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借用别人的力量去做事
个人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个人就可以把事情办成办好,他也需要别人的帮助。
就像一个篱笆墙,只有通过几根木桩把它夯实或支撑住了,他才能立得结实牢固。这也说明了仅凭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获得成功的,想要成功,就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力量。
仅凭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并不能称为好汉,只有善于获取别人的帮助而能有所作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汉。
晋文公,晋献公的二儿子,名重耳,出生在公元前697年,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公子重耳43岁那年,受到献公的宠妃骊姬的陷害,只好逃到了他母亲娘家翟国(在今陕西渭水一带)去了。当时跟随他逃难的,还有晋国的一帮文人武将,较有名的是赵衰、狐偃咎犯、魏仇、贾佗、介于推、先轸等人。
翟国是个小国家,但国君对这群“难民”非常好,把他们的生活安排得舒舒适适,还给重耳娶了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就这样,公子重耳在翟国一住就是5年。这时候,晋献公死了,晋国将军里克派人来接他回国继位,但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现在回国有危险。后来,夷吾做了晋国国君,这就是晋惠公。
这个晋惠公确实对重耳有所忌惮,所以他就派人想去把重耳干掉。重耳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赶紧就和赵衰等人商量,他说:“翟国太小了,再说离晋国也太近了。在这里歇歇脚还行,想要依靠翟国不太现实,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去找个大国了。我听说齐国的桓公是个贤明的君主,我们何不去请他帮忙呢?”于是他们就决定去齐国找齐桓公帮忙。
在去往齐国的路上,他们没钱没粮,一路上吃尽了苦头。
当时,他们一行人连饭都吃不上了,有一天,他们饿着肚子走到中午,来到一个叫五鹿(在今河南濮阳东北)的地方,看见一群农夫正蹲在地边吃午饭,重耳让狐偃咎犯跟他们要点吃的。农夫们说:“我们还不够吃呢,不给。”狐偃说:“那你们能把碗借给我用一下吗?”一个农夫说:“看着倒是他挺可怜的。”说着他就在地下捡起了一块土递给狐偃咎犯,并笑着说;“这个拿去吃吧。”
这时,站在一旁的魏仇勃然大怒,挥拳就要打这个农夫,狐偃咎犯赶忙拉住了他,然后,他对重耳说:“主公,这可是个好兆头呀!老伯给我们土块,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呀!您快快去拜领上天的赏赐吧!”重耳听了狐偃咎犯这么说,非常高兴。于是他就恭恭敬敬的拜领了这块土坷垃。
到了齐国之后,齐桓公用接见诸侯的礼仪来迎接重耳,并且还把一个齐国王室的女儿齐姜嫁给了他。重耳觉得很满足,就在齐国住了下来。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几年,齐桓公就死了,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大打出手,齐国发生了内乱。
赵衰等人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待在齐国了,就打算到宋国去。可是这时的重耳已经不愿意再四处漂泊了。没办法,赵衰只好叫来众人一起商量让重耳离开齐国的办法。谁知,这件事被齐姜的侍女听见了,她们回去就告诉了齐姜,齐姜虽然也舍不得和重耳分开,但一想,总不能让晋国公子无所作为呀!
于是齐姜就和赵衰等人想了个办法,他们先灌醉了重耳,然后把他扶上车子就出发了。走出很远了,重耳才醒过来,知道自己已经离开齐国了,于是他就大发脾气,拔出剑来,就想杀人。最后众人说明了自己的好意,重耳才只好作罢,继续前进。
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国的国君不把他们当回事,反倒想看看重耳的长成畸形的肋骨是什么样的,重耳怎么能受得了这样的侮辱,所以就没有在曹国停留,继续赶路了。
到了宋国以后,宋襄公倒是对他们挺客气,但是并不想帮他们回晋国,只是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走的时候还送了他们二十匹马。
看到这种情况,重耳一行只好离开了宋国,又来到了郑国(今河南省郑县),郑君干脆就不搭理他们。重耳等人只好忍气吞声,继续绕道向楚国进发。
到了楚国以后,楚成王见重耳来投奔,把他们当作贵宾热情招待,重耳慢慢成了楚成王的好朋友,常常同桌饮酒,并骑打猎。
有一次,楚成王与重耳一起喝酒,成王就问重耳:“您如果将来当了国君,打算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说:“楚国地大物博,您什么都不缺,我真不知道能用什么来报答您。如果真的要报答您的话,那就是,假如将来晋国和楚国交战,我愿意退让九十里。”
听到重耳的话,楚国大将子玉大怒,于是他就向楚成王建议说:“您对重耳这么好,他却出言不逊,我们不如杀了他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楚王答道:“重耳是当今的贤人,我们不能担这个杀害贤人的罪名呀!”于是,重耳就在楚国住了下来。
公元前638年,重耳在楚国居住期间,晋国发生了内乱。原来,晋惠公病重之后,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姬圉生怕别人抢了君位,也没跟秦穆公打个招呼,就偷偷跑回晋国去了。太子圉做了国君之后,马上就和秦国断绝了关系,秦穆公非常生气,就打算把这个忘恩负义的晋怀公换掉,于是他就派人去楚国接公子重耳。就这样,重耳来到了秦国。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重耳43岁出逃,62岁回国,流亡在外19年,历经磨难,终于当上了国君。
