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56400000003

第3章 绝不停歇:曲折创业路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商君书·战法》

李书福从制作冰箱零件起步,接着开厂生产“北极花”冰箱。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蒸蒸日上的北极花冰箱,因为没有被列入轻工业部定点厂的名录,而被禁止生产了。

当时有媒体这样评价北极花被禁对李书福造成的打击:发改委三拳,拳拳打在(李书福)腰眼。

海明威曾说:我们必须习惯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却没有红绿灯的事实。李书福创业伊始,虽然备受打击感到迷茫,但他为了继续整装前行,为了积蓄能量,毅然到深圳去学习“充电”。这时,李书福发现了一个生产建材的好生意……随着中国房地产的大热,装修必备的镁铝曲板,一定能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李书福随后开设了一家镁铝曲板厂。镁铝曲板厂产销两旺,李书福又萌发了进军房地产的念头,可是坐上了房地产的“过山车”,却让李书福赔得血本无归。

严苛的现实让李书福懂得了:以后要干,一定要做“实业”。李书福接着又想干一桩大生意,那就是生产摩托车。可是摩托车这东西的质量关乎驾驶者的生命安全,李书福能“搞定”这个行业吗?

创富,冰箱蒸发器

什么叫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张瑞敏

李书福以“野照相”练手,以开照相馆为起点,利用废水提银的技术,为自己的人生掘得了第一桶金。

李书福在废水提银生意走下坡路的时候,毅然退出了这个利润变薄、竞争加大的提银市场,他其实已经看好了另外一个好生意。那就是生产冰箱的零件。

生产冰箱零件的门槛不高,随着竞争的激烈,李书福又瞄准了一般人“鼓捣”不出来的冰箱重要部件“蒸发器”。可是这东西可不是那么好对付的,想将其制作出来,一个字“难”,两个字“挺难”。

人生在勤。李书福在四处收废旧定影液的时候,因为每天走的路过多,他脚下的皮鞋磨得开线,眼看掉底了。于是他走进了一家小鞋厂,想修一下自己的皮鞋,使它能重新焕发“小快靴”般的活力。

李书福走进了鞋厂,鞋厂中并没有其他顾客,可是制鞋的四名师傅却一个个挥动着铁锤,正在各自的铁砧子上敲敲打打,好像很忙碌的样子。

李书福招呼了好几声,一个师傅才抬起头,然后不耐烦地走过来,开始给李书福修鞋。修鞋的时候,好奇的李书福问:“师傅,你在做什么?”

那个制鞋师傅三下五除二地将李书福的旧皮鞋缝好,然后警惕地说:“我们啥也没干!”

制鞋师傅接过李书福递过来的2元手工费,转身急匆匆地又回到了自己的铁砧子前,继续敲打那块奇形怪状的小铁片。李书福凭着敏锐的感觉,意识到这里有财路。但是一个异型的小铁片里,能含多大的商机?这事儿搁一般人身上,询问遭拒一定悻悻地离去,可是李书福偏有一股韧劲,不明白异型小铁片的秘密,他绝不会善罢甘休。

李书福将收购来的定影液送回去后,便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接着又来到了那家鞋店前。

下午五点,修鞋店打烊关门,四位制鞋师傅各自回家,李书福锲而不舍地跟在那位为自己修鞋的师傅身后,走了一会儿,便来到了一条僻街之上。李书福先殷勤地招呼了一声师傅,然后一伸手,就握住了他的一条胳臂。

制鞋师傅看着满脸堆笑的李书福,诧异地问:“你,你有事?”

李书福用手一指街旁的大排档,满怀诚意地说:“我想请你喝两杯!”

“我们又不认识。”制鞋师傅不放心地说:“干啥要喝你的酒?”

李书福急忙讲出了自己的名字,然后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跟您谈谈!”

在李书福的一再请求下,制鞋师傅这才走进了路边的大排档。这日这家大排档中,正好有新进的三门青蟹,李书福挑肥蟹要了四五只,然后又点了两荤一素三个菜。

制鞋师傅看着倒在杯子里的黄酒,警惕地问:“你想跟我谈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国的酒文化确实深远。李书福先不说自己的目的,只是一个劲儿地为对方斟酒夹菜,三杯酒下肚,制鞋师傅的话就多了起来,李书福一见时机成熟,说:“我想问一下,你白天加工的异型铁片是做啥用的?”

制鞋师傅一听李书福的问题,便警惕地闭上了嘴巴,李书福伸手从钱包里摸出了一叠钞票,塞到了制鞋师傅的衣兜中,制鞋师傅脸上这才堆起满意的笑容,然后低声在李书福耳边说:“那是为台州电冰箱厂加工的异型件!”

在20世纪70年代,小两口结婚,必备的四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半导体收音机和缝纫机;到了80年代,“四大件”则变成了冰箱、电视机、石英手表和洗衣机。

1978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轻工业部同纺织工业部分开。为了发展家用电器工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上成立了五金电器工业局。同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决定,由轻工业部统一归口管理全国各系统、各地区家用电器工业,并将洗衣机、冰箱、电风扇、房间空调器、吸尘器、电熨斗等6个产品列入国家和部管计划,同时对国内尚不能生产的家用电器零配件和原材料(如冰箱压缩机、洗衣机定时器、ABS工程塑料等),由国家列入进口计划,轻工业部统一分配。

国内第一台冰箱是1956年北京雪花冰箱厂研制的。雪花集团的前身是北京医疗器械厂。借着80年代结婚四大件的春风,台州电冰箱厂应运而生,别看当时冰箱价格高达2000—3000元一台,可是依然供不应求。

1978年,中国冰箱产量仅2.8万台,到1985年产量为144.8万台,可是零售量的总需是220万台,也就是需大于供,不管什么样的冰箱,只要价钱合适都不愁卖。供需紧张状况使中国家用冰箱生产发展很快,各地争先上马,重复引进,1984年全国冰箱生产厂便有116家,即使这样也无法解决各地频频出现的冰箱排队抢购之风。

冰箱按照制冷方式分压缩式电冰箱、吸收式电冰箱、半导体电冰箱等十来种类型,其中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压缩式电冰箱。这类电冰箱的核心元件就是压缩机,通过压缩机对制冷系统作功,制冷系统中充满低沸点的制冷剂氟利昂,氟利昂被压缩蒸发汽化时会吸收冰箱中的热量,冰箱厂的工程师们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冰箱。

国内一开始制作冰箱的时候,其核心配件压缩机完全依靠进口,从1983年起,我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1986年底,第一批采用引进技术设备生产的压缩机投放市场。

一台冰箱可分为三个部分:1.机械部分;2.电路部分;3.管路部分。机械部分是指压缩机系统;电路部分有温控器,门开关,门灯,温度补偿开关;管路有冷凝器,蒸发器,门放露管等等。

当时,台州电冰箱厂为了赶进度,冰箱上很多非关键的部件都是委托他厂生产,而一些小的异型零件,因为利润低,工艺麻烦,这些部件没有加工厂肯接产,故此,这些异型部件就被冰箱厂委托一些私人代为加工,台州冰箱厂主要负责组装。

李书福问明白了这个异型件的价格,再一算工时和成本,他觉得有利可图。要知道,在台州有句话叫作:要想富,办厂子是条路。做台州冰箱厂的零件加工商,这个生意应该不错。李书福去了一趟台州冰箱厂,他一说要代加工这种异型零件,没想到冰箱厂生产科的科长,竟握着他的双手连说鼓励的话。

李书福从冰箱厂要来异型零件的尺寸,开始了尝试。在没有定影液需要加工提银的时候,他便很仔细地举着锤子,在铁砧子上敲敲打打。很快一个异型零件便做了出来。

李书福做出来一批异型零件后,他将其装进帆布包中,坐着公共汽车,然后将零件送到了台州冰箱厂。冰箱厂的质检员检验合格后,非常痛快地全额付款,还说:“你做的异型零件质量好,你做多少我们收多少!”

冰箱上的异型零件收得快,说明台州冰箱厂的冰箱卖得就好,李书福找到该厂主管配件的副厂长,和他谈到自己要建厂为台州冰箱厂生产各型配件,那位副厂长拉着李书福的手,兴奋地说:“你这个想法太好了,我们冰箱厂一不是冰箱愁卖,二不是生产能力不够,但有些小配件就是供应不上,如果你能帮我们厂扭转小配件供应短缺的瓶颈,那就是大功臣了!”

