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93100000010

第10章 丝绸——衣着之源

[18] 蚕神:嫘祖或马头娘?

中国自古农桑并称,蚕桑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与谷物平起平坐,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则是独一无二的。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信仰是万物有神的自然观,山有山神,树有树神,谷有谷神??当然蚕也有蚕神。神是看不见的,难以与人沟通,于是人们创造了拟人化的神,使神也和人一样有姓氏归属。人们可以对神顶礼膜拜,祈求神的保佑,赐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蚕事兴旺。

采桑饲蚕是新石器晚期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农业经济组成之一,所以蚕神也已产生于那个时期。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初期,继承下来,便反映到甲骨卜辞中,据胡厚宣的研究,甲骨文中祭祀蚕神的卜辞约有四条,以祖庚甲时蚕神与上甲微并祭的一条卜辞为例:“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十三月”。

这条卜辞的意思是说祭祀元示上甲要宰牛五头,祭祀蚕示用牛三头。可见祭礼之隆重。“示”指神只,故蚕示也即蚕神。“示”的神祇义源自巨石崇拜,这里不去说它。

有史以后,有关蚕神的文献记载,不如神农、后稷那样较少分歧,而是一直处于多元并存的现象,蚕神被称为先蚕、嫘祖、菀窳夫人、寓氏公主、马头娘、蚕母、三姑等,多轨并行,令人无所适从,是很值得注意研究的现象。

上举的卜辞只称蚕神为蚕示,说明殷商时期还没有嫘袓等各种不同的称谓。

蚕神的拟人化之一是嫘祖,最初见诸《山海经·海内经》,作雷祖:“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溺水,生韩流??”嫘祖之嫘,没有固定的写法,早期作雷祖。首先提到嫘祖的是《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大戴礼记》也作嫘祖。查《说文》没有收“嫘”字,只有“儡”和“儽”字,不知道早期简牍的《史记》和《礼记》是否不作嫘,而作雷或儽?后世传刻中改用统一的嫘?雷、儽、傫、嫘虽可通用,从造字先后和《说文》收字来看,甲骨文只有靁(雷),没有累,更没有傫和嫘,以雷为最早,儽(傫)次之,嫘最后。嫘出现后,雷祖、傫祖、儽祖虽然仍旧使用,最后是嫘祖取得统一书面语的地位。

尽管《山海经》和《史记》已提到嫘祖,但这个嫘祖与蚕神并无关系。秦汉宫廷祭祀的蚕神,称“先蚕”,这是蚕示的同义词。如《后汉书·礼仪志》云:“祠先蚕,礼以少牢。”《周礼·天官·内宰》:“中春,诏后帅内外,命妇始蚕于北郊,以为祭祀。”《礼记·祭统》更有详细的天子和诸侯负责亲耕,王后和夫人负责亲蚕的记述(文长从略),反映这时期的祭祀蚕神,未有专门的称呼,并与嫘祖无关。

《山海经》和《史记》中的嫘祖,身份都是黄帝妻子(元妃、正妃),与蚕神没有关系。反之,在唐朝林宝撰的《元和姓氏纂》中则把嫘祖奉为行神:“西陵氏女嫘祖,好远游,死于道,后人祀以为行神。”唐朝王瓘的《轩辕本纪》则说:“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祖神之“祖”可训“道”义,故道路之祖神和行路之祖神相同)。宋·丁度《集韵》重复引用《元和姓氏纂》的文字,不俱引。沿这一条线索看,嫘祖也同蚕神没有关系。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黄帝“顺天地之时,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时播百谷草木,淳(驯)化鸟兽虫蛾??”这是把种植百谷和驯化虫蛾都记在黄帝名下。如果虫蛾包括蚕蛾在内,则养蚕是黄帝之发明了。清·马骕《绎史》引《黄帝内经》云:“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这里的蚕神显然和西陵氏之女的嫘祖也无关系,即蚕神和嫘祖尚未合为一人。

