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413500000003

第3章 对孩子要有一颗包容之心

方法14:不要苛求孩子做到完美

先来看这样一则小故事:

从前,一个国王让他手下的一位神箭手射箭,他对神箭手说:我这儿有三枝箭,只要你每根箭都射中十环,你就会得到100两金子,可是你如果有一箭射不中十环,那你就得死。于是这个箭手怀着又激动又恐惧的心情,射出了前两枝箭,而且都射中了。可是当他射出第三枝箭的时候,却恰恰远离了箭耙。神箭手死了。

这个故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两个道理:

其一,强迫、诱惑都会使人偏离心灵成长的轨迹。

其二,完美开始不一定有完美的结局。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同上面这位国王类似,对待孩子,他们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从孩子还在娘胎里便设计出孩子将来的完美之路,而且付诸行动,让胎儿听音乐,让胎儿欣赏大自然,让胎儿专注墙上的靓男俊女,让胎儿倾听美文以陶冶情操,谓之胎教。孩子出生后,从幼儿到童年,父母便施展开最美好的蓝图。刚牙牙学语时,就让孩子背颂唐诗宋词,就让孩子学西文;稍大点,刚能进幼儿园,就让孩子学有所专,或绘画,或练琴,或舞蹈,或下棋,或书法……条件好的或期望值高的父母,让小小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都来。上小学后,为孩子加小灶,功课必须得好,一技之长不能丢,还得学门外语,还得精于奥数,带着孩子东奔名师西奔考级。父母矢志不渝,孩子疲于奔命。

在父母完美苛求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做事认真,成绩超人,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但是,进入青春期后,长期形成的完美习惯往往会被父母变本加厉的苛求,导致强迫症。有的孩子做作业稍有涂改,就全部撕掉重做;做题速度越来越慢,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检查,甚至考试时做不完题目;更有甚者,走在路上反复数脚下的地砖而经常迟到。

青春期,不仅是生理上的发育阶段,也是心理上的转折阶段。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一些少男少女开始变得对自己不满意了,无论身材、长相,还是学识能力,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希望能通过努力使自己在方方面面都变得更好、更完美。父母完美主义的教育,也促使孩子产生不现实的苛求完美的心理,使孩子对自我的价值心存疑惑,无论做得多么好,他们都不相信自己,这种认知习惯一旦固定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一种强迫性人格的形成。

方法15:包容孩子的错误

孩子犯错是一件难以避免的事情,父母在遇到这类事的时候,不应该只想着怎样批评孩子,相反,在有些情况下,父母如果能尝试着以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孩子,那么孩子就有勇气去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当校长时,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校园里看到男孩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陶行知当即喝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自己的办公室去。

放学后,王友早早站在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陶行知走过来,一见面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王友,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第二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王友更加惊愕了,他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知道校长想干什么。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放到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啊……”

陶行知听了王友的话,满意地笑了,随即他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说:“为了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果,只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果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陶行知校长的教育方法实在太高明了!他用以奖代罚的方法触动了孩子的心灵。“亲其师,善其道。”当一个孩子被校长宽阔的胸怀所包容时,他内心产生的是深深的感激和强烈的震憾,那将会使他终身难忘。在这种情况下,不必“批评”、不必“指责”,孩子自己就已经心悦诚服地知错了。

事实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陶行知先生“包容学生”的教育思想已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

北京光明小学刘永胜校长就提出了“无错原则”的教育思想。他要求每个老师都认识到,学生是正在成长的尚不成熟的个体,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要从发展的角度发现和理解这些“错误”的某个方面的价值。要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进行延迟反应,将重点放在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与改进上。为此,刘校长提出,在课堂上“不让敢于发言的学生带着遗憾坐下”、“让每个积极发言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许多老师合理地运用了“无错原则”,只要学生思考了,无论答案如何,都不批评。这样就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有安全感,减轻了心理负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说错的同学,许多老师不是生硬地说一句:“坐下!”而是问别的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大家讨论后再问这个同学:“你同意这个意见吗?”或“你能再说一遍吗?”给孩子改正的机会。课堂上老师评价学生读书时,也一改过去由学生去挑错的作法,而是改为先看优点,再提不是,并且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使用“如果能……就更好”等语言。

“无错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和孩子的积极性。如今,北京光明学校成为全市最热门的小学之一。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事实上,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无错原则”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同样不可忽视的作用。面对犯错的孩子,父母不妨试一试这种效法,或许能收到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然,父母不一定什么事都去以奖代罚,但是却一定要谨记,多去包容孩子,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完美人格,使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而且有益加深亲子间的交流。

方法16:别让孩子放任自流

爱孩子绝不是纵容和放任自流。做父母的,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多少,都必须抓紧时间管教儿女,约束他们不正当的行为。要把管教和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二者缺一不可。

先来看一则事例:

王强的父母都是生意人,没什么文化,但家庭生活比较富裕,在家里王强是个独子,可是今年才十五岁的他,却已经是个少年犯了。

王强的父亲特别喜欢喝酒,王强也沾染上了这个坏毛病,甚至和父亲一起同桌饮酒。而对于未成年的儿子,父亲竟丝毫不加以干涉,反而还夸儿子“真行”。王强从七八岁时就会喝酒、会花钱。父亲有时甚至大方到让他自己从口袋里掏钱。于是,小小年纪的王强,成了酒吧、舞厅、餐馆的常客。而王强的父母不但不阻止,竟说:“学会花钱,并不是坏事。”由于他出手大方,那些行为不良的同学开始围着他转。于是王强又学会了吸烟、赌博。他学坏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开始,因老师督促,父母还批评几句,但因为自己忙于做生意赚钱,几次管不住儿子后,他们也就索性不管了。老师再督促,他们反而说:“我没有文化,不也生活得挺好。”结果王强开始变本加厉,他常常逃学,考试吃“零蛋”成了家常便饭。后来发展到偷盗抢劫,终于被关进监狱。王强的父母这时才后悔万分,可惜悔之晚矣!

