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无法操控股市,但是可以控制自己是否接触股市的信息。如果你已经被经济危机搞得神经衰弱,那么建议你近阶段少看报纸、电视、网络,即使要看,也尽量选择那些好消息。
2.做一份职业备案,这样能减少对失业的恐惧。从现在开始,学习一些本行业以外的知识,尽量是实用的、技能型的,即使你日后未必会从事它,但你心里会有这样一种意识“就算我丢了现在的饭碗,也不会饿死自己”。
3.开心乐观地出现在办公室里,这样既能带动周围气氛,而且也能让老板感受到,你是一个让人如沐春风的员工。在这样一个压力巨大的时候,这比加班更能赢得老板的青睐。
4.如果公司裁员,那么留下的未必比被裁的压力小。心理学中有一种“幸存者心理”,就是说在一场灾难中,幸存的人往往感到内疚。所以,在此要提醒那些看着同事被裁的人:这不是你的错,不必怨恨自己。
5.列出几点经济危机带来的好处:比如让你有了更多空闲时间陪伴家人;比如工作时间少了,你的腰椎病痛减少;再比如你终于可以完成计划了三年之久的旅行……
我们说,危机所在即出路所在。我们应该相信心灵的抗压能力,并且在这种压力下,寻找更好的出路。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正是这场经济危机让你重新审视了这个职业是否适合自己,让你找到了更能激发潜能的岗位。
让家成为最温暖的避风港
专家/吴娟瑜采访/李玲
《青年心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人遭遇到了降薪、调岗甚至是被辞退,这样的遭遇势必会影响到情绪,而有些人会把这些情绪带回家,导致整个家庭氛围受到破坏。
吴娟瑜:是的。这就是所谓的“踢猫效应”。某个人在公司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家,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着火,看见自己家的猫,就狠狠地踢一脚;猫疼了,抓伤了妻子;妻子一生气,又把丈夫骂了一通……负面的情绪,在家庭里很容易形成链条式的传递,结果,导致整个家庭成员都心情不好,大大破坏了家庭氛围。
《青年心理》:这样的情绪传染,不但对解决问题没有一点儿帮助,反倒会让我们陷入更加绝望的境地。
吴娟瑜:家庭理应是成为最温暖的港湾,我最近演讲时常常说:“环境不很好,家庭最温暖。”金融危机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能控制得了的,但是,如果你在家里起一个带动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体谅互相支持,就能抵御外界寒流的来袭。如果说在歌舞升平的时候,家人之间疏于关心和沟通尚可忍受,那么在危机来了的时候,我们更要有意识地去打造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比如,老爸老妈可以表示对儿女的支持:“有时间回来聚聚吧!”“人生没什么大不了的,家里不缺你一双筷子一个碗!”这样的话,很暖人心。夫妻一方可以对另一方说:“日子再苦,全家人能平安相守,也是很幸福的事了!”“我们的积蓄还够花一段时间的,我的工作也还可以先支持家庭补贴家用。”年轻的父母也可以对小孩说:“现在爸爸妈妈挣钱不多,咱们全家人一起节约好不好?”当积极的思想和感动之情在家庭成员间传递,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强大的力量。其实,换个角度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虽然我们在外面遇到了压力,遭到了经济寒流,但和家人的关系更紧密、更团结了,家庭氛围也更好了,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青年心理》:那您觉得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此阶段下家庭氛围的建设呢?
吴娟瑜:我们和家人无论相处还是沟通都包括三个层次,即生存的层次、生活的层次、生命的层次。
所谓生存的层次,就是整天关注家人吃饭了吗?喝水了吗?睡觉了吗?
