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84100000007

第7章 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映射的是教师的哲学观和价值取向;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特点、语文知识、社会需要三要素;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很少有自己的语文课程意识,更可怕的是,我们自己没有,还不允许别人有。一旦看到哪个教师在按自己理解的课程意识组织教学活动,我们就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这是语文课吗?这有语文味吗?

有没有课程意识,表现在我们备课、上课、评课时,对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的态度上。有的话,我们总会自觉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为什么要这样教?这样教对学生有什么帮助?这样教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怎样的意义?我们总是习惯了教教材、搬教参,甚至习惯于等集体“备课”给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教案,哪有心思去思考这些问题。时时刻刻这样纠结,会不会弄出个什么毛病来?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三要素——学生特点、语文知识、社会需要——尽管是兼顾与统一的,但对作为具体的语文教师而言,课程意识应该给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着眼于学生实际、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语文素养的内涵又是什么?有人说,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也就是说,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是应该有它自身的课程体系的,这一体系包含着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方面。但由于其学科特征的因素,这一体系又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需要的是以“滚雪球”的方式积累和丰富,更多的需要我们不断开发、开放。它对我们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什么时候教、用什么教、怎么教,这一切都要有新的考虑。

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

课程意识,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方面。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课程意识的强弱程度直接影响着教改的成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这样来看,教师要形成自己的课程意识,恐怕得从对课程的认识开始,形成所教学科课程教学的主张,培养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能力,探究符合课程特征的教学策略,建立符合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指标。

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弊端是,语文教师对课程意识的漠视和被动。“考什么,教什么”,“文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要求什么,教什么”。教程不断地冷漠化、孤立化、封闭化,教学随之机械、枯燥、乏味。

在我看来,课程意识说的是教师对课程的敏感程度,用我的话来说就是“课感”,这种“课感”又不是局限于一城一池的,而是教师有意识的课程理论自我建构,还包括对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等职业意识。事实上,教师有没有课程意识,其课程意识的程度怎样,直接影响着是不是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以人为中心,是不是明白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学生为什么学,以及什么时候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

这样来看,作为教师要形成自己的课程意识,恐怕得从对课程的认识开始,形成所教学科课程教学的主张,培养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能力,探究符合课程特征的教学策略,建立符合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指标。

这就提醒我们,语文教师要从人的个人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对人的需要出发,在我们的哲学观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用心研究语文课程目标,围绕目标研究教材,搞清楚我们在什么时候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进而形成适合我们的学生和我们自己实际的“课程体系”。当然,这一体系又不是不可逾越的,更多的要相机而教,要在引领学生在阅读涵泳上下工夫,在实际的表达中不断丰富。

我相信,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有了自己的课程意识,就不可能轻易被专家的言辞所左右,更不会被一个又一个的模式所迷惑。

课程的哲学取向和价值导向必须与时俱进

对于语文教师日常教学而言,语文课程的三要素(儿童、学科、社会)是统一与兼顾的,他的课程意识更多的应该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着眼于学生实际、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培育。但对三者尺度的衡量、标准的定度,映射的是教师的哲学观和价值取向。

我比较认同生命化教育理念,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当下语境中的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主流价值导向,也是对新课标关于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做出的个性化的回答。

教《雅舍》时,我就思考这应该是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梁实秋是一个“走狗文人”,有鲁迅先生早年的《走狗文人梁实秋》和《“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为证。按照教参的文字,我们就很难看到梁实秋先生的另一面。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给学生提供了一段关于梁实秋先生生平介绍得比较客观的文字。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研讨,从文本中看到了梁实秋的“风趣、幽默、乐观、阔达”,看出了他的“爱国心”,看出了他“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语),明白了我们评价一个人要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之中,而不是轻易用是“好”还是“坏”来下结论。对人的要求不能苛刻。生命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思想内容。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本的教学,这样的教育才是尊重生命的教育。

课程内容的开发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教学也就是一个课程内容的开发,它是动态的生成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打破语文课程“专制”的意识,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语文、解读文本,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学习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们把教学活动的注意力和重心放在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上,关注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