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人生课堂上的第一堂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可是中国的很多父母却喜欢走极端,对自己的孩子,不是过度溺爱,就是放任自流。经济水平高了,生活节奏快了,工作太忙,事情太多,父母由此便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不管不问;甚至有的因为婚外恋问题导致家庭破裂,对子女的教育就更加的放任自流。这种放任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丧失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误入歧途,为其走上邪路制造了条件,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自由散漫、厌学逃学、感情用事,也助长了青少年犯罪率的提高。当父母一旦觉得有所愧疚,就易用金钱来满足孩子的需求,岂不知这种行为更加速了孩子滑到邪路上去。养而不教,放任自流,最终收到最大伤害的还是可怜的孩子。

在这方面,美国人的教训可谓惨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和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其经济增长进入了高速时期,这也给整个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美国的父母把压抑已久的感情和温暖倾注在下一代身上。有的人信奉“爱就是一切”的教育观点,鼓吹对孩子要“放任自流”,让孩子们自行其是,自然成长。谁料想,这一代人的确是幸福地成长起来了,他们享有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繁荣和最优越的受教育的机会。可是,20多年后,正是这一代人,将吸毒、早孕、酗酒、自杀、暴力犯罪等等丑恶现象推向了极致,给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带来一场社会大动荡。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一代人,本来以为战争结束了,消除了饥饿,消除了经济萧条,好事情会接踵而来,谁知道富裕的并生活没有带来青年一代的感谢,反而带来他们对老一代的对抗、傲慢和蔑视!后来这一代人被统称为“垮掉的一代”。

由此,美国的一些家长开始重新思考: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有一些教育学者如此总结“垮掉的一代”产生的根源:童年时期父母放任自流式的教育方法。根本没有人要求他们举止有礼,尊重他人;没有人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别人负责。当时,美国的老一代的人终于明白了,是他们亲手把下一代逼上了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爱得让人窒息的祭坛!他们也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放任孩子就是伤害孩子,也是在伤害自己和危害社会。

所以说,为了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了孩子未来能立足社会,父母就是再忙也要和孩子沟通,也要去承担和履行教育孩子的职责和义务,绝对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

方法17:别让关爱变为溺爱

“关爱”是如何转化为“溺爱”的?“知心姐姐”卢勤对此曾有过精彩的表述:

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年轻妈妈产生了惧怕心理:生了男孩怕学坏,生了女孩怕受害。

年轻妈妈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呵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整天提心吊胆,不敢离开半步,生怕失去自己唯一的“宝贝”。不知不觉,步入了教育的误区。

于是,母爱变成了三点水加一个“弱”字的“溺”爱,母爱变成了“母害”。

其实,不仅母爱如此,父爱也是如此。

父母的爱总是仁慈的,但是仁慈的心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让爱泛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伟大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博士在其个性心理学畅销书《自卑与超越》中讲到:有三种儿童成年后,常常是生活中的失败者——有器官缺陷的,被忽视的,被宠坏的。特别是被宠坏的孩子,很可能成为社会中最危险的一群。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与妻子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帮着穿、脱;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都不辞辛苦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却抛弃了妻子,还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母亲。

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这位母亲痛不欲生。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都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情的回报?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两件事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爱孩子也应该有个度。如果关爱变成了“溺爱”,可能就会事与愿违了。溺爱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懦弱和无能,还有自私与虚荣。

事实上,不仅如此,过分的溺爱有时后甚至会让孩子将生命当成玩具!

五岁的小光是一个任性、放纵、骄横的独生子,由于父母、姥姥的娇惯,在家里像个“小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阻挡不了。一天,他用一根尼龙绳子拴住家里的猫玩,谁知拴得不牢,猫逃走了。他玩兴未尽,要把绳子套在姥姥脖子上玩,70多岁的姥姥让他拴脚,可小光不同意,非得套在脖子上。老太太对外孙一向溺爱,迁就放任,百依百顺,这时见小外孙哭闹起来,心疼了,便依他把绳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谁知小光打的是个活结,绳子一拉,便紧紧勒住姥姥的脖子。老太太一时感到气闷难忍,便挣扎起来,从炕上滚到地上。小光见姥姥挣扎,越发觉得好玩,更使劲拽住绳子不放,直到老太太不动弹了,他才松手扔下绳子出屋外玩去了。等孩子的妈妈回来,一摸老母亲的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牢牢记住: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上面这个例子中酿成的苦果源于父母及亲人超过限度的溺爱。父母一味地慷慨给予,溺爱孩子,而不教会孩子如何理解爱与培养孩子对其他人的爱。被溺爱的孩子很难遵守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长久下去,就会造成孩子自私、冷漠、任性、放纵等不良个性。

什么是爱,什么是害?我们每一位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祖国的年轻父母,都应该认真想一想,千万别把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升华”为溺爱。

方法18:别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在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中,亲子之间为何有那么多的冲突?为何亲子之间变得那样不好理解和沟通?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少的父母有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心态:因为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很多父母就往往想将自己往昔失去的东西,通过自己唯一的孩子来补偿、实现,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学习。父母越是不得志,对孩子的期望值就越高;父母越是壮志未酬,越是希望在孩子身上得到补偿,老想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让孩子去实现。

