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微信我说:教我们设计课的X老师出国读书了。我第一感受是怀疑,因为若我记得没错,她应该是40有余,正是工作和忙家庭的年龄。我打开qq翻到她的空间,上面像散文一样记录着到美国的点点滴滴。有下雨天自己修窗户,雨水打湿地板,自己踩着凳子提着工具箱;也有思念家乡美食,半夜爬起来煮水饺充饥;还有熬夜赶作业的辛苦与疲惫。文笔行云流水,透露着开心与有趣。只是下面的评论却大径相同,更多是不解,有的甚至劝说:回来吧,在外面那么辛苦。于是我和同学聊起来,同学说:我在大学时就觉得她和别人不一样,没想到她真的出国了。我讯息道:你也可以啊。同学回复:我要养家,哪有这份闲心。我不知道这位同学的做法是否真的如她心里所想。但我心里却在佩服与羡慕这位开启新生活的老师。在大学专业课上,除了必要的知识教学,她也在和我们聊着人生态度和规划,自己的喜好与想法,思维清晰明确有主见,也有那么一次透露自己很喜欢某个国家的设计。时过近十年,竟然得知了她出国读书的消息,即惊讶又在情理之中。她坚持到了40岁,迈出了自己想走的路。想必其间经历了很多挣扎与周围人的劝阻,也会预估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只是她还是坚持住了自己的想法,哪怕过程与结局会辛苦与不易。
同样的也有在隔壁部门的一个小姑娘,她毕业来到这家公司,做了两个多月就辞职。公司的薪资还是可以的,而且她所在的部门不是很忙。因为刚来时在电梯里打了招呼,就私下加微信互通着有无。她离职时,和我道别。我好奇的问:“你为什么要离职?”她说:“我不认同直属上司的价值观和做事方式。”她所在的是业务部,业务往来并不像技术那么纯粹。我劝说着:“业务部本来就是这样啊。而且你的领导还是很有工作能力的。我私下觉得,工作是工作,没必要把生活交友的价值观附加进去。”她很认真的说:“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我也想明白了,我还是觉得不应该这样,我想做些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事情。”我没再就此说什么,觉得她会有点天真,又很羡慕她的勇气。我问她:“那你打算怎么办?你还要在这个行业做么?”她开心起来,和我介绍起她的朋友,想加盟朋友的店,不是因为效益好,而是觉得这个店承载着她们民族的文化,同时店里的伙伴人品和做事方式更正确。当她条理清楚的说完,我有些佩服起来。目前她一直在那家店工作着,他们发展不错,也在开着分店。通过朋友圈时不时了解着:每天开心的上班下班,规划着店的发展,不懈的作着公益活动推广她们的民族文化,感恩生活中的小确幸。
然而,更多的人放弃了自己当初的理想,或是因为本身没有想法,或是人云亦云,更多是被现实和生活拖累。但我觉得,当我们下班后静下心,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理想是什么,至少想一想自己年少的爱好是什么,再或者想一想现在过得是否开心,是否还能换一个方式生活,是否还在坚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