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941700000003

第3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业与乐业》

在《敬业与乐业》中,梁启超认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那么,其他名人又是怎样看待事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有关敬业与乐业的名言警句吧。

一、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有关敬业与乐业的名言警句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劝学解》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

——(宋)欧阳修《送唐生》

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宋)朱熹

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

——(明)戚继光《练将·立志向》

学则智,不学则愚;学则治,不学则乱。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

——(明)黄宗羲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工作就是生活的中心。对于工作要是没有兴趣,那么每天的生活便会过得索然乏味。只要把工作视为事业而埋头苦干,那么你就不难在工作里发掘到生活的乐趣。

——[日]松下幸之助《路是无限的宽广》

只有把整个身心全部奉献给自己的事业的人,才有希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师,因此大师的高超能力需要一个人的全部心血。

——[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人生》

凡献身于一种事业的人,就会从那里找到一个向导,一个支柱,一个仿佛能规定他胸内心跳的调整器。

——[法]左拉《劳动》

最最要紧的是坚定。不要让痛苦使你背离你已经开始的、值得赞美的事业。谁只要能坚持到底,他便是有福的。

——[德]格里美尔斯豪森《痴儿西木传》

我们要追求那真实的功业,要追求对宇宙人生更深远的了解;要追求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意义的东西!

——[法]罗曼·罗兰《罗兰小语》

每当我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将有害于这个事业时,我就尽量少做;每当我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助于这个事业时,我就尽量多做。我一旦发现错误,就努力克服;一旦发现某些新的观点是正确的,就立即采纳。

——[美]林肯《林肯传》

把志趣和职业结合成一体,就像两只眼睛的视线合成一条。

——[美]弗罗斯特《泥泞时节的两个流浪汉》

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英]罗素

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为崇高的事业献身,就在于至高无上的艺术!

——[德]贝多芬《贝多芬传》

二、三条锦囊妙计——句子衔接法

我们可以从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学到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还可以从中学到句子衔接的方法。

关于句子衔接的方法,这里有三条锦囊妙计。

第一计:按照时间规律衔接

在叙事性文章中,事件的发展,人物的活动,都可以用时间来衔接。

如春回大地,荷花映日,枫叶似火,万里雪飘……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时间的推移。

第二计:按照空间规律衔接

除去时间规律以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空间规律来衔接句子。人、物位置的确定与变化,需要清晰完整的表述。它既可以由远及近、由高而低地组合句子,也可以由近及远、由低而高地组合句子。

如李白的《蜀道难》,诗句“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就是先上后下、由高而低的组合。

第三计:按照逻辑规律衔接

从已知到未知,从运用归纳或演绎的推理方法到推出结论,这些阐述道理的句子段落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就是逻辑规律。

如我们在议论文中,可以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喻证法、引申法等方法论述,再加上明确表示句子之间假设、因果等逻辑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首先……然后……”“既……又……”“不是……就是……”“如果……那么(就)……”“只有……才……”,等等。

以上三种基本的衔接规律,还可以有许多“变式”,它们能够相互完美配合,句子衔接便会条理清晰,而不会颠倒纠缠了。

三、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逻辑学中的“悖论”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人埃匹门尼德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

如果你注意到这位说话的人——埃匹门尼德也是一位克里特岛人,还注意到他话中的限定语“所有的克里特岛人”,你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问题:这位埃匹门尼德究竟是说了一句真话还是假话?

假设他说的是真话,那由于他也是克里特岛人之一,所以他必须说谎,由此可知,他说的应该是假话。

而假设他说的是假话,也就是说,有的克里特岛人不说谎。那他也可能是这些不说谎的克里特岛人之一,因此他说的可能是真话。

它就好像是一个令人困惑而无奈的语言怪圈,这个怪圈就是“说谎者悖论”。

再比如,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宇宙主宰者,有人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上帝是万能的,那么,他能否创造出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假定上帝确实是万能的,那么他要创造出一块大石头应该不是太难,然后,我们再看上帝到底能不能举起这块石头。

结果逻辑矛盾此时显现出来了:如果上帝能举起这块石头,那就证明他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他并不能创造出一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