的确,鉴于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和原因,我们有不少人失去的东西很多。例如,有的人梦想很简单,但是就因为种种原因而实现不了;有的人天赋很高,但是社会环境突然发生变化,自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从此泯然众人;有的人本来有某方面的潜能,但是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指点和培养,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最后只能是以遗憾告终……

于是,在这类人的潜意识里,就深深地烙上了一个不容易解开的“结”,在娶妻生子以后,他们就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孩子来实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没有实现的梦想。父母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一定非要让自己的孩子来实现。孩子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要看孩子的条件和素质。父母应该丢掉这种补偿心,保持一颗平常心。

孩子是自己的后代,但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独立的权利。他们的命运应该由他们自己来主宰。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和生命的延续,他有权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前途。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能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别人设计好的框子限制住。

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教育孩子的信念是——让孩子快乐地一辈子“当自己”。他认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凭什么替孩子决定前途?尤其是依从父母的意愿而不是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他认为孩子的快乐是金钱买不到的,童年也不会重来,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项目,那份痛苦会成为孩子心灵里抹不去的阴影。对女儿的教养,蔡志忠先生采取的是顺其自然、因材施教的办法。他曾送给女儿一个小故事:有一棵小番茄秧,人们告诉它,只要努力,就可以长得很高,结的果实像西瓜一样大,味道像香瓜一样甜,并且还会像苹果一样有营养。小番茄秧很努力地吸取养分,很卖力地做体操运动。结果,它的果实仍然只是小小的番茄。最糟糕的是,现在小番茄秧不再认为自己是番茄秧,它甚至连一点儿自信心都没有了。

蔡志忠说,他只要自己的女儿快乐地成为她自己,只要能够健康地长大,别的什么都不重要。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强迫他实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目标,不仅会让孩子感觉到迷失,更会戕害他们的心灵,这实在是大错特错。

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权,留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成长。

父母应该知道,兴趣是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每个人都愿意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这能把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父母坚决反对,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生活,就往往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公开与父母对抗,即使孩子勉强顺从了,也会消极应付。此时,孩子的激情和创造力都会受到抑制,客观上会影响他们事业的成功。

父母们不妨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像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比比皆是。

因此,请父母们善待孩子,尤其要善待那些为了获得父母的爱而不断努力却又不能一下子甚至始终不能圆父母“望子成龙”之梦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应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不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必由父母设计他们的生活。

方法19:过分保护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爱的陷阱,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爱护。掉进这个陷阱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健康成长的机会。

一位母亲为他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青少年问题专家咨询。

专家问,孩子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一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了?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用了一个小时,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

这位母亲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钱时,您最好给他送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别的,我也无能为力。

再来看一则真实事例:

在国内某大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即将毕业的物理系高材生,因成绩出类拔萃,被学校选送到美国某名牌大学深造。谁知该大学生却一口回绝,说什么也不愿出国。拒绝的原因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他不会洗衣服、不会买东西、不会烧饭、不懂得与别人交往,也就是说,他根本无法独立生活。大学四年中,他的衣服铺盖都是妈妈定期到学校来取回去清洗。

很显然,这位大学生是在其父母的过分保护下成长起来的。所谓过分保护,是指父母亲对子女的一切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像老母鸡护小鸡崽儿一样,始终将子女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他们不舍得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的事情。还有的父母出于望子成龙之心,将子女活动的范围完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在某些地方,他们对子女实行了直接、甚至完全的控制,用各种清规戒律来约束孩子的意志行动,没完没了地纠正和指责,生怕孩子越出雷池一步就会出差错。殊不知,这种过分保护做法将严重干扰孩子身心的正常发展,导致极其恶劣的后果。一方面过分保护会使孩子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过分保护也使孩子感到能力缺乏,因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孩子们需要一定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自己的能力,学会如何对付危险的局势。作为父母,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可以做的事。如果我们过多地做,就剥夺了孩子锻炼发展自己的机会,也剥夺了他的自立能力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

明智的父母,应当鼓励孩子持有自信心,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尽量地培养自理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使自信心在能力的支柱上成长。

一位初三的学生曾给“知心姐姐”写过一封信,信中说:妈妈,您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平时什么活都不让我干。每到节假日,我总想帮您做点家务活儿,但您却说:“不用你干,你只要努力认真学习,就算帮了妈妈的忙了。”一个星期天,您从街上买菜回来,我高兴地想帮您择菜,您却说:“你放下吧!下星期测验多考几分就行了。”

我心里明白,您这是责怪我单元考试名次没有排在前面。我扔下菜,跑回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妈妈,您对女儿学习生活的关心照顾是“无微不至”的,然而,您知道吗?您的女儿多么想求得您对女儿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不再像保姆似的“关照”我,“代替”我,而是像舵手一样用您那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我指引航向,让我在大千世界的海洋里搏击、奋斗、成长。

这位女孩的肺腑之言,说出了许许多多孩子的心里话。过度的爱护更易伤害孩子,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父母应该适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经风雨、见彩虹,不要一直把孩子困在自己的羽翼之下。

方法20:父母应该丢掉虚荣心

现在有一些父母把子女的学习成绩、事业和婚姻作为一种互相争面子的工具。

孩子考试没考好,你觉得是让你没了面子,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是让你丢了面子,于是冷眼相待;孩子有了点儿成绩或考上了大学,是给你增添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连在了一起。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把有缺点的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耻辱,把有特长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摇钱树,这是为什么?

