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624900000003

第3章 名相篇

在魏晋门阀社会中,皇权在混乱黑暗的政争中,日趋衰弱,而势家豪门的大士族势力日渐膨胀,国家政权不再是皇族一家所独专,而是皇族与士族的联合专政。当然,在魏晋两百来年的历史发展中,皇族与士族的联合专政也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有时是皇权压士族,有时是士族盖过皇权,但总的说来,除了西晋初年开国之君晋武帝的“强盛”抬头外,皇权式微的总体趋势已是难以逆转。而以王、庾、桓、谢四大士族为代表,在社会动荡中及时把握了机会,正一步步地走上历史的中心舞台。民谣所称“王与马,共天下”,应扩大到东晋的王、庾、桓、谢四大士族。这四大士族所控制的国家权力,大多是通过其家族精英担任三公、丞相官职来实现的。丞相地位特殊,在朝廷中,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在皇权相对衰弱时,以其杰出的才能,仍然可以干出一番经天纬地的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为国家作贡献,从而留名青史。以下所选王导、谢安,正是高门士族之翘楚,是一代的人望。至于张华,虽原出非士族的庶族寒门,但他竭力要打破门阀社会中那严格推行的士庶之别,为国选贤用贤,但却不幸遇害而为国牺牲,当然也值得一提。

一 张华

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博学多才,通贯古今,以诗赋文章称世,是当时文学界的领军文物,著《博物志》《张茂先集》等。官至中书监、司空,死于“八王之乱”中,因此,其治国理想破灭,举贤授能转眼成空如幻。

博学卓识功勋著

在西晋初,张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有其材必有其识。张华器宇宏通,识见深远,洞见未来以作预测,在朝多有功勋。《德行》第12则故事说: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从对华歆、王朗两人行事的比较中,可见张华的器识非同一般。识度,见识器度。王朗与华歆,俱是三国时人。王朗,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史称其以通经拜郎中,迁会稽太守,居郡惠爱于民。被东吴孙策所逐,北归曹操。入魏官至司空。曾上《劝育民省刑疏》,著《易》《春秋》《孝经》《周官》诸传。华歆,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人。汉末官豫章太守。为政清静不烦,受人欢迎。北归曹操,代荀彧为尚书令。入魏后任司徒。蜡日,古代岁末祭百神的重要节日,时有会饮风俗。燕饮,饮酒宴会。“燕”通“宴”。形骸,指人的形体躯壳。形骸之外,比喻外在的行踪,而不见内在的精神气质。

魏晋之际,士人的道德观念发生颇多变化。华歆之徒,在当时曾威逼旧主,结欢新朝,但士人清议,不以为异,仍然是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风流人物。史称华歆“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见《三国志·华歆传》),这与汉末党人的直言极谏、杀身成仁异其旨趣,从而成为向魏晋时代“不臧否人物”的清谈之风过渡的人物。当时贤如曹植,著《辅臣论》,叹美华歆“志存太虚,安心玄妙。处平则以和养德,遭变则以义断事”,就认为华歆是德义双修的典范。史称华氏“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华歆出而嫁之”(《三国志·华歆传》)。以相国之尊,清廉助人如此,所以进入了《世说》的《德行》门。至于王朗,亦非等闲人物,《三国志·王郎传》裴松之注说他是高才博雅,严整慷慨,“常讥世俗有好施之名,而不体恤穷贱,故用财以周急为先”。王朗为人,廉己济困,与贪官污吏异路,其道德岂可轻诋?因此,张华对王、华两人的比较认识,并不是观念先行的道德评判,而是从其为人行事的见识气度方面着眼。王朗羡美华歆识度,但他亦步亦趋,学的只是华歆宴饮之类的外在仪式,因此而招来了张华的批评,说王朗学到的只是华氏“形骸之外”的皮毛,距其内在精神实质非常遥远。这话有一定根据。《世说》另一故事有助于证明张华见解的正确。《德行》第13则故事说:“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孔夫子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这是人们行事大义之所在。华歆阅历丰富,见多识广,思考深远而早见事机。他做事具忧患意识,能预先估计困难和特殊情况,如果条件不许可,就不会轻易许诺。此非存心不善而故意刁难,而是见微知著的洞明事机。而一旦应允让人上船,则言出如山而不可动摇,绝对不会因危险而抛下难友,即使为此丧命,也将坚守诺言而义无反顾。但小人反之。和平环境中浪言相许,以取声誉;而危急险境中则弃如敝履,言而无信,仁义不存。这就是君子小人见识的根本区别。古人有“疾风知劲草”之言,信哉。只有在大灾大难降临的时刻,则君子小人各见其庐山真面目。这就是张华所称之“识度”,形骸内外之分,即皮毛与本质之别。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张华看问题,由表及里,深刻而具远见。他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人云亦云的人物,个性坚强,又富有开拓精神。这与他平日的努力学习而具博学卓识密切相关。史称张华“父平,魏渔阳郡守。华少孤贫,自牧羊……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晋书·张华传》)。

《言语》第23则记有西晋太平时“诸名士共至洛水戏”的故事,当时王衍(按:《晋书》作王济)评说:“张茂先(华)论《史》《汉》,靡靡可听。”可见张华精于《史记》《汉书》诸历史典籍,勤读精攻,娓娓道来,其所借鉴,令人不倦。刘注引《晋阳秋》说:“华博览洽闻,无不综贯。世祖(按:晋武帝)尝问汉事,及建章千门万户,华画地成图,应对如流,张安士不能过也。”书不仅要勤读,更要善读,博闻强记,学而后思。所以他的博识,卓荦不群,能为治国安邦事业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他虽官至台辅,但一生清廉自洁,“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见《晋书·张华传》)

又如统一中国的伐吴战役,是张华在庙堂之上,力排众议,以其只眼卓识,深刻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主客观形势,帮助朝廷下决心,最后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谋福人民,功高盖世,而彪炳史册。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初,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华独坚执以为必克。及吴灭,诏曰:‘尚书、关内侯张华,前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羊祜死后,杜预代祜都督荆州,杜是熟读《左传》的儒将,堪与张华的精研《史》《汉》相伯仲。为了捕捉伐吴战机,他曾上表要求朝廷统一意志,下定决心,不要动摇。这时,张华在朝大力支持杜预计划的方略。史称:“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孙皓)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晋书·杜预传》)于此可见,杜预精通《左传》,张华精研《史》《汉》,他们能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以资现代反思和借鉴,有此博学卓识,想人之不敢想,谋人之未能谋,超越世俗,建功立业而名垂青史。

赏拔贤才反遭害

张华出身于中下层官吏家庭,父平早死,张华幼而失怙,因此而孤贫牧羊以自活。可见他是出于孤门寒族之家。在门阀社会,他的低贱出身,永远为高门士族、世家豪强所鄙视,这是张华心中之痛。他当政时,就曾经下决心来举贤任才,从而泯灭门第士庶之别,士族南北之见。但这一努力化为泡影,他随即因此遇害。悲哉!《排调》第9则故事:

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陆曰:“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布尔矢?”苟答曰:“本谓云龙骙骙,定是山鹿野麋。兽弱弩强,是以发迟。”张乃抚掌大笑。

荀鸣鹤,名隐,父岳,是朝廷的中书郎。他出于颍川荀氏望族。陆士龙,名云,与兄机并称“二陆”,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祖逊,吴丞相。父抗,吴大司马。出于江东望族。云间,华亭古称,今上海松江。日下,指京畿地区。白雉,白色野鸡。骙骙,强壮貌。麋,四不像一类的麋鹿。抚掌,拍手。

