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从技术迁移的角度,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技术发展的梯度递进和跃升发展两种模式。梯度递进模式认为技术以它的产生地为中心,按一定的梯度向四周转移扩散。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事实上的技术差异,从而使技术沿着高技术区域向低技术区域的梯度流动。技术梯度的存在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然资源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等原因造成的,有其客观必然性。美国建国后的技术发展从东北开始,然后西移,继而向南;日本现代技术从东京湾、大阪湾开始兴起进而扩展到其他地区;我国的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梯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技术梯度。技术的梯度递进是技术发展渐进性和连续性的表现,其递进速度取决于技术源的技术拥有者的技术保密程度和技术输入地区技术环境的适应程度。技术跃升发展模式指的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发展以较短时间走完别国在较长时间走过的路程,使技术水平跃升到一个新高度。
例如,古代技术处于落后的欧洲,在18世纪中叶通过技术革命,迅速超越东方,实现了技术跃升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只花了20多年时间走完相当于欧美国家半个多世纪的技术发展路程,跃居于世界技术大国之列。技术跃升模式是技术发展突变性和阶段性的表现。
事实上,技术发展是渐进性和突变性、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过程。也就是说,技术发展过程中既有其连续积累的历史,也会有连续性中断而表现为阶段性的飞跃。例如晶体管计算机是在电子管计算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计算机发展的连续性;但晶体管技术又不是电子管技术的简单进化,它来自固体物理学的进展。同样,原子弹也不是炸弹的直接进化,而是核物理知识及受控核裂变技术引入武器制造领域的结果。晶体管和原子弹对于计算机和武器制造而言,都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否定技术发展的阶段性,认为技术发展只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只要缓慢改进就会发展的观点,与否定技术发展的渐进性,认为技术发展就是新技术否定旧技术,割断技术之间的历史联系,都是片面的观点。技术史家曾经对1900年以来的480项重大技术发明做过统计,发现其中以原理变革为主的突变性技术发明仅占30%左右,而通过逐步改进和完善带来的技术发明约占70%。
技术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技术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内在统一所决定的。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既是对旧技术的否定,又是对原有技术的继承。特别是在复合技术层出不穷的现代,根据新的技术目的对原有技术进行继承导致新的综合,就更是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继承立足于创新,创新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继承,这就是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的技术发展所普遍遵循的内在逻辑。
2.技术发展的微观规律
在微观层次上,从技术发展的内在矛盾看,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相互运动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模式。技术目的来自社会需要并受社会需要的制约,它是对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系统功能的设定。技术目的一旦设定,就会产生与原有技术能力的矛盾,就必须变革并发明新的技术手段,新的技术手段的产生必然波及其他技术,发生新技术的转移,并引起技术领域的连锁反应。如电子计算机发明后,为了减小体积和提高运算速度,需要采用晶体管。这一技术目的,推动了单晶生长技术手段的涌现,以后为了采用集成电路,照相蚀刻、薄膜蒸镀等技术手段又应运而生。因此,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矛盾的不断产生及其不断解决,就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模式。
对于一项具体的技术而言,其发展模式有三个阶段:一是潜在发展阶段,即运用科学理论和已有经验,构思出技术原理,并经技术设计做出某项发明,这是技术思想向技术产品发展的前期;二是现实发展阶段,即通过技术开发,使潜在技术即发明在现实生产或生活中获得应用变为现实技术;三是推广应用阶段,获得应用的现实技术在其功能发挥以后,为社会所承认并在同类产业或相关领域中推广应用,有些重要技术如主导技术会引起技术体系的变革并促进社会其他技术领域的发展。
就一项具体的技术成果来看,还存在一种可称之为“生命周期”的技术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表明,每一项技术在时间序列上都有一个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平面坐标图上表现为一种S形曲线的趋势。
S形曲线对于技术发展的科学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S形曲线告诉我们,一项新技术被发明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它为对这一技术进行“二次创新”的改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地区技术基础差、资金缺乏、科技人才不足,在技术创新的战略选择上把重点放在技术改进和二次创新方面,可能更为有利。其次,S形曲线还能帮助人们合理选择技术引进的时间。先进技术处于开始期,引进成本低但开发投入大;技术处于转变期,成熟度高但引进成本也高。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研发力量和资金实力考虑最佳的技术引进时间。再次,S形曲线也是对产品生命周期的描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和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变化情况。一家有远见的企业能从中掌握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向市场的最佳时机。一般认为,老产品的销售额降到峰值的50%时,是推出新一代产品的适当时间。
8.5 技术价值论
1.技术价值
1)技术价值的概念
价值是反映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范畴,它是由主体的内在尺度来衡量的,价值标准、价值取向或价值观念便是这种主体的内在尺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价值观念和在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是纯粹主观的。事实上,它们既与客体本身的属性相关,也与主体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技术价值是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技术与人的这种价值关系是在客体(技术)与主体(人或社会)发生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客体的属性在与主体发生关系时体现的。
当技术对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起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或具有负面价值。
技术价值具有以下特点。①客观性。技术价值来源于技术属性,而技术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所以,即使属性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关系时所显现出的技术价值是有客观基础的,主体对技术的需要也不纯粹是主观的,因为人们和社会的需要要受到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②实践性。技术只有通过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显现出其价值来,而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实践性,因而,离开了主客体相互作用,离开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技术价值就不能显现出来。③历史性。技术价值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④相对性。
技术本身有用的自然属性是绝对的,但它对人们或社会是否有用却是相对的。
2)技术的属性
技术作为人的创造,其间必然包含着主观的成分。没有人的目的、愿望或意志,就不可能有技术。但是只有主观成分还不可能产生技术,从自然界对于人的生存的根本地位来看,作为人的活动的技术必然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从主观方面看,技术是人的创造,是人为之物,但这物并不是以自身为目的,而是以人为目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从客观方面而言,技术又必须遵从自然规律,是机械性、必然性的东西。它不能摆脱其天然限度,即自然的规定性,因而是不自由的。与在任何人工自然中一样,自然规律始终在技术中起作用。然而仅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并不会自然而然地演化出机械设备、高楼大厦这样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另一方面,纯粹随意性的目的,将被自然界所否定,因而,技术是主观性与客观性、机械性与自由性的统一,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人类追求客观性的自然规律与主观性的目的的综合,是自然世界与自由世界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