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87000000036

第36章 在港台 (6)

我回顾一生,觉得此生无论是成是败,我都有权休息,优哉游哉过日子,享受儿孙绕膝的快乐,享受人生的最高福佑的天伦之乐。

我有幸生得几个好孩子,孝顺我们,对我们真诚敬爱,每一个人都一心尽责。我身边围满令我自傲的孙儿、侄儿和侄女。朋友愈来愈少了,很多人都离开我们,长眠地下。最好的友伴也不可能生生世世在一起。我的工作已经完毕,我不在乎别人是称赞还是批评我。我现在不如以前那么急于创作,精神没有以前好。谁也不能要我再编一次汉英词典。完成"当代汉英词典"的工作不如降低血压来得重要,甚至不如一张稳定的心电图来得重要。想当年我曾为那部字典忙得废寝忘食哩。我写到几百万字厚书的最后一行,这最后一行成为一条轻轻的轨迹。我有心脏病的初期征兆,医生叫我彻底休息两个月。

林语堂"退休"之后,练字,画画,看书以消磨时间。他想整理他的作品,出版《林语堂全集》。他的英文作品几乎全部译成中文,但有些译本水准很差,他很不满意。他说:"他所遗憾的是三十年来著作全用英文,应是文字精华所在,惜未能直接与中国读者相见。"

林语堂最喜欢《吾国与吾民》中写的"秋之歌"那一段话:

无论国家和个人的生命,都会达到一个早秋精神弥漫的时期,翠绿夹着黄褐,悲哀夹着快乐,希望夹着追忆。到了生命的某一个时期,春日的纯真已成回忆,夏日的繁茂余音嫋嫋。我们瞻望生命,问题已不在于如何成长,而在于如何真诚度日,不在于拼命奋斗,而在于享受仅余的宝贵光阴,不在于如何花费精力,而在于如何贮藏,等待眼前的冬天。自觉已到达某一境地,安下心来,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也自觉有了某一种成就,比起往日的灿烂显得微不足道,却值得珍惜,宛如一座失去夏日光彩的秋林,能保持经久的风貌。

我喜欢春天,但是它含有太多稚气;我喜欢夏天,可是它浮躁。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因为秋天树叶刚呈嫩黄,气氛比较柔和,色调比较浓艳,可又染有一丝忧愁和死亡的预感。它黄金的瑰丽景色所显现的不是春天的纯真,也不是夏天的威猛,而是垂老的柔顺和慈祥的智慧。它知道生命的种种限制,又有丰富的经验,从而展示了最鲜艳的缤纷的色彩:绿色象征生命和力量,橙色象征称心的满足,而紫色象征顺从和死亡。月亮照耀的时候,它纯洁的容貌好像在沉思,而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它的时候,它仍然会嫣然欢笑。清晨的山风吹过,使它颤动的树叶飘落地面。你不知道落叶的歌是欢笑的歌唱,还是诀别的哀吟。辛弃疾写得好: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林语堂的晚年在香港和台北来回穿梭,但主要在香港住的时间长。

1975年10月10日是林语堂的八十大寿。朋友们在香港利园酒店为他做寿。来宾除了香港中文大学的许多教授和利荣森、利园伟等外,还有简又文、徐、张国兴等老友。过了两天,林相如夫妇送林语堂二老到台北,在台北有十几个文学、艺术、新闻团体在大陆餐厅举行了隆重的联合茶会,庆祝林语堂夫妇八十大寿。《华冈学报》出版了《庆祝林语堂先生八十岁论文集》,内有蒋宋美龄、张群、蒋经国、钱复、蒋复璁、曾宝荪、马星野、谢冰莹等人的贺词和文章。

蒋复璁作《林语堂八秩大庆祝辞》摘录如下:

