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晓的销售小组里新编了三个人,外人看来这是升职,当了小组长。可在这个位置的人才知道,做了组长要操心的事必然更多了。
原来如果说“单打独斗”,那么现在就是“带着兵马闯关”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队就是如此。组员不是天生的下属,蔡如晓也不是天生的组长。互相之间的磨合需要时间和机缘。
袁小元是上一年才毕业的,可在巨富的时间却比如晓久。刘景瑞和杨林的工作年限与如晓相似。只是这俩人在巨富的时间更久。如晓有时候觉得李萧然的安排简直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其实谁都比她更熟这一行,而且谁都比她更适合组长的位置。怎么就是自己,还是怀孕后的自己成了这几个“老人”的头儿。
可如晓当初答应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组员的履历。既然已经做了选择,那退路就没有了,难道挺个肚子待业在家等生产吗?这不是如晓所愿。既然看清楚了自己的心,那就只有往前了。
李萧然分派的任务简单明了,就是逐一攻克名单上的潜在客户。至于怎么攻克,这个过程如何,他想关心却又不会直接表明。相对来说,他更关心的是结果。
其实哪个老板不是如此,看重的必然是结果。至于过程一句话带过都嫌事多。
这些内里,蔡如晓从在联合人力资源做外派员的时候就已经看得透彻。毕竟跟着原来的那些前辈,耳濡目染了不少单位的领导做派。想不透彻都难。
刘景瑞头脑比较灵活,唯一的缺点就是积极性不够。针对这样的人,需要的是一种正向的引导。他有能力,但也有惰性。人不是完人,就如苗子,总有伴生的杂草,总要经过修理才会成为“人才”。
蔡如晓跟李萧然商量了一个激励的对策。单独找刘景瑞谈话,业绩达到目标,副组长就是他的。如晓从当初的“追求狗粮”的角色变成了“挂狗粮”引动力的角色。
这短短的转变,不过数月而已。
刺激果然有用,刘景瑞的状态从按部就班的做销售组的“老人”混日子状态,变成了如刚毕业时的毛头小伙般的热情洋溢模样。
这个改变,谁都看到了。
蔡如晓是聪明人,适时抓住机会,两人一起跑客户。每次出门前如晓检查携带的产品资料,发现刘景瑞已经分门别类做了整理。还在显眼处标记了客户的年龄,爱好,家庭状况等。如晓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只是成效显现还需要时间。
刘景瑞的表现对于袁小元和杨林绝对是一个正面激励的教材。尤其杨林,他跟刘景瑞有着相同的履历,私下比试着高低是很正常的。
袁小元看着组里成员们都动起来了,自己也不能落后,自然也是上心应对工作。
李萧然看到了蔡如晓这个小组的可喜变化,暗暗称赞如晓的管理才能。对此,总经理陈辉自然是明镜高悬,看得一清二楚。心想这个蔡如晓是个可用之才,如果当时错过了,将是一大损失。
就像放了一条鲶鱼,一潭死水就被搅动了起来。
临近元旦和春节,反馈信息的客户电话渐渐增多。虽然是一些问问产品的参数,问问产品的价格,虽然没有一张盖了公章或者合同章的订单传来,可这并不影响上司对下属的年度评定。当然,如果有订单,那绝对是锦上添花。
公司一派祥和的气氛。可是,暗藏的风险也在悄然中滋生着。
S市的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明面上看,清水源潜在的客户越来越广,可这一行的竞争几近贴身肉搏。有些设计订单赔钱也跟着总包在做。
程觉深感行业竞争的乱象。可从哪里破局,自己一时也找不到头绪。也许身在环境里,反而容易迷失。
吸烟室里,李金伟和莫卫华正对坐闲聊着。程觉进来时,成了三人的聊天恳谈会。
“客户的要求简直吹毛求疵。”
“那是,开会就吵架,骂爽了订单才给你。”
“不然我们自己设个加工场,也别发外包了,自己控制单品的采购。”
“那不得搬迁吗?老大,有钱吗?圈地建厂?”