但如果上帝不能举起这块石头,那同样也证明他并非万能的,因为无所不能的他不可能举不起来一块自己创造的石头。

“承认自己说谎的人属不属于说谎?”“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创造出一块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头吗?”这样的题目,就是逻辑学中的悖论。在这些看似无法回答的问题背后,藏着无穷的奥秘。

简单地说,悖论就是这样一个命题——假定它是真的,却推断出它其实是假的;而假定它是假的,又可以推出它其实是真的。

悖论的提出和解决,正是人类智慧的闪光,是科学发展的酵母。尚未被解决的悖论,被语言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共同视为激动人心的课题。

“理发师悖论”就是著名悖论之一。它是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在1903年提出来的,也叫“罗素悖论”。

这个悖论说的是,在英国的萨尔维村,有一家理发店刚开张,理发师在理发店门口挂出一块招牌: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好事者看到了这句话中的矛盾,给理发师出了一道难题:“那你给不给自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他就属于招牌上所限定的那类“不能给自己理发的人”,那么,他就应该给自己理发。

反之,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了发,那他其实就违反了招牌上的规定,他给“能给自己理发的人”理了发!

“理发师悖论”属于数学集合论方面的悖论,对数学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动摇了整个数学理论的基础,并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有关集合论的悖论会导致数学危机呢?这就好比建造房子的时候,没有打好地基,建在上面的房子就不可能坚固。因为集合论悖论涉及的是“集合”“属于”“所有”“无穷”这些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如果不对这些最基本的概念加以澄清,那么在数学证明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无穷无尽的问题。

下面也有两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悖论”,你是否能读出里面的逻辑矛盾呢?

A和B是不能比较的。

我激动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联军一炬 可怜焦土——《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写给法军上尉巴特勒的回信中,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财物的强盗行为,表达了对英法联军放火毁灭圆明园罪行的愤怒,讽刺了自居为“文明人”的强盗采取野蛮行动,无耻地将别国的财物占为己有的丑恶行径。在文中,雨果深切地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达出对东方艺术的崇敬。

一、锁上衣橱的作家——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

雨果是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一生出版了20多部小说。他的代表作之一《巴黎圣母院》,讲的是热情、单纯的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圣母院丑陋善良的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的故事。《巴黎圣母院》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其实这本小说背后还隐藏着雨果的一段趣事。

原来,雨果还没有开始写《巴黎圣母院》的时候,就把这部还在酝酿中的小说的版权卖给了书商戈斯兰。合同原定应该在1829年4月交稿,但是,时间都过去了一年,雨果还是没有交稿。不是雨果不愿意交稿,而是他忙于写剧本,根本无暇顾及这部小说,所以雨果一直没有写完《巴黎圣母院》。

有一天,书商戈斯兰来到雨果家,他本来不是来催稿的,而是想要找雨果买一个剧本。没想到雨果并不在家,雨果的太太虽然在家,但是她并不认识戈斯兰,家里的客人又多,结果就把他晾在一边了。被冷落的戈斯兰只得知了一个消息:自己想买的那个剧本已经卖给了别人。戈斯兰不由得火冒三丈,他想到之前《巴黎圣母院》的合同,决定报复雨果。

于是,戈斯兰突然要求雨果履行合约:如果不能尽快交稿,就必须赔偿损失。雨果一听,头都大了一圈,没有稿子,怎么交稿呢?雨果赶紧找人求情。最后戈斯兰勉强答应,给雨果5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小说《巴黎圣母院》。还有一个附加条件:如果到期没有完成就要罚款,迟一星期,就得罚款1000法郎。

背着稿债的雨果刚刚搬了家,连家还没有安置好,就开始写稿。雨果在书房里用绳子把4块木板扎在一起,做成书桌,就在这张自制的书桌上开始写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个月下来,雨果写了不少字。当时时局动乱,雨果的住处也不安全,他为了保护稿子,决定在稿件中加上一些读书摘记,转移到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雨果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搬运稿子的途中,这些东西居然丢失了。辛苦两个月的劳动成果,付诸东流。欲哭无泪的雨果,不得不写信,再次请求戈斯兰延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戈斯兰最后同意了雨果的申请,把交稿日期推迟到1831年2月1日。