自古至今,仁人君子,必有真勇,必有其德,必有其业,必有其寿。征之史实,毫厘不爽。是故能巍巍乎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愧也。今维林语堂先生,足资矜式矣。先生祖籍福建之龙溪厦门。三代为基督徒。父为长老会牧师。自幼笃信基督徒。既长,于清季宣统三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神学院,以对神学课程之乏味,乃放弃基督教之信仰。迨至民国四十七年,再皈依基督教。此乃超越实体而获心灵之胜利也。

先生著书数十种,均译数国文字,实为不朽之作,为中外士林所推重。近年在香港出版之《当代汉英词典》巨著,曾轰动一时,名闻遐迩,乃对文化教育之一大贡献也。先生颜其书室曰"有不为斋"。盖以道家尊尚黄老之说,主清净无为,化治于无形。佛家谓:"真理非由因缘造作而成,故曰无为。"而儒家思想,重孔子之道,讲仁义道德,有为有守。"有为"谓"养其身以有为也"。"有守"谓有节操也。有守则不为不义,不为外物所诱也。先生一生,澹泊高洁,与人无争,游心物外专事著述。举凡世俗名利,概不足撄其心。且尝语出诙谐,有"幽默大师"之称。然其生平为人,坦率真诚,忠贞不二,正直不阿。有刚强不挠之毅力,自强不息之恒心。择善固执,唯道是从,唯义是守。见义勇为,不为外诱。高尚之品德,乃儒家之风范,有为有守也。故先生所谓"有不为斋"者,有为而有不为,即勇于为义而不为不义者也,亦儒而亦道也。

观其在抗战期间及政府来台湾后,先生始终主持正义,在海外为政府宣传,口诛笔伐,坚持国策,对国家之贡献实甚大也。今岁十月十日,欣逢先生八秩揽揆之辰,称觥介寿,并侑以辞曰:道术天下裂,汉志述流别,三家称巨子,老庄与儒墨。老子倡无为,庄生超万物,孔孟祖尧舜,有为尽已力。兼爱与为我,扬黝在绝迹。董生定一尊,汉武重儒术,相沿二千年,服膺无敢失。廊庙慕山林,江湖思魏阙。道儒不可分,理学取道佛。吾道本一贯,万殊大成集。厦门林先生,耶儒道释合,家世基督徒,神学先肄业。改途习语文,进修赴美德。读书破万卷,生花梦彩笔,学成得博士,德言称孔硕。掌教变南北,程门多立学。只眼慕公安,抒情多佳作,纸贵洛阳城,重译十余国。骚坛执牛耳,中国萧伯纳。偕老有嘉配,齐眉同心结,承欢有娇女,传经读史策,逍遥一神仙,蒙庄亦见拙。乘心持正义,卫国专笔伐,不为不义事,霜雪比高节。十月庆上寿,康强逢大吉,长生祝期颐,永为国人式。

1975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安德生(Arthur James Anderson)编《林语堂英文著作及翻译作品编目》。他在前言说:"东方和西方的智慧聚于他(林语堂)一身,我们只要稍微诵读他的著述,就会觉得如在一位讲求情理的才智之士之前亲受教益。他有自信,有礼,能容忍、宽大、友善、热情而又明慧。他的笔调和风格像古时的人文主义者,描述人生的每一方面都深刻机敏,优美雍容。而且由于顾到大体,所以在评局部事物时能恰如其分。最足以描绘他的形容词是:有教养。他是最令人赞佩,最罕见的人--一位有教养的人的典型。"

安德生并且编纂Lin Yutang:The Best of an Old Friend(《林语堂精摘》)由Mason/Charter 出版。林语堂为这本书写序说:

我喜欢中国以前一位作家说过的话:"古人没有被迫说话。但他们心血来潮时,要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时谈论重大的事件,有时抒发自己的感想。说完话就走。"我也是这样。我的笔写出我胸中的话。我的话说完了,我就要告辞了。

不久,林语堂在香港不能行走,只能坐轮椅。甚至,有时在睡觉时从床上掉下来,他自己也爬不起来。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不得不送往医院。

