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歇后语教学的指导
歇后语的特点及作用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最早出现“后”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平常,我们常用快刀斩乱麻来比喻一个人干事或解决问题干脆利落。这“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就是歇后语。
那么歇后语有什么特点,作用呢?
歇后语有点像谜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像谜语的谜面起到了打比方的作用,后半部分又像谜语的谜底,起到了形象生动说明事物的作用。不同的是说歇后语时可以把两部分都说出来,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
歇后语在使用时往往只用前半部分的比喻,而“歇”去了后半部分的说明,让听话的人、看书的人自己去揣摩领会,“歇后语”的名称正是这样得来的。“他要是能办成这件事,那是西边出太阳。”“西边出太阳”,比喻说明“不可能”。“歇”去了“不可能”,话说得既简洁,又含蓄,真叫一举两得。这也就使歇后语具有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特点。
歇后语的分类及运用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1)谐音类歇后语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旧”就是借“舅”的同音而表示按照以前的规矩。
又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2)喻事类歇后语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
(3)喻物类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如: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4)故事类歇后语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如: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都能答上来。
(5)交叉类歇后语这类歇后语具有其它类的特点,若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一般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那一类。
如: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上面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两类,由于谐音比较明显,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若用之得当,会使文章顿时生色,让小学生掌握一些歇后语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