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南部高雄,有一个二十五淑女墓,也引来大批民众祭拜,这是怎么回事呢?话说20世纪70年代,台湾加工出口业发达,高雄的前镇加工出口区为台湾带来的外汇占比相当大,许多当地的女人在那里工作。1973年某天早上,住在加工区对岸小岛旗津的大批女工,和往常一样,搭着轮渡赶着去加工区上班,在严重超载的情况下翻船了,有25名未婚女性罹难,后来为了纪念她们就在旗津盖了二十五淑女之墓。这二十五淑女墓也有很多传说,除了时有冥婚找女婿的传闻之外,还传说每当夜深人静,只要有单身男子开车或骑车经过这里,就会发生突然熄火或跌倒的事故,可能是被调皮的少女捉弄。所以有人会特地拿化妆品、梳子、镜子等小物品来巴结这些少女亡魂。此外,也有些彩迷会前来求明牌,签中后会买些化妆品来还愿。二十五淑女的故事除了这些灵异传闻外,在这几年妇女意识和劳工意识抬头的情况下,也被重新诠释为资本主义压榨下的悲剧性事故。
台湾还有许多奇奇怪怪的庙,反正闽南人就是这样,有什么拜什么,如果听说哪里的神明比较灵,还会组团去进香,你想要什么都可以找出相应的神祇来拜,就是觉得有拜才有保佑。
闽南人虽然坚毅,可是也有点松散随便的个性,海岛的移民性格就是这样,不是积极进取、保持弹性的人,就钻不出活路,只能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向外发展,这也造成性格都不太稳重,缺少长期的路线目标。所以不安感也特别重,你会常常听到台湾人说:“随便啦!”“再看看啦!”这是不少人的口头禅,这种个性不太严谨,常常不太甩法令规章,可是换个好一点的角度想,就是“弹性”。不管遇到什么事,反正就跟《爱拼才会赢》里面唱的一样“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先骂个“干”然后重新振作起来拼了,所以有些人也会觉得闽南人好像没什么原则,很好商量,这是优点也是缺点。闽南人当然也有些小奸小恶,但也明白大奸大恶的成本又太高。总的优点是勤劳、灵活又爱交朋友,很容易人云亦云,兼容并蓄,思考多元。
在台湾光复后,有一批从大陆到台湾采访的记者写了台湾人性格上的优点与缺点时,就已经这样写了:“台湾人民大部分淳朴,具有优秀的性格,是保守性极强的民族。只因为日本侵略者51年来的约束,隔绝了台湾和祖国大陆接近,得不着祖国的温暖,亦因天时和地利的限制,处在小天地中,容易养成视力短浅和心胸狭隘的缺点,于是通常急于提要求,求答案,心直口快,不爱拖泥带水。”
以前有位大陆来台的教育官员也总结了他的印象,好的方面是:1.做事确能埋头苦干,并有服从心;2.生活俭朴;3.旧道德观念比较浓厚,所以社会风纪也比较好。坏的方面是:1.胸襟狭窄;2.感情容易冲动,遇事欠考虑。这大概就总结了闽南人的性格。
不管是漳州人还是泉州人,在被客家人称为“Holo”(福佬)时才会发现自己在他人面前根本是同一个族群。客家人自称“Hakka”,称闽南人“Holo”。现在台湾很多闽南人也喜欢自称福佬,主要是觉得都已经来台湾那么久了,还被叫闽南人,心里不舒服,而且现在台湾用的闽南语跟闽南一带的闽南语有些不同,一直被叫闽南人,讲的是闽南语,好像住了那么久的台湾从来不存在似的。
那么闽南族群发现自己是闽南人,是在什么时候呢?在日本统治时期,殖民政府严禁械斗,再加上对台湾本地人的镇压,并不会因为你是闽客或漳泉而有所差别,这就造成在所有台湾本地居民间有一个外来的共同敌人——日本,于是他们暂时就放下内部的矛盾与冲突,除了少数民族外,只有汉人跟日本人的差别。
到了台湾刚光复,还是没有人会说自己是闽南人,甚至到那时候,都还会说自己是漳州人或泉州人。直到随着国民党来台的那些外省人移入,闽南族群和客家族群又相对地被称为“本省人”,以外省人的观点来看,他们当然知道闽、客之间有语言文化上的差别,但是就政治态度上来说,其实闽、客间的差异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本省人”与“外省人”之间的差异或敌对。换句话说,后来会出现所谓“本省人”的认同,主要是相对于“外省人”,而且是针对政治态度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