李书福的废液提银生意一直不错,但逐渐废液提银的生意竞争开始激烈,废液涨价,货源不足。李书福毅然离开了这个“偏门”的行当,他随后买来了开厂子所需的冲床、钻床等设备,然后雇佣了十几名工人,这些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开始上岗制作冰箱的异型零件了。

李书福的小厂子生产的冰箱配件,因为做工精细,非常受欢迎,他试水成功后,1984年,李书福找来他的三个兄弟,他先勾勒出一幅“创富”的雄伟蓝图,然后“孔明游说东吴”一样地说服大家,准备合办一个冰箱配件厂。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国内才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可是几年前,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阴影始终在李书福的兄弟们心头萦绕。李书福的大哥李书芳、二哥李胥兵、还有四弟李书通三人还是顾虑重重,真要是政策有变,他们的厂子辛辛苦苦干起来,结果却被人当“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那可就惨了。

李书福经过鼓动,他的三个兄弟终于同意合股开厂。为了更保险,李书福找到了黄岩县石曲乡乡工业办的主任张桂明,经过咨询得知,改革开放后不仅国家,市县乡等各级政府也都非常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私人企业的地位尚不明确,但乡镇企业确实是一顶保险的“红帽子”,只要戴上了这顶“利国利民”的红帽子,那么不管李书福怎么“折腾”,在政策上都不会有问题了。

李书福听罢政策,真好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他随后就拜托张桂明为他们兄弟办了一张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的执照。执照办下来后,李氏兄弟开始合股,他们手里有了足够的资金,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建厂、购买设备等等的工作也都走上了快车道。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李书福决定要抓住这个创业的好机会,不久之后,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建成开工。李书芳任厂长,李书福不管生产只管销售,李胥兵和李书通也是各司其职,这个厂子的领导层除了李氏兄弟四人,还有李书福的姐夫王施梅,以及李书芳的小舅子陈有发、李顺清等人。

很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更有弊端。

家族企业的优点如下:1.彼此信任,跳槽不易发生。2.因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即使面对困境,大家也会不离不弃。3.在创业初期,精诚团结,努力的程度超越一般。

但弊病归纳起来,也有三点:1.家族企业不好管理,管理制度往往止于亲情。2.家族企业排斥外来人才,一般人才难于进入管理高层。3.家族企业排斥民主。家族企业一开始的发展和壮大,与家族企业管理者的英明决断有关,可是随着家族企业的壮大,需要民主来平衡和限制管理者的权力,以期降低管理者决策失误而带来的商业风险,这道理虽简单,但在家族企业却难以做到。

家族企业还有一个无法逃脱的魔咒,那就是企业在建立之初,因为大家“有难同当”,故此家族企业经常会处在“满血”的市场竞争状态。可是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扩大,最后在利益面前,大家却无法做到“有福同享”,那时候等待家族企业命运的多半是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美国国际农机商用公司董事长西洛斯·梅考克,留给后世一句名言:管理是一种严肃的爱。有时候,为了企业的发展,暂时将亲情和友情放到一边,这也是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不容易被人理解。

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一开始做得是异型配件,接着做保温套、电线、地脚螺丝、架子、膨胀螺丝、水管、万能电路板、变压器、电容,最后连冷凝器等配件都能生产了。

李书福灵活掌握冰箱市场的供求信息,市场上缺什么冰箱配件,他就将消息及时反馈到厂里,李书芳就组织工人,赶快生产。当时李书福的冰箱配件,不仅供应台州冰箱厂,而且远在杭州的几家冰箱厂也用他的产品。

但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生产的冰箱配件产品,技术附加值都不高,通俗地讲,李书福能做出的配件,其他配件厂也照样能生产。

同样的产品看质量,同样的质量看价格,同样的质量和价格,就得看关系。一番竞争下来,产品价格便会一路走低,面对利润越来越薄的不利局面,李书福将目光锁定在了冰箱的蒸发器上。

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有两样冰箱上的配件不能生产,一个是蒸发器,一个是压缩机。压缩机在当时都得从国外进口,这个东西李书福搞不明白,但是倔强的李书福就不信弄不明白冰箱的蒸发器。由于蒸发器生产“技术复杂”,故此国内生产厂家报价很高,李书福觉得生产蒸发器利润丰厚,至于技术,那就工匠进了玉石作坊——琢磨呗,哪项技术不是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

想要制造冰箱蒸发器,就得研究冰箱蒸发器。李书福一手拿着蒸发器的图纸,另外一只手拿着黑乎乎、沉甸甸,上面穿满铜管子的冰箱蒸发器回到家里,他的家人瞧着“怪模怪样”的蒸发器,问:“你想干什么?”

李书福信心十足地说:“我要弄明白它的原理,然后生产蒸发器,让它为咱们的冰箱配件厂赚钱!”

李书福经常有超越常规的想法,家里的人都熟悉他的“套路”,但让人怀疑的是,李书福要是能弄明白蒸发器的原理,还要那么多工程师干什么?

李书福当时只是个高中毕业生,他在课本上学的那些知识,恐怕随着野照相和废液提银的生意早就被忘得差不多了,他成吗?他能将蒸发器的原理研究明白吗?

李书福根本就不信邪,不管是多么硬的“硬骨头”,他也要啃下来。李书福将蒸发器放到了床头柜上,外科医生似的,一边对照图纸,一边拿起了螺丝刀,开始拆卸冰箱蒸发器,他连续拆装了几遍,可是蒸发器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制作这种“技术复杂”的蒸发器,他心里还是一点谱儿都没有。

直到这时候,李书福才知道知识的分量,他决定到上海请教专家去……上海的制冷专家绝对有两把刷子,三下五除二就让李书福弄明白了蒸发器的工作原理。由于李书福会来事儿,那名专家觉得李书福是个有为青年,他便将冰箱蒸发器的制作难点以及如何克服,全都告诉了李书福。

李书福信心十足地回到了台州,找到了一个在化工厂工作的同学,这名同学在李书福的指导下,三弄两弄竟把冰箱蒸发器给造成了。可是经过高温高压的实验,这台蒸发器因为粘结剂不达标,引起了氟利昂泄漏,成了不合格的产品。

蒸发器是铜管和铝片组成的冰箱配件,中间是空的,中空的地方就是氟利昂经过的通道,很多厂家制作蒸发器都是因为粘结剂不合格而最终败北。什么样的胶水既耐低温,又抗高温,并能将铜管和铝片粘牢,让氟利昂不至于泄漏,这确实难住了很多人,但却难不住李书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李书福再一次来到上海,他就不信,在这座现代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中买不到合适的胶水!

李书福见化工用品店就进,逢人就问,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天他来到上海南京西路2489号上海化工轻工供应部,这家店的柜台里,摆着几十种的胶水,李书福一说要粘接冰箱的蒸发器,那个店员二话不说,从柜台中拿出一瓶国产的粘接剂。

这瓶粘接剂,就是李书福的同学已经用过并已被证明不合格的粘接剂,李书福将这瓶粘接剂推到一边,说:“我要耐高温超过180℃,抗低温超过50℃的粘接剂!”

那个售货员从柜台的最底部拿出了一瓶粘接剂,说:“你就用这个吧,保证合乎你的要求,不过价格就是贵点儿!”

李书福痛快地交钱,他拿着高价买来的粘接剂,直接回到台州,果然经过实验,这瓶粘接剂好用,很快第二个冰箱蒸发器就造出来了。

虽然李书福造出的第二个冰箱蒸发器,模样有些七扭八歪,但试验品的模样并不重要,关键是功能,只要蒸发器的功能不差,那么它的形状很好搞定。

经过实验,李书福制作出的第二个冰箱蒸发器性能完全合格,不仅高温工作正常,低温干活也不差。

李书福将这台蒸发器定型后,拿着它来到了和自己关系最好的一家冰箱厂,这家冰箱厂的厂长正为配件商的蒸发器供货不及时,价格居高不下而犯愁,他看到了李书福送来的蒸发器,竟被吓了一跳,他诧异地问道:“这真的是你们厂子自己研制出来的?”

李书福将胸脯一挺说:“绝对错不了,如果你们觉得成,我们一定能按时、足量地供应!”

