云异处求解脱显其理非。此中虽云所知。意取行非。二即迦罗鸠驮计自在天为所因。谓自在天瞋众生受苦。喜众生受乐。求其喜故。三删闍夜计苦行为所修因。但修苦行以酬往业。则得解脱。四无因即阿耆多计众生不由因得。万法自然。若知此者便得解脱。众生于上邪因无因中求。经欲以正折邪。故举四门。令于中求。此门即破冥性。谓因缘有支各二种业。而能生彼因缘事。不由冥性故。断前支缘则后支不续。一生之中便得解脱。汝之冥性纵八万劫。亦无解脱。三约一切相智观。即当第二方便观。谓因缘有支各有二业。为起后方便。若灭前前则不生后后。是解脱方便。下第四不相舍离门中。三门同前。初谛相。即当自因观。自因之义以见上文。又论云自因观者无明等自生因。观缘事故。谓离前支无后支故。如不离无明有行等。则无明唯是自行因也。以是自故令行不断。以是因故但云助成。若唯不离无明有行。则成太即。不应言无明缘行。若全离无明有行。则成太离。无明则非行因。故论云异则不成。不即不离。则名自因。亦二义成矣。故引中论偈云。众因缘生法。是则不即因。亦复不异因。非断亦非常。初句泛举。次句以是所生非能生故。亦复不异因者。从于能生生所生故。非断亦非常者。不即故不常。不异故不断。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

第四不相舍离门中。先顺。后逆。顺中而论云无明有二种。一子时。二果时。是中子时者令行不断。有二种义。故缘事示现者。子是种子。果是现行。现行之果虽已前谢。故不取之。种子续故令行不断。能助成行。故取子时。亦可初起无明名之为子。迁至行时名之为果。由前等引之力。令行不断。令行不断助成行故。偏取子时。余十一支皆有二时。例此。

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次逆观。论云先际后际灭。中际亦无。是故不说。十二因缘不出三际。过未既无中岂得有。是故不说有不断助成义。又不说者灭则灭前诸义。故不假说子果等殊。二约大悲随顺观。破颠倒因中。以自在天为众生因。今以无明等为行等因。尚不从于余支。岂得从乎自在。三约一切相智观。有支无作故者。既由前前令后后不断。助成后后则后后无性。何有前前能作后后。即以无作为缘之相。是种智境。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

第五三道不断门。一依论相谛中。六观之内名摄过观。此名在一心门。第二本末依持中。谓以三道摄十二支。则显有支但摄于苦。因果过患。业惑是因。苦即是果。亦有逆顺。初顺观中文含二义。一约三世。则过去无明现在爱取名为烦恼。虽同烦恼。过去迷于本际与无明名。现在牵生后见由于爱取。从其本末显现互彰。行有是业者宿业名行。现业名有。虽同是业。过去已定。当相受名。未来未有业能有之。功能受称。现在五果。未来二果。同皆是苦。现报已定。当相受名。未来未起。从过患立。若约二世。前十同世则烦恼有二。能发能润。虽诸烦恼皆能发润。于发业位无明力增。润业受生爱取力增。各偏受名。以无熏发。唯一无明数数灌溉。故分爱取。业亦有二。未润已润。未润名行。初造作故。已润名有。近当生故。若总取识等种为所润。则亦苦摄。唯识云有支一分是业所摄。三道皆言不断者。谓从三烦恼生于二业。从彼二业复七苦。七复生三。故如转轮。

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犹如束芦。

次逆观分二。初明对治断。谓断前际无明行及后际爱取有。则七苦不生。后如是三道下明自性断。故净意云一切世间法唯因果无人。但从诸法空。还生于空法。是则生灭因果如二束芦互相依立。不能独成则知无性。二我俱空。二约大悲观中即当破异道求中苦行因计。谓以业惑而为苦因。欲求解脱。当断惑业。及修苦行。是起妄计。苦行心即是烦恼。如是烦恼宁是解脱乐因。三一切智相观中即第五入谛观。三道苦集谛故。谓惑业苦皆集故。瑜伽云生老死现法为苦。识等五当来为苦者。五约种说。故唯识云十二皆苦谛摄。此则业惑通于二谛。约其逆观即灭道谛。灭分别心亦即道故。又体三道即性净三德。涅盘佛性一实谛故。

