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600300000006

第6章 《大学》(3)

第六节 诚其意,慎其独,开启立身之根

原文

所谓诚其意[1]者:毋[2]自欺也,如恶恶臭[3],如好好色[4]。此之谓自谦[5]。故君子必慎其独[6]也。

小人间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7]。掩[8]其不善,而著[9]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10],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11]身。心广,体胖[12]。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1]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2]毋:不要。

[3]恶恶臭:厌恶腐臭的气味。臭,气味,比现在的含意宽泛。

[4]好好色:喜爱美丽的女子。好,女子的容貌美丽。

[5]谦:同“慊”,满足。

[6]慎其独:在独处之时也保持谨慎。

[7]厌然:躲躲闪闪的样子。

[8]掩:遮掩,掩盖。

[9]著:显示。

[10]中:内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11]润:装饰,使美好。

[12]心广,体胖:指有修养的人心胸宽阔,坦然无憾,则身体面貌舒泰安适。

译文

经文之中所说的意念真诚,就是自己不要欺骗自己。就好像厌恶败坏腐臭的气味,就好像喜爱容貌美丽的女子,一切都发自内心,这样才能使自己心满意足。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要谨慎。

品德低下的小人在私下里总是做坏事,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但是见到君子后便会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装出一副善良的样子。可是实际上,别人看到你,就像能看到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弄虚作假地掩盖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说内心诚实,一定会表现到行动和外表上。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一个人的周围总是有十只眼睛看着你,有十只手指着你,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使房屋华丽,品德则可以使人行为高尚,使人心胸宽广坦然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皇室衰微,黄巾起义之后,终于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拥兵东吴,又有长江天险,实力雄厚;而刘备虽以复兴汉室为口号,但是率领张飞、关羽颠沛流离几近二十年,始终势孤力弱,直到占据新野之后才有了落脚之地。听闻南阳诸葛亮是济世之奇才,得此人辅佐便可得天下,于是着手安排礼物,准备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刘备与关羽、张飞带着从人来到隆中。远远望去,看到山脚下有几个人正在耕田,有人唱道: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

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刘备勒住马问农夫:“这首歌是什么人所作?”农夫回答说:“这是卧龙先生作的。”刘备问:“卧龙先生住在哪里?”农夫说:“从这座山往南,有一带高冈,叫作卧龙岗。卧龙岗前有一片林子,林内一座茅庐,就是诸葛先生高卧之地了。”

刘备谢过农夫,策马前行,不出几里地,就来到庄前。刘备下马亲自叩打柴门,出来一个童子。刘备施礼求见,童子却说:“先生今天早晨出门去了。”

刘备问:“到哪里去了?”

童子回答:“踪迹不定,不知往什么地方去了。”

刘备又问:“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啊?”

童子说:“回来的日子也说不定,可能三五天,也可能十几天。”刘备惆怅不已。

张飞急躁,说:“既然见不着,咱们回去就是了。”

刘备还想再等等,关羽也说:“不如暂时回去,再派人来随时打听消息。”

刘备就依了他的话,嘱咐童子:“如果先生回来,请你告诉他刘备来拜访过。”

三人回到新野,过了些日子,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已经回到了卧龙岗,于是带着关羽、张飞第二次去拜访。

这时正值隆冬季节,天气严寒,还没走出几里地,忽然下起雪来,很快就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到处白茫茫了。刘备三人顶风冒雪,来到庄前,下马叩门,向童子询问:“先生今天在庄上吗?”童子说:“正在堂上读书呢!”刘备大喜,连忙跟童子进去。

进得草堂,见一少年抱膝坐在暖炉旁边,刘备走进去施礼道:“刘备仰慕先生已久,始终无缘拜会。上次因为徐元直举荐,怀着景仰来到仙庄,却没能见到。今天特意冒风雪前来,终于得以相见,实在万幸。”

那少年慌忙答礼:“将军莫非就是要见我家兄的刘豫州吗?”

刘备心中惊讶:“难道先生又不是卧龙吗?”

少年说:“我是卧龙的弟弟诸葛均。我们共有兄弟三人:大哥诸葛瑾,现在在江东孙仲谋那里做幕宾;孔明是我的二哥。”

刘备问:“那么卧龙先生今天在家吗?”

诸葛均说:“昨天被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了。”

刘备又问:“到哪里去闲游了?”

诸葛均回答:“可能乘小船在江河湖泊里游玩,也可能去深山里拜访僧人道士,也可能到村落里去与朋友相聚会谈,也可能在某个山洞里弹琴下棋:总之往来莫测,不知行踪。”

刘备失望极了,他说:“我这个人真是缘分浅薄啊!两次来拜访都不能见到先生!”便向诸葛均借来纸笔,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表达殷切之意,交给诸葛均收了,拜辞出门。

回到新野之后,光阴荏苒,转眼就到了早春。刘备就让人占卜,选择一个吉利的日期,斋戒三天,薰香沐浴,换上整洁的衣服,带领关羽和张飞又一次骑着马往隆中去了。

离草庐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步行,正巧遇到诸葛均。刘备连忙施礼,问道:“令兄在庄上吗?”诸葛均回答:“昨天傍晚才回来的。将军今天能够与他相见了。”说完就走了。刘备高兴地说:“这回总算可以见到先生了啊!”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来。刘备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今天先生虽然在家,但现在正在草堂上午睡还没醒呢!”刘备说:“既然如此,暂时先不要通报。”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等着。

刘备一个人轻轻地走进去,见先生仰卧着睡在草堂床席之上。刘备就恭敬地站在地下等着。半晌过去了,先生还没有醒。关张两人在外面站了半天,不见动静,进去一看刘备居然仍在席旁侍立。张飞大怒,扬言要放火烧屋,被关云长再三劝住。刘备仍命二人去门外等候。向堂上望去,见先生翻了个身好像是要起来,可是忽然又转过去朝墙睡着了。童子想要叫醒他,刘备摆手阻止。又站着等候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人未起来口中先自吟诗道: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诗,翻个身问童子:“有山外的客人来访吗?”

