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95000000041

第41章 制度公平与中国农民问题(3)

党的十七大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指出:“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五章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限制了村级组织和政府强制农民对经营权的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二章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流扣缴。防止个别部门或组织为了自己的利益违法阻碍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侵害承包农户的收益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不仅具有生活保障功能,还具有不断增值的资产功能。对非农建设征地,要区别公益性和非公益性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用地方式。对国家公益性建设用地,可采取征用的办法,但征地补偿款不应层层截留,大部分应归农民。对经营性建设用地,采取租赁或土地入股经营的形式,保证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这样,国家的制度目标是,赋予农村承包经营权以物权的性质即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财产权。张军兴.30年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再出发[N].上海商报,2008—10—09.依法保障农民对农业资源的利用权,维护农民对其收入的产权,确保农民的财产安全。

(第二节)户籍制度与中国农民问题

所谓户籍制度,是指与户口或户籍管理相关的一套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其中包括通过户籍来证明个人身份、执行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逐步形成、演变的。它是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它使中国公民的户籍具有了职业身份的内涵,尤其在限制农民自由流动、职业升迁和地位上升等方面作用突出。以户籍制度为基础,构筑了城乡居民不同身份的权利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向小康社会建设,传统的户籍制度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在某些方面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一、中国二元户籍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中国户籍制度最先在城市管理中得以酝酿,然后逐渐形成比较系统普遍的制度。20世纪上半叶,中国民众几乎一直在战乱中生存和生活。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新中国成立后,饱经战乱之苦的广大民众最渴望的是安宁和秩序,共产党政权所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恢复秩序和重建国家权威。民众心理和政治需要的一致性为新中国户口政策和户籍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社会基础,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基本取向。

1950年8月,公安部制定了《关于特种人口管理的暂行办法(草案)》,主要是为了对反革命分子或可疑分子进行监视和控制以便搞好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安全,为国家施政管理和建设提供人口资料。同年11月政府又出台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统一规范了城市户口登记和管理。这部法规目的在于建立城市公共秩序,恢复城市经济建设。

1958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之间人口流动。从此标志着中国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正式形成。

通过颁布户籍管理制度的基础性政策和法律,把户口管理和说服、动员工作的方法成功结合起来,对促进公共秩序的恢复,城市社会问题的缓解,尽快稳定建国初期出现的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的局面,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其成功背后,也潜藏了城乡分治的危险,造成了城乡之间的割裂与对峙。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基础上的补充和强化。特别是有关户口迁移政策方面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处理户口迁移的基本精神。严格控制城镇人口增长,严格限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基本上堵住了农村人口迁往城镇的大门。这一阶段颁布的户籍制度加深了两类户口之间的鸿沟,它是以牺牲农村及农业人口的经济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城市的稳定。具体情况是(1)1961年6月中央发出《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通知,要求三年内城镇人口必须减少2000万以上,1961年内至少减少1000万。从此,中国开始了由行政命令支配的第一次“反城市化”运动。(2)“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出于经济和政治的考虑,又大力动员广大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而又兴起了中国第二次反城市化运动。1960年到70年代末的户籍制度,尽管中间有所变动,但从整体上看,基本遵循了一种反“城市化逻辑”,即用行政命令来限制城市发展和阻止城市化。这在当时似乎对缓解城市问题有所作用,但实际上是把矛盾积压到农村,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结构的整合程度降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和不和谐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二是这一时期的户籍制度对人口的快速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户籍制度逐渐强化了户口的城乡差别意识。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后。为配合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执行了一系列户籍制度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与户口迁移相关的领域内,从某些方面缓解了传统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对农民的身份限制有所松动,农民的流动限制逐步取消。

但这些改革措施均在二元户籍结构的框架内实施,户籍仍呈现二元形态;户口迁移方面的限制仍然存在,进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落户仍有诸多限制;户口与经济利益挂钩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知青回城的安排、“农转非”指标、“自理口粮户口”或当地有效的城镇户口、居民身份证、就业和粮油关系的转换、“卖户口”都是这一时期户籍制度的特有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国家对进入城市户口的限制有所放松;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户籍对农民的限制依然显著。

