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点滴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吃不了苦,一点点困难和挫折都承受不了,孩子的自主能力太差了,什么事都不会干,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然而,感叹归感叹,一到了家里,家长还是顺手帮孩子收拾衣物、整理房间。孩子要上学去了,给他们准备好书包;孩子放学了,提前半小时在校门口等着,接他回来,回到家赶紧给他弄点点心,生怕饿坏孩子了;孩子周末要出去玩,绝对不行,万一有个磕磕碰碰怎么办;衣服不让孩子洗,家务不让孩子做,孩子一遇到什么麻烦事,家长能解决的,一定挺身而出,说一声“交给爸妈吧”。
久而久之,其结果可想而知,再怎么有独立生活意识的孩子也会变成“小皇帝”“小公主”,这些“温室里的花朵”,再也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还得看“园丁们”怎么去培养他们。
习惯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法国巴黎。那时,若福10岁,哥哥莫里斯12岁,两个人和所有童年时期的孩子们一样,过着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他们上学,写作业,玩弹子球,去城市的各个角落探险,做各种恶作剧,也常打上一架。
这原本是他们一直的生活,可是1941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波及了法国巴黎,而若福一家就是犹太人,于是一切都改变了。若福和莫里斯别着代表“犹太人”标志的黄星星来到了学校里,昨天还在一起玩耍、学习的同学们,现在却对他们百般欺凌,老师也不再理会他们。爸爸让他们别去学校了,因为更严峻的事正等着他们——巴黎没法再待下去了,为了安全,他们必须逃走。
爸爸妈妈给兄弟俩收拾好背包,给每人五千法郎,让他们当晚就走。两个十岁多的男孩,要越过分界线,自己乘火车去自由区芒通,并在那儿寻找两个大哥哥。离别是让人难过的,但若福和哥哥还是背上背包,走进让人害怕的黑暗中,踏上了逃亡之路。
他们的第一站,便是乘火车去达克斯。在火车上,兄弟俩遭遇了德国兵的检查,但幸运的是,一个教士帮他们躲过了这惊险的一刻。到了小村阿热莫,他们饱餐了一顿,又找到了一个愿意带他们越过分界线的人,代价是每人五百法郎。到了晚上,他们跟着带路人雷蒙小心翼翼地朝前走去,他们迈出的每一步,发出的每一点声响,在若福看来,仿佛都是要吵醒希特勒本人了。万幸,他们安全通过了。
一夜惊险后,劳累的若福在到达农庄后倒头就睡。但是,当他半夜醒来后,意外发现身边的莫里斯不见了。突然,若福发现自己衣袋里有一张小纸条:
“我就回来,对谁都不要说什么。
莫”
到了天亮,莫里斯终于回来了,他得意扬扬地告诉若福,自己一夜挣了两万法郎。原来,他朝着雷蒙曾带他们走过的路沿途返回了八次,领着四十个人通过了分界线。若福听得目瞪口呆,他为哥哥的大胆行动而后怕,因为他身边只剩下一个亲人。可是莫里斯不在乎,现在什么都得靠他们自己,而逃亡的路途还很遥远,钱太重要了。莫里斯还说,下一次,轮到若福想法子赚钱。
就这样,莫里斯带着惊魂未定的若福,怀揣着两万法郎又启程了。若福的脚磨出了血泡,可是他没有停下,血泡破了,化脓了,溃烂的皮肉贴着鞋子生疼生疼。但若福没有哭,继续跟着哥哥走。活下去是他们唯一的信念。
几天后,兄弟俩来到了马赛。他们将要在这里搭上去芒通的火车,胜利已经不远了。这对若福兄弟来说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他们生平第一次看到了大海,还看到了轮船。然后,他们在马赛的电影院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他们那时还不知道,他们将在今后的人生中反复体味这段短暂的幸福回忆。
孩子毕竟是孩子,逃亡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场游戏,只不过这场游戏只有一次机会,稍不谨慎,便意味着丧生。在火车站,突然来了两个搜查的宪兵,千钧一发之际,若福巧妙地骗过了宪兵。这时的他已不再像第一次在火车上遇到德国兵时那样两腿发抖了。
几经波折后,若福和莫里斯终于来到了芒通,找到了大哥哥亨利和阿贝尔。大家为分离之后的再次团聚而欢欣鼓舞。若福和莫里斯在芒通一共待了四个月,他们开始了全新的自由生活。这次旅程让若福兄弟学到了很多。离开巴黎后,他们已经习惯自力更生了。若福自己也说,“在我们的年岁上,自己谋生已成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游戏,从根本上比我们在海滩上赛球或是在荒僻的别墅里游荡更有趣”。他们深切体会到在成人世界中自力更生的欢乐。
