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的长期发展优势中,视觉和听觉效应是你能力的九倍。也就是说成功人士如果忽略了对自己对外交流形象的维护,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强大气场,看起来不像个成功人士,是难以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哈佛商学院MBA 西里尔
爱因斯坦成功公式“A=X+Y+Z”中,你的Z指数是多少?
课前预习。
有一位美国记者采访爱因斯坦,他问:“成功也有科学的公式吗?”
爱因斯坦思索了片刻,回答道:
“A=X+Y+Z,这里,A代表成功,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
“那么Z是什么呢?”记者追问道。
爱因斯坦说:“这个Z,就是嘴巴,说话的能力。”
课堂指导。
有位美国政界要人说过,好口才比起外语知识和名牌大学的文凭更为重要。的确,口才很重要,正如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成功=工作+游戏+说话,缺一不可。说话的重要性人尽皆知,不该说话的时候闭嘴是一种精明,该说话的时候说得精彩是一种才智。但口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从天而降,就像庄稼需要施肥、道路需要整修,口才也要培养。
哈佛语言学教授克莉斯多在一篇文章中说,一切美丽的花朵,都植根于沃土之中,离开了泥土,它们也就失去了养分,就会干枯、凋零。如果我们把口才也看成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花,那么它扎根的沃土就是人的思想、知识、能力、毅力,离开了这些因素,口才也就成了一朵永不盛开的花。
崇高的思想、渊博的知识、远见卓识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一定的记忆能力,都是我们培育“口才之花”的“养料”,离开了这些,练口才只能是一句空话。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增强这些方面的能力呢?
1.要有崇高的思想。
无论是演讲、谈话还是论辩都可以说是一种向听众做宣传的活动,讲话者的思想、品德、感情、修养都会在有意与无意中影响着听众的思想、品德、感情、修养。而讲话者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思想修养,其语言才具有说服力。
一个讲话者如果没有高尚的思想修养做后盾,他的演讲、论辩是不可能成功的,结果只能是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2.要有渊博的知识。
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要说给别人听,首先得自己有。别小看了演讲时的几分钟,论辩时的几句话,这几分钟、这几句话,就是我们丰厚的知识积累的集中表现。
3.要有远见卓识。
远见卓识是演讲者、交谈者、论辩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我们不论是演讲,还是谈话、论辩,听者都不愿意浪费时间听那些老掉牙的、人人皆知的陈词滥调。
要想自己的见识超群、见解独到,就要站得高,看得高,高瞻远瞩,言别人之未言,说别人之难说。但是,不能因此而去追求华而不实的噱头,不能哗众取宠。
4.较强的应变能力。
无论是演讲、谈话,还是论辩,都是在与听众进行感情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在演讲、谈话、论辩的过程中随时注意听众的变化,观察对方的表情,掌握听众的情绪,并要根据听众的反馈及时调整演讲、谈话、论辩的内容及角度,把听众不愿听的东西删掉,加进一些听众感兴趣的内容,而这些都要求演讲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我们在与人交际、交流时,还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正在演讲时却有人起哄,正在交谈时却遭人抢白,自己的辩词遭到别人的反对,这一切都需要有从容镇定的应变能力。
5.一定的记忆能力。
记忆力也是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我们的演讲词、论辩词包括谈话的一些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通过记忆把演讲、论辩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登台演讲或进行交谈、论辩时,才能张口即来,滔滔不绝。如果记忆力不强,到了台上,一紧张就容易忘记演讲的内容,甚至张口结舌。
培养记忆力是要下苦功的。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自己从学习中寻找、总结一些记忆规律;也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方法,如形象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总之,我们只有过目成诵,才能出口成章。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戴普曾说:“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令人心悦诚服的交谈能力更能迅速地获得成功和别人的钦佩了,这种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来。”正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玛丽安所说:“想做个受人欢迎的人,首先就要会说话。”
