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技术是根据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研目的,通过实验设计,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的技能和方法的集合。实验技术是基础科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又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手段。实验技术根据其与基础科学理论相互联系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天文观察实验技术、地学实验技术、生物实验技术、化学实验技术、力学实验技术、物理实验技术等类型。
专业技术是与技术科学相对应的专门技术,它以技术科学理论为指导,把技术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技术;同时它又是技术科学理论的检验手段,为技术科学的发展开辟道路。例如,激光技术就是应用激光科学理论进行研究与开发产生的,激光科学理论通过激光技术的中介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应用。另一方面激光技术又为激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手段。专业技术因技术科学门类众多、专业复杂而呈现出多样性,像计算机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都可以看作是专业技术。
工程技术是与应用科学相对应的关于各种产业部门技术的总称,它的功能是运用技术原理和一定的物质手段,把天然自然变为人工自然,其过程包括规划、设计、工艺、制造、施工等各个阶段。工程技术一般不是单一的某项技术,它通常是多种技术构成的综合体。从产业部门的角度看,工程技术可分为栽培技术、捕获技术、饲养技术、开采技术、机械技术、交通技术、动力技术、建筑技术等各种类型。
与自然技术相对应的另一类技术为社会技术。技术在被人类利用来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被作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应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把社会技术理解为人类社会为了满足精神和物质需要而对科学知识和物质手段的应用。由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社会技术同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社会技术的类型通常有军事技术、管理技术、文化教育技术、医疗保健技术、社会公用技术、日常生活技术等。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的区别主要在技术运用的对象上,即用于改造社会还是改造自然。但在技术内容的构成上,往往有很大的兼容性,绝大多数的社会技术都需要以各种自然技术作为支撑。例如军事技术中的武器装备、通信联络肯定离不开自然技术,即使指挥决策、后勤保障也少不了自然技术的应用。
3)按基本运动形式分类
在19世纪,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把自然界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四种类型的观点。自然科学中的力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四大学科,就是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为对象展开讨论的。
根据前述对技术本质的理解,以及恩格斯关于自然界物质基本运动形式划分的观点,可以认为,整个技术是由与基本运动形态相对应的四种基本技术构成的。这四种基本技术是:用于改变自然界机械运动状态和自然界形状的广义机械技术,用于改变自然物物性的物理技术,用于改变自然物物质成分的化工技术,用于改变生命运动状态和性质的生物技术。四种基本技术的发展变化和分化组合,实现了人类的技术创造,构成了当今门类繁多、体系庞杂的各类技术。
应该说,四种基本技术从人类产生以来就逐步发展起来了,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种基本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在以农业为中心的社会条件下,生物技术占有主导地位。原始社会中人类采集植物、捕猎动物,是改变动植物时空位置,使之能为人食用的生物技术的萌芽。后来发展到牲畜饲养、植物栽培,不仅改变了动植物的运动状态,还改变了生物的特性,形成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的各种生物技术。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机械技术取代生物技术占据中心地位,机械化生产中所涌现出的各种机械技术成为工业社会的基础支柱。现代以来,物理技术和化工技术又在机械技术的带动下成为技术体系中的主角。从热能技术到原子核技术,从电力技术到无线电技术,从普通光技术到激光技术,本质上都可以看作是物理技术的一种形式或延伸。现代社会除了需要在不改变物质成分的条件下改变物性的物理技术外,还同时需要改变物质成分以改变物性的化工技术,它通过改变原子核外电子的结合状态来实现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目的。随着物理技术和化工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看到现代生物技术正在迅速崛起,现代生物技术已不限于从细胞、个体、群体层次上改变生物的性质和状态,而是深入到分子水平上实现对生物性质和状态的变革。有人预计,未来的生物技术可能会重新占据主导技术的地位。这样,四种基本技术就经历了生物技术→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生物技术的主导技术沿革,并在更高层次上开辟人类技术发展的新时代。
尽管每种基本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改造和利用的作用有差别,但四种基本技术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是密切相关、不能截然分离的,在古代,制陶、冶钢、炼铁,既是化工技术,又包含物理技术;酿酒、制酱等,既是生物技术,又需要化工技术和物理技术。现代的化工技术,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的反应,这就离不开制造化工容器和装置的机械技术,离不开测定温度、压力、成分的物理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基本技术之间的相互联系还会越来越紧密。
4)按生产劳动过程分类
生产劳动的过程是劳动者运用经验、知识,并借助物质手段改变自然界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形式,实现对自然界利用和改造的过程。生产劳动过程的多样性,决定了运用于其过程的技术的多样性。按照生产劳动过程对技术分类,也就成为技术的一种基本分类。
如果对生产劳动过程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任何生产劳动过程都是自然过程与技术过程的有机结合,而自然过程通常分为有生命自然过程与无生命自然过程两大类,相应的技术过程也有不同的特征。在有生命的自然过程与技术过程结合时,技术过程停止时自然过程仍会进行,例如植物栽培中施用化肥或农药后停顿下来,植物仍会继续生长,表现出技术过程与自然过程的不连续性。在无生命的自然过程与技术过程结合时,则二者的结合表现出连续性,如机械零件加工时,技术过程一旦停止,改变零件形状的自然过程也同时停止。
