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佳睿
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面临的新事物、新情况呈几何级数剧增,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适应时代的生活节奏和生活环境,就成为每个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
然而从各类研究报告以及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发现,缺乏自主、自护、自觉的生活能力,已经成为儿童成长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2014年深圳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将中小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的提升列为深圳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
2016年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不论是八大综合素养,还是六大核心素养,生活素养都涵盖其中。
因此,对孩子们从小进行生活素养方面的培育,已成为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当务之急。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再缺位,必须与时俱进,有所作为。
让孩子们从小学会独立自主,承担责任;学会自我保护,安全生活;养成爱护环境、低碳生活的习惯和意识。自主、安全、低碳,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生活素养的新课题。
二、生活素养与德育的关系
1.生活素养
生活素养,就是学会生活的能力。它涵盖了个人心理健康、行为能力、心理素质、信念、意志以及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对生活素养是这样描述的:“坚持面向学生生活,健全生活意识,强化生活技能,学会安全自助与救护,培养自主生活能力,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2.德育课程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在社会与阶级中所需要的品德。
学校德育课程包括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经验课程,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3.德育中的生活素养课程开发
德字拆开看,就是“行直从心”,就是行为规范。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做人行事,提升自己,就是德。
生活素养正是指一个人做人行事的能力,因此它与德育的目标高度契合——把生活素养引入德育课程中来,实至名归。
如何开发学校德育中的生活素养课程呢?
首先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
其次要整合本校的办学理念和资源。明确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所在社区的地域文化背景、学校的文化基础、教育与教学优势等。
最终经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努力,把培育学生生活素养的内容注入与学校实际相符合的校本德育课程中来。
三、自主生活能力培养
1.现状综述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承受着极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送孩子上各种兴趣班、补习班。为了孩子,家长事无巨细。小学生不会自己收拾书包、忘记带课本是常事;高中生、大学生不会叠被子,家长陪着上学;还有的孩子迫于学习压力甚至选择轻生。“只要学习好,其他都不重要”的观念一方面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无法提升照顾自己的能力,无法形成健康的自我评价认知。
2.课程设置
生活素养课程分为生活自理能力、生活交往能力和生活创造能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小学一、二年级为主)。
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
自理能力的培养主要可以锁定在基础生活技能以及学习习惯这两大块的训练课程上,例如:仪表(扣扣子、系鞋带、叠被子、系红领巾、整理衣着)与卫生(洗手、用餐、冲厕);准备(整理书包、整理课桌、课前静息、专注力训练)与规则(问好、站坐姿、队列)。
设课方式:①班会课教授;②模拟游戏演练观摩;③日常风纪卫生检查;④“生活小达人”技能竞赛等。
(2)生活交往能力的培养(小学三、四年级为主)。
生活交往能力主要表现在认识自我情绪,学会人际交往,融入集体生活等方面。小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弱,情绪易于紧张,缺乏交往的技巧和方法。因此,交往能力的培养可以放在强化学生内心交往需求和增加学生交往实践经历两个方面。
①设置心理课程,用来测试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②以开放、轻松的班级活动、年级活动、亲子活动等专题活动来帮助学生分辨正面及负面情绪,学会倾听与交谈,学会沟通与合作;③挖掘家长资源,聘请孩子们的父母走进课堂,分享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的交往兴趣;④与家长构建“教育战线”,共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3)生活创造能力的培养(小学五、六年级为主)。
学生生活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意生活、装点美化生活的能力。
①以“缤纷的节日”活动为主线,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国际风俗教育、家园主人翁教育贯穿其中。
例如:春节——写春联、剪窗花;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地;劳动节——小厨师大美食活动;中秋节——制作月饼;重阳节——社区敬老;感恩节——制作祝福卡;圣诞节——各国节日风俗秀等。
②以亲子活动为主要依托,指导家委会规划各年级的“美丽周末”生活体验活动:一年级“共享读书时光”,二年级“小脚丫走深圳”,三年级“清洁环保行”,四年级“走进博物馆”,五年级“农家乐拓展”,六年级“参观创意园”。六年的累积,普惠至全体,丰富学生的校内外生活。
四、安全生活能力培养(所有年级通用)
1.现状综述
教育部首次发布的《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一些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其中,交通事故、溺水、中毒等事件频发;遭遇性侵、拐卖的现象时有发生;自杀也成为儿童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之一。这些当然都有更深层的社会根源,但儿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无疑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2.课程设置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需要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两手并举。分析小学生易发安全事故的基本规律,我们将安全教育课程分为“珍爱生命”和“学会自我保护”两个系列。