雨果这次暗暗下定决心,绝对不能再拖延。他买了一瓶新墨水用于写作,还把全部的衣服锁在衣橱里,发誓在交稿之前,绝对不打开衣橱,不外出社交。除了吃饭、睡觉,他每天都坐在书桌旁,埋头苦写。雨果一心钻进小说创作的世界里,甚至到了12月,他都没有意识到寒冬已经来临了。

中途只有一次,雨果被亲王请去旁听公审,他才出去了一趟。为了不破坏自己的誓言,他没有打开衣橱取出衣服,而是穿了民卫军的制服。旁听公审回来后,雨果立刻回到书桌前,继续奋笔疾书。

1831年1月14日,小说《巴黎圣母院》终于完成,当初买的那瓶墨水也正好用完。当雨果用最后一滴墨水,写完最后一行时,他甚至想把小说的名字改为《一瓶墨水的内涵》。

不过,当雨果把《巴黎圣母院》交给戈斯兰时,戈斯兰却并不看好。这本书出版以后,媒体报道给予的评价也不高。

真正热爱《巴黎圣母院》的,是成千上万的读者。小说上市后大受欢迎,一版又一版地重印。雨果名声大振,成了法国当时最有名气的作家。更多的书商或出版商纷纷来访,请求雨果给他们写小说。

这样一来,雨果的寓所每天总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除了来访的书商或出版商以外,还有许多是邀请雨果出席宴会等社交活动的。雨果不得不抽出时间来接待这些客人,结果,他自然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写作了。他的另一部小说拖了几个月,也是迟迟不能交稿。

雨果可愁坏了,怎么办呢?他绞尽脑汁,终于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谢客法。他干脆对着镜子,把自己剃成了阴阳头——他剃掉了自己左边的头发、眉毛和胡子,只留下右边的头发、眉毛和胡子。

他这一副古怪的模样,使得人们无法邀请他参与社交活动了。等到过了些日子,雨果剃掉的头发、胡子渐渐长出来了,他的作品也完稿了。

凭借如此强大的精神和毅力,雨果后来又创作了被他自己称为“一座大山”的巨著——《悲惨世界》。

二、战争中的蝴蝶与苍蝇

战争和昆虫会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昆虫仿生学,在战争中的伪装、侦查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在,就让我们聊一聊昆虫家族的那些事儿吧!

蝴蝶和迷彩服

你也许不知道,蝴蝶还和迷彩服的发明有关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蝴蝶的翅膀色彩绚烂,若是藏在花丛中,便难以识别出来。二战期间,苏联有一位昆虫学家施万维奇,他提议: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结果,这一招还真有效,德军费尽心机,就是找不到苏联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谁也没想到,蝴蝶的伪装本领竟然能保护军事基地,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人们根据同样的原理,生产出了能够迷惑敌人目力侦察的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苍蝇与照相机

就连我们平时厌恶的苍蝇,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功臣呢!昆虫学家研究发现,苍蝇的后翅退化成一对平衡棒,当苍蝇飞行时,平衡棒就以一定的频率进行机械振动,这就可以调节翅膀的运动方向,保证苍蝇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至于在空中歪歪扭扭,不小心跌下来。

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原理,研制成一代新型导航仪——振动陀螺仪。这种振动陀螺仪可以让飞机自动停止危险的滚翻飞行,即使是在机体强烈倾斜时,也能自动恢复平衡。有了振动陀螺仪,飞机在最复杂的急转弯时也可以保持平衡。

不仅如此,苍蝇还与蝇眼照相机的发明有关。苍蝇的复眼包含4000个可独立成像的单眼,它能看清几乎360度范围内的物体!人们受到启发,制成了由1329块小透镜组成的蝇眼照相机,一次可拍1329张高分辨率照片。这种照相机在军事、医学、航空、航天领域被广泛应用。

