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蒙古的大肆攻伐掠夺,西夏朝廷中,以太子李德任、御使中丞梁德懿、右丞高良惠为代表的一些王亲重臣,提出了联金抗蒙、安抚百姓以拯救国家危难的战略意见,但是遭到了夏神宗遵顼的坚决反对。夏光定十三年(1223年),遵顼在兴、灵诸州春旱、“饥民相食”的困境中,仍令太子德任率兵攻金。德任不受命,再三劝说父亲与金国修好,但遵顼一点儿也听不进去。德任便以削发为僧与父亲相对抗,遵顼一怒之下,遂下令废掉太子,将德任囚禁在灵州城内。御使中丞梁德懿上书遵顼说:“国家用兵十余年,田野荒芜,民生涂炭,连妇女小孩都知道国家濒危,可是朝廷诸臣,还在清歌夜宴,一点儿也不担心国家的危亡。太子因父子之情,以国家社稷为重,毅然奏陈大计,敬献忠言,是不得已啊!”他劝遵顼召回太子还宫复位,使臣民悦服。遵顼勃然大怒,当面斥责他,并罢免了他的官职。遵顼一意孤行,忠言良策都不能使他改变附蒙侵金之策。但是,蒙古对他却早已失去了兴趣,多次遣使责令他退位(原因是夏国攻金多次失利),遵顼成了他自己制定的附蒙抗金政策的牺牲品。
夏光定十三年十二月,这位状元皇帝在国内外的一片反对声中,自知已焦头烂额无力支撑,便将帝位传于次子德旺,自己做了西夏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乾定四年(1226年)卒,终年64岁,在位13年,谥号英文皇帝,庙号神宗,没有陵号。德旺继位,时年42岁,是为献宗,改元乾定。他是大夏国第九位皇帝。德旺决定改变其父的政策,一方面采纳右丞相高良惠的建议,与金重新修好,以求共同抗蒙。乾定二年(1224年),夏金议和,称“兄弟之国”。另一方面,乘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未归之际,派遣使节联络漠北与蒙古有仇的部落,结成抗蒙同盟。成吉思汗已得知西夏在组织抗蒙力量,即密令经略中原的蒙古统军孛鲁率军从东面攻夏,自己也准备结束西征战争,挥师东返。蒙古第五次征夏战争开始了。
夏乾定二年九月,孛鲁率大军越过黄河攻打西夏东部的银州。西夏大将塔海率兵迎战,大败被俘,夏兵数万人战死,牲畜被掠走数十万头。蒙古军占领银州。夏献宗德旺曾派使臣向金求援,但金国已是亡在旦夕,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力量援救西夏。这一年夏天,成吉思汗从西域凯旋,途中围攻西夏西部重镇沙州。沙州守将籍辣思义率领全城军民坚守城池,顽强抵抗,蒙古军围攻数月,未能攻克。其间,城中乏食,籍辣思义首先献出自己的牛羊,供军中食用,又命城中富户也献出牲畜,城中牛羊马驼差不多都被吃光。蒙古兵挖地道欲穿越城墙,夏兵在地道中放火,烧死蒙古兵甚多。沙州军民在兵力与蒙古军十分悬殊的情况下,竟能守城半年,给西夏军民很大鼓舞。夏献宗德旺见银州失守,漠北诸部也在蒙古军的扫荡下溃散,沙州又被围,不得不派出使节到蒙古军前请降,并答应派送人质。而成吉思汗围攻沙州半年,师劳兵疲,最后也接受了西夏的投降,从沙州撤围,回师漠北根据地和林(在今蒙古国境内)进行休整。东部战场孛鲁也移兵攻金,西夏又渡过了一次危机。
蒙古第四、第五次对夏战争是前几次战争的深入,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伐金和远征西域的后方安全,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经济上和军事实力上通过征调和胁迫其攻金来削弱西夏。西夏虽有所图谋,但在蒙古强大军事压力下,未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