李书福的蒸发器是一款在市面流行的蒸发器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的新蒸发器,不仅用料省、质量优而且价格相对也低廉。该冰箱厂的质检部门经过实验,认为李书福带来的蒸发器是目前市场上主流蒸发器中,同等质量而又价格最低的一款。

那位冰箱厂的厂长,一把握住了李书福的手,一个劲儿地说他是制造和化工业的天才,并和李书福痛快地签了合同。李书福的蒸发器一炮打响,似大江东去一发不可收。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口碑实在太重要了。李书福制作的蒸发器,不仅质优而且价廉,随后台州、杭州、上海和山东一些生产冰箱的厂家,也都用上了李书福的蒸发器。

叶心源在《台州日报》2014年2月8日周末版上,以《传奇人物李书福》为题,回忆了李书福兄弟们当年合股办冰箱配件厂的这段不平常的历程:

1986年9月的一天,我陪同浙江日报李丹同志去采访李书福。

当我们提问今后的发展和打算时,他不愿多说,也不希望我们宣传张扬。他说得最多的一席话:希望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要变。

我要拍照片,请他到车间去,他不太乐意,请他站到中心位置,他执意不肯。

那年代,民营经济尚未形成发展气候,企业稍有名气,就时有“检查”、“考核”来说东道西,有些还将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因而使这些创业者疑虑重重,小打小闹,不敢投资。从这两幅老照片看出,那年代,李书福这家生产冰箱配件厂,车间的房顶是简易棚搭架的,四周墙壁斑驳粗糙,地面还没浇上水泥,坑坑洼洼。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天正好下着大雨,拍照片所站位置还“滴滴嗒嗒”漏着雨水,李书福请工人为我撑着雨伞。

不久前,我带着老照片画册,送给黄岩西部山乡茅畲下横村,几个农民围过来看李书福当年所办的厂。有人看到当时厂房简陋、设备老旧的场景,不由惊讶地叫道:“如今的李书福是中国汽车大王,还买下了外国一家很有名气的汽车大厂,真是大变样了,这些照片太珍贵了!”李书福创业的传奇故事,今天在台州乃至全国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他大胆的改革精神也被广为传颂。

台州,盛开北极花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

——张瑞敏

随着党中央“思想要解放一点,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的讲话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台州的工商业也随之发展成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

眼光决定成败,李书福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那就是生产电冰箱。可是北极花电冰箱的命运多舛,刚刚在市场上卖得火爆,便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而怅然“夭折”。

面对社会环境为创业者奏响的紧锣密鼓,李书福再也坐不住了。生产冰箱配件确实可以赚钱,现在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除了压缩机不能生产,其他的零配件都可以制造,为什么不能建一个冰箱厂,然后将散件组装到一起,生产利润更大的冰箱呢?

李书福的想法确实是一个赚钱的好主意,但这个好主意却得不到他两个兄长的支持。因为温州“八大王事件”的影响,至今还让他们心有余悸:

1981年1月,国务院先后两次发出紧急文件“打击投机倒把”。很快,浙江省委根据中央的要求,组成“打击投机倒把工作组”,这次全国性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斗争,浙江省将温州作为突破口,而温州将乐清作为重点,而乐清在柳市镇重点打击的对象就是柳市镇的“八大王”。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八大王事件”。

“八大王”分别指的是:“目录大王”(信息专业户)叶建华;“旧货大王”(旧货购销)王迈仟;“五金大王”胡金林;“翻砂大王”吴师濂;“线圈大王”郑祥青;“胶木大王”陈银松;“螺丝大王”刘大源;“矿灯大王”程步青。

“八大王”受到处理和打击后,虽然对大规模“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柳市刚蓬勃兴起的家庭工业一下子被打了下去,致使当年柳市的工业产值下降了53%,对整个温州市的经济活力都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

枪打出头鸟。李书福绝非“莽汉”,他更不会“蛮干”。真正给他胆子开冰箱厂的,是当时黄岩县的县长王德虎。1984年初,王德虎被推上了黄岩县领导岗位。王德虎为了了解本县的工商业,曾经三次到李书福兄弟合开的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去做考察和调研。

作家冯翔在《拓荒王德虎传记》中,曾经这样记录了王德虎和李书福等股东在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接触时的情景:

王德虎第一次去的时候,那是在他走马上任,刚当上黄岩县长“父母官”不久,李书福等人对王德虎的脾气、秉性和工作作风并不了解,当时他们的态度是合股制在邻县已受到批判,只能胆颤心惊地等着挨批判或者被取缔。

王德虎满脸笑容,态度和蔼,让李书福等人的心里不那么紧张了。经过李书福对王德虎“保守”的介绍,王德虎对有八名农民股东,近百名职工的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有了一些了解。

当时,县委的孙书记这样问李书福:“你们喜欢这种既像股份制又像合作制的经济形式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王德虎在一旁大胆鼓励李书福等股东畅所欲言,但李书福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更确切地说,他是怕回答错误,惹祸临头。

最后,李书福这样搪塞道:“我们现在还说不清,我们琢磨琢磨后,下次告诉您好吗?”

王德虎第二次和县委孙书记来到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他见股东们还是像上次那样紧张,说:“我们不是来整你们,别紧张。想说什么,就敞开说。说错了,记在我的账上,是我王德虎教唆的……”

李书福一见王县长如此有担当,他就讲出了股份制可以将零散的资金凑成一个拳头,然后打出一片市场的好处。王德虎和孙书记第三次去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便明确地表示了支持股份制的态度。

要知道在当时,临县正在批判股份制,县委的领导这种表态无疑是给李书福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当即表示:“今年产值保证达到五百多万元,利润可以达到六十多万元!”

正是县委给的政策才坚定了李书福要建一个冰箱厂的决心。可是李书福却无法让自己的大哥和四弟支持自己的主张。

在当时,电冰箱绝非一般产品,它由国家统一管控,统一生产,这样的商品谁碰就等于是在触“雷”。李书福如果“头脑一热”真的生产出了电冰箱,如果国家不给他生产许可证,他投进去的钱,岂不是要“打水漂”?更何况,台州地处山区,交通闭塞,生产冰箱需要的高精尖人才,这些李家兄弟并不具备,李书福要生产冰箱的决策,不是一般的不靠谱,而是特别的不靠谱。

李书福的胆量还是赢得了二哥李胥兵的支持。李书福野照相,废液提银还有开设冰箱配件厂,一开始的时候这些事儿都被人认为“不靠谱”,李胥兵决定和自己的三弟“疯”一把,反正李书福已经豁出去了,大不了赔光了老本,从头再来!

缺乏人才,李书福边做边学,竟成了制作冰箱的专门人才;没有厂地,李书福就租来了五间旧瓦房;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李书福的第一台“北极花”冰箱诞生了。

“北极花”冰箱经过测试,不仅制冷迅速,而且质量可靠,完全有“杀”出台州,并与国内的名牌冰箱一争长短的实力。

幸运的是,由于当时冰箱市场有很大的缺口,再加上当时国家政策执行到地方,也有通融的余地。李书福经过努力,办下了北极花冰箱的许可证。

李书福随后让人做了一个“北极花冰箱厂”的厂牌,厂牌做好之日,他让工人买来了一挂鞭炮,就在鞭炮声声中,李书福郑重地将厂牌挂在了五间旧瓦房,也就是北极花冰箱厂的门口。

李书福挂正冰箱厂的牌子后,对着车间里的工人们,用兴奋的声调大吼一声:“开工!”

从李书福坚定的命令声中,工人们也仿佛得到了鼓舞,他们手中的工具飞舞,北极花冰箱厂霎时忙成了一团。李书福已经走在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上,那胜利的目标还会很遥远吗?

好卖就是硬道理。北极花冰箱厂一开始生产便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好局面,到1989年,它的产值已经超过几千万元。工人们一天要做600—1000台电冰箱和冰柜,商场拉货的车子排着长长的队伍,停在北极花冰箱厂的门外。接下来,李书福为了扩大生产,又开展了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贴牌的冰箱和冰柜。

面对产销两旺的好局面,每到开资,工人们手里捏着厚厚的一叠钞票,都会问李书福:冰箱厂还扩大吗,厂子还招人吗,这样的好局面还能维持多久?

