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艺术创作广义上说就是艺术的生产。而狭义的艺术创作从属于现代艺术生产(不包括流通和消费的艺术生产),受到社会总生产规律的制约。从艺术的起源而言,艺术生产经历了相当曲折悠远的历史过程才得以从物质生产部门脱离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一个特殊的精神生产部门。从根本上说,艺术的创作决定于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
艺术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较高的阶段,精神生产从社会生产中分化出来时出现的,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艺术生产中,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生产者和创造者。
首先,艺术生产是丰富多样的,艺术创作者的群体既包括个体劳动创作主体,如作家、画家、雕塑家等,这些艺术活动基本上都建立在个人独立劳动的基础上:也包括集体劳动创作主体,如戏剧艺术与影视艺术中的编剧、导演、演员、舞美等,在戏剧、电影、电视、舞剧等这样一些建立在集体创作基础上的艺术形式中,艺术创作在整体上是建立在群体性劳动合作基础上的。
艺术创作应该是建立在一种自觉基础上的创作活动,真正的艺术创作者会将艺术创作看做是自己人生的追求与渴望,它是完全建立在非功利基础上的自觉自愿,而不仅仅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心血与生命的结晶与升华。
艺术家的主观精神在这里起到了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它是创作的核心精神,其通过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地表达在艺术作品之中,使人们在欣赏活动中深深地体味到其内心的感受、心境、愿望、志趣、思想、情感等,因此,艺术创作者拥有超出常人的敏锐观察力、想像力,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呈现在观众面前。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世界的产物,要求艺术创作群体有卓越的创新能力和鲜明的艺术个性,在表达上力求新颖别致,用丰富的情感去体验深刻的艺术内涵。与科学研究一样,艺术世界也离不开创新,艺术家要将自己独特的思维表达与风格个性彰显于自己的创作中,并树立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将个性化的东西“物化”于自己的艺术形象中。这一特点决定着艺术家必须不断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不断超越自己,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创作活动。
艺术家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才能在广泛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创造道路。民族性是情感表达的内部源泉,没有民族性,也就没有艺术创作的动力。艺术家生活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中,其情感体验、审美取向和性格都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情感表达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艺术只有深入其特定的时代生活,充分理解和把握时代精神,才能从纷杂的社会生活中找到轴心和主旋律,从而建造自己的精神乐园,艺术家只有在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艺术创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1】
艺术家在现实生活的影响下,将他对现实的看法、感情、思想和主张,在自己的内心唤起,通过艺术加工,用一定的艺术形象表达出来。艺术家的客观表达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因此,熟练掌握一门专业艺术技艺,通晓一种具体艺术语言也就势在必行了。
艺术所蕴涵的感情,只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特殊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必须靠一定的物质工具、材料,从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作品,来实现艺术的价值。中国画需要笔墨纸砚将大脑中的东西物化到纸上,才能使读者通过视觉观察到,否则很难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音乐需要乐器、歌谱、词调等多种特殊形式演奏来传达给听者,使听众的审美感受与音乐家心理思维上沟通,否则便很难“咏其声也”:舞蹈需要音乐乐器伴奏,还需要道具、服饰、舞台布置、灯光效果等因素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欣赏者与舞蹈家之间的传情达意、互倾心声,否则就很难“动其容也”:雕塑则需要雕刻刀、材质、模具等许多雕刻工具,才能把艺术品的主题传达给观者,从而引起观者的共鸣。
艺术创作者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融会了自己的切身体验,他们不断地通过自己的想像、情感、联想等心理机能进行艺术创作,在对生活深入观察、思考与体验的基础上将想像、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相结合,形成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的统一,凝结出一种全新的审美意象,并将之表达出来,使艺术创作构思转化为物态化的现实,成为一种深刻的审美表现形式。
对于艺术家来讲,就要创造出艺术作品或艺术形象,这就要求艺术家应当具有艺术表现的技巧和艺术传达能力。音乐家必须掌握和运用旋律、节奏、和声、音响、色彩等语言:雕塑家必须掌握刻、镂、凿、琢、塑、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不仅如此,各个艺术种类的艺术家同样需要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熟悉、掌握并熟练运用艺术的独特语言。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经把画竹的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画家要把“眼中之竹”和“胸中之竹”变为“手中之竹”,必须掌握熟练的艺术技能和技巧,掌握和运用造型艺术的线条、色彩、形体等艺术语言。
油画中的笔触这种语言,是画家在材料运用上的最原始状态,是笔将颜料在布面上所留存的笔形。然而,这种笔形在画面上的组合、运动都富有情感性。从17世纪荷兰的伦勃朗开始,笔触已经提到一个高度。伦勃朗的笔触是为造型服务的,漂亮而生动的笔触与伦勃朗的光感相结合,充分地将西方人文传统中的理性色彩体现无余。莫奈的笔触依附于科学的色彩关系,从而使美的本体价值与科学性相协调。塞尚的笔触从他几何结构理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出发,形成自己的更为理性的平面世界。笔触到了凡·高那里,激情表达了疯狂状态,凡·高用色彩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冲动,画面上清晰的点、运动的线、主观的造型,是人生命之火的热情与激动。【2】