公元前628年,一代霸主晋文公因病去世,终年70岁。
评点
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主要原因就是在他的19年的流亡生活中,他一直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也充分地利用了别人的力量,最后它借助秦穆公的力量回国登基。当然,他身边的大臣们也是他可以借助的力量。
忍辱负重,才能东山再起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心,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负重必须要先能够忍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面对一个个困难和挫折,面对无端的屈辱和怨气,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是逞一时匹夫之勇,还是忍一时风平浪静?很多时候,冷处理是非常有效的解决办法。
同时,忍辱也是为了更好的负重。有过忍辱负重的经历,我们就会成熟许多,我们可以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可以磨炼自己的意志,开阔自己的心胸,增长自己的才干,只要能这样,我们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想干出一番事业或做好一项艰苦的工作,没有忍辱负重的思想准备,是不可能干好的。面对困难和挫折,需要的是勇气和方法,而不是眼泪和鲁莽。
公元前522年,楚国当时是楚平王在位,这是个昏庸的国王。
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的坏话,要废掉太子建。当时,太子建不在都城,他正和他的亲信伍奢在城父(河南襄城西)镇守。于是,楚平王就设计先把伍奢调回都城来,然后再诬陷太子建谋反。
伍奢回来以后,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呢,就稀里糊涂的以谋反的罪名关进了监狱。楚平王还知道伍奢有两个儿子,这就是伍尚和伍子胥。于是他就逼伍奢给他的儿子写信,让他们回来,这样就可以方便一起干掉,随后他又派人去杀太子建。太子建得到消息,忙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尚和伍子胥接到父亲的信之后,心里都很着急,这时伍尚就想赶紧回去,但伍子胥说:“这封信肯定不是父亲自愿写的,应该是他们逼的,如果我们现在回去,咱们爷仨都得让他们杀了,如果我们不回去,他们忌惮咱们兄弟俩,父亲还有一线生机。”这时,伍尚又说:“如果我们不回去,我们可能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见不到了,所以,无论如何我都得回去。”伍子胥说:“我们这么死,没有意义,如果他们真的杀害了父亲,我们应该先想办法替父报仇才对,反正我是不会回去的。”伍尚看见伍子胥态度坚决,就只好自己一个人回郢都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伍尚刚一回来,楚平王就把伍奢和伍尚给杀了,他知道伍子胥是个很难对付的人,于是他就赶紧下令缉拿伍子胥。
伍子胥当然也不会在家等着他来抓自己,就赶紧跑到了宋国去找太子建了。谁知正赶上宋国发生了内乱,太子建和伍子胥只好又逃到了郑国。
到了郑国以后,太子建由于报仇心切,做了一件糊涂事。他竟然去勾结郑国大臣想要干掉郑定公,结果阴谋败露,被郑定公给杀了。伍子胥没办法,只好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仓皇逃跑,这次他想去投奔吴国。
这一路上太艰难了。你想呀,楚国人想要抓他,郑国人也想要抓他,他们能容易吗?所以他们只好白天藏起来,晚上才出来赶路。就这样战战兢兢地走了十几天,终于来到了昭关。
昭关是当时的交通要道,也是楚、吴两国的边境关口。楚平王也想到了伍子胥可能会逃到吴国去,所以就特地加强了韶关的出入境管理,还把通缉伍子胥的告示贴到了城墙上。
伍子胥到了潼关以后,看到很难混出关去,把头发都愁白了。
谁知天无绝人主路,这时候他遇到了一个叫东皋公的人,这个人很同情伍子胥的遭遇。于是他就找了一个模样有点像伍子胥的人,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就趁乱逃出了韶关。
伍子胥虽然逃出来了,但是后面的追兵也上来了,伍子胥就赶紧往前跑。谁知前面竟然又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正在伍子胥无计可施的时候,江面上飘过来一叶小舟,一个老船夫把他送过了大江。
为了感谢这位老人的救命之恩,伍子胥就想把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但那老人却说:“现在楚王楚国捉拿你的奖金是粮食五万担,还能封官晋爵,和这些相比,你的宝剑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救你不是为了钱财,是因为你是个英雄呀!”听到老人这么说,伍子胥只好收回了宝剑,临走的时候,他跪在地上,给老人深深地行了一个礼。
伍子胥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吴国。当时吴国的国王是吴王僚,他觉得伍子胥这个人很有才能,就收留了他。
公元前516年,昏庸的楚平王死了。吴王僚就想趁机去攻打楚国。没想到楚国早有防备,吴军大败。这时候,早就想争夺王位的公子光认为时机到了。他趁着吴军兵败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吴王僚,这样他就当上了吴国国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登基之后,伍子胥得到了信任,阖闾封他为大夫,让他帮助自己处理国家大事;当时吴国还有一位武将叫孙武,就是后来写《孙子兵法》的那位,这可是个大军事家。吴王就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使吴国很快就强大起来了。