从1977年起,国家尽力为送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在城市安排工作,同时也恢复了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很多知青通过自己努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大学,实现了回城的梦想。1977年以后,政府不再强行要求城市的应届毕业生下放到农村去了,1977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此后又出台了“农转非”控制指标的措施,即规定各市镇每年批准迁入市镇和转为非农户口的人数不得超过该市镇非农业人口数的1.5‰,后来指标从1.5‰调到2‰。1984年10月政府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此后便出现了一种介于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之间的非农业户口——“自理口粮户”。1992年以后,户籍制在其他改革措施刺激下,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改革,但总的来说,各级政府还是以户口作为可控制的资源,各地出现了以集资名义而实行的“蓝印户口”或“绿皮户口”等地方性城镇户口。从1992年起,各地又掀起了以集资为由而公开向社会出售“城镇户口”热潮,即卖户口。20世纪末,随着户籍身份与就业制度的脱离,农民进入中小城市或城镇成为居民,已失去了就业保障意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劳动力的需求,使政府控制户籍获取利益的实际价值基本丧失,在自由择业、多元就业、政府对社会保障水平降低的情况下,农民以进城务工即农民工身份获得就业,接着城市住房货币化政策的实施,政府保养老、保就医及公有制企业就业在政策破产中社会地位的下降和城市弱势群体的形成。农民与城市居民身份的差异逐步缩小,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和农民工待遇相差无几,在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实际上又出现了城市内部单位制下,体制与体制外从业者的身份差别,体制内人员较少,但他们才是城乡二元利益格局的真正体现者。这一时期,以户籍制度为载体的城乡对立关系实际在弱化中。十六大以来,随着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重构和完善,城乡以社会保障差别化的二元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出来,农民工群体边缘化问题日渐突出。

二、中国户籍制度的政治分析

户籍制度在形成初期并没有包含对个人的迁徙自由加以严格的管制的内容,制度的内容基本上体现出尊重个人自觉自愿的原则。按照那时的政府文件规定,户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证明公民身份,便利公民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统计人口数字为国家经济、文化、国防建设提供人口资料;发现和防范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活动,密切配合斗争”。人们仍在较大程度上享有户口变更、迁移、转换的自由。从20世纪50年代末,户籍制度就把中国居民彻底分为“农业”和“非农业”两大序列。实行这样严格的“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一是社会供给不足,城市难以容纳大量农民进城,二是为工业化的积累,必然要限制消费,更重要的是为了社会稳定。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中国能否度过物质空前匮乏的三年困难时期和秩序空前混乱的“文化大革命”的难关。户籍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蒋永红,蒋卫华.当代中国户籍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J].陕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

(一)户籍制度与社会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受到内忧外患的困扰,国民党和各反动残余势力仍然垂死挣扎,进行破坏;国外的敌对势力进行经济封锁,并且不承认新中国的成立。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户籍制度在对稳定社会治安、加强对公民的控制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犯罪现象有所减缓,社会秩序持续好转。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户籍管制是积极的,主要在于恢复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理清人口状况,“大跃进”过程中,工业化盲目发展,城市人口迅速膨胀,给社会治理带来严重压力,由于开始实行城市人口由国家统一供应商品粮,有很多优待措施,同时工业品价格实行与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城市户口背后的巨大利益在自由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人口与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脱节,因此,国家通过户籍制度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具有稳定城市社会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中国城市的人口问题、发展问题日益严重,给政府和其他纳税公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减少城市人口,精简职工,大量干部和城市居民被疏散到农村。到1963年6月,全国共精简职工1887万人,减少城镇职工2600万人。这就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又缓和了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文革过后,由于新政策的出台,户籍制度已经显露出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方面,但也在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公民的身份证明、社会治安维护等方面;由于经济、政治改革的深入,从80年代起出现了农民大量涌入城市,特别是改革试点城市的所谓“民工潮”现象,迅速增加了城市人口,由此国家加强了对“农转非”问题的控制。