尽管秦汉时已有嫘祖,但秦汉宫廷祭祀的蚕神,称“先蚕”。到了东汉时,《后汉书·仪礼志》刘昭注指出了另两个蚕神:“??是月皇后帅公卿诸侯夫人祠蚕。先蚕礼以少牢。”刘昭注:“汉旧仪曰:‘??今蚕神曰菀窳夫人,寓氏公主,凡二神。群臣妾从桑还献于茧观??’”后世《晋书·礼记·上》,宋·秦观《蚕书》等都有类似的祭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的记载,不俱引。菀窳和寓氏都是蚕神,为什么却分为二神?可能夫人是已婚的,代表大蚕做茧成蛾;公主是未婚的,代表前期幼蚕的生长,故分二神祭祀。“菀窳”二字费解,从字义看,“菀”通“苑”,“苑”有宫室义,“窳”指低洼处,有下湿义。蚕室的温度宜凉爽,湿度宜偏湿,桑叶才不会快干。室内如偏燥,桑叶失水太快,不利于蚕儿进食且浪费。保湿尤其以蚁蚕期为重要,大蚕因排泄的蚕矢量增加,本身已较多湿气,故不必特意保湿。所谓菀窳夫人,当指在卑湿的蚕室中养蚕的夫人。寓有寄居之意,寓氏当指寄寓于蚕室的公主。原始社会的氏族长要带头领导播种和养蚕,世代相传,成了祭祀的神。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是宫廷王室后妃负责养蚕者的蚕神化,它们不是来自民间。

把先蚕与嫘祖联系起来约在北周,见诸《隋书》:“北周制,以一太宰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以后是北宋·刘恕《通鉴外纪》:“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宋·罗泌《路史·后纪五》:“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皮肤冻裂)之患,后世祀为先蚕。”元·金履祥《通鉴纲目·前编·外纪》中也有类似记载。这是把黄帝元妃、嫘祖、蚕神合为一人(神)的经过,故事就这样日趋完整了。

祭祀蚕神和嫘祖混同不分以后,嫘祖仍未完全取代蚕神和菀窳夫人、寓氏公主。民间还有一个马头娘的传说,绕过嫘祖、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把蚕神的接力棒接了过去,成为与嫘祖、菀窳夫人、寓氏公主多神并存的多个蚕神。而且这个马头娘的传说在民间的影响最为广阔和深远。到了元·王祯《农书》中,王桢汇总魏、晋、北齐、后周至隋朝的历代先蚕坛的不同规格,并绘图名“先蚕坛”表示,坛中央竖立先蚕灵位,皇后率领群妃拜祭。另外,又汇聚皇室和民间的各种蚕神,总名蚕神,绘成“蚕神图”,蚕神图的上方中央为天驷星,所谓“有星天驷,象合乎龙;唯蚕辰生,精气相通;孕卵而出,寓食桑中,取育于室,茧丝内充。”天驷星下坐着黄帝元妃西陵氏嫘祖。嫘祖的左下位坐着马头娘(女身而头背后有马头)及蚕母;嫘祖的右下位坐着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以及大姑、三姑。王桢让上层和下层文化的蚕神兼收并蓄、并行不悖地坐在一起,不是他个人的主见,实在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是一种饶有兴味的文化现象。

以下转到民间的蚕神故事。民间传说中的蚕神不是嫘祖,而是马头娘。最初见于晋·干宝的《搜神记》: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居幽处,思念其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赢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缰而去,径至父处,父见马惊喜,因取而乘之。马望所自来,悲鸣不已。父曰:“此马无事如此,我家得无有故乎?”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养。马不肯食。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吿父,必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门,且莫出入。”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蹴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蹙然而起,卷女以行,邻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吿其父??后经数日,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命其树曰桑??今世所养是也”。