复次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第六三际轮回门。初约相谛名护过观。谓说三际护三过故。释文有逆顺。顺中先明一往三世。于是下明流转三世。今初云无明缘行是观过去者。观有二义。一观现在。生是过去二因所作。二则知识等是彼过去当来之果。因果相属反复相成。如是方名见过去因义。能防三过。言识乃至受是观现在者。亦有二义。一观现在识等由过去业得。二复知识等能得未来果报。以不得对治依起爱等故。现在目覩。故分两向。明其二义。言爱乃至有是观未来者。此未来因决得来果。一往定故。二流转三世者谓不得对治。复有后世。于后世上转生后世。后后无穷。已知三际云何护过。谓外与内。因缘之法立三种过。一者一切身一时生过。何以故。无异因故。此过从前自因而生。谓既无自在等而为异因。唯无明行为识等因。行有多种。何以不得六道齐生。二者自业无受报过。何以故。无作者故。此过从于无作缘生。作者即我。三者失业过。何以故。未受果报业已谢故。此过从于无常缘生。此上辨过云何护耶。若见三际则能护之。然过业有三种义。故不得报。一未作。二作已未润。三得对治。今无缘行则显已作。现识等五则显已润。已受爱取有三则知未得对治。于已作业既有润未润殊。斯为异因。已润则受生报。未润则受后报。润未润殊。岂得六道一时齐受。此为异因。何用自在。既自造异因自招二报。非他身受。何言自业无受报耶。假者自造何用我耶。若已作业不得对治润则便生。知业不失。因虽先灭势力续故。现见得报。不可言失。三过度矣。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

此逆观也。即得对治义。此灭即彼灭是观待断。又因观能灭拣自性灭。故云观待。然十二因缘三世并备。但随化迹隐显分三。令知过去因招今苦器。令断爱等当果不生。即愚痴绝命于慧刃。爱水焦枯于智火。高罗四开于六趣。无生超逸于八极矣。二约大悲随顺观。治异道求中无因之见。示三际因果。既先际二是中际五因。中际三是后际二因。若无如是等事。众生亦无。斯因有矣何得言无。三约一切智相观中。当力无力信入依观。论云先中后际化胜故。谓此三际为因义边皆名有力。为果义边名为无力。若约三世前际于当二无力。中际爱等于当有力。于现无力。以斯三际化彼凡夫。令信入依行。化中之胜。如是穷究。为种智境。

第七三苦聚集门。初约相谛观。即当一心门中六观之第五不厌厌观。论云厌种种微苦。分别所有受皆是苦故。此约微细行苦。又云及厌种种麤苦故。此约坏及苦苦。皆凡夫不厌。菩萨厌故。又初微苦二乘不厌。菩萨亦厌。二乘虽知舍受行苦。不穷微细有无量相及变易苦。故云不知。

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

七三苦聚集门。文中亦有顺逆。顺中从相增说。以配三苦。前五迁流相显名为行苦。触受二支触对生苦。故云苦苦。余但坏乐。故名坏苦。老死坏生。亦名坏苦。

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逆观可知。二约大悲随顺观。此下四段。当第四求异解脱。谓不识真解脱。求三界苦等为解脱故。名之异求。真解脱者有四种相。一离一切苦相。二无为相。三远离染相。四出世间相。此四即涅盘乐常净我。故涅盘云于世间法自在远离。名为我故。故下四段经明其但有四妄。而无四德。今此明其有苦无乐。故论云彼行苦事随逐。乃至无色有缚。彼计无色为涅盘者岂非妄苦邪。三约一切智相观。此当第七增上慢非增上慢信入观。不如实知微苦我慢。即增上慢。若知微苦非增上慢。不知令知名为信入。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月光下盛开的花

    月光下盛开的花

    我没有去过远方,这是我梦里的故事,梦里我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 以暴制暴

    以暴制暴

    一笔飞来横财给黑车司机张向东引来了灭顶之灾,要想活命,必须拳头够硬!
  • 御制救度佛母赞

    御制救度佛母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明月不如你

    明月不如你

    他(她)是她(他)年少的欢喜,那份隐秘的情怀,各自藏在心底
  • 精灵王传

    精灵王传

    上古世纪王的崛起,带着血与泪,精灵王亦不例外!
  • 忆孤生

    忆孤生

    人生就像是在一条路上行走,所有的脚步都只是为了抵达最后的终点。或许你会在路上遇到一处极美的风景,于是有了一时的停留,但无论长短,总会离开。我也只是你们遇到的一处风景。所以无论有多么喜欢,也请不要舍不得离开。所以即便我不在了,也还是要继续前行。风声俱静,鸟兽无声。周围除了空寂,也便只有她一人。
  • 我要当后母

    我要当后母

    刚被父母赶出门的米虫白雪儿,手里提着一个箱子走在大街上,嘴里嘟囔着......为什么这样对我吗,人家也只不过刚毕业,想找个后母当当,这可是人家最大的心愿......没想到就刚好捡到一个小可爱,粉嫩的小脸,圆都都的,才想着抱回家,人家宝宝的老爸就出现了,还要告她拐卖小孩......哦,这回死定了,晕。
  • 我能改变祖辈命运

    我能改变祖辈命运

    获得追溯时光的能力,周天回到过去,化身先祖,立志打造最强家族。别跟我比拼家族底蕴,因为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家族有多么恐怖。一条血脉贯穿古今,连接起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 学园都市第六名的手记

    学园都市第六名的手记

    这是学园都市能力名为「存在缺失」的生活记录。剧情大概综漫向,第一卷定向在学园都市,往后暂定鬼灭,女主原创新手,轻喷谢谢
  • 我从什么开始不活着了

    我从什么开始不活着了

    出生到终生,究竟是我来到了世界还是世界吵醒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