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区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
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红岩村52号。其中红岩村13号,是原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旧址,有办公楼、礼堂、招待所、厨房等5幢土木结构房屋。曾家岩50号,位于重庆市市中区中山四路的末端,是一个一门进出的小院,两楼一底,砖木结构,是南方局进行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阵地。砖木结构楼房,有大小房屋8间,位于重庆市的中心区。
1940年中国共产党租下这里作为发行《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和发行马列主义书籍、中外进步书刊的营业部,作为同党内同志、进步人士和爱国青年秘密联系的据点,其余几间为平房,全系砖木结构。抗战时期是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长张治中的公馆,1945年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张治中主动让出供毛泽东使用。在这里,毛泽东广泛会见过中外各方面人士,就关系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前途等重大问题同他们进行了交谈;同蒋介石及其代表们举行了会谈,“国共两党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就是在此签订的。
重庆市中山三路263号,是1945年12月至1946年5月期间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地,化龙新村76号,是1939年至1947年2月中国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的总馆所在地。
馆内现有馆藏文物874件,重要历史资料(含历史文献、档案资料)1500余份,《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当年的报刊20余种844本(含合订本和少量影印本),当年新华日报馆、三联书店等报馆、书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进步书籍1119册,历史图片2600余幅。
沙坪坝区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
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歌乐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于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东西长约7公里,纵横约10公里。在这个“特区”周围完全用碉堡、岗亭和铁丝封锁着,任何人也不能通行。它名义上是以中美联合对日作间谍战、中美交换情报为幌子。实际上,完全是一个训练法西斯刽子手的机构,对中国共产党员和抗日民主人士进行大量的搜捕和迫害。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是关押和杀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被囚禁于此,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个“特区”内,办起了工厂、农场和学校,原来的白公馆、渣滓洞两个在监狱已开辟为展览馆,陈列了当年的实物、图片等。
195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修建了烈士墓园和烈士纪念碑,占地698平方米。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这里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成立,恢复了白公馆、渣滓洞的原貌,于1985年更名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这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增挂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牌。
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1996年被中央六部委局授予“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7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今,每年有上百万游人来此参观、凭吊烈士英灵。
开县刘伯承同志纪念馆
刘伯承元帅纪念馆坐落在开县城北的凤凰山麓,开县盛山公园内,掩映在大片墨绿色的橙林中,门额上“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八个镏金大字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铸赠的刘伯承青铜像高6米(含基座2米),高高地耸立在纪念馆大门的右侧方。占地7.58亩,主体建筑2343平方米,共有展室6间(其中陈列布展厅5间,兵器辅助陈列室1间),展线长200米。
纪念馆为现代仿古建筑。高低错落,大坡屋顶,体现了川东文化的建筑艺术风格,全馆气势宏伟,与山脚下城市连接的是一座石堡坎,大石梯越于城根,正达馆前东侧,高48米,宽8.1米,共240步,石梯起步两旁雕有仿唐式大型青石狮一对。正面是红色花岗石与黑色大理石镶嵌的大型壁画《山河颂》,属纪念馆配套工程,分上下三级,远观是一幅祖国的山河图,近看又有相互的独立性。
纪念馆主体工程占地5050平方米,建筑面积2343平方米,分内外两进院落。内院为陈列布展厅,共有展厅7间,以回廊相连,仿古四合院样式,屋面为琉璃瓦,古朴高雅,具有较强的民族风格。整个陈列布展按历史的轨迹,分为“早期革命活动”、“红军总参谋长”、“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六个部分。所有的陈列品像瑰丽闪亮的珍珠,串成绚丽的珠链,展示出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刘伯承伟大光辉的一生。
江津县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坐落在江津市区西郊,背倚青青鼎山,面朝滔滔长江,环境秀丽。
陈列馆占地约7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采用碑馆合一的巧妙构思,整个建筑造型简洁明快,庄严朴实,充满了现代化气息。36米高的碑体高高耸立在主馆中央,寓意升腾的火箭,象征着聂帅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陈列馆广场中央,巍然屹立着中央军委铸赠的聂荣臻元帅全身铜像。红色花岗岩基座正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亲笔书写的“聂荣臻元帅”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聂帅身着元帅服,神采奕奕,目光炯炯,似在眺望家乡秀美的山山水水,构思着创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在广场两侧的石壁上,镌刻着两组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反映聂帅在晋察冀创建抗日模范根据地时的史实和展现聂帅领导国防科技、研制成功两弹的丰功伟绩。
从广场拾级而上,便是展示聂帅一生不朽功绩的陈列馆。陈列馆大门上方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展厅由序厅、陈列厅、聂帅模拟办公室和卧室、卫星发射模拟演示厅、字画厅等几个部分组成。序厅里安放着聂帅汉白玉坐像,背景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词“聂荣臻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陈列厅里,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实物、一篇篇文献资料、一座座电子模型,生动地展现了聂帅的成长过程、斗争经历以及对党和人民的卓越贡献。
酉阳县赵世炎烈士故居
赵世炎烈士的故居在酉阳自治县龙潭镇,1982年邓小平为烈士题写了“赵世炎同志故居”,如今赵世炎同志故居已成为革命纪念地,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前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赵世炎同志故居占地1605平方米,建筑面积710平方米。其建筑为清代砖木结构四合院,共有房屋32间。院门东向,正屋南北向,周围的房屋小巧雅致。过厅东一间,是赵世炎的卧室。院内有赵世炎同志塑像,院内的两个小天井,一前一后。正门照壁呈凸形,上有一幅松鹤壁画,光彩夺目,恰与中堂所悬“琴鹤世家”鎏金匾相互辉映。
赵世炎,出生于1901中5月30日(农历1901年4月13日),酉阳县龙潭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著名革命烈士。赵世炎自小聪明、稳重、幽默,善于体贴人,在家里男孩中排行老五,是男孩中最小的。赵世炎从小就勤奋好学,于1915年8月进入北平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1919年留学法国,在法期间,赵世炎与周恩来同志同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主要负责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留学苏联,回国后为李大钊助手。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与周恩来、罗亦龙共同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担任江苏省委书记。1925年与浙江海宁人、我党著名的革命活动家夏之栩结婚,在婚后不到两年,也就是1927年7月,赵世炎便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