童子说:“刘皇叔在这里,已经站着等候多时了。”

孔明这才起身说:“怎么不早点通报呢!容我先去更衣。”就走出去进了后堂。又过了半晌,才整理好衣冠出来迎接刘备。

刘备只见那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气概。于是上前相拜。二人当下谈起天下形势,孔明早已预见到天下必将三分,成鼎足之势。刘备虽然目前势力孤弱,只要经营得当,他日必可与孙曹抗衡。

刘备心下大喜,坚持要请孔明出山,以致泪下沾襟。而孔明也因感念刘备三顾之情,从此离开南阳,辅佐刘备创立了蜀汉基业,也为后世留下了激动人心的传说。

评论

刘备以三顾茅庐之诚意请得诸葛亮出山,两个人也由此建立了忠诚笃厚的君臣情谊。刘备死后,诸葛亮在极尽艰难的情境下依然奋力辅佐刘禅,多次出征讨伐曹操,以期实现先主“兴复汉室”的遗愿。诸葛亮正是感念三顾之情,终其一生为蜀汉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七节 修身先正心,好心态是人生进修之梯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1]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3],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程子曰:“‘身有’之身当作心。”

[2]忿懥:愤怒。

[3]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儿。焉,相当于“于此”。

译文

经文说要修养自身的品行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心中有愤怒则不能端正;心中有恐惧则不能端正;心中有偏好则不能端正;心中有忧虑则不能端正。一个人的心思如果不在它应该在的地方,那么他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见声音;虽然在吃,却尝不出滋味。这就是说,要修养自身的品行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故事

范仲淹以天下为先

北宋初年,范仲淹出生于江苏徐州,第二年父亲去世,母亲谢氏带着襁褓中的他改嫁到山东朱家为妾。

范仲淹自幼便一心向学,听说附近长白山上醴泉寺里的住持僧人学问深厚,便一人离家到寺里寄宿读书。

二十三岁那年,范仲淹了解到自己的真正身世,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宋朝著名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府书院学习。求学期间,范仲淹几乎是食粥度日。每天早上煮一锅米粥,粥凉凝结之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搭配一点腌菜。后人感慨于此,形成了一个成语叫“划粥割齑”。

公元一〇一四年,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轰动全城。书院的师生也都放下书本,随着争先恐后的人们去看皇帝。只有范仲淹闭门不出,仍像往常一样埋头苦读。一位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看哪,千万别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了。第二年,他便得中进士,在参加御试时,第一次看见了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与滕宗谅等人一起荣赴了御赐的宴席。此时,范仲淹二十七岁。

公元一〇二一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他很快发现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利害,建议重修捍海堤堰。张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做兴化县令,全面负责治堰。但治堰工程开始并不顺利,多次遭遇困难险阻几乎停工,范仲淹始终临危不惧,终于令一道绵延数百里的坚固长堤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千民户又返回家园。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

公元一〇二六年,母亲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便邀请他协助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在范仲淹的主持下,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焕然一新。四面八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请教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致自己家中窘迫不堪。范仲淹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都各有所成。

公元一〇二八年,范仲淹服丧结束,在晏殊举荐下做了秘阁校理。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了解到很多朝廷机密。对一般官僚来说,这可是难得的飞黄腾达之捷径。然而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全然不顾个人的仕途安危。此后历经仕途起伏,他屡次因功拔擢,又屡因忠直被贬,曾三次由京官贬至地方。

公元一〇三八年起,党项族建西夏国,频频犯边,而宋将无能。朝廷几经商议决策,最终征召范仲淹进京恢复旧职,派遣边疆。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匆匆进京面辞仁宗后,便挂帅赶赴延州。他用兵谨慎,多有奇谋,曾经只用十天,便忽然在西夏防地旁边筑起一座新城,便是著名的大顺城。等到西夏察觉,宋军已经以大顺城为中心,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范仲淹戍边期间,不仅稳定了西北边疆局势,而且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西北军中也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西夏叛宋后,各地反抗朝廷的暴动纷然而起。急待稳定政局的仁宗皇帝,将范仲淹、欧阳修及众多忠良之臣调回京师,并任命范仲淹为宰相,开始了政治革新。然而没过多久,宋夏之间正式议和,政治危机消弭,仁宗对于改革的兴致便渐渐淡漠起来。

公元一〇四五年初,宋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被撤去要职,实行仅一年有余的各项新政也被先后取缔。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转瞬间付之流水。