《搜神记》所提“旧说太古之时”很重要,表明不是有史以后的事。只不过是晋时已很流行的故事。作者干宝从小随父亲迁往浙江海宁,他曾做过山阴(今绍兴)县令,《搜神记》序说他“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说明他这个故事是在江浙一带收集来的,但不知道故事的原产地是哪里。早在《荀子·蚕赋》里(赋篇第二十六),提出一个关于蚕的谜语,请五泰(即五帝)回答:“有物于此,臝臝(裸)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人属所利,飞鸟所害。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这个解答非常美妙。的确,长大的蚕儿,柔软嫩白,想象成美女的身体,也很恰当;当其昂首时,确有点似马首。这是《搜神记》民间故事的谜语化。

女身马首的蚕宝宝又和天象星座联系起来。《周礼·夏官》:“夏官:掌质马??禁原蚕者。”郑玄注:“天文,马为辰。蚕为龙精,月值大火,则浴其蚕,是蚕与马同气。”辰是星名,即房宿,又称天驷。马属大火,蚕为龙精,蚕在大火二月浴种孵化,故说蚕和马同气。汉《阴阳书》也说:“蚕与马同类。”这种把天象与物候人事联系的解释,与阴阳五行说有关,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

王祯引《淮南王蚕经》云:“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至汉,祀菀寙夫人,寓氏公主。蜀有蚕女马头娘,此皆历代所祭不同。”王祯提到“蜀有蚕女马头娘”,可补《搜神记》没有马头娘地点之不足。王祯所据可能是前蜀(903—932年)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的记载,该书所述的故事情节较《搜神记》更为详细:

“蚕女者,乃是房星之精也。当高辛之时,蜀地未立君长,唯蜀山氏独立一方。其人聚族而居,不相统摄,往往侵噬,恃强暴寡。蚕女所居,在今广汉之部,亡其姓氏。其父为邻部所掠已逾年,唯所乘马犹在。女念父隔绝,废饮忘食。其母慰抚之,因吿誓其部之人曰:‘有能得父还者,以此女嫁之。’部人虽闻其事,无能致父还者。马闻其言,惊跃振迅,绝绊而去。数月,其父乘马而归??父怒,射杀之,曝其皮于庭中。女行过侧,马皮蹶然而起,卷女飞去。旬日,复栖于桑树之上,女化为蚕,食桑叶,吐丝成茧,用织罗绮衾被,以衣被人间。蚕自此始也??一旦,蚕女乘彩云,驾此马,侍卫数十人,自天而下,谓父母曰:‘太上以我孝能致身,心不忘义,授以九宫仙嫔之任,长生矣,无复念也。’言讫,冲汉而去。今其冢在什邡、绵竹、德阳三县界。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验。蜀之风俗,诸观画塑玉女之像,披以画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桑焉??”。

有关马头娘的记述,远不止上举的文献,三国《太古蚕马记》,唐《原化传拾遗·蚕马》,宋《太平广记》等,都有类似记述。祭马头娘的民间风俗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四川盐亭高登建有嫘祖宫,内塑有嫘祖、马头娘像。嫘祖宫大门两侧有联云“弘扬嫘祖文化,振兴高登经济”。

马头娘的故事出于四川并非偶然,四川古称“蜀”,蜀在甲骨文、金文、小篆中的字形虽然有所变化,但其上部都作马头形则仍然一脉相承,就是在现今楷书中,上面的“四”形,对比甲骨文也还可看出马头的影子。甲骨文对牛、马、猪、鹿、犬等动物,都采用象形手法表达,每种动物,各显示其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动物,马字的特点是突出它的头部大眼及颈部的鬃,蜀字去掉下边的“虫”,即是马头及身的侧面(省四脚)。故《荀子》有“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的说法。《尔雅翼》亦说:“蚕之状,喙呥呥类马”。

