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防御机制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懂,但是说到幽默、利他、人格分裂、象征化、物质滥用这些词语,虽然没怎么样被理解,但是很多应该都听说过吧。
我眼中的心理学的定义是一种改善我们生活的学科,他不需要研究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也不需要什么高大上的理论,一切的题材来源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的,心理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同样,防御机制也是一样。
首先,什么是防御机制?幼儿没有奶喝,孩子没有朋友一起玩,小学生考试没及格,恋爱后的分手,父母看到孩子受伤,老人担心自己死亡等等,这个时候他们做了什么?幼儿没有奶喝,他会大吵大闹,他的父母也会给他带来奶粉冲泡的奶;孩子没有朋友一起玩,他会去寻找自己的小伙伴,也可能找个电视,看着电视里面的人正在做什么;小学生考试没及格,他可能会向父母勇于承认错误,也可能把试卷藏在书包里忘记它;恋爱后分手了,可能去祝福别人然后自己继续寻找爱情,也有可能一醉方休;孩子受伤了,父母会压抑住自己的恐慌,立即把孩子送到医院;年纪大了,想着自己要离开人世,怎么办呢?要不写一本书,告诉这个世界我曾经存在。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看成是防御。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这里面的防御是互换不了的,如果一个父母看到孩子受伤了,自己躺在地方打滚;一个1周岁的宝宝由于肚子饿,直接写一本书;想想这些例子都让人不寒而栗,所以我们把什么时候能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分开的,而分开的这个词汇就叫做人格时期。
口欲期0-3周岁,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时期孩子是用过嘴来获得满足的,毕竟这个时期孩子是通过吸取母亲的乳房来获取营养的,当你看过刚出生的孩子,你会发现在他还没有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就可以通过吸取营养来和这个世界取得联系,一个由食物搭建的世界,那么食物就是他自身的全部,所以这个时段的也和食物有关了,投射,孩子吃饱了过后,认为这个世界不错,我是好的,妈妈也是好的,世界也是好的,所以他笑得好幸福;被打针了,哇哇不哭,我很痛,妈妈也痛,世界也是让人痛的。说简单的就是本来这个事情是我的,我非要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这样的,所以看看这个世界有没有这种人,本来只是自己内心充满仇恨,非要认为世界本来就是仇恨的,当然也有认为世界时美好的,这种人内心也是美好的,投射和内摄作为人最初级的防御机制,几乎在很多事情上都能寻找到它们的影子。既然有投射,肯定有相对应的,如果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让人舒服的呢?爸爸妈妈抱着宝宝的时候在生气,宝宝以为自己在生气的,哇哇不哭。邻居家的哥哥认为宝宝很可爱,轻轻的捏着宝宝好看的脸蛋,宝宝以为自己就是可爱的,并不知道这个是哥哥的想法。最后还有幻觉,宝宝还太小了,不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宝宝就想象世界的样子,到底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到底是自己是好的,还是坏的。可以说这个时候宝宝对世界的认识是伴随宝宝一生的事情的。
口欲期的防御机制几乎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无论否认、分裂这些防御机制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如果光说理论很难理解,那我们举例子来说明一些防御机制的运用还有和口欲期防御机制的联系单。
二次大战有个一家父母孩子三口人,父母被地雷炸的只有残肢,这个孩子当然非常伤心的,他做了一件甚至让我们觉得有点惊恐的事情,他把父母的肢体收拾起来,然后拼起来,甚至不停的摆动父母的手臂,希望父母能活起来,挺哀伤的一个故事,战争也许不管怎么样受苦的永远是人民。这个故事的孩子有几个让我们成人不能接受的地方,首先,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孩子对死亡的态度是惊恐的,更何况是残肢碎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