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一种自我的决定,自己内心必须要有快乐的想法。
快乐第一扇门:动力
文/钟思嘉
快乐就是快乐!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很单纯的感觉在压力管理或情绪管理的讲座中,我喜欢向现场的听众提出一个问题:
“我们每天辛苦殷勤地工作,汲汲营营地生活,为的是什么?”通常得到他们热烈的反响,虽然他们的答案各有不同,但之后当我简单以“追求快乐”四个字归纳,却很少人有异议。接着,我会再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们所谓的快乐是什么?”他们的说词更是众说纷纭,这原本是意料之中,因为毕竟每个人的个性、想法、价值观等都有所不同。只是再继续探究下去时,发现大多数人的快乐都取决于外在的标准或物质上的获得,而且大多是一些自己无法很快或容易达到的,如“要有很多钱,我就快乐”、“能像某某企业家的成就,我就快乐!”“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就快乐”等等。这一类的想法无可厚非,也不是无法实现,只是太多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人内心一旦有这样的想法,换来的结果往往是不快乐。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快乐就是快乐!快乐的本质是一种很单纯的感觉,就像一首英文歌名《不要忧虑,快乐吧”》(Don't worry,be happy)的单纯。而且快乐就是快乐,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或价值的。在一次心理咨询中,面带愁容的张先生对我说:“自从几年前去了朋友家玩之后,我变得很不快乐。”原因是他看到朋友拥有的豪华别墅和名贵汽车非常羡慕,回来后一直觉得自己的房子和车子都不如别人,心想如果能像朋友一样那该有多好。虽说自己没有比较的心理,却越想越不开心,不仅失去过去生活中拥有的快乐,而且想不开的结果是得了抑郁症。
对于追求快乐的人而言,只要自己决定要快乐,就一定能得到追求快乐并没有什么秘诀,但获得快乐却有一些方法和途径。根据研究快乐心理学(Happiness Psychology)的报告,对一些人而言,需要通过八扇快乐之门,而且循序渐进地打开第一扇门才能看到第二扇门,打开第二扇门,才能看到第三扇门……有人听了质疑我说:“你不是说快乐是一种很单纯的感觉?八扇门?这不是太复杂了吗?”单纯的感觉并不意味着简单,尤其是对一些经常或极端感到不快乐的人而言,这是给他们所拟的食谱。你可能不需要通过每一扇门,因为在经过前面几扇门时,你已抓住快乐的感觉,开始享受快乐的果实了。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出发的第一扇门:快乐的动力。追求快乐需要一种启动的力量,而这动力是来自后天的学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特质。首先,静下心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要快乐吗?”你也许会说这是废话,没有人不想要快乐的!但关键是有些人嘴上虽说想要快乐,内心却不见得是如此,因为他们缺乏强烈的意愿或积极的动机,快乐自然难求。
快乐是一种自我的决定,自己内心必须要有快乐的想法。根据美国一项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快乐的人,他们也会碰到不快乐的事,只是他们经常将自己的心化装成快乐。也许你的疑惑跟我当初看到这调查一样:“什么!快乐可以化装?那不是假装快乐吗?”后来进一步读完这调查的说明,我才明白其中深意,以中国人能了解的话来说,那就是“使心所然”!心之所愿、心之所向的快乐,就是快乐的本质。
在某次讲座里,有一个听众困惑地提问:“你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快不快乐的想法?”我当时的回答是:“快不快乐不能用控制,因为控制反而失去快乐的自然本质,快乐是创造出来的。我碰到许多人是制造自己不快乐的专家,他们常说是自己让自己过得很糟,例如没有认真工作、乱花钱、弄坏婚姻关系、得罪朋友、喝太多酒、抵挡不住金钱诱惑,等等。看起来,他们容许自己有制造不快乐的能力,那为什么反而不相信自己有创造快乐的能力?”
