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孙悟空用尽心机,请如来出面收服了大鹏妖,解救了唐僧,离开狮驼城继续西行。又走了几个月,走到了小儿国。
小儿国里面正在上演人间的悲剧。家家把孩子放到鹅笼里,只等凑够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就要送给国丈当药引子做药,给皇上治病。唐僧吓得骨软筋麻,失声痛哭。八戒上来解劝:“师父呀,你是怎么了,‘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里哭’,常言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杀的又不是你的孩子,和你何干。我们还是赶紧脱衣服睡觉吧。‘莫替古人担忧’。”八戒觉得自己的话说得文采飞扬,没想到唐僧哭得更厉害了。唐僧边哭边说:“想不到八戒的道德素质这么低下,我就更难过了。”
悟空断定国丈是个妖精,就让唐僧明日上朝面君,自己暗地跟随,找机会拿住国丈,让他现出妖精原形给国王看,再教国王一些宽欲养身、爱惜子民的道理,劝他放回孩子。唐僧也没主意,只有点头的份儿。
第二天唐僧上朝,看见国王病病怏怏的。还没说上几句话,国丈气宇轩昂地来了。吓得国王挣扎着起身迎接,唐僧也起身行礼。国丈见是取经的和尚,就盘问唐僧修行的道理。唐僧从容作答,国丈厉声批驳,两人一番会晤,成就了一段真道理和野狐禅的对白:
国丈说:“西方取经之路,黑漫漫的有什么好去?”唐僧说:“西方极乐世界,哪点不好呢?”国王出来打圆场:“既然僧是佛的弟子,不知道和尚能不能长生不死?学佛能否长生呀?”唐僧说:“做和尚的,把世界的一切都放下了;找到了内心的智慧,就不再寻求什么法术。大智闲闲,不生欲望幻想所以淡薄;真知默默,寂灭了思虑所以逍遥。不关心三界里面的富贵和长生,不在意身体和情绪的舒适与愉悦。禅定打坐,获得智慧和平静,布施别人,铲除自身悭吝。大智若愚,用无为之心做事,不用计谋,从不钩心斗角;说采阴补阳,实在是谎言,服药长寿,也是假话。只要清心寡欲,自然就益寿延年。”
国丈听了,用手指着唐僧,直到说完了以下好几百字才放下来活动活动胳臂:“呸!呸!呸!你这和尚满口胡言!参禅打坐,都是胡乱修炼。俗话说‘坐,坐,坐!你的屁股破!’你不知道我修仙的好处:我修仙,骨骼清秀;我炼道,精神气足。采天地的灵气,吸日月的精华。和白云为伍,以仙花做伴;看彩霞,饮朝露。骑白鹤,上天宫,跨清鸾,到太虚。能上天入地,能长生不老,能采药炼丹,能化符水除妖,能白日升腾。不比你们这些修心的和尚,离不开凡尘,看我仙风道骨,怎么不强过你们一路苦行的和尚。儒、释、道三教的最上品,就数我的法术高!”
国王听了赶紧点头,就怕给岳父喝彩慢了,回后宫王后不给自己好脸。满朝文武一看国王点头,齐拍手喝彩:“儒、释、道三教最上品,就数国丈的法术高!”转眼悟空降伏了国丈,打死了王后,现出白鹿、狐狸的原形给国王看。国王羞愧,认真向唐僧请教养生的道理,满朝文武又齐呼“万岁洪福,得遇圣僧,得真道理,一定万寿无疆”!
国丈只修神通和本领,不修内心。为了自身的神通本领,就要吃别人的孩子,所以国丈是妖精。悟空、八戒、沙和尚,都是修炼成功的仙道,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但是能降伏外界,却不能降伏自身的心魔,难改自身厄运,所以要做唐僧的徒弟,进入正确的修行门路,洗心革面,从新修行,如悟空所说,“借门路修功”。唐僧的修行法门是“修心”,依照奉行的“经”也是《心经》,唐僧追求的,是心灵的彻底解放和解脱。相比之下,高下立现。是呀,如果不能剪除烦恼,还是被思虑所困,那么长生长寿,不就是在无边的苦海里活受罪吗?