很快,莫里斯在街头的面包店里找到了一份工作。而若福则背上背包去了农庄,他答应在第一次回家时,带回牛奶、奶酪、黄油等农产品。他在农庄里辛勤地劳作着,他学会了和泥,还能够快速地刷干净成千上万的瓶子。他每天都在心里收集着这些有意思的故事,他相信莫里斯听到后一定会哈哈大笑并夸赞他的。然而,当若福满怀期待地从农庄学成归来时,大家正陷入绝望中。哥哥手里还拿着爸爸妈妈写来的信,他们已经被捕了,他们用事先和孩子们约定的暗号说明了这一点。
哥哥亨利坐不住了,他决定单枪匹马营救父母。若福和莫里斯则在家中焦急地等着消息。几天后,亨利带来了消息:他成功了!他已经把爸爸妈妈安全带到了尼斯。得知这一喜讯,若福和莫里斯激动得简直快哭了。
一家人将要在尼斯团聚了,若福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要背上背包了!
这次阔别已久的重逢,让父亲欣喜地看到,若福和莫里斯已经能够独挡一面了。在尼斯,若福和莫里斯还成功做起了生意。他们和意大利占领军中的几个军人交了朋友,他们用军需处的食品和当地农户的蔬菜进行交换,从中赚取中介费。在限制供应最紧的时期,若福和莫里斯却如鱼得水。他们简直成了一部活“印钞机”,他们知道哪儿能搞到黄油、鸡蛋、领带、香皂等匮乏物资。自从进行交易以来,他们已经积累起一笔秘密的资金,爸爸还开玩笑说他们可以买下一家商店了。
然而,不久之后,纳粹德国就开始了对尼斯的第二次占领,形势再次变得严峻。爸爸把孩子们叫到一起,对他们说:“孩子们,我们又必须分离了。”根据爸爸的安排,这回若福和莫里斯要去的地方是一个叫“新丰收”的营地,那是一个保护法国难民的机构。再次背上背包,若福已经没有惧怕,他觉得自己一直在路上,朝着一个看不见的目标不停地行进。这个看不见的目标,正是他们生存的渴念,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现实是残酷的,若福一家并非总能交到好运。到了“新丰收”营地,若福和莫里斯因为一次意外,落入了盖世太保的魔爪。粗暴的士兵、暗无天日的监狱、不断的生命威胁……所有的一切都构成一幅荒诞不经的讽刺画,上面涂着的是战争和杀戮。年幼的若福清醒地意识到了战争的荒唐和愚蠢。
在纳粹军的宾馆,若福和哥哥经受了长达三个多星期的审查。最终,他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躲过了盖世太保的残害,成功逃脱魔爪。而他们的父亲却被残忍地扔进了焚尸炉,他永远回不来了。
多少次的放下背包和背起背包,多少年的流浪藏躲,多少的困难心酸,若福他们终于迎来了希望:战争结束了,巴黎解放了。当若福背着多年前的背包再次回到阔别已久的理发店门前时,他说他长大了。是的,但他付出了疯狂经历的代价,他失去了童年。
教育良方
如今,孩子很少再面对战争这样严峻的现实,但对于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还是十分必要的。独立生活是孩子真正成长的必备素质,他们早晚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让他们自己做主,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勇于担当,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建议,希望能对家长们有些启发:
尊重孩子的选择
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孩子的自主性往往表现在他的选择上。当孩子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然后安静认真地倾听,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孩子有着无尽的潜能,他们能发挥多少能量,只能靠他们自己去挖掘。因此,为了孩子的独立,父母不一定要对孩子无微不至,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试着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即使他们伤痕累累,也要忍痛看着。就像歌词里说的那样: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也曾伤心落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
父母们既要相信孩子能够独立,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的这种能力得到锻炼。很多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家务,哪怕擦擦桌子洗洗碗。这不是因为孩子不会做,而是父母没有给他们机会。因此,父母可以先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然后循序渐进,自然能够水到渠成。