所讲的话,也都围绕这些生存问题进行的。生活的层次,就是在互动中乐于彼此分享、互相学习。而生命层次呢,就是心灵的沟通,去了解对方的思想,做情感上的交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无条件地接受家人。
在金融危机下,家庭成员在相处时,应该少一些琐碎,不要总是把沟通建立在生存的层面上,唠唠叨叨只会让家人心情更糟;而应该把关注点放到生活和生命的层面上,给予彼此更多的认可和鼓励。
另外,每位家庭成员都要掌握“feel”和“need”的沟通方式,也就是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以使沟通变得更顺畅。
《青年心理》: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希望能有一个顺畅的沟通,让家庭变得温暖。但是,我们却又经常做了情绪的奴隶,不由得会进入宣泄或争执的状态。
吴娟瑜:这就需要每位家庭成员都能掌握一些管理情绪的技巧。我个人常用的是“一吸二离三好玩儿,第四回来再沟通”的办法,大家不妨试一试。
所谓的“一吸”,就是在心情不舒服的第一时间里,通过自我觉察,立刻做“深呼吸”。很奇妙的,只要几个深呼吸以后,你会发现内在的气息调匀了,脉搏的跳动也缓减了,心里不舒服的感觉也就跟着转换了。
“二离”是第二个步骤,即暂时离开现场。有些事情不必急着在这一刻里解决,在双方剑拔弩张的对峙下,结果多半会是两败俱伤,还不如有一方先冷静下来,向对方说:“我们十分钟后再谈好吗?”让双方在不同的时空里先自我调整一番再说。
“三好玩儿”就是第三个步骤了,即我们暂时离开现场后,立刻找到一个有趣的活动来调整情绪。例如,听一首轻快的音乐,看一两则很有幽默感的笑话,吃一块可口的小点心,或者让身体随意舞动几下,都可以。总之,不要让自己在原先郁闷的情绪里继续往下陷。
“第四回来再沟通”是第四步,也就是选择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再以理智的态度就之前的话题进行沟通。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已经从情绪的泥淖中跳出来了,能够冷静而清晰地看待彼此存在的争执、问题在哪里,这样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至于迁怒于家人。
《青年心理》:看来,在这种“特殊时期”,家庭成员都要有建设“温暖港湾”的意识,并能主动去掌握一些方法。
吴娟瑜:一定是这样的。虽然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在花钱上要紧缩一些,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的生活就没有乐趣了。我们全家人可以一起去散步,一起去锻炼身体,而且相对平常工作繁忙的时间来说,现在的空暇会更多些。很多快乐,是需要用心去体验的,而不是花钱买来的。相信,好的心态就可以迎来好的机遇,只要全家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就能顺利度过经济寒冬,迎来温暖的春天。
吴娟瑜。国际演说家,演说场次已超过3000场,曾受邀至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以华文或英文演说。
吴娟瑜在台湾被喻为“成长之母”,不但重视自我成长,也注重带动周遭的人来共同成长。
同时,吴娟瑜也是知名作家,已出版《不做情绪的奴隶》、《商务沟通与人际关系拓展》、《教孩子,从放下开始》、《幸福婚姻的七堂课》、《吴娟瑜的男性知见学》、《吴娟瑜的快乐哲学》、《吴娟瑜的女性成长学》、《吴娟瑜的身心安顿学》、《吴娟瑜的性爱白皮书》及DVD版“如何提高员工EQ与团队EQ”等。
经济危机VS心理危机
文/汪冰
金钱保障安全感?