人们还将注意力放在了苍蝇出色的嗅觉上。有句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从侧面表明了苍蝇的嗅觉是极其灵敏的,它能对数十种气味进行快速分析。科学家们根据苍蝇嗅觉器官的结构,把各种化学反应转变成电脉冲的方式,制成了十分灵敏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分析仪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宇宙飞船、潜艇和矿井等场所,用来检测气体成分,使科研生产的安全系数更高。

感兴趣的话,大家去看看昆虫与仿生学的相关书籍吧。

三、理直气壮——有关“理”的谚语和歇后语

理直才能气壮,下面有一些有关“理”的谚语和歇后语,读一读,让它们为你讲述那些关于“理”的道理。

谣言腿短,理亏嘴软。

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不怕争辩。

读不尽的书,知不完的理。

二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

反说反有理,正说正有理。

隔行不隔理。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公理胜于强权。

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

脚跑不过雨,嘴强不过理。

理不短,嘴不软。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以理服人心服,以力服人身服。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有理说得山倒。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空手走亲戚——无理(礼)。

老包断案——向理不向人。

绅士和淑女是怎样炼成的——《论教养》

《论教养》的作者利哈乔夫是俄罗斯著名学者和文艺理论家,他的文章生动形象,联系具体生活,阐述抽象哲理。

的确,彼此尊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而随机应变的智慧则是促进顺畅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发自内心的“尊重”和“随机应变的智慧”,便有了外化于行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

说到优雅举止,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礼仪。在东西方文化的交往和交际活动中,礼仪用来表达人们彼此的情感和尊重。那么,中西方文化中有哪些有趣的礼仪呢?

一、在西方文化中,“老”是尊称吗?——中西方文化中的礼仪差异

称呼篇

当一位西方人学习汉语中的家族亲戚称谓时,他可能会感到头痛。在英语中,grandfather既是祖父也是外祖父,grandmother则既是祖母又是外祖母,grandson同时可以指孙子、外孙,granddaughter则可用于孙女或者外孙女。而在中文中,家族称谓之繁多,举世罕见。中国的堂兄弟、堂姐妹为“内”,表兄弟、表姐妹为“外”,而英语则就用cousin一个词涵盖了所有这些称谓。

中国的“十三经”之一的《尔雅》中有一篇《释亲》,解释家族称谓约100种,其中的许多称谓,如“舅”“姨”“叔”“嫂”“兄”“弟”“婿”“侄”“甥”“孙”“曾孙”“玄孙”等,至今仍被沿用。中国人讲究内外亲疏远近之别,父系为内,母系为外。有内(祖父、祖母、孙子、孙女)和外(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之分,西方人却没有如此细致的区分。不仅如此,中国人还经常把宗族称谓扩大化,对一些并无亲缘关系的人,也称为“哥”“叔”“嫂”和“姨”。

在中国文化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孩子们一般不可能对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直呼其名,否则一定会被认为无礼。而在英语文化中,除正式场合称先生、太太、小姐之外,相识的人之间无论年龄大小,皆可直呼其名,并且这是一种关系亲密的表示。

在中国文化中,老先生、老太太、老人家等,都是表示尊敬的称呼。而在西方,“老”则是虚弱、老朽、不中用的代名词,称别人为“老”则是一种轻视、无礼的表现,所以不可用“老”来作为尊称。

问候篇

中国人见面经常问“你吃了吗?”“去哪儿了?”“干什么去?”如果你用这样的问候语去问候西方人,对方会非常困惑,有的人甚至会愤怒,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西方人看来,“我吃没吃”“我去了哪里”“我干什么去”都是自己的事,是别人无权干涉的隐私。西方文化认为年龄、工资、婚姻、恋爱等都是隐私问题,尊重隐私就是尊重个人,认为个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间。因此,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餐桌篇

在餐桌上,中西文化也有差异。

在中国的家庭餐桌上,大家在一个盘子里夹菜,不分彼此,实行“共餐制”;而在西方的餐桌上,人们在进餐时是将食物先放在自己面前的碟中,再从自己的碟子中取食。

因为西方人表达坦率,东方人表达含蓄,所以在交往中还闹出过一些好笑的误会。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总会客气一番:“今天的菜不好,请大家原谅。”当年李鸿章在巴黎宴请法国社会名流,根据中国人的习俗说:“今天的菜不好,请大家不要客气,随便吃。”法国客人听了不高兴:“为什么不用好菜招待我们?莫非是看不起我们?”饭店老板也抗议:“难道我们饭菜烧得差?”

