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014400000002

第2章 引言

一切物体皆在运动、奔跑、急速变化。

——未来主义画派的技巧宣言

下次你走在街道上,请留意行人的脚步。不消片刻,你便会发现,无论你身在何处,周围的行人是多是少,他们都是一个紧跟着一个地向前行进。你可以想办法打破这种模式,刻意加快或放慢脚步;可稍有懈怠,你就会发现,自己只有步幅大小有所变化,步速依然和周围人一致。

仔细想想,你可能会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对节奏与生俱来的感知是如此之强烈,内在的节拍是如此之强劲,以至连意念都无法与之抗衡。即使你耳朵里插着耳机,听着音乐,情况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也许你的手机正放着舒伯特的曲子,而在一侧行走的人正在听Jay-Z的饶舌歌曲,但你们的步伐还是会完全保持一致。

我们之所以会不自觉同步,是因为一种叫作“节律同步”(entrainment)的生物学现象。在其影响下,生物体的生理节奏无意识地相互调节,达成一致。正是因为这股神奇的力量,燕子整齐划一地在天上盘旋或俯冲;狨猴加快或放慢交流的速度,去适应同伴们的节奏。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我们之所以会在步行时不自觉地和周围人同步,是因为在我们体内有某种像心跳那样的原始生理节奏。但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人们所处的地点不同,步速也会有所不同:有时我们的步子像蜗牛一样缓慢,有时我们的步子像野兔一样飞快。

决定我们步速最关键的因素是我们所处环境的特征。而城镇越大,居民走路越快。有人曾说,19世纪普通纽约人走路时,“总像是前有可口的晚餐在等着他,后有警察在追赶他”。如今,在城市长大的孩子逛超市的速度,是小城镇长大的孩子的两倍,后者花在和超市工作人员沟通或查看商品上的时间,要比前者多出许多。不仅如此,如果你让人们注意一定时长的声音停顿,来自人口逾百万城市的人声称停顿的长度,是那些来自农村的人所感受到的两倍。

但是,这种差异的形成因素并不只是取决于社群大小,还取决于社群文化。一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心理学家罗伯特·V.莱文(Robert V.Levine)来到巴西休假。在休假期间,他发现美国人对守时的重视与当地悠闲的文化格格不入。于是他决定集中研究世界各地生活节奏的差异。20世纪90年代初,他和他的学生历时三年,前往31座不同的城市,测量了各种与生活节奏相关的差异。

他们的研究显示,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工业化程度越高,文化越倾向个人主义,这个国家的生活节奏就越快。西欧和日本忙忙碌碌,而非洲和拉丁美洲却悠闲散漫。美国范围内,东海岸节奏最快,西海岸次之,而中部地区则慢悠悠地跟在后面。

然而,文化会随着时间改变,与此同时,生活节奏也会跟着发生变化。2006年,一位来自英国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在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的协助下,再次进行了莱文的实验。该协会在全世界32个城市的职员在8月的一天走上街头,像10年前莱文的团队所做的那样,他们在各自城市的中心地带标出一段60英尺(约18米)的无障碍人行道,然后端杯咖啡,开始用秒表计时。

这项实验发现,世界各地的行人走过同一段路所花的时间,整体上比20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1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亚洲的城市也不幸中了这种叫作“速度”的传染病。莱文当年曾惊奇地发现,虽然东方繁荣喧闹的城市一直以匆忙著称,但那里的生活节奏远没有僵化的旧欧洲快(他提出的解释是因为东方城市的气温更高)。不过,在两项实验中间的那些年里,新加坡和广州的生活节奏从排不上名次,到和最匆忙的西方首都不相上下——这种趋势正如亚洲经济先是学习西方高度活跃的气质,然后将这种气质变得更强一样。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规模文化帝国主义影响下,似乎不仅学到了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文化特色,还被传染了忙碌感。

大加速

用哪个形容词描述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的变化最为确切呢?我们的生活更公平、更平等、更富足了吗?不是。正如以上实验所显示,我们的生活最显著的变化是节奏越来越快。这是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在亲身经历的现实。比如说,这本书之所以诞生,就是因为我意识到逐渐加快的不只是我们的电子设备,也不只是我们的工作节奏,我从事的媒体行业,以及我负责报道的政治制度,都在经历迅猛的变化。新趋势、新概念、新危机似乎眨眼间就会出现。我和我的朋友都感到根本没时间放缓脚步,休息放松。

随着我对这一现象研究的深入,我越发意识到这一切都息息相关。科技正在使不同领域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快捷、更无摩擦,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摩擦被迁移至网络上的时候。人们热议的网络对大脑的影响或人类对地球资源的过度使用等问题,其实都是同一基本现象的不同体现,我把这一现象称为——大加速(great acceleration)。

