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和七年十月二十日,是大乾难得一次的大朝会,召集群臣前来议政。
不过,此时的大殿中却显得格外的热闹。
乾帝莫正昊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下面议论纷纷吵闹的文武百官甚是头疼。
今天的朝会主要商量两件事,西津渡守将的派遣任命和北魏派遣使团前来也就是之前柳铭有所耳闻的‘文礼之交’,时间差不多就定在了十一月初七也就是冬至的时候。
但是,看着眼下大殿的情况,这第一件西津渡守将的事情还没着落,不知道得弄到什么时候。
在这件事上最有发言权的是老首辅赵海明,左右两位参知政事,以及吏部和工部。
老首辅赵海明一直坐在边上闭目养神,没有说话。两位参知政事各有见地,吏部和兵部倒是不停的争执着谁更合适。下方的百官议论纷纷,毕竟这也不是小事,指不定谁就一下上去了。
虽说西津渡守军的常规编制才五千,刚好是一个都尉所辖的兵马。
但是因为地势特殊,虽然西津渡的守将只有五千兵马,但是却有着四品偏将的官身。
这对同样是偏将的武将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对于偏将官职以下或是四品以下的文官都是有着不错的吸引力的,既能升官,还能过一把将军瘾,岂不是美滋滋。
要知道,只要西关还在西津渡一辈子就打不了仗,是个比文官还轻俏的活计。去那边混个履历,带个两三年,京城里面再托人说说话,疏通下关系,那回来之后可就不一样了啊,正儿八经的光鲜履历。
其实四个国家的文化一直都是流通,差异不大,所以整个文官体系和武将体系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是略有差异罢了。
整个武将体系从最低层,五人为一伍,设伍长,无官身;两伍为十人一哨,设哨头,无官身;五哨为五十人一个标,设九品提标;两标为百人一个卫,设八品卫长(陌刀卫就刚好是一个卫的编制);五个卫为一个营,设七品营长,掌兵五百;两个营为一个校,设六品校尉,掌兵一千;五个校为一个都尉,设五品都尉,掌兵五千;两个都尉由一个一将统领,设四品偏将,掌兵一万;五个偏将由一个将统领,设三品参将,掌兵五万;两个参将由一个将统领,设二品将军,掌兵十万;将军之上设从一品封号将军,如镇西将军、征虏将军这些,掌兵数目不定;正一品现在唯有卫常是,封号镇西将军加领侯爵位,掌兵数目不定。
其中具体如何再视情况而定,像陌刀卫名义上是卫府的私兵,没有官身但是依旧领着同样的俸银和想着相关待遇,甚至更好;西津渡之前的樊庆虽领五千兵马但却是四品偏将。
再说下文官体系,高级官员:正一品首辅,从一品参知政事,正二品六部尚书,从二品六部侍郎,正三品监察寺、鸿胪寺、宗正寺的寺长;中级官员:从三品三寺副职、州刺史、京兆尹,正四品州別驾(刺史副职),从四品州巡检,正五品城太守;中下级官员:从五品城长史(太守副职),剩下的全是个监、司、漕运、卫军、城卫长官这些六七八品全都有;县守正为正九品,主簿为从九品。
其中特殊的三个衙门:玉署堂领从一品俸禄,掌律司领正二品俸禄,文苑领从二品俸禄,三个皆不在百官范围之内;但是其中除掌律司外玉署堂和文苑众人在朝为官也不过是一纸诏书的事情,其中具体职责容后一一再讲。
这吏部尚书韩冬临就使劲逮住几个文官名字一通的往上报举荐,兵书尚书李大有一听那哪成,顿时就急了,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哪懂什么兵法韬略。
那种战略要地,谁都能上,那万一真打起仗来不是祸国殃民嘛,这四国随时都会爆发大规模战争,哪能给这些手无缚鸡之力死脑筋的读书人去混资历。
不行,一万个不同意。
虽然这西津渡平时看着无啥大用,但要说一旦西关真被攻破就这一个小小的西津渡就能要了整个大乾的命,不能不未雨绸缪啊。
二人谁也不服谁,吏部尚书韩冬临唾沫星子飞溅,兵部尚书李大有卷起胳膊叫的面红耳赤。
礼部尚书郭书起初还能约束约束二位的言行,到最后拦都拦不住了。
吏部侍郎鲁景平和兵部侍郎孙白胜起初在边上也帮着说话,但是后面发现这两位大人吵得上头了,就不再言语,看着百官的目光都汇集了过来,也都不禁微微感觉有些面庞发烫。
估计要不是穿着官服袍子,站在大殿上议政,早就撕扯起来了。
老首辅坐在边上的太师椅上,轻轻咳嗽了一声,顿时吏部尚书韩冬临和兵部尚书李大有不吵了,两人愤愤哼了一声,谁也不吱声了。
不知道何时乾帝手中多了一杯茶,慢慢的喝着,见大殿中顿时安静了下来,乾帝将手中杯子递给木公公,对着下面说道:“怎么停了,刚才不是挺热闹的吗?韩大人,李大人是不是口渴了,要不先去喝杯茶再继续。”
“臣知罪!”