(1)“珍爱生命”从认知层面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悦纳自我。学习分辨危险,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①“珍爱生命”之课堂导入。比如:《生命的由来》视频课程,讲述生命的诞生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来之不易;《男生向左女生向右》《青春期我来了》主题讲座着重帮助小学生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知识,学会珍惜自己的身体,尊重他人;邀请法制校长做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假期安全教育动员;定期举办食品安全图片展、禁毒图片展、安全知识手抄报比赛等。
②“珍爱生命”之实践感悟。有了认知这个先决条件,就应该让孩子在活动中真切体验,强化实战能力。《护Ta行动》让学生从花草种植、鸡蛋孵化、为热带鱼代言等活动中去体验和认识生命的本质,由物及人,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③“珍爱生命”之信息连通。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教育氛围。关注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危险,比如上学、乘车、用电、课间、游戏、集会、园区设施使用等,制作成5至10分钟的慕课,在校园循环播放,同时推送至家长微信群,给家庭教育以支持和延伸。
(2)“学会自我保护”则从实操技能上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演练。包含逃生演习、避险急救、疾病防控三大主要内容:
①因时制宜的全校性训练:一月寒假安全教育;三月春游防踩踏演习;五月防震避震教育周;六月夏季疾病预防;七月暑期防溺水及心肺复苏急救演练;十一月消防体验闯关活动。
②融于日常情境的队会课:《安全标识我认识》《校园欺凌我说“不”》《校园游戏有规则》《进入停车场玩耍危险大》《识别伪劣食品》等,给学生提供一个讨论的实践的场所,让每个孩子能够学会正确应对。
③寓教于乐的课间活动:唱诵《安全儿歌》、练习《交通手势操》、设立“安全文明岗”,既有利于课间的安全管理,又将安全意识的培养渗透至每天的生活之中。
五、低碳生活能力培养(小学五、六年级为主)
1.现状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过度消耗使得环境问题愈加严重。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低碳”成为焦点。在此背景下,“低碳生活”“低碳经济”等概念相继提出,各中小学也将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与低碳生活教育作为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绿色文明”,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和环境责任意识,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2.课程设置
德育课程里的环境教育要与低碳概念相结合。让学生到户外、校外的社会实践中去观察、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强化他们对低碳生活的领会与体验,达到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统一,校内与校外同精彩的育人效果。
低碳生活的理念涵盖了“低耗”和“环保”两个方面。
(1)“低耗”应对之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①与社会热点结合,建立低碳生活概念:比如围绕“共享单车”开展低碳出行问题的讨论;围绕地球日“熄灯一小时”活动,让同学理解节能的重大意义。
②与亲子活动携手,深化节能低耗认知:比如开展“小手拉大手”绿色家庭系列活动,开展家庭用水量及使用情况调查、掌握节水窍门;学习用电安全知识,养成即时关闭家用电器电源的好习惯。
③与行为养成并进,倡导勤俭节约精神:珍惜校园内的各种资源,在一日常规的教育中给予强化。敬惜字纸,废物利用,及时关掉电源开关,关紧水龙头,所有节约行为都有利于节能降耗。
(2)“环保”就是指要爱护我们的家、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城市乃至整个地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①从校园做起:做到“垃圾不落地”,保持校园公共卫生;组建“微笑小天使”及“环保小卫士”学生管理队伍,参与校园绿化建设和管理,实现学生卫生保洁、文明劝导的自主管理。
②扩展到家庭小区:倡导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放置,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实现学生和社区居民互动。
③扩展到我们的城市:深圳是海滨城市,我们挖掘地方环境教育资源,引入切合实际的环保理念,与深圳蓝色海洋环保协会、深圳大学“绿色风”环保协会等公益机构合作,走进石油钻井平台、海洋世界、高科技印刷公司、供水公司、农科中心等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实地调研、实景学习的机会。
六、结语
南油小学把“生活素养”引入德育校本课程,已经一年多了,为提升小学生自主、安全、低碳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做了有益的探讨。
1.“37度家长课堂”
积极整合家长资源,打破传统的课堂模式,将家长引进学生课堂,扩大校园的“泛教育”空间。发掘家长们自身的兴趣特长、在各行业的工作经验以及社会资源,为学生的“大生活”教育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和学习方式。家长讲师半月一谈,共带来8期讲座,从食品营养、理财知识到时间规划、安全常识等,不论是年级大课,还是电视播课或者到各班流动走课都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
2.“mooc红领巾课堂”
这是“互联网+德育”的一个新尝试,运用信息化手段,变德育传统的灌输式为渗透式,变说教式为示范式。每月一期的mooc,由大队部组织师生共同策划,一方面有计划地推进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另一方面兼顾习惯养成的易反复问题或者突发事件。我们完成了初步的形式探索,制作了8期专题,运用短片拍摄、动画制作、多维评价、网上讨论、微信推送等手段,实现线上、校园、家庭的三维互动。
3.“蓝色海洋环保课程”
蓝色主题的环保教育是学校三大办学特色之一,有着深厚的传统积淀,学校教师自主创编的校本课程《小学海洋环境教育教程》获得“南山区校本教程开发一等奖”。我们将该课程的学习与当下低碳生活教育的需求进行了相关的拓展。二年级每周一课时,完成了20个主题的系统学习,不论是“海之蓝”的项目研究成果,还是学生手绘的“海洋币”,或是实施前后的问卷调查比对,学生对环保的认识都有了大幅提高。
4.“阳光心课程”
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生活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从“心”出发,运用心理学知识帮扶、干预和引导。梳理出各年级的关注重点:在二年级开展《男生向左女生向右》性别教育;在四年级开展《搭建心中的“桥”》——师生沟通、《放下手机倾听心声》——亲子沟通主题体验活动;在五年级开展了正面情绪培养《向上吧,少年》以及《寻访身边的职业》社会调查活动。
我们将继续探索基于生活素养的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寻找培养学生生活素养的有效途径,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为逐步完善校本德育课程中的生活素养课题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