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处方用名】陈香薷、嫩香薷、香薷。
【入药部分】全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二经。
【效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证治】
1暑天感寒:恶寒发热,头沉病无汗,脘闷腹痛,吐泻,常配伍厚朴、扁豆,如香薷散(《和剂局方》)。
2水湿溢表:水肿无汗,头面为甚,苔腻。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脚气浮肿者,可单用或配伍健脾利水的白术,如深师薷术丸(《外台秘要》)。
【用量】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肿,量宜稍大,且须浓煎。
【禁忌】凡表虚有汗及暑热证无暑邪束者当忌用。
【按语】香薷辛温发散,入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其气芳香,入于脾胃又能化湿和中而祛暑,多用于风寒感冒而兼脾胃湿困,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无汗,脘满纳差,苔腻,或恶心呕吐,腹泻者,可收外解风寒、内化湿浊之功。该证多见于暑天贪凉饮冷之人,故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本品还能发汗以散肌表之水湿,又能宣肺气启上源,通畅水道,以利尿退肿,多用于水肿而有表证者。香薷既能解表发汗,又能和中利湿,有彻上彻下之功。香薷配姜制厚朴、炒扁豆治伤暑吐利;与白术同用,治通身水肿;配黄连、滑石等治心烦,小便不利;香薷有“夏日麻黄”之称,麻黄治风寒,多与桂枝同用,香薷治暑湿,单用就能发汗。
藿香
【处方用名】广藿香、鲜藿香、苏藿香、藿香叶、藿香梗、藿香。
【入药部分】全草。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胃三经。
【效用】解表清暑,利湿醒脾。
【证治】
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湿温初起:寒热头痛,胸闷,痞满吐泻。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暑湿证者,配紫苏、厚朴、半夏等,如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湿温病初起,湿热并重者,多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2湿浊中阻:寒湿困脾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与苍术、厚朴等同用,如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本品最为捷要。常与半夏、丁香等同用,如藿香半夏汤(《和剂局方》)。若偏于湿热者,配黄连、竹茹等;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等;脾胃虚弱者,配党参、白术等。
【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禁忌】凡阴虚血燥无湿者不宜用。
【按语】藿香芳香而不猛烈,温煦而不燥热,是一味气味芳香,性力平和的化湿浊要药。配砂仁、木香治腹痛泄泻;配半夏、生姜治胃寒呕吐;配党参、白术治胃虚呕吐;配黄连治湿热呕吐。
藿香与香薷均为夏令解表之要药,藿香芳香重于微温,偏于由里达表,能祛阴湿浊邪;香薷辛温重于芳香,偏于发散走表。
佩兰
【处方用名】佩兰叶、佩兰梗、鲜佩兰、省头草、佩兰。
【入药部分】全草。
【性味归经】辛平。归脾、胃二经。
【效用】清暑祛浊,醒脾和中。
【证治】暑湿内蕴: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可单用煎汤服,如兰草汤(《素问》),或配伍黄芩、白芍、甘草等药。治暑湿证常与藿香、荷叶、青蒿等同用。湿温初起,可与滑石、薏苡仁、藿香等同用。
【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禁忌】阴虚血燥,气虚者不宜用。
【按语】本品气味芳香,其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治湿阻中焦之证,每相须为用,并配苍术、厚朴、蔻仁等,以增强芳香化湿之功。又因其性平,芳香化湿浊,去陈腐,用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
藿香、佩兰功用类似,都有芳香化湿祛浊之效。藿香偏于由里达表,止呕兼解表;佩兰偏于走里向内,醒脾而开胃。鲜佩兰香气尤浓,清暑祛浊其功更著。
青蒿(附:青蒿子)
【处方用名】青蒿、青蒿梗、香青蒿、纯青蒿、嫩青蒿。
【入药部分】全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胆二经。
【效用】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证治】
1阴虚热郁:治温病后期,余热未清,邪伏阴分,伤阴劫液,夜热早凉,热退无汗,或热病后低热不退等,常与鳖甲、知母、丹皮、生地等同用,如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用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常与银柴胡、胡黄连、知母、鳖甲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暑湿内蕴:治外感暑热,头昏头痛,发热口渴等症,常与连翘、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凉涤暑汤(《时病论》)。