在与同学们研读《孔乙己》的过程中,为帮助学生加深对死读书的教育对知识分子毒害的认识,我引导学生联系应试教育背景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亟待改革的中高考弊端,加深了他们对教育改革紧迫性的认识。在指导阅读散文《散步》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亲历的、与亲人共享天伦的情景,结合课文谈自己对亲情的感受。就在这样的细节处理中,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不知不觉得到了诱发和提高。时间长了,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全面的发展。打破教材,并不是抛开教材另搞一套,而是要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围绕如何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及时的指导,有效地帮助学生调整思路、改进方法、总结提高。

个体性的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必要条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发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帮助指导,让他们能够运用已有的语文教学资源,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事实上,不同的文本表达的方式并不一样,流露的情感态度也不一样;我们的学生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善于表演,有的善于思考,因而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是从具体的文本和学生实际出发的、多样化的,而绝不能是同一化的,甚至于是固化的。课堂上,教师要凭借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敏感、自己的专业技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或表演,或活动;或分工,或合作;或示范,或指导;或讲授,或研讨;或借助多媒体和网络平台,或读书、思考、讨论……流程的设计可以先整体,也可以先个别;可以先创设情境,也可以后再现场景;可以先微观,也可以先宏观……

我曾挑起一个话题:手机与课程资源开发。引来的几乎是一边倒的声音:中小学生大面积使用手机不太好,坏影响太多!学生用手机,不仅玩智能游戏,还可能上课时查看短信,也可能上课时在抽屉里偷着玩,最可气的是考试时群发答案,令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面对势不可当的手机,我们是从正面积极发掘其资源充分利用,使其价值最大化,还是逆潮流而动,站在反面严防死守?不同的抉择反映出的是教育理念的本质性差异。

我们一方面必须正视学生许多时候不把手机用在正道上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智能手机可能会为我们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带来无限的生机。我们要思考的是积极的应对之策,而不能一味地想着怎么堵。

不妨看看湖南郴州菁华园学校熊振鸿老师的《编“导学案”与“百度”一下》的片段:

在编写关于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导学案》时,考虑到对学生来说,它是鉴赏难度比较大的一首词,读懂这首词,必须对作者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于是我在“自主学习”环节,弄了个“知识链接”,请同学们去发挥智慧,于是他们读课文,翻资料,分任务,向其他组打探情报……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把我这个老师晾在了一边。

忽然有学生向我举手:“老师,过来一下,这个题目不会。”

我过去一看,就是那道“探究”题,我把手一摊:“老师不说。”

“那怎么办?”

“小组讨论一下。”

“如果讨论了,还不会呢?”

“讨论后我再告诉你们一招。”

“那好吧。”于是,三四个脑袋挤在了一起。这时,其他组也纷纷向我求助,问的都是同一问题。我给予了他们同样的答复。

五分钟后,我问:“那道‘探究’题搞定了没有?”

齐刷刷的:“没有。”

“教绝招——‘百度’一下。”

“那等下校领导查到了怎么办?”

“我顶着。”

于是,他们纷纷掏出了手机,猛一阵“百度”。

我一阵窃喜:这下手机派上用场了。

…………

自然而然,他们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在展示时,他们你争我抢地上台了……

这节课,没有学生睡觉,大家都在动,并且所有学生都“玩”了一会儿手机。

既然禁止不起作用,为什么我们不想想法子,让手机用在“正道”上呢?熊老师提供的案例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要明白,不管我们怎样强调教育对象有多大的特殊性,都不能忽视一条规律:教育就是因势利导,顺其流则疏导者事半功倍,反之,费尽苦心还往往被折磨得焦头烂额。

我们为什么不想想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了?当下的智能手机已通过对浏览器显示技术的改进,使得用户能够通过手持设备浏览到与PC机几乎相同的效果,实现了手机上网与PC上网的无缝对接。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将手机与笔记本一样引入课堂,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呢?不说国产智能手机价格远比笔记本电脑便宜许多,它的体积也比笔记本电脑小许多,携带也方便许多。在学生人手一个电子书包不可能一下子成为现实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转换一下思路,让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在课堂讨论时随时检索一下呢?