但是,蜀的头部也有释作蚕头的,《说文·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像蜀头形。中像其身蜎蜎(蠕动状)。《诗》曰:“蜎蜎者蜀,蒸在桑野。”(《说文》的葵,据《尔雅》释为桑)。许慎所引的《诗》作蜎蜎者蜀,但今本《诗·豳风·东山》作“蜎蜎者蠋。”蜀和蠋的造字关系,当然是先有蜀,后有蜀旁加虫的蠋。《诗》毛传云:“蠋,桑虫也。”许慎说是“葵(桑)中蚕也”,蚕是专指的,桑虫则是泛指的,凡食桑的虫,都是桑虫。于是蜀和蠋既是同音通义,蠋又有其他桑虫的义,因蠋从蜀得义,又与马头的关系不大,这里不展开讨论。

蚕的繁体字作“蚕”,上半部是声符,下半的双虫是指昆虫类,但加上声符,便是专指蚕。单个的虫,古代常指大型动物,如老虎、蛇都称大虫。后世简化了,虫和双虫也不分了。按造字的规律,先有象形、会意的蜀,后有形声的蚕,蜀和蚕的古音也相近,二者同源。

蜀是以当地人养蚕著称,故借用为地名、人名,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汉·扬雄《蜀王本纪》云:“蜀王之先,蚕丛、柏获、鱼凫??是时人萌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到蚕丛(蚕丛),积一万四千岁。盖后世以蚕丛为蜀国之号。”蚕丛的传说在四川十分普遍,故李白的《蜀道难》中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之叹。明《一统志》谓“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民蚕桑。”这些记述和后稷的传说十分相似,后稷是教民稼穑之人(神),蚕丛是教民蚕桑之人(神)。所不同者,后稷自始至终称后稷,蚕丛则慢慢被嫘祖所取代,成为留在蜀地的蚕人(神)。

《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蜀)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邓廷良认为若水即今甘孜地区的雅砻江。黄帝之子娶于蜀山氏,说明蜀山氏是与黄帝部族同时出现于岷山地区的部族。古代相邻的部族间,为加强联系,大抵世代通婚,为此,产生了黄帝妻子嫘祖也是蜀山氏的传说。这是又一条把把嫘祖和蜀联系起来的线索。有记载的第一代蜀王,族名蚕丛氏,而蜀的本义即是野蚕。相传蚕丛氏时代,蜀地已有最初的集市,即蚕市。

与蜀有关的另一个字是“蠻“(蛮)字,最初的“蛮”字下边没有“虫”,读如mun,谐音作“民”“蒙”“苗”“氓”等,都是“蛮”的同音。甲骨文的“四方”,即后世的“蛮方”。何光岳释“四”字:“正像一人挑起一担蚕山的框架??因为开始养野蚕时,只能在野蚕分布的桑林里就地设放这种框架,把吐丝的野蚕捉放到框架上,使野蚕能有规则地围绕框架吐丝。”这段话分析野蚕如何转向人工饲养,是有道理的。但说“四”字的结构是正像一人挑起一担蚕山的框架则不妥。因为两束丝的中间是个“言”字,不是人体。两侧的丝束已足以表示养蚕的氏族人,加“言”是对华夏人自称为“mun”,华夏人怎样把这音记下来,是件难事,于是画出两束丝象形,再在中间加插一个言,代表自称。又因南方蛮人多信奉蛇为图腾,故在下部再加一个“虫”,这样,就完整地体现了蛮人的专业特点。

邓廷良把嫘祖和蜀山氏联系为一人,虽然没有把嫘祖同马头娘连在一起,实际上也等于联系在一起了。从黄帝时代以野蚕命名的蜀山氏,到后来第一个蜀王朝蚕丛时代,正是由蜀(野蚕)到蚕(人工饲养)的时代,这是邓廷良的观点。从蜀地范围内看,这种驯化过程还可以成立,但放大到黄河和长江流域,结合考古发掘看,则还欠说服力。