瑞典有一个俚语说得好:“一个人想唱歌,永远可以找到一首歌。”换言之,对于追求快乐的人而言,只要自己决定要快乐,就一定能追求得到。反之,一个人不想要快乐,快乐自然离他越来越远。
快乐不是天上掉下的礼物,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打开快乐之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不仅有创造快乐的能力,而且昔日也曾经拥有过快乐,也许有人认为自己的快乐很少,但没有人会否认自己曾拥有过快乐。多年前,曾有一个接受咨询的王先生说:“我不曾有一天快乐过!”我想他一定是忘了他曾经拥有过一些快乐。果然,在我的引导下,他回忆了从小到大发生的一些事,不仅发现自己曾经拥有快乐时光,而且还有不少快乐的事,并不是他原先说的不曾有一天快乐过。
有些人对快乐有太高的期望,希望每一天、每一时刻都是快乐,商小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离婚后,她一直觉得自己很不快乐,最近又因身体不好辞了工作。我请她说说从起床后到会谈前让自己印象较深刻的一些事,她回忆着:“早上梳洗后,一个人吃早餐,觉得自己好孤独、好悲哀。……之后,去为阳台上刚买的几盆种植的花浇水,看到它们长得越来越美,那时心情不错,心想花比人有感情,细心照顾就有成果。……10点多,我姐姐打电话来,谈起两人一块儿做个小生意,结果越聊越兴奋,开始计划到市场里卖我们拿手的熟食……”听完她的描述,我笑着对她说:“听起来你是拥有快乐的人,虽然不是一整天都快乐着,但每天总有一些快乐时光,即使是短暂的快乐,只是你忽略了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快乐时光,然而一整天的快乐正是这些点点滴滴快乐时光的积累。我建议你开始留意这些小的感觉,欣赏并享受这种感觉。”商小姐接受了我的建议,一个月后她告诉我,她有了越来越多的快乐时光,而且变成了一个快乐的人。
此刻,再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想要快乐吗?有多想?”如果你的答案是:“我想要快乐!真的很想要!告诉我怎么打开其他的门!”有了这种坚定有力的态度,那请你要有耐心,别急!让我们一步一步来打开后面的快乐之门。因为快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学习拥有快乐的方法也很多,除了本文谈到的快乐的动力,陆续将介绍的有:承诺对自己的快乐负责,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中采取行动学习快乐,经由发现和追求快乐的过程,不畏惧困难,乐于付出助人,进而创造和欣赏快乐。
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出发吧!使快乐的亮点自然地进人生命的每一角落,使生命的每一部分充满快乐的亮点。
钟思嘉:美国奥立冈大学教育心理博士;长期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曾任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及心理所所长、理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现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心理研究所特聘专家、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开明父母大学堂》、《父母效能培训手册》、《打开孩子的情绪瓶塞》、《单亲父母成功教子方案》、《快乐就在方寸之间》、《人际关系》、《婚姻温度计》等书。
给自己一句鼓励的话:无论晴空或阴雨,我为自己快乐的生活尽最大的努力!
快乐第二扇门:负责
文/钟思嘉
对自己的快乐负责,是来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
换言之,是要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感受
在敲这扇门之前,先让我们再问一遍在第一扇门前所问的问题:你想要快乐吗?相信你的答案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是肯定的,但拥有快乐只是光想还不够,因为有许多人缺乏愿意使自己快乐的有力承诺,那仍然有如停留在第一扇门的门口,犹豫不决地玩着门把、摸着门板,很难登入快乐之堂。
现在,你决定推开第一扇门进来了吗?那让我们来看看第二扇门是什么?