李书福总是告诉他们,北极花冰箱厂一定会做强,一定会做大。可是强到国内第一?还是大到冰箱能出口到世界各地?这只是李书福的一厢情愿,真实的情况是:他的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

1989年,随着国家的政策调整,李书福真正尝到了“冰火两重天”的失败滋味。

中国冰箱市场从1984年到1988年,进入到迅速扩张时期。全国冰箱市场销售量从25.0万台迅速扩大到了733.5万台,年均扩张率高达96.6%,几乎每年翻一番。可是到了1989年,冰箱的销售下降到了604.4万台;到了1990年,冰箱的销售量更是跌至436万台。

1989年,冰箱市场因为达到了一个饱和点,冰箱的销售就好像到达顶峰的过山车,突然头下尾上,开始直落低谷。

冰箱市场的严重萎靡,促使了国家整顿冰箱市场,凡是不在国家生产名录里的企业,尽皆逃不过被消减的命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环境生成的寒流,直接将李书福从冰箱业炎炎的夏日,抛到了凛冽的寒冬。

那一年李书福26岁,虽然那时候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台州当地有名的千万富翁,但他毕竟年轻,面对严厉的定点生产的政策,李书福还是缺少了一点变通。

科龙冰箱的前身珠江冰箱厂创立于1984年,总部位于中国广东顺德,在1989年的定点生产中,也没有拿到政府的“准生证”,可是科龙冰箱却走上了另外一条“曲线救国”之路。他们找到广东省机械厅,并以挂靠的形势,挤进了国家首批42家冰箱定点生产企业,成为中国最早的冰箱生产厂家之一。

而当时李书福正在为青岛红星冰箱厂贴牌生产红星冰箱,青岛红星冰箱厂是国营大厂,李书福如果挂靠在青岛红星冰箱厂,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可是事实就是事实,李书福还是选择了退出,年纪轻轻的李书福因为缺少社会经验,他收拾“武器”当了一次冰箱业的“逃兵”。

积蓄,建材蕴商机

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华罗庚

李书福远赴深圳读书充电,为了上学方便,他决定买一辆车代步。第一部代步的中华牌轿车,开始让李书福造汽车的梦想悸动,然而造车不比造冰箱,李书福知道自己仍需要积蓄力量,因此他将造汽车的梦想扎根在了脑海,暂时隐藏了起来。

进入大学后,李书福与几名同学合租住处,几人想将未来四年生活的家简单装饰一下,于是共赴建材市场。正是此时,李书福无意中发现镁铝曲板的利润非常丰厚,这是一个商机,他毅然决然地办了退学手续,回家办了装修材料厂。经过千辛万苦的实验,失败的产品将要把李书福手里的钱都“败光”的那一刻,合格的产品终于被研制成了,可是他的镁铝曲板能卖得动吗?

试想,李书福如果当时没把厂房、土地、库存和厂里的存折,总共上千万的资产,以几百万的低价卖给乡政府,他会不会和现在的张瑞敏一样,创出一个世界级的冰箱品牌,成为一代国际级白色电器的掌门人?这个不得而知,而能让我们知道的是,李书福不情愿地交出了“北极花冰箱”厂门的钥匙后,他离开了家乡,独自到了深圳,做出了一个让世人瞠目结舌的决定:他要上大学,他要将欠缺的知识全都补回来!

深圳别称鹏城,是广东省辖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小窗口”。

深圳大学简称深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是一所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位于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其招生制度也比内地大学也要灵活许多。李书福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他暂时离开了企业家的位置,变成了深圳大学的一名在校生。

李书福在商海中鏖战七年,虽然衣兜里揣着厚厚的钞票,可创业的经历还是让他感到知识的匮乏。制作卧式照相机的工作,他尚能应付,可是废液提银的方法,他就得到书店去查化学公式。而制作技术并不“复杂”的蒸发器,李书福就只能到上海去请教专家了。

德雷克斯曾经说过:知识是心灵的眼睛。李书福想要擦亮自己企业心灵的眼睛,只有学习被他“蹉跎”了的知识。李书福这一段时间,可以被比喻成蛰伏,或者是修炼。其实他心中的创业的火苗,一直并未熄灭,他在心中的某一个隐蔽的地方,保留了一团带有温度的火种,相信一旦遇到了合适的项目,那团火种一定会“腾”的一声,烧起熊熊的创业烈焰。

为了上学方便,李书福决定买一辆车代步。其实凭着李书福当时的经济实力,他完全可以买一款高档的进口车,可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买的竟是一款国产的中华牌轿车。

中华牌轿车是唐锦生的杰作。唐锦生出生在军人家庭,他参军入伍后,迷上了发明创造,后因发明坦克发动机油压报警装置,而获得了全军科技奖。唐锦生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全部用复合材料制造车身,为了将这个梦想变成现实,唐锦生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验,最后在复合材料制造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98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邀请唐锦生到美国,他在汽车城底特律,向全世界1000多名科学家宣讲他的汽车研究成果。他以令人信服的物理公式,首先提出了复合材料“淬火”理论,美国科学家们被他的发明创造震惊了,中华牌轿车复合材料“画龙点睛”的应用,一时间扬名底特律。

1986年,唐锦生担任了中华汽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同年,他荣获中国第一届全国十杰青年称号。国家有关的负责人和领导也多次到该公司视察工作,唐锦生一时间被众多的荣誉包围。

1997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中华子弹头汽车。中国轿车首次出口汽车大国美国,这绝对是史无前例的一件大事儿!

虽然后来唐锦生因为资金、市场和技术等原因,退出了国产轿车生产的行列,可是他在中华小汽车的发展史上,还是留下了浓彩重书的一笔。

也许是唐锦生造汽车复合材料轿车的勇气,让李书福心生佩服;也许是唐锦生获得的巨大荣誉,让他心生羡慕,故此,李书福的第一辆车,便毫不犹豫地花6万块钱买了中华牌轿车。

李书福趁着周末放假,开着中华牌轿车回了一趟台州。当他的亲朋好友都啧啧称赞这辆新车漂亮时,李书福心情激动,造汽车的冲动在他脑海里一时间汹涌澎湃。

可是造汽车不比造冰箱,至少要有一定的资金、技术才可以向那个目标前进。李书福现在资金欠缺、技术为零,造汽车的想法只能在他的头脑中,以梦想的形式存在。

孟子曾经说过:居移气,养移体。李书福为了在深圳大学生活得舒服一点,他和几个同学在校外租了一座楼房。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漫长的,李书福和几名同学一合计,决定购买装修材料,将住所简单装修一下。

李书福来到装修材料市场,他一眼就相中了国外进口的高级镁铝曲板。可是一问价格,220元一张,这价格实在贵得有些离谱。李书福虽然不懂建材,可是他却会分析。经查资料得知镁铝曲板的制造工艺是:先在复合纸基上贴合化学铝箔,再将铝箔和纸基一并开槽,使之能沿纵向卷曲。该板材能用裁纸刀分条切割,并可粘贴在弧面装修物体上。镁铝曲板的特点是平直光亮,有金属的光泽还有立体感,可锯、可钻、可钉。可用于墙面、柱面、门面等不同地方的装饰。

深圳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端,故此,城市的居民也比其他城市富裕和前卫得多,市场中装饰材料不少,但就属这种价格昂贵的高级镁铝曲板卖得快。李书福一算这种镁铝曲板的制作成本,根本就用不了多少钱,低成本高售价,一定有丰厚的利润在里面。

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已经逐步富裕了起来,高级镁铝曲板卖得火爆,就预示着装修材料市场的旺季即将来临。今天没有在深圳大学读完的书,明天可以接着读,可是今天发现的商机,如果不牢牢抓住,明天就会彻底失去。

李书福本想为自己充充电,可是他在“摸鱼”的时候,一不小心摸到了“螃蟹”。镁铝曲板这个大商机,他绝对要抓住。

李书福当即在深圳大学办了退学手续,他携带着一块镁铝曲板回到台州。昔日的冰箱厂的老板要改行生产建材,真不知道“胜利女神”还会不会垂青李书福。

李书福找到二哥李胥兵,李胥兵听完弟弟绘声绘色的描述,以及对将来装修市场的展望,他当即拍板同意和李书福一起办一个高级装修材料厂。

1990年,投资两千万的黄岩市吉利装修材料厂正式成立。随后,李书福从国外进口的设备也到货了。可是万事俱备后,如何生产镁铝曲板的“东风”却不知道在哪里跟大家“躲猫猫”。