我国周代的工艺理论著作《考工记》曾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为美,工有巧,合此四者,乃为良也”的观点,其中“材为美,工有巧”就证明艺术作品中工艺技术的重要性。
艺术作品的完成离不开艺术体验与艺术构思,社会生活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艺术家作为艺术作品实现的主体性因素,也是一定时代与民族的产物,艺术家与社会生活、社会体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关注艺术体验时也应该注意到艺术传达活动的重要性,艺术传达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艺术传达,再好的体验与构思也不会得到恰当的表现,而只能停留在艺术创作者的头脑之中。
当然艺术传达活动要以一定的物质手段作为语言媒介,如绘画语言中的色彩、线条:音乐语言中的节奏、旋律:电影语言中的画面、声音、蒙太奇等表现手法,再加入了创作者的联想、想像、情感等多种心理机能,使思想逐渐转化为客观的可以感受到的产物。此外,艺术创作者本身的深厚艺术修养也是其能否在艺术道路上获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优越的艺术天赋、刻苦的技能训练、艺术家的文化知识积累,是组成其艺术体系的三个重要方面,勤奋的学习、艰苦的探索以及不懈的实践,都为其最终达到艺术最高境界起到铺垫作用,艺术家在学习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也对现代不同领域的学科给予研究,应在哲学、历史、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获得广泛的知识。
深厚的艺术体验是建立在艺术家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基础上的,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集中起来,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但是并非所有的情感都是艺术创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这种情感体验也分为间接体验和直接体验,所谓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素材是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获得的,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虽不是艺术家们的亲身所得,但却常常可以扩大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生活积累,诱发其潜在的创作灵感。所谓直接体验,顾名思义,是指艺术创作者在自身生活中亲身的感受遭遇,这些经历切实地触动了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神经,并大大地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并通过生动的想像和丰富的情感获得巨大的释放,最终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艺术体验活动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准备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艺术创作活动从艺术家感受、观察、体验生活之始,就已经进入了创作的准备阶段,艺术创作者在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慢慢积累所需要的创作素材,当达到一定限度的时候,创作者就会很自然地进入创作阶段了。
艺术体验需要艺术家仔细地观察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认真地思考生活。与此同时,艺术体验需要艺术家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拥抱生活,需要艺术家饱含情感的切身体验。这种饱含艺术家情感的切身体验,就是刘勰所讲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杜甫所讲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艺术体验有时还需要调动艺术家的全部感觉,音乐家必须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领悟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调以及主题思想。雕塑家必须用手去摸,通过触觉去感受雕塑的材料、质地、质感以及物理性能。概括地讲,艺术体验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表象、概念的基础上,对所要表现的作品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加工和构思。
我国古人常说:“凡画须临摹,临多自然晓”,大凡学画,都离不开师古摹今这一步,无论是在学习工笔画、写意山水花鸟画,还是油画,艺术家都必须寻找一些历代优秀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传世古画临摹,这样才是学习传统笔墨技法或现代绘画技法的必要途径。我们可以从许多画家、雕塑家的摹古师今之路看出,艺术创作不只限于临摹能力有多强,而在于通过这种途径达到独创成家、自立门户的目的。
我国历代许多著名画家都很重视摹古师今,如王羲之、张旭、怀素、虞世南等大书法家,还有“清初四王”之称的四位大山水画家,从学画之初至暮年都时刻不忘摹古,他们远摹李昭道、李思训、李成、范宽、吴镇、刘松年、马远、夏圭之作,近师董其昌、陈老莲、唐寅、仇英、文征明、沈周之丹青妙笔,至今留下许多临摹作品。再如近现代画家齐白石特别重视前人的笔墨技巧,多次亲往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进行壁画临摹,为其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这种务实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虚心学习的。
唐代的许多雕塑都是吸收南北朝佛、菩萨、弥勒、飞天、天王、力士的古风,融合唐代绘画特色创造出来的。绘画史上流传的“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就是讲曹仲达的人物画,线挺有力,画中人物衣衫紧窄贴肉,而吴道子的人物画,神采飞扬,画中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举,富有运动感,真可以说是栩栩如生。元代永乐宫壁画《朝元仙仗图》既流露出唐代吴道子所创的“吴带当风”绘画特色,又包含有元代壁画绘制的新样。元代武宗元在师“吴家样”、“张家样”、“陆家样”等各家绘画、雕塑风格之上,独创“武家样”。
4.1.1 艺术家的主体性