公元前506年,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吴王阖闾决定出兵伐楚。于是他让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发动了进攻,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很快就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都。这时候,楚昭王没办法,只好跑到秦国去了。
评点
伍子胥能屈能伸,忍辱负重。他没有像他哥哥伍尚那样甘愿去当一个陪葬品。他宁愿背负对国不忠、对父不孝的罪名,忍着父兄无故被害的耻辱和颠覆楚国的雄心逃亡他国。带着强烈的报仇之心,帮助他所辅佐的吴王阖闾征服楚国。
避实就虚,因势利导
避实就虚,是一句妇孺皆知的成语,更是一种处世的谋略。
但是,是要避实还是要就虚,应由当时所处地环境来决定。在没有其他办法的关键时刻,避实就虚无疑是正确和明智的。在平时,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做法。即在发扬自己长处的同时,正视并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做到“扬长避短”。只有如此,才能由弱变强,全面发展,最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在平时的工作、训练中也避难就易,害怕面对自己的弱点,不去学、不去练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那么短处只会越来越明显,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我们的工作也就只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甚至倒退。如果我们只去做些表面文章,刻意地把自己包装起来,不让上级或者群众了解真实情况,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监督,同时也失去了及时改过的机会,等到发生事故时,就一切都来不及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230年,当时的东吴统治者孙权就曾经派人到过“夷洲”(台湾)。隋唐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中原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也就是在这时候,当时中原的先进技术传到了台湾。公元12世纪,也就是宋朝的时候,澎湖已经是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的地盘了,也就是在当时,中原政权开始在台湾驻军。
后来,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因为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台湾、澎湖的驻军逐渐减弱,这样就给了那些侵略者们可乘之机。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l642年,他们被荷兰人赶走,台湾开始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是明末著名将领郑芝龙的儿子。他出生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那一年。
公元1644年,腐朽的明朝政权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然后,满族人趁机勾结吴三桂杀入山海关,建立了清朝政权。这时候,作为明朝将领的郑成功退守到了金门、厦门一带,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他为了寻找一个稳固的抗清根据地,决定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说来也巧,这时候,正好有个叫何廷斌的人,向郑成功进献了一幅台湾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可以了解到荷兰人在台湾的军力部署情况。
在有了这个宝贝之后,郑成功于1661年2月在厦门召开了军事会议,他先驳斥了有些人的“荷兰人不可战胜的”谬论,然后决定立即召集部队,准备收复台湾。
在出征之前,郑成功进行了充分、周密的战前准备。首先他不断地派人秘密搜集在台湾的荷兰人的情报,其次他准备了充足的粮饷,扩充了自己的军队。时刻在等待着时机,准备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的神圣领土。
公元1661年3月,郑成功终于决定动手了,他先把指挥部从厦门移到了金门。4月21日,他只留了一小部分人留守厦门、金门,以防止清军的袭击。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部队进军台湾。大军由金门料罗湾出发,一天之后到达澎湖前线,很快就占领澎湖各岛。
这时候,躲在台湾城的荷兰侵台总督科业特,并没有把郑成功当回事儿。他觉得自己粮草充足、城高墙厚,不是那么好打的。同时,他已经通知了当时荷兰的巴达维亚当局,荷兰政府也已经调集了部队,赶往台湾增援。
拿下澎湖后,郑成功并没有停留。就在三天后,他带兵继续向东挺进,但遇到了台风,只好又退回了澎湖。三十日,郑成功留下3000兵力继续驻守澎湖,而他又率领着舰队,冒着暴风雨出发了,这次终于在四月初一的早晨到达了鹿耳门前线。
这时,摆在郑成功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南航道,水面开阔,但是有敌人的重兵把守,想要通过很难。另一条是北航道,这条航道只有一里多宽,暗礁林立,只可能容三条船并行,但从这里出发可以直接到达赤嵌楼。由于航道水浅,荷兰侵略者并没有在这里投入太多兵力。在这种情况下,郑成功决定走北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