是虚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父母的虚荣心除了能给自己一点面子外,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或许有很多父母还固执地认为,自己虽然有虚荣心,但毕竟也是为了孩子好啊!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正如一位名人所言:“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

为了能增强说服力,我们来看几则因为父母的虚荣心而引起的悲剧:

事例一:一位单身母亲,为了光宗耀祖,不顾女儿的强烈反对,毅然将刚刚考上大学的女儿送往英国留学。从小娇生惯养、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女儿难耐异国他乡的孤苦,一味地抵触母亲,最终竟采用了报复的手段——和一位小她几岁的男孩恋爱同居,最终导致怀孕。

最后为了筹集回国做人流的经费,她竟和男孩在国外策划制造了一起“夺命劫财”的惊天大案。这个女孩在被判处死刑前,对律师说,“如果不是我妈当初逼着我去留学,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结局,我恨死她了……”

事例二:沈阳母亲于静芬听信了留学中介天花乱坠的吹捧,把国外当成了没有任何压力的“天堂”,毅然以陪读的身份和上中学的女儿共赴新加坡。谁知道,幼小的女儿根本无法适应新加坡的英语教学,渐生厌学心理。而于静芬也没有像当初中介承诺的那样找到合适的工作,每天不但要在恶劣的环境中连续工作十个小时,而且根本无法照顾女儿。

事例三:在我国偏远地区有一个女生,学习特别好,人称“三脑袋”,物理、数学、化学都能考满分,列为全国的保送生。她的父母非让她报考全国顶尖大学不可,她不想去,可父母逼着她去,让她为祖宗增光。她违心地去了那所大学。在入学后的考试中,她的成绩列为第18名。这样的结果她这位当地的“状元”哪能承受得了!妈妈在学校陪了她一个月,妈妈刚走,她就跳楼自杀了。妈妈闻讯赶回学校,哭干了眼泪,一声一声地喊着:“是我害了我的女儿!我当初不逼她,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啊!”

很多父母把孩子当成工具,为了自己一点可怜的虚荣心,一味地要求、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行事。殊不知,如此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会对孩子心灵造成一种严重的摧残。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始终记得自己的角色:孩子的生命是为了本身的目的而存在,父母只是陪着孩子走一段路程而已。所以,父母应该丢掉虚荣心,努力地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而不是喧宾夺主,把“陪”变成了“替”,把“配角”当成了“主角”。

方法21:千万不要与孩子较劲

处在青春期的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各种问题也会接踵而至。这时,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什么都听父母的,有时甚至顶撞父母,爱和父母对着干,你让他朝东,他偏偏朝西;你让他干这,他偏偏干那。这时,父母们困惑极了:曾经那么熟悉的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其实,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就像宇宙的行星相互碰撞会发生强烈的爆炸,青春期遭遇更年期也难免会产生冲突。

在孩子的这个阶段来临之时,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固执于自己的权威,如果你想通过高高在上的“权威”来迫使孩子听话,那么,十有八九会使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加强烈。

江苏镇江市王伊雯同学,曾经给“知心姐姐”杂志社寄来一封她写给爸爸的信。信中,她把与父母之间的“对抗”描绘得活灵活现:

记得有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滔滔不绝地对您(指爸爸)说,一个歌星唱的歌挺好听的,我很爱听。可是我刚说完,您就发火了,一拍桌子吼道:“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专做这种无聊的‘追星族’!你有没有出息啊!”

倔强的性格让我喊了一句:“我爱听歌,并不代表我就是‘追星族’!我是‘追星族’,也不代表我就没出息。您什么意思啊?总把我想得那么差!”

您听了,真火了,拿起筷子顺手给了我一下,我委屈地哭了。说实在的,我不是“追星族”,我真的很委屈。可我知道这时候越向您解释,您就打我打得越凶,所以,我干脆不解释了,把委屈埋在心里。

还有一次,您提着两个包回来,一个拎进了房间,一个放在电视机旁。我好奇地跑去翻开看,原来是一张碟片。您见我翻东西,便给了我两下,然后横眉竖眼地教训我:“告诉过你多少遍了,别碰大人的东西!!”

我反驳说:“我又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你不知道的东西还多着呢!”您越发的凶了。

“对抗”就这样发生了!倔强的孩子与固执的父母各执一辞,完全不去考虑对方的想法,只想改变别人,不愿改变自己。

其实,在这种情形下,这位父亲只要放下无谓的固执,不要迷信于自己的权威,暂时放下家长的架子,用开放的心胸去对待孩子的坚持,以平等的身份去取得孩子的理解,那么,情况一定会好很多。

有这样一位家长在这方面堪称楷模。她有一个15岁的女儿,她和女儿平时的沟通都是以平等为前提的,有时候因意见分歧有所争执,她不会固执坚持自己的看法,而是先想办法平息争执,让双方都有一个冷静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若事后想想是自己不对,错误地批评了女儿,便会主动向女儿承认错误。另一方面,女儿提出自己的要求时,她从不会不经思索地拒绝。即使是非常荒谬的要求,也会再慎重考虑之后,把它“当做一回事”的给予响应与讨论,找出充分的理由,让她明了自己的看法。不仅如此,这位家长还在许多事情上都征求女儿的意见,即使女儿提出的意见和她相反,她也会认真倾听并与她讨论。

这位家长的做法值得那些还在固执于自己权威身份的父母好好学习,在我们对孩子的教导中,我们必须摈弃自己的固执心态,不要和孩子较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孩子取得良好沟通,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