中国人在餐桌上务必要劝酒、劝菜、劝客,如此才能显示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绝不会勉强别人,主人一般会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会如实回答。如果客人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当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西方人一起喝茶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中国人主动倒茶或拿饮料,西方人出于礼貌,喝完了杯子里的茶,好客的中国人一看杯子空了,就要不断加茶。西方人明明已经喝“饱”了,不知道中国的主人为什么还要一再添茶。这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以喝完为礼貌,而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的习惯是绝对不能让杯子空着,一旦杯子空了,就要添水,觉得这样才算好好招呼客人。

吃完饭后,西方人喜欢用AA制的方式付款,也就是将餐费按人头平均分成几份,各自付账;而中国人则不同,往往和共餐者抢着付钱,朋友之间若AA制地交往,就会被中国人视为缺少人情味。

数字篇

西方人特别忌讳“13”这个数字,因为救世主耶稣最后的晚餐桌上有13个人,他在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对数字13产生了恐惧和禁忌,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设法要避开13,宴客避免13人同坐一桌,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但在汉语文化里,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是“4”,因为它与“死”同音。

原则篇

在西方交往场合中,女士优先是被广泛遵循的原则。比如,进出门要让女士先行,上下电梯、汽车或进出门,男子要主动为女士开门等。中国的两条优先原则是老、弱、病、残、孕优先和上级、长辈、贵宾优先。

不过,这些礼仪习惯,也在中西方日益紧密的交往沟通中有所变化。比如,现代社会中,年轻的中国人也开始接受饭后用AA制的方式付款,也不再随便问朋友的隐私,等等。

二、我猜你需要——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名言警句则凝聚着思想的光华。读一读下面关于教养的名言警句,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和阅读体验,谈谈自己对教养的理解和领悟吧!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礼记·中庸》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宋)林逋《省心录》

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有教养的人的遗产,比那些无知的人的财富更有价值。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英]洛克《教育漫话》

对别人述说自己,这是一种天性;因此,认真对待别人向你述说他自己的事,这是一种教养。

——[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田地,这块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经耕耘和播种,也是结不出果实来的。

——[德]格里美豪森《痴儿西木传》

教养不是轻易地从别处买来贴在身上的东西,而是从你本人的生命里侧、皮肤底层渗透出来的光彩夺目的情操。

——[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语》

三、白发的领奖人——余光中随机应变的智慧

有一次,余光中先生去领一项重要的文艺大奖,等到他走上舞台以后,才尴尬地发现,身边的获奖者多是晚辈,只有自己满头白发,颇为引人注目。

别说是余光中身处这种场面了,就算让中学生和小学生一起领奖,多数中学生肯定也觉得脸上不太好看。

余光中先生当然也感觉非常不自在。等到致辞的时候,他说:“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该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经成名;但年老时得奖,就应该跟小伙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

余先生的这两句话既有哲理,又照顾到了在场的所有人,还化解了自己的尴尬。前一句“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该跟老头子一同得,表示他已经成名”,是在褒奖年轻后辈年少成名;后一句“但年老时得奖,就应该跟小伙子一同得,表示他尚未落伍”,表明自己人老心不老。

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余光中先生随机应变的智慧和风趣幽默的谈吐。看来,博览群书不仅能令人气质高雅,还能让人在尴尬境遇中从容潇洒。

灵魂问答的地方——《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作者借几间小屋的形象,使心具体化、形象化。不大不小的三间精神小屋,装下爱与恨,盛放我们的事业,安放我们自身。三间小屋构成了人们辽阔的精神世界。而在将精神小屋建造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我们不妨扩大疆域,增修精神的大厦。

人类的心灵是一片复杂、神秘的领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几个有趣的心理效应,看看这其中是否有你在生活中也遇到过的情形。

