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门客站建成后,原旧站址改为货场,为便于管理,统称北京南站。自通车以来,北京南站分担了北京站绝大部分慢车客流。由于客运量增加,1971年又修建了永定门至丰台站间三线。1985年,在站台西部一站台和二站台间增建天桥一座,并扩建了售票厅、行包房等。1986年,又增建北京南马家堡线路所至丰台站间4线。1991年,北京南站实施东咽喉改造工程,增加复式交分道岔一组。1993年11月,北京南站站场排水问题进行了彻底整治,铺设了纵向水沟3条,计960米;更换轨枕板(原为钢筋混凝土轨枕)2660块;股道间铺设混凝土方砖2.6万块,从而彻底解决了站场排水及线路冻害等问题。
2004年,北京南站日均办理旅客列车30对,柳村车间日均办理列车100.5对;完成旅客发送量367.1万人/年,行包发送量4797.1吨/年。2005年,有运转场3个,列车到发线9条,存车线9条,牵出线2条,水产专用线2条,日均接发旅客列车28对,另有柳村车间日均办理列车110对,年运输收入为30145万元。
(五)北京西站
北京西站是京九铁路的“龙头”,是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北京客运量急剧增长。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在1981年至1988年的7年间,北京客运量翻了一番,北京铁路枢纽的运能已经超饱和,北京站超负荷运行,修建新的客运站被提上了日程。1993年1月19日,北京西站破土动工,1996年1月21日正式开通运营。
这座大型铁路客运站,坐落在北京西南,位于丰台、海淀、宣武3区交界处的金代中都莲花池畔,距市中心6.7公里,主站房正对羊坊店路,与中央电视台、军事博物馆遥相对应,总建筑面积46.63万平方米,为铁路客运特等站,担负京广、京九、陇海、京秦、丰沙线旅客列车终到和始发任务,并有开往香港的联运旅客列车和越南河内的国际旅客联运列车。
北京西站的规模是北京站的7.5倍。车站共有21个候车室,可同时容纳2万人候车。
站内有9座站台,均可停靠通过式20辆编组列车,设计能力接发旅客列车60对~90对。
2004年内日均到发旅客列车78对,行包小运转列车3对,旅客发送量为2445.4万人/年,行包运输量为104746吨/年。
北京西站采用上进下出,高架候车,地下大厅出站,南北开口、以北为主的布局,集行车指挥、客运服务及商业、餐饮、邮电、住宿、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主站房在建筑造型上象征首都的大门,是一组体现古都面貌、民族风格的现代化宏伟建筑群,它的建成为首都北京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景观。
2005年,北京西站发送旅客2622万人,运输收入378580万元,日均到发旅客列车81.2对,行包运转3.5对。
(六)北京北站
北京北站原为西直门站,位于北京内城西北角,站场南北布置,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站。清宣统元年(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时,西直门站只是一个中间站,同时也是京门支线与京张铁路的接轨点。
1949年解放以后,西直门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延长股道,改造牵出线,增建土驼峰,增加机务折返段的设施等,使其成为北京铁路枢纽地区性辅助编组站兼部分客车始发终到及货运业务。1966年至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因北京站承担运输“红卫兵大串联”
的任务,于是北京北站便承担了当时北京市绝大部分的旅客运输任务。1968年至1972年相继拆除广安门至西直门、西直门至五路、东便门至西直门站间线路,机务折返段迁至三家店站,西直门站成为京包线的尽头站,业务以客运为主兼办货运。
在北京铁路枢纽总布置图中,将西直门站规划为辅助客运站,客运设施仍沿用京张铁路修建时的布局。1979年,北京铁路局提出西直门站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站型为尽头式,规模为日到发客车28对,设站前广场于西直门立交桥西北角,原货物迁至清华园站。后经铁道部批复改为在原站场、站房不动的基础上进行扩建。1980年8月,扩建工程开工,后由于对设计方案意见不一并与市政建设发生矛盾,完成部分工程后停工。1985年,西直门站更名为北京北站。2004年,车场有到发线7条、牵出线2条、货运线4条、专运线4条。站内道岔54组、专运线岔道12组,2004年,旅客发送71.53万人,货物发送量为3666吨。(第四节)铁路运输
一、概述
