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一点而言,老庄意境对现代人是很有价值的。它的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历史J性的,体现在中华民族整体的成长过程中,它赋予了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气质,因为老庄学说就是一种崇尚精神的学说,而老庄意境自身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人对宇宙、天地和人生最高法则的理解和追求。现代人是古代人的延续,自觉不自觉地就带有自己祖先的文化色彩和传统精神,老庄意境对中华民族整体的熏陶,自然且必然会传到现代人的身上。这就是老庄意境对现代人的历史性价值。
其二是现实性的,体现在中华民族现有的文化氛围中。老庄的书从两千数百年前流传到现代,仅仅注释、解说、阐发老庄的书就有两千多种,而且由于老庄智慧的特有魅力,吸引着不少读者去研读。老庄学说崇尚精神的特色,老庄意境自身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自然而然就会感染现代人。这就是老庄意境对现代人的现实性价值。
下面需要论证的只剩下了一个问题,这就是,老庄学说是不是崇尚精神的学说。
结论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先来看老子。
老子将道视为宇宙的源头,认为天地人物都是从道演化来的。然而这仅仅是老子学说的起点,而不是老子学说的主旨。老子学说的主旨是什么?是在懂得了道是宇宙源头的基础上,进一步去体悟道、把握道,并用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问题。这一主旨在老子学说中表述得很明确。
比如他说: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其意是说,大道之中蕴含着万物的奥妙,是善良之人的宝物,也是不善之人的所求。美好的言辞可以换得别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抬高人的地位,有了道就可以改变人的一切。既然是这样,一个人不善,何必一定要被唾弃呢?由此看来,将一个人立为天子,封一个人去做公卿,奖一个人一块玉璧,送一个人一辆马车,都不如坐在那里向他讲一讲大道。古人之所以非常珍惜大道,为什么呢?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为了避免犯错误。所以将它看得最为珍贵。
讲大道,求大道,也就是让人知道宇宙的起源,也就是让人懂得宇宙从一开始就遵循着自然而然的法则演变,也就是让人按照大道的自然法则行事。这种劝导,这种追求,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精神的修养。而老子认为,这种精神的追求和修养是最为重要的,并下了明确的断语,说道“为天下贵”。
说到庄子,那就比老子更进了一步。他把追求道当成了人生的最终追求,把修养精神的境界视为人生的最终价值。并且提出了追求道、修养精神的一套程序,这就是“坐忘”、“心斋”、“悬解”、“见独”。
庄子特别推崇的是真人,而真人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是体悟大道的人,是驾驭大道的人。他说: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
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意思是,只有智慧能驾驭大道的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智慧能驾驭大道的人,也就是能站在道的高度观察事物的人。
庄子将能登假于大道的人称为真人,也就说明,他将体悟大道、驾驭大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真人在庄子的心目中是最高尚的人格代表。
所谓体悟大道、驾驭大道,在庄子的学说中,实际上也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庄子将“坐忘”、“心斋”、“悬解”、“见独”作为实现它的四种程序。而这四种程序,全是心理的活动,精神的活动。
“坐忘”是什么?
“坐忘”,就字面意义讲,也就是坐在那里,静下心来,把一切都忘掉。把一切都忘掉了,那在自己的心中就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包括身外之物和自己的身体,还包括自己的聪明和自己的心智;把一切都忘掉了,那在自己的心中就剩下了一片蒙胧,形成了一团混沌,庄子把它叫做大通,认为这就是大道的状态,这就是与大道融成了一体。
他在《大宗师》中讲了一个颜回坐忘的故事,说颜回几次向他的老师仲尼说自己的精神修养有了长进,但每次仲尼都认为还有差距。最后颜回说自己达到了坐忘,并由此通过二人的对话,将坐忘的含义作了解说。其文日:
仲尼踅然曰:“何谓坐忘?”