国外镁铝曲板的厂家实行的是严密的技术封锁,李书福根本无法得知生产镁铝曲板的具体工艺。

李书福和李胥兵曾经在一起鼓捣出电冰箱,难道镁铝曲板就能难住他们吗?镁铝曲板技术再复杂,也没有生产电冰箱技术复杂吧?当时李书福对生产镁铝曲板自信满满,可是他却忽略了一件事情,电冰箱有一件核心零件——压缩机,他们并不能生产。

当时国内随着电冰箱需求的猛增,从1983年起,我国开始引进冰箱压缩机的生产技术和设备。1986年底,第一批采用引进技术设备生产的压缩机投放市场。四年的时间,压缩机才在我国问世。可见生产冰箱的核心设备,绝非一蹴而就那么容易。

李胥兵为了早日攻克镁铝曲板的制作难关,他领着技术人员,每天在设备前忘我地工作。根据参加攻克难关的技术人员回忆,他们几个人坐在流水线上,用沾满油污的手吃夜宵,这都是常有的事儿,大家工作到深夜累了,找个地方蜷一会,等醒来接着再干……这一点都不稀奇。

经过一遍又一遍的实验,技术攻关人员发扬屡败屡战的精神,他们决不放弃镁铝曲板的研究,可是经过一年半的“苦战”,被制废了的镁铝曲板堆成了小山,却没有得到一块成品。

李书福和李胥兵投在厂子里的实验经费已经全被花光了,失败的气氛像铅锭一样压在技术人员的心头。镁铝曲板瞧着似乎没有技术难点,其实不然,这种板材的硬度、亮度和弯曲的程度,都包含着很高的技术含量,绝非一般厂家能够生产。举两个具体的例子:比如镁铝曲板的表面,不仅要光洁漂亮,而且在阳光下暴晒又不能褪色;还有如此宽的镁铝曲板,可以轻易地弯成圆角,这些都是必须克服的极限技术,需要李书福厂内的技术人员一点一滴地研究消化。

李书福来到了实验车间,他并没有因为技术人员的接连失败而发出任何的责难,因为李书福坚定地相信,一块小小的镁铝曲板,在他面前根本就不算什么,一千次的实验没有成功,那就是来一千零一次的努力。李书福充满憧憬地跟研制人员讲,生产这种高档装修材料,将来会给职工带来可观的利润,会给企业带来美好的前途。

海明威在他的小说《老人与海》中,曾经这样写道: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年轻不怕失败,没有经历过失败就不知道如何规避失败,那就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企业家。

技工们在李书福描绘的美好前景鼓励下,又开始了一次次的攻关。他们以“胜利在向我们招手,曙光在前头”的心态,改变配方,改变工艺。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困难的“巨石”终不敌李书福用信心打造的“撬棍”而被迅速克服了。能和国外相媲美的第一块国产镁铝曲板,终于在黄岩市吉利装修材料厂正式诞生了。

李书福瞧着这块光洁、挺括,用手一敲“咚咚”直响,用掌一摸“唰唰”光滑的高级镁铝曲板,笑着说:“搞定它也不是很难嘛!”

四五百个日日夜夜的攻关奋战没有白费,那一笔笔昂贵的实验花费终有结果。但李书福今天只是高兴,而没有兴奋。镁铝曲板的制作成功,他在深圳打定研制这款产品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镁铝曲板不管卖得多好,李书福都不会拿他当成自己的主业,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个更高的追求,这个追求是不是造汽车,李书福目前还不明确,但那个目标就好像是云遮雾罩下的庐山,一定是有着无边的美好……

李书福的镁铝曲板,绝非国外同类产品的仿照与复制,这里面有很多自己的独门秘籍,李书福当时只是矢志不渝地造出高级镁铝曲板,他没有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国内同类产品的自主创新做了一次实质性的尝试实验。

同样的质量,李书福的高级镁铝曲板的价格却比国外的同类产品低了一大块。一张三平方米的镁铝曲板,李书福只卖120元,经销高级装潢材料的商人们得到了消息后,蜂拥来到吉利装修材料厂订货。

经销商们排队等候北极花冰箱出厂的场面,又一次出现在李书福的吉利装修材料厂门口。高级镁铝曲板这一项目,不仅成功地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给吉利带来了丰厚的利润。1992年,吉利装修材料厂的年销售收入达到7000万元;1993年,销售收入突破了1.5亿元;2001年,年销售额更是高达3.4亿人民币!

跳板,入驻摩托业

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

——本田宗一郎

为了迅速聚敛资本,李书福去海南炒房地产,一不小心赔得差点没钱买车票。没有办法,他只得回到老家,继续干自己的实业。李书福这次将目光瞄上了摩托车,可是这“风驰电掣”的东西,却不是谁想生产就能生产的,他不仅要政府的审批,而且还要有安全和技术的双重保障,李书福这次在摩托车生产上,能打一个大胜仗吗?

李书福的建材厂稳步发展着,然而造汽车的梦想毕竟过于遥远,为了更快实现自己人生的理想,随着1992年海南大开发的到来,进军房地产一夜暴富的神话让李书福再也坐不住了。李书福拿着大笔的资金,来到了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的海南岛。

1978年之前的20多年中,我国几乎没有房地产市场。1992年春,小平同志发表了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同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首次勾画出了房地产市场的体系和框架,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房地产市场体系等。

1992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国内房地产开发公司急剧增加,以炒地皮、炒项目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异常活跃,在部分地区,主要是海南等地区,形成了较严重的房地产泡沫。

根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底,全国共有房地产开发公司12000多家,是1991年底的3倍。特别是海南岛地区,因为借助着海南大开发的春风,划红线、炒地皮、炒楼花,这一场房地产暴热,使海南岛热钱滚滚,楼房就好像雨后的春笋般,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在平地迅速崛起。

要挣钱,到海南。海南岛房地产大热之时,造就了数不清的百万、千万富翁,李书福也被冲昏了头脑。别说是年轻的李书福,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只要来到了海南岛,处在房地产大热后产生的滚滚炒楼大潮中,都会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1988年,海南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到了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海南楼市的泡沫,终于无法再托起楼市虚高的价格,1993年年底,海南的房地产终于崩盘,当时遍地烂尾楼,一大批房企和投资客被套。当时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称:海南楼市具称海南库存量过亿,消化需要10年。

海南楼市崩盘,频现老板“跑路和自杀”。开发商无奈地悲叹: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李书福当时也成了买到“泰坦尼克号”船票的乘客,他本来还想着能够搭乘“海南号”的航船,来展开自己的横跨“大西洋”之旅,可是随着航船触到冰山,他的海南淘金之梦也被击得支离破碎。

李书福这次海南炒楼亏了5000万,甚至回去的路费都成了问题。

李书福痛定思痛,他回到台州后,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做实业。只有做实业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李书福的黄岩吉利装修材料厂(后来更名为国美装潢材料公司,主业也从镁铝曲板转向了铝塑板的生产)效益一直不错,他在海南被困炒楼危局的时候,曾经接到了兄弟们给他打来的一个电话。

这个电话向他说了一惊一喜两个消息。惊的消息是:李书福装修材料厂的一名业务员,要出门为厂子办事,因为对方催得急,他就借了一台价值16000元的进口摩托车,不想因拐弯过急“咣”的一声,与一辆大货车撞了一个脸贴脸。

按照厂方规定,业务员出门办事,必须骑自行车,这名业务员违规骑摩托车,而且摩托车上还带着两个人,幸而双方刹车及时,人员没有伤亡,可是那辆价值高昂的摩托车,却被大卡车撞成了一地的零件。

李书福嘘出了一口气,他在电话里说:“只要人没事就好,摩托车的损失由厂子负责赔偿!”

李书福的兄长在电话里接着告诉他第二个喜讯:他们将撞碎的进口摩托车捡回厂子,经过逐一检查,发现摩托车的构造并不复杂,如果有生产许可证,李家兄弟建一个厂子,完全可以大量生产!