艺术家的主体性是指艺术创作生产总过程中,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对艺术作品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一方面,艺术家主宰着艺术生活全过程:另一方面,艺术生活和艺术作品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作为艺术家的基本特征之一,艺术家的主体性体现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的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的主体,艺术的创作就无法产生。所以说艺术的创作离不开艺术创作的主体。
从艺术创作主体的动机而言,艺术家是怀着崇高的艺术理想和艺术兴趣,并且满腔热情地进行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并贯穿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艺术作品之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就是因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对生活原料进行了创造性的选择、想像、虚构、提炼,并在其中渗透着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从而体现出了艺术家自己的意愿、情感和审美理想。
艺术家的这种主体性特点是由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在谈到动物的生产和人的生产的严格区别时指出:动物也可以进行生产,如蜜蜂造巢、海狸筑窝等,但是“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种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马克思在这里指明,动物的生产是出于本能,它只能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尺度来制造它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的生产是一种自觉的劳动,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的标准来进行生产,人在生产过程中能把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生产以及劳动产品中对象化,打上人的烙印,并且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样,劳动产品就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作为物质生产来说是这样,作为精神生产来说更是如此了。
对于艺术生产这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而言,艺术的创作当然更是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了。而且,相对于物质生产劳动来说,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和突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这种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由于艺术家成长的环境、生活中形成的思想感情以及所接受的文化意识和所培养的审美情趣不同,因此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也就自然包含着丰富的变化因子。
因此,由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创作,其作品必然也具有独创性。换句话说,艺术生活和艺术作品要求不能有相同的模式,即不能有重复性和替代性。只有这样艺术创作才能令人愉悦、满足和欣赏。
4.1.2 艺术家的社会性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也是艺术家的第一本质。艺术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服务的,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艺术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等影响和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因此,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了这些方面的烙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美学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艺术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现实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但它并不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不就是现实中的美: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并且用物质手段将他的审美观念传达出来,表现出来。
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由此可见,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都会受到社会生活深刻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反过来,社会生活也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艺术创作用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
4.1.3 艺术家的艺术修养
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艺术创作过程中频繁提及的,二者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前者侧重于文艺创作之中,后者侧重在科学理论研究之中,但二者仍存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二者的差异性主要反映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程度的飞跃上。在逻辑思维中,艺术家舍弃个别事物的具体形象,对外界事物的感觉、印象进行概念化、系统化、抽象化,从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
在艺术创作之中,艺术家的艺术想像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艺术创作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和诱发作用,这种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难从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得出发挥艺术想像的结果,艺术想像如同作品一样具有双重性,即愉悦的审美性和功利的物质性,对于艺术构思来讲,想像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黑格尔十分重视想像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他甚至认为“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像的活动”,因为艺术不仅可以利用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式,而且还可以用想像创造无穷无尽的形象。所以,黑格尔强调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像。”【4】