“困难。”
“不过控制单品这倒是一条路。圈地建厂可以慢慢来。一口也吃不成个胖子。”
一个公司的策略形成可不是闲聊得来的,必须商讨和论证。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公司的实力。有想法也要一步步来实现。
程觉下班的时间渐渐后移。这不足以影响蔡如晓。因为每一次程觉来接如晓,都是在晚上九点以后。至于九点以前,程觉是上班做设计还是在外交际应酬,如晓不会主动提问。她觉得关心和过问只会让自己添堵。
节日来临,刘瑞华建议大家凑在一起吃顿饭庆祝阳历新年。奶奶觉得自己腿脚不便,大冬天出门劳烦小辈不合适。考虑再三,又询问了大家的意见,刘瑞华最后决定索性就在家里吃饭。
过了圣诞节后,沈碧泉的工作反而减少很多,渐渐闲了起来。公司出口的活计忙完告一段落了。刚好如昂又是名正言顺的做着实习还有即将来临的寒假,这两人成天黏一起。
奶奶甚至开玩笑催沈碧泉尽快生个宝宝。如昂大笑着回答奶奶,他们从来没有做过避孕措施,就等着哪天好消息来临,直接奉子成婚。可沈碧泉却只是微笑不说话。
蔡如昂的程序在节前卖了一个好价钱。杰勋说这是赶上好时候了,赶上春节连着元宵节和情人节,使用量会出现井喷的模式。所以他编写的程序很应景,售价水涨船高。
杰勋奖励员工有一个特点,喜欢用现金。而且是高调地直接摆放在办公室门口,感觉一摞摞的红色票子很是晃眼。可他就愿意这么做。一点没有低调的意思。
看着一大摞现金叠放在餐桌上,蔡如昂问家里每个人的新年愿望,如果可以,尽力满足。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知哪位先哲总结得如此精辟。如昂现在是“有能力的男人”。能力范围内的新年愿望,他希望可以尽力满足。
如晓说:“只想好好休息睡大觉。”这几天呕吐是不常见了,可脚背有些浮肿。
奶奶说:“希望可以拍一张具有民国风情的艺术照。”说完还大概描绘了一下心目中的民国风情的模样。
刘瑞华说:“希望超市的生意不要太清淡。”不然自己要失业了,还不知道下一家在哪里。这些心里的话她没有说出来。一旦说了就是对全家人的压力。有如愁云密布上方忙着一个春节都会过得不好。
沈碧泉说:“希望自己新的一年可以心想事成,过年光吃不长肉......”还没有说完,如昂就问她:“是不是我就在你的新年愿望里?”沈碧泉笑笑不答。
轻工家属院里欢声笑语的时候,程觉还在清水源办公室上班。给客户发“感谢致辞”的电子邮件或者电子贺卡。这只是正常的礼尚往来。下了班还要应酬。
节日里,张佳颖和朱倩倩自然是陪着老板做年终的感恩回馈客户活动。好赖,这可是清水源的两朵花。虽不见长得“闭月羞花”,但职场女子的风情,这二人可是完全具备的。
这“活动”涵盖的意义比较广,比如吃饭,赠送礼品,比如一起唱歌,一起搓麻将,比如蒸桑拿,泡脚等等。看客户的喜好而定。
刘瑞华偶尔会跟如晓提:“晓晓,小觉怎么连春节也不休息的?”
“忙吧。”如晓回答。
如昂果真如了奶奶的意愿。他找了S市本地小有名气的写真馆,带奶奶去拍民国风情艺术照。
沈碧泉回家跟着沈家父母走亲戚。虽只是元旦,可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是传统习俗,S市也是如此。即便现在有更为发达的电子工具,发发表情,发发红包可以解决。但还是有那么坚持的一些人,比如沈家父母。
刘瑞华和如晓俩母女守在家。为什么说“守”呢?按照辈分而言,小姑一家人会主动上门。大姑一家人因着奶奶在这里的关系,也会主动上门。每一年等着她们姐妹俩上门后才是刘瑞华和如晓可以自由外出的时候。
“程家人不过年的吗?”如晓知道,这是刘瑞华希望亲家可以过来走走亲戚。
可如晓所了解的程家,构成有些复杂,何况程觉也不愿意多提,阿姨和妹妹们为何到现在也没有露面。如晓也不好多问,管好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就是目前如晓可以做的了。至于其它,想管也无从下手。
如果一开始结婚就搬入程家,或许到了今日,对于程家的了解会多些。可程觉就领过她去化工家属院。那里没有任何程绍华生活的痕迹。更别提妹妹和阿姨的生活痕迹了。
作为S市本地的老一辈的企业明星,想来是断然不可能就屈居于一所小小的老式公房里的。
“狡兔三窟”虽然不合适形容自己的公公,但富人对于房子的执着远远超于一般人的认知和了解。这样一想,真正的程家,蔡如晓目前为止还没有见识到。
所有对于程觉的了解,其实也就是对于程家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