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1454年~1530年),字应宁,号邃庵,又号石淙。其先祖为云南安宁人,因父丧葬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遂引为新籍。杨一清12岁时即以奇童被荐为翰林秀才,举送翰林院读书,明宪宗朱见深曾命内阁择师教之。14岁举乡试,成化八年(1472年),18岁的杨一清登进士第。曾以副使督学陕西8年。弘治十五年(1502年),由南京太常侍卿擢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此后,他曾于正德元年(1506年)、五年(1510年)、嘉靖三年(1524年)三次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史称其曾受到“温诏(情词诚挚的诏命)褒美,比之于郭子仪”。杨一清曾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和内阁首辅,是明朝一代名臣。他学贯古今,为官一生,尤熟悉北方边防事务,先后在西北任职30多年,为加强明代西北边备做出了贡献。本文主要讲讲杨一清督理固原马政的业绩。
马政,即“养马之政也”。固原历史上的养马业非常发达,一方面与它的地理环境有关。历史上的固原六盘山地区,森林茂密,水草丰泽;固原北部地区,土地空阔,宜于放牧,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与固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中原安危有关。因为战争,马匹的需求量大,固原的山地草原便成了历代官方的军马养殖中心。
因此,历代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无不重视固原的马政,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亲自到固原视察马政。据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为了发展西北的养马业,曾重用一位名叫张万岁的养马专家主管马政。张氏先后执掌马政24年之久,与西北陕甘宁地区的养马业结下了缘分,至今,这一地域的人们在论及马龄时,只言“齿”而不称“岁”,就是为避张氏之讳。
明朝廷在固原设群牧监,主管军马放牧,即所谓军牧。永乐四年(1406年),首设陕西、甘肃二苑马寺,寺下统监,监下管苑。固原监牧属陕西苑马寺,专门负责军马的牧养、繁殖、训练等事务,主要任务是向边防部队提供军马。明中叶以后,固原地区的马政日渐衰落,陕西苑马寺屡裁监苑,军马养殖业逐渐萎缩,官马盗失、牧军潜逃、草场被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致使军马供应一度紧张。军马的供应不足与边境不断发生的战争,迫使明王朝不得不着手解决马政问题。弘治十五年(1502年),兵部尚书刘大夏推荐南京太常侍卿杨一清为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
第二年,杨一清在陕西视察了马政以后,心情十分沉重,特别是他来到固原后,发现这里的军马放牧十分混乱,马匹露宿草场,畜群损耗严重;牧军没有营房,官吏没有办公场所,人们整天无所事事。杨一清立即向朝廷上言修举马政。一是增加种马。请朝廷拨库银2.4万两,购买种马,繁殖马匹。二是增加牧军。他建议将流民编入户籍,分给草场让其放牧居住。对于那些暗中侵占草场的地方豪强,他主张要坚决打击,绳之以法。三是要增修城堡、马厩,改善牧放条件。兵部复奏,明孝宗准行。于是,杨一清着手增修城堡、扩建马厩。固原开城苑下辖的各营旧有城堡或狭小,或坍塌,遂在原址或扩建,或另筑。头营向东拓展786.67米;二营向南拓展983.33米;三营旧有的城堡被清水河冲浸,遂在城堡以西另筑新营;五营原无城堡,在庙儿坪创建新城;六营、七营旧有城堡年久坍塌,俱修葺一新;八营向南拓展533.33米。黑水苑旧有城堡1座,也在原基础上向南拓展2450米。
杨一清又在隆德等地新开拓牧场2960多顷,大量招募各地流民扩充牧军队伍。为了多渠道发展军马养殖业,杨一清还采取农牧结合、以农养牧的政策,把一些不适宜放牧的土地划拨给军屯士兵耕种,每年向他们征收饲草、谷豆等,为军马储备足够的饲料。为大力发展养马业,杨一清获准支取太仆(掌皇帝的舆马和马政的官员)马价银4.2万两,于平、庆、临、巩等地买种马7000匹,以振兴西北马政。马市交易在西北已有悠久的历史。唐朝以前的王朝以绢帛向西北各少数民族易马,唐以后逐渐形成了以茶易马,明朝虽沿续了这种交易制度,但不久便废弃,这就严重影响了明朝边备的加强。因此,杨一清在督理马政期间,一方面大力发展当地养马业,另一方面整顿以茶易马市场,扫除积弊,以利贸易。据《明史·兵志四》载,杨一清督理马政4年,“易马九千余匹”。
在杨一清苦心经营下,陕西苑马寺中止了江河日下的颓势,开始好转。据杨一清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的呈报:(陕西、甘肃)监苑所属草场,原来的二监六苑由弘治十六年(1503年)视察时的68800多顷上升为128400多顷,几乎增加一半;牧马军丁由弘治十六年的745人增加到2343人,增加3倍。此外还修建了马营、城堡、衙门、仓廒、马厩、屋宇等,使牧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养马数量也随之上升,到正德三年(1508年),仅“孳(繁殖)牧马数计一万三千八百二十六匹”。据此推断,固原境内的牧马可达15000匹左右。
杨一清督理西北马政是有功绩的。他曾使固原地区的军马畜牧业繁荣一时,客观上推动了宁夏南部地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