这个故事,巧用语言修辞艺术,形象鲜明生动,其声吻跃然于纸上。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平吴而统一中国,十年(289),陆机、云兄弟自吴入洛以谋出路,这才有机会在张华家见到荀隐。当时二陆与荀隐,都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当时一伙颇富文学才华的青年聚于张家沙龙。张华对这群文学才子很是欣赏,因此气氛热烈,争强斗胜而各逞其能。因此而各有绝妙好辞,既刻画了自尊自信,同时又不亢不卑地嘲讽了对手。张华一句“勿作常语”的片头语,引发了一场精彩的文学表演。荀隐是中原士族之杰,陆云是江南士族之英,南北士人,旗鼓相当而各不相让。在魏晋门阀社会中,统治者不仅严于士庶之别,抹杀了广大寒门士人的才华,同时在武帝统一中国后,中原士人又视江南之人为亡国之人而加歧视,这就又形成了士族的南北对抗,消耗了国家力量。因此,以陆云为代表的江南士人和以荀隐为代表的中原士人,才会在开玩笑的场合竟然有如此激烈的言辞对抗。陆云讥荀隐为白色野鸡,荀隐则讽陆云是四不像的麋鹿。为此争嘴斗气,岂不伤了和气。这有违于张华的本意。作为一个寒门出身的政治家,他更重视的是贤才为国家所用。因此,他不想扩大事态,而是以“抚掌大笑”的一个细节动作,来弥合两人的斗嘴,使文学沙龙重新回归正题。为了国家的发展,就必须任用贤能而造福于民。广大寒士及江东士人,自有国之贤才,但他们却被高门士族所压制而视为粪土无异。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张华本想加以纠偏,但最后却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平吴之时,他是“名重一世,众所推服”,但权倖贾充等结党营私,“奏诛华以谢天下”。平吴胜利,张华功最大,但武帝很快弃用,史称“终武帝之世,以列侯朝见”(见《晋书·张华传》),也就是说,张华因功而无形免职。为什么?出身寒素而为权倖轻贱,也是原因之一。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古人之言,令人思之心寒。

悲痛的人生经历,张华感慨系之,但仍想在力量所及的范围内加以改变。《晋书》本传说他是“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他对于南北士族对抗的情况,也很了解。力量内耗,相互抵消,又将如何团结对敌以建设国家呢?于是他邀请南北之士聚会,为他们创造握手言欢的和好机会,此所以他会“抚掌大笑”,站在中间立场,加以调和折中,从而造成皆大欢喜的局面。他所提拔的南士、寒素,不一而足,仅以《世说》故事为例,如《言语》第26则刘注引《晋阳秋》称,张华见陆机陆云而大为赏识,说是“平吴之利,在获二俊”。又《言语》第47则刘注引《陶氏录》说,陶侃“少有远概纲维宇宙之志”,陶氏察孝廉入洛,张华很是赏识,说:“后来匡主宁民,君其人也。”陶侃出身于南方贫寒庶族,人或斥为“小人”,但张华却一反高门士族偏见,誉之为国家栋梁。在《赏誉》第19则中,又叹美褚陶、顾荣等南士为“东南之宝”,给以很高的评价。

但一人誉之,众人毁之。在固有的门阀制度下,士庶之别如天渊之隔,南北之士别抱偏见,国家岂能不亡?张华只能发出声声长叹而无可奈何。晋武帝时,他虽然对国家统一及诸多制度改革作出贡献,但因他出身寒士,身份低贱,功勋再大,也是徒然。加以他秉正直好贤之性,当然就得罪了诸多低能嫉贤的执持政柄的高门权贵,以此而形同罢官。他晚年登台,辅任宰相,是在白痴的晋惠帝及疯狂的贾后统治时期。在极度黑暗的乱世中,一个偶然的机会,把张华推上了“一人之下”的相位,但同时也是在一步步滑向了断头台。据《晋书》本传,当时“贾谧与(贾)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因此短暂任相。在昏君悍后的乱朝,张华仍对国家负责,“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闇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但这一时间曾不以一瞬,很快“八王乱起”,朝中大乱,诛戮相继而血流成河。张华为赵王伦所杀,他的鲜血也在这道汹涌的血河中翻腾。临刑之时,张华叹道:“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爱死,惧王室之难,祸不可测也。”他做丞相,很是窝囊,但他担心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在血色黄昏中,其铮铮誓言,掷地有声,而催人泪下。后来陆机作《咏德赋》来纪念他。

儿女情多温丽篇

作为寒素出身的台辅丞相,张华悲剧,虽死犹荣;但作为一个文学家,张华文采则流誉人口,而播于史册。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于晋代文学,首称“茂先摇笔而散珠”,说是“人才实盛”而不让古人。而钟嵘《诗品序》称晋太康中,“亦文章之中兴也”,太康之英的文坛领袖人物,就是张华。这可从他的批评赏拔及个人创作两方面来说。《文学》第84则刘注引《文章志》:

(陆)机善属文,司空张华见其文章,篇篇称善,犹讥其作文大治,谓曰:“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

大治,余嘉锡《笺疏》引李详云:“案大治谓推阐尽致。”作文大治,就是创作文章酣畅淋漓而尽其极致。

由于张华富于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创作水平,他的理论思想指导了他的批评和创作,因此他的批评和赏拔,为晋朝太康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对于陆机陆云兄弟,张华早有“平吴之利,在获二俊”(《言语》第26则刘注引《晋阳秋》)之言,对作为太康之英的二陆予很高的文学评价。“篇篇称善”之赞,说明了张华对二陆作品的阅读和欣赏,非常认真,是其真正的知音。今存《陆士龙集》卷八有《与兄弟平原书》,曾多次称引张公(华)之言以定诗文的优劣得失。如称:“往日论文,先辞而后情,尚势而不取悦泽。尝忆兄道,张公父子论文,实自欲得,今日便欲宗其言。”意思是说,自己过去的创作,先铺排辞藻,后考虑情志的表述。张华与此相反,是先情感而后文辞,强调文学创作的清省自然之妙。这促使陆机陆云兄弟改变了先文后情的倾向,因而文学大有启迪和进步。古人云知音难逢。在二陆入洛的困难时刻,张华伸出了援手,为之延誉,从而共同创造了太康时代的文学繁荣。因此,张华死后,陆机写了《咏德赋》加以悼念,情真意挚,何其沉痛,出自内心。

张华所批评赏拔的,何止是二陆。比如对沉沦下位的左思,也是一见拍案,大加赞颂。《文学》第68则记载:“左太冲(思)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识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华),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左思按照张华的意见,求当时高士皇甫谧作序,于是名声大噪而洛阳纸贵。张华赏识左思,认为他创作的《三都赋》,可以媲美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东京赋》。方比古人,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文学评价。左思出自寒门,曾作诗抨击了门阀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志士仁人报国无门的沉痛感情。他创作了《咏史》《招隐》《杂诗》《娇女诗》等优秀诗章,发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咏史》第二首),“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咏史》第七首)的愤怒呐喊,因而被张华引为同调。

在创作方面,张华自己也颇有成就。作为太康文坛的当然领袖,其艺术实践虽不及潘(安)陆(机、云)左思诸人,但也是一代诗人,而见录于钟嵘《诗品》。他年轻时,作《鹪鹩赋》,竹林七贤中的阮籍见而叹之,说他是“王佐之才也”(《晋书·张华传》),于是而知名于世。他的诗作被钟嵘收入在《诗品》中的中品,并有评论说:“晋司空张华,其源出于王粲。其体华艳,兴托多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谢康乐(灵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今置之甲科,疑弱;抑之中品,恨少,在季、孟之间耳。”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张华短章,奕奕清畅”之评。今曹旭教授也说:“钟嵘以‘情多'二字评张华,亦不啻品评西晋诗风。‘风云气少,儿女情多',为建安向西晋转变之关键。张华源出王粲,晋之诗风,遂华艳绮靡,顾盼情多。”(《诗品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曹评很到位。但其《情诗》(五首之五)说:“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写远游之士对家中贤妻的思念,情深意挚,感人至深,超越了“华艳”“妍冶”的诗境,又隐约寄托了正直政治家的忠贞之志。

总之,作为一名政治家,他身死而犹荣,有以下的历史贡献:一是推动了晋武帝制定平吴的统一大计;二是被贬出朝廷而任边疆将帅时,稳固了北方防线,促进了民族团结,史称“远夷宾服,四境无虞”的局面;三是企望突破门阀统治,强调任人唯贤,赏拔寒庶士人,力争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士庶,各尽其才,而团结兴国,这犹如今天的“统一战线”政策,强调社会的安定和谐,但他的理想很快被高门权贵击得粉碎;四是与时俱进地修订了若干“仪礼宪章”,改革制度,以合新时代的需要。而作为文学家,他是太康文坛公认的领袖。西晋文学的发展,他有功劳。他的诗文创作,也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张华德才兼备,颇富文才,却惨遭杀害,真是历史的悲剧。