还有一个需要提出的是,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后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这种纵目人可远溯至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面或人像,其额面正中都有第三只纵立的眼睛,则蚕丛之纵目历史当亦随之提前。青衣神蚕丛氏的庙、黄帝妻马头娘的蚕神庙,遍布于蜀中,这些神都是三眼,中央者为纵目。马首人形的马头娘传入中原当很早,所以《荀子》说:“此夫身女而马首者与。”蜀中土著的诸神及氐羌系诸神的额中央,都有纵目,故屈原《楚辞·大招》歌云;“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髪鬟只??魂乎无西,多害伤只。”这种纵目现象并不局限于四川,浙江海宁县蚕乡信仰的“蚕花五圣”神像,为男性,盘膝端坐,有三眼,中间一眼为纵目。六手,上举的两手各擎日和月,中间两手所持物是否为丝束及卷帛?不能肯定,下面两手捧蚕茧。

还需要指出的是,马头娘的传说十分复杂,并不局限于蜀中,而是遍及各地。尤其是长江下游蚕区。不仅如此,还远渡重洋传播到日本。良渚文化在4000余年前已有丝织品出土,春秋战国时的吴越时期又都以蚕丝著称,却和马头娘无关。良渚文化的时代较三星堆遗址为早,马头娘是怎样传播至各地的,也是个谜。据现在所知,太湖地区在明代已有马头娘的“神码”在南货店出售,神码是印在纸上的马头娘神像,用于祭祀。神码上的马头娘,手牵着一匹马,已非女神头上披马皮。但并非到处都改为人和马分开,据蒋犹龙先生回忆,20世纪30年代,他家乡江苏宜兴乡间有一小庙,供养着一个陪祭的蚕神,女性,头顶罩有一个马头,身上披着马皮,端坐,手里捧着茧子。

先秦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故蚕桑业很发达。山东是当时蚕桑的重点产区。从东汉至南北朝,是黄河流域气候转冷期,隋唐五代有所转暖,但宋以后历元、明、清,气候都较现在为冷,不利于北方蚕业的发展,却促成了南方蚕桑业的兴旺,而唐宋以后正是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时期。推想马头娘的故事传说是在唐宋以后传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并因中日交通的频繁开展而传至日本。

杭嘉湖地区历史上一直有很复杂的祭祀马头娘风俗。祭祀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以家庭为单位举行,另一种以庙宇为中心举行。家庭举行的方式是“下蚕后,室中即奉马头娘。遇眠,以粉茧、香花供奉。蚕毕,送之。出火后,始祭神。大眠,上山,回山,缫丝,皆祭之,神称蚕花五圣。”出火后祭神所用的祭品叫“茧圆”,用米粉做成如同蚕茧一样大小的圆子。

以庙宇为中心的祭祀又称庙会,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杭州西湖的香市,嘉兴三塔的踏白船,湖州含山的轧蚕花,桐乡芝村的水会,海宁的蚕花戏等,都闻名远近。一般在春季蚕事开始之前,结伴同赴杭州,进庙烧香,祈祷“田蚕”。田蚕是把植桑和蚕事两者结合起来,祈求双丰收。其中湖州含山有一种名叫“轧蚕花”的风俗(轧是吴语,即“挤”的意思),还保存着原始生殖崇拜的残余。含山上有一座蚕神庙,祀奉马头娘。蚕农们于每年清明节前后两天里上山祭祀蚕神,多时一天可达两三万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未婚的男女青年总要往人堆里挤轧,人越多,挤得越热烈,即预兆当年蚕事越兴旺,称之为“越轧蚕花越发”。未婚的蚕花姑娘非常希望有哪位小伙子摸一摸她的乳房,俗称“摸蚕花奶奶”,认为能有机会被摸一下,这意味着她有资格当蚕娘,她的蚕事一定会兴旺。轧蚕花在苏南、浙北以至浙中一带都有之,至20世纪50年代才消亡。这个风俗的起源是极其悠久的,主角是女方,是原始母系氏族时的遗风。