摩托车是自行车的替代工具,又是将来升级到轿车的过渡工具。随着改革开放,国内城乡市民对摩托车这种省油、省钱、轻巧灵便的交通工具的需求正在日益加大。

台州机械制造业基础很不错,很多乡镇厂家生产的摩托车零配件,已经卖到国内大型摩托车生产厂。李书福觉得生产摩托车不仅是一个朝阳的事业,而且在生产摩托车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为将来创建制造业的“王国”做准备工作。

李书福当时虽然远在海南,但他还是给原石曲乡工办主任张桂明打了一个电话,拜托他到工商局去为自己注册一家摩托车生产厂。摩托车既然没有什么高难的技术,那就搞一搞。李书福相信自己一定能搞成。

根据张桂明回忆,当时批摩托车厂是非常困难的,他先后去了市工商局、体改办等部门,终于在4月21日批准同意办黄岩市华田摩托车总厂。直到次年2月22日,浙江华田摩托车总厂执照领出,从属于黄岩吉利(集团)公司,法人代表就是李书福。

李书福在海南炒房地产折戟沉沙之后回到了台州,张桂明虽然已经为李书福注册了一家摩托车生产厂,但他还是郑重提醒李书福,摩托车生产可不比镁铝曲板的生产。

一块镁铝曲板出了问题,顶破天再换一块也就罢了,可是摩托车作为交通工具,它和驾驶者的生命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为了防止摩托车生产厂家恶性竞争导致摩托车的安全系数降低,特意对摩托车生产实行准入制度。未经国家经贸委批准,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擅自从事摩托车生产。

当一个人敢于用自己来冒险,敢于体验新的生活方式时,他就有可能变化和发展。李书福为了取得摩托车生产许可证,他凭着一身天不怕,地不怕的硬气,直接来到了北京的机械部,他对主管许可证发放的官员问:“您能给我办一张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吗?”

主管的官员看着这个“愣头愣脑”的青年,反问他,“你知道国家产业政策不?”

李书福回答:“在报纸上看过。”

主管的官员说:“看见了不就行了嘛,你还来干什么?”

李书福忠厚的外表之下,包藏着一颗精明的商业之心。但他明知道不可以,为什么还要去吃这个“闭门羹”?李书福并非偏执狂,他哪能不知进退,不过为了自己的理想,反正他是豁出去了。

曼德拉曾经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说:生命中最值得荣耀的,不是没有失败,而是在每次失败后都能勇敢地站起来。

李书福想干的事情,从来没有干不成的。从来没有干不成的。即使干不好,比如去海南岛投资房地产,最后让兜里的钱打水漂了,李书福也会打落牙齿和血吞,然后收拾残局,振奋精神,从头再来。

按照国家当时关于制造摩托车的规定,机械部的官员并没有歧视李书福,因为李书福确实没有造摩托车的资格。即使几年后,即2002年11月30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摩托车生产做了《生产准入条件和程序》的统一规定,仍对生产摩托车的硬性条件有所要求,比如:企业生产的摩托车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要求;生产的产品必须有一致性保证能力;生产厂家具备摩托车设计和开发能力等等。这些条款李书福几乎一条都不具备,更何况这些条款的最后还要求申报摩托车的企业必须有实物摩托车,主管部门以报检的摩托车为载体,对申请企业进行生产准入考核,考核合格后,才会统一发给摩托车生产许可证。

李书福的手里只有一个空壳工厂,生产设备、技术工人、实物摩托车等软硬件全没有着落,但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即使那些大路李书福走不通,他还可以绕小路。北极花冰箱退市的教训,让李书福知道了什么叫灵活转变,市场就是最好的老师,现在李书福坚持的同时,他已经学会了应势变通,既然得不到得摩托车生产许可证,那就走协作生产的路子。

自1885年德国戴姆勒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摩托车,到我国改革开放前期已然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当时国内的摩托车市场刚刚兴起,高档的摩托市场被国外的大品牌所垄断,本田、雅马哈、铃木等摩托在国内一直大行其道,成为高中档摩托的主力军。比如雅马哈摩托,一台就是四五万元,而国产的摩托,因为质量和品牌的问题,在国外大品牌摩托面前,很长时间都像个“瘪三”模样,只能垂着头在低端市场徘徊。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书福经过寻找,终于在临海发现了一家具有摩托车生产资格的邮政摩托车厂。这家摩托车厂因为经营不善,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厂长正愁工人发不出工资,他看着找上门的李书福,真好像看到“财神爷”一样。

李书福在机械部受到了冷遇,他在邮政摩托车厂却得到了“上帝”般的欢迎,双方经过洽谈,很快就签署了合作协议。李书福用这家厂子的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做贴牌摩托,李书福每做一台摩托,代价是给这家厂子几百元的提成。

李书福当然不会用这家国有摩托车生产厂家的工艺和流程,如果那样势必会和这家厂子一样,因车型不新质量不佳而被市场逐渐淘汰。李书福只是借用了一下该厂的生产许可证。由此可见,一纸摩托车生产许可证险些成为李书福等民营企业无法越过的“铁门坎”。

李书福生产的摩托车,总得有个响亮的名字。他去工商局给摩托车厂办执照,办照的业务员问他摩托车厂厂名的时候,李书福考虑都没有考虑,直接回答:“我们的摩托车就叫华田吧!”

日本的丰田摩托曾经是国内高档机车市场的宠儿,李书福的意思很明显,用华田一路追赶丰田。

不管李书福的心愿有多么美好,也不管李书福华田摩托的名字有多少寓意,有多么响亮,李书福生产摩托车之初,社会上的非议之声一直喧嚣如沸,没有一刻停歇。

李书福生产冰箱尚可,生产镁铝曲板还成,生产安全第一、技术至上的摩托车绝对不成……

李书福“半路出家”,他要是生产摩托车,一定故障多多,一定会创下“车祸”第一的纪录……李书福的步子迈得太大了,这次不一定会成功,有可能会栽一个大跟头……

但他们没有想到,李书福天生一身硬气,有一副勇于担当的铁肩膀。既然选择了摩托车,那就一定要做好,这才是李书福的性格。

1994年4月21日,黄岩华田摩托车厂的执照终于办了下来,接下来,李书福和他的三个兄弟,开始了生产华田摩托车之路。李家四兄弟当时的分工是这样的:李书芳主管重中之重的发动机生产;李胥兵主抓摩托车的新技术开发;李书通负责摩托车总装厂的经营;而李书福能者多劳,他担任董事长,总负责厂内的一切工作。

李家四兄弟的股份协议如下:李书芳10%,李书通20%,李书福和李胥兵占70%。当时吉利的注册资本是8800万元,但因为是家族企业,故此也并未找人评估,他们四兄弟在分配上也有不明确的地方,曾有人向李书福善意地提出,股份不明会有后遗症。李书福忙于建厂,这个“后遗症”并没有引起他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后来兄弟之间为了分配问题产生了不少的矛盾。

李书福生产华田摩托,一开始狠抓三方面的工作:1.组装摩托,以维持厂子的日常开销;2.研制摩托车覆盖件的模具,提高市场竞争力;3.研制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以利明日发展。

生产摩托车和生产镁铝曲板不同,镁铝曲板之所以成本很低,卖价很高,就是因为有“核心”的技术在里面,这种“核心”的技术,就好像是一层窗户纸,一旦捅破也就不再是问题。

而生产摩托车和生产电冰箱却有一比,虽然电冰箱的压缩机和摩托车的发动机这些关键部件,李书福暂时做不出来,但他可以高价去买。从广州买回这些关键的部件,再买来装配摩托车的所有散件,工人们就可以在厂子里组装贴牌的摩托车了。

如果将摩托车在国外的诞生元年定于1885年,那么中国就是在60多年后,也就是1951年7月8日,才由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仿照德国迅达普K500型摩托车,生产出了我国第一批定名为“井冈山”牌摩托车。可以说自那时起,我国摩托车生产的历史才掀开崭新的起始页。

李书福“攒”摩托车的方式,虽然让人诟病,但是嘲笑这种方式的人需要想象一下,当时国内摩托车工业发展已经低到了沟底,60多年近3代人的差距,如果不采取非常手段,那么永远也无法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超的摩托车发展和赶超之路。

李书福绝对是个干事的人,7个月之后,新潮的摩托车覆盖件的磨具被研制了出来,这就表明华田摩托车厂的摩托终于有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外形,不再是与国产同类的摩托好像一个“娘”生出来的模样。

可是李书芳主管研制发动机的进展速度却有些“温吞水”,成了制约华田摩托车厂发展的大问题。李书福到李书芳那里一了解情况,果然制约摩托车发动机的瓶颈,就是他最担心的人才问题。

摩托车发动机属于高科技产品,虽然原理简单至极——通过燃油的燃烧产生的高压,带动发动装置旋转,给摩托车提供行驶动力,但是李书芳领着技术工程师组装了几套摩托车发动机,这些发动机不是打不着火,就是噪音过大,再不就是使用时间太短,很显然是技术落后导致了产品性能不过关。

李书福需要的高人在哪里?