1976年3月26日晚上10点10分,林语堂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林太乙和林相如等亲人把林语堂的灵柩送到台北。蒋经国院长亲自到机场迎灵。"中华民国"笔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故宫博物院"、"中央通讯社"、《国语日报》、"中国文艺协会"、"中国语文协会"和台湾开明书店等八个团体负责治丧事宜。4月1日下午,在怀恩堂举行追思会,许多政要、老友都参加了追思会。之后,林语堂的遗体安葬在阳明山的家园里,面对他所深爱的重峦叠翠。

巨星陨落。林语堂去世后,许多人都写了纪念文章。报界更以显著的版面登载了林语堂去世的消息及有关他生平的文章。

"《中国时报》"的社论说:"林氏可能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其《吾士吾民》及《生活的艺术》以各种文字的版本风行于世。若干浅识的西方人知有林语堂而后知有中国,知有中国而后知有中国的灿烂文化。尤可贵者,其一生沉潜于英语英文,而绝不成为'西化'的俘虏,其重返中国文化的知识勇气及接物处世的雍容谦和,皆不失为一典型的中国学者。"

《联合报》的社论道:"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应该是,而且也公认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因为论将近代西方文化引入我国者,从严复和林纾那一代起,固可说代有传人,甚至人才辈出;但论将我中华文化介绍西方者,则除了有利玛窦、汤若望等等外国人曾经从事之外,数献身此道的中国学人,林语堂虽非唯一人,却是极少数人中最成功的一人。"

台湾"《中央日报》"以《敬悼平易严正,爱国爱人的林语堂先生》为题的社论。社论高度评价了林语堂的一生。社论说:"许多外国人士对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仰慕之情虽殷,终难深切体会。论及中国的文学与思想,古代唯知有孔子,现代每每唯知林语堂。林先生曾撰联自说:'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亦可略见其心胸抱负。林先生的作品虽未必能代表现代中国文学思想之全貌,但其透过文学作品而沟通东西文化,促进国际了解的影响与贡献,确乎是伟大的,甚至可以说求之当世,唯此一人。"

美国《纽约时报》以第一版刊出了林语堂去世的消息,以大幅的版面详载他一生经历和对中西文化学术界的卓越贡献,并以三栏的篇幅刊登半身照片。

美国《圣路易邮报》在4月2日作了特写,称"林语堂不止是某一门类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都获有优越的成就,实在无法一一罗列。"

华盛顿大学教授吾讷孙说:"林语堂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优良的学者、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家。不宁唯是,他是一位通人,择善固执,终于成为盖世的天才。要说哪一项造诣是他最大的成就,就已经错了。他向西方和中国人证明,一个人可以超越专家这个称谓的局限而成为一个通才。"

林语堂逝世后钱穆最早写出了纪念文章。从3月29日动笔到林语堂下葬那天完稿,题目是《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

谢冰莹在《忆林语堂先生》中充分肯定了林语堂的重大贡献:"他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对国家民族、对文学上的贡献太多、太大了,他的著作等身,躯体虽然离开了人间,他的著作永远和我们相伴,他的精神永远不朽,文学熠熠的光芒,永远闪烁在文坛。"

林海音对林语堂的评价更高:"本世纪的中国人能成为世界性作家学者的,我认为只有林语堂一人。"

1982年11月3日,林语堂在台北市士林区仰德大道一段141号的故居,被辟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属于台北市图书馆。馆中有林语堂的藏书2000多册。"有不为斋"及卧室保留了林语堂生前的原样。1985年,廖翠凤曾将台北阳明山的家园及林语堂生前的藏书、作品及部分手稿和代表性遗物,捐赠给台北市政府,同年5月28日,台北市政府在林语堂的故居建立"林语堂先生纪念馆",供国内外游人和研究者参观研究。1987年4月,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逝世于香港,享年九十岁。