钱,学名货币,我们用来交换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以及服务的一般等价物。
事实上,从钱出现的那一天起,它就伴随着漫长的社会演变,逐渐超越了它本身的角色,而变成了人类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尤其现代社会,我们几乎将它看成了实现成就、价值和自信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第二个物种会像人类这样,如此冒险地将安全感建立在虚幻的货币上。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当今社会中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跟钱有关系。也不怪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任何一个时代,创造价值都是被鼓励的行为,而不幸的是,这种“价值“慢慢被“财富”所代替,大家似乎认为只有创造钱才是创造价值。社会对钱的认知逐渐内化到每个人的思想中,让钱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甚至是对自己的评价。金钱不再仅仅象征着经济上的安全感、社会地位,同时也是个人能力的象征,成为自信和自我价值的来源,也是一个社会人成功和满足的重要途径。当然,教育、职业或工作能力都会带给我们成功和满足感,但钱往往是具体和直接的,因此冲击力也更大。从某个角度,金钱成了推动每个人发挥能量和潜力的动机和动力。因此,在自由经济时代,全世界都对掌握财富的人士极力推崇甚至模仿。
但是,经济危机却在一夜之间改变了这一切。拥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公司垮掉,国际保险公司破产,一夜之间金领沦为街头艺人,这一切都让我们的生存安全感受到严峻的挑战。原以为可以依靠的“钱”,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变化超出预期和想象,而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无力、惊恐和失控成为内心的主题。事实上,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威胁就是破坏了我们的主观控制感,让我们感受到受挫、焦虑、抑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无可奈何,这样,人类内心的安全体系就土崩瓦解了。
如何恢复控制感?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依然有一些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控制感,让我们随着各种指数上下扑通的心脏略略安适。
首先,我们可以从简化生活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这并不是要你放弃一切物质享受,而是建议你将自己的需求列一个清单,选择最重要的,或相对代价最低的优先满足。同时,减少信用卡的使用,要知道这一切灾难的源头就来自不负责任的超前消费。
第二,寻找社会支持,在就业面临挑战,职位朝不保夕的时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的温暖可以提供无条件的安全感,而家庭往往也是我们通过积极行动可以影响和把握的。此时,朋友也显得更为重要,知道自己不是孤独地面对这一切将有助于心理健康。
第三,专注于你可以控制的方面。要知道,生活中某一方面控制感的丧失可能会泛化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某个领域控制感的提升也可以在整体上改善我们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所以不妨多从事一些在你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比如你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以及能够发挥你技能的体育运动。研究表明,运动本身也能舒缓情绪。
第四,学会接纳当前的困境。接纳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坐以待毙,恰恰相反,接纳让我们不再纠缠』手不能改变的现实,停止祥林嫂式的“十万个为什么”,投入制定有效的策略和积极行动之中。往往当我们投入行动之中,恐惧、焦虑和失控的感觉都会随之减轻,这也是“接纳和投入疗法”的核心思想。
“不安全感”是好事7
随着股指跳水、基金缩水甚至连不动产都在折价,很多人都损失惨重,苦不堪言。那么,这些损失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心态呢?
在一个经典的心理研究中,参加者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有两种选择:
100%概率获得500美元的礼物,或者50%的概率获得价值1000美元的礼物。
第二组同样有两个选择,要么100%概率的损失.500美元,要么50%概率的损失1000美元。其实每组的两个选项客观上是等价的。但在第一组中,有84%的人选择了500美元的礼物,而第二组中却有70%的人选择了赌一把。
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卡尼曼的初次尝试到今天,类似的实验以不同的形式被不停地重复,结果惊人的一致。基于此,卡尼曼提出了蜚声国际的“前景理论”:(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大部分人都想确定得到,因为我们渴望安全和稳定。而面对损失时,我们却总抱着“也许不是我”的侥幸心理,宁可冒险也不愿意面对必然的损失。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但心理学研究证明,即便如此,我们也常高估了好消息对我们的影响力而低估了我们对坏消息的适应能力。多项研究表明,那些曾经认为获得彩票头奖就能改变一生的人,在真的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后,很快就会从狂喜回到现实;而遭遇车祸的倒霉蛋大部分也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感水平。想一想,你还记得一年前让你幸福满满或痛苦难眠的事情吗?
为了让我们对目前的困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心理学家建议大家花几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第一步,把你目前面临的损失或困难写下来,比如“我被裁员了,失业了”;第二步,写下你能预期的最坏结果,比如“我可能会露宿街头”;第三步,评估最坏结果的可能性,用百分数标出。然后,再从最积极的信念出发,比如“市场会在不久后稳定下来,我能够找到好工作”,按照上面的过程写出最好的结果,同样为可能性评分。从这两张图中找出那些可能性比较大的结果。通过使用这样的清单,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并抓住关键,而且也能缓解我们的焦虑。
无疑,今日全球的经济动荡让很多人寝食难安。追求安全感固然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但是正如作家海伦·凯勒所说,“安全感几乎是一种迷信,它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拥有绝对安全感的人早就被进化淘汰了,因为他们不能感知危险,对危险也没有记忆和准备。
幸好,我们不是。我们在“不安全感”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