二 王导

晋之丞相,当以王导和谢安最为优秀。东晋开国江南,号称“中兴”,王导草创于初,谢安踵武于后,延续了东晋的百年历史,王谢两人及其家族的贡献,是有功劳的。但功高则震主,或为其他世家望族所嫉,因而王导和谢安,虽有丞相的光环,但到了老年,仍然不免为人所逼而忧愤以终。这也可见当时皇族与高门士族在共享政权时的复杂性,政治是无情的,并不会因你的功勋而照顾你一辈子。在《世说》中,王导的故事多至百则,谢安故事更是多至一百二十余则,可见是当时人心目中英雄中的英雄。

将相之器少年郎

《德行》第27则刘注引《(王)丞相别传》说:

王导字茂弘,琅琊人。祖览,以德行称。父裁,侍御史。导少知名,家世贫约,恬畅乐道,未尝以风尘经怀也。

王导(276—339),出身于琅琊王氏家族,导与族兄敦,都是王览的孙子。王览是魏晋时三公之一的太保王祥的弟弟。魏文帝时,徐州刺史吕虔赠宝刀给王祥,据说此刀珍贵,只有官居三公的人才堪佩戴。王祥就是今传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的著名孝子。司马氏集团建晋国,因篡弑魏朝的原因,羞于言“忠”,而改提“以孝治国”。这样,“孝子”王祥适逢其时,名声大振而高升三公之位,实际上却无所贡献。他临终有遗嘱,说是“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晋书·王祥传》),把三公宝刀赠予弟弟王览,可见他对琅琊王氏高门士族的利益关心备至;至于国家政权的更迭动荡,他并不放在心上。以王览一支为代表的琅琊王氏,就被人称为“宝刀家族”(见肖华荣《簪缨世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在当时门阀社会中,琅琊王氏视家族利益为重,而不是以忠于皇室为最高道德标准。后来琅琊王家对司马皇权,或支持拥护,或反目成仇,关系复杂,家族中也有不同态度,不可一概而论。如因晋元帝重用刘隗、刁协,疏远王家,王敦错误估计形势,两次举兵犯阙,兵败身死;而敦败的直接原因,竟然是族弟王导的反对。王导在维护琅琊王氏家族利益的同时,又重视国家利益,求得了和司马皇权的平衡。

王导年少时,父裁只担任“镇军司马”一类的幕僚,王导自己也只担任秘书郎一类小官,《丞相别传》说他是“家世贫约”,应该是可信的。这与王敦尚公主做驸马,刺史青州,早称显贵,情况不同。王敦、王衍、王戎这些族中显贵那骄奢淫逸的恶习,王导少有沾染。他在贫约困境中,刻苦发奋,学习上进,因而早称名士。当时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对人说:“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晋书·王导传》)年轻人在政治上颇有远见卓识。永嘉之时,知天下将乱,弃朝官尚书郎不做,去担任琅琊王司马睿的安东司马。《晋书》王导本传称“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晋书》卷六《元帝纪》也说:“永嘉初,用王导计,始镇建邺(按:后改建康,东晋京师,今在南京),以顾荣为军司马,贺循为参佐,王敦、王导、周顗、刁协并为腹心股肱,宾礼名贤,存问风俗,江东归心焉。”这就为后来的东晋建国,奠定了基础。司马渡江,东晋“中兴”,王导是立了大功的。琅琊王司马睿,属于皇族远支,又缺乏能力政绩,到江东时,为人所轻。

《王导传》称“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导患之。会(王)敦来朝,导谓之曰:‘琅琊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欲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团结中原南迁士人和江东固有望族,共赴国难以建新朝,王导为晋元帝制订了“中兴”国策,可说是功不可没。没有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导、王敦,又哪有司马氏的东晋朝廷呢?以此,东晋民谣说是“王与马,共天下”,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反映。当时王敦任大将军带兵在外,王导在朝掌机枢政权,琅琊王家子弟,在朝多任高官显职。《宠礼》第一则记载:“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皇帝宝座),王公固辞,中宗(即元帝)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元帝以皇族远支,因风云际会,开国江东,骤获大宝,连他自己也是如梦似幻,半信半疑。但王导却有本事变梦为真。由于王导等士族的共同经营拥戴,司马氏才得以偏安江南而安身立命。这帝位是怎么来的?元帝自己心知肚明。因此,为了测试百官的真诚,他半真半假地邀请王导共登御床以临百官,但皇帝与辅臣并坐,古无此礼。若是王敦,可能因其兵权在握而无所顾忌,就会直上御床,就位而呈其野心;但王导却不会,他明白自己的身份和作用,无视皇权之尊,又哪来的国家安定呢?世家大族很多,为什么偏是琅琊王家可以上坐呢?以此,王导谦抑自损,回答得体,明心迹以安众心。在现实中,王导没有因为一时的殊荣风光而冲昏了头脑。这才是一位高明而清醒的政治家。王导从小练就了一对敏锐的政治触角,早已洞悉元帝及文武百官的心思,他像优秀的演员那样,力争把凶险的政治斗争玩于股掌之中,圆滑熟练,用心辛苦,却也好看有效。

赏歌舞儒道双修

王导治国之政,有其思想理论作支撑。而在公务之暇,他也不忘其轻歌曼舞的艺术享受,他并不在乎物欲横流的物质享受,而重视精神生活的质量。可以说他是个真正懂得生活享受的趣人。《文学》第21则故事说:

旧云: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

王丞相,王导。江左,又称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亦可泛称江南。古人方位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止,同“只”。《言尽意》,西晋欧阳建为反驳当时流行的玄理“言不尽意”论而著。《声无哀乐论》和《养生论》都是嵇康提出的玄理命题。以上三论,是魏晋玄学家清谈时的重要命题。宛转关生,即辗转委曲而相互关联,具有无尽的乐趣。王导虽然只谈论他所熟悉的三个玄学论题,但他学养丰富深厚,能够此和彼应,声东击西,相互联系,而看透复杂事物中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清谈中,他能得心应手而宛转相生,道理说来是娓娓不尽,令人叹赏。如《文学》第22则故事记载:“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殷中军,指殷浩(?—356),字渊源,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时,与刘惔并称于世的清谈名家。曾官中军将军,参与朝政,用来抗衡桓温集团的势力。庾公,指庾亮(289—340),字元规,颍川鄢陵(今属河南)人。他的妹妹是晋明帝皇后,明帝早崩,庾亮作为外戚,与王导一起辅助小皇帝,在当时的门阀政争中逐渐崛起,鄢陵庾氏渐萌取代琅琊王氏之势。他在平定苏峻,祖约之乱后,因陶侃死,代陶任江、荆、豫三州刺史,征西将军,开府武昌,掌控长江中上游雄兵。当时殷浩作为庾亮的幕僚,有事进京,因而有机会在京与王导诸贤集会清谈。桓公,指桓温,是后来谯国桓氏政治集团的核心领导,详参本书“桓温”篇。王长史,指王濛(309—347),字仲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少放纵不拘,后砥砺节行,善清谈,与刘惔并称“刘王”。王蓝田,指王述(303—368),承父爵为蓝田侯,故称。王述曾任扬州刺史,是王羲之的上司,因两人意气不同,羲之誓墓辞官。但王述居官讲究实际,行政清简,受职不让,辞必不受,因而颇著官声。谢镇西,指谢尚(308—357),字仁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镇西将军,故称。上述诸贤都是朝廷精英,同时也是清谈玄理的名家。下都,指从武昌顺流至京师建康。麈尾,魏晋名士手中所执之物,饰仪容以助清谈。身,当时口语,如“我”。共相往反,即反复辩难,认真推敲。正始之音,指魏齐王芳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所开创的谈玄理的风气。

成帝咸和九年(334),荆州刺史陶侃卒,庾亮代之。咸康五年(339),王导卒。因此,这次王导家中的清谈沙龙,应当发生在咸康初年。受邀参加座谈会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一代之选。但其中最突出的角色,就是王导和殷浩,其他名士只能作为陪衬存在。当时殷、王两人反复辩难,“共谈析理”,通宵达旦,让人忘记了疲劳。为了追求“理源所归”的真理之所在,名士们全身心地投入了这场讨论,其学术热情,令人感动。后来桓温回忆说:“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你看,连听众也乐此不疲,可见其吸引力之强。正始玄学的思想高潮之后,王导等又在东晋时代掀起了另一次高潮。在建国江东而作为台鼎宰辅的过程中,王导推行了随顺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和他那道家无为而治的玄学思想的理论指导密切相关。