范仲淹五十八岁那年的冬天到邓州做知州。正是在邓州期间,范仲淹写下名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人生暮年,忠直被谤,几经起落,他毫无哀怨之言,依旧慨然抒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公元一〇五二年,范仲淹六十四岁,被调往颍州,但只赶到徐州便溘然长逝。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哭哀悼。

北宋皇帝闻讯后,追加范仲淹为兵部尚书,并亲自书写褒贤之碑。范仲淹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评论

范仲淹一生勤奋、正直、为国为民,赢得了生前后世几代人的敬仰,而他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既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为人准则,也成为历代仁人志士学习和效法的典范。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后人用范仲淹为前贤题写的词句来赞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第八节 齐家先修身,正己而后正人

原文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1]之[2]其所亲爱而辟[3]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4]而辟焉,之其所敖[5]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注释

[1]人:指的是众人。

[2]之:“于”,对于。

[3]辟:偏颇,偏向。

[4]哀矜:同情,怜悯。

[5]敖:骄傲。

译文

经文上说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必须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这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亲近、喜爱的人常常会有偏爱;对于自己轻贱、厌恶的人常常会有偏恨;对于自己畏惧、恭敬的人常常会有偏向;对于自己同情、怜惜的人常常会有偏心;对于自己轻视、怠慢的人常常会有偏见。所以,喜欢一个人又能认识到那个人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又能认识到那个人的优点,这种人天下很少见了。

因此有句谚语说:“人都不能察觉自己孩子的过失,人都不满足于自己庄稼的茁壮。”这就是说不修养好自己的品德就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故事

“无赖”天子难齐家

“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句话出自忠心耿耿辅佐刘邦取得天下的萧何之口。

刘邦出身草莽而夺取天下,固然因其豁达豪杰,知人善任,但确也有风云际会的因素,刘邦本人其实是不学无术的典型,以致后人对其有“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评价。

刘邦的妻子叫吕雉,是吕公的女儿,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了仇,带着全家人来到沛县,投奔自己的好朋友——沛县的县令。吕公刚到,沛县的许多上层人物就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纷纷上门拜访,藉机巴结拉拢。

有次吕公大宴宾客,由于客人很多,当时任沛县主簿的萧何就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座。刘邦身无分文,却大声喊道:“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见,赶忙亲自出来迎接他。熟悉刘邦的萧何对吕公解释:“刘邦平时就喜欢说大话,很少做实事。”可是吕公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请刘邦入上席就座。散席之后,还不顾夫人的极力反对,硬是将女儿嫁给了刘邦,这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吕后。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曾经兵败彭城,在混乱当中,刘邦驾车逃命,他的一子一女也在车上。楚军追得很紧,刘邦嫌车子太重跑不快,竟然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去。部将夏侯婴恰好看见,急忙把孩子放回车中,刘邦又推下去,如此反复了三次。刘邦急得大叫:“我自己都已经这样危急了,怎么能为了管这两个孩子,丢了自己的性命?”

夏侯婴也大声反驳说:“这可是大王的亲骨肉,怎么能不管呢?”刘邦情急之下,拔剑就去砍夏侯婴。夏侯婴万分无奈,只好把两个孩子挟起跟着逃跑。这样当父亲的可真是天下少有了。

楚、汉两军对峙时,项羽曾经抓住了刘邦的妻子和老父亲,想用他们来要挟刘邦。一次,项羽直接把刘邦的父亲推到阵前,并准备了一口大锅,对刘邦说:“如果你再不撤兵,我现在就把你的父亲煮了。”谁知刘邦根本就不在乎,竟然对项羽喊道:“我和你曾经结拜过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现在要是想把你爸爸煮来吃,别忘了分我一碗肉汤喝啊!”面对这样的无赖,十分好面子又有妇人之仁的项羽能有什么办法呢?只好把刘邦的父亲给放了。这样当儿子的恐怕也是独一无二了。

刘邦自己不读书,也非常瞧不起读书的儒生,曾经当众把儒生的帽子拿下来往里面撒尿以示羞辱。夺取天下建立汉室之后,他也曾直接公开地把一众将领比喻成是一群猎狗。这样当国君的世上又有几个呢?

看起来缺乏修养难以为父为子为君的刘邦最终做了皇帝,尊老父为太上皇,立吕氏为后,他与吕后所生的儿子刘盈则立为太子。

刘邦虽然立吕氏为后,却一心专宠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甚至多次动念废掉性格柔弱的太子刘盈,想改立赵王为太子。

刘邦死后,惠帝尚年少,性格强硬残忍的吕后掌握了实权。她把戚夫人打入冷宫,囚禁在特别的监狱里,把她原本美丽的头发全部扯下来,用铁链拴住脖子,穿上粗笨的囚衣,让她天天捣米。为了防止戚夫人自杀,还派官兵日夜看守。

戚夫人每日每夜地捣米,一边捣米一边流着泪唱歌:

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

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汝!