“会说话,说好话”是哈佛人获得成功第一需要修炼的技能。任何一个在哈佛求学的人都知道,没有出色的口才,任何才能都无法自由发挥;任何聪明才智,也无法传达给他人,更别说用口才为自己制造影响力了。
我们常说,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不取决于他的最优秀的本领,而是他最差劲的才能。在爱因斯坦的公式中,也同样存在这个道理。虽然成功是很多因素的完美集合,但是,少了任何一样才能,或者说任何一个技能为零的话,这个公式便永远不会成立。所以说,修炼好口才能力,是成功的必要准备条件。任何人都不应该忽略口才的培养,只有各种能力全都具备,平衡发展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大胆交流,任何人与你都只有6个人的距离。
课前预习。
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有一家土耳其烤肉店,虽然店面不大,但非常受欢迎。一次,一个记者到店里吃饭,和老板闲聊起来。期间,电视里正在播放马龙·白兰度主演的影片《这个男人有点色》,老板便说:“要是这辈子能够让白兰度亲自尝到我做的烤肉那该多好啊,因为我最爱的明星就是白兰度。”
那位记者便鼓励老板发动身边所有的人际关系,尝试跟白兰度建立联系。起初老板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位老板只经过不超过6个人的私交就跟马龙·白兰度建立了人脉关系。
原来,这位老板有个朋友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朋友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事情就这么奇妙。
课堂指导。
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六度分隔。这个理论认为,任何一个我们想与之交流的人跟我们只有6个人的距离,或者说,我们与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比如,我们可能不认识比尔·盖茨,但是我们只需要通过6个人就能跟他攀谈上关系。
这就告诉我们,在与任何人进行交谈的时候,不管是正式的场合,还是非正式的场合,我们都要认真对待,不要带着“以后可能也不再见”的心态去跟人交流,更不要因为羞怯而不敢开口,因为,每一个与我们交谈的人,说不定就为我们的某一个“目标”搭建了桥梁。
奥巴马的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奥巴马好像从不会羞怯,见到任何人都是那么大方、热情。”
随着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热”已成为一种潮流,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奥巴马的出现将引领一种趋势:自信、达观,勇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不扭扭捏捏。一群“奥巴马族”便应运而生,他们吃奥巴马牌子的食品,穿奥巴马牌子的时装,一改往日扭捏、拘束的个人形象,崇尚奥巴马率真、果敢的谈吐方式。在他们心中,奥巴马不比马丁·路德·金、肯尼迪、约翰·列侬等人逊色多少。一些曾经在社会交往中遇到挫折的人在他的身上找到了释放和解脱的途径,他们开始尝试表达,即使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勇于说出自己的心声。
羞涩或许能在男女相处时打动对方,却很难在人际交往与事业上助自己一臂之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会成为障碍。不过羞赧的情绪是可以克服的。羞赧是人们常说的对人对事难为情的心理活动的表露。羞赧心理是很常见的,各种年龄、各种职业中都有,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多。但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羞赧的表现各有不同,比如回避生人,在公众场所说话紧张,还有诸如考试时紧张、体育活动时紧张、约会时紧张,等等。当然羞赧心理对青少年来说更为普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结果表明,97%的学生认为公开演说是世界上两件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另一件是核武器)。
现代社会,若想取得成就,就必须要依托大量的朋友的支持,以及适当地表现自己。不做社交中的“含羞草”就是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并能和不同职业、身份、年龄、性别、种族的人进行无障碍沟通。