《西游记》里面小儿国这一章节,目的就是要借唐僧和妖精国丈之口,辩明修行的真理和假理。
唐三藏与六贼的战斗
唐三藏开始西天取经的路途伊始,就下决心降伏心猿、打煞六贼。心猿的降伏还算理想,对悟空几次放逐,悟空最终都回心转意,一心一意地保护唐僧。那么对六贼的战斗又如何呢?
一路上,悟空曾多次提醒唐僧,防范六贼。走到黑水河时,听到水声震耳,唐僧就大惊说:“徒弟呀,又是哪里水声?”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悟空感到好笑,说:“你这老师父,也太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四个人,怎么偏你听到什么水声?你把《心经》又忘了?”唐僧不服气,就问悟空:“《心经》一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你说我忘了哪句了?”悟空是说唐僧忘记了《心经》讲的道理,唐僧认为悟空在说他忘记了内容词句。所以悟空教导他的师父:“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音,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这就是所谓的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疑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么能上西天呀。”
唐僧听了心里称是,就把《心经》背诵得更勤勉了,时时背诵,希望能念念不忘,祛褪六贼。但是一念疏忽,还是被六贼钻了空子。
话说唐僧四人西行旅途已过多半,渐近西天。走到了金平府慈云寺,这里的僧人听说是东土来的和尚,又是唐王的御弟,纷纷称奇,见礼过后,热热闹闹地把师徒请进了方丈,不用分说,招待丰盛斋饭。师徒四人想着以往化斋的艰难,不由得欢喜。吃了斋饭,在旁的众僧人又一起挽留唐僧,说今天是正月十三,晚上就开始有灯会了,到了正月十五最热闹了,不仅处处点灯,夜夜歌舞,还有个节目叫“金灯桥”,是上古就留下来的节目,非常具有文化和考古价值,并且视觉效果震撼。灯会一直到正月十九,机会难得,你们走过路过可不能错过呀!
这都是些什么和尚呀!出家人做在家人的事情,来了个外国的和尚大家围着看,晚上还要看灯节,一看就要从正月十三看到十九,还有时间念佛吗,就是嘴里念,心里想的也是灯会吧!可见出家人未必是真和尚,身体出家了,可能心还没有出家。
可能是被僧人们热烈的气氛感染,唐僧一念之差,就留了下来。连看了两天灯会,越看越有趣。到了正月十五,早早吃了晚饭,就和寺里众僧高高兴兴地进城看金灯去了。后果可想而知,正看得眼花缭乱,心驰神往的当口,哪想到乐极生悲,被三个犀牛精化作假佛摄走,才有了唐僧的第七十六难:玄英洞受苦。
本章的判词里说:“喜怒忧思须扫净,暂挺暂住坠三途。”唐三藏西行即将成就,一时放松,贪图玩乐,宽了禅性,魔头马上趁势而入,才有此一劫磨难,完全是唐三藏自己惹的祸。
《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贪图感官的享受,包括声色、美食、美味,或是身体的舒适,或是心理的满足,都是外在的快乐,会让人忘掉寻找内心最本质的快乐,转而舍本逐末。但是外在的快乐从来不长久,执著外在的快乐,失去后必然痛苦、沮丧。而不断追求这些外在快乐的过程,也必然是苦多于甜,痛大于乐,结果是使我们陷入不断的错误轮回中。
吴承恩由此发感慨道:“起念必然有爱,留情必定生灾。”
正是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的难防,才又被称为六贼,不仅是我们凡人,连唐僧这样发誓成佛、时刻提心精进的好和尚,也被六贼钻了空子,受了惩戒。
出家人做善事不做恶事,只能保证是个好人,未必能成好和尚;如同我们遵守公司纪律,是个好员工,但是不能保证我们事业就能成就。不论我们是凡是圣,也不论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要想达到目标,斩断六贼,心无旁骛,不受外界干扰,都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功课。
悟空的成佛之本
悟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就是“精进”。“精进”就是克服苦难的勇气和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唐僧是一个凡人,面对漫长的取经旅途,如果没有悟空的鼓励和督促,很难想象唐僧能够“到达智慧彼岸”。悟空的精神激励,在西行旅途中几乎随处可见,信手拈来:
……正走处,不觉天晚。三藏道:“徒弟,如今天色又晚,却往哪里安歇?”行者道:“师父说话差了,出家人餐风宿水,卧月眠霜,随处是家。又问哪里安歇,何也?”