戚夫人还盼着儿子来救她,却不知道吕后早已开始了斩草除根的计划。

吕后先是以朝廷的名义征召刘如意入宫。受刘邦生前重托,誓死保护刘如意的周昌明白吕后的险恶毒心,以刘如意生病为由三次拒绝了征召。周昌德高望重,还曾经对皇太子有恩,所以暂时不好下手。最终吕后采取迂回战术,征召周昌进宫。周昌前脚刚离开赵国,吕后又下了一道命令征召刘如意。刘如意只好前往。

当时的惠帝刘盈,也就是赵王的哥哥,性格温厚善良,他知道太后的计划,为了保护弟弟,就亲自到城外去迎接赵王,并且从这一天开始,饮食起居,片刻不离。以致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吕后始终找不到机会下手。然而某个早晨,刘盈照例要去练习射箭,本来要和弟弟刘如意一起去的,但是弟弟睡得极熟,怎么叫也叫不醒,就只好自己先去了。片刻之后再回来,刘如意就已经被吕后毒死。

杀死赵王之后,吕后开始变本加厉地折磨戚夫人。她下令砍掉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把她的眼珠挖了出来,给她喝下哑药,再叫人用烟把戚夫人的耳朵熏聋,最后命人把惨不忍睹的戚夫人扔进了茅厕里。做完这一切,吕后居然得意地把这件“作品”取了个名字叫作“人彘”,并且派人把自己的儿子刘盈请过来一起欣赏“人彘”。当刘盈知道面前那个黑糊糊的肉团就是曾经貌美如花能歌善舞的戚夫人时,立刻精神崩溃,放声大哭,喊道:“这不是人干的事情,我是太后的儿子,我拿太后没有办法,但是我已经不能够再当这个皇帝了!”从此以后,刘盈不理朝政,终日在宫中作乐,年仅二十四岁就忧愤而死了。

评论

刘邦虽贵为天子,却没有做到修身齐家。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在征战时能置父亲、妻子和一对儿女的安危于不顾,得到天下后也没有让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一旦身死,反而为最疼爱的夫人与幼子带来惨绝人寰的结局,长子也因对亲生母亲灭绝人性的行为绝望而去世。这个获得最尊荣地位与富贵的家庭没有任何人获得幸福。

第九节 治国先齐家,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原文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1]者,所以事长也;慈[2]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3]心诚求之,虽不中[4],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5]如此,此谓一言偾[6]事,一人定国。

尧舜帅[7]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8]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9]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10]“桃之夭夭[11],其叶蓁蓁[12],之子[13]于归[14],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15],正是四国[16]。”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1]悌:指弟弟应该恭敬服从哥哥。

[2]慈:指父母爱子女。

[3]如保赤子:《尚书·周书·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这是周成王告诫康叔的话,意思是爱护民众就如母亲养护婴孩一样。赤子,初生婴儿。

[4]中:目标达成。

[5]机:本来是指弩箭上的发动机关,引申为关键。

[6]偾:败坏,破坏。

[7]帅:同“率”,率领,统帅。

[8]诸:“之于”的合音。

[9]喻:晓谕,开导,使别人明白。

[10]桃之夭夭……:引自《诗经·周南·桃夭》。

[11]夭夭:鲜嫩,美丽。

[12]蓁蓁:枝叶茂盛的样子。

[13]之子:出嫁的这个女子。

[14]于归:归指女子出嫁。

[15]忒:差错。

[16]四国:四方各国。

译文

经文上说要把国家治理好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管理好,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家人而能管教好一国百姓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因此,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能够实现对一国百姓的教化。孝顺父母之道,也就是侍奉君主的原则;恭敬兄长之道,也就是侍奉官长的原则;慈爱子女之道,也就是统治民众的原则。

《康诰》上说:“如同爱护婴儿一样地爱护民众。”如果是内心真诚地这样追求,即使不能完全达到目标,也不会相差太远的。要知道,从来没有先学会了养孩子再出去嫁人的啊!

国君一家仁爱和睦,整个国家也会兴起仁爱之风;国君一家礼让互敬,整个国家也会变得礼让成风;一国之君贪婪暴戾,全国民众就会犯上作乱。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可以败坏整个事业,一个人能够安定整个国家。

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从他们实行仁爱;桀、纣用暴力统治天下,老百姓就跟从他们学凶暴不仁。统治者命令百姓仁爱恭顺而自己却残暴不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应该自己先做到了,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先不做的,然后才要求别人不做。如果自己不采取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的行为,却想让别人实行恕道,那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经》说:“桃花鲜艳美丽,树叶茂密成荫,这个姑娘嫁来了,全家人都欢乐和睦。”能够让全家人都和睦的人,才能够让一国的百姓都和睦安宁。《诗经》说:“兄弟和睦。”能够关怀兄长友爱弟弟的人,才能够让一国的百姓都恭敬友爱。《诗经》说:“他的容貌端庄、举止严肃,可以作为四方各国的表率。”只有当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时都能成为榜样,百姓们才会去效法他。这就是要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故事

郑庄公其乐融融

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申国的妻子,名叫武姜。武姜为郑武公生下了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

长子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惊吓,认为这个孩子给母亲带来灾难,属于忤逆不孝,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开始就非常不喜欢他。

生下共叔段之后,武姜更是把所有的慈心与宠爱都倾注到了段的身上,不仅在生活中偏爱他,而且千方百计想立共叔段为世子继承王位。为此她曾多次向武公请求,但是武公最终都没有答应。

武公死后,庄公即位,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这个地方十分险要,而且凶恶不祥,当初虢叔就是死在那里的,若是换成其他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于是又请求把京邑封给段,庄公就答应了,他让段居住在那里,称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知道后非常不赞同,他对庄公说:“分封都城的城墙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长,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的最大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邑不得超过国都的五分之一,小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可是现在,京邑的城墙比国都的还要长,根本就不应该分封,这样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

庄公说:“是姜氏一定要这样,即便知道会造成祸害,我又能怎么办呢?”