“臣知罪!”
吏部尚书韩冬临和兵部尚书李大有一一低头说道。
乾帝冷哼一声,看着二人训斥道:“两个二品大官,也不知道检点一些,整个朝堂被你俩闹成啥样了,跟菜场有何异啊。就这点小事还挣来挣去的,有什么好挣的,文武百官可都看笑话呢。等下退朝,四野又传两个尚书大人朝堂公开吵闹,险些大打出手,好听吗?”
“回陛下,这西津渡守将为四品偏将之职,兹事体大,已超出兵部任免权,本就应由我吏部举荐人才。”吏部尚书韩冬临不卑不吭的说道。
乾帝笑了笑,“怎么,吏部可以举荐任用人才,就不要考虑别的司署衙门的感受啦。”
“臣不敢。”
“就是,禀陛下。之前樊庆就是吏部尚书举荐,结果却通敌叛国,卫伯爷可是险些命丧西津渡了。”李大有趁乾帝训斥吏部尚书韩冬临的时候,赶紧见缝插针。
这句话给吏部尚书韩冬临气的哦,反而都成了自己的锅。
“李大有,你别顺杆爬。朕还没找你算账了,你一个兵部尚书下面节制的偏将,竟然让人家通敌叛国了,险些杀了我大乾的英才。你告诉朕你是怎么做到的,你们兵部都是干什么吃的,要是卫冬卫伯爷真要有什么三长两短,是你去跟卫将军说还是我跟卫将军说啊。”乾帝很是生气的说道。
这点说的没错,李大有自知职责疏忽,“臣罪无可恕,甘愿受罚。”
“朕跟你说,幸好这次有惊无险。不然罚你?砍了你的脑袋都是轻的,一天天的,没个正形。韩大人,朕没说你是么?这种重要的职务,麻烦韩大人你把举荐的人的品性、资历都给弄清楚行不行。要是再出纰漏,你们两个都给我去皇宫门口看大门去。”本来乾帝还好,对方的谍子也确实厉害,早就在卫常的汇报中听闻,但是今天看这两人在大殿上吵闹,确实来气。
老首辅赵海明见乾帝训斥的火候差不多赶紧打了圆场说道:“陛下莫要气坏了龙体,毕竟韩大人和李大人也都是倭国事操劳,只是有些意气用事罢了。”
韩冬临和李大有听到老首辅帮忙说话,投来感激的目光,乾帝自然也不可能不给老首辅的面子。
乾帝摆了摆手道:“也罢,不知道就西津渡的守将首辅大人可有合适的人选可以胜任此职啊?”
老首辅赵海明想了想之前两位参知政事也曾像自己举荐过几个不错的人才,但是老首辅自知不可乱言,回道:“臣也无适当人选,不过吏部和兵部还有其他的举荐之书臣都曾看过一番,进行汇总在此,还请陛下亲自过目甄选。”
乾帝点点头道:“也罢,那朕就姑且看下。”
木公公急忙走着碎步从老首辅赵海明手中接过奏章呈递给了乾帝。
乾帝看了一下,若有所思的想了想,过了一会才合上奏章说道:“韩大人,庆和五年殿试夺魁的郑云现居何职?”