如果奥巴马是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和极不自信的人,那么他便不能在众多场合中准确而又精彩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实力强劲的对手面前显露出他非凡的一面。在竞选中,奥巴马丁点的羞怯和不自信都会被无限放大,会让选民觉得奥巴马并不是自己心中理想的领袖人选。
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的成功与失败都和周围的环境、物力、人力有很大关系。社交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社交中可以遇到知己、贵人和机遇,但一个不敢于和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是无法获得这些改变命运的福祉的。在当代社会,无论生活、工作还是爱情,勇于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人要比含蓄、害羞的人获得更多的青睐。很多时候,人们欣赏的是一个人是否勇于表达自己,而不完全在乎这个表达的正确性。所以,如果自己是羞涩的人,不如尝试着改变自己,大胆地说话和办事,成功或许会因此越来越近。
辩论:不是争辩,是争气场。
课前预习。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应邀到中国参观访问。
一天晚饭后,陪同人员和蒙哥马利到街上散步。当走到一家剧场门外时,他突然向剧院里走去,陪同人员也跟着进去。
剧场正上演着著名京剧《穆桂英挂帅》,陪同人员立即与剧场联系,给蒙哥马利安排了座位,并由翻译介绍剧情和唱词。
中间休息时,他离开了剧场,边走边向陪同人员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陪同人员熊向晖解释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回答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军,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蒙哥马利一怔,不吭声了。
课堂指导。
美国第35任总统肯尼迪说过:“不要在害怕时争辩,也不要因为害怕而不争辩。”辩论,说到底是为了证明自己,与其说争辩是一场语言上的交锋,不如说是胆识上的争论,是气场上的对抗。熊向晖的话并没有针锋相对,也没有赤裸裸的火药味,但那种充满冷静与沉着的语言和坚定而不屈的气场,着实给蒙哥马利以有力的一击。
无论是活跃在美国政坛上像奥巴马一样闪耀的政治明星,还是活跃在全球商业界像比尔·盖茨一样卓越的商业奇才,这些曾经的哈佛学子们都极具辩才,他们向我们证明了论辩在事业上的重要性。
关于如何在辩论中表现出超强的气场,哈佛辩论精英费兹捷勒教授总结了以下几点:
1.论辩首要,务须主动。
论辩首要在于“争”,争什么?不是争辩,而是争主动。只有进攻、进攻、再进攻,才能始终把握主动权。但不能盲目进攻,要掌握进攻技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论辩中强硬而坚定的原则感和震慑力会让对方感受到强大的不可抵挡的气场。
(1)正面进攻。
正面进入是指与对方短兵相接,面对面地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尤其是中心论点,指出对方论点的错误和明显违背事实和常理的地方,这使其主张不能成立,是辩论制胜的法宝。
(2)包围进攻。
包围进攻是指当对方分论点很杂时,可以分割包围对方核心论点周围的分论点及论据逐一进行驳诘,最后推翻对方的核心立论。
(3)迂回进攻。
迂回进攻是指不与对方近距离接触,而先远距离进攻,如从挑剔对方的论辩态度不妥或论辩风度有失开始诘难,进而抓住对方的论辩中心,深入驳诘。用这种方法,往往使对方措手不及,难以应付。
2.摆明事实,不辩万辩。
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作为一个成熟的辩手,应该具有较强的挖掘例证来源的能力。在现场辩论中,雄辩者及时抓住现场的某些事物作为论据反击敌论,这种辩论技巧,就是就地取证战术。由于这些事物都是辩论者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动具体,直观性好,一点就明,一说就透,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与上述两种方法不同的是,下面将要介绍的三种方法将会给对手带来一股“咄咄逼人”的压力。这些方法如果应用得好,会直接给对手以致命打击。
3.釜底抽薪,直逼要害。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则是产生火的原料。止沸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扬汤止沸;二是釜底抽薪。古人说:“故扬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
论辩双方所持的论点,都是由一定的论据支持的,如果将论据抽掉,那么,论点这座大厦就会轰然倒塌。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辩论台前,都会碰到咄咄逼人或是气势汹汹的对手,其语言攻势如同锅中热水,往往达到了沸腾的程度。面对这种情况,辩论的当务之急就是抑制对方逐渐高涨的气势,而抑制的最佳方法就是抽去“锅下的柴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