方法22:学会欣赏你的孩子

人性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孩子自然也不例外,赏识能让孩子体验被认可的欢乐和喜悦,是父母打造快乐孩子的最佳方式。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深刻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是解放孩子。解放孩子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而这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赏识孩子。没有赏识就没有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成长道路犹如跑道和战场,父母应为他们多喊“加油,你行”,高呼“冲啊,好样的”,哪怕孩子一千次跌倒,也要坚信他能第一千零一次站起来。

我国著名学者郑渊洁曾在中央电视台的“和爸爸妈妈一起看”节目中,讲述过他童年时期一桩难忘的事:他在小学学习期间,由于学习成绩不太好,有一次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让他站在讲台前面对大家说“我是班上最笨的孩子”。这件事严重伤害了小渊洁稚嫩的心灵,他回到家中十分沮丧地向父亲讲述了这件事。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父亲听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对他说:“你一点儿也不笨呀,瞧你故事讲得多么好!”听到这话,小渊洁低垂的头慢慢抬了起来。后来,郑渊洁终于成为给全国小朋友带来智慧和欢乐的故事大王。

然而,有些父母不是用赏识的目光看待孩子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去找孩子的毛病。更可怕的是,用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短处,越比较越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

父母用这种教育方法去教育孩子,注定要失败。

小剑是长沙一中的一位小学生,他委屈地说:“我从来没有当过干部,好不容易当上了小队长,心里真是美极了。回家跟妈妈说,可我妈不但没夸我几句,反而把嘴一撇说:‘小队长有什么可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她哪知道,我当上小队长有多么不容易!”

他们班刚上任的中队长小罗则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高兴。回家跟妈妈一说,我妈当时就问:‘大队长的候选人有你吗?’您说,我妈多不知足!”

这些妈妈太难为孩子了。其实,没必要总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要自己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应该祝贺他。这就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赏识。

学会赏识孩子,特别要注意别说孩子“笨”。辽宁省实验小学校长顾贞珍立下个规矩:教师不准说学生笨。教师又照此给父母立了个规矩:父母不能说孩子笨。

这“规矩”立得好。因为孩子自我评价能力很低,往往将父母或教师的评价作为评价自我的标准,于是,被说成“笨”的孩子就会朦胧地认为自己笨,以为自己就是榆木疙瘩。随便给孩子戴上一顶“笨”的帽子,就会压抑孩子天真烂漫的性格,挫折他们的自信心,禁锢他们的思想与行动,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成长。

假如我的小孩写作业时,碰到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对我说:“这道题我不会做。”我肯定会说:“再动动脑筋,这个问题肯定难不倒你!”过了一会儿,孩子告诉我:“我想出来了。”我会马上说:“我就知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只有父母变得高明,学会赏识孩子,孩子才会快乐,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作为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赏识自己的孩子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对孩子充满自信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父母要依据孩子的能力制订合理的目标,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并适时地提出下一阶段的目标,让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尊重孩子,要运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表扬与批评

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父母要好好的加以保护。表扬孩子时,不妨采取公开的方式,让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会更努力地去学习、去做父母所喜欢的事;批评孩子时,不妨单独找孩子谈,并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孩子,希望孩子理解父母的苦心,要坚决改正缺点,不要让父母失望。这样孩子会投桃报李,积极地配合父母,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

接纳孩子的弱点和不足,要积极引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允许孩子犯错误,要给孩子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孩子的一些坏习惯要允许其有一段改正的过程,且忌拔苗助长,操之过急,使孩子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最后后悔莫及。

培养性趣,放飞自我

要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要有多己之长。让孩子有许多可以自豪地“本事”,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不断战胜别人、挑战自我,这样,孩子会充满信心的迎接新的挑战。

方法23:不要对孩子抱有成见

不可否认,独生子女身上的缺点和毛病是比较多的,但这并不代表父母就可以对孩子抱有成见,始终以一种不变的眼光看待孩子。要知道任何事物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也都是随时在变化的,孩子当然也不例外。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总喜欢在人前批评自己的孩子,以为这是在激励孩子学好;也有的年轻父母,根本不管孩子是否在场,就随便谈论孩子的缺点,以为孩子年龄小,对大人说的话听不懂。殊不知,孩子虽然年龄小,但这些言语仍然会对他们造成巨大的伤害,往往在无意之间,父母就会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等给打击了,进而由此对孩子的心理、学习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就像这两个正在谈论孩子的父亲,一个羡慕地说:“你儿子才上中学一年级成绩就这么的优秀,真不简单。”另一个谦虚地说:“不行啊,差远了,语文才考98分,数学也才97分,别人都拿双百呢。”中国父母受东方传统观念的影响非常深,尽管心里非常地骄傲,可总喜欢虚伪表示一下自己的谦虚。

父母或许不知道,对于单纯的孩子来说,成人世界里的这种“谦虚”他们并不明白,他们往往会把这种“谦虚”理解成父母对自己成绩的不满意,认为父母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样做的结果往往给孩子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觉得不管自己有多么的勤奋,父母都不会满意,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许就会因达不到父母的高标准而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

除了这些,有些父母固守“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古训,以为表扬了孩子,他就会骄傲自满,不再像以前那样努力了。殊不知,对于那些年龄不大的孩子来说,在取得成绩后,赞美和肯定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有了赞美才有更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及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大人的言语和评价,孩子是特别敏感和在意的。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经不起一次次的斥责和失意。对于孩子的这些心理,有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因此,孩子在场,不要谈孩子的缺点;不要拿孩子的弱势说事,更不要对孩子有成见,否则,一个失去了自尊心、自信心的孩子将很难健康成长。