2001年10月,在林语堂的祖居--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今为珠里村),建成了"林语堂纪念馆",这是中国大陆第一座林语堂纪念馆。林语堂家乡这个纪念馆位于319国道北侧,坐落在林语堂父母长眠的虎形山上,一大片香蕉如海洋似锦绣将它包裹。纪念馆占地面积三十多亩,主体建筑是白色的半圆形二层楼房,中西合璧风格,在宏大庄重中充满灵气和清明,其四周还建有水池、亭台、小桥、花圃和绿地,非常贴近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趣味。馆前是一尊林语堂座身雕像,高达二米,显得从容安闲,潇洒自在。

林语堂写过:"做文人,而不能成文妓,就只有一途:那就是带点丈夫气,说自己胸中的话,不要取媚于世,这样身份自会高。要有点胆量,独抒己见,不随波逐流,就是文人的身份。所言是真知灼见的话,所见是高人一筹之理,所写是优美动人之文,独来独往,存真保诚,有骨气,有见识,有操守,这样的文人是做得的。"

当年,有人批评林语堂的作品不合时宜,林语堂无不幽默地说:"我的作品主要不是写给同代人的,而是写给后人看的。"

今天,林语堂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事实上已经证明了林语堂所说的话的正确性。林语堂是在世界上产生影响最大的中国作家。

同类推荐
  •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

    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

    永乐大帝——明成祖朱棣,是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功勋卓著:他组织编修了内容浩繁规模宏大的《永乐大典》,他建造了当时世界文化史上最强大的海军,七下西洋,使海上丝绸之路达于鼎盛;他五次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病死征途……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姚莹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姚莹

    姚莹自六岁开始从师读书以后,张氏不顾日间劳累,见有所长进则喜,若有所赖惰,必加体罚。姚莹兄弟的《周礼》,《诗经》二书,便得自母亲的口授。等孩子开始学作文时,张氏又亲抄范文数十篇、唐诗百首为课本,督促学习。当姚莹苦读至深夜,伏案而睡觉时,张氏怜爱不已,常常故意借冬夜脚冷唤醒孩子,姚莹惊醒忙上床为母“捂脚”,“抱母足而眠”。真是母督子严,子爱母慈。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先世的光荣,家境的衰落,生活的困苦和贤母的督教使他暗下决心:刻苦读书,发扬先德,重振家声,报效国家与社会,不负贤母的殷切期望。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与志向。
  • 无声世界的骄傲:95美国小姐海丝·怀特斯

    无声世界的骄傲:95美国小姐海丝·怀特斯

    这本书是以我妈妈的自诉写成的,叙述她如何养育我,她对自己所不得不作出的各种选择的看法等等,从许多方面看,我家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我们既不非常富有,也无显赫的姓氏。我们住在坐落于中产阶级的居住区内的一所漂亮的平房内,每逢周末,我父亲常常带我们去航行。姐姐们和我乘一辆黄色校车去公立学校,和我们大多数朋友一样,我们午后常去打零工。我们的父母每天都要上班没有家庭经济问题,也有姐妹争吵。除了我耳聋以外,这是一种普通的“正常”生活。
  • 名人传记丛书——亚历山大

    名人传记丛书——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是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一位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人物,他被世人称为“军事征服者”。他足智多谋,雄才大略。
  • 镭之母——居里夫人

    镭之母——居里夫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镭之母:居里夫人(青少插图版)》遴选了人类历史上最富影响力、最具个性的名人——镭之母居里夫人,作者结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用生动活泼、严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介绍了这些世界知名人士的生平故事、理想追求和光辉业绩,为广大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极具传奇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名人人生画卷,是青少年学生最佳的成长伴侣。
热门推荐
  • 一懵江湖

    一懵江湖

    初入江湖,一脸懵,主人命我刺杀燕国世子,噢噢噢,遵命,诶诶诶,这是哪个家伙。
  • 十七岁少年之死(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十七岁少年之死(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小说)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入围作品所属组别:小说组作品讲述了一段露营奇遇记的故事。主人公与四位好友在高二的暑假时决定去露营。在温暖的篝火的映照下,吃着同伴制作的料理,回想起我们友谊的点点滴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家被困于这座小树林里迷路,同伴间的信任也逐渐分崩离析。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梦幻中的场景和现实找寻同班的情节交织。经过了七天,五个人也各自作出了自己的决定,这这七天当中,大家逐渐认清了一些事情,同时也开启了全新的生命体验。
  • 美人踏雪图

