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台北盆地正中的台北市,是一座真正被群山环绕的洼地城市,平均海拔仅有7—10米,而最为繁华的市中心恰好位于盆地的底部。盆地之中的新店溪与基隆河环绕台北两侧,再汇入淡水河入海,这些水域让本就易于人居的地势更添了几分肥沃。
在历史上,最早的台北居民是台湾原住民中的凯达格兰人,到明朝初期开始有汉人移居此地。而直至1875年,清朝钦差大臣沈葆桢才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有了“台北”之名。
虽然建城时间不长,台北在国际上的名气却绝对不小。在台湾经济研究院2009年出炉的报告中,专家估算出台北市的人均GDP为48400美元,这一数字不仅是全台湾16111美元的3倍,在亚洲中也仅次于东京,比香港、新加坡、首尔等名城还要高上不少。而台北市2009年的GDP总量更占到了台湾省的近1/3。
只是,面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大潮,生长在台湾岛上又置身于盆地之中的台北市难免陷入了“极易进水”的尴尬境地,在这风情中带上了些许忧色。
这忧虑对于台北来说可以称得上迫在眉睫,台湾台湾知名媒体人、与赵少康和李敖并称台湾三大名嘴的陈文茜近日表示:“海平面只要上升1米,除台中因相隔大肚山外,20年后台湾谁也逃不掉,五大城市四大都将大半沉入海中。届时台北的士林将是一片沼泽,回到康熙时代的地图,台北故事馆与美术馆,出了台阶将以渡轮船行‘中山水道’,而不是中山北路。”
她还在自己监制的台湾首部气候变迁纪录片《±2℃》中模拟出了一幅假如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海平面最终上升6米,全台湾都将沉没的惨痛景象:海水将慢慢地从台湾沿海淹向内地,大浪冲打至台北的标志性建筑101大楼,溅起漫天浪花。
这些推断都来自于IPCC对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的推估。正是IPCC在其研究报告中指出,到本世纪末,台北盆地以及彰化、云林、嘉义、宜兰等地的沿海平原,确实有可能变成水乡泽国。
利用计算机仿真模拟,IPCC的科学家预测,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上升6到35米。到那时,水将从淡水河直接灌进海拔不到10米、20万年前本就是个古大湖的台北盆地,而台北市内不论是亿万豪宅或是价值百亿的商业大楼,都将泡在新“台北湖”里。
此外,专家对于未来数10年内强震爆发区的预测同样令台北市揪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席叶博士认为:由于位于桃园与台北之间的地层活动相当频繁,将来有可能导致台北盆地的地层突然下沉1米到3米,若是发生以上地层移动的状况,台北有可能产生规模7级到7.5级的强烈地震。一旦地震与海平面上升同期而至,台北的部分地区更有可能提前化身湖泊。
其实早在距今300多年前的康熙33年(1694)时,这里就曾发生过大地震引发海水倒灌,导致台北市大半被淹的先例。而当时台北盆地中那一大部分被淹成湖泊的土地更有了康熙台北湖之名,湖水深达5米。直到约50年后,这里的湖水才渐渐退去,恢复为河流蜿蜒的陆地。在电线杆铁塔下的地层,当地农民还常发现一些蚌壳化石等以前湖泊的遗迹。
对于数百年前的台北来说,从陆地变成台北湖或许只意味着对于一个小村庄的摧毁,而今天的“台北湖”回归之忧背后却是将近台湾省1/3的GDP、1/10的人口和如101大楼在内的众多台湾经济与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