祭仲回答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防范处理,别让祸根滋长蔓延,将来就更加难以处置了。蔓延生长的野草尚且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特别宠爱的弟弟呢?”

庄公则说:“一个人如果做多了不义的事情,必定会招致自己的毁灭,你姑且等着看吧!”

共叔段到了京城,马上就开始修缮城墙,扩充训练军队。过了不久,共叔段为了扩大势力,又让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听命于自己,成为两属之地。

臣子们对共叔段的行为十分不满,公子吕就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究竟是怎么打算的?您如果已经打算好了要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请让我现在就去服侍他好了;如果您并不打算给他,那么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群臣、百姓产生疑虑。”

庄公仍然回答说:“不用管他,他自己必然会遭到灾祸的。”

庄公对共叔段放任不管,过不久,共叔段就又把另外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他统治的边界不断扩展,一直到达了廪延。公子吕越加忧虑,劝庄公说:“现在应该可以行动了吧!太叔的土地这样不断地扩大,他将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庄公仍然不慌不忙地说:“一个人对自己的君主不义,对自己的兄长不亲,他的土地虽然扩大,最终也一定会垮台。”

这时候,共叔段已经修整好城郭,囤聚了充足的粮食,储备了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伺机偷袭郑国国都夺取王位。而一直与他联络谋划这件事的武姜,此时也早已经做好准备,要为共叔段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而这一切始终都在庄公的注视与掌握之下。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之后,终于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着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很快就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溃败之下,逃到鄢城。庄公又率领兵马追到鄢城继续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也是因此,后人称他为共叔段。

共叔段的叛乱平息之后,庄公想到母亲姜氏一直参与这件事且还是主要的谋划者,非常愤怒。他把武姜安置到城颍去,并且发下重誓说:“不到黄泉,绝不相见!”

但是没过多久,庄公就后悔了。

当时颍谷负责管理疆界的官吏非常贤德,人们称他为颍考叔。颍考叔听说了这件事,就去觐见郑庄公,并向他奉献贡品。庄公于是赐给他饭食,与他闲谈。他发觉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都挑出来放到一边留着,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颍考叔答道:“小人家中有一个年老的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了,只是还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因此请让我把这些带回去送给她吃。”

庄公听了这话更加惆怅,说:“你尚且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亲人!”

颍考叔故意问他:“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呢?”庄公就把自己发过的誓言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

颍考叔回答道:“这个您有什么忧虑呢?只要掘入地下挖条隧道,并且在里面挖出泉水,然后在那里母子相见,天下又有谁能指责您违背誓言了呢?”

庄公听了非常高兴,就依颍考叔的话,让人挖了一条隧道,隧道里有泉水流出。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母子终于得以相见,庄公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武姜随庄公走出地道,也赋诗道:“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姜氏和庄公从此恢复了母子关系。

评论

共叔段叛乱这件事,责任究竟在谁呢?除了他自身的贪婪好勇之外,可能主要是武姜的溺爱。然而谁又能说庄公没有责任呢?身为兄长和国君,对弟弟和臣下本就有教养管束之责;即便教养无用,如果在叛乱发生之前予以制止,又岂会造成一家离散、百姓遭殃的结果?

再往前推,则可以推到武公之时,他虽然没有答应姜氏的非分之想,但是身为一家之长,首先没有缓和姜氏与庄公的母子关系,其次没有做到对共叔段的教养,任由姜氏对他宠溺成祸。正所谓家不齐,所以国不治。而庄公最终能够放下嫌隙,弥合与母亲的关系,展现出其乐融融之景,又何尝不是为全国百姓做出了表率?即便是后世读者,读到这里也是顿感欣慰吧?这就是欲治国先要齐家的道理。

第十节 平天下先治国,兼济天下,世界和平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3]孤[4],而民不倍[5]。是以君子有絜[6]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7]。”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8]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9]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11]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12]。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13]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14]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15]曰:“亡人[16]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17]曰:“若有一介臣,断断[18]兮无他技,其心休休[19]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20],其心好之,不啻[21]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22]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23]之俾[24]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25]之,迸[26]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27]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28]人之性。灾必逮[29]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30]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31]。不仁者以身发财[32]。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33]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34]曰:“畜马乘[35]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36]不畜牛羊,百乘之家[37]不畜聚敛之臣[38]。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39]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40]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1]老老:用老人应该得到的尊敬关怀对待老人。前一个“老”字做动词。

[2]长长:用长辈应该得到的尊重恭顺对待长辈。前一个“长”字做动词。

[3]恤:体恤,周济。

[4]孤:古时候专指幼年丧父的人。

[5]倍:同“背”,背弃。

[6]絜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7]“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快乐,喜悦。只,语助词。

[8]“节彼南山……”: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高大的样子。岩岩,险峻的样子。

[9]僇:通“戮”,杀戮。

[10]“殷之未丧师……”: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指难保。

[11]此:乃,才。

[12]争民施夺: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13]悖:逆。

[14]《楚书》:楚昭王时的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人名)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