颜回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意思是把自己的四肢身体都抛掉,把自己的耳聪目明都除掉,离开自己的形体,泯灭自己的智慧,与混沌大通的道融为一体。
“心斋”是什么?从字义上讲,就是将心境打扫干净。从其含义来看与“坐忘”大体相同。
庄子在《人间世》中以“颜回将赴卫”的故事表述“心斋”的内蕴。故事说:颜回要去卫国,特来向老师仲尼辞行。仲尼问去卫国做什么?颜回说要去劝说卫君改邪归正。仲尼认为他自我修养还没有达到可以劝说卫君的水平,但是愿意听一下他用来劝说卫君的方法。颜回讲了许多方法,仲尼都说不行。最后颜回无计可施,只得求教。仲尼要他先去“心斋”,之后才能告诉他。
颜回不懂什么是心斋,所以提出了问题:
回日:“敢问心斋。”
仲尼日:“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颜回日:“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夫子日:“尽矣。”
什么是心斋?仲尼作了解释。概括而言,就是要把心境打扫干净,使之像气那样虚空,以虚空的心境与外界相感应。这就是所谓的“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为什么要将心境打扫干净?因为只有将心境打扫干净,大道才能够进入心中,就像气虚怀若谷,万物都自然向它归附一样。
这就是所谓的“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大道进入了人的心境,人也就与大道融为一体了;人与大道融为一体,心中也就没有了外物,没有了自我,在其心目中,一切都成了一个样子。所以颜回将心斋理解为“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也就是说,当颜回没有做到心斋的时候,心中还自有颜回;而当颜回做到心斋的时候,心中便没有了颜回。
“悬解”是什么?就是从外物的纠缠中解脱出来。
庄子将心境洁净称为心斋,将心中无物称为坐忘,他认为人的心思陷入物欲之中,让外物充塞心境,那就像是把自己捆绑在了物上,头朝下倒悬了起来,一切听从外物的支配,没有了自己的主动和自由。这是人生最可悲的事情。人之所以要进行精神修养,要进入心斋,达到坐忘,就是为了把自己从物的牵系中解脱出来,将自己从倒悬中解救出来,以达到自由,达到自在。他把超脱于物外,解除倒悬称为悬解。
他在《大宗师》中对“悬解”作了说明,说: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悬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其意是说,人被倒悬在空中而不能自己解开,那是因为有绳子捆着脚,人们心中有烦恼而不能自己解开,那是因为有物欲捆着心。只要将外物从自己的心中排除出去,不受外物的左右,一切都顺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切都顺其自然,那也就摆脱了外物的捆绑,也就达到了悬解。
“见独”是什么?见独就是体悟到了大道。因为大道是浑然一体独立不二的,所以庄子将心中体悟到了大道称为见独。
在庄子看来,只有达到了虚空干净,像坐忘和心斋那样既无物又无我的境地,心中才能像早晨那无云的太空一样明亮透彻;心中像早晨那无云的太空一样明亮透彻,才能体悟到那独一无二的道。体悟到了那独一无二的道,也就是见独。
庄子在《大宗师》中讲了一个“女偶得道”的故事,其中揭示了“见独”的含义。故事说:
南伯子葵问乎女偶日:“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日:“吾闻道矣。”
南伯子葵日:“道可得学邪?”
日:“恶!恶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故事中的女偶年纪已经很大了,可是面色还像小孩一样柔润。为什么?因为得到了道。所谓得到了道,也就是经过长久的修养,逐渐将外物和自我排除到了心外,使心内只剩下了浑然一体,什么形象也无有,什么界限也不分,独一无二的东西,所以称为“见独”。既然心中只有独而无他物,那也就无所谓古今和生死的区别了,因为有古今和生死的区别也就还存两种以上的事物,也就称不上是见独。既然没有了古今和生死的区别,那当然也就不存在年华的消失问题了;没有了年华的消失,所以女偶也就永远面若孺子。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见独是排除外物的最后结果。当人们不但将天下的得失排除到心外,而且把世间的事物排除到心外,把自己的生死排除到心外,最后达到心中无一物的时候,才能进入那虚空且光明的境地。这个境地实际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坐忘和心斋。达到了这个境地,实际上也就与那混沌一体、别无二物的道一样了,不同的仅仅是道存在于人的心外,而这个心境存在于人的心内。一外一内相互连通,合成一体,这就是所谓的闻道、得道,这就是所谓的见独。
综观一下“坐忘”、“心斋”、“悬解”、“见独”的含义,可以看出,庄子所谓的体悟大道、驾驭大道,是一种内心修养,是一种精神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庄子在《大宗师》中又将其称为“游于方外”。所谓“游于方外”,也就是指精神遨游于充满物质欲求的尘世之外。
有鉴于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老庄学说是一种崇尚精神的学说,老庄之书会引导现代人去崇尚精神。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现代人一说到老庄,就会有一种“弃燕雀之小志,图鸿鹄之高翔”的感受;现代人一说到艺术,就会想到,到老庄那里寻找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