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英,是苏区时期蓝衫团里的红色花旦。我们《红色记忆》寻访编撰小组一行,在陈才英的孙子的陪同下,来到了陈才英现在的住处——瑞金市中山北路英才学校旁边小区。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采访,我们将陈才英当年那些无法忘怀的红色记忆还原在我们的眼前……
陈才英,瑞金市泽覃乡安治村人,生于1920年,出生于一个称得上“秀才之家”的家庭。因为父亲陈玄春,学过中医,懂武术,在当地算是有些文化。但父亲一生不得志,家庭贫困,为了养家糊口,只得在乡村间收徒传授武艺,同时在本村塘背私人开办的学堂兼职教书,经常用草医草药治病救人。父亲为一边教书一边照顾女儿,经常将年幼的陈才英带到学校里,因此她经常坐在教室后面听父亲或其他老师讲课,不知不觉中就认识了一些文字,会背一些诗词。学校老师经常夸赞她好聪明。后来,父亲还顶着世俗的压力,安排她上学念书,成了庵子前第一个女学生。上了学的陈才英,更加勤奋好学,并且非常爱好唱歌和跳舞。一副圆润的嗓子常常引来不少人捧场、喝彩,为村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村民也给她送了一个“小刘三姐”的美誉。
1929年春,******3000余人从壬田来到庵子前,打破了这穷乡僻壤几千年的寂静。红军的到来,在村里主要路口都写上了标语、口号,这些唤醒了众多贫苦百姓起来跟着****闹革命。后来父亲和刚满16岁的大哥先后参加了革命,大哥去了红军前线,父亲因有些文化,任苏维埃区政府文书。陈才英自己也不甘落后,也主动为苏维埃政府做事,写些标语、贴些传单什么的,慢慢地也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1932年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推动文化建设,成立了工农剧社,同时面向各地招收文艺演出人员。在桃阳区政府邓世宏主席的动员和推荐下,陈才英也报名参加了选拔。工农剧社原定招收100人,条件要求年龄十八九岁,能歌善舞。当时,陈才英年仅13岁,本来是不符合条件的,但她出色的歌喉和表演天赋得到了主考官的认可,工农剧社就破例录取了她。后来才知道,那次一共只招收到了30多人。考虑到这些演员来自不同地方,大多是贫苦人家出身,衣着破烂。后来政府拨款为所有演员统一定做了演出服,演出服是一身蓝衫。穿着整齐划一的蓝衫女演员们,行走在乡间路上,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穿蓝衫的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也深得红军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喜爱。久而久之,“蓝衫团”的名字就被大家传说开来了。
“那时候还小,什么都不知道,就觉得加入蓝衫团既有饭吃也代表先进。不过在蓝衫团一段时间后,就渐渐地有了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想法。”在谈到她当年进入蓝衫团的初衷和情况时,陈才英笑着告诉我们,“我们蓝衫团的团长是李伯钊大姐,对我很关心、很照顾。当年蓝衫团的任务主要是到红军部队里慰问演出,同时还会到苏区各地演给群众看。有时候路途远一些的话,我们就会骑马去,每到这个时候我都很高兴,因为我很喜欢骑马。当年骑马的时候,还曾经摔下过悬崖,不过当时还真命大,被人救了。”“那时的条件比较艰苦,每天的生活很紧张,除了演出就是抓紧时间排练节目。蓝衫团的全体演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把最好的节目奉献给当时在苏区各地的红军将士们和群众观看。”
就这样,陈才英和其他的二十几个蓝衫团的演员们,在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这片红土地上,发挥着红军革命战士的作用。青涩年华的陈才英凭借着出色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喉成为当时蓝衫团的三大花旦之一。
陈才英还跟我们提起了红都瑞金。一说到红都瑞金,她显得异常兴奋。她说:“我们在瑞金表演的比较多一些。最有印象的就是,1934年春,二苏大会召开期间,我们在沙洲坝新建的大礼堂,连续演了七八场,大家都不觉得累。其间有一次毛主席、朱老总还来看过我们的演出呢,毛主席还亲自接待我们吃了饭。”
最后,陈才英还跟我们说到,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根据中央的决定,蓝衫团不得不解散。解散时,蓝衫团团长李伯钊还专门找到陈才英,希望带她一同转移北上。李伯钊真诚地夸奖陈才英说:“你是好苗子,我们的党和红军队伍很需要像你这样的文艺骨干,希望你能随主力部队一起走。”陈才英那时还是个涉世未深的懵懂小孩,听了李伯钊团长的话不知如何是好,自己也很想随主力红军一块走,可无奈父亲死活不让女儿随红军主力转移。“就在长征转移的前几天,我父亲打听到我大哥在反‘围剿’中不幸壮烈牺牲。忠孝两难全,我只好留下来尽孝陪我父亲了。”说到这,陈才英眼角里已流下了泪水。
几十年过去了,革命已然成为这位昔日红色花旦心中一段美好的回忆。如今,老人过着子孙绕膝、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涂鹏 黄斌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