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贵在联想。我们都知道艺术是惧怕平凡庸俗的,贵在独立创新。人云亦云,毫无个性、风格、特色,是艺术创作的最大忌讳所在。艺术贵在独立创新,这就需要艺术家从创作实践出发,充分展开艺术联想来扩大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人们在现实劳动生活中常常会产生诸如“观燕思春”、“瑞雪兆丰年”、“寒来暑往”、“月缺人难团圆”的联想,说明了联想是人类具有的一种通观世界事物变化的本领,它是每个艺术家都具有的,是艺术家大脑某些神经系统在经过一定的条件刺激之下,所产生出来的某种反映作用,有时和灵感一样,是一种由形象感觉所唤起的,它具有能激发人们更多更广的想像作用,从而扩大人们的想像,美化意境。
艺术家恰到好处地妙用艺术联想来扩大艺术作品的意境和内涵,使其具有艺术感染力和魅力。文学、音乐、绘画上所常用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神似”、“意蕴”,这是一切艺术家在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联想之后,为激发欣赏者的联想和想像,而总结出来的表现方法和手段。譬如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泉》,这幅画通过画面少女陶罐沐浴的优美姿态和倾泻而下的水,使我们联想到《泉》的真正深刻含义。这正如我国唐代画家张萱笔下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既不画绿柳桃花,也不画苔藓青草,而是通过人物怡情悦目,顾盼游赏的愉悦神态,使人联想到其周围春色的存在。
所谓“情感”,它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生活(包括社会生活和艺术创作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事物,作出一系列感觉、知觉、记忆、理想等认识活动的一种心理反应。关于艺术审美中的情感活动,王朝闻先生曾说:“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以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为基础。一般说来,主体的情感活动与对象的感性形式是密切联系着的。在审美中,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像活动,更推动情感活动自由地扩展和抒发。”【5】
在艺术审美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表现了艺术审美的情感活动是伴随对象的感知而展开的,艺术创作更应牢固地掌握住这种“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一方面感知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形象和形式内容,而且还感受着体现于这些艺术作品之中常见的移情现象。艺术创作是发自艺术家内心灵魂深处的感情,这种动情往往采用移情方式。移情作用就是借物抒情,其属于审美中的美感范畴,是美感中情感活动通过联想与客观事物的某些相似特点的结合。在中国绘画史上,情感是国画、山水画、花鸟画、宗教画中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西方绘画史上出现的浪漫主义风格也是如此。
艺术家的艺术修养可以归结为以下5个方面。
1. 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
社会生活为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艺术创作用之不竭的灵感和素材,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对于艺术家而言,如果拥有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特别是其亲身经历的深切感受,往往会激发一种油然而生、欲罢不能的创作冲动,进而构思和创作出内涵深刻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必要的社会生活阅历的积累,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艺术家是不可能创作出为大众所接受的、符合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必须经历丰富的社会生活,然后才能把生活中深刻的东西表现出来。
2. 深厚的文化素养
艺术家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不仅包括深厚的艺术修养,还应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广博的知识。这些素养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如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周广仁教授所说的:“钢琴表演应该有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艺术修养。很难想像,假如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却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了。”【6】
3. 敏锐的艺术思维能力
艺术家的创作行为是由他们的艺术思维能力决定的,是艺术家的先天禀赋的艺术创造能力。艺术家的敏锐的艺术思维能力通常包括独到的感受、超常的记忆和丰富的想像。必须承认,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通常具备常人所不可能有的敏锐的艺术思维能力,如著名的波兰钢琴家肖邦7岁就能登台演奏,12岁就能作曲:杰出的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9岁就参加公演,12岁就名满全国了。
4. 卓越的艺术表现才能
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同样离不开后天培养的艺术表现才能。只有经过艰苦而漫长的艺术创作实践,艺术家才能熟练地运用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创作。艺术作品的创作不能仅仅是思维的,其最终必须是为人所认识和接受的物化的艺术形象。
5. 崇高的审美理想
崇高的审美理想会使得艺术家能准确的把握艺术创作的审美标准,并终身不渝的追求最高的艺术境界。一个艺术家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审美理想,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敏锐的捕捉艺术创作所必需的素材,并且能深刻的体悟生活的底蕴,将其付诸艺术创作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