(二)户籍制度与中国工业化

中国户籍制度的实行,是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政治需要的。在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之初,就已经体现了这种需要。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之后,工业化全面进行,中国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工业化都不同,具有特殊性,中国工业化是在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进行的,是超越生产力基础和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的,工业化需要农村的支援,首先是农业劳动力的支援,需要农业劳动力积累可供工业化之需的农业产品,措施之一就是将农业劳动力控制在土地上,限制其自由流动。除了工农“剪刀差”这种方式,工业化完成积累外,农业劳动力还在兴修水利、改造传统农业、防御自然灾害、兴建农村公共设施等方面低偿或无偿地创造价值,减轻了国家负担,从支出角度支援工业化。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国家最大限度地提取乡村资源,最小的投入农村建设,但资源提取和农村建设又必须进行,这种双重任务就由农业劳动力来完成,如果不实行严格的户籍管制制度,农村劳动力是不会自愿接受这种极不平等制度安排的,因此,户籍制度也可以解释为中国工业化的特殊要求。如果说在工业化实现的过程中,这种户籍制度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工业化完成的90年代以来,还实行这种制度,就缺乏合理性了。

(三)户籍制度与中国城市化

城市化是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农业国,城市化水平极低,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中国城市化的经济基础和其他要素日渐完善,所以,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从而使中国在21世纪之初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新时期,但综观中国城市化过程,户籍制度与城市化是一对矛盾。从积极方面讲,中国的城乡二元分治的户籍,有效地保障了城市化过程的秩序性,在经历了大跃进的盲目城市化后,中国政府吸取教训,开始了有秩序的城市化,使得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加高,更具有身份选择性。

(四)中国户籍制度的消极影响

户籍制度理论上的基本职能只有两项,一是证明公民身份,以便利于公民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二是为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配置劳动力资源等行政管理提供人口数据及相关的基础性资料。由于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产生于特殊历史时期,户籍制度应有的功能逐步被异化。

同类推荐
  • 像铁人一样工作

    像铁人一样工作

    铁人追求完美、苛求细节。用最高、最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他拥有最优秀的品质和素质,他热情、踏实、自律;他精业、乐业、敬业:他忠诚、知恩图报,是当代员工的典范。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典型化的体现和人格化的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具有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魅力。铁人精神推动了石油大会战走向胜利。推动了中国石油的发展。同样。伟大的企业必然要有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精神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全体人员活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员工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通过它,在企业内部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使每个人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激发起高昂的士气,提高工作激情。
  •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纵观当今世界,为应对种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及时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各国都在探索有效的决策模式。当代政府决策能力的高低,其意义已不仅局限于政策领域本身,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乎这个国家的政府执政能力,关乎其政治民主发展的水平。《中国国策报告》全面记录2013年以来,中央、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生动、准确、客观、及时的政务决策信息,精彩纷呈的中国时政。
  • 寻找世界新秩序:丹麦的中国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寻找世界新秩序:丹麦的中国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和丹麦这个以小美人鱼和安徒生闻名的国家,正处于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如今,两国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持续上升的民间交流,这些对丹麦社会有什么影响?
  • 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话语权:美国是怎样取得主动的

    本书从话语权角度诠释美国长期保持强势地位的原因所在,分析大量经典案例及当下热点话题,提出中国在话语权上的诸多问题及展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是美国政府转移民众关注力的替罪羊?中国大豆反击战是话语权之战?美国想方设法策反各国社会精英?
  • 走进服务型政府

    走进服务型政府

    本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持编写的记录、总结、阐述多年来宁夏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所做的一系列工作,内容有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解读论证,相关文件、资料的整理,具体工作方案的解读,经验的总结及收到的实效等。
热门推荐
  • 感谢你在我身后

    感谢你在我身后

    以身边的朋友为原型改变的爱情故事,见证了周霓和黄殷未的爱情。还有我和我竹马的往事,我朋友赵初和她老公何嗔林的恋爱历程,以及御姐和小奶狗的碰撞。
  • 黯影之流

    黯影之流

    当时看似细枝末节,却是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暗影不逝,势将再起.................................
  • 逐生缘