王导的思想,实际上是儒、道、释三家兼容并包,而以接近道家的玄学为主。过江之初,战争不息,教育残破,学校废坠。因此,王导以儒者的责任为己任,提倡“设庠序”而恢复学校,重教育而育人才。他曾上书晋元帝,说:“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蒙以正之,少而教职,使化霑肌骨,习以成性,迁善远罪而不自知……其取才用士,咸先本之于学。”(《晋书·王导传》)在王导的积极争取下,史官之设,也逐渐恢复,可见他在建国时不忘以复兴孔孟之道、儒家礼教为己任。他对释家,也颇喜好,曾主动欢迎和接近许多高僧大德,彼此“悟言神解”,会心交流思想体悟。王导从已中国化、玄学化的佛学中,汲取了谈玄的理论营养。事实说明,王导在新时代、新形势中,形成了自己那以道玄之学为主,同时吸纳儒、佛而三位一体的大的思想格局,视野开阔,兼容并包,而心胸宽广,这有助于他经邦纬政的政治思考。

在生活上,王导反对奢华,提倡俭朴。如《俭啬》第7则故事记载:“王丞相俭节,帐下甘果,盈溢不散。”他不仅自己俭约,而且成为家风以教育子女,甚至推广到治政方面。后来李义山《咏史》诗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之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而晋武帝时代那夸豪斗富竞为奢靡风气,也是亡国原因之一,所以《世说》专立《汰侈》一门来加以批判。据《晋书·食货志》称:“王君夫(恺)、武子(济)、石崇等更相夸尚,舆服鼎俎之盛,连衡帝室,布金埒之泉,粉珊瑚之树。物盛则衰,固其宜也。”曾几何时,王师覆败,“百官饥甚,比屋不见火烟,饥人自相啖食……君臣相顾,莫不挥涕”。王导少年“贫约”,勤俭出于本性,执政时“简素寡欲,仓无储谷,衣不重帛”(《晋书·王导传》),其清素如此。此时又与时俱进,提倡勤俭治国,也属建国的需要和时代的必然。

但王导并非吝啬的守财奴,他虽俭节自律,但并不意味他不懂生活,不过,他的生活重在精神方面的享受,玄学清谈的思理境界,琴棋书画的艺术享受,都是他的自觉追求。他富文艺素养,文学水平不错,也很喜欢围棋。在西京洛阳的年轻时代,他就以妙解音律的佳子弟出名,直到他功成名就的东晋时代,他也常在家中“作女伎”[1]——即请女艺人作歌舞表演,以艺术表演来让主客欣赏。王导的幕僚谢尚善鸲鹆舞,他看谢表演后很是欣赏,说:“使人思安丰(王戎)。”王戎乃昔日与嵇康、阮籍共游的竹林七贤之一,因睹谢尚舞而见竹林风度,是个很高的赞赏。《晋书·谢尚传》也有记载:“(尚)善音乐,博综众艺。司徒王导深器之,比之王戎,常呼为‘小安丰’,辟为掾……始到府通谒,导以其有胜会,谓曰:‘闻君能作鸲鹆舞,一坐倾想,宁有此理不?’尚曰:‘佳。’便著衣帻而舞。导令坐者抚掌击节,尚俯仰在中,旁若无人,其率诣如此。”在审美艺术享受中,主客率性而尽欢。其中,谢尚形象鲜明生动,王导的形象也很可爱。

至于文学方面,今不见王导诗歌,但其文章,简洁生动,情理相资,颇见激情,值得一观。如《淳化阁帖》卷二记载其书信:“导白:改朔情增伤感,湿蒸事何如?颇小觉损不?帖有应足下,悬耿,连哀劳,满闷不具。王导。”因气候“湿蒸”逼人,“情增伤感”,慰问友朋,情真意挚。其《麈尾铭》说:“道无常贵,所适惟理。谁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虽是辑佚而非全璧,但理趣跃动,见其道玄修养。“道无常贵,所适惟理”,又隐约透露出他那治国理政的人生智慧。

皆大欢喜说王导

王导辅政,强调随顺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奇招妙招甚多。如《政事》第12则记载:

王丞相拜扬州,宾客数百人并加霑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前,弹指云:“兰阇,兰阇!”群胡同笑,四坐并欢。

故事简短,初看无奇,但若细加嚼味,则如食橄榄,回味无穷。王丞相,琅琊王家的王导,出身于东晋第一贵族之家,身份尊贵。他又是东晋的开国元勋,一代名相。像他这样的名人,为什么要在宴会中与数百宾客一一周旋应酬呢?一加追究,其中大有学问。永嘉之乱后,西晋覆灭。当时的中原有识之士如王导者,力保司马渡江,开国江南。是为东晋。故事发生在东晋草创之际。作为晋元帝的心腹股肱,王导拜右将军、扬州刺史、监江南诸军事,位高权重。扬州下辖丹阳、吴郡、会稽、临海等十余郡。作为扬州刺史,王导实是京畿地区的军政长官,责任很重,北御胡骑,内卫京师,安定国家,繁荣经济,集于一身。但当时国家草创,偏安江左,立脚未稳,可说是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外是民族危机,胡马窥江;内有士庶争斗,南北士族内讧不和,消耗国力。这又将如何稳定国家呢?在此国家危急的存亡之秋,为了生存和发展,当务之急是在江南站稳脚跟,然后再图恢复。作为东晋国策的总设计师王导,主张尽可能多地团结江南士人及广大民众,同心建国,才能共御外敌。在这一建国方略的指导下,王导不能不一改昔日高门士族的传统陋习,地不分南北,人不论贵贱,都应共御强敌、团结建国。这就逐渐适应时势,形成了无形的犹如今天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和思考。

两晋门阀社会,严士庶之贵贱,重南北的优劣。如琅琊王献之不愿与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同坐一条席子,事见《忿狷》第6则记载,是因习氏不是出于士族名门;范阳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下直问陆机说:“陆逊、陆抗是君何物?”见《方正》第18则记载。中原士族侮辱江南士人,当人面直呼其父祖名讳,羞辱无以复加。而王导的社会地位,处于一人之下,身份何等尊贵,但他却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数百宾客,不问南北士庶,“并加霑接,人人有说色”。实际上,这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王导善于揣摩人的心理。在热闹的应酬中,并未晕头转向,自然地走到任某身边,说“君出,临海便无复人”,意思是你任某人是临海的杰出精英,令人歆羡。听了这样的赞美,任某怎能不笑呢?又,王导与胡人,虽然“非我族类”,更无亲故,但他一样没有忘记,因便来到他们身边,放下士人高官的架子,沿用胡人习惯,弹指说话,这就自然拉近了和他们的距离。所谓“胡人”,实际是从西域一带过来的僧人。兰阇,佛译“阿练若”或“兰若”,也即清心寂静,以修禅定的意思。王导借生动的弹指细节,说众位高僧大德喜欢清静修习,因此不敢随便过来打扰。这就说到了胡僧的心坎里了,以此而皆大欢喜,欢声笑语发自内心。百忙之中,不忘细务,可见王导不仅是个胸襟开阔的政治家,更是一个聪明的心理专家。洞人肺腑,以诚相接,别人自然报以会心的微笑,对王导加以支持和拥护。能获士心民心,则何事不竟其功?王导的“统一战线”经验,值得后人玩味。

钢丝共舞王与马

东晋初民谣,有“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的话,也就是说,以琅琊王氏家族为代表的诸多高门士族,打破了昔日皇权一统的局面,士族与皇族共享国家政权利益。其间两者分分合合,实际发展过程也很复杂。今肖华荣先生在《簪缨世家》有具体的描述,即经历了“王与马,定天下”“王与马,争天下”“王助马,治天下”三个发展阶段。这一概括是准确的,可以参阅。《言语》第37则记载:

王敦兄含为光禄勋。敦既谋逆,屯据南州。含委职奔姑孰,王丞相诣阙谢。司徒、丞相、扬州官僚问讯,仓卒不知何辞。顾司空时为扬州别驾,援翰曰:“王光禄远避流言,明公蒙尘路次,群下不宁,不审尊体起居何如?”