独生子女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过于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他们觉得孩子太软弱,根本没有办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种成见慢慢地会使孩子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对付一切。这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身为家长应当慎之又慎。

也有一些父母总认为自己对孩子十分了解,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知根知底。家里的什么东西坏了,一定是小家伙干的;隔壁的阿姨来敲门,肯定是孩子在外面做错事了……这种父母的神机妙算,实际上是亲子沟通的最大“杀手”。

来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有只羊,他总是独自一人牵着羊去山坡上玩耍,每当他看到心爱的羊吃着山上的嫩草时就感到愉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那只羊已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把自己听来的故事和幻想都讲给羊听。他觉得和羊一起在山坡上晒太阳是最幸福的事。

有一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孩子躺在山坡上睡着了。醒来时却发现羊不见了。

天快黑了,他赶紧跑回家把这件事告诉父亲,请他来帮忙找羊。没有想到,当父亲听说羊不见之后,二话不说就举起棍子打得孩子鼻青脸肿,额头也被打破出了血。

“我只有这只羊,不把它找到就永远别回来……”说完,父亲就把他推出了门外。

孩子伤心极了。他一个人在黑暗的山上奔跑,他始终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这么狠心地揍他,他自言自语地说:“我并不是故意丢失小羊的啊,小白羊是我最好的伙伴,它失踪不见了,我也一样非常的伤心难过啊。父亲因为我弄丢了他的羊,就不再让我回家,难道羊比我更重要?”

没过多久,孩子抬头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白色物体,于是他悄悄地走近,看到的正是他丢失的那只小白羊在快乐地吃着嫩草呢。可是受到父亲粗暴对待的孩子,这时却一反常态,不是像以前那样高兴地跑过去轻轻地抱起这只小羊,而是举起了身边的一块大石头,哭着对小羊说:“都是因为你,让我挨了打,因为你,父亲才会这样对我。”孩子边哭着说,边将石头使劲地向小羊的身上砸了过去。

人们第二天在山坡的岩石后发现了这只已经死去的小白羊,那孩子后来也再也没有回家。

可以想象得出,那个孩子心里是多么的痛苦,要不他就不会亲手杀了自己最心爱的朋友。

由于父母对孩子存有成见,以致用粗暴和专制的方式对待孩子,这在孩子身上留下的阴影将永远无法磨灭,这种阴影会让一个本来善良的孩子变成凶残的魔鬼。所以,身为父母,要想使孩子得到更好地发展,就不要对孩子抱有成见和盲目责怪孩子。

不要认定他生来就是这样,教育孩子没有什么必然的模式,只有教不好的父母,没有学不好的孩子,父母最主要的是多理解孩子,遇到事情多进行换位思考,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孩子,孩子都是好孩子。父母应使孩子在这个快乐的天堂里自由自在地成长,不要对孩子抱有成见,这只会使孩子反感。

方法24:与孩子分享快乐

快乐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分”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也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

分享是快乐的大门,学会分享,你就进入了快乐的城堡。父母同孩子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不仅有利于协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信任,也能使父母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持不愿分享或不想分享的态度,就无法了解孩子的愿望和要求,这样,他们对父母的信赖也势必减弱,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势必会大打折扣。

对于父母来说,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并能够或多或少参与进去,那么,无论是喜乐烦恼,都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小青的女儿文文发现姥姥每次炒出香喷喷的菜后,总要先用小盘盛出来一些。

“姥姥,为什么要单独盛出来一盘呢?”她好奇地问。

“留给你妈妈呀,她还没有下班呢!”姥姥说着,同时把饭锅盖严,“文文,你盛过饭后要记得把盖盖紧,不然等你妈回来饭就凉了。”女儿仔细一看,发现留下的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她神神秘秘地跑来告诉小青:“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在姥姥家,谁晚回家吃饭谁合适!”“分享”,对于幼小的她原本是一种“新发现”,到了后来,习惯变成了自然。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件小事令小青至今难忘:“六一”联欢会上,老师发给每位孩子一份节日礼物:两块巧克力。

拿到巧克力,女儿就飞快地跑来找小青:“妈妈,给,礼物,分你一半!”说完,把一块巧克力塞在小青手中。

“好!谢谢你!”当着她的面,小青立刻把巧克力放进嘴里,“好吃,好吃,真好吃!”

女儿乐着跑回座位上。

小青身边的一位妈妈羡慕地说:“看你多幸福啊!你瞧见前面那个小胖子了吧,就是我女儿。你看他一个人吃得多香啊,居然瞅都不瞅我一眼。”听了这话,小青觉得女儿懂事了,懂得了分享。

很快,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了。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小青正在单位加班。女儿突然从姥姥家打来电话:“妈,你今天下班回姥姥家好吗?有好事!你早点回来!”

“哎!”小青答应得特痛快,手里也加快了速度干活。

一个小时过去了,“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女儿又打电话来催了。

小青抬头一看表,快7点了。“好!我很快就回去。有什么好事呀?可不可以先透露透露啊?”“我不告诉你!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嘿,女儿居然还卖关子。

时间飞逝,又一个电话打来,活还没有干完……

等小青回到家,天早就黑了,女儿已经睡了。“你这女儿真没白疼,”母亲说着,把小青领进厨房,“你看看,这是你宝贝女儿亲自下厨炒的黄瓜虾仁。她一直等着你回来,想和你一块吃,可你老不回来!你看,都给你留出来了,全是大虾仁。小的她自己吃了!”