    逐生缘

    再见了,希望我不再认识你!不再回忆!也终将忘记!
  • 昼夜之远

    昼夜之远

    19岁的大二女生庄柔意外与5年前将她母亲送入监狱的律师梁以铮重逢,才得知他已放弃律师身份,继承了家族的医院.庄柔屡屡陷入灾难,以铮不惜一切的保护,不惜赔上医院,甚至与家人反目,却在一次伤害后黯然消失.失望的庄柔病入膏肓,这时前男友陆年羽回到她的生活中,第二次初恋若樱花般浪漫.生命的赛跑,爱情的较量,谁导演了这场戏,谁又让谁入了迷?……五年前,他毁了她的家庭,逼死她的朋友。五年后,他为她放弃事业,与家人反目。他不是罗密欧,她也不是朱丽叶,而他们的爱,四面楚歌。当他历尽艰辛,终于迎来救赎,她却病入膏肓,濒临死亡。背负着那战火缭绕的过往,王子能否找回与公主曾经的玫瑰园?或者,放手,成全她与骑士一段水晶般纯洁澄澈的初恋?啜饮似血的孤单,独守昼夜之间的遥远,毒药谁饮?世间众多毒药,后悔药却难得,当王子拱手让出,骑士的爱,能否拯救她,飞不过沧海的蝴蝶?
  • 星宿老仙

    星宿老仙

    苍穹大陆地域辽阔,万族林立,不过,不论是正邪修真者,还是玄妖灵兽,都在想方设法的吸纳天地灵气,感悟天地造化、本源法则,以求突破己身桎梏,破虚成神,万劫不灭!一个经脉堵塞的废材,意外得到星宿派的传承,成为第九代“星宿老仙”,修“五帝本源”无上秘法,以“吸灵秘诀”吸纳对手灵气,掌“神木王鼎”炼丹炼器……星宿老仙,法力无边!
  • 每天读点心理学

    每天读点心理学

    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决定着行为,人心难测,我们想要让他人做出某种行为,必须了解、掌握他的心理,擅攻人心。这就需要我们懂得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并恰当地运用。
  • 江湖之无名天下

    江湖之无名天下

    一个是沉静的少庄主,一个是权谋的小王爷,一个是杀手,一个是剑客。一个得不到,一个永远失去。他们只不过想得到一个知己,一个可以相陪的人。
  • 三界枪神

    三界枪神

    大门派的修仙门派为了发扬道统,便用奇宝将陈毓祥和师妹清儿送往异界。重生法力全失,却变成五行灵根。一杆长枪屠神灭仙,所过之处血杀万里!神枪一出,四方云动!破局之日,笑傲苍穹!
  • 朱锦流年

    朱锦流年

    “人笑我不如公,酒频中,更把平生湖海,问儿童。”——辛弃疾《乌夜啼》他们生就朱轮华毂,白玉为堂金作马,看似完美却总是有那样一件事,让人想要而终不得,让人耿耿于怀执着一线;一念之间,一世改变,遇见万欲可成的欲萝女孩,是美梦天成,还是终付流年,抑或恣意无悔,只为这一段梦后人生?——————————————————————————————————四卷故事人物背景不一,是甜文也是便当控,所以亲们请自行纠结,远目==~~~
  • 穿越之腹黑皇后玩虐后宫

    穿越之腹黑皇后玩虐后宫

    少主”一个身穿着黑色衣服单膝下跪的男子对着坐在保座上那个眼神冰冷,倾世的女人。这个女人正是在五年之内打败所有黑道高手的:欧阳笑晗。现在是全国第一黑道少主。欧阳笑晗懒洋洋的说:“什么事啊,说。”那位男子说:“少主,明天有一件事,需要我们去办。”欧阳修筱连忙接过话说:“什么事啊,那么急?”而这位说话的男子,正是欧阳笑晗的哥哥,可以说是世界第二杀手,杀人不带一丝犹豫,而对自己的妹妹特别的溺爱,也是世界第一黑道的副少主,唯一一个可以和欧阳笑晗平起平坐的人。男子立刻回答说:“副少主,只是去杀一个人,而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事。”冷立刻接了话说:“切,很容易,你先下去吧。”男子说:“是”便起身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