这种加速通常让我们有失控感。曾经,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我们的祖辈闲庭信步,我们的父辈大步流星,如今,我们连跑带跳。有关时间利用的研究显示,智能手机已成功将我们拴在了工作上,从办公室带回家里的工作越来越多。就如同“节律同步”现象——所有人都步伐紧凑地在同一节奏中前行——所昭示的那样,我们在工作中无意识地、本能地去追赶最快的那个同事的节奏。

1990年,49%的欧洲人感到工作安排过重。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60%,而那些感觉工作忙碌的人出现背部或肩颈疼痛等常见压力症状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两倍。在电子设备和管理层的连番刺激下,我们陷入了一种近乎无限期的“战或逃”状态。儿童与青少年中出现焦虑以及精神健康问题的人数正在逐渐攀升,许多人认为儿童与青少年的生活节奏加快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家斯蒂芬妮·布朗(Stephanie Brown)认为,在美国,“忙乱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嗜好。人们像疯了一样地争取做更多事,努力保持在线,随时待命,对新任务照单全收”。速度代表进步和成功,而慢下来则无异于遭受失败和亏损。为了找回某种控制感,我们又陷入了其他嗜好——食物、赌博、电脑。她哀叹道:“对很多人来说,他们与科技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要比人际关系更重要,有些甚至已经取代了人际关系。”

与此同时,在我们的社会,速度不仅随处可见,而且还备受尊崇。坐落在硅谷的公司争先恐后想成为变化最快、最具颠覆力的公司。一项研究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寄出的圣诞群发信件,发现不仅“忙乱”“耗尽”“拼命”一类字眼的使用频率明显上升,而且这些字眼的使用是为了表明自己的价值,几乎带有一种炫耀的意味。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就曾描述过一个“像资本主义一样躁动不安”的社会。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我们的忍耐阈值逐渐降低。1999年,只要网站页面加载时间长达8秒,就会失去三分之一的访问量。到2006年时,只需4秒,就能让网站损失同样多的访问量。如今,页面加载超过2秒的网站会被谷歌公示。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在《今日美国》(USA Today)的读者中间进行过一次调查,该调查发现,人们对任何一种烦心事(比如排队等候或塞车)产生的愤怒情绪或挫败情绪,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猛增。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我们的生理特征,我们的经济也正在经历让许多人担忧的变化。工业上颠覆性和自动化的进程,电脑对人力的替代,正使一个又一个产业陷入混乱。先是工人阶级发现电脑能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完成他们的工作,现在中产阶级发现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他们身上。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将这种现象称为“技术性失业”(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科技进步越快,随之而来的混乱我们就越难以应对。

但这本书的中心论点是:加速不仅是件好事,而且是我们主动的选择。我们并非单纯是某种巨大而无情的力量的被动受害者,大加速是我们的集体选择。渴求新奇、热爱速度、追求便利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天性。在快节奏地区生活的人虽承受了各种各样的压力,但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更高。正如莱文发现的那样,“总体节奏较快,能充分反映出一个国家各个层面的经济状况和普通公民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最低需求”。换言之,我们将会看到,那些奔波于国际大都市的人通常都步伐轻快。

确实,快节奏的生活充满压力和不确定性,我们时常因此感到压抑,但它还有同等重要的积极一面。正如《经济学人》(Economist)杂志的运营编辑兼专栏作家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Adrian Wooldridge)所说:“创造性破坏的风暴将我们吹向了更好的地方。”加速所带来的繁荣甚至超过了乐观主义者的想象。2003年,高盛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 O'Neill)和他的同事在一份报告中预测,权力和财富将迅速从西方转移到东方。这份报告使用了“金砖四国”(BRIC)这一概念,指代未来将在全球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四个新兴国家,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奥尼尔和同事预测,到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高达2.8万亿美元,而事实上,200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逾4.3万亿美元。同样,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比他们预测的高出了2.5倍。经济的持续加速发展让数十亿人得以摆脱贫困。

2011年,亚当·高普尼克(Adam Gopnik)在《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称,科技评论者分为三大派,“拍手叫好派”(Never-Betters)、“扼腕叹息派”(Better-Nevers)和“从来如此派”(Ever-Wasers)。他写道:“‘拍手叫好派’认为,我们正走向一个新的乌托邦时代,到那时我们将实现信息自由和信息民主,新闻自下而上产生,爱会统领一切,饼干自动烘焙。”而“扼腕叹息派”时常抱怨那些旧规则和旧习惯的遗失,借此表达对英国独立党或美国茶党的支持。与此同时,“从来如此派”明智地指出,自贝塞麦转炉炼钢法发明以来,科技的加速发展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且人们对其所作的反应自始至终惊人一致——拥抱一切加快生活节奏的机会,与此同时,每向前一步都充满抱怨。

