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丘陵,亦称“哈萨克褶皱地”,是一个久经侵蚀的古老低山和分布着盐沼和沙丘的单调台地。它位于哈萨克斯坦中、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丘陵。
阿萨克丘陵北接西西伯利亚平原,东缘多山地,西南部为图兰低地和里海低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400-900千米。海拔300-500米。西部较平坦,平均海拔300-500米,宽达900公里;东部较高,平均海拔500-1000米,宽400公里,由于地表受强烈切割,呈现出典型的褶皱特点。
哈萨克丘陵面积约占哈萨克斯坦国土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内有克孜勒塔斯、卡尔卡拉雷、乌卢套、肯特和科克切塔夫等山,为古老的低山台地。台地指的是沿河谷两岸或海岸隆起的呈带状分布的阶梯状地貌。它一般呈一种凸起的面积较大且海拔较低的平面地形。台地中央的坡度平缓,四周较陡,直立于其周围的多为低地丘陵。台地的高度常介于平原与高原之间,海拔在一百至几百米之间。台地是由平原向丘陵、低山过渡的一种地貌形态。根据成因可分为构造台地、剥蚀台地、冻融台地等。根据物质组成又可分为基岩台地、黄土台地、红土台地等。
哈萨克丘陵经过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地表较平坦,多沙丘和盐沼。由于深居内陆,地面坦荡干燥,年降水量仅200毫米左右。7月平均气温为24℃,冬季由于北部没有高山屏障,北方冷气团长驱直入,气温可降至——30℃以下,气温年较差大,是典型的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属荒漠、半荒漠地带。
哈萨克丘陵自北向南分属草原带、半荒漠带。东南部在巴尔喀什湖附近为荒漠带。草原地带已被开辟成大片耕地,山区松林茂盛,荒地多用作牧场,也丰富了哈萨克斯坦的农业经济。
哈萨克丘陵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铜、铅、锌、铬、煤、铁、石油、天然气和铝土矿等。哈萨克丘陵的煤炭、铜、铅、锌、铬和磷等矿产储量和产量巨大,在独联体各国中名列前茅。丰富多彩的矿产资源不仅为哈萨克斯坦工业生产发展的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拉动了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
哈萨克丘陵虽然地处荒漠、半荒漠地带,干旱缺水,但本区土地面积辽阔,人均土地面积占有量大,并且内中热量资源充足,土壤质地疏松,透水性能良好,并具有一定肥力的灰钙土,所以在先进的灌溉条件下,有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对发展畜牧业生产也具有良好的条件基础,因之长期以来,农牧业一直是哈萨克斯坦最主要的经济部门。主要农作物品种有小麦、大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甜菜、棉花及蔬菜等。畜牧业以养羊业为主,主要有细毛羊、半细毛羊、卡拉库尔羔羊等,也发展一些养牛业。农牧业的大力发展,并结合水利设施建设,使哈萨克丘陵农牧业得到很大发展,昔日的荒地变为良田。
趣味链接:多彩的哈萨克节日
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哈萨克族人民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库尔邦节”。回历九月,教徒要封斋1个月。斋戒期满,即行开斋,这便是“肉孜节”。节日这天,哈萨克人都要聚集到附近的礼拜寺中净身,相互祝贺。节日一直持续3天,大家都穿新衣,互相拜节。“肉孜节”之后70天,便是回历新年,在新年期间,各家各户都要宰杀牲畜进行“献牲”(库尔邦),所以称为“库尔邦”节。节日里,哈萨克族要打扫干净卫生,准备宴请来客。并举行叼羊、姑娘追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以庆贺新年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