1949年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北京铁路运量不断增长,旅客发送量逐年增加,日开行旅客列车由40余对到1995年增至142对,旅客发送量由739万人次增至5189万人次。列车编组运营初期只有10辆,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几次扩编到1995年快车编挂增到20辆。尤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铁路运输的任务迅速增长,1987年完成换算周转量突破600亿吨公里;1995年达到655亿吨公里,比1978年提高了1.2倍;2004年达到688.87亿吨公里,其中旅客周转量为144.08亿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为年,年增加17.5万吨。其中,煤炭运量462.6万吨,较2004年增加15.3万吨;“白货”运量1513.6万吨,较2004年增加2.23吨。
1994-2005年北京市铁路换算周转量完成情况统计见表141。
二、改革开放前的铁路运营情况
(一)旅客运输
1949年解放后,北京铁路以北京站为核心,承担国内外旅客到、发和中转运输。
北京铁路各线运营初期,客流量小,客运列车只在本线开行。1953年后,陆续开行北京至莫斯科、平壤、河内、乌兰巴托国际旅客联运快车。随着全国铁路新线及复线和长江大桥修建开通使用,又增开北京至全国各边远地区一些长途快车。
解放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旅客逐渐增多,各线客车编组大部分按“满轴”编挂,短途客车多挂硬席车,长途客车编挂软、硬卧车,硬席车等。1953年起,北京站建立客运班计划,把掌握的客流数据作为编制、调改列车运行图的依据和计划运输的基础。
改革开放前北京典型年份客运发送量统计见表142。
(二)货物运输
北京铁路分局是全国开办货运业务最早的分局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铁路的营业里程仅为549公里,货运到发量不足5万吨。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经过“三年恢复”,货运量发展至530万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货运量成倍增长。到1960年,北京铁路分局货运发送量达3376万吨。
改革开放前北京典型年份货运发送量统计见表143。
三、改革开放后的铁路运营情况
(一)旅客运输
改革开放后,为加强经营管理,北京铁路分局专设旅行服务机构,管理、监督、检查车站旅客餐饮、食品、供水、服务和食品卫生法、国家物价政策的执行情况。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各年份铁路客运量统计见表144。
(二)货物运输
1978年改革开放后,铁路运量持续上升。1979年,北京铁路分局货运发送量达4980万吨,创分局历史上最高水平。1985年5月,铁路对短途运输运价调整,实行加收短途运输附加费,加大了公路与铁路分流,造成矿建物资运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北京铁路分局发送量的增长。1994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营销机制的转变、公路与铁路竞争加剧等因素,都给铁路货物运输带来重大变化。1995年,北京铁路分局货运发到总量为12838万吨,比1990年(“七五计划”末年)的11486万吨增加了1352万吨,总递增11.8%,平均每年递增2.4%。但1995年北京铁路分局的货运发送量只有4591万吨,比1993年的4612万吨减少了21万吨。以后继续递减,如到2004年北京铁路分局全年货物发送量完成3939.5万吨,比2003年减少92.4万吨,下降2.3%。货物换算周转量完成688.87亿吨公里,比2003年增加24.96亿吨公里,增长3.8%。改革开放后北京各年份铁路货运量统计见表145。
(第五节)北京铁路管理机构的变迁
一、铁道部
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在石家庄成立,滕代远任部长,吕正操、武竞天任副部长。北平和平解放后,铁道部和其他中央机关均设在北平。10月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改为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195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1970年8月,铁道部并入交通部。1975年3月,铁道部与交通部分离。
二、北京铁路局
1949年2月22日,铁道部在北平成立平津铁路管理局,下设天津铁路分局和张家口铁路分局。同年5月6日,平津铁路管理局由北平迁至天津;11日,撤销天津铁路分局,其所属线路和单位由管理局直接管理;同年9月29日,平津铁路管理局改名天津铁路管理局。
1953年1月1日,根据铁道部关于调整铁路组织机构的决定,撤销天津铁路管理局,将其分为北京、天津、太原3个铁路管理局。北京铁路管理局下设北京、丰台、张家口、保定4个铁路运输分局,管辖京山线至北仓,京汉线至柳辛庄,京包线至周士庄,京古全线,共99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