“从来如此派”是想表达:生活节奏加快这一现象存在了多久,我们对其是好是坏的争论就持续了多久。那些对家人玩iPad、看电视、彼此不交谈而感到忧心的人应该找出1907年的《教育期刊》(Journal of Education)看看,其中就有一期抱怨道,“我们的现代家庭是这样的,大家安静地围着火炉坐着,每个人手里捧着最喜欢的杂志,全神贯注地看着”。约翰·弗里曼(John Freeman)也在《电子邮件的暴政》(The Tyranny of E-mail)一书中描述了众多发生在过去的烦心事,对于浸淫当今网络文化的人来说,这些事听起来熟悉到不可思议。比如,垃圾邮件并不新鲜。G.S.史密斯(G.S.Smith)在1868年雇用了430名员工,让他们全体出动发放了大量让人讨厌的广告传单。尼日利亚电邮诈骗也不新鲜。活跃于19世纪80年代末的英美“财产认证机构”通知天真的美国佬,英国的亲戚给他们留下了一笔遗产,有时甚至是不动产,而他们只需要交笔小小的手续费就能认领。网络暴力也不新鲜。明信片刚出现没多久,人们就普遍抱怨,有些明信片没有署名,但上面写满了“极其傲慢或侮辱性的话语”。

然而,仅仅因为这些争论由来已久,并不能说明它们无关紧要。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变化的速度正在加快。如果我们像硅谷的某些人那样被科技的潜力迷得神魂颠倒,我们就会无视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所带来的真正危害。同理,如果我们只盯着科技不好的那一面,我们也会错失绝佳的机会。

100兆的物联网、自动驾驶的汽车、逼真的虚拟现实、正在普及的3D打印、在我们尚未察觉时诊治疾病的医用纳米机器人,面对这些似乎很快就会进入我们生活的科学技术,只有最执拗的因循守旧者才会毫不激动。与此相对,我们对地球资源的贪婪开采,我们可能会创造出极具智慧但损害人类利益的机器,诸如此类会迅速让人类自取灭亡的方式也越来越多。面对这些,只有最没心没肺的乐天派才会毫不担忧。

本书的七个主题

这本书主要讨论的并不是科技本身,而是人的本性以及我们的本性对科技发展的反应。每一章都探讨一个不同的社会层面在加速的作用下发生的改变。需要说明的是,已有前著着重讨论过生活节奏的加快,比如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的《越来越快》(Faster),这本书首次尝试将生活节奏加快的相关话题串联起来,并且说明了其影响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此,本书将在第一章讨论科技的加速发展,以及现代商业的节奏如何日益加快;第二章讨论大加速对我们的大脑以及身体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讨论大加速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感情生活的影响,比如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养育儿女方式的变化;第四章追溯了大加速对大众文化的影响;第五章和第六章探讨大加速对媒体与政治造成的令人不安的影响;第七章和第八章着重关注金融市场以及全球贸易与物流体系;第九章讨论所有这些贪婪的活动对自然世界造成的影响。本书结尾部分探讨大加速会将我们带向何处——也许是一个充满人工智能、人造生命,乃至人造人的世界。

这些探讨论证了以下七个主题,这些主题将在本书中反复出现。

第一,大加速利大于弊,但其弊端的出现更具急剧性。尽管股市长年累月地缓慢上涨,我们更在意的却是某一天它突然下跌10点。我们为手机对孩子大脑的影响感到忧虑,对手机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带来的巨大便利却不甚在意。

第二,生活节奏加快正在助长招摇与肤浅。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能帮我们停下来喘口气的产品和服务,比如电影、书籍、水疗。真正被市场淘汰的是介于快与慢之间的产品,这些产品或服务既不够快捷,又没慢到能让人沉浸其中。虽然许多生产商因此格外倒霉,但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件好事。

第三,与这种快慢两极化相似的还有大小的两极化。无论是在科技业、出版业还是在大众文化中,大加速都造就了一大批活跃的、颠覆性的创新者。不过,大加速也缔造并奖励了个别巨头,他们精通速度之道,在行业中取得了成功,并最终支配该行业的生态系统,统领行业中机敏的小经营者。这个世界不属于鬣狗,这个世界属于狮子和苍蝇,既非巨擘通才亦非小众专家的人会逐渐被这个世界淘汰。