    美人踏雪图

    不是爱了就能在一起,缘分这东西本来就很奇怪。
  • 朝堂下的江湖

    朝堂下的江湖

    以唐朝为背景架空的故事,讲诉朝堂与江湖的权利斗争
  • 灵能战甲

    灵能战甲

    灵能入体,化身为铠。……“你看,那是什么?”“我去,奥特曼,我的偶像。”“屁,你睁开你的眼看看,这个和人一样大,一看就是铠甲勇士。”“你懂什么,这是假面骑士,铠甲勇士都是弟弟。”“啊!啊!金甲战士!张伟!张益达!我见到活得了。”……原创机甲特摄文。设定可能有误,不过灵能战甲的事不用你们搞那么清楚。
  • 天神爱下凡

    天神爱下凡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人在潜意识之中会喜爱“兵器”,从寒光闪闪的匕首到威力巨大的霸王枪,从小巧便携的手枪到威武雄壮的坦克装甲。当今世界最看重的就是“神兵利刃”!东部炎家天神兵“轰天火炮”镇宅,马家天神兵“八角无象轮”护院;南部三色盟盟主以黄金面具遮面,天神兵“青雷手”犀利无比,“三色真气”霸绝天下;北部黑绸军两位首领一个能偷窥千里,一个能窃听天下,专收奇葩,地神兵多如牛毛;西部罗刹宗则诡异神秘,世人所知甚少……恰逢天神兵“犼骨”重光,引得天下风云乱抖!
  • 南越国之墨色绝恋

    南越国之墨色绝恋

    当爱有了羁绊,不再纯粹,那还是爱吗?主角莫小云愿意为了她放弃天下人,这又算爱吗?后世之人又将如何评价他?
  • 穿越之陌千雪夜

    穿越之陌千雪夜

    不就出去玩吗?怎么还奇葩穿越,把自己整成十三岁。你看我穿个越还有了一个家。师傅也来穿个越游玩一下,却不来找我,不理鸟。当便宜爷爷遇上强悍的师傅,看他们怎么争夺女主,怎么奇葩宠千千。没事咱不怕闯祸了有师傅和便宜爷爷,看他们强悍势力,再不济,咱不怕姐后面还有人。代价是,唉总是无缘无故有奇缘,白的一个实力强大,又是绝世美男的相公。
  • 宠你无度爱你无数

    宠你无度爱你无数

    婚前“約法三章,自做自的,互不相干。”某女毫不畏惧的对面前那传闻毒辣冷峻的男人说到。“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便是我的要求,另外,我不喜欢多管闲事的女人。”某男冷冷道哎呦,我可不怕,我可是全能,哼!!某女暗暗道这是一本男女主身份多重男强女强的文章愿喜关注不喜勿喷意见可听但不听黑
  • 浮世烟云

    浮世烟云

    出身天津日伪政府高官家庭的尹宝笙因家中失势而被婆家抛弃。她从小便活得风光无限,实则她知道,自己当不上主角,做不了英雄,不勇敢,也没有思想。她从小只是随顺着命运的波涛,时时寻求庇护,做一棵渺小的墙头草,当一只漂亮的花瓶。只是这一次的抛弃,她好像从梦中惊醒,头一遭想要自立,却碰到一劫——一个地地道道靠女人混迹的小白脸,却暗含阴谋。她欲脱身而不得,被拖入了更深的洪流。在动荡的局势和晦暗难明的博弈中,她这棵墙头草何去何从?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她回首茫然眺望,那苍苍横着的翠微,在暮色里却都如烟云,好似青蒙蒙的一团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