日本东北地区的养蚕户几乎家家都祀奉“白神”,即马头娘。神体是一对用桑木刻成的神偶。一个是男性,刻成马头,另一个是女性,刻成女子头,身上穿漂亮的衣服。关于白神的传说同中国《搜神记》的马头娘故事大体相同。每年三月十六日前后是白神的祭日,届时附近数千名蚕农都带着各自家里祀奉的白神神体,到久渡寺去祭祀蚕神。祭祀的人们在神前行礼拜之后,围坐在院子里或寺外空地上跳舞、聚餐,晚上在月亮下燃起篝火,由巫女吟诵《白蚕祭文》及咒语。《白神祭文》所诵的神话故事,同中国《搜神记》的内容也大致相似。以日本岩手县上闭伊郡流传的“蚕的起源”故事为例:

“古时,老两口有一独生女儿。女儿长大后与家中养着的花白马成了夫妻。愤怒之下,老头把马牵进山,勒死在桑树上。女儿赶来哭得很伤心。老头刚剥下马皮,马皮即包裹住女儿飞上了天。后来,女儿托梦给二老,二老果然在三月十六早晨发现钵子里有许多小白虫。他们从桑树上采了树叶来喂,小白虫后来就结了茧。白马和姑娘双双被奉为蚕神”。

马头娘的故事传至长江下游约在晋时,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是唐朝开始大盛,可能是在唐或宋时传向日本。这种口传的民间故事,不要说是传播国外,就是国内各地相互间传播也会发生再创造,有增有简,是可以理解的。

蚕桑神话的文献记载或口头传说,虽然无法同考古发掘进行核对,但考古发掘所鉴定的年代,却可以给神话传说以某些启发。遗憾的是,蚕桑考古发掘的资料,远不如稻谷那样丰富多样化。1926年曾在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遗址发现了半个蚕茧,据测,时间距今约6080~5600年。茧壳经一再鉴定,本身没有问题,但各家的见解不同,有认为可能是野蚕茧,有认为是后来带入的,不能算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也有认为根本是不足信的,当然不能同嫘袓联系起来。1980年在河北正定南洋庄发掘了一个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距今约5400年),出土了两件陶蚕蛹,以及相应的理丝打纬的骨匕70来件,这是华北的情况。长江流域太湖地区于1958年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遗址中发现了一批丝织品、绢片、丝带和丝线等,保存于竹篮里。同一探坑中发现大量稻谷,年代测定为纪元前(2750±100)年,树轮校正距今(5260±135)年。绢片经鉴定为典型桑蚕丝,不是柞蚕、椿蚕或野蚕丝。根据这些发掘报告来看,新石器晚期无论南北,似可认为已开始有饲养桑蚕的事实。那么,有关蚕神的祭祀及其相应的故事传说,应该认为亦是很早以前的事,在有文字以后,从甲骨卜辞起,便相应陆续地记述下来,并不时地增添新的内容,剥去这些层层后加的东西,应该认为它们并非局限于商周时期的故事。1990年以来,在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遗物的同时,蚕丝方面却没有新的发现,则是一种遗憾。

笔者之所以对嫘祖和蚕神的演变关系作以上扼要的梳理,目的在于论证中国历史上的上层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微妙“较量”。对原始时期继承下来的蚕神“先蚕”,到汉时在皇室宫廷里被改换、拟人化为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皇室的主观愿望总是要把先蚕同最高统治者联系起来,通过控制蚕神取得支配权力,于是有了黄帝妻西陵氏嫘祖教民始蚕的出笼。嫘祖一旦成为正统的蚕神,菀窳夫人和寓氏公主就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嫘祖因是钦定的祭典主角,具有硬性遵守的权力,容易取得全国一致通行的地位。但是试看统治者对嫘祖的描述,可以发现实在空洞无物,说来说去,不外乎嫘祖“始蚕”“始教民育蚕”“献采丝”没有具体内容。从好的一面说,树立嫘祖教民始蚕的说法有利于增强全民的凝聚力,而从负面看,则是淹没、歪曲了蚕文化的真正面目。

