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能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信息,为促进学生创新作好铺垫;
7.能在言教、身教、境教上下功夫,以确定自己的创新形象,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精神导航;
8.要树立轻松自如的创新精神形象,对错综复杂的多元社会能应付自如;
9.能成为一幅创新的画像,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楷模。
五、教育创新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1世纪我们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内涵来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中华民族曾经在世界历史上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有力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智慧和卓越的创新才能。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国的创新能力却明显地逊色于其他一些国家,以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同奖项诺贝尔将为例,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到当今已经进行了一百多次评选,然而在这一百多次1000余人的获奖名单中,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泱泱大国的中国籍公民却没有一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6位美籍华人却在别国的土地上获此殊荣。为什么聪明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深思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国在创新培养体制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我们还缺乏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还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对一个国家及其发展的意义当然不仅仅在于获得诺贝尔奖,其真正意义在于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如一直以“模仿”为主要内容的日本,为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已开始大力调整教育和科研政策及体制,决定告别“模仿时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立国”,近年来,日本科研创新经费呈明显上升趋势。“加拿大的明天”对策研究会也曾呼吁,为确保在“新工业革命”中取得主动,必须改变教育制度,去培养“富有创新的一代人”。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都十分重视教育创新,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以上这些国家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作出的提议与举措应对我国有所启迪。我国由于投入不足、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等不尽合理的因素,使创新能力与国家需要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很大。因此,只有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族的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这一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知识的创新及其创造性应用将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和竞争力的基础。知识创新包括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知识集成创新和应用,包括技术进步,也包括政治、经济和科学教育体制、机制、组织和经营管理方面的文明财富,也应属于广义的知识创新范畴。知识创新的主体是受过教育的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是国家繁荣昌盛最宝贵的资源和动力。
可以说,创造力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说,卓越的创新能力充分地体现了一个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并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发展高等教育。但中国又是发展中国家,有13亿人口,要办世界最大的教育,单靠国家的力量是难以达到这一要求的。唯有依靠国家、地方、企业、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解放思想,创新制度,充分发挥已有大学的潜力,大力发展网络式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开放民办和合作办学,才是出路。
中华民族的振兴有赖于教育的振兴,教育的振兴取决于教育改革创新,而这种创新的重任又历史地落到广大人民教师的肩上。作为人民教师,一定要努力增强改革意识,投身实践,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自己真正成为教育改革创新的引路人。
六、推进教育创新的实践原则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题歌。那么,班主任在平时管理班级的工作中和日常教育中如何卓有成效地推进与实施创新教育呢?我们建议班主任老师可以从下几条原则着手。
(一)基础性
创新力的形成并非凭空产生,它的产生和发展必须有坚实的基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生理基础,二是知识基础。
从人的生理角度看,脑结构可分为左半脑和右半脑。左半脑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以及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执行着抽象概括思维的功能,而右半脑则具有感性认识的优势,执行着形象思维的功能。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创新能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然而,目前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基本上都左脑化了。从小学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上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存在着重言语思维,轻非言语思维;重抽象思维,轻形象思维的现象。而这些被轻视或忽视了的思维形式,恰恰是创新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是右脑的重要功能。因此,创新教育要从人的生理潜能出发,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注意开发右脑潜力,如重视音乐、美术、体育等。多采用直观教学,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课外科技活动,使学生大脑两半球健康和谐发展,从生理基础着手,为学生的创新力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还有赖于深厚的知识底蕴。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缺乏依据,人即使要有所发明、创新,也失去了基础。从知识构成的角度看,可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个层面,创新教育对这两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美国有关机构曾对1131位科学家的论文、成果、晋级等各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发现这些人才大多数是以博取胜,很少有仅仅精通一门的专才。因此,美国主张在加强基础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倡“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我国教育中(特别是高等教育)学生学得越来越专,越来越窄,对知识面的开拓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当然,在强调知识面的同时,也要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厚积累,培养既专精又通博的新型人才,正确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以约驭博,一专多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基础。
(二)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创新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
有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性较强的教师比创新性较差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为要使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力培养比现状更好,就要求教师所采用的方法比现行的更加灵活,更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性较强的教师会主动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以良好的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出创新能力较高的学生。另外,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也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这样,教师就有可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把创新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
(三)开放性
传统教育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里所讲的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创新教育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现行的许多课程内容明显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教学内容也要体现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体现出其时代性和新颖性,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和新的科学概念及时编进教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变化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概念,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其次,创新教育的开放性还应体现在国际化方面。知识经济的两大特征就是知识化和全球化。在我国创新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消化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科技、教育和文化,为我国的创新教育打下基础。另外,还要树立国际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创新活动,进而拥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此外,创新教育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教育者的开放性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等方面。
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学生自由发展度等方面,以上论述创新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也提及了这一点,这里主要从具体的教学过程这个微观角度出发论述。
另外,创新教育的民主性还应体现在教师身上,在教学管理中,要改变对教师集中过多、管得过死的现象,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创造性活动,这才能实现上面所讲的示范性原则。
以上从实施创新教育的不同侧面论述了创新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除以上几点以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改革当前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采用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等。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只有在教育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我国的创新教育才会日益走向成熟。
总之,创新是人类社会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动力,是民族兴旺的不竭源泉。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历史的潮头,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创新教育将历史性地承担起知识和技术创新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历史使命!
长沙某中学班主任谭老师,在自己的15年教学生涯中辅导学生完成了2000多项小发明,其中200多项在市、省、全国乃至国际上获奖,有43项发明获国家专利。这就是说,他平均3天辅导学生完成1项小发明,每月捧回1个奖,每年获3项国家专利。
谭老师说:“发明仅仅是手段,通过发明创新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他是怎样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呢?解放学生被“应试教育”思维模式束缚的头脑,开展“换脑行动”,展示智慧之美,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就是他所采用的基本手段。他鼓励学生对各种日常用品“吹毛求疵”,训练他们的求异思维;还引导学生从现实某一目标的多种方法中进行选择,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为了锻炼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和灵活的洞察力,他还别出心裁地运用了“哲理诗训练法”。一次,在一次主题班会上,他手拿气球走进教室,要求学生们对气球的形态、功能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并用高度浓缩的哲理性语言加以概括。学生们的头脑一下子就被激活了,一个个都成为了哲理诗人。
有的说:“离开了吹捧就无法生活。”
有的说:“心中有了压力,才会鼓起生活的勇气!”
有的说:“头脑发胀的时候,便会飘飘然;心胸狭窄之时,就会一蹶不振。”
有的说:“柔弱的身体,坚强的性格,明知粉身碎骨,也要冲向高处!”
这些哲理诗句,充分说明谭老师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培植了美丽的思维之花,燃起了闪光的智慧之火——正是它们,推动着学生不断地焕发出自身潜在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