看着女儿的杰作:一小碗虾仁!每个虾仁的脖子上套了一片黄瓜!整道菜竟然五彩缤纷:白色、粉色、绿色,真美!想象得出,女儿在制作这道菜时是多么用心!她是想和妈妈共同分享这艺术的杰作。

12岁的女儿,以一颗与人分享快乐的爱心,亲手制作了这份礼物,并以“家传”的分享方式,留下了她一份小小的心意。小青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幼小的心灵,诚挚地乐于把自己创造的快乐,无偿地奉献给别人。

品尝着女儿炒的莱,又甜又咸。甜的是虾,咸的是小青感动的泪水……

这就是分享的幸福。就这样,“分享”,成为了凝聚小青家人的力量。

总的说来,和孩子一起分享快乐,有利于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不但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与信任,而且可以教会孩子为人处世,促进孩子身心的良好发展。所以,父母一定要尽可能与孩子分享快乐。

方法25:和孩子一起做孩子喜欢的事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兴趣爱好不见得与父母相同,当两者之间存在差异时,孩子经常执著地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个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是支持还是反对?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陪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因为这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法。

台湾的黄启珩是一位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优秀女士。在谈到教育子女的经验时,她的最大体会是要多陪孩子做孩子喜欢的事情。黄女士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以及她对孩子的教育。她说:我的两个儿女现在都在美国读博士后,别人问我怎样才把孩子教育得这样优秀,其实答案很简单,我所做的只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并注意多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黄女士说到了两件令她难以忘怀的小事:

一件事是,女儿小的时候,很喜欢天文,对星座特别感到兴趣,常常半夜邀请我陪她出去看星星。也许很多父母会很自然地反应说,这么晚了还不睡觉,看什么星星!如果父母这么一泼冷水,孩子的兴趣可能被浇灭,他的才气也可能从此就被扼杀。所以,不管当时我有多困,多累,我都一定会亲自陪女儿出去注视着星空指指点点,和女儿谈一些日常琐事和人生哲理。直到今日,女儿回想起这件事,偶尔还会撒娇地让我陪她去看星星。女儿后来拿到高能物理博士,或许就是从看星星的兴趣中培养出来的吧!

另一件事,是关于我儿子的。我儿子到美国念地球物理后,我还是经常想办法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情。虽然我们不在一起,但我仍然想方设法让儿子感觉到我的支持。每当我发现报纸杂志上面有与地球物理相关的报道时,我便剪下来,传真或者寄给孩子。儿子很感动,他把这些资料都贴在寝室的四周墙壁上,同学们问资料是从哪里来的,儿子总是骄傲地告诉同学们是妈妈提供的。

……

在说完了自己的教育心得,黄女士给人们提出了一些建议:现在,很多父母都抱怨陪孩子的时候太少,但我觉得陪孩子做一些事,并不是说要天天做。常常唠叨不停,反而会让孩子反感。要陪孩子,主要是陪他们做一些孩子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事。父母还要多听孩子的心声,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这样亲子间的相处才会变得珍贵、和谐,孩子也会听话,会用心体谅父母的立场和辛劳。

黄女士的建议可谓用心良苦。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所喜欢做的事情,往往是他的优势所在,而且正因为喜欢,他才会非常地专注和投入,并很有可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成绩。所以我们要像培植幼苗一样地去培养孩子的兴趣,陪他们做喜欢的事情,去发展他的兴趣,使孩子走上一条快乐的人生之路。孩子的兴趣是非常珍贵的,就像一颗嫩芽,一旦它闪露出来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就要给予关注、给予支持。

那么,该如何陪孩子做他自己喜欢的事呢?以下的三种方法父母不妨一试:

捕捉孩子的每一点快乐

当孩子看漫画看得哈哈大笑时,当孩子踢球累得满头大汗时,当孩子聚精会神地画画时,不要用“赶快去做作业!”之类的话来打断孩子热情,静静地陪孩子坐一会儿,和他一起欢笑。在这一会儿,忘掉他的成绩、学业、功课和其他东西!

珍惜孩子的每一次请求

当孩子发出“陪陪我”的请求时,希望父母尽量满足孩子。

不要太过刻意地去教育孩子

陪孩子一起学习或玩耍,别试图把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钟都变成教育,而应该通过言传身教,孩子会一边学习一边观察,并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做人做事。

同类推荐
  •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本书有6个大章,分别为父母的格局、眼界、修炼、领悟、呵护、关系,通过自身多年来带两个孩子的教养实践与心得,分析周国平、胡可、霍思燕、陶虹、涂磊等名人的教育实例,与社会上很多有关教育的热点事件;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讲解,明确指出父母的远见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警醒家长们不要把教育的重心全部放在如何让孩子“成绩单”更优异,掌握各种技能上,应通过正确的言传身教让孩子的心理、行为、习惯、情商、德商等得到良好的发展。
  • 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

    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

    虎妈猫爸之爱的教育》是由国内知名的优胜教育集团,携手年度大戏《虎妈猫爸》制作组、数位北京市重点中小学校长,以及国内知名儿童心理专家、资深教育媒体人,通力打造的一部旨在引起父母共鸣与反思的教育类图书,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用心倾听,用爱关怀”。书中用13个真实的案例还原家庭教育现场,涵盖隔代教育的利与弊、中西方教育理念冲突、孩子上学择校择师等现实教育问题、现代儿童易发的心理问题、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爱孩子和如何教孩子去爱等,并为家长们提供自身的经验分享和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本书内容扎实,案例鲜活,文笔生动,方法高效,实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家庭教育经典之作。
  • 致儿家书