门上写着:你能对自己的快乐负责吗?你会问这是什么意思?让我来打个比方,第一扇门有如你渴望参加一场棒球赛,而第二扇门则有如你站上打击区,开始挥舞着球棒准备击球了。
对自己的快乐负责,是来自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要求。换言之,是要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感受,而且相信无论生活如何,都能尽力善待自己,尝试成长和进步,进而得到快乐。
吴小姐经历了一连串的打击和变故,原以为她会一蹶不振,谁知道过了一段沉沦的日子,她告诉我说:“我想通了,我不要做一个失败者,我要开始积极地过生活,我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未来任何要来的事。”吴小姐是一个快乐的人,因为快乐的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和环境下,他们也不接受自己是失败者或牺牲者,他们注意力的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而且期望能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对自己的快乐负责,并非是一般所谓的责任感,我们见到一些人很有责任感,他们遵从他人的要求或外在的规范行事,他们对工作负责、对家庭负责,而且不做违法败德的事,甚至可能是好公民、好人。然而,他们并不快乐,因为他们私下常批评上司、同事,回家常责怪孩子、配偶,看媒体报道则常咒骂社会一些犯法、没有公德心的人。诸如以上种种情形,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只是单纯或直接的反应,甚至没有自我意识地过生活。
一个快乐的人并非从未碰到挫折失败,但他们会真诚地面对现实,也不会否认和逃避创伤或痛苦
与不快乐的人不同,快乐的人依然是好公民、好人,但却不会对人对事对物怨忿在心,他们创造自己的生活内涵,清楚地掌握生活步调和乐趣,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快乐负责。
快乐的人不会玩“怨天尤人”的游戏,他们避免或减少怪罪他人和外在环境,也不轻言自责内疚,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这种游戏不但对自己身心健康无益,而且容易造成生活诸多的不快乐。
快乐的人也不玩“自我防卫”的游戏,他们很少为了自己的面子找理由或借口,也不过分保护自己或防人占便宜,因为他们是以真诚、开放的心胸过着生活。当然,在这世上没有人敢说他从来不怨天尤人,从来不防人为己,毕竟我们都非圣人。强调的重点是,处于过犹不及的两个极端都可能带来伤害或不幸,而快乐的人倾向于减少玩这种游戏,即使偶尔有这种经验,对他整个丰富的生命而言也是瑕不掩瑜,无损于他生活中的真正快乐。
当日子过得不如意或不顺心时,要让自己快乐是不容易的事,尤其在环境的压迫或挫折下,希求对自己的快乐负责更是困难。然而,即使是悲惨或不幸事件来临,我们也无须被动地做牺牲者或受害者。只有当我们停止扮演这种不幸的角色,才能使自己脱离苦难,重新得到快乐。
1989年11月下旬,台湾中部“9·21”大地震后的两个月,我和台湾暨南大学辅导与咨询研究所所长萧文教授一起为南部高中职的教师主持校园心理重建的讲习班,会中聆听萧教授在中部灾区的一个助人经验。他讲了在某校的教师支持团体里一位女老师的故事,当时令在场的所有人动容。萧教授说,在团体中他起先见到这位女老师,觉得她开朗乐观,而且热心助人,因此认为她家应该没有受到什么灾害,谁知其他的老师告知,她是老师当中受灾最惨重的,不仅住家房屋全毁,且有好几个亲人伤亡。当时,萧教授十分惊讶于这种不寻常的情形。
之后,这位女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她说震后,她如同别人一样,被暂时收容住在帐篷里,最初的一个多星期,她完全陷在愁云惨雾的悲伤中,甚至每天以泪洗面,几度不想活了……有一天,她听到隔壁帐篷里有幼儿一阵一阵的哭声,许久未停止。当她赶过去才发现这孩子饿了,而又无任何家人在旁。她连忙找出热水瓶,泡了牛奶抱起孩子喂食,使孩子停止了哭泣。奶尚未喂完,孩子的母亲匆匆赶了回来,刚才她是去领救援物资了。听着孩子母亲不断的道谢,她自己的心里有一个亮点般的领悟,就在那刻她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价值,重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于是,她走出了悲伤的阴霾,开始主动去关心其他住帐篷的邻居,回到学校后又积极帮助同事和学生……
这个女老师的真实故事反映出了人遭受苦难后依然能创造快乐的非凡意义。一个快乐的人并非从未碰到挫折失败,但他们会真诚地面对现实,也不会否认和逃避创伤或痛苦。
西方有句谚语:“每朵乌云周边都有其银衬。”它告诉我们应看到一件负面事情的正面意义尽管每个人生命中遭遇的创伤或痛苦不同,但必须承认这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如何自苦难中再创快乐?只有像这个女老师一样,先倾听自己心底的声音,接受痛苦的事实,而后对其有新的领悟,这样才能从挫败、伤痛中找到正面意义和经验以及对未来的启示。
西方有句谚语:“每朵乌云周边都有其银衬(Every cloud has a sliver 1in.ing)。”当我翻英汉辞典查其意时,发现中文意译为“祸中有福,苦中有乐”,虽然觉得此译虽未全然达意,但至少告诉我们应看到一件负面事情的正面意义。然而,事实上有些苦难是没有“银衬”的,尤其是一些天灾人祸带来无可挽回或补救的创伤,那就要寻求周遭亲友或专业心里咨询师的鼓励和支持,从而有信心和耐心通过时间点点滴滴的考验,以重新创造生命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