王敦(266—324),字处仲,小字阿黑,琅琊临沂人。曾与族弟导共同拥戴司马睿渡江南来,建立东晋,任大将军、荆州牧,掌控雄师。王光禄,指王含(?—324),字处弘,敦兄,累官南中郎将、许州刺史、光禄勋,也是位高权重的人物。后因助理王敦叛逆被诛。委职,丢弃官职。南州与姑孰,同地异称,故地在今安徽当涂,长江下游重镇,捍卫京师建康的西南门户。诣阙,主动到皇宫门前请罪。顾司空,指顾和,死赠司空,故称。别驾,官名,州刺史的重要幕僚,蒙尘路次,在路上蒙受风尘之苦,此指王导赴阙谢罪事。

故事发生在晋元帝永昌元年(322)。东晋初年,琅琊王导辅政于朝,王敦掌兵在外,其群从兄弟子侄,高官甚多,他们因拥戴之功,成开国勋臣,占据要津。晋元帝袭封琅琊王,原是司马懿的曾孙,是皇室远支疏亲,晋惠帝后,只能“恭俭退让,以免于祸”(《晋书·元帝纪》)。他做个普通人都为难,哪还会去想什么有朝一日会做皇帝呢?如前所述,正是由于王导的设计,劝他南下建邺(后改建康),在西晋亡于胡骑后,登基称帝,从而割据江东,形成南北中国分裂对抗的大格局。这才有了因琅琊王家帮助司马南渡而开创东晋之功,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势。司马睿当然知道他的宝座是怎么得来的,如果没有琅琊王氏及诸世家望族的拥护,能有他的今天吗?因此,在“王助马,定天下”的第一阶段,高门士族与皇族,双方相互利用,开拓了新江山。如果没有借助司马氏皇族旗号,高门士族也难有作为;司马皇族如果缺乏琅琊王氏及诸士族的拥戴,岂非光杆司令一个?因此,双方互助,出于形势需要,共享政治利益,也属正常。这才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民谣的出现。这是东晋初年特殊时期政治博弈的产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皇家岂愿与琅琊王氏永远并坐来接受百官朝贺?而且,其他世家望族也乘机浑水摸鱼,想在“王与马”的矛盾斗争中,夺取更多的利益。这就出现了“王与马,争天下”的局面,形势更加混乱。为了皇帝独专、制约琅琊王氏势力,晋元帝在刘隗、刁协等心腹的鼓励下,一步步剥夺王敦、王导的兵权政柄,终于把王敦逼上了暴力对抗的道路。刘隗、刁协,对琅琊王敦、王导“劾奏文致甚苦”(《晋书·刘隗传》),逼得王导引咎辞职。这还不够,刘隗、刁协又“劝帝悉诛王氏,论者为之危心”(《晋书·王导传》)。为了争夺政权的最大股份,王与马在政治钢丝上共舞,演出了一幕惊心动魄的杂技。王敦兵发武昌,与司马皇族大战两场。一是在元帝永昌元年(322),一是在明帝太宁二年(324)。第一场琅琊王氏大获全胜,第二场却以王敦败亡收场。不过因王导的巧妙处理,琅琊王氏势力虽受压制而有所后退,但其权益并未伤筋动骨,仍然保持东晋第一贵族那簪缨世家的面貌。在第二阶段“王与马,争天下”的过程中,双方都很受伤,但各自反思,痛定思痛,终于重新走上合作双赢的“王与马,治天下”之路。东晋建国,虽仍经历许多坎坷艰难,但总算大劫已过,重新获得了百年的历程。

魏晋的高门士人,非常重视家族的利益,甚至可以和皇族所代表的国家兵戎相见。如王敦兴师犯阙,大败王师,晋元帝“忧愤告谢”,死于非命。但在政治上是否维护国家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琅琊王氏家族并非铁板一块,如王导、王舒及王允之等,就在王敦第二次进驻姑孰而准备进攻京师时,坚决维护“王与马”的合作,从安定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反对王敦的叛逆。王导在明帝时,都督诸军,讨伐叛军,致王敦“寝疾”而终,东晋国家走向稳定与发展。作为圆熟的一代政治家,王导所采取的“王助马,治天下”的策略,功不可没。于此可见,“王与马,共天下”是既斗争又联合的形势,是东晋主弱臣强特殊时代的产物。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说:“西晋尚属皇权政治,东晋则已演变为门阀政治。东晋皇权既然从属于门阀政治,皇帝也只是士族利用的工具而非士族效忠的对象。”“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带了头,以后鄢陵庾氏取代琅琊王氏,谯国桓氏又取代庾氏、陈郡谢氏再取代桓氏,辅政更迭如走马灯,但都离不开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格局。其中,除谯国桓温及其子桓玄集团谋篡失败外,其余诸家,皆走王导模式。

一代名相贡献多

《言语》第31则记载: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一作“江山”)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江,长江。美日,风和日丽的好日子。新亭,亭名,故址在今南京市郊。藉卉,坐卧草地上。周侯,指周顗(269—322),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平舆)人,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被王敦所害。勠力,努力。神州,指中原地区。楚囚,《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俘楚伶人钟仪,为晋侯鼓琴,犹作楚声,人称其“乐操风土,不忘旧也”,借指处境困窘。

故事发生在永嘉五年(311),西晋将亡而大量中原士族南迁之际。周顗是名家子,虽好酒贪杯,但人怀忠义,清高自负。他对王导也多调侃,如《排调》第18则记载:“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无物,然容卿辈数百人。’”他虽酒德不佳,但临危赴难,视死如归,大节凛然。面对长江美景,周顗触景生情,兴发了风景不异而江山变色的故国之悲,从而引起了诸名士的感情共鸣,座中一片唏嘘。当时八王乱起,五胡乱华,中原板荡,势将亡国,中原名士,遽丧家国,而徒唤奈何。他们寄身江南,纷纷举家向南,面对美景,回想昔日京洛风流,自有山河破碎而寄人篱下之痛。因而周顗一语,激起了诸同仁“相视流泪”,泪眼人对泪眼人相对而泣,何其可悲可叹。但作为仁人志士,王导绝不做楚囚对泣,眼泪又岂能救国家于沦丧?王导比一般士人站得更高,想得更深,他没有忘记士人报效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使命。因而强忍悲痛,发誓挽狂澜于既倒而报国雪耻。他曾上书元帝说:“方今戎虏扇炽,国耻未雪,忠臣义夫所以扼腕拊心。”(《晋书·王导传》)东晋能在江南复国,正与王导等诸多志士仁人的奋斗牺牲有关。王导在新亭的一席话,掷地铿然有声,激发了爱国正气,震醒了许多彷徨无计的泪眼士人。王导用自己的疾呼呐喊,唤醒了军心、民心,擂响了救国的战鼓。《言语》第36则记载,温峤南来,满目疮痍,兴故国黍离之悲,情绪近于无望。但见过王导以后,他欢然言曰:“江左自有管夷吾,此复何忧?”把王导比作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名相管仲,复国新生在望。唤醒民心、士心和军心,团结救国,共御外侮,以图恢复,是王导的第一个贡献。

其次,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为晋元帝司马睿出谋划策,成为东晋开国江东的总设计师。昔日西京将破未亡之时,琅琊王衍以宰辅之尊,为琅琊王氏家族利益计,设下狡兔三窟之策,即王衍在朝主政,弟王澄任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任青州刺史。无论中央权益或地方势力,都能加以掌控操纵,以尽最大可能维护琅琊王氏的政治利益。这是王衍那超越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的自私之计,最后在胡族铁骑蹂躏下,国家已亡,三窟狡兔岂不一一破灭就烹?琅琊王衍聪明反被聪明误。而作为琅琊王氏的年轻人王导,他棋高一着,苦心孤诣地辅助皇族疏宗司马睿,慧眼卓识,谋定后动,又能公私兼顾,不仅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国家发展在江南另辟洞天,同时又为琅琊王氏成长为东晋第一簪缨贵族建立了新生之窟。《晋书》本传称:“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元)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王导早已超越了一家一姓的私利,从更高、更大、更远的国家民族利益着眼,同时也自觉不自觉地在新生国家的羽翼下,维护并发展了琅琊王氏的家族利益。“王助马,治天下”,比王衍的狡兔三窟之计,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王导获得了东晋开国第一功臣的美称,当之无愧。

第三,王导是位儒、道、释三教兼容而视野开阔的政治家和清谈名士,但他首重魏晋新道家的玄学之旨,推行的是黄老道家的无为之治。他常对手下官吏说:“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间事。”(《雅量》第14则)不要搞特务行动,鬼鬼祟祟,专门刺探人们隐私,令人心神不安。这一施政纲领,适应了东晋初的形势需要。当时晋元帝刚登基不久,在刘隗、刁协等的鼓励下,企图中央集权,大搞“苛碎之政”,下令“互相检察,不得顾私亏公”,搞得人人自危,一时刑杀风盛,京师街头血流成河。这就影响了新兴国家的和谐安定,大伤百姓之心。为免形势的动荡,王导大力推行无为之治,实是一种有效的纠偏措施,随顺天心民意,放手让百官、百姓自然而为,而以发展经济及恢复相互信任为第一要务,从而为稳定开国江南的大局做出了贡献。