能解决华田摩托车厂发动机难关的“诸葛亮”在哪里?

那个长有一根神奇的手指,能够点石成金,能让华田摩托车厂不再受发动机技术瓶颈限制的“神仙”在哪里?

此时的李书福手下已经有很多的追随者和智囊团。面对李书福的提问,其中一个智囊给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去请余挺。

余挺,1944年2月8日出生在浙江,他也是地道的台州人,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并在内燃机车专业毕业。他在担任黄岩八一通用机械厂厂长助理的时候,曾经和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一台当时市场稀缺的摩托车发动机。

而且,绍兴自行车厂花了65万元钱,从八一厂买走了余挺关于摩托车发动机的全套技术资料,还顺便把余挺也挖了过去。

李书福决定去请余挺,有了这样的专家“把关”,何愁华田摩托车发动机遇到的“技术瓶颈”?

1994年的春天,李书福来到绍兴找到余挺,想说服他跳槽,余挺却拒绝了李书福的美意。原因很简单:余挺以前工作的八一通用机械厂、现在工作的绍兴自行车厂都是国有企业,而李书福的厂子却是一个私企。

国有企业有职务、有工资、有退休、有医疗和养老保险,再比较一下李书福的企业,除了有工资,什么也没有。李书福早就做好了被拒绝的心理准备,他锲而不舍地又请了余挺几次。

李书福从第二次开始,就不再和余挺谈工资了,而是和他谈人生,聊理想。余挺是20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那绝对是有信念、有追求的一代。八一通用机械厂的工程师不下几十人,为何余挺能够研制出市场稀缺的摩托车发动机?

那是因为余挺不想混日子,他要对得起自己的岗位,他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李书福先给余挺描绘了华田摩托车厂的光明前景,然后说:“余工,你想一下,如果你研创出的发动机,安装到我厂子生产的摩托车上,当我们的摩托车卖遍全中国,你的发动机在不停地发出前进的轰鸣声,那将是一个多么令人激动的情景?”

余挺眼睛一亮,问道:“你生产的摩托车一定能畅销全国吗?”

“能!”李书福给了余挺一个响亮的回答:“一定能!”

李书福将他的模具制造,自制发动机以及经营策略一一说出,余挺听后连连点头:看来这个年轻人绝非在夸夸其谈,而是个实干家,他正在一步步地实现自己创业的理想。

李书福听着余挺对他的计划一个劲儿地说好,他接着又讲出了自己将来准备造汽车的终极计划。

余挺惊诧地问:“你将来还要造汽车?”

李书福买的第一台车是中华车,那台车被他开回台州后,便被当成试验品,早被“大卸八块”了。李书福满怀自信地说:“我把中华车拆开后,发现汽车构造并不复杂,造摩托车只是一个积累资金的台阶,将来我一定要造汽车!”

余挺何尝不想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看着满街的外国车,他何尝不想自己设计发动机,装到国产品牌的汽车上,使它们在公路上飞驰、超越那些外国汽车,为自己争气、替国人争光。而李书福的描述也将他感动得心潮澎湃,他觉得跟着李书福一定有前途,便“嗖”地一声站起来,说:“好,我就跟你干了!”

专家就是专家,普通技工搞不定的摩托车发动机,在余挺的手中,很快就鼓捣明白了。其实摩托车发动机的原理并不是什么秘密,李书福请来的技工也都懂得,可是因为加工机械的不精密,操作技术的不熟练,以至于生产出的零件多有不合格产品,零部件的不合格导致整体发动机的不合格,这就是制作出来的发动机打不着火,噪音过大,使用时间太短的真正原因。

余挺制作的第一款发动机是两冲程吉利发动机。该款发动机不仅设计合理,而且马力强劲,使用时间也不比国外同类产品差多少。

李书福生产的摩托车,只是他追逐梦想路上的一个台阶,为了稳稳地登上这个台阶,李书福竭尽全力,将价格做到更低的同时,努力让摩托车的质量变得更优。李书福的摩托车不仅没有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而且质量也一直不错。

虽然李书福的摩托车比国外进口的摩托车,发动机声音大了一点,油费了一点,但是一辆国产摩托车比国外同类的摩托车能省下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价格,所以这一瑕疵大家总能原谅,更何况李书福手下的技术人员,正在努力改进这些小缺点。

雏凤的第一声鸣叫,总是有些不入耳,可是只要允许它先“不太入耳”地叫几声,它就会发出真正“婉转清丽”的鸣叫声。李书福用实际行动,给了那些质疑他的声音以铿锵和明确的回答。

李书福以前组装摩托车,因为没有制作发动机的核心技术,他只能高价去购买发动机,忍受发动机生产商的高价“盘剥”,现在他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动机,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生产属于李书福自己的摩托车了。

李书福先做的是两冲程的摩托车,接着又做四冲程的摩托车,后来又与重庆嘉陵合作,生产出了“嘉吉”牌摩托车投放市场。这些摩托车推到市场上之后,用李书福的话来说火得不得了。

在国内的摩托车市场,李书福也是一个后来者,如何在群强环伺的局面中,真正研创出一款拳头产品,然后杀出一条血路,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充满挑战性的问题。

你老虎口大,我野牛颈粗。李书福面对同行的围追堵截,面对市场的严苛挑战,自有其独门的办法,他经过比对发现,国外进口的摩托车一般都“牛高马大”,而且马力强劲,这样的摩托车非常适合国外高等级的路面,可以让驾驶者高速行驶。中国人的身材普遍比欧洲人要低一些,而且路况普遍还不好,国外又高又大的摩托其实并不适合中国的路况和国情。

当时国外摩托车在国内盛行的时候,车祸始终居高不下,这与国外的车型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路况,有一定的关系。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李书福在解决完吉利发动机的量产问题之后,将华田摩托车厂的拳头产品聚焦到了一款流行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踏板摩托车上。

这款踏板式摩托一改左右双腿跨骑的方式,而是双腿可以放到前面的踏板上,这种含蓄的骑行方式不仅安全,而且更适合于女性。李书福的判断果然是准确的,国内这种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还是空白,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女性骑行者的青睐。

除去少量开私家车的富人之外,大部分女性都是骑自行车上班。吉利踏板摩托一台才卖8800元,好用不贵。一时间很多女性纷纷弃用自行车,都将自己的坐骑换成了吉利豪华型的踏板摩托。

李书福的摩托车一经推出,可以用卖得很火来形容,而真正的拳头产品豪华型踏板摩托横空出世后,就只能用火爆得一塌糊涂来形容了。

吉利的豪华型踏板摩托不仅价廉,而且物美,它很快取代了我国市场上的日本和台湾地区的同类产品,并使吉利迅速成为国内踏板摩托的龙头企业。最后这款豪华踏板摩托车,还出口到美国、德国、意大利等22个国家和地区。1999年吉利摩托车产销43万辆,实现产值15亿元。吉利集团也因此赢得了“踏板摩托车王国”的美誉。

从国内第一块镁铝曲板,到国内第一辆豪华型踏板摩托,只是五年时间的跨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李书福只用了不到两千天的时间,便实现了这样巨大的转变。可以说,李书福的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惊喜;李书福每一次不经意的亮相,都是记者镁光灯的聚集点。可是接下来,李书福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产品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李书福对人才的企盼,绝对是处在一种饥渴的状态,方建国加入吉利就是李书福渴求人才的最佳证明。

1995年5月,吉利生产摩托车使用的是杭州“西湖”摩托车厂的名录,但是这份名录只可以使用到当年的十月份,因此李书福便做了一个决定:兼并临海鹿城一家国有摩托车厂。当时身为路南街道办事处分管工业的副主任方建国,陪同李书福参与了这次谈判,方建国在第一轮对方要价过高、谈判谈崩的情况下,最终认真分析对手,发现临海方面不愿低价出售这个摩托车厂,是怕背上让“国有资产流失”的罪名。