一、一夜之间变骄傲的班长——有趣的心理效应

爆米花效应

新学期伊始,班里重新选举班委成员。新当选的班长在一夜之间,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从前的他,微笑待人,抢着干活儿;一夜之后,他不仅不再抢着干活儿,还对别人指手画脚,满脸的自以为是。

同样的一个人,怎么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如此迥然不同了呢?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爆米花效应。因为这位同学有了一个新角色——班长,他对自己的认知发生了偏差,开始把自己看得过于优秀,就像是玉米粒变成爆米花一样一下子膨胀了好几倍。

其实,大家都是学生,班长也好,学习委员也好,都是为了让班级有效地运转起来。别小看爆米花效应,像这名班长这样自以为髙人一等,动辄发号施令,失去了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仅会失去同学的支持,还会在未来进入社会后吃苦头。

狐狸博士效应

说完了“爆米花效应”,我们再来看看“狐狸博士效应”。

狐狸博士效应的主人公不是学生,而是老师。

它是心理学家们在讨论优秀教师的共同特点时提出来的。

简单地说,狐狸博士效应就是指教师的明星式表演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影响。

研究资料表明,狐狸博士效应的确存在,善于表演与善用幽默的老师,更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成就,更受学生的喜爱。

所以,当你遇到一位幽默的老师,或许被老师风趣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或许老师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让你忍俊不禁,进而对老师讲授的内容也记忆深刻。

不过,课堂并不是舞台,如果你遇到的是端庄稳重、不苟言笑的老师,那么这位老师广博的学识和文雅的谈吐同样值得你欣赏。

二、盛放事业的心灵——门捷列夫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现

毕淑敏告诉我们,心灵的第二间小屋,要盛放我们的事业。一位名叫门捷列夫的化学家,用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用心灵盛放事业。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是一位高个子、长头发、蓝眼珠、宽前额的化学家,他总是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上衣的口袋特别大,据说那是为了便于放下厚厚的笔记本——因为他有了什么灵感,就要从衣袋里掏出笔记本,并顺手记下来。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因为这种规律和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相似,因此,他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称为“八音律”。他发现了元素之间存在内在规律,并且已经接近了这个规律,却终究差了一步,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1869年,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他把当时已经发现的63个元素,用贝采利乌斯提出的拉丁字母元素符号表示法,写在63个方形厚纸小卡片上,分别记上元素的名称、性质和原子量。他不断摆放着这些卡片的位置,摆放好,又打乱,再摆好,再打乱……他探究着它们之间的规律,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

门捷列夫后来回忆说,他在连续思考元素与其原子量的关系达三天三夜之后,极其疲惫地趴在办公桌上睡着了。突然,一张表,一张日夜思索的元素周期表,进入了他的梦境,各种元素在表中都按它们应占的位置排列好了。他蓦然醒来,立即把梦境中的这张表凭记忆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再逐一佐证,发现只有一处需要重新考虑……

这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的积累、思考,终于让门捷列夫迎来了顿悟!经过反复排列比较,他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甚至,当时有的元素还没有被发现,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周期表中为它们留出了空位。门捷列夫在《化学原理》一书中大胆地预言了三种未知元素,还详细描述了它们可能具备的化学性质。有人指责门捷列夫,认为他实在太狂妄。可是不出七年的时间,这三种元素——镓、锗和钪就分别被法国、德国和瑞典的科学家发现了。

就这样,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被一个个新发现的元素证实了。反过来,元素周期表又指导化学家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寻找新的化学元素。可以说,正是门捷列夫这位化学巨人所制定的元素周期表,奠定了现代化学和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三、世界上真的有完美的人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这些精神小屋或光明温暖,或坚固优雅,或坚定矗立。那么,有没有人的精神小屋能够完美地盛着爱与恨,盛放事业,安放自身呢?换句话说,世界上是否存在完美无缺的人呢?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我们身边,是否有完全符合标准的“完美的人”存在呢?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不过,对于小说家来说,完美的人物似乎是不存在的,小说家笔下成功的人物,往往是那些并不完美的人。在漫步小说人物画廊时,你会发现不少人物不仅不完美,甚至可恨、可怜,但他们却格外让人印象深刻。

