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调研
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
——梁漱溟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
——杜威
2010年和2011年,我们在上海市黄浦区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学情调研,包括区域性的网上问卷调查和各校自主开展的问卷、访谈等形式多样的调查。我们以尊重学生意愿、了解学生需求、改进学校工作为目的,将调研作为黄浦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采用大样本、长周期、对学生来说是自然的或不知觉的调研方法,从大量数据中提炼出“学生喜欢”因子,力求得出趋近真实的结果。两年的学情调查加深了我们对学生情感与需求的了解,也发现了办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一、调研的初步设想
我们认为,学情就是指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部情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情况;学生的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情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方法等学习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特征等。
我们开展的学情调研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的:
(一)从了解学生的“喜欢”入手
“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目标已经确定,摆在全区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学生是否喜欢我们的学校?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课程、对课堂、对学校环境以及对待学习的情感与态度到底如何?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也可以从中找到行动的出发点。
从2009年底开始,全区学校积极行动,开展学情调研,在2010年3月至4月,各校递交了第一轮学情调研的材料。区科研室于2010年2月开始编制区域性学情调查问卷,并于4月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与态度。
这轮学情调研的最大特点是“摸底调研”,围绕“喜欢”主题,初步把握学生在校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二)探析学生的需求
通过2010年的调查,我们取得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成果。这些调查数据直接被一些基层学校采纳,成为学校改进工作的依据和出发点。
但是,“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目标不是一天就能达成的,了解学生需求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旨在探索一个常态的学情调研机制,让了解学生成为一种办学与教育习惯。2011年我们如何调研?是完全采用2010年的问卷,还是重新设计?这个问题又摆在了我们面前。
有两件事情必须提及,它成为黄浦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关键事件,也是我们2011年问卷设计的出发点。
其一,2010年6月,我们申报了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区域推进‘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行动研究”并获准立项。此项课题成为引领全区教育改革的新引擎。
其二,2010年7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此背景下,上海市与教育部签署了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部市合作项目)。其中,“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是基础教育项目之一。市教委将我区“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作为一项子课题,参与部市合作项目研究。
除此之外,通过2010年的调查,各方人士对调查问卷的学术性、科学性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诉求。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对2011年的学情调查问卷设计给出了明确的定位:
1.2011年调查问卷与2010年的问卷有衔接,但又不是简单重复,需要深化。如2010年重点调查了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师、学生欣赏的教师品质是什么、学生最喜欢的学校活动是什么等,这些信息也许在一年之内并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为此,2011年的调查问卷不再重复此类问题。但是,2010年调查中也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涉及,如影响学生喜欢学校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等等。在2011年的调查中需要对这些问题给出答案。
2.2011年问卷调查的重点是:基于学生需求的学生在校生活质量与满意度调查。了解、尊重、满足与引导学生的需求,是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基本策略。我们在具体设计问卷时,采用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了解学生需求满足度,探索学生需求与喜欢学校之间的关系。
3.以2011年调研为基础,连续跟踪三年,进行纵向比较,作为行动研究效果的判断依据之一。我们认为,学情调查的作用不只是一次性了解学生的喜好、需求,其更大的价值在于跟踪分析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个动态发展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同一学生在校学习的几年中情感态度变化过程,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化过程也许是学校办学绩效的“试纸”;另一个是不同年级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过程,它反映的是学生群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时代变化特征。我们需要了解这两方面的信息,它们对提高办学实效性都有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
(三)构建区、校两级学情调研制度的顶层设计
如何使了解学生成为常态?如何使学情调研成为办学与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区、校两级学情调研的制度,保证我们的办学行为为了学生、源自学生、依靠学生。我们的设想是:
1.区级层面的学情调研以网上问卷调查为主。在全区范围内,每年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每年的3—4月份),抽取两类学生(固定的一批学生和不固定的一批学生),进行跟踪调研并进行比较分析。
2.校级层面的学情调研重在探索快速反应的机制和多样的调研方法。各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选择地进行。
(1)成立学校的学情调研机构,或指定负责部门统领全校的学情调研工作。比如:
A.成立由专人负责的校级学情调研工作小组(或类似的组织机构)。小组由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组成。校学情调研小组全面负责学情调研任务,制定调研计划,拟定调研方案,实施调研,统计结果,撰写调研报告,提出教改建议。
B.成立由学生自己负责的学情调研工作小组(或类似的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少先队、团委(团支部)、学生社团等的作用,以学生为调研实施的主体,自主开展学情调研。
C.成立由家委会成员构成的学情调研工作小组。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通过家委会的工作,深入了解学生在校生活的需要和感受,反映学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校改进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2)确定常规学情调研内容和专项调研内容。只要是有利于把握学生思想与情感动态、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改进学校工作的主题,都可以作为学情调研的内容。常规学情调研内容指的是学校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调研学生相对固定的信息。比如新生学习适应性调研、新生心理健康调查、毕业班级学生的考试焦虑调查等。专项调研内容指的是,学校在三年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校确定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应的专题进行调研。学校应形成一些“基于学情调研结果分析的教育改进”的典型案例,即学校的改进行动是从学情调研结果出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改进的效果由学生来评价。学生层面和家委会层面自主开展的学情调研内容,由他们根据需要自主确定,其调研结果可以作为学校改进行动的重要依据和出发点。
(3)探索更为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多种学情调研方法。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实践现场的优势,发挥教师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如果以上两个方面的学情调查制度能够真正建立起来,我们相信,基于学生需求的调研—改进机制也必将落到实处,并逐步成为我区办学的重要特色。
二、区域性学情调研的问卷设计
在确定了调研目的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编制一个有效的学情调研问卷。2010年和2011年我们编制了两份调研问卷,采取网上问卷调查方式。2010年的调查内容包括五个主要方面:(1)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与态度;(2)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与态度;(3)学生对课程与学校活动的情感与态度;(4)学生对班级和同学的情感与态度;(5)学生学习的基本生存状态及感受。2011年的调查内容是基于学生需求的在校学习与生活的满意度调查。两年的问卷编制过程大体一致。以下主要介绍2011年的问卷编制情况。
(一)问卷编制过程
2011年我们在编制问卷时特别重视问卷编制的科学性。大致过程如下:
1.通过专家咨询,提高问卷编制质量。我们邀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兄弟区县专家进行座谈,征求他们的意见。
2.向教师和学生征集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事件和态度,为形成问题提供参照。
3.区科研室组织专门人员,采用双向细目表的方式编制问卷初稿。双向细目表的一维是学校的四个因素,包括课程、教学、教师、环境;另一维为五个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4.问卷初稿形成后,我们首先邀请了领导和专家进行了初步审定,然后选择部分学校进行试测。根据试测结果,修订问卷。
(二)问卷的试测
1.试测的任务
我们对试测给予足够重视,赋予它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任务:
(1)探索答案选项的正序与反序对学生回答的影响。
(2)探索是否填写学号对学生回答的影响。
(3)探索测谎题的效果,删除无效被试。
(4)进行项目分析,删除一些贡献较小的题目。
(5)进行问卷结构分析,确保问卷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