第四,享受变化越来越快带来的好处,就要付出越来越难以预测的代价。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确令人激动,但这也意味着这个世界正如卡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描述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

第五,难以预测的代价中包含着脆弱的代价。随着变化的节奏加快,我们适应的余地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发生灾难性错误的可能性在增加。准时送达的物流系统能让我们享受到更便宜的商品和更优惠的食物,但也会为我们带来惊吓和混乱。网上搬家服务简单便捷,却也容易被非法侵入。同样,金钱、想法和病原体因为缺少阻碍,能在世界范围内轻松传播,这意味着灾难会在我们尚未察觉时蔓延,我们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

第六,促成大加速的种种趋势相互依存。我们被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吸引,来到城市——城市生活提高了我们的创新力和生产效率——更高的创新力和生产效率产生更好的技术,带来新的思路——这些让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快,并且让我们更富裕——随着我们变得更富裕,我们也变得更加都市化。以此类推,类似的反馈回路一次次不断地发生,每一次都在进一步加快我们这个时代的节奏。

第七,也是最后一点,这个新世界未必是公平的。借用赛车手迈克尔·舒马赫(Michael Schumacher)的话:“对于完美的事物来说,速度是一种统治力;对不完美的事物来说,速度是一种毁灭力。”那些不善于对加速做出反应的人或机构会深受其苦,而那些愿意并且(尤其重要的是)能够适应这种加速的人或机构,会从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行动速度的那些运行速度更快的设备、更强化的生物技术中获得巨大的收益。

在这本书英文版初版发行的一年时间里,世界的加速度又有所加剧。大西洋两岸的欧美民众对这种加速的反对情绪也更加高涨。因为这些动荡,要想说服人们相信未来是光明的,也变得更加困难了。

总的来说,大加速对人类来说仍是件极好的事情。虽然它的好处分布并不均匀,它所带来的危害也几乎和它带来的机遇一样大,但这也是为什么懂得如何消减变化的最差后果、拥抱变化的最佳效果从未如此重要的原因。我们无法阻止这种加速,但我们能利用其巨大的潜力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要么建设有史以来最伟大、最富足的社会,要么继续自私贪婪、自取灭亡。我们到底会选哪条道路,要看我们是甘于沦为受困于大加速的奴隶,还是力争成为引导大加速的主人。

同类推荐
  • 领导要义三千言

    领导要义三千言

    作者是领导干部,依据其多年在干部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与深入思考,总结了3000句有益于增进领导干部智慧的警句诤言。语句涉及了领导素质培养的各个方面,可供各级领导干部参考、借鉴,以便更好地“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书中所选语句短小精悍,富有深意,便于领导干部日常写作及讲话引用,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 生命的园子: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

    生命的园子: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手记

    “教育,终究是成就生命的事业,是成就人的事业,除了知识与考试,应该让每个孩子学会体验美好、学会爱、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悦纳、学会欣赏、学会思考……让他们在不断认识自然、认识他人、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明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生而为人的自豪与幸福。”本书是一位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及人生体验的基层教研室主任,以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记录自己童年以及教书、读书、旅行、与友人交会、沉潜思考中发生的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生发的对教育与人生的一些独有的思考和体悟。本书并非完全从教育的单一视角切入,而是从生命成长的宽度、从生命体验的高度,来思考教育到底如何成就一个完整的生命,成就一个完整的人。
  • 沪上观澜,第二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沪上观澜,第二届上海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上海是中国近代文明的桥头堡和先行者,是当今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文化基地。这是一本研究探讨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书。
  • 如何做田野笔记

    如何做田野笔记

    近几年,许多人类学家开始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众所周知,民族志写作的起点和基础是研究者的田野笔记。那么,如何做田野笔记呢?为此,三位具有丰富田野实践和教学经验的人类学家,给出了一系列实用而又指导性的建议。本书通过大量的正在撰写的、“未完成的”田野笔记实例,考察了田野研究者如何将亲身经历和观察写成田野笔记的过程,讨论如何运用田野笔记来讲述民族志故事的方法,以及帮助研究者基于田野笔记撰写民族志的关键步骤。本书致力于提出一套实用的田野笔记写作指导,以帮助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口述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为田野研究和人类学方法在以上学科中都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另一方面,对于政治学、商业管理、传播、社会福利及公共卫生等学科,田野研究和民族志也可以作为次一级的辅助研究方法。《如何做田野笔记》系美国当代知名人类学家罗伯特·埃默森等撰写的一部有关人类学研究专著。田野调查是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而其中的关键之处,就是如何作田野笔记。此书结集的数位人类学家的经验谈,对此项工作作了详尽、清晰的阐述,也是该学科基础方法的指导之作。
  •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发展性教育是作者在全国最早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十年探索,十年实践”,发展性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在“注重发展,追求卓越”的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把重庆一中办成了全国一流的名校。本书正是对发展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的系统整理,对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微风知我心