阿Q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的人物。

阿Q自以为是一个“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的近乎“完人”的人,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阿Q很有“自尊”,就是对未庄有钱有势的赵太爷、钱太爷也不格外尊崇。他和别人打架若是失败,就会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阿Q赌博赢了钱,却不知被谁偷走了,这一回他真的感到了失败的痛苦,回到土谷祠,狠狠地在自己脸上打了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平和起来,似乎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另一个人,不久便心满意足地躺下睡着了。

阿Q有一次被自己看不上眼的王胡扭住辫子在墙上碰了个响头,又被“假洋鬼子”手中的“哭丧棒”(手杖)打了一顿。他为了转移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把愤怒转移到了小尼姑身上。

阿Q因为调戏赵太爷家女仆吴妈,遭到赵秀才一顿大竹杠,被赶出了赵家的门。在未庄无立足之地的阿Q为了生计,进了城。

阿Q从城里回来,变得阔绰了起来。不久,人们发现他其实是在城里干着小偷的勾当。

宣统三年(1911),平静的村庄忽然掀起了革命的轩然大波,被剥夺了革命权利后,阿Q依然如此生活。

没过几天,赵太爷家遭抢,阿Q被当作替罪羊抓进了县城大牢,又被判了死刑。临死前,阿Q最遗憾的事情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画得不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

格里高尔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的人物。

格里高尔是一位兢兢业业的推销员,他与爸爸、妈妈和妹妹住在一起,为了年老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妹妹拼命地工作。有一天,格里高尔一觉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浑身长了许多只虫子的脚,也不能用人类的语言和人们交流。因此,格里高尔丢掉了工作。

变成了大甲虫之后,格里高尔的饮食习惯改变了,他变得喜欢吃腐败的食物。吃饱了饭,他就像其他甲虫那样,在家里的墙壁、天花板上爬行。

家境由此每况愈下,女仆被辞退了,首饰被变卖,住房也被租给了三个房客。格里高尔目睹了家人的困苦,日夜饱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痛苦的折磨。

日子久了,每天为格里高尔送食物的妹妹开始厌烦他,父亲更是把家中的种种不幸归咎于他。家人干脆把他的房门锁上了。

格里高尔在无人注意的时候,在极端的孤独与痛苦中死去。

小说世界里经典的人物不计其数,虽然这些人物可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他们会让你发现一些你在生活中感受过的、看到过的熟悉的人与事,发现生活的真谛。

同类推荐
  • 卓越校长的5个习惯

    卓越校长的5个习惯

    本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丛书”中的第十二册,本书从校长的自我管理、员工管理、家长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成就一个卓越的校长做出了规划,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既为新校长准备了一系列简便易学的实用技巧,又为有经验的校长提供了一套学校科学管理的参考策略。
  • 文化研究概论

    文化研究概论

    “文化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准学科”,它是英国伯明翰大学的传统。这个传统主张打破以往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壁垒两分,将整个社会生活纳入研究视野。它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进入大雅之堂,担当起颠覆统治意识形态话语的文化批判使命。事实上,在今日全球文化研究方兴未艾、一路走红的现象背后,它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立场,始终是未有松懈的。特别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气候普遍右转,保守主义盛行,左翼批判理论在公共领域颇有难以为继之势后,也使更多的学者转移到文化研究麾下,以迂回方式来继续他们的社会批判。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文化研究进一步的跨学科发展趋势。
  • 新课标英语学习资源库-带家具出租的房子

    新课标英语学习资源库-带家具出租的房子

    课标是常新的,经典却是永恒的,走进经典的选择,学习兴趣的提高离你只有一步之遥。本套丛书包括奥林匹斯山众神、白雪公主、百万英镑、包打听、财神与爱神、打火匣、带家具出租的房子、公主与美洲狮、好孩子的故事、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黄缘奇遇、灰姑娘、井边的牧鹅女、警察与赞美诗、两个勇敢的伊洛特人、母亲的故事、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女巫的面包、青蛙王子、三万元遗产、沙丘的故事、忒修斯历险记、特洛伊战争、天国花园、小爱达的花、小红帽、幸福的家庭、雪人、一本不说话的书、勇敢的小裁缝。
  • 吹牛大王历险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