与有生命的自然过程相结合的技术,大体可分为三类,即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饲养技术、人类保健技术,植物栽培技术和动物饲养技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消费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涉及肥料、土壤、饲料、农机等方面;人类保健技术服务于人类的身心健康,研究有效培育儿童、治疗疾病和维持健康,其内容包括对食品、药物、卫生设施、医疗器械等诸方面的研究。总的说来,这类技术和与无生命自然过程相结合的技术相比,处于较为滞后的状况,有着进一步发展的巨大空间。
在大量的工业生产中,劳动对象主要是无机自然界,与无生命自然过程相结合的技术过程由此得到了极大发展。日本学者星野芳郎提出将生产劳动过程分为七类:采掘、原材料生产、机械生产、建设、输送、信息处理、能源生产,相应地就有七种以生产劳动过程划分的技术。
①采掘技术。为了获取人类所需要的矿石、能源、空气、水,就必须有以自然资源为对象的采掘技术。采掘技术主要包括对资源的探查,并用机械或化学方法获取它们。研究的内容涉及采掘计划及其实施,矿床、煤层、油层、气层的勘测,采矿机械、采煤机械、采油机械、运矿机械、选矿机械的使用等。
②材料技术。它是利用所采掘的原料并制成具有特定性能材料的技术。材料是工具、机器、装置等物质手段的基础,没有材料技术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机械技术、动力技术的进步。
同时,材料技术本身又需要综合应用机械技术、物理技术、化工技术和生物技术四种基本技术。
③机械技术。这里的机械技术与作为基本技术的广义机械技术不同,它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主要是使物体的机械形态发生变化,重视产品的尺寸要素。由于机械技术是创造一切生活和产业的生产手段,具有涉及整个技术体系的性质,因此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有重大比例。
④建筑技术。生产劳动过程的建设,是改变自然地形并在其上形成人类生存和生产场所的活动。建筑技术的内容包括各种设施的建筑计划及其实施,具体指各种建筑物、桥梁、灯塔、堤坝、水库、河道、道路、码头、机场等的建造。建筑技术还涉及水泥、钢材、玻璃、各种塑料、轻合金、建筑机械、成套设备及河流、土质等领域。
⑤交通技术。交通技术是改变人员和物质时空位置的劳动过程中运用的技术,它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实现人流和物流畅通,内容包括交通计划及其实施,涉及作为交通手段的机车、电车、道路、桥梁、汽车、船舶,甚至火箭、飞机等各个方面。
⑥通信技术。任何生产劳动过程都存在信息交换和渗透,都需要进行信息处理。信息处理的劳动过程虽然不直接改变自然界的状态,但却是联系各种劳动过程的纽带。通信技术利用光、电、音、符号等形式有效地传递和处理信息,它既包括通信设施的计划和实施,还包括对电话机、交换机、电视、无线电、雷达等通信手段的研究。
⑦动力技术。无论人类想用什么方法去支配自然,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能源动力。天然能源中有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形式存在的化学能,以风力、水力、潮汐等形式存在的动能,以地热、太阳热等形式存在的热能,以原子能形式存在的核能。动力技术就是要把这些能最有效地向机械能和电能转化。由此,水轮机、蒸汽机、汽轮机、燃气轮机、内燃机等各种原动机的设计及相应的发电、送电、变电设备等,也都成为动力技术的组成部分。动力技术实际上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处于中心的地位。
上述关于生产劳动过程的划分及与之相应的技术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高新技术产生以前的技术较为合理的划分。但是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涌现,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发生了变化,突出的特点是能耗、物耗不断下降,知识、智能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上升,传统技术的比重越来越低,新兴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对技术进行更加合理的分类,是仍然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2.技术的体系结构
1)技术体系
从工程学或工艺学角度出发,与同一类自然规律及改造自然的规律有关的相互联系的技术整体可称之为技术系统。例如水力发电技术系统就是利用水的势能变为电能的技术过程,它由水坝建筑、水轮装置和发电设备三种主要技术相互联系组合成为一个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由技术要素组成的,不同的技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技术系统。例如,由劳动力技术要素、劳动对象技术要素、劳动工具技术要素组合可以形成经济学技术系统;由价值、情报、生产、使用等要素组合可以形成社会学技术系统;由主体、工具、控制、动力、材料等要素组合可以形成工程技术系统。由于技术要素的多样性和组合构成的复杂性,就产生了技术系统的复杂性。
弄清技术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揭示技术的内在机制、结构和功能,掌握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技术预测规划和技术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然而,技术不但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因此,技术之间的联系不可能仅仅是按自然规律建立起来的。这样我们就需要从自然规律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出发考察技术之间的关系,并把各种技术在自然规律和社会因素共同制约下形成的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技术系统,称之为技术体系。技术体系是技术在社会中现实存在的方式,它超出了单一工程学或工艺学的范围,把技术之间的联系同时放到社会条件下加以考察。一项新的技术发明产生后,能否在生产中加以应用,并与已有的技术联系起来构成新的技术体系,除发明自身具有实用性外,还要有一系列其他的技术条件,如与之相应的新材料、新工艺、新动力和新知识等物质上和知识上的前提。但这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基础、经济关系的各种条件相配合。
技术体系的形成和确立,首先会受到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具体条件的制约。世界上存在共同的科学原理、技术原理,但却没有由各种完全相同技术所组成的技术体系,因为所有技术体系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比如世界各国都有汽车,而汽车的技术原理也基本相同,但各国汽车的设计思想、材料结构、外观造型往往差别很大,其中就有深刻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在发生作用。一项技术原则上可以为各个国家、民族和地区所利用,但利用的程度、效果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技术体系的形成和确证,同时受到社会经济水平和能力的制约。有许多技术尽管完全可以投入应用,但因为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或者经济上并不能产生效益,也只好不进入现有的技术体系。许多技术体系的形成,都是在经济条件制约下的一种特定的技术要素组合,往往表现出技术先进性对技术经济性的一种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