    微风知我心

    你是年少的欢喜,喜欢的少年是你。从纯真的友谊到懵懂的情意。你心是我,我心是你。青梅竹马,相守到老!
  • 御夫有道:风华二小姐

    御夫有道:风华二小姐

    她是天生灵力,却无法修习,成为世人口中的废柴十余载。她胆小懦弱,被爹爹嫌弃,被姨娘鄙视,更是被姐妹嘲笑。某天醒来,她仿佛变了一个人,果敢果断,有勇有谋,一身好身手让人惊叹,双系灵力更是成为优秀的炼药师,带着神兽,发誓要找回自己曾经失去的东西,也要那些欺负过她的人好看。他是外表温和内心腹黑的皇子,是世人口中的天才,是众女心中的王子。却偏偏对她情有独钟,宠她上天入地。“念儿说的,错的也是对的。”“我只有更加的强大,才能护你周全。”她一句我没时间和你谈情说爱,竟让他甘心等待。命运,从她出生就已经注定。当曾经最亲密的人变成敌人,她该何去何从?读者群:123409478敲门砖:书名或者人物名。
  • 她惊艳了贺先生的时光

    她惊艳了贺先生的时光

    刁蛮娇纵小姐VS清冷矜贵总裁贺宥朝:“她惊艳了我的时光。”林岁岁:“他温柔了我的岁月。”
  • 帝神绝尊

    帝神绝尊

    家族走向灭亡,少年怀仇离乡,游走九州。在这实力为尊的世界,他该如何面对?“生死我不惧,天谴我都熬过了,还会怕这这些所谓的困难吗?不管前路如何看卡,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实力证明,我是王者!
  • 美食田园:捡个汉子送个娃

    美食田园:捡个汉子送个娃

    【男女主身心干净,男强女强一对一!】一朝穿越,身为女特警的萧瑶穿越到同名萧瑶的萧家小姐身上,本以为穿越到小姐身上就可以享尽一世清福,可是偏偏这个萧瑶是个废物出身,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爹爹还给自己甩了一巴掌逐出家族?算了,不能享清福咱就自己努力吧!分配到农村?那咱就种田!没有银两?那就去挣!“看,那就是黄家村的萧娘子,种的一手好田,炒得一手好菜,还会赚钱,谁娶了她可就八辈子积德咯!”只不过……喂喂喂,我只不过顺手救了你,不用以身相许啊喂!
  • 神域之神女重生

    神域之神女重生

    “那个什么什么涵?我看你长得挺漂亮,又没有天赋,要不嫁给本公子?我一定会好好待你保护你的,娘子,考虑一下?““不要,我爹爹会保护我的”“岳父大人照顾了你这么久,是时候让为夫保护你了,娘子!”“走开,谁是你娘子!”傲娇小团子“啊喂,娘子,别走,为夫错了!”轩逸认错态度积极。“哼,就是不理你!”“娘子,不说了,我妈叫我回家喝汤,五年之后见!”“那个,段轩逸,不要走!陪我玩!”小团子快急哭啦!“怎么,还没结婚就不舍得为夫了?“小妖孽挑眉。
  • 奴颜娇

    奴颜娇

    她,邪魅如妖,一袭红衣如倩女幽魂,一念之下背叛原主,只为助那个华衣倾世,眉眼温润如三世桃花的男子颠覆皇朝。谁知皇城上,眸中再无温润,薄唇讥诮,百般追杀只为向她夺取雪灵芝,为他最深爱的女子续命。她本就无情,那么芸芸众生,沧海人道,她便逍遥于红尘紫陌间,美男坏绕,琴瑟笙歌。她不怕负了天下,只求一世逍遥。
  • 拜师茅山派

    拜师茅山派

    一次意外的车祸,穿越到民国年代,拜师在茅山。这是一个僵尸,鬼怪乱行的年代,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林风该怎么办。。。。。。建了个群,有兴趣的可以加下,大家有什么好一点的想法,可以在里面讨论讨论。977636255
  • 天武修罗

    天武修罗

    我赢了?还是输了?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已没有任何意义。错了还是对了?几十年如一梦,修罗又如何?或许这并不是对与错。不过只是时机罢了,这个世界需要我去改变,挡我者杀无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