    本书原为德国民间故事,后由德国埃·拉斯伯和戈·毕尔格两位作家再创作而成。这是介于童话和幻想故事之间的作品,是根据十八世纪德国男爵敏豪森讲的故事编写的。
  • 叶紫精品集

    叶紫精品集

    叶紫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其作品多描写农民的生活和斗争,乡土气息浓郁,语言朴实,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散文以写实见长。本书收录其作品中包括散文、小说等多篇名篇佳作。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三年级下册)

    语文课超有趣:部编本语文教材同步学(三年级下册)

    “语文课超有趣”系列由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担任顾问,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学者团队,按照“新课标”要求,以温儒敏高效语文学习理念为核心编写。本系列围绕新版教材的课文篇目,同步进行相关知识的汇总、梳理、延伸、启发,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课文周边的历史、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配套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是语文教育研究领域多位名师、专家共同推荐的语文课内同步拓展阅读教辅书。配套性:与新版语文教材同步推出,根据课文篇目进行针对性编写。知识性:精选课文周边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每一课背后的知识体系。趣味性:打破刷题、死记硬背模式,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趣味。启发性:提供跨学科知识转化的钥匙,引导学生自发拓展认知领域。
  • 凌武神决

    凌武神决

    前世我对你们的信任,却换来的是你们的阴谋,今生我定会踏破山河,覆灭你们的幻想!
  • 篡道噬天

    篡道噬天

    这是一个强者恒强的故事明明只要经过岁月的积淀,成年后的主角就能横扫八荒,但偏偏要辛苦历练,走上一条不一样的巅峰之路。宇宙食物链最顶端的异兽--吞天,是怎样开始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放弃直接吞噬获取能量的‘陋习’!一起来看看小吞天怎样成长,横推世间敌!
  • 末日之混沌炼气士

    末日之混沌炼气士

    末世来临,万族争锋,踏破九重天!战场厮杀,有我无敌,何惧千百劫!强悍的混沌练气士传承有着什么秘辛?万族生灵面对的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张凡又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求大家点击、收藏、推荐!拜谢!
  • 今生没想过会遇见你

    今生没想过会遇见你

    我为神明,柔且深情,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 五千残烛明灭

    五千残烛明灭

    此身为罪之躯,万恶为源,原罪之始,穿越于各个位面,奋战在战场前线。何谓之善,何谓之生?活跃于光影交织的圣战之中,将善意播撒大地,用杀戮净化世界,无人晓吾之事迹,无人知吾之真名,曾忍痛背负万世之恶念,为救赎世人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纵使最终迎来的只有毁灭,了无遗憾,此为赎罪之唯一路途,那么此身无须任何意义,此身,定为背负者最终之救赎。————刚光与影的背负者·织斑翼(都说了无名,这当然是假名啦O(∩_∩)O~)织斑翼:作者大大,还没上场就给我立死亡FLAG,真的大丈夫吗?作者:大丈夫だ、问题ない织斑翼:⊙﹏⊙b汗
  • 最好别爱我

    最好别爱我

    最好别爱我和男人相亲,一外地碰到了我以前的初恋情人,而就在与初恋情人叙旧的时候,餐厅的经理向我发出了追求攻势,我应该和谁拾起情缘呢?一个女人和三个好男人的故事,想要看吗?请打开下文吧。
  • 那一页青春一叶知春

    那一页青春一叶知春

    生活的重压下,有人通过艰苦奋斗一步步走向小康,也有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垮。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80后,懵懂、坚定地从农村走出来,走向城市,奋斗在一线。叶子虽然普通,却有旺盛的生命力,一片叶子绿了,春天就要到了。
  • 磨刀霍霍

    磨刀霍霍

    磨刀霍霍向猪羊。当人连猪羊都不如的时候,阿木是否也会依然磨刀霍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