反之,民间对蚕神的祭祀,从当时的认识出发,总是诚心诚意地崇拜蚕神,祈求蚕神赐予桑蚕丰收。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通过养蚕劳动,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才能获得丰收,但是人们首先把丰收归功于蚕神的保佑,而遇到歉收,则归因于祈祷不周。生产实践中的丰收喜悦和减产失望,促进人们的思维活动,由此产生拟人化的蚕神马头娘,在汉字造字上,以“蜀”字留下历史烙印。人们用歌唱、舞踏来娱神、祭神,创造出美好的神话传说,形成了独特的蚕文化,随着传播和交流,越来越丰富多彩。到了长江下游,在保存马头娘的同时,人们又发展出诸如戴蚕花、祷田神、踏白船、接蚕花、蚕花马、蚕花纸、蚕花生日、请蚕花、做茧圆、吃蚕花包子、谢蚕花、蚕花戏、水会等种种娱神和自娱的活动。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完全是嫘祖“教民育蚕”所无法比拟的。上层规范是有界限的,民间传播则是无界限的,马头娘故事很快传播到日本,为日本蚕农所接受,但日本蚕民则不会以嫘祖为蚕神。

民间对于钦定的嫘祖祭祀并不抵制,也照样履行如仪,但民间绝不放弃自己传统的马头娘故事和祭祀。遗憾的是,治史的人常常看重正史的记载,忽视或轻视民间的传说资料。虽然民间传说没有具体的人物和明确的纪年,不能算是历史,但并不等于没有研究价值。以上梳理的马头娘起源和传播的轨迹,不也为我们提供正史所无法提供的蚕文化史料吗?笔者认为,当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演变时,对于独立于官方正史以外的民间文化的丰富资料,也要予以应有的关注。

同类推荐
  • 知道点世界文化

    知道点世界文化

    什么是“摩西十诫”?古代印度为什么会出现种姓制度?潘多拉的魔盒里到底装有什么?吸血鬼真的存在吗?蒙娜丽莎的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在本书都有介绍。
  •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传统文化与当代宁夏

    本文所说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是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所倡导的内容完全一致、完全契合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
  •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西乐鉴赏手册

    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西乐鉴赏手册

    本书主要从以下阶段的鉴赏讲述西乐的发展: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罗克时期的音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二十世纪等。
  •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波希米亚人:巴黎拉丁区文人生活场景

    本书生动地刻画了19世纪上半期聚居在巴黎贫穷的拉丁区的一群青年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他们是孤立又执着地坚守在生活边级的一群人,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更谈不上任何社会地位,终日过着白日混迹酒馆、夜晚宿于阁楼、以裁缝为妻、以面包屑果腹的穷苦生活。书中描写的那些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形象对日后西方的文学潮流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波德莱尔、本雅明到金斯堡、凯鲁亚克,波希米亚人的精神血脉一代又一代地传续下来。如今,波希米亚已成为随意率性、开放自我的生活方式的代名词,成为主流生活的新装点。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求索攻坚(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求索攻坚(下)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exo之锁住爱情

    exo之锁住爱情

    韩沐笙,一名警察兼法医,这个职位不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是因为父母的死,她立誓要当一名警察,通过这个工作,让她学会了担当,弟弟韩沐萧是她一人养大的,让她学会了负责。在职场上,不小心遇到了她的前男友张艺兴,还是她的大boss,要不要这么倒霉?遇到了关心她,爱护她的边伯贤,到底怎样选择,答案就在这部小说里。我是虹小柒,一名正宗的行星饭,这部小说我会用我最大的努力写好,喜欢这部小说的书友们,不要忘记评论哦(⊙o⊙)!
  • 狼人杀最后生还者