给予孩子指导和鼓励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不管。孩子们毕竟没有成人那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这时,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而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也不应一味指责,在失败或逆境中的一次鼓励,所能起到的作用远远胜过平日的千万夸奖。家长的支持是孩子有力的依靠,也是他们跌倒后爬起来的动力。
延伸阅读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
“孩子,拿上你的背包,这是五千法郎(旧法郎),你走吧。”
当战火蔓延、纳粹逼近的时候,若福的父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这不是因为胆小怯懦或是不负责任。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勇敢的充满爱的决定。当身处一个大灾难的背景时,这对夫妇能做的也仅仅是把自己的孩子从一个危险的小屋子赶到一个未知的大环境中。这是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在不断的惊险和刺激中,若福和莫里斯跨越了一个个艰难险阻。有时,他们是惊喜的,比如莫里斯一夜暴富,赚了两万法郎;有时,他们是苦恼的,比如父母被捕入狱生死未卜;有时,他们是单纯的,比如若福和莫里斯各自的打工经历;有时,他们也是“狡诈”的,比如利用差价发小财。作者透过若福的视角,清晰地传达了一个充满各种挑战和威胁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逃亡的时代。
若福的逃亡经历让人们真切地感受了战争的残酷,他们凭空地被卷入到一场非人的捕杀之中,仅仅因为他们犹太人的身份。这是约瑟夫·若福根据亲身经历改编的,他无比心酸地说:一个犹太人,作为完整的个体为这个身份付出了代价!这样的事曾在他身上发生过,也在他爸爸身上发生过。但愿它永远不要重演。
这是一场成长的辛酸之旅
背上背包,开始逃亡。似乎是每个犹太孩子的命运。弹子袋伴随着若福走过了硝烟,也告别了安宁和幸福。它是童年的象征。
因而,若福的逃亡之旅也是他的成长之旅,独立生活之旅。若福的父母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离家逃亡的时候,也许比若福年龄还小。正是那些流浪似的岁月,才教会他们生存的勇气。他们也相信,孩子一定会凭借自己的力量,再次获胜。
当然,父母看着孩子独自走向黑暗时,不可能不伤心。但更大的爱包裹着他们,让他们为孩子的平安而勇敢地祈祷。当若福和哥哥在尼斯做生意迟迟未归时,爸爸就会频频看表,生怕兄弟俩会出意外。但作为父亲,他又明白这是一种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的唯一的机会,不能错过。他知道若福和莫里斯在码头、旧城区奔波,运送成公升的油、成袋的豆角或成条的香烟,所学到的生活上的事理比在学校板凳上学到的多,也比像两个度假的巴黎人那样无所事事地在海滩上闲逛学到的多。他的父爱没有浓郁的气息,却在平淡中透着真诚和无奈。
若福的父亲是有远见的。若福和莫里斯不仅成功逃脱了魔爪,而且还迅速地成长起来,他们学会了独自面对问题,独立生活,独自走过每一个冷清寂寞的没有家长呵护的夜。作者在这本书的后面说:“写这本书也是向我的孩子们传达一个证据,一种经验和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道德观。英勇应对,不依赖他人;控制激情,负起责任。一句话,尽力变得难以击破,必须努力面对生活,面对生活中的陷阱。”这也是若福的爸爸一直想告诉孩子的。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们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它所产生的力量,透过若福的稿纸一直渗透到今天。任何一个时代的孩子,都必须学会担负起责任,独立生活,面对困境勇往直前!
推荐版本:《弹子袋》,(法)约瑟夫·若福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
(严晓驰编写)
习惯箴言
树老怕空,人老怕松,戒空戒松,从严而终。(华罗庚)
在获得胜利之后而能克制自己的人,获得了双重的胜利。(“英”培根)
反省是—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苏联”高尔基)
自我批评,这是一所严酷的培养良心的学校。(“法”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