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的学校”包含许多要素,涉及众多方面。在提出“为什么要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以及“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学校”等观点的同时,我们认识到,“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理念若要真正得以实现,还必须寻找突破口,抓住关键点。当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后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从此,“阿基米德支点”被喻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关键点。那么,“学生喜欢的学校”支点何在?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重点是“喜欢”,关键在于“办”。“喜欢”,是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情感。一个学生喜欢上一所学校,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对学生整体来说,大概会有一些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学校能让人产生归属感,自己的需求能够自由表达,师生之间彼此平等,教师值得信任和亲近,学习上可以自由选择,校园里能体验到成功,个人情趣能够得到升华……这样的学校究竟怎样“办”呢?在推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行动研究的过程中,上海市黄浦区广大教师认真思考,积极建言,针对教育现状,探寻出支撑学生喜欢学校的几个支点。
一、关爱,让学生感受温情
众所周知,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多敬业的教师都在教学岗位上孜孜不倦地为此努力。这里面,有些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也有一些只是出于对学科的爱好或者对工作的负责精神。然而,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逐渐成长的一群群孩子,如果只有完成教学任务之心,不能对学生倾注爱心,便不能真正实现教育理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认为:“大爱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只有充满爱,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
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付出爱,才会得到爱。作为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这是让学生喜欢的最基本的条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情感与归属”的需要列为生理和安全需求之上的第三层次,因为爱意味着接纳,让被爱者产生一种归属感。对学生来说,被老师关爱,就意味着被老师接纳和信任,从而感受到温情,愿意亲近教师,并且对以师德为代表的学校文化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从心底喜欢上学校。教师关爱学生,还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热爱学习。心理学的研究结论说明,情绪与学习效率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
南京东路幼儿园曾组织教师对“师爱”的主题进行专题研讨,让我们听一听来自一线教师的观点——
爱孩子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爱如同阳光普照大地,如同雨露滋润万物,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热爱一个孩子就等于塑造一个孩子,而厌弃一个孩子无异于毁坏一个孩子。要用师爱的温情去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只有热爱幼儿,教师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才有了解幼儿各方面情况的愿望,才会热情主动地引导和帮助幼儿,真心诚意地尊重幼儿,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一心扑在孩子身上。
……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通过点点滴滴的关心、呵护表现出来;教师对学生的爱必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如此,学生才会喜欢自己的老师,进而喜欢自己的学校,将学校当做自己成长的乐园。
我们很多老师都以自己从教的切身体验阐释了对“爱”的感悟:“爱不是居高临下的赏赐,不是挂在嘴边的一个时髦的词语。爱,是你课堂上的激情、有趣的讲解;是你清晨站在教室门口一句亲切的问候;是学生课堂语言表达遇到困难时,你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是下课后不急于离开教室,让意犹未尽的学生继续畅谈他们的奇思妙想;是走廊里停下脚步夸赞一番某某学生的‘伟大发现’;是评价作业时给进步的学生多一点赞赏的掌声;是原谅学生无意的小过失;是学生跳绳时,甩动双臂为他们摇绳……”
没有关爱,就不可能被喜欢。关爱,让学生感受温情,是教师通往学生内心深处的桥梁;关爱,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的精神。
然而,不能回避的事实是:有些得到教师关爱的学生并不理解老师;有些深受关爱滋养的学生却不喜欢老师。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爱?今天的教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倾听,让学生表达心声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碰撞。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果要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喜爱,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了解学生的需求是教师有效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了解学生需求,教师必须学会“倾听”。以往我们总是以成人的喜好、成人的思维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或指责,我们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地去听一听学生的心声,看一看学生的爱好。事实上,人是有差异的,孩子的需求未必和父母的想法吻合,这个孩子的需求未必与那个孩子一样。只有充分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脾气秉性、兴趣爱好、家庭环境、成长背景等,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才能找到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因此,我们应该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孩子的想法,通过对校园生活的长期跟踪,从学生喜欢看的书、喜欢唱的歌、喜欢的活动等各个不同侧面来观察研究学生的喜好。
在黄浦区班主任工作座谈会上,很多老师谈了这样的体会:“班主任老师如果非常了解学生,平时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再选准合适的教育时机进行引导,学生会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作为班主任,除了在和学生面对面交谈中乐于倾听学生谈论外,还可以利用手机短信、邮件等方式进行必要的联系,还可以让孩子有针对性地对某几个问题写随笔,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笔是一种私密的沟通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开辟一条让学生思考的途径,同时还是师生间沟通的一个有效渠道,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心与心的交换。”
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认为,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要多多听取学生的建议:“要经过全面调查后有计划地开设课程,尽可能地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课程设置应该源于学生,高于学生。此外,必须重视学校社团发展。学校在创建社团时一定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多做调研,可以整合全区资源。”