或者我们的作文课(国文的、英文的)如果让学生现场写在微博上,写完后大家围观,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为什么不去想想,当学习成为学生的第一需要的时候,他们手上的智能手机会发挥什么意想不到的作用?

同类推荐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

    《教育:创造无限可能》是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领衔一线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汇集教育的所思所感,并通过典型事例,探讨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和教育理想的书。本书从让人刻骨铭心、感动良久的故事入手,阐明: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每一个教育者、每一个教育主体、参与者等都具有无限的可能,具有无穷的潜能。发现这些可能和潜能,并用爱与责任去激发它们,就能成就精彩的教育。
  • 政策人类学:新政治人类学与公共服务(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政策人类学:新政治人类学与公共服务(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公共管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共性,因为只有找到了共性才能够制定公共政策,一本学习公共治理学科最全的入门教科书。
  • 中国模式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模式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采取简单的赞成、回避或者消极应对态度都是不可取的,其背后实际是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分歧。本书围绕中国发展过程的三条线索——民族复兴、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结合理论与实际国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研究指南,以国内外学界与媒体最近十年来对中国模式的讨论为背景,对中国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 校长学校岗位与师生的管理(上)

    校长学校岗位与师生的管理(上)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热门推荐
  • 张强文集·演讲与访谈卷

    张强文集·演讲与访谈卷

    演讲口才,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每天都要与人沟通、每天都要与人交流。所以,一旦你学会了演讲口才,你将受用一辈子。它将为你的事业、为你的人生创造无限的财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之君临天下

    都市之君临天下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前身都可以是一个神祗。而每一座都市,都是人类的集散地,更是有着大气运的地方,有毁天灭地威能的大禁器镇压。主角逆天修行,唤出身体中潜藏的神祗。带着周天星宇,掠取三千城市之禁器,对抗异族,鞭策环宇,君临天下。书已肥,可以放心宰割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诺拉领主

    诺拉领主

    筑长城,修运河,设锦衣卫,横扫六合。后世称之为“始皇帝。”李恩:“我定要让华夏的荣光重现在这个世界。”
  • 二十四诗品(古典文库)

    二十四诗品(古典文库)

    《二十四诗品》,唐末诗人司空图作,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貌的诗歌理论著作。以二十四首小诗对唐诗的各种风格和流派进行了汇集、整理和分类。
  • 给我一支枪,干翻小鬼子

    给我一支枪,干翻小鬼子

    亲情、友情、爱情交织的乱世悲歌。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北地区。马龙、亢振刚等这些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在这场空前的民族危机中,逐步成长为一批勇敢、机智的民族英雄。故事一波三折,场面震撼人心。亲情、爱情、友情也在这场民族搏杀中演绎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 重生之名门宠妻

    重生之名门宠妻

    第一次见面,她撕了他的裤子,找他碰瓷了五百块钱;第二次见面,她碎了他最爱的模型;第三次见面,他奶奶直接让她俩领证!本以为是个一无是处的懦弱大小姐,没想成把大家闹的鸡犬不宁,智斗继母,打脸女配,凭借一身医术混的风生水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吃出一个黎明

    吃出一个黎明

    末世降临,杨帆意外觉醒,拥有把任何物品变成实物的能力,在这黑暗的末世中崛起,誓要吃出一个黎明!变异兽?吃!矿石宝物?吃!极品装备?吃!烹、炒、煎、炸、蒸、煮、炖、烩、熘、焗、烤、焖、烧、拌、腌、熏、滑,吃货的末世,就是要这么任性。
  • 林兰香

    林兰香

    小说成功地描绘了一大批市井人物,其中有侠客高士、僮仆侍婢、倡伎优伶、恶霸奸商、妖人流氓等,可以说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全书人物达三百二十人之多。几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如燕梦卿的逆来顺受、耿朗的卑劣、任香儿的嫉妒和任自立的贪婪等。作品重视细节描写,语言简洁流畅,对话生动,且多能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不乏精工妙笔之处。特别是小说的结尾,燕梦卿的遗物被大火烧得干干净净,脱尽才子佳人小说大团圆结局的案日而别具一格,颇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