第四,在希望北伐收复中原故国和稳定江南以巩固新生国家两个方面,王导是个讲究实际的政治家,他明显感到两者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关系。北伐以恢复中原故国,理想远大,合乎民族大义,但在当时并不现实。当时的南北双方,实力差距很大,无论国土、人口、经济、军事,南方的东晋都是处于劣势,争取割据偏安,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北伐复国之梦呢?开国之初,人心惶惶不定,这时如果举全国之力以北伐,则最大的可能是鸡飞蛋打,国家沦丧,岂有新兴之望?王导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对形势有全面而深刻的判断。他虽然不会放弃北伐恢复中原这面正义大旗以资号召民众;但实际上工作重点放在内部的“统一战线”方面,团结士庶,调和南北,以共御外侮。这就为东晋的开国和恢复生机,保存了一定实力和元气。王导对祖逖的北伐,并没有全面支持,这是原因之一。

第五,重视生产,发展经济,克勤克俭,增强国家财政实力。《言语》第102则刘注引《晋阳秋》曰:“苏峻既诛,大事克平之后,都邑残破。温峤议徙都豫章(今江西南昌),以即丰全。朝士及三吴豪杰,谓可迁都会稽(今浙江绍兴)。王导独谓:‘不宜迁都……今虽凋残,宜修劳来旋定之道,镇定群情。且百堵皆作,何患不克复乎!’终至康宁,导之策也。”迁都是国之大事,许多高官贵族都想迁到自己领地以便控制,见其私心。但王导坚决反对,刚开国不久,又连遭王敦、苏峻两次攻破京师之难,国家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怎有力量大举迁都呢?王导以此号召上自皇帝贵要、下至平头百姓在经济上都要克勤克俭,在废墟之上,重建家园。为了克服国家的财政困难,高官贵族岂可再过奢侈生活?在上的肉食者能与百姓同甘共苦,国家才有希望。至于从政治上考虑,在南北对抗的严峻形势下,守江必防淮,定都建康,前可支援淮上兵家必争之地,退可划江而守,进退自如,示敌不屈以激扬斗志,这才是一种积极的战略布局。如果退守会稽或豫章,自动放弃长江天险,示敌以弱,则将军心不振,民心涣散,形同逃跑,不战而降,离亡国就不远了。而王导坚持以残破的建康为都,历史说明,很快克服了经济困难。史称“导善于因事,虽无日用之益,而岁计有余”(《晋书·王导传》)。这说明王导还是个理财能手,为东晋复国打下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第六,关怀士人,注意听取不同意见。据《尤悔》第7则记载,晋明帝问王导,前辈祖宗“所以得天下之由”,于是导“乃具叙宣王(按:司马懿)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按:司马昭)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王导以辅政大臣身份,当皇帝的面,批判了他的祖宗缺德,胆子真够大的。他明确要求年轻的皇帝反思历史:一是再也不能像他的祖先那样,为了篡国夺权而诛戮异己,像司马懿那样诛杀何晏等正始名士,以致出现了天下名士减半的恶果;像司马昭弑杀皇帝高贵乡公,更是大逆不道;一是要求皇帝要重视人才,爱惜仁爱,臣下有发言说话的权利,要集思广益,而不要党同伐异,这样才能清明朝廷政治。在这里,王导真是明帝的忠臣诤友,具有一定的古代“民主”意识。在这方面,他也严于律己。比如他辟王述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赞誉》第62则)。当时太原王氏出身的王述,既年轻又官卑职微,在丞相府的沙龙聚会中,只能“末坐”就位。但他却看不惯众人争相拍上司的马屁,发言惊人,说是王导又不是尧舜圣贤,又岂能是事事都英明正确,一下子把一群马屁精拍了回去,同时也实事求是地点中了王导爱听颂美好话的软肋。王述个性鲜明,非常率真,但王导听了,并没有感到王述在大庭广众中折了自己的威风而大发雷霆,相反,“丞相甚相叹赏”,对一大群马屁精甚为不屑,而唯独欣赏年轻人对自己的批评。你看,王导“民主”意识再度闪现,形象也很可爱。

第七,重视文教建设,在乱世中仍坚持恢复被毁坏了的学校。重视教育,为国家的新生培养人才。对于史官制度,也大力促进,以便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国家的“中兴”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具体可参读《晋书》本传。

不过,王导是人,同样也会犯错误。他有的缺点,甚至是一生灵魂抹不去的污点,让其终生悔恨不已。如《尤悔》第6则记载,王敦第一次兴兵犯阙之时,王导曾率琅琊王氏家族的子侄诣阙请罪:“周侯(顗)深忧诸王,始入,甚有忧色。丞相呼周侯曰:‘百口委卿!’周直过不应。既入,苦相存救。既释,周大说,饮酒。及出,诸王故在门。周曰:‘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大将军(王敦)至石头,问丞相曰:‘周侯可为三公不?’丞相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不?’又不应。因云:‘如此,唯当杀之耳!’复默然。逮周侯被害,丞相后知周侯救己,叹曰:‘我不杀周侯,周侯由我而死。幽冥中负此人!’”王导的“默然”,实际上是一种不言之言,可谓杀人不见血的态度,于此可见其虚伪丑恶的一面。后来明代杨慎就此批评了王导,说:“是借剑于敦而杀顗也。”

另外,为了维护东晋门阀政治的平衡,对于诸多高门的世家望族,多行无为之政,保护其特权,而任其横行乡里,这就容易姑息养奸,也是弊政之一端。

当然,金无足赤,人非完人。王导作为东晋开国名相,应是功大于过,这是无可怀疑的。

三 谢安

唐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的名句,王指琅琊临沂王氏,谢指陈郡阳夏谢氏,诗人以王谢两家族来代表魏晋风流。东晋初的第一簪缨世家,当然是琅琊王氏家族;发展到中后期陈郡谢家迅速上升为华丽家族,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一代名相谢安。

仁心聪慧美少年

《文学》第24则记载道:

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德行》第34则刘注引《文字志》:“世有学行,安弘粹通远,温雅融畅。桓彝见其四岁时,称之曰:‘此儿风神秀彻,当继踪王东海。’善行书,累迁太保,录尚书事,赠太傅。”他生时虽未进位丞相,但“录尚书事”,行宰相事任,卒又赠太傅,故称宰相。阮光禄,即阮裕,他是陈留阮家的名士。裕一生潜思好学,尤精玄家“四本”之论及古代名家之学。《白马论》,春秋战国时公孙龙创白马非马之论,重在逻辑思辨。索,寻求。解人,能够思索理解的人。这个故事,讲的是少年谢安如何自觉学习的故事。读书有不同方式,有的是填鸭式,有的是启悟式。谢安小小年纪,但却重在弄通道理所在的启悟式。孔子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之言。殆,险;罔,迷茫,糊涂。不读书不学习,胡思乱想,人生危险,自不必说。但是学而不思,只是一味生搬硬灌地填鸭,这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读书不讲方法,不去追问“为什么”的道理,同样也很危险。读书能“思”,则重悟,一点就通而一通百通,这才是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样学习,才能真正合乎形势需要而成为一代人才。公孙龙的《白马论》,在哲学界、逻辑界很有名,理论思辨精深。“马”的概念外延比具体的“白马”广泛得多,其中可以包括红马、黄马、黑马……这说明“马”与“白马”两个概念所指示的范围大小之别,并以此揭示了事物与概念、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异。于此可见,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论,并非纯粹诡辩,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名理逻辑命题。今天的大学生来读也感头痛,但昔日的少年谢安,却偏要纠缠阮裕,一直追问“为什么”,直到明白为止。这种学习热情,很不容易。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迎困难而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什么事办不成呢?从小看八十,少年谢安,必然是前途远大,星光灿烂。他四十岁前,一直隐居东山,实际是在享受生活的同时,长期在家努力读书学习,思考将来有关治国安邦的大略及人生的各种重大学问,为一代名相的出场做必要铺垫。