    狼人杀最后生还者

    以狼人杀做主线的推理冒险故事。易子安是一名摄影爱好者,近来爱上了烧脑的逻辑游戏"狼人杀",并参加了真人版的"狼人杀"游戏。易子安深知道以自己的能力,要胜出游戏有点困难,于是擅自作主替好友夏展文-一位著名的推理小说作家--报名,加上活动力爆满的小女子唐心,一同挑战首个"沉浸式真人版狼人杀游戏"。
  • 无限创道

    无限创道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劝君莫把欺心使湛湛青天不可欺
  • 种地从1992开始

    种地从1992开始

    1992年广南省的一个偏远山村,重生后的陆城望着快要秋收的稻谷,脸上挂着一丝莫名的色彩。当时间来到新世纪2020年,微博上就“豆腐脑到底是甜的好吃还是咸的好吃”展开一番撕逼大战时,一个大v站出来说了一句:“都怪陆城让你们这群人吃得太饱了!”(种田文)
  • 这个仙人好凶

    这个仙人好凶

    世间本没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被邪修带走的那一刻,便站在了正道的对立面......
  • 绝世虫帝

    绝世虫帝

    一只绿虫食得无名果,蜕虫身,成人体,一段艰难的追妻之旅。一代虫帝可控所有虫族,可是咱的目标是:只要母虫,不要公虫。绝对单女主,非后宫。请注意非后宫。虽然只是只虫子可是很萌很可爱,并非重口,收藏、推荐、点评、打赏走起!!!!
  • 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

    爱要怎样千回百转才死去

    作者着眼点在这些传奇人物“惊世骇俗”的婚恋史,以民国那个思想大解放的年代为背景,以一批最敏感、最有才情的男男女女为主角,妙笔生花,风趣幽默,为我们讲述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的令人唏嘘的人生和爱情往事。读的时候,你会不停地笑,笑过之后,你会觉得悲。悲欣交集后,你会觉得对人生的理解变得不同了……
  • 诸天神魔种

    诸天神魔种

    灵气复苏,地球觉醒…… 等等,这画风怎么有点不对? 神魔养成系统激活! 你养的竹鼠小白觉醒了噬金鼠血脉,你获得天赋【美食之舌】、【吞噬】、【暴食之胃】……你发现了一只正在被人追杀的玄水恶龟,你的宠物小白将玄水恶龟吞进了肚子。你通晓了【夺天造化术】、【化龙诀】、【封灵秘术】……你在湖里养了一条金色锦鲤,没想到是天命龙女转世。你学会了【锦鲤幸运术】、【天一生水决】、【御龙镜中隐】……你遇到了一头从灵山跑出来的灵猴,你领悟【大圣呼吸法】、【七十二变】、【斗字诀】……这是一个平凡之人得到系统,开始捕捉和养成神魔宠物,在灵气复苏的地球纵横无敌的故事。
  • 单恋竹马没结果

    单恋竹马没结果

    作为祖国花朵的恬兮居然喜欢上初见的小哥哥两人不期而遇成为欢喜冤家做了五年同桌恬兮喜欢了五年他的小竹马即使分别也没将此忘却他是喜欢恬兮的吧???却不曾想一切的一切都是臆想罢了
  • 杀手逃妃要改嫁

    杀手逃妃要改嫁

    三个俊美男人都曾对她许下江山为聘,一世繁华。重生的冷月圣女一对冷月刀镇天下,然,经过大浪淘沙,爱残留多少……殿下!本宫不奉陪了,要改嫁!当云舒云卷,时光流失,青丝变白发,她一袭雪纱站在城墙之上,举头望月,回眸一笑,“都说为了本圣女宁愿不要天下,不要性命,那我们就来印证一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