    致儿家书

    P.D.切斯特菲尔德编著的《致儿家书》教人如何珍惜光阴,积极上进,树立良好的美德;如何恰当地对待享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交友,受人欢迎,避免不应该犯的错误;如何读书,如何讲话,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等等。它是一本关于人生艺术的书,有理有据而不空谈,体现了一位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子经典

    本书从策划到编撰,可以说汇聚了众多教育学家的心血,是他们对家庭教育研究多年的智慧结晶,同时,所融入的世界顶级教育家如卡尔·威特、玛利亚·蒙台梭利、井深大、M·S.斯特娜等教育大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更是得到了世界各国家长和学者的认可,也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培养了众多的的人才。所以,此书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与权威的教育学著作,更是每一位处于家庭教育迷途的家长的首选。
  • 实用幼儿家教入门

    实用幼儿家教入门

    这本书的实用,是指它的易于掌握的可操作性。怎么教两岁的孩子识字,怎么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数和算术的概念,乃至要不要背唐诗,如何学英语、电脑等等,均娓娓道来。对普通家长而言,本书在幼儿家教方面所提供的行之有效的观念和方法,既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又能够应付残酷的应试教育。本书是作者本人早年教自己孩子的心得与经验。这孩子虽有种种弱处,但始终身心健康地成长着,眼下正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著名大学的一间实验室工作。
热门推荐
  • 九代火影喜悦

    九代火影喜悦

    “八代火影又不是明星,怎么天天放在面前看?只有你,永远迷恋八代火影!”“你不懂我”漩涡喜悦嗤之以鼻:“八代火影很帅,你第一眼看到他就知道了!”“哦!”母亲微微一笑:“可是他结婚了,你才11岁,也不可能嫁个他这样的大叔”母亲亮招牌了“谁都知道你爷爷是漩涡鸣人!”这是九代火影旋涡喜悦和八代火影宇智波洋的爱情故事。
  • 倾世王妃:斗智腹黑王爷

    倾世王妃:斗智腹黑王爷

    君洛身为中医世家的家主,顶尖医术,一根银针,活死人肉白骨!几年前的意外穿越,让自己成为了同名同姓而且还同容貌的相府千金身上!没事!她不怕!后来被皇帝赐婚给了花名远扬又战功赫赫的七王爷?没事,她不怕!别人穿越斗智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女人!她穿越斗智腹黑王爷外带斗勇!不就是要费费脑力吗?就当是个游戏吧!不过这位七王爷,你确定你真如传闻所说一般?这货明明是个大腹黑!与王爷斗智斗勇也就算了,其他人跟着瞎搀和做什么?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皇位!什么?你要放弃皇位了?那可以!什么?你要带我隐居山林?那也可以!【纯属虚构,请勿找茬模仿,出事概不负责】
  • 医仙谱

    医仙谱

    一份藏宝图,致使幻剑门灭门,上官门主与白衣仙子有恩,临死前让儿子上官云去寻找白衣仙子,将藏宝图交给她。白衣仙子是江湖上的称号,在人们心中,她还有另一个称号,医仙。十大门派与白衣仙子关系莫名,因此,白衣仙子被一路被追杀。为寻得线索,四大淫贼出手相助,却发现一股风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息。江湖恩怨从此开始,爱恨情仇就此发生。十大高手为何而死,白衣仙子为何被追杀,医仙谱上记载了些什么,为何让人虎视眈眈。
  • 诡事笔录

    诡事笔录

    一幅画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从此噩梦接踵而至,神秘的老人一步步将她引入深渊,迷雾重重的小村庄、疑点重重的笔录、空无一人的祖地、神秘而邪恶的鬼祭之法,冥冥之中究竟是什么将一切串联在一起,她能否逃脱这一切的诅咒?
  • A号玩家

    A号玩家

    自从末世来临之后,安小米每天都在想着,活下去,活下去,直到,他来了……
  • 末日之新纪元的开启

    末日之新纪元的开启

    公元3305年,科学家们不听劝告疯狂的研制AI技术,彻底进入AI智能时代,人们以为这是美梦,但他们不知这就是噩梦的开始,因为AI机器人的深入研究产生了自我意识,疯狂杀戮人类,世界进入末日,在这个生存尤为困难的时代,看林小希如何和机器人凌风一起结束末日,建立新的秩序!
  • 九州剑志录

    九州剑志录

    九州将乱,祸事将起,天地破碎日月昏暗,曾经的九州大陆,现在的九州大陆,来自时空的召唤,这是新纪元的前兆。
  • 商标、专利纠纷处理

    商标、专利纠纷处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不更深刻地体会到文学艺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人们的智力成果给予法律保护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也有一些不和谐音符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断出现,急切需要法律对这类行为加以规制。本书主要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本书简称《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本书简称《商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本书简称《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本书简称《专利法实施细则》)等几部与商标、专利密切相关的法律及司法解释。
  • 上古冒险之旅

    上古冒险之旅

    相距上古大战过去已经100多年,各大种族之间的战争已经慢慢停歇下来。大家都进入了生养休息的时候,东西大陆开始恢复宁静……除了那一片封印在人们记忆之中的大陆,正在苏醒……而它,又将给好不容易平和下来的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兽灵、哈里兰、诺亚、精灵又将会发生什么呢?
  • 将军夫人驯夫计

    将军夫人驯夫计

    一个是文官之家的三房小姐。一个是征战沙场的弑杀武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纸婚约。彼此牵绊。但是,那个隽永温润的谦谦公子却在她大婚后归来。阴谋阳谋。权力漩涡。到底——谁才是她的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