方建国在谈判中,如此这般向对方摆明了道理:李书福兼并这个厂子之后,是想扩大生产并盘活这个企业,而原企业的老旧设备,李书福不可能一揽子接收,如果将这些老旧设备算在出售资金中,势必会造成双方谈不拢。

最后双方达成了一个协议,即摩托车厂无效资产全部剥离出来暂时挂账,把有效资产拿出来合作,双方组成一个合资公司,挂起来的资产根据新合资公司的经营效益再逐年处置。

李书福和杭州这家摩托车厂合作,说得好听叫合作,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花钱向他们买“路条”,李书福生产一台摩托车,就要从利润中,拿出几百元钱给杭州厂家。李书福虽然不甘心忍受“婆婆”的“盘削”,但他没有摩托车生产许可证,不得不维持了近10年“小媳妇”般的“受气”状态。

直到1998年,在李书福兼并了台州一家负债6000万的国企之后,国家机械部才正式批准了吉利摩托车的生产权。

通过这次谈判,李书福发现方建国是个人才,于是说服方建国辞职,让他成为浙江台州鹿城摩托车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方建国为吉利踏板摩托的行销全国,开始了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

方建国在自己的博客中,曾经这样写下了他辞去国家干部,然后直接去吉利集团报到后的情景:办公室张主任接待了我,一见面就说:“欢迎欢迎,欢迎方主任加入吉利集团,李总交代了,要我在办公室等您,一切都准备好了。”张主任指着办公桌上放着的三大捆现金说:“这30万元现金李总交代给您的,由您自己去买一辆普配桑塔纳(当时的普桑裸车价格是17万元),一部大哥大(机配号一万两千多元),一个BB机(三千多元),汽车你自己去买比较合适,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大哥大、BB机到临海电信局去买,免得跨市区。”我的手也曾经不知签批过多少的支付单据和工资表,但是手里拿这么多现金还是第一次,心里不禁有点激动,激动的是吉利集团办事效率这么高,李总是这么一个痛快的人。

走进吉利摩托车厂的组装车间,流水线上的摩托车,排着整齐的队伍,正在有条不紊地前进,而气动工具的“哒哒”声就好像正在奏响着一首“生产进行曲”的欢快鼓点。

劳动是美丽的,吉利摩托车厂的技工们通过劳动,让一辆辆在日光灯下闪着亮光的摩托车走下生产线。看着那漂亮动感的车身,听着发动机欢快的轰鸣,想着它们即将在全国各地公路上飞驰,每个参观者都会被这里的忙碌而渲染:劳动是幸福的,劳动可以创造明天。

当时也有人管踏板摩托叫女装车。当有记者问及李书福对踏板摩托车的看法,以及生产这种摩托是否承受压力的时候,李书福这样回答:一开始很多摩托车厂都说我们不会成功,多少领导都劝我说,“李书福你就别搞了,你搞建材呢,这东西不死人的,没关系,大不了好看一点,难看一点。搞这个摩托车,这是要死人的,这可不得了,千年砍柴一夜烧,你信不信?”跟我这样讲。我当然不信,所以我还是继续做。全国第一辆踏板摩托车终于在吉利诞生了,造福了多少摩托车用户,那时踏板可都是进口的。现在哪一个厂不是学我们的,摩托车厂都是学我们的。

美国经济学家托宾曾经有过这样的告诫: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李书福即使在以后专心造汽车的时候,他也始终没放弃摩托车和建材的生产。

同类推荐
  • 帝王主沉浮

    帝王主沉浮

    本书介绍了26位皇帝的帝王术,重现了君王的宿命人生,在字里行间找寻着他们往日的雄风和智慧。
  • 戏说民国大文人:那些国学大师们

    戏说民国大文人:那些国学大师们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如今回头再看这套书,若以一言蔽之,它只力求忠实记录三千年不遇之大变局下,士阶层的吉光片羽和落日余晖。遥忆当时,我初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今日搁笔,心犹激荡。
  • 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抗清逐夷复宝岛:郑成功

    以大气跌宕、生动而又不失客观的语言,详细地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击清军,收复台湾的经过。通过书中的这些情节和对话,不仅展示出了郑成功的文韬武略,而且更加体现出了他的忠心爱国,不顾生死的精神。他的光辉事迹为后世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并且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热爱自己的国家。
  • 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彭德怀兵法

    一代名帅名将兵法——彭德怀兵法

    他的带兵哲学是与生俱来的他对战场的嗅觉也是他人所不具备的,他打胜仗的秘诀就是他对自己军队和敌人的了解和对战场的时刻把握。他的每一项部署每一次出兵都与战场的形势和客观事实密切相关,这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他--彭德怀,是每一格军人特别是军事指战员所学习的榜样,是当代军人所必需了解和崇拜的将军。
  •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罗庚李四光

    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华罗庚李四光

    本书生动记述了两位科学家的家庭背景、童年生活、艰辛的求学历程、充实的大学生活、宽广的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重点探究了他们取得成功的主客观因素,更多的描述了他们成功之前的历史,是值得一读的励志类读物。
热门推荐
  • 修真传承塔

    修真传承塔

    门派遭遇重大危机之时,师叔祖及时杀到,挽狂澜于及时,扶大厦之将倾。然后师叔祖带着他的传承塔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现代生活。要开店收集道具,也要与各路英雄好汉交锋,带领门派发展壮大,还会与众多朋友经历各种有趣的故事。以及可能存在的感情线。
  • 九霄灵录

    九霄灵录

    两大宇宙最强者的角逐,却导致一个角落的世界格局动荡。在这个角落世界的角落,却意外崛起了第三大宇宙最强者。
  • 医妃逃婚记:宠你不要逃

    医妃逃婚记:宠你不要逃

    苏兰是21世纪国家特种部队总医院出身的急诊科医生,一天夜班她莫名其妙的穿越到了这北傲国,她是纳兰将军府的二小姐纳兰月;她只是在这落后的古代行现代的医术救活了产妇,老年人,小孩,成年人而已,为什么皇上给她指婚,让她嫁给那位冰冷腹黑又无赖的王爷啊,他是跟她有过绯闻,可那是绯闻!八卦!不是事实啊!!她要逃婚!!!她只想要一生一世一双人!!!“轩辕幽,你不知道逃婚的意思吗!!就是我不想嫁给你!!!”“月儿,难道不知道追妻的意思?!你,我娶定了!!”
  • 唯她主义

    唯她主义

    “我喜欢你”,好喜欢,好喜欢“十五岁的他”,“只钟情于她”,“初恋是她”,“余生亦是”。“五岁那年”,“他”哄“她”入睡,“醒来“他”不知所踪”。“十五岁那年她跟在校草身后道:“小哥哥”,“我喜欢你”。十六岁那年,她耍小脾气道“你该哄我睡觉了”。“十七岁那年”,“高冷学霸”,“萌系校花”。“十八岁那年”,“慕潇潇”,正式打上“叶肆寒”的“烙印”。——新文走甜宠道路
  • 从狐妖开始返老还童

    从狐妖开始返老还童

    路乾穿越到了狐妖的世界,成为了一个孤寡的八旬老人,本以为只能碌碌无为一生,但在他九十大寿的时候,穿越者的金手指,系统居然出现了,而且系统的最终目的居然是返老还童!狐妖—斗1—斗3—狐妖(现世)—……
  • 穿越之玉帝之子

    穿越之玉帝之子

    开局当大王,弱!开局当皇上,弱!老子我开局大帝,三界之主,玉皇大帝之子。不过天庭有点儿混乱呀,兄弟叛乱,西方那边儿也蠢蠢欲动,幸好有最强圣帝系统,从此张昊开启了逆天的生活,打三界,逆天道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三国吕布重生之现代称霸

    三国吕布重生之现代称霸

    三国吕布因被曹操赐死,但却怨恨刘备忘恩负义不替他求情,由于吕布的大业未成,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后因时空错乱,被穿越到现代一名男子也叫呂布身上,我们且看吕布如何在现代中称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地板上的一滴血

    地板上的一滴血

    木工厂老板在老家河边意外死亡,本来应该以意外结案的一起案件,由于地板上的一滴血引起了新生警察陈义的怀疑,随着他的一步步调查又拉出了一桩陈年旧案……到底是亲情的拉扯,还是利益的纠葛……