[15]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16]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指重耳。晋僖公四年十二月,太子申生被陷害逼迫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后来,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回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诉了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就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事见《礼记·檀弓下》。

[17]《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18]断断:真诚的样子。

[19]休休:宽宏大量、安闲自得的样子。

[20]彦圣:指德才兼美的人。彦,美。圣,明。

[21]不啻:不但,不仅。

[22]媢疾:妒嫉。

[23]违:违逆,阻抑。

[24]俾:使。

[25]放流:流放。

[26]迸:“屏”,驱逐。

[27]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28]拂:逆,违背。

[29]逮:及,到。

[30]骄泰:骄横放纵。

[31]发身:提高修养,完善品行。

[32]发财:聚敛财富。

[33]府库:国家收藏财物的地方。

[34]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

[35]乘: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做大夫官的待遇。

[36]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保存遗体的人家。是卿大夫类大官的待遇。

[37]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38]聚敛之臣:搜括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

[39]长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

[40]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译文

经文上说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恭敬长辈,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长者;在上位的人体恤孤儿,百姓也会同样仿效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言一行都具有示范作用。

如果你厌恶在上位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去对待你下面的人;如果你厌恶下面的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去对待在上位的人;如果你厌恶以前的人对你所做的事,就不要用同样的事去对付后面的人;如果你厌恶后面的人对你所做的事,就不要用同样的事去对付前面的人;如果你厌恶右边的人对你所做的事,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与你左边的人交往;如果你厌恶左边的人对你所做的事,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去与你右边的人交往。这就叫作“洁矩之道”。

《诗经》说:“让人心悦诚服的美好国君啊!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百姓的父母。

《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峰峦险峻。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抬头把你仰望。”统治国家的人不能不谨慎从事。邪僻失道,就会被天下人推翻杀戮。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行事能够与上天的意志相符。请把殷朝的覆灭作为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首先注重修养美好德行。有德行才能拥有民众的拥护,有民众的拥护才能拥有土地,有了土地才会拥有财富,有了财富才能有足够的日用。德性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如果将根本当成了外在枝末,将枝末当成了内在的根本,那样就会导致统治者与百姓争夺利益。因此,财富若聚集在君王手中,就会百姓流散、民心涣散;君王若能做到将财富散与民众,就能使百姓聚集民心一致。因此,说出去的话或者公布出去的政令如果不讲道理,对方或百姓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语言和方式来回答你;如果财富是以违背公理道德的方式聚敛而来,总有一天也会以不正常的方式失去。

《康诰》说:“只有天命不会始终如一长久不变。”谋求善、施行善就能够得到天命,拒绝善、违背善则会失去天命。

《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可以当作珍宝的,只是把善当作珍宝。”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在外流亡的人是没有什么可以当作珍宝的,只是把热爱亲人当作珍宝。”

《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耿介的臣子,他忠诚老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但他安然自适,心胸宽广,有容人的肚量。别人有技能,就好像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从心里赞赏喜欢,不光只是在口头上表示喜欢而是实实在在地容纳。这种人如果能够得到重用,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子孙孙和黎民百姓的,而且是可以为他们造福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本领有才能就妒嫉厌恶;别人德才兼备就想方设法排挤压制,使他们不能顺达。这种不能容人的人是不能被重用的,因为他一定不会保护我的子孙和百姓,而且实在是很危险的!”只有仁德的人才有能力把这种人流放,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与仁德的人们同住在中原。

这就是说,只有仁德的人能够做到热爱好人,憎恨恶人。发现贤才而不去举荐,举荐了贤才而不能尽早得以重用,这是轻慢;发现不好的人而不能罢免斥退,斥退了而不能把他驱逐流放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天性,灾难就一定会降临。所以,做国君的人有修身治国的正确途径:一定要做到忠诚信义,才能获得天命;若骄奢放纵,则会失去一切。

累积财富也需要有正确的途径。要让生产创造的人多,使用消耗的人少;要让生产的人勤劳,消费的人节俭。这样,财富便会保持长久充足。仁爱的人用财富来提高完善自身的德行修养而得民,不仁的人不惜用生命代价来聚敛财富。没有在上位的人好仁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好义的;没有好义的人做事却不成功的;没有府库里的财物不属于国君的。

孟献子说:“拥有马匹和车子的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关心养鸡养猪的小利益了;祭祀用冰的卿大夫之家,就不要再去注重养牛养羊的收获了;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应该再养活聚敛民财的家臣了。与其有聚敛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这就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聚敛财富为有益,而应该以仁义为有益。身为国君掌管着国家的命运却还一心致力于聚敛财货,一定是来自小人的诱导。如果国君还以为这些做法是好的,让这样的小人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就会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到了那个时候,即使有贤能的人出来挽救,却也无济于事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把财货当作利益,而应该把道义当作利益。

故事

崇祯皇帝灭身亡国

崇祯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也是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任皇帝,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而据历史记载,崇祯皇帝勤于朝政,生活简朴,总是天没亮就起来,夜深了还不睡,导致积劳成疾。他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对自己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这样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怎么会亡国呢?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崇祯初年,为了节省国家开支,他下令裁撤了驿站,结果导致大批失业驿卒因无法生存而纷纷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其中有一个驿卒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李自成。但是,这样节省下来的开支也只相当于皇宫一个月的支出(三十万两银子)。