当年谢安,同时是个很有仁义同情之心的少年。他兄长谢奕作剡令时,在处置一犯法老翁时,不断罚以醇酒,令老人过醉而十分痛苦。这时,少年谢安谏兄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德行》第33则)这一批评令谢奕改容住手,放了老翁。于此可见谢安虽然出身于华丽家族,对普通百姓却具有人道的同情心,这对他后来的治国安邦也是一个积极的准备。

风流清谈论诗文

由于少年时就好学多思,因此他青年时代就有资本热衷玄学清谈,后来出仕后,虽政务之暇,也不忘清谈之好。当时王羲之曾劝诫于他,为《言语》第70则记载:“王右军(羲之)与谢太傅(安)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致患琊?’”对于知友王羲之对清谈误国的批评,谢安并不接受,秦时任法酷政,当时并无清谈,但却二世而亡,其历史反思,很有说服力。谢安仍然和王导一样,坚持其玄学清谈的爱好。《文学》第55则记载:

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正得《渔父》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谢后粗难,因自叙其意,作万余语,才峰秀逸。既自难干,加意气拟托,萧然自得,四坐莫不厌心。支谓谢曰:“君一往奔诣,故复自佳耳。”

支道林(314—366),名遁,东晋名僧,人称支公,或林公。曾注《庄子·逍遥游》,于向秀、郭象义外,别具一家之言。许,许询,字玄度,高阳人。幼有神童之名,是当时玄言诗名家,与孙绰齐名。谢,谢安。王,王濛,其善清言,与刘惔齐名。盛德,有德望盛名之人。彦会,俊彦名士之会。写,泻,抒发。《渔父》,《庄子》中名篇。通,陈述,阐释。难干,难以冒犯。厌心,心满意足。奔诣,抵达高妙境界。故复自,确实是。

故事发生在谢安隐居会稽东山的穆帝永和年间,谢安正当盛年。当时此次王濛家沙龙集会者,无不是一时名家,故称“彦会”。其中支遁,读《庄》体会尤深,“拔理于郭(象)向(秀)之外”,“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文学》第32则)。由他来讲《庄子·渔父》,“叙致精丽”而获一致好评。其他各家,也各有心得体会。众家讲完,谢安则后发制人,他一气讲了一万多言,实际是即兴作了几个小时的报告。其才华锋芒毕现,其潇洒自得之态,又充分展现内心的真实和深刻的理论思考,因此获轰动效应而“四坐莫不厌心”,支遁发出了“君一往奔诣”的叹美,谢安当之无愧。于此可见其玄学造诣及理论思辨修养之深厚。

如果说清谈近于理性思考,那么在形象思维方面,他一样颇富文采风流的艺术修养。他和画家戴逵“论琴书”,经常一起讨论琴棋书画一类的艺术。戴是当时著名画家,戴氏“谈琴书愈妙,谢悠然知其量”,谢安对戴的艺术审美很是佩服。他对画圣顾恺之更是钦佩,说是“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巧艺》第7则)。他也常和王献之一起讨论书法艺术,认为献之艺术不及乃父王羲之,可说是“书圣”的知音,见《品藻》第75则记载。《识鉴》第21则又说“谢公在东山畜伎”。所谓“伎”,并非“妓”,而是指从事音乐歌舞的女艺术家。史称谢安“性好音乐……及登台辅,期丧不废乐”(《晋书·谢安传》)。他是个性情中人,感情率真,是以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书帖,艺术也颇有造诣,今传《宋淳化阁帖》收录谢安多通法帖。这一艺术爱好及审美能力,又为他的文学修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世说》中有许多则故事,记载了谢安谈诗赋文章。诸多谢氏家族文学集会,都是由他带领子侄辈完成的。这在后面另谈,此略。他的文学创作也值得一观。如《与支遁书》曰:“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终日戚戚,触事惆怅。唯迟君来,以晤言消之,一日当千载耳。”慨叹人生,呼朋消愁,情绪率真,言简而意永。又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收录了谢安《与王胡之诗》六章、《兰亭诗》三首,亦清新可诵。如《与王胡之诗》第六曰:“朝乐朗日,啸歌丘林。夕玩望舒,入室鸣琴。五弦清激,南风披襟。醇醪淬虑,微言洗心。幽畅者谁,在我赏音。”朗日清风,啸歌山林,玄言微旨,以涤心胸,和盘托出了诗人的高洁品格与志向。综上所述,称谢安为风流宰相,名实相符。

芝兰玉树谢家学

陈郡阳夏谢氏家族,在长兄奕、二兄据死后,老三谢安成了家族的带头人。在东晋国家教育欠缺的条件下,士族家学成了教育子女的重要阵地。但谢安的教育理念及方法与常人异,他不取知识填鸭式,而重在言传身教的启悟教育。后来谢家芝兰玉树多生庭下,正与谢氏家学的教育方式有关。如《德行》第36则记载: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谢安):“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谢公夫人埋怨丈夫,说他不关心孩子的教育。但谢安反驳说,我是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只是别人囿于传统偏见,不明白这层道理而已。谢安是清谈玄家,所以他取的不是儒家经学的填鸭式教育,而是用玄学家的不言之教来启悟儿女。方法不同,自然收效异趣。谢安的家学教育,的确开辟出成功的新洞天,培养出谢玄、谢道韫这样优秀的杰出人才。《言语》第92则故事记载,谢安在一次家族集会中问子侄们:“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谢家子侄中如封、胡、遏、末,个个上进出色,自有其成功的家学教育原因。谢安的教育,重在启悟,举一反三,追问“为什么”;同时他又强调师德,老师要先充实好自身,才能作榜样来教学生。这一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启发借鉴价值。

为君谈笑静胡沙

谢安的能力是全面的,确实是个优秀的宰相。宰相是文官,但谢安可称是文武兼备,在军事上也有其贡献。当然,谢安并不是战场之上搴旗斩将的一介武夫,而是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家。详参后面《淝水之战谢家军》一篇,此略。

智斗权奸保国家

东晋司马皇朝,历经三次大危机,第一次是东晋初王敦、苏峻之乱;第二次是中期废立自专、求加九锡以代晋的桓温之乱;第三次是末期桓温之子桓玄篡晋,司马亡国。王敦、苏峻之乱,王导平定;桓温之谋,谢安抑之而未能实现。陈郡阳夏谢安,又为东晋国家延寿数十年,可称功在社稷。《雅量》第29则曰:

恒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设馔,安排饮宴活动。王坦之(330—375),字文度,太原晋阳人,王述子。遽,慌乱。晋祚,指晋朝国统。洛生咏,西晋京洛间书生咏歌声音重浊,东晋士人南下,但仍旧传京洛之音,故仿其吟以自高。谢安因有鼻疾,声增重浊,故善洛生咏。后南方士人掩鼻仿安,不能近似。浩浩洪流,嵇康《兄秀才穆入军赠诗》(十九首之第十四)有“浩浩洪流,带我邦畿”之句。旷远,胸怀旷达高远。趣,通“促”,急忙。解兵,撤掉伏兵。判,分辨。

刘注引《晋安帝纪》曰:“简文晏驾,遗诏桓温依诸葛亮、王导故事。温大怒,以为黜其权,谢安、王坦之所建也。”以此兴动诛杀谢、王念头而设馔伏甲。当时桓温止新亭,大陈兵卫,呼两人前。王坦之惊慌失措,倒执手版而汗流沾衣;而谢安则安详镇静而无异于常。前责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有壁间著阿堵辈?”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见刘注引宋文帝《文章志》载。故事发生在简文帝崩的咸安二年(372),太子司马曜即位,史称孝武帝。桓温率兵入京,原指望简文遗诏禅让于他。但谢安、王坦之拖延不许,遗诏桓温只是辅臣之位,不合桓温野心,以此动无名火而欲加诛戮,首当其冲者正是谢安、王坦之。这是一场事关晋室国家命运的严重斗争。王坦之面对死亡而惊恐发汗,能救得性命和国家吗?谢安则反之,在桓温举起屠刀的刹那间,仍然镇静以对,据理力争。在刀光剑影下从容讽洛生咏,表示了至死无悔的决心。古人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经过思想斗争,桓温全面计较利害得失,终于撤了伏兵,放谢、王一条生路,这实是被谢安的凛然正气所震慑,其气短理亏的失败已露先兆。后桓温“讽朝廷加九锡”,这是篡国禅让的奏鸣曲,让谢安与王坦之采取拖字诀加以推挡,适逢桓温老疾加重,直拖到死,“锡命遂寝”(《晋书·谢安传》)。终于化解了一场严重的政治危机。