3血分伏热:鼻衄。
4疟疾寒热。单用较大剂量鲜品捣汁服,如《肘后方》,或随证配伍黄芩、滑石、青黛、通草等同用。本品芳香透散,又长于清解肝胆之热邪,可与黄芩、滑石、半夏等药同用,治疗湿热郁遏少阳三焦,气机不利,寒热如疟,胸痞作呕之证,如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
【禁忌】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按语】本品苦寒清热,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具有清退虚热,凉血除蒸的作用。主入肝胆,截疟之功甚强,尤善除疟疾寒热,为治疗疟疾之良药。青蒿与柴胡功用相近,能入少阳厥阴血分,去胆肝经伏热,为清热凉血退蒸之良药。青蒿能治风疹瘙痒,又青蒿之芳香,能振动脾胃清阳之气,而化暑湿,虽苦寒而不伤脾胃。
附药青蒿子:尤宜于虚劳发热,临床多用于骨蒸劳热。
白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
【处方用名】白扁豆、炒扁豆、扁豆。
【入药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胃二经。
【效用】健脾化湿,清暑解毒。
【证治】
1暑湿伤脾:霍乱吐泻,腹痛,口渴。如《千金方》单用本品水煎服。偏于暑热夹湿者,宜与荷叶、滑石等清暑、渗湿之品配伍。若属暑月乘凉饮冷,外感于寒,内伤于湿之“阴暑”,宜配伍散寒解表,化湿和中之品,如香薷散(《和剂局方》)以之与香薷、厚朴同用。
2脾不运湿:脾虚湿浊下注之白带过多,宜与白术、苍术、芡实等补气健脾除湿之品配伍。
【用量】煎服,10~15g。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及作散剂服用时宜炒用。
【按语】本品能补气以健脾,兼能化湿,药性温和,补而不滞,适用于脾虚湿滞,食少、便溏或泄泻。唯其“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以本品作为人参、白术等药物的辅助,如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本品还可用于暑多夹湿,夏日暑湿伤中,脾胃不和,易致吐泻。本品能健脾化湿以和中,性虽偏温,但无温燥助热伤津之弊,故可用于暑湿吐泻。白扁豆为扶脾胃正气之药,并能消暑和中止泻,补而不腻,温能化湿,为病后轻补药。白扁豆配白术、茯苓、白芍等治脾虚泻痢;配香薷、厚朴、甘草治伤暑头痛发热、吐泻腹痛。
附药扁豆衣:即扁豆壳。性味甘微凉,功用与种子相同便药力稍逊,而能健脾利水。治暑湿吐泻,一般炒用。用量为45~9g。
扁豆花:功能解暑化湿,可治感冒暑湿表证,泻痢脓血,带下诸症。用量为3~6g。
绿豆(附:绿豆衣)
【处方用名】绿豆。
【入药部分】种子。
【性味归经】甘寒。归胃、大肠二经。
【效用】清热解毒,消暑止渴,利水。
【证治】
1暑热内迫:烦渴肿胀,热泻赤痢。治暑热烦渴尿赤等症,如绿豆饮(《景岳全书》);亦可与西瓜翠衣、荷叶、青蒿等同用,以增强疗效。
2热毒在里:本品甘寒,善解热毒,为附子、巴豆、砒霜等辛热毒烈之剂中毒及食物中毒等的解毒良药。可用生品研末加冷开水滤汁顿服,或浓煎频服,或配伍黄连、葛根、甘草同用,如绿豆饮(《证治准绳》)。《普济方》以本品与大黄为末加薄荷汁、蜂蜜调敷患处以解毒消肿。若与赤小豆、黑豆、甘草同用,又可预防痘疮及麻疹,如三豆饮(《世医得效方》)。
3水肿,小便不利:本品有一定的利水消肿之功,《圣惠方》以本品与陈皮、冬麻子同用煮食,用于治疗小便不通,淋沥不畅,水肿等。
【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研末水调敷患处。
【禁忌】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忌用。
【按语】本品甘寒,清热解毒,以消痈肿。可广泛用于热毒疮痈肿痛,单用煎服有效,或生研加冷开水浸泡滤汁服;还能清热消暑,除烦止渴,通利小便,故夏季常用本品煮汤冷饮。大多豆类都有解毒作用,但以绿豆之解毒力为大,遇附子、砒霜、巴豆等药中毒时,急火煎清汤,冷服,用量不限。近年有用本品预防麻疹。配黄连、葛根泻胃火;配甘草解药毒;配防己、桑皮、通草、牵牛子治阳水水肿。
附药绿豆衣:即绿豆皮,功用为利湿消肿,治水肿腹胀,并清暑热,而退目翳。解毒用绿豆全部,清暑宜绿豆衣。
西瓜翠衣(附:西瓜)
【处方用名】西瓜皮、西瓜翠衣。
【入药部分】干燥果实外衣。
【性味归经】西瓜皮甘凉、西瓜瓤甘淡寒。归心、胃二经。
【效用】清热解暑,利尿。
【证治】暑湿内蕴:烦渴小便不利,余热不尽,头胀目昏者。
【用量】9~30g。
【按语】西瓜翠衣味甘性凉,善消暑热,能解烦渴,对暑热引起的小便短赤或小便不利等效果佳,西瓜皮的糖分,确有利尿作用,又西瓜能降低血压。
附药西瓜:大多在盛夏成熟,新鲜瓤甜汁多,为清暑解渴利尿之品,有“天然白虎汤”之称。
用于暑温,温热病,热盛伤津,汗出,心烦口渴,腹水,小便不利之征。然暑病而有寒湿者不宜服用。
小结
香薷偏于发散走表,用于暑天感冒无汗;藿香偏于由里达表,祛暑止呕,佩兰偏于芳香化浊走里向内而开胃;青蒿芳香透阴分伏热外出,扁豆补而不腻,温能化湿为轻补剂;绿豆清热解毒而祛暑;西瓜翠衣解暑除烦止渴而利小便。
【使用注意】
1此类药物多具有芳香之气,煎时宜后下,以防芳香之气随煎煮而挥发。
2暑热极易伤津耗气,证见心烦,舌燥,脉虚,故在应用祛暑药的同时,应配用生津益气药。
【禁忌】祛暑药宜用于暑湿疾患,凡阴虚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