吏部尚书韩冬临想了想倒是有些印象,毕竟是殿试魁首,急忙回道:“回陛下,郑云现在工部屯田司官居从五品郎中一职。”
乾帝哦了一声,屯田司为工部下辖四司之一,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
“此人才能、品性如何,两年来,是否有所倦怠。”
这个问的吏部尚书就有点不清楚,赶紧回头看了看工部尚书唐和,唐和也比较尴尬的说道:“回陛下,郑大人,品性刚烈,为人正直,做事严谨有条,就是有些孤僻,与司署同僚甚少打交道,其余皆为上上之才。”
其实对于屯田司的郑云,唐和是有点头疼的。自从郑云来到屯田司之后,所有官署文件无一出过纰漏,全都按照规章办事。
难就难在这,正是此人太过清廉正直,在京文武官员有时候分田地找郑云送礼多划个几亩几分地,略送薄礼钱帛,但是郑和这人还就真是油盐不进。
只按照批文办事,财、礼一概不收,还口口声声说道不能拿朝廷的东西当做自己中饱私囊的路子,这让好些人都下不来台。
然后有些有人脉、有关系的就找到了工部尚书唐和,但偏偏有些人就连唐和这个正二品的尚书大人也要卖面子给人家。毕竟都是在朝为官,谁能保证明天自己没有事情有求于人呢。
唐和自己也找过郑云,隐晦的点过,但是虽然自己是长官,可是就不甩,弄得下不来台。
所以工部尚书唐和所说都是真真切切,不带掺假,总不能说郑大人不会通融,不晓得人情世故,做事太过刻板吧。
这些暗地里允许的东西,可万万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
“恩……此人我当年就对其印象颇深,德才兼备,倒是没辜负朕的期望,是个好官,有此人坐守西津渡最为放心了,西津渡的守将就他了。”乾帝开心的笑着说道。
老首辅赵海明眼皮跳了下,果然如此,奏章上的名单一个都不是,乾帝自己早有所选。
经过西津渡埋伏卫冬一事,乾帝便就留了心,看过百官档案,自然就清楚郑云在工部屯田司的许多事迹,当下就钟意此人了。
顿时满堂惊呼,乖乖,这真是今明两天判若两人啊。这郑云从小小的屯田司从五品的郎中直接官跳三级,成了正四品的偏将,还真就是一个文官武将了,羡煞了好些人。
乾帝见大殿中顿时炸开了锅,议论纷纷。干咳了一声,象征性的问道:“诸位可有什么更好的意见?”
两位参知政事和吏部尚书刚要开口,就被老首辅抢断了,“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老首辅都表态了,其他人自然会意不再多言,“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好。”乾帝转头跟木公公说道:“既然众爱卿都无异议,你稍后让文苑起草诏书,让郑云即日便可赴任,整顿西津渡守军。”
乾帝突然想起来西津渡的守军全被卫常手下的应名给杀光了,这时候才觉得好些心疼,“让郑云从江州守军贺元良贺将军手中抽调五千兵马,另外西津渡守军编制扩编到一万,剩下的让郑云自己想办法,三个月必须编制招满,也锻炼一下他的为将能力。”
“诺!”木公公在边上一一记下。
殿下群臣自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乾帝都已经将郑云提到了偏将,而且本身就有着掌兵一万的权利,这次也只不过是名副其实罢了。
西津渡守将一事,算是就此结束了,谁想要在乾帝手中分一杯羹,或是再想谋取仕途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难于登天都不为过。
“好了,想必北魏遣使访京的‘文礼之交’众爱卿都已经听说了吧,诸位大人看看可有何高见啊。”
乾帝刚说完,木公公就拿了一张贴子给众人读道:“久闻大乾地处中原,人杰地灵,武运为大乾之所长,文脉亦乃大乾之善。今吾大魏,遣舞象之年的国之所望十名,半数善文,半数善武,与贵国才俊交流……”
舞象之年:也就是十五至二十岁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