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万年前左右,生活在宁夏地区的先民们,在漫长而缓慢地历史演变中,结束了原始群居的状态,开始按血缘关系组合起来,进入了氏族社会的最初阶段———母系氏族社会的形成时期。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通常被中外学者们看成是人类早期生存技术的两次飞跃。前者以打制粗大石器为标志,后者以刮削与磨制石器为标志。但在近一二百年里对中华广袤大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发掘研究中,人们竟意外地发现,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古、宁夏到新疆、西藏的广大地区,还同时散布着一个以打制细小石器为共同特征的原始文化带。这一原始文化带被称为“细石器文化”。宁夏的“细石器文化”遗址的时间断代大体上距今1万年至5000年。那时宁夏的中部、北部,由于黄河冲积平原还处于潴湖沼泽充斥其间的状态,不适宜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人类只能选择在贺兰山东麓的洪积坡地周围和鄂尔多斯台地的西南边缘一带居住生活。迄今,考古工作者在宁夏已发现了20余处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其中在今宁夏贺兰县暖泉村南3 公里处的“细石器文化”居民的居住遗址,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形态及经济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暖泉遗址地处贺兰山东边洪积坡地上。这里地势高而干燥,周围有大片的荒漠和草滩,附近还有清澈甘甜的湖水,自然条件很适宜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有些原始居民们便拖儿带女地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定居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修造房屋居室。他们先用石制挖掘器,在地面上掘出一个长宽各约3米的浅地穴式的方形圆角坑,再在朝东的一面正中掘一条狭长的门道伸向室外。正对着门道的居室正中,修造一个供取暖、照明和炊煮食物用的圆形灶膛。灶膛的后壁嵌放一个口沿饰锯齿状、腹部饰绳纹图形的夹砂圆底罐,那可能是用来保存火种的,因为发现里面有“灰烬”。在灶膛的旁边,放置一块石板磨盘和一根磨棒,这是用来碾碎采集来的充作食物的草籽的,屋内还放有少量的作为工具的细石片。这就是考古工作者在暖泉“细石器文化”遗址发掘的一处房址的情况。有专家说,暖泉细石器文化居地遗址,其结构几乎和黄河中游西安半坡遗址中的房址别无二致,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
这处只有9平方米的浅地穴式的单间居室,只能适用于对偶婚的小家庭使用,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婚姻单位。不过这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经济生活除了畜牧狩猎外,采集经济还占有一定的地位。每天,男子总要出外从事狩猎,早出晚归,有时能打些猎物回来,有时则空手而归。这种不稳定的狩猎经济生活,使得男子的社会地位较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受到尊敬。她们在家中从事采集和畜牧,能保证比较稳定的经济生活来源。这种婚姻家庭以女子为主的社会组织状况,正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般特性。那时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贫富贵贱和阶级的不同。
宁夏境内的“细石器文化”遗存,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原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著名的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曾经大胆提出了这样一条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的理论:细石器向北分布的途径可能是从我国的宁夏、内蒙古经过蒙古和我国的东北部分布到西伯利亚的,最后通过白令海峡分布到北美。就这些研究成果,足以令世人对宁夏历史文化长河中从远古旧石器时代经细石器时代传布下来的狩猎畜牧文明当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