……一日,天色已晚,唐僧勒马道:“徒弟,今宵何处安身也?”行者道:“师父,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三藏道:“在家人怎么?出家人怎么?”行者道:“在家人,这时候温床暖被,怀中抱子,脚后蹬妻,自自在在睡觉;我等出家人,哪里能够!便是要戴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八戒道:“哥哥,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今路多险峻,我挑着重担,着实难走,须要寻个去处,好眠一觉,养养精神,明日方好捱担。不然,却不累倒我也?”行者道:“趁月光再走一程,到有人家之所再住。”师徒们没奈何,只得相随行者往前。
前面又见一座高山峻岭。三藏心惊,问道:“徒弟,前面高山,有路无路?是必小心!”行者笑道:“师父这话,也不像个走长路的,却似个公子王孙、坐井观天之类。自古道:山不碍路,路自通山。何以言有路无路?”
从上面文字来看,悟空更像是唐僧的老师或者朋友。悟空教授唐僧的是“精进”这门课程。没有悟空的鞭策,唐僧能不能走完漫长艰险的西天旅途就是个问号了。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段落:
……三藏在马上欢喜道:“徒弟,我一向西来,经历许多山水,都是那嵯峨险峻之处,更不似此山好景,果然的幽趣非常。若是相近雷音不远路,我们好整肃端严见世尊。”行者笑道:“早哩,早哩!正好不得到哩!”沙僧道:“师兄,我们到雷音有多少远?”行者道:“十万八千里,十停中还不曾走了一停哩。”八戒道:“哥啊,要走几年才得到?”行者道:“这些路,若论二位贤弟,便十来日也可到;若论我走,一日也好走五十遭,还见日色;若论师父走,莫想,莫想!”唐僧道:“悟空,你说得几时方可到?”行者道:“你自小时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还难。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悟空这里是在提醒唐僧,不要被外境所纷扰,时时提起精神用心修行,念念都放在寻找内心佛性上。
……三藏在那马上高叫:“徒弟啊,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行者道:“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三藏道:“徒弟呀,西天怎么这等难行?我记得离了长安城,在路上春尽夏来,秋残冬至,有四五个年头,怎么还不能得到?”行者闻言,呵呵笑道:“早哩,早哩!还不曾出大门哩!”八戒道:“哥哥不要扯谎,人间就有这般大门?”行者道:“兄弟,我们还在堂屋里转哩!”沙僧笑道:“师兄,少说大话吓我,那里就有这般大堂屋,却也没处买这般大过梁啊。”行者道:“兄弟,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天地犹如一敞厅!”八戒听说道:“罢了,罢了!我们只当转些时回去罢。”行者道:“不必乱谈,只管跟着老孙走路。”
……那师父战战兢兢,进此深山,心中凄惨,兜住马,叫声:“悟空啊!我——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孙大圣闻言,呵呵冷笑道:“师父不必挂念,少要心焦,且自放心前进,还你个功到自然成也。”
这两段文字里,意思就更加明显了:唐僧继续前行的勇气,至少有部分是来自悟空。悟空俨然成了唐僧继续走下去的精神支柱。
《西游记》也借悟空之口,对悟空的“精进”态度做出了赞赏:“……行者跳将起来道:‘师父,梦从想中来。你未曾上山,先怕妖怪,又愁雷音路远,不能得到,思念长安,不知何日回程,所以心多梦多。似老孙一点真心,专要西方见佛,更无一个梦儿到我。’”
既然悟空代表精进的品行,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工作由悟空完成,就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悟空曾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为天地不容。戴罪修行,他的修行难度比普通人一定大许多。悟空最终也能证道成佛,功德圆满,悟空的成佛之本就是——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