同时,明朝战事不断,国库空虚,崇祯就依照军需情况大幅增征所谓“三饷”赋税。三饷是赋役征收之外的掠夺性财政措施,由于加派额直线上升,很快就引起了社会动荡,民间的起义不断。眼看着国库空了,老百姓又已经完全没有油水可榨,崇祯开始号召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募捐银两,以至于为四十万两银子逼死了皇亲武清侯李国瑞,使得外戚联合起来抵制募捐。

万般无奈之下,崇祯又直接要求国丈周奎捐出十万作为表率。周奎坚持说自己拿不出这笔钱,直到最后,才勉强答应捐献一万两。崇祯嫌少,要他增加到两万。周奎不敢继续讨价还价,就悄悄进宫去向女儿求救,周皇后答应帮他出五千。可是,就连这出自崇祯内库的钱,周奎也只捐了三千,自己扣下两千。最后,崇祯采取摊派的方法,每个地方、每个人出多少,但是,满朝竟无人达标。就这样大张旗鼓,也总共才募集了二十万两。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相继攻陷平阳、太原,眼看着北京岌岌可危。崇祯调吴三桂紧急入卫北京,吴三桂提出需要军费大约一百万两银子,国库里当时却只有四十万两。大臣们上书要求崇祯先从他的个人财产中拿出钱来权充军饷,崇祯顾左右而言他,始终没有拿出一分一厘来保卫他自己的江山。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仅从崇祯宫里搜出的白银居然就有三千七百多万两,黄金和珠宝还不在其中。

经济财政状况如此,政治军事又如何呢?

努尔哈赤势力强大之后,明朝与满清之间战事连绵,当时最著名的抗清将领就是袁崇焕。他到辽东时,明朝军队已经历了多次惨败,背后的朝廷上是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这就是袁崇焕所面对的艰巨局面。

当时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袁崇焕提出了将防线向北移的战略,他来到山海关外两百多里的宁远,当即筑城,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就是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长达二十一年之久。而且正是在这里,袁崇焕指挥明军打赢了两次大战,称为宁远大捷。

在此期间,袁崇焕提出了守辽的基本战略。然而朝廷屡屡欠饷,导致多次兵变;崇祯又不顾形势,妄自尊大,坚持不肯议和,终于激怒了皇太极。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自带兵十多万,避开袁崇焕的防守,由蒙古兵做先导,绕道西路进攻。清军透过三河、顺义,由通州渡河,直攻北京。袁崇焕两天两夜急行军三百多里,在广渠门外与清军恶战了八小时,清兵终于不支败退,退到了十多里之外。袁崇焕知道这一仗属于侥幸获胜,在军事上并不可取,尤其在京城外打仗,更是危险至极,不能贪图侥幸。他对手下说:“按照兵法,侥幸得胜,比打败仗还要不好。”袁崇焕因为急于救援,带来的兵力比较少,他想等到集结大规模兵力之后,对清兵进行彻底的反击。皇太极这次孤军深入,已经犯了兵法大忌,按照袁崇焕的想法,完全有可能将满清部队一次性击溃。

就在这个时候,崇祯居然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把袁崇焕关入了监狱。得到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卢沟桥,迫近北京永定门。崇祯催促袁崇焕手下大将满桂冒险出战,满桂不得以出兵,全军覆没。袁崇焕手下另一员大将祖大寿本来率军营救京城,看到袁崇焕下狱,立刻掉头冲出山海关向北去了,结果还是被袁崇焕在狱中写信劝了回来,他打算打了胜仗立了功之后救出袁崇焕。他率领部队与清兵交战,收复永平、遵化一带,切断了清兵后路,逼得清兵不得不退回辽东。

当时从各地赶来北京勤王的部队原本也有很多。袁崇焕入狱,导致各路兵马军心大乱,再加上欠饷和指挥混乱,山西和陕西的两路援军都溃散回乡,成为“流寇”的骨干。从此溃兵加入流寇,使得那些原来只会抢粮、不会打仗的饥民有了军事上的领导,“流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长为明朝的威胁的。后来,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他忠心耿耿,军功卓著,却无罪被杀,使明朝整个军队的士气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从那时起,明朝就开始有了整个部队向满清投降的事。

崇祯自杀后,人们发现了他写的遗书,写自己本非亡国之君,无奈诸臣皆是亡国之臣,把身死国灭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臣下。

评论

无休止地搜括百姓,聚敛钱财,增加的却是皇帝自己的私人财产,导致国库空虚,无力支付军费,面临灭国的危险时都不肯拿出自己的钱来救急。崇祯不是节俭,是一种极端的吝啬和贪婪。作为一国之君,身死国灭之时,还要写遗书推卸责任,如此不自知,也是罕见了。任用奸臣,残害忠臣,与民争利,吝啬贪婪,这样的人又哪里能够治国平天下?