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有益处。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师生之间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结成的“学习共同体”,他们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合作关系。美国学者Joseph Ciaccio在《完全积极的教学——激励师生的五种策略》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在于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在于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了解、鼓舞。
互相影响、了解、鼓舞的前提是要允许学生充分、大胆地表达,教师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发言的时间,多一点个性的张扬,尽量减少“自说自话”,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更不能因为学生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权威的说法不一样就轻易地否定。这种氛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氛围,才能使学生逐渐喜欢上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堂、这样的学校。
三、尊重,让学生享受平等
我国传统观念中强调“师道尊严”,认为老师是权威,即使对学生表达关爱之心,也是高高在上,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如有违逆,轻则训斥,重则体罚。事实上,这种人格的不平等正是导致今天某些师生关系对立、僵持的元凶。
等级拉开了距离,让人感受到压力;平等则使心与心的距离缩短,让人产生亲近的感觉。老师要让学生喜欢,首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平等;而让学生感受平等的前提,则是尊重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里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的力量,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要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无疑应该满足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尊重的愿望。尽管师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是不同的,但是作为人的存在,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绝对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同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社会倡导平等意识的今天,学生的这种意识尤为强烈。
黄浦区召开的校长座谈会上,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杨荣提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首先是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环境中经历成长。学校是人初次体验平等、尊严的场所,而且这种情感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格构成。”
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助理李峻认为:“学生无论年龄大小,拥有知识多寡,作为一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完整生命和独立人格,作为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保护他的自尊心,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那样,精心地呵护。因为自尊是最敏感的、脆弱的,极容易受到伤害。”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需要学校尊重学生的差异,包括其个性差异、思维差异。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是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有思想、有个性、有无限发展潜能的生命体,从而关注学生的需求,体察学生的意愿,研究学生的差异,营造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的教育环境。
黄浦区教育心理名师工作室导师魏耀发指出:“学生有追求喜欢的权利。对于这种追求,只要是正当的,是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就要尊重,并尽量创造条件予以满足。”
尊重学生的喜欢,就会用心寻找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快乐,享受喜欢;尊重学生的喜欢,就会凸显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及时改正教育教学中不受学生欢迎的现象,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尊重学生的喜欢,就是“以生为本”,也是学校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推动力。
尊重学生的喜欢,才能针对不同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教法,发挥其优势,克服其缺陷,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今天,推进课堂教学公平正成为很多学校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举措。坚持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基础差而歧视,不因学生有过错而蔑视,也不因教师自己的喜好而有所偏爱,更不因学生的家境贫寒、生理缺陷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机会和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对学习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使学生对教师和同伴热情和善。这种精神状态会引发学生对教师的喜爱。
四、理解,让学生信任老师
古人云“严师出高徒”,于是很多颇具责任心的教师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严加管教,对学生不合“常态”的做法或缺点错误更是严厉批评,甚至粗暴惩罚。但是,这样的教育效果并不如意,很多学生因为觉得教师不理解自己而不信任老师,甚至与教师作对。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身心均处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在品德和学业方面犯点小错误实属正常,一个被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学会理解,学会宽容。
我们不妨看看全国德育标兵黄静华老师的育人观:“我尝试着以‘假如我是孩子’的情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孩子追逐打闹时,我提醒自己,爱玩爱闹是孩子的天性,千万别一味呵斥;当孩子说谎时,我对自己说,孩子说谎也许有自己的理由,不能急于责备;当孩子上课写爱情小说时,我让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因势利导;当孩子一时糊涂把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时,我反复告诫自己,孩子犯错很多时候只是一念之差,要留给他认错的空间,让他在信任与欲望的冲突中修补道德;当孩子的试卷上连续出现‘红灯’时,我让自己坚信,只要给以充足的阳光、雨露,每个花苞都会开放……”
以理解学生的心态,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这正是很多优秀教师获得学生喜爱的“诀窍”,也是他们成功育人的重要方法。因为理解十分钟的课间休息对孩子的重要性,他们会告诫自己上课万万不能拖堂;因为明白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各种知识的综合,他们不会让自己随意占用副课时间;因为懂得孩子的道德成长更需要榜样的激励,他们会禁止自己在班会课上喋喋不休地训话……这些“禁止”的行为恰恰是当今学生最厌烦的教师行为!
格致中学地理教师吴照也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提炼出这样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