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营造”某种“文化氛围”是个时髦的事情。“营造”里面的“营”字何解?我以为是经营。试想,当今世界,没有钱,“造”什么呀?有了钱,当然就要经营了,除非你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破产。所以,“营造”某种“文化氛围”,包括“营造咖啡文化氛围”,目的绝非高尚。当大部分大陆人看见花花绿绿的广告还会大惊小怪,当囤积居奇、投机倒把之类行为在大陆刚刚脱罪的时候,有一群蜗居在那个想分家又怕挨揍、面积不到大陆千分之四的小岛,根在大陆的人却回大陆闯荡。一番精心策划之后,这群岛民瞄准了大陆普洱茶市场。他们先是出手囤积廉价的普洱茶叶,然后一掷千金地宣传虽然中国百姓喝了上千年这种茶叶,却居然从未发现它与生俱来的种种惊天效能。于是一群傻乎乎又不懂市场经济为何物的大陆追风者相信,“益寿延年”、“防癌抗癌”等,不过是普洱茶无数伟大的功效之中最微不足道的部分罢了。
结果没有意外:几年后,这群岛民获利离场,可怜那些大陆追风者唯有守着堆积如山的普洱茶,捶胸跺脚、痛不欲生。一时间,号称南中国最大的“广州芳村茶叶市场”数以千计的茶叶店,形形色色、真假难辨的普洱茶直堆门外,分明是茶篓子茶罐子比人多,活生生的一派门可罗雀景象。这就是来自不产普洱茶的地方、又甚少喝普洱茶却精通市场运作的天才们“营造普洱茶文化”,大获成功的精彩案例。后来,又来了一批岛民,在大陆开办形形色色的“咖啡馆”,门口也放几粒咖啡豆。挂着“咖啡殿堂”金字招牌的“咖啡馆”内部,却是活生生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其实在卖杂种咖啡,竟然恬不知耻地对之冠以什么“牙买加蓝山一号”、“顶级哥伦比亚”等如雷贯耳之大名。许是躲在里面的那些个满口“世界咖啡经”的土老板,除了在海峡两边来回转,从未离开亚洲半步,也根本没见过什么真正的“极品蓝山”、“顶级哥伦比亚”。其实真正的“蓝山咖啡”,确实是世界最贵的咖啡之一。
至于是否最好的咖啡,完全取决于个人口味。对白种人而言,它淡而无味,不够劲。但是对有强烈“脱亚入欧”欲望的东洋黄种人,它却是容易接受的东西,故而在日本大行其道,也深得哈日一族的青睐。再说有些内心怨恨自己投错胎的亚洲人之所以喝咖啡,要的是样子像就好,至于咖啡味道与那白人喝的相同与否,却无关宏旨。有趣的是,在那些西方咖啡消费大国,人们似乎更在乎咖啡“汤”的制作方式,什么Cappuccino,什么Espresso, 什么土耳其咖啡等,并不特别在意咖啡的产地和品种。在欧洲的老牌咖啡厅,打听 “蓝山一号”这等东西的,多半会被归类为土老冒。“营造咖啡文化氛围”,不就是营造让你爽快付款的氛围吗?这倒也没啥,商业嘛。这牙买加蓝山咖啡的运作,本来就是一个很好的MBA范例。“营造咖啡文化氛围”之风吹到神州大地,引来成群的时尚追风者。
在美国,常看到的情景是:老美迫不及待一仰脖子喝干最后一滴咖啡,然后冲入体育竞赛场,或狂欢或怒吼;要么杀回现实生活的激烈搏斗之中,拼个头破血流。在欧洲,常看到的情景是:白种欧洲人,在遍布大街小巷的露天咖啡馆,对着一杯鬼才知道味道好坏的黑乎乎的咖啡水,或一脸茫然、可怜巴巴地一整天无所事事;或神采飞扬、口沫横飞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演讲。从这些场景,也许可以管窥“真正的”咖啡文化之一二。至于那些岛民们在大陆开的咖啡馆,中不中西不西,卖肉酱意粉,也卖海南鸡饭。那里的咖啡,无非是催眠术士在你眼前晃荡的水晶灵摆,或是引爆你钱包的导火索而已。哪来什么“咖啡文化”!文化,从来就不是营造出来的。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文化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描述。文化的传递靠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之深之广,本来就是历史的积淀、祖宗的言传身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想在这片千人千味的土地上,营造什么新品种“饮食文化”,包括什么“咖啡文化”,无异于巴比伦人建通天塔,结果是冒犯上帝,结果是被上帝诅咒,结果是一帮“营造者”自说自话,谁也不知道其他人在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