同类推荐
  • 济南的冬天

    济南的冬天

    老舍作为一个杰出的风俗(尤其是北京的风土人情)、世态画家,其散文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趣。他把历史和现实,从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一直到三教九流各种人等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浓缩在一起,有声有色、生动活泼,自成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除了让人捧腹发笑之外,也让人从他诙谐幽默的文字中品味出生活的现实与严峻。
  • 愿你余生鲜衣怒马

    愿你余生鲜衣怒马

    本书共由五十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探索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类文集,书中写祖母的衰老和隔代的情感,父亲深沉的爱,对母亲的怜惜与体恤,对弟弟的歉疚;写交友的法则,大学高中友谊,朋友的故事;写爱情的缺憾,回忆里的故事,喜欢和爱的区别。有真实的故事,有独到的议论,写尽缠绵不舍和绝然虚无,文风深邃、温暖、幽微,文笔真实,充满了真情实感,感人至深,社会世相,人物百态,唯美爱情,浪漫传奇,或多或少蕴含着某些哲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本书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陶冶情操,鼓励斗志。
  • 闻一多散文、诗歌

    闻一多散文、诗歌

    《闻一多散文诗歌》收录了闻一多先生的数十篇散文和诗歌精品,非常值得一读。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开创格律体的新诗流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闻一多的作品。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凝聚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沉郁的美,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耐人回味。
  • 无限相思无限恨

    无限相思无限恨

    深夜梦回的枕上,我常闻到一种飘浮的清香,不是冷艳的梅香,不是清馨的兰香,不是金炉里的檀香,更不是野外雨后的草香。不知它来自何处,去至何方?它们伴着皎月游云而来,随着冷风凄雨而来,无可比拟,凄迷辗转之中,认它为一缕愁丝,认它为几束恋感,是这般悲壮而缠绵。世界既这般空寂,何必追求物象的因果。
  • 十字军骑士

    十字军骑士

    14、15世纪之交,十字军条顿骑士团百般蹂躏波兰,残暴卑劣的行径激起从王公到平民的强烈仇恨。著名骑士尤兰德为救女儿达奴霞,只身闯入虎穴,被十字军骑士灼眼割舌剁臂,达奴霞也被折磨得神志不清,父女双双饮恨身亡。深爱着达奴霞的年轻骑士兹比什科身负国恨家仇,汇集到反抗十字军的民族洪流之中,经格隆瓦尔德之战,大败条顿骑士团……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傲娇妻

    傻子王爷傲娇妻

    夏若黎认为能跟喜欢的人携手到老,哪怕那人是傻的,她也是幸福的。可到最后却发现,自己不过是别人棋盘中的一枚棋子,心中的酸楚要将她淹没,以后的路她真不知道该怎么走才好......然而......罪魁祸首好像并不知道自己亲手将心爱的人越推越远,等反应过来时已经重新踏上了漫漫追妻路......没办法,只能接着装傻“娘子,你不喜欢我了吗?”夏若黎眉毛一挑,拿出一纸休书“来,乖,在这写个名字,娘子就给你买糖好不好?”“夏若黎!你,好样的......”“哪的话,小女子不才,都是您教的好......”
  • 九转通天

    九转通天

    一转修身,二转神行,三转脱胎,四转换骨,五转化婴,六转分神,七转合体,八转聚神,九转通天。机缘偶得,且看一少年如何走完这通天之行。
  • 宠妻至上:蜜爱百分百

    宠妻至上:蜜爱百分百

    男朋友结婚了,新娘却不是我!陆清晰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么狗血的剧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不过男人这种生物还是宁缺勿滥的好。第一次见面,她喝醉酒还被下药,于是睡了这个看着相当顺眼的男人。欢好过后,当她要走人的时候,墨总裁两眼泪汪汪的看着她:“求负责。”陆清晰一身恶寒,淡定拂去胳膊上的鸡皮疙瘩,嫣然一笑:“我只是替身。”“你就是你,我独一无二的你。”墨翌琛一本正经。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再生狂少

    再生狂少

    一个肉体死亡的倒霉蛋,在神奇药水的帮助下,拥有了复活重生的机会。从前,他是卑微弱小的屌丝;重生后,他是狂拽嚣张的狂少!“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挡我者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去死,要么被我踩死!”“NoNoNo!别叫我米国队长,我是——林宠!”
  • 蓝色摩天轮梦想

    蓝色摩天轮梦想

    我们都是一路疯过来的孩纸,哭过笑过,就应该健康的去成长,对昧???
  • 这个世界是地球

    这个世界是地球

    柳华从未想过有那么一天穿越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这个世界,也是地球——存在着修真文明的世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呆萌纯别跑:腹黑校草追傲娇

    呆萌纯别跑:腹黑校草追傲娇

    【青春纯爱+前段小白+后段小虐+欢乐】第一天相遇,他们成了同桌,撕逼斗嘴打架成了日常,谁知打着打着竟然打出了感情。经历了许多后发现,彼此早已走进心里,他们相遇、相知、相爱,却又相离、相忆、相似,他为了保护她车祸失忆,连她是谁都忆不起。她被人暗算推进海里,危在旦夕,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在身边,她虽然心痛,却始终不离不弃。当有一天她听到了她与童小倩结婚的消息,心灰意冷的去做伴娘想要放弃之后,又哪知她才是真正的新娘,而这一切只是他布的局,一场逮住害过她的人的局。【喜欢此文的亲可以加绘胖米的q1025419618,或者关注微波新浪:蠢萌少女绘】
  • Exo神秘穿越

    Exo神秘穿越

    神秘的穿越,改变了女主角的命运,爱上了神秘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