桓温死后,谢安位登宰辅,顺理成章。但他为人处事,多从大处着眼,而非小肚鸡肠。在淝水之战前后,他妥善地处理了与谯国桓氏家族的关系。桓温是他的政敌,但他一上台,并未对谯国桓氏家族实施报复。相反,为国家前途计,荆州刺史的重任,他并未用功高贤能的子侄谢玄一辈,以扩大陈郡谢氏家族的利益,而是在桓冲死后,仍然重用桓氏诸人,如桓石民任江州刺史、桓石虔任豫州刺史,任人唯贤,而彼此无怨言。这在一场严重危机之后,重新维护了国家的平衡,又延长了数十年的国祚。

在淝水战胜之后,谢安原想乘胜北伐中原以图恢复,他出镇于外,朝中会稽王司马道子执政专权,时过境迁,亡国危机已过,谢安成了他执政的障碍,因而嫉恨相加而大加排斥。谢安抑郁,不久身亡,年六十六。他原想功成身退回东山,但北伐未成,赍志以殁。当谢安在朝受排压的困难时刻,是桓伊当孝武帝面,吹笛抚琴而歌《怨诗》曰:“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晋书·桓伊传》)时谢安陪坐,越席而捋其须曰:“使君于此不凡。”帝有愧色。救谢安的正是桓氏家族的一代贤者桓伊。于此可见谢安继王导之后,推行平衡士庶及世家大族利益的“统一战线”政策,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朝廷不作此想,谢安死后,在司马道子等的嫉恨排斥下,“赠礼有同异之议”,也就是说,朝中文武之臣,多有趋炎附势者,借司马皇室之势,打压谢安来排斥陈郡谢氏家族,以致忠诚国家的谢安,郁抑赍志,忠心事国、拼杀疆场的谢玄,也折于盛壮之年,朝廷之刻薄寡恩如此,以安之智、玄之勇,却折于小人之手。自摧国家栋梁,晋祚也就不长了,悲乎!

注释

[1]《方正》第40则:“王丞相作女伎,施设床席。”

同类推荐
  • 拾螺记

    拾螺记

    十五夜,月亮升上天空,母亲坐在门口对我说:“在圆圆的月亮里面,有—棵菩提树,树下有—位老人,坐在那里打草鞋。”接着,念月亮儿歌:月光光,荷宝箱,猪衔柴,狗烧火,猫咪蒸饭气呵呵,鸡公洗碗铃铃响,猢捌挑水井边坐,一坐坐出个大窝窝,窝里栽上几株禾,收成够养老婆,老婆养不起,只好养猪婆,猪婆养得肥又大,它若不下崽,冬天牵到街上卖,卖了几块大银元,一家人留下好过年。
  • 希望之光: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活动启动

    希望之光: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活动启动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蘑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 银河铁道之夜

    银河铁道之夜

    《银河铁道之夜》是“日本的安徒生”宫泽贤治的作品经典作品集,精选1篇日本人人皆知的“不成为诗的诗”《不畏风雨》,以及《银河铁道之夜》《大提琴手高修》《黄色西红柿》《鹿舞起源》《猫的事务所》《夜鹰之星》《水仙月四日》《山梨》《双子星》《要求多多的餐厅》《渡过雪原》《风又三郎》《奥茨贝尔与大象》《雁童子》《古斯柯·布多力传记》等15篇脍炙人口的童话。《银河铁道之夜》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者八年四易其稿,直至生命终结前仍在加工润色,被称为“永远没有完结的童话故事”。它讲述了银河节的晚上,贫苦少年乔万尼在山丘上睡着了,梦中他和好友一起搭上了开往天国的银河铁道列车,开启了瑰丽浪漫的银河之旅。宫泽贤治建构了一个奇妙多姿的童话世界,用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对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的反思,对生命对宇宙的关注,以及对幸福对理想的追求,等等。宫泽贤治身处大地、心向银河的意志,以及终生为着全人类的幸福而执着踏实奋斗的精神,通过其篇篇文字传达出来。读来无不感喟:生而为人,就要成为这样的人。宫泽贤治的童话又不只是童话,它不仅是童趣的故事,更是“永远不结束”“永远在生长”的童话。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能在每一次阅读中读出其中深意。
  • 故事也那么迷人

    故事也那么迷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 许地山文学精品选

    许地山文学精品选

    本书收录了民国文学大师许地山的经典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经典名篇《落花生》在内的散文作品共32篇以及15篇著名小说作品。
热门推荐
  • 卿有锦绣之占夫为凰

    卿有锦绣之占夫为凰

    穿越前,黎久蔚是一个王牌杀手,死前执行的最后一个任务是做t国女王的替身。异时空醒来,她淡定地活动了下手脚,心塞地接受了自己没死的事实。缠在她手腕上的红绳激动嚷嚷:是老子让你活下来了!让你再敢瞧不起老子!老子现在是你再生父母,噢不,再生爸爸!黎久蔚斜眼冷睨:滚!多管闲事的辣鸡,我一心求死!谁特么让你救!红辣鸡:“……”————-我很正经的分割线————穿越第一天,黎久蔚摆脱杀手身份重获新生,心情很好,好到为原主报仇后还手贱救下来一个小美男。小美男张嘴的第一句话,让她的心绪沸腾,眼中火花噼啪地闪。“姑娘,你方才打翻的是我呦呦山流传已久的呦呦蛊,中此蛊者,双方同生共死……如今,你我的命拴在一起了。”小美男生得极好,皮相颠倒众生,望着她,如画的眉眼诚挚而歉疚,“且此蛊无解。”黎久蔚抄起脚边的刀,二话不说,冲过去削了他一顿。小辣鸡在一旁幸灾乐祸:犯了小疯女的忌讳,活该你倒霉!知不知道她生平最厌束缚!啊,等等……小疯女你冷静下!把他打死了,万一你也真死了怎么办!老子还指望你替我报仇呢!……原以为是卑微孤女,不想是凤升国黎王夫妇丢失多年的女儿,一朝回府,麻雀变凤凰。王府内庶女鸠占鹊巢,父王漠不关心,妾侍阳奉阴违,上个学堂,躲不开勾心斗角,外出放风,绕不过阴谋诡计,还有小辣鸡的仇人,竟然在她面前花样作死?行吧,既然形势逼人,她斗!不斗输他们她黎久蔚把刀吃了!只是……自己的后方为什么突然出了问题!以前那个温柔无害、乖巧听话的小美男去哪儿了!她绝对不接受眼前这个暗黑乖戾、性格扭曲的搞事精!长得再美也不接受!什么?他还是个皇子,有权有势有金山?那也不接……等等!为什么这人有一丁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她和他是不是有仇?美男主笑得高深莫测,看她的眼神,痴缠深情,似乎爱了她生生世世——物换星移,时移世易,我只追逐你。
  • 丧尸王族

    丧尸王族

    正义、贪婪、邪恶!如果你身处末世,你选择做哪种人?不要以为末世很遥远,如果人类再不爱护环境!末世将不会是传说!本人在此呼吁人们一定要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珍惜生命!环保人人有责!
  • 暗黑召唤之墓园

    暗黑召唤之墓园

    黑暗的天空降下一个黑暗的生灵引领着黑暗的死灵。骷髅,僵尸,幽灵,吸血鬼,尸巫,黑暗骑士,骨龙能否战胜黑暗的来客?新人新书,请支持一下,谢谢
  • 草莽人物的抗战传奇:逐日

    草莽人物的抗战传奇:逐日

    此书已经删除!!!!!!!!!!!!!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幻想与现实相隔万里

    幻想与现实相隔万里

    一个真实的我随着时光的流逝,幻想出了千千万万个我,这里有仙侠,有古风,有当下,各有那不切实际的想象,当然还有我真实的成长故事,没错我就是这么天马行空,你想知道我的故事吗?跟我来!
  •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文件精神,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状况及心理特点编写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阐述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人格塑造、恋爱心理、挫折心理、情绪与自我调控、网络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危机应对与生命教育等问题,并针对高职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调适方法。
  • 木风有林果

    木风有林果

    我叫林果,是一名网络歌手,因为长的丑,直播不会露脸,选秀总因为颜值被淘汰,一次车祸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机混沌传

    天机混沌传

    潇潇寒月自东来,半柄天机丹中埋。世人皆知混沌首,莫念扇中有乾坤。